环境

RFA独家:环保藏人仁青桑珠上诉 再有同村村民被捕(组图)

带领村民实行环保,曾获福特汽车环保奖及阿拉善协会环保奖的西藏昌都环保人士仁青桑珠七月初被昌都中级法院以煽动分裂国家罪一审判刑五年,相关指控是在自己的网站上转载了一篇关于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的文章。他当时就提出上诉,拉萨的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本周二告知家人已经收到材料,仁青桑珠的女儿多吉松毛(音)告诉本台:“ 中级法院说寄出几天了,今天我们去高级法院他说早上收到了,可能回家还要等几天。反正是没罪的,我们不会同意他们这样判的,无论如何是会继续上诉的。 ” 仁青桑珠的辩护人北京的夏律师说目前未收到二审安排的通知,将继续作无罪辩护:“煽动分裂国家罪,简单说就是在他的网站上发现一篇和达赖喇嘛有关的文章,就这一件事,案件里也没有共犯。二审他上诉了,启动程序没有问题。(现在有没有说公开还是书面审理?)这个还不好说,要看法院根据具体情况。我是做无罪辩护,从开始到现在都是坚持这个意见。”

阅读更多

中国重工业污染成“定时炸弹”

中国最近发生的几起重金属和化学污染事件,被认为是中国水资源受到威胁的又一次警钟,而那些重化工企业的巨大发展,更为周边城市埋下“定时炸弹”,很难在短期内清除。 香港南华早报报道,在上个月紫金矿业发生铜矿污水泄露事件后,对事故现场周围的两个村进行的抽样测试结果显示,当地的饮用水和土壤中金属镉的含量非常高。 住在福建上杭县这两个村的不少居民,一直怀疑当地的水土受到污染。这个测试结果给他们的怀疑提供了依据。当地居民介绍说,村里近两年来有一连串癌症死亡病例,死者中包括一个七岁的男孩。 国际卫生组织的研究显示,金属镉是一种致癌物质。专家曾介绍,在金属矿和冶炼厂附近的土壤中一般会发现超标的金属镉。 *中国地表水只不足一半可饮用* 紫金矿业的污染事故是中国近年不断发生的重金属和化学污染事故之一。不久前,一场暴雨引发的山洪将7千个化学原料桶冲入松花江,引发吉林市和下游的哈尔滨市陷入“水慌”,重演2005年松花江污染后市民抢购饮用水的一幕。 不少中国环保界人士认为,这些污染事件不过是冰山一角。 中国环保部今年上半年对全国地表水的近千份抽样检测显示,只有49.3%的地表水可以安全饮用,近四分之一的地表水处于污染状态,甚至不能作为工业用水。 去年曾经到中国东北、华北进行水样调查的全国生态文明记者行组委会副秘书长王立忠,用“触目惊心”四个字谈到他的一些所见所闻。他举例说,吉林的四平市、河北白洋淀的污染状况都相当严重。 他说:“东北主要是吉林四平这一块儿比较差,非常之差,地下水源都已经污染了。化工污染排水啊,化工废料啊就这么堆着,就这么放着,水全排到沟渠里,最后就都排到了辽河。” *重工业集中在环境敏感地区* 据国家环保部的一份文件,辽河沿岸有165家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汞、镉、铬等重金属和难解有机污染物,这还不包括王立忠所提到的市县级的小型企业。 近年来,由于中国的重工业加速发展,各地都大量扶植化工、石化企业,而这些企业对水源的要求又使得其中大多数布局在江河湖海沿岸,有些还在城市饮用水源的上游。据国际先驱导报报道,2006年的数字显示,中国的化工、石化项目中有81%设在那些环境敏感的地区,其中45%为重大风险源。一些评论人士认为,这些快速发展的重工业企业正象埋在城市周围的“定时炸弹”,处理不好,会给城市发展以及人们的健康、财产甚至生命带来巨大损失。 *霍岱珊:治水10年一周期,治不如防* 为治理淮河而奔走十几年的民间环保人士霍岱珊说,前些年的治理重点放在有机物的污染,而在治理过程中没有重视重金属和化学物品的污染,其实这些污染一直是存在的。只是近些年的重工业发展导致这些污染的问题大面积失控,再加上重金属污染的表现是隐性的,要经过一段时间在环境中越聚越多之后才能显现,所以现在才受到重视。 他说:“现在更多的人关注是因为环境污染直接影响到人的生存,我们已经感知到这些化学污染物、重金属的存在,看到它的危害。 ” 霍岱珊说,水治理的过程长期而缓慢。目前他了解到有些在河流附近的化工厂开始迁出,国家也按期进行排污口的普查,以及对排放持久性化学物和污染物的单位的普查。但是,不想办法减少破坏性的排放,再花钱治理也解决不了问题。 他说:“治理的速度有时候跟不上破坏的速度。这就是治理困难的原因。用了10年的时间才把COD 降下来了,氨氮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在治理水方面有10年周期率,如果不遵循这个10年的话,这个(治理的)预期是让人失望的。” 据中国媒体报导,中国环境部门的专家们认为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方法可以彻底清除重金属污染。他们说,中国在处理重金属污染的问题上落后于其他工业国家,而现存关于土壤和水质污染的环境标准,也远远过时了。

阅读更多

舟曲特大泥石流祸因探查

舟曲特大泥石流祸因探查   ■见习记者   火兴才    ■本报记者   王克勤       8月14日,甘肃舟曲特大洪水泥石流灾害第6天。 上午,记者在三眼峪村71岁老人冯昌义、原三眼村村支书杨金朝等几位村民带领下,走进舟曲特大泥石流主要源地——三眼峪沟。   三眼峪沟拦洪坝       三眼峪,舟曲县城北。三眼峪沟河,源自雷古山东翠峰山内谷,流量每秒0.75立方米。相邻的罗家峪沟河,源自大东山(五台山),水量略小于三眼峪沟河。     “舟曲县自来水公司的蓄水池原来就在这里。”指着三眼峪口一片被泥石流夷平的地方,老人说,“当晚值班也是三眼村一位70多岁的老人,老人和他的十来岁的孙子都没跑出来,遗体至今还没找到……”     峪口距离县城不到2000米,距三眼村约500米,距月圆村约1000米。     从峪口沿河道向里走约300米,曾是三眼峪沟第七道防洪线所在,这里曾是最后一道拦洪坝。12年前修的防洪建筑,如今残存坝体与河道齐平。     再向里200米左右,是一个12年前修建并当年报废的水库,泥石流后也已难觅踪迹。     继续顺河道向里,不到500米处,还留有一道相对完整的拦洪坝。     三眼峪村村支书杨金朝告诉记者:这道拦河坝是今年动工修建的。设计位置在前方约80米处,那是整个河道最窄、岩体最完整的地方。但由于没能与农户征地补偿款上达成协议,两次外退更换施工位置。     记者看到,该拦河坝建设位置河道明显加宽,比最窄处坝体长度约超出一半。记者步测,剩下的这段坝体约有40米,其留存的排洪口石头之间有着明显的空隙,而非水泥浆浇筑而成。     继续向里,约300米处三眼峪沟一分为二。同行的村民告诉记者:左边(西)为大峪,右边为小峪。 村民说,三眼峪沟1998年前共修建了4道拦洪坝,一个水库。其中一道拦洪坝在当年就被泥沙填满了,水库因为库底渗漏严重,建成后就没有存下一滴水,早就报废了。而所有这些拦洪坝在这次洪水中全被冲毁。本报记者先后走进大峪小峪,也没有看到一道完整存在的拦洪坝。                                 小峪口被水毁的拦洪坝                       被冲毁的拦洪坝     “作为一个县政协委员,我愿意为我说的话负法律责任。”三眼峪村村民杨炳成直言不讳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一个近1000万元的防洪工程,4道拦洪坝,才用了400吨水泥!”     “我是搞工程的,抹8000平方米的墙体起码也需要500吨水泥,而这道拦洪坝长120米,8米高,底宽6米,顶宽2米……”     “三眼峪沟的拦洪坝工程不仅仅存在严重的偷工减料,还存在重复承包的现象。”杨炳成一口气指出了工程的诸多问题。      高书全、县政协委员高金泉等不少村民都指出:拦洪坝工程6米宽的坝体,施工方只在两头50厘米的石头上坐了水泥浆,衬砌起来后,直接在里面填进去石料或者沙子。     “拦洪坝不仅不能起防洪作用,反而成了一个随时有溃坝危险的水库。一个接一个拦洪坝,就成了一个个水库,因为承受不了更大的洪流,所有的水库都在一定时间内溃坝。”冯昌义老人说。     村支书杨金朝告诉记者:今年正在修建4道拦洪坝,是舟曲县环保局招标的。是经手两三个承包商后,才到现在的施工方手里的。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大峪和小峪两个已经被冲毁的拦洪坝坝体上看到,剩下没被洪水冲走的部分中间部装填着石块和沙子,里面没有混凝土,手抓着沙子都是干干的,石块轻轻一抽就出来了。 “就施工方三眼峪沟建设拦洪坝不用水泥浇筑,而直接装填石块沙子一事,我专门向舟曲县环保局反映过,但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政协委员杨炳成说。                         这里也曾森林茂密     舟曲县志记载:舟曲县境内野生植物达1300多种,原有林业用地总面积291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65%,其中森林面积12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770万立方米,覆盖率44.7%,高于甘肃省平均水平(7.48%),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     舟曲县境内的森林,经30多年的采伐,许多林场森林资源告罄,无材可伐。上世纪七十年代,平均每年计划内采伐生产木材8万立方米,消耗蓄积25万立方米。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减少采伐量,控制在每年出材5万立方米,仍要消耗10万立方米蓄积。县属林场年均出材6100立方米,消耗蓄积近1.20万立方米。     群众烧柴每年消耗近10万立方米,民用木材和乱砍、倒卖盗运木材,使全县森林资源每年以10万立方米的速度逐年减少。     三眼峪村村民估计,一个家庭年烧柴可达2500公斤,而在三眼峪沟砍柴的群众有附近8个村社5000多户家庭。     当地人烧柴一般以材质较密的杂木——青木冈木为主,而这种植物的根比枝干更密,因此,当地人还有一个挖树根的习惯。     县属国营林场九二三里林场,计划内采伐20.27万立方米,经20余年的采伐,已经无林可伐。1975年至1990年,县属林业部门采伐面积1.15万亩,生产木材8.2万立方米。     1990年,舟曲县林业总产值149.40万元。     记者在三眼峪沟的大峪、小峪两个沟看到,山上的树木几乎已经看不到了,灌木也十分稀疏。冯昌义老人说,自己十几岁的时候,峪口往里到处都是粗大的树木。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直到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前,树木全部被砍光。     1990年舟曲人均纯收入253元,储蓄余额30.99元。200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79元。     “贫穷落后的经济现实迫使人们不得不去砍柴弥补经济的不足”,三眼峪村民刘清泉说,“尽管从一开始大家就知道生态的重要性,但谁也没有第二个办法。”     甘肃省水利厅办公室主任贾文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说,“此次洪水泥石流灾害与水土流失有很大关系”。 尽管生态环境超限度破坏引发连锁反应,越来越多的泥石流、滑坡灾难已经引起全县人民警惕,但城市规划的缺失、河道乱占、乱建甚至抢建、交钱就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河道中的城市化     舟曲地方狭窄,两山夹一江,整个盆地仅12平方公里。数十年来舟曲人口增长,而在地域面积无法增加的前提下,所能挤占的地方只有河道了。     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河道是舟曲县城惟一能够扩张的地方。一些在舟曲县城工作的干部职工在月圆村买地盖房,一些人在河道里建起了小洋楼。     三眼峪沟是舟曲城市化发展最明显的地方,从灾前资料照片上看,整个河道都让人给占了:河道已经不复存在,到处都是居民楼房。此次洪水经过的月圆村、东街村和东关村正是人口密集的地方。     罗家峪沟已发展起了房地产业。记者在现场看到,有一栋已经建起被冲毁一半的楼房立在河道边,其对面河道5米以下则是另一栋在建的楼房。村民说,半边楼旁边有一栋7层楼房被洪水冲得已经什么都找不见了。                             上图为县城原貌,上边两个山口即两大泥石流来入城口。 罗家峪村村民王生生对河道里无序开发很是不满,他认为“不能光知道收钱,不能看着人家交了钱,就可以在那个地方建房”。      官员:8•7泥石流发生在预警点之外      在舟曲采访中,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锁儿头一块高地上看到一个高大的碑。碑面上刻着“长江上游泥石流滑坡预警系统锁儿头监测点”,立碑时间为2001年4月。     随后,记者走进旁边的锁儿头村委会,村支书张润林称“不知道监测人员和监测地点在哪儿”。     而在县城西边离加油站不远的地方,记者看到墙上挂有“长江上游泥石流滑坡预警系统锁儿头预警点”的牌子。     8月11日舟曲再发泥石流,当地国土部门称其为“一起成功避险的范例”。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向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张国华提问:“看来这次再发的泥石流事件中,我们的预警系统是十分成功的,确保了无一人死亡。那么,几天前刚刚发生的‘8•7’泥石流事件之前,我们的预警系统有没有起作用?”     张国华回答说,11日的泥石流在我们的监测范围之内,在“8•7”之前,县城检测点有56处,56名监测员负责监测,每个监测员报酬600元,负责一个监测点,看每天的变化情况,而且定期做报告。遇险情后,他们上报,或者是正式报警,组织群众撤离。 张国华称特大泥石流发生在预警点之外,“‘8•7’泥石流,是在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后沟口发生的山洪灾害,是在我们的预警监测点之外发生的情况。所以我们的监测员就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时报社 http://www.jjxww.com/html/show.aspx?id=173352&cid=280

阅读更多

大拆大建让民族丧失资源与历史

大拆大建让民族丧失资源与历史   2010-8-12 南方人物周刊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坚定地表示, 二十年内现有中国城镇的住房就是得拆一半。       轻轻一句话,概括了中国房地产业的现状:不尊重历史,浪费成性,缺乏对文化的尊重,让低碳经济成为一句空话。       大拆大建透支资源是对子孙犯罪。       英文《中国日报》曾报道,中国住建部副部长在今年3月召开的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表示,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却只能持续25-30年。而发达国家的平均建筑寿命远远超过中国,例如英国的建筑寿命达到了132年,美国建筑寿命也达到了74年。       先行一步的开发商也有同样的忧虑。今年万科给股东的信中有如下段落,“据统计,中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可能达到发达国家的2 至3 倍,新建筑中八成以上为高耗能建筑,存量建筑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根据2008年《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我国城乡建筑运行能耗约占我国商品能源总量的25.5%,而如果考虑建设过程中的能耗,则建筑行业相关能耗比例将更高”。       在大拆大建中粗制滥造的建筑不仅耗费了中国的能量,更是对GDP至上的地方政府的鼓励。当一、二线城市土地越来越少,大拆大建成为获取土地溢价的来源,美其名曰节约土地资源。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官,新官上任后,是否还要来一次大拆大建攫取土地收益。       越来越多的建筑建成不久就面临拆迁的命运,谁来为财富损失与资源浪费负责?       今年年初,有消息称,福州市台江区祥坂小学斥资1500万元新建的现代化小学,不到一年再次面临被拆迁的命运。而据《长江商报》3月报道,湖北武汉马湖新村小区400多套入住不足5年的还建房面临整体拆除。当地街道办称,土地有限,将建高楼安置更多村民。今年6月,央广报道,湖南株洲当地政府正在修建一座标志性建筑——炎帝广场神农城,而附近两个刚刚建成两年的住宅小区因此被迫拆迁。按照株洲政府网的介绍,神农城项目总占地面积2970亩,总投资超过100亿元,是株洲城市跨越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节点之作,建成后将成为株洲的城市新名片和新客厅。这个大客厅,却容不下老百姓的小客厅,       所有上述拆建用一句棚户区与改善商用条件是无法蒙混过关的。如果说有新规则,那么两三年前的旧规划就那么禁不住推敲,规划法尊严扫地。如果说由开发商支付拆迁、开发费用,开发商的融资来自于社会,而资源更是全社会的财富。       更可怕的是文物和古建筑的灭顶之灾。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无数的古建筑被夷为平地。天水市的成片明清古建筑被成片拆除,仿古建筑拔代替了真古迹,到2005年该地古建筑仅剩下100座左右;2007年湖北襄樊唯一明代古建筑在半夜时分被强行拆除;2010年佛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禅城区庆源坊69号的清代建筑苏氏书塾被拆除,有关方面辩称属于“主动拆卸”……如果说破四旧是以扫除旧传统为名有意识地败坏本国的历史,此次大拆大建则是为了经济利益,躲在改善民生的幌子下,行破坏古建筑之实。       大拆大建、破坏古迹,地方政府与开发商获得了蝇头小利,但能源消耗将会在未来中国的碳货币时代失去主导权,使中国付出极高的成本。       目前,中国碳减排量占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居世界第二。发达国家在2012年发展50亿吨的减排目标,其中至少有30亿吨来自中国。中国是最大的碳交易国,还在建成越来越多的高碳建筑,将来全球碳排放收入的一半以上将来自于中国。有统计数据显示,1990—1998期间我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年,分别为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家财政收入的1.4%和29.4%。这还不包括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社会和政治危机在内。在2006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曾联合公布了“2004年度绿色GDP核算报告”,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       作为低碳经济时代宝贵的轻资产,旅游、世界遗产等财富,从我们的指缝中溜走。加上古建筑等存量财富的毁灭,加上高碳建筑的盛行,加上大迁大建的社会震荡,中国的房地产业社会成本不会离2009年万亿元的利润太远。       承担高碳税的子孙后代有理由指责现在这个时代,短视而投机,对于民族历史与文化毫无敬畏之心,以摧毁古遗存与无度祭拜的方式,显示对传统的无知。   注:听到过许多拆迁、项目工程承包中触目惊心的黑幕。     兴于拆迁,毁于拆迁。     疯狂成为个性的样板。     泥石流悲剧,环境破坏,难道不能让我们有一点点反省?     听到过住在古建筑中的村民希望搬迁,细问下来,他们不是不懂古建筑的珍贵,而是对成为被展览者,却无法享受景区收益深感不满。

阅读更多

《环境与生活》征求英才和好文

《环境与生活》杂志风格定位与内容构想 ◆刘县书(执行总编, environmentandlife@gmail.com ,欢迎投稿)   1.目标读者   我们的目标读者是被环境恶化及相关种种社会问题所困扰的中国人,他们每日亲身感受环境恶化之苦,欲有所改变,却常感困惑、无力、无奈,然而终究不甘,不放弃者……当然包括所有环保界人士,但标准读者是模糊收入水平、专业背景、年龄大小的普通中国人,其核心特质是:开始怀疑旧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包括个人的和社会的),开始追问环境变化和社会变化的因果,希望寻找新路,重建精神家园与地球家园。当然我们的核心读者收入和学历不会太低,年龄则是广谱的,往往一家老小都可分享其中的部分内容,可以就其中的某些议题一起讨论–但主力读者当是中青年。 当下中国起码有数千万真切感受污染之苦、真正关注环境问题、并且愿意参与改变(如果有人引领的话)的人。我们争取其中数十万人将来成为我们的忠实读者和支持者。特别是环保组织会员及热心志愿者、环保界专业人士(包括环境研究者、环境产业界、环境管理者等),是我们首先争取的对象。   2.杂志的功能与个性   我们要办的是一份走进家庭、走进人心、推动塑造绿色新文化与绿色新人类的杂志,一份担当催化社会进步使命、有品格有思想、也提供技术和方法的杂志。我们的功能定位有四:  一,揭露典型污染事件,为苦于环境恶化者提供倾诉平台,反映他们的苦恼、困惑和诉求,配合提供相关法律、政策、技术咨询及评论分析,是为最近环境事件的深度报道及评论;  二,依托我们的学者、专家队伍,帮助关注环境问题者知晓、理解最新科学与思想进展,展示最新科学与技术成果,提供方法与思想的交流平台–这种沟通不是单方面的灌输,而是不同专业和阶层人士平等探讨和相互启发的契机,是为环境科学技术绍介及环境思想对话;  三,以优美文字、独到视角、锐利思想,在环境与文化生活结合的交叉板块中,为现实生活中饱受身心污染之苦的人们提供清新的精神食粮,创造不一样的精神家园,在这儿,那些欲寻求新的生活方式的人可以找到向导和同行者,这儿将是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平等的新文化的发源地;  四,通过杂志、网站及相关读者俱乐部、讲座等活动,杂志社也将实际参与到“从我做起”的环境教育、理解科学、思想探讨、行为改变中去,我们杂志本身(首先是编辑部)也将努力做绿色新文化的塑造者和实践者。   …… ●板块与栏目详细说明    内容大致分为十二大板块:“方舟瞭望”(总编卷首语及最新资讯扫描);“风暴眼”(最近事件深度报道及评论)“世像”(社会现象扫描,述评类);“天工造物”(最新科学技术相关文章);“思想海洋”(新锐思想对话);“先锋”(个性人物及其绿色探索);“民间”(环境NGO写真);“绿瞳”(图片故事);“非常道”(旅行记,不走寻常路);“新新文化”(触及人与环境间困境的一切鲜活文艺、著作);“非专栏”(个人专栏,又绿又专);“心镜台”(反馈,读者参与板块);“乐居”“食为天”“品鉴”(实用生活栏目)。 分别详细说明如下: A. 方舟瞭望 :包括卷首语及最新资讯扫描。卷首语,每期一篇,刊首的总编文章,1000字。浓缩一个主题思想贯穿本期核心内容,结合近期社会观察,体现杂志灵魂与个性。最新资讯扫描,分为“事件”、“法规”、“声音”、“行动”、“人物”、“数字”、“新知”等类,总数不超过30条,每条200字。摘编。   B. 风暴眼 :围绕最近污染或生态事件,客观报道,深度挖掘,配合相关资料、专家解读评论,自采或约稿(来自其他正规媒体记者),主打稿5000-6000字,相关资料、评论等2000字,现场图片若干。另外,关于以前曾报道事件的追踪跟进,也放在这一板块内(不定期)。(可考虑与环保部各督查中心、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损害评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援助中心等机构长期合作,挂名,配合,线索)。 世像: 社会观潮、扫描,对社会现象与潮流的观察,如介绍慢活族,一种倡导放慢节奏、关注心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新时尚。低碳婚礼、低碳婚纱等。(2000字)   C.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年终专题】”崭新的算法,能否算出一个奴隶陈旧的命运”……2024年度之声

【年终专题】“墙也是一道‘边’,中国网民一直都很擅长于进行这种‘擦边’的反抗”……2024年度播客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