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

美国之音万延海 | 社交媒体不仅打击专制者,也挑战民主

万延海 发表 于 十月 8, 2011 上周五下午,我在香港的时候,通过Skype和同事召开了一次工作会议,我们讨论了机构运用新媒体对外工作和对内管理的事情。 首先,我提出,大家要注意社交媒体对当今世界的影响,我们人类已经进入社交媒体的时代。在过去的一年中,不仅多个独裁政府在社交媒体的冲击下垮台,民主国家也受到社交媒体的挑战,比如美国的茶党运动就对美国政坛产生剧烈冲击。 在过去几个月中,中国多家官方背景的慈善基金会被暴露出丑闻,而导致公众给这些官方基金会捐款的积极性严重下降,公众捐款减少80%。有趣的是,社交媒体不仅挑战腐败分子,也挑战享有良好社会声誉的民主人士和学者,比如今年初,在浙江乐清县维权村长钱云会被撞死的案件中,公共知识分子于建嵘和维权组织公盟负责人许志勇就受到网友广泛的批评和怀疑,而致公信力受到伤害。 作为一个民间独立公益组织,当我们看到官方基金会失去捐款之际,我们显然看到了民间公益的机遇,因为公众捐款的钱不给官方基金会,就可能捐献给民间的慈善组织。但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挑战。我对同事们表示,我们需要学会在社交媒体时代生存,既要把握好机会,利用社交媒体扩大社会服务,利用社交媒体获得资源和建立社会资源网络,又要学会在开放的世界里确定自己的游戏规则,经得起公众监督和挑战。我们不能把公益机构做成一个办公室内部政治的东西。 我们需要学会社交媒体时代的生存、发展和提供公共服务。社交媒体提供了公益组织重新管理机构的新型机制,比如过去工作上的诸多报告,完全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和微博,成为可以与公众分享的东西,并通过社交媒体及时进行工作交流。通过社交媒体的工作交流,也可以结合公共教育和公共倡导,公众参与面广泛,也容易成为媒体的新闻。而虚假的东西,自然容易受到挑战,而被淘汰。 社交媒体为公益人士推广自己的内心想法和获得大众支持,提供独特的条件。这是每个公益组织都可能寻找到自己的同志、知音和归属的世界。 Categories: 中国社会  |  标签: VOA , voachineseblog , wanyanhai , 万延海 , 专制者 , 民主 , 社交媒体 , 美国之音中文博客  |  Leave a reply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 Five Filters featured article: A ‘Malign Intellectual Subculture’ – George Monbiot Smears Chomsky, Herman, Peterson, Pilger And Media Lens .

阅读更多

社交媒体:改革不应旁观

  Google+的邀请邮件又再蜂涌而至,似乎美好时光又再一次重临。Email是一种20世纪的技术,在过去的十年里却一直被诈骗犯们利用,而当Twitter推出实时私密信息,此后的状况也几乎没有变化,这就是为什么博客主们依然堵在Google+的分析那里,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罗伯特三角洲(“Scoble Delta”)。这恰好是罗伯特宣布完全投入社交媒体平台之后而又未改变他的想法之前。   罗伯特对于Google存有一个实在的疑问。在Google+的使用前期,除了平台本身,他可以忽视大量的没价值的讨论。可以说,那些讨论包括大量的照片、视频和有趣的文献引述。但是大多数让人困惑的谈话其实都只是检验是否有问题疏漏,为的是掩饰在这个有价值的信息矩阵上存在一张真正的社交图。   罗伯特的疑问就是他不确定他是否该相信“圈子”想法比Twitter的列表要好。虽然早已有呼声要求Twitter公司更换列表的展示方式。而笔者也从来不认为列表的展示方式很有用处,也肯定不会再给予它时间重新整改。笔者认为“圈子”更让人方便管理,至少目前笔者仅使用两个圈子管理用户也非常舒服,其中一个圈子是家人,笔者会把不是家人的用户全部放进另一个“好友”的圈子里。   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圈子”却比其他任何东西都让人烦心。笔者欣赏“圈子”的点子,是因为“圈子”是作为其他人的组织信条而存在的,它让人们进入一个箱子里,嘈杂声也因此被改变。但依据笔者的使用经历,笔者所了解的范围只是从他们的公共广播到所谓的限制性对话,笔者只能作为一名参与者去评述。   实际上,在这里,笔者无法知道别人的名字,“圈子”就好像一个邀请讨论组,但我们却无法弄懂讨论的主题或者讨论组成员的身份。这就让人陷入了困惑。笔者的同事来自Salesforce公司,是笔者前20名“圈友”中的一人,他被圈数达到109位。笔者不得不依靠我同事的判断去“圈”别人。笔者无法深入观察哪一位才是应该交谈的人。如果能跟别人对话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笔者会感到很满意,这也是笔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但笔者在另一个社交产品Chatter与我一位同事交流时,却受制于Chatter的群组规则,因为Chatter的群组既拥有公开特性又拥有私人特性。   公开的Chatter群组依然让笔者知道有谁加入了群聊,所以它就是为什么人们会凭着兴趣、职业和缘分相聚在这里。但是在Google+,你不能加入别人的“圈子”,你只能自己创建“圈子”并把“圈子”外的人拉进你的“圈子”里。至少笔者认为它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最终结果就是缺乏理解群组的动态性,Google+给了我们很多承诺,但+1的“潜水”的角色却一直模糊不清。   没有东西能妨碍新平台走向成功,许多人都一直在寻找整合某个时段的消息的方法。实际上,这一点会让这个新平台走向成功,就好像我们在天狼星卫星广播公司上见过的美国著名的脱口秀主持人Howard Stern以及在Amazon上看见的关联销售。传递社交信息和建立口碑,接收不同的故事,并且在没有清晰的反馈回路的情况下,这样的交流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   “对外公开”的设置并没有这样的不平衡:笔者认识的任何一个人,只要他们能连上网络,他们都可以阅读到我发出的信息。笔者就是在这样的知识环境下发出我的想法。有些人认为这存在很多局限,为了避免在行为或者礼貌上引发大众的厌恶,我们发出的内容会收敛许多。但笔者认为这样的设置方式却解放和引导我走向一个更广层面的交流,它有效地将不同人群分割开来。它是艺术而不是技术,并且笔者会有大部分的时间为此感到失望。但笔者宁愿为此失望也不希望在其他产品上获得成就感。   在这条等式上笔者并不孤独。笔者的朋友圈子常出现一些最新的和最新奇的艺术信息。Google+的信息流不像Twitter,它不是通过工具将优先信息推前。笔者可以确定一切都会被提高的,但现在,它主要的新价值就是有机结合了我的多疑和那些关注我的听众。尽管笔者没有谈论过这点,但大多数的“圈子”却能连接起圈外的人,让那些人能从我或者从对我引文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这是这个社交产品的独有特征,尽管这个特征依然是在构建而不是被使用。   笔者这里想要探讨的不是信号噪音,而是一个第三方的载体,在Google+中丢失的反馈环路的独特内容。为了描述它,笔者将给大家介绍一个社交产品——Spotify,笔者很喜欢它,因为它会让笔者在周末收到更多社交邀请。Spotify是一个线上音乐串流服务,它是目前做得最棒的“免费增值”(Freemium)模式的服务之一。通过Spotify,只需几分钟,笔者就能重怀过去,就好像最新一部哈利波特电影里的俯冲缆车,让笔者在瞬间回到我的过去。   在Spotify,笔者只会随机记录熟悉的一些专辑,如John和Yoko合作的专辑《Double Fantasy》。笔者喜欢它,并不是因为这个专辑的价格,而是因为笔者在收听时可以随意跳播或者回播,可以对进行对照,而无需购买一张专辑实物。当然,体验它,探索它,就好像时间机器那样,从现在回到过去,从Steely Dan的鼎盛时期回到Donald Fagen的独奏三部曲。   这可能还没能引起你的共鸣,但拥有这个世界将意味着你能以Netflix的价格获得非常多的回首,这多么美好啊。不仅因为它提供了给学生和学者提供了生存空间,还让音乐事业走出过去十年的低潮期。   这就是+1和圈子如此重要的原因:这个想法会不断扩大,无论结果如何,它都不会是赢得所有比赛的胜利者,它只会来回摆动为我们带来最好的产品,是那些我们称之为创新的产品。Spotify也一样,当Spotify获得了AirPlay的支持或至少它能说明为什么它的音乐服务能如此可靠,或者iCloud也做到这一点,而当Google+也能循迹走下去,那么我们就可以过滤整合我们的“圈子”,这同样意味着Twitter也能如此。   Robert喜欢解决他的这个问题,群组的方式是强大的云端世界的独有导航方式。而这个群组就是我们。当我们心情愉悦时,一切都会显得美好。+1似乎是走在伟大前端的最早的形式,当人们找到他们的表达欲望时,网络就会出现。真正有趣的是这个网络的成长所引起的效应,这就好像我们第一次飞上蓝天的心情一样。   不要让恐惧的贩子抓到你,这不值得让你把个人信息透露给他们。正因为他们的服务会吸收我们所有的数据,如果要创建敏感信号判断我们的伙伴,他们会让这变得更加重要。   醒来吧!Amy Winehouse于盛年27岁辞世的新闻已流窜在Twitter,且让Google+的新手们受到折磨。昨晚,笔者还在苦恼如何让Spotify在iPad的后台播放,但它不像Google+那样直接在iPad上被禁用,笔者依然可以打开iPhone版的Spotify,开心地听着它工作。Amy Winehouse的逝世消息和评论就好像她的歌声那样,让笔者感到难过。笔者从没有像现在那样如此频繁地聆听她的歌声,但现在她的声音只能永久封存在磁带里,笔者再也无法看到她的才能。   笔者感到幸运,因为笔者出生在一个充满发现目光的时代。直到我们编成法典的那一天,我们都会想念那些为此付出过的人们,包括独创者、失败者和默默耕耘的人儿。即使在最安全的信息流里,没有一篇文章,一句评论,一句提及或者一段引述会被视为是一份礼物,它们更被视为是一种对客户的建议。我们通过观察河水流动来学习,却错失良机,整天在做白日梦。改革者绝不会是旁观者,改革不会出现在电视上,永远不会。   英文原文: The revolution will not be televised   中文翻译: 雷锋网 评论《社交媒体:改革不应旁观》的内容… 相关文章: 避免Google+账号封禁 Google+无法取代个人博客 马英九登录Google+ Google+:一个“圈子”引发的深思 也谈Google+的”圈子” 关于我们: 地址 – www.williamlong.info – 谷歌阅读器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月光博客投稿信箱:williamlong.info(at)gmail.com

阅读更多

Google+ 社交圈圈人生的九個真相

如果說Facebook是找到老朋友的服務,那麼 Google+ 則是找到新網友的工具。 Google+並非重現實體社交,而是在預言一種網路社交的樣貌。上網,其實就是進入一個大社群,透過網路人與網路人之間的傳播交流,新內容在這裡誕生、好情報在這裡被遞送。 從傳統意義上我並不真的認識你,但你仍然是我社交圈中的一份子,這不代表我真的要跟你建立起什麼關係,只代表我想與你有某種資訊上的連結而已。 這就是Google+的網路社交圈人生。   相關文章: 即使 Google+ 不成功,資訊搜尋、閱讀、應用的社群化已是未來 Google+ 與Google Profiles個人資料隱私設定詳解,但開放更重要 Google+ Android App 相片即時上傳功能和無限大Picasa相簿空間 Hide Google+ Notification 拒絕分心,遠離G+提醒!找回工作效率     1.網路上每個人首先都只是一個觀眾 真相一:將某人加到你的社交圈中,「只代表」了你可以看到他的公開訊息,如此而已。 我將A君和B小姐加入了我名之為好友的社交圈,但事實上A君和B小姐並沒有(也不需要)將我也加入他/她的社交圈中,於是結果我只能看到A君與B小姐對整個網路公開的訊息,而無法看到他們的私密訊息,我分享給他們的訊息他們也不一定能夠看到。 事實上我在A君和B小姐的眼中只是一個沒有預留座位的觀眾。 不管我怎麼命名自己的社交圈:知己、夥伴、結拜,不管我把誰加入到我的社交圈中,但本質上都只是我的一廂情願,這並非是互相結交為朋友,只是代表我願意成為A君與B小姐的觀眾。 起碼我在網路上擁有這樣的權力:我可以主動成為任何網路人的觀眾。     2所謂的圈圈只是一種照面,還看不出內心 真相二:某人把你加入到他的社交圈中,「只代表」了他想要(也只會)看到你的公開訊息,如此而已。 收到了甲君把我加入到他的社交圈的訊息,但是我不知道自己被加入到甲君的哪個社交圈中。或許只是一個中性的圈圈名稱,或許是把我加入了知己好友?也或許把我加入了要設法避免的討厭的人的圈圈中? 結果,我並不知道應該把甲君加入到我的哪個圈圈中?我還不確定是不是想接收來自甲君的訊息?於是我只好選擇先不加入甲君,但起碼我知道,以後當我發表公開訊息時,甲君就會看到。 每個人心中建立的圈圈,永遠都是每個人最私藏的祕密。 我開始學會,當別人將我加入圈圈時不感到驚嚇,當我想把誰加入圈圈時也不會因為期待回應而失落;網路上的一切只是一個照面,加圈圈的遊戲,還不到交換內心與靈魂的地步。     3.留言互動形成更加自然穩固的圈圈 真相三:你在一則公開訊息底下的所有留言,當然也是完全公開的,而你也可以在任何對你公開的訊息下留言。 我再也不想在網路上當個隱形人,於是我開始把網路上我感興趣的人加入圈圈中,他們沒有回加我也無所謂,因為我已經可以享受當一個好觀眾的權力;但更進一步的,我準備好要透過公開的交流與更多人建立起關係。 情報、愛好、思想,網路交流的是一種虛擬但實質上更無價的東西。 真正的關係,是建立在有意義的互動交流之上,每一則訊息和底下的討論串就是一個短暫的小圈圈,不管是炒熱氣氛的鼓譟、義正嚴詞的辯論、補充說明的分享、感同身受的安慰,我透過參與,獲得更多知識也獲得更多關注。     4.圈圈之外,就是通常觀眾立足之地 真相四:你指定發給某個社交圈的訊息,社交圈內的人不一定全部都會看到,因為有些人並沒有將你加入他們的社交圈,這時你的訊息就會出現在那些人的圈外訊息中。 每個人都只是其他人的觀眾,我願意單方面當A君與B小姐的觀眾,但在台下的我所講出來的話,站在舞台上的A君與B小姐無法聽到。 於是有了圈外訊息這樣神奇的設計,當我特別指定分享對象時,可以是指定某個社交圈,或是指定延伸社交圈,那麼萬能的 Google 大神,就會幫我把訊息推送到對方的圈外訊息中。 是的!那些舞台上的表演者還是無法在檯面上看到我這個觀眾所傳達的呼求,但我的誠心也並非船過水無痕,如果哪一天表演者查看了一下圈外訊息,或許就能捕捉到我的呼喚。     5.圈圈之內給自己留下一方空白 真相五:限定發給某個圈圈的訊息,就只有圈圈內的人「有權」看到,那麼如果圈圈內沒有人時就會變成樹洞。 有時候,我的訊息不想要任何其他的觀眾,只想要一位最忠誠的傾聽者,就是我自己。 我可以建立無數的圈圈,我會建立幾個專門用來看他人表演的圈圈,我也會建立幾個想要主動表演給他人看的圈圈。 但無論如何我一定需要一個空白圈圈。 空白圈圈,就是裡面沒有包含任何使用者,但我還是可以對著這個社交圈喊話,我的每一段訊息都會留下記錄,但沒有人知道,只有我、空氣和大神知道,我把自己那最隱微的心事與想法丟進樹洞中隨著時間流逝掉。     6.打破內心無形的圈圈,你可以強制呼叫任何人 真相六:在訊息內利用「+」或「@」指名道姓呼叫一個人,那麼不管那人有沒有將你加入社交圈,他都會在通知裡收到你的來訊。 指定整則訊息的分享對象,只是一種很溫和的呼告,所以那些沒有將我加入社交圈的人只會在圈外訊息聽到我的呼告。 但是我今天真的很想把一件事情告訴A君,我今天也很想要和B小姐說說話,那麼我必須勇敢的,厚著臉皮的,直接在訊息中對他們指名道姓,只有這樣,那些距離我最遙遠的星星,才會必定聽見我微弱的聲音。 對於網路社交,我所需要的永遠只是鼓起勇氣而已。     7.除非,對方把你丟入一個黑洞圈圈中 真相七:對方再也不想看到你的訊息了?那麼他可以將你丟入「已封鎖」這個圈圈中,被封鎖的你還是可以看到他們的公開訊息,但無法留言;他們則不會再看到你的任何訊息。 我似乎被B小姐所討厭了,我可以看到B小姐一定要公開的姓名、大頭照,或者她選擇公開給所有人的資料和訊息,但是我完全無法在她的訊息底下留言了! 這時候,多半我可以確認自己成為了被封鎖的對象。 在網路上被封鎖,只能夠透過實體中求得原諒,沒有任何數位工具可以幫我解決:關於我被一個人討厭的問題。     8.開放與私密都是一種美德 真相八:慎選訊息的發表對象、範圍,不只是為了自己的隱私,也是為了不要給他人造成困擾與干擾。 然而網路就是一個公開表演的舞台,最終我們無法控制自己所要面對的觀眾;不管我發表一則公開、延伸或限定訊息,如果我沒有限制這則訊息可不可以被轉貼,那麼當訊息不斷被分享後,我已經赤裸裸的在網路大街上遊街示眾了。 於是我們或許就學會帶上面具,開始享受網路舞台上的自由表演。 不過這還不夠,除了我自己的隱私外,我也應該思考一下分享轉貼一則訊息時會不會傷害到他人的隱私?或者當我分享一些個人日常瑣事時,先限定分享對象,是不是比較不會干擾到他人?     9.你和你的圈圈決定網路的樣子 真相九:加入誰到你的社交圈中?怎麼分類自己的社交圈?最後決定了你在Google+中看到的內容是不是有趣、有用。 我的圈圈與其說是我的人際關係,不如說是在決定我可以看到哪些內容,是在表達我成為哪些圈圈的聽眾,這不只是交友,或者說這不像是交友。 在Google+中大家都首先是觀眾,大家也互相成為彼此的觀眾,觀眾的權力在於選台,如果這是一場音樂嘉年華,那麼身為觀眾我可以選擇要站到哪一個台子前聽哪個樂團的演奏。 而這才是圈圈(Circles)最原本的意義。 那麼,你願意成為我的聽眾嗎?歡迎 將我加入你的圈圈 當中。

阅读更多

有板有眼:Zynga有可能自建社交网络吗?为什么?

问: Zynga有可能建立一个自己的社交网络吗?为什么? 前段时间有传闻说Zynga可能收购MySpace。虽然现在Zynga与Facebook合作紧密,但如果Zynga足够庞大,就不得不考虑潜在的依靠外界平台的危险性,以及潜在的Facebook政策修改和利益分配的问题。 答: Zynga已经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社交游戏公司了,如果说Zynga跟其他游戏公司有什么不同,首先,它是第一家充分意识到社交平台价值的游戏公司;其次,它清楚地知道规模制胜;最后,为了实现规模化,它从一开始就大张旗鼓地收购,并且充分打牢自身的基础,包括系统能力、产品能力等。结果就是,Zynga变得不可替代。 Zynga是社交时代的游戏公司,它自然会认真思考自己与平台之间的关系,这绝非“受制于人”的问题,而是互相依存的问题。我们的惯性思维会认为,平台方掌握游戏规则的制定权,而且平台方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限制平台上的玩家做大。但实际情况是,Facebook并未限制Zynga做大。尽管双方曾经发生冲突,但最终以和解收场,这也证明了双方的依存关系。 Zynga会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吗?这要考虑几个问题:1. Zynga自建社交网络的成功几率有多大?2. Zynga自建社交网络之后如何与现有社交网络共处?3. Zynga的竞争优势是什么?综合以上问题,我认为Zynga自建社交网络的可能性不大。与之类似的问题是,EA是否有可能开发自己的游戏主机? 对Zynga来说,其利益的大小取决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已有平台的用户群及其社交关系,而不是重建一个新的平台。到底是以所有互联网用户为潜在用户,还是以玩游戏为目的的用户为潜在用户,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实际上,纯粹为玩游戏而形成的用户关系,第一其规模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小,第二这种关系的价值也远远无法与综合社交关系相比。或者说,游戏是综合社交需求的必要补充,而不是惟一的社交需求。 另外,充分利用所有社交平台,比如未来的Google+,也会对Facebook形成一定的制衡。

阅读更多

BBC | 台湾总统候选人通过社交网站竞选

台湾总统马英九和竞选对手蔡英文都准备充分利用社交网站的力量展开竞选。 台湾将在半年后举行总统选举,两大政党候选人都展开竞选活动,而其中的一个战场是在网络上的社交网站。 寻求连任的马英九与对其形成强大挑战的蔡英文,在全球最大社交网站脸书(Facebook)上建立档案都已有一段时间,并拥有众多的支持者。 而网络巨人谷歌瞄准脸书的最新的社交网站Google+,可能也将很快地成为两党在虚拟世界中交锋的另一战场。 山寨版 据马英九竞选总部说,其已申请加入Google+,目前仍在等待站方的回复。 目前在Google+已有看来同马英九脸书网站类似的网页,但据其竞选总部说,该网页是"山寨版"。 这个"山寨版"网站最近因贴上蔡英文的一支竞选广告,一些支持马英九的网民因而意识到其可能并非马英九的官方成立档案。 针对蔡英文这支竞选广告的内容,两名候选人最近在脸书社交网站上隔空交手。 "我是台湾人" 在竞选广告中,蔡英文漫步在伦敦街头,并提到其在伦敦政经学院学习时,老师启发她社会中有一条理性的道路。 蔡英文在广告的最后表示她是台湾人,引起了马英九与蔡英文在社交网站上就此议题隔空交手。 马英九在其脸书网页上说,他认为所有在台湾打拼,真心为台湾付出的人都是台湾人,也都是中华民国的国民。 他说包括他自己在内,都会在国际上大声说出是自己是台湾人,也是中华民国国民。 蔡英文在其脸书网页上则说,最近有人错误解读她在广告中说的"我是台湾人"这句话的含意,她表示必须强调,台湾人是指任何住在台湾,认同台湾的人都是台湾人。 她并说,每个人到国外都应大声说出"我是台湾人",该国际社会知道台湾的存在,并了解台湾在经济、社会、人权与民主上的发展。 "烧成灰都是台湾人" 对于民进党人士提到自己的是台湾人,国民党人士例常性的批评称这是一种"挑拨族群"的说法。 虽然国民党在认同上经常称自己是中国人,但该党在竞选时也更多地自称为台湾人, 一个令选民印象深刻的说法,是马英九在前次竞选总统时称其"烧成灰都是台湾人"。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