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谈网|陈兴杰:等你老了会住养老院吗
等将来老了,你会住进养老院吗?这话题听起来太遥远。换个问法吧,等父母老了,你会送他们进养老院吗?我认真想过这问题,答案是否定。 说一说我的想法吧。 我的父母生活在农村,自孩子们上大学,通过贷款和勤工俭学,父母负担已大大减轻。目前父母的年纪不算很大,身体健康,平时还在工作,日常消费之余略有储蓄。尽管通胀猛如虎,存款不断被稀释,他们平时赚钱自养没有大问题。当然,最大的保障来自两儿一女。无论世事怎样艰辛,他们晚年生活还是有保障。我们现在不在他们身边,一旦有疾病衰老,儿女出钱出力甚至床边照料,都是可以期待。 最近,我的一位同事总在北京与河北两地之间奔波。他和妻子都是独生子女,四老有一人生病,他就忙不迭赶去照顾。他的经济条件还算不错,不过很多事情还得亲力亲为。看着这些疲惫的中年人,我和妻子暗自庆幸。我们都有兄弟姐妹,平时能互相帮衬,压力实在小得多。 说到我自己,对生育第二个孩子十分期待。我们夫妻都喜欢孩子,享受家庭生活之丰富。其次想让第一个孩子生活得更好。他的童年会有玩伴,成长过程互相帮助,成年之后倚赖守望,中年不必独自彷徨地面对衰朽的老父母。 像我的父母一样,把孩子养大独立之后,我们仍会努力工作,投资理财,买点保险,这样的时间会持续多年,直至无法工作。我希望不在财务上成为孩子的沉重负担。孩子之存在,在于以备老年时的不测之虞,还有一些精神交流。无论将来育儿观念如何改变,共聚天伦始终是美好的事情。 我认真想过这问题,并且每次看到养老院相关的新闻,都会坚定想法。 再好的养老院,也是老弱贫病聚居的地方,里面弥漫着衰朽气息。这和家庭生活的气息有天壤之别。我不是说养老院都很糟糕,里面充满虐待和凌辱。老人选择住进养老院,已经是较好的选择了。我只想说,在一个正常社会,养老院应该是拾遗补漏,扶助孤老的机构,多是孤苦无依,生活落魄的老人长住。试问,有多少老人愿意远离亲戚儿女和社区人群,同衰朽之人待在一起,每隔几个星期,默默送走一位老伙计呢? 现在这种现象正在蔓延,不说失独老人,很多有儿女的老人也被迫住进养老院。养老院日益成为将来主流的养老方式。公立养老院缺乏利益和竞争激励,服务往往跟不上,私立养老院由于缺乏资本,人员不足,难免会有怠慢不足,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有一个口号经常变迁,从“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变成“计划生育好,政府帮养老”,一直到今天“养老不能靠政府”,越来越接近真相。无论是家庭、社区、养老院,甚至国家养老金,商业保险,都是新人养老人,新增人口和财富来维持既有的生活水平。如果年轻人大量减少,财富生产减少且不说,老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就得不到保障。日本是一个老龄化社会,很多老人没上养老院,“孤独死”很常见。 在中国,养老院还不算糟糕的养老方式,毕竟有人看管吃喝,同伴慰藉寂寞。农村老人的生存状态实际上更值得关注。由于儿女稀少(很多是子女早逝),很多老人无依无靠,他们需要工作到极衰老才能养活自己。比起他们的前辈,这一代老人的生活水平可能会大幅下跌。 截至2010年,全国独生子女总量约为1.45亿,平均每位妇女在育龄期内仅孕育1.6名子女。如果生育率不变,这些子女中还有近一半没有兄弟姐妹。只需两代人时间,中国人口将大幅萎缩,老人数量远远多过年轻人。独生子女数量如此庞大,失独家庭也是一个可观的数字。目前我国失独家庭已经超过100万户,按照这个出生率和未来独生子女死亡数量看,再过三十多年,失独家庭总数将超过1000万。养老院可能是他们多数人的归宿。 一个年轻人大量减少的社会,经济必然放缓甚至停滞,人力价格高得吓人,那时候养老院的护理人员脸色怎么样,实在是不好说。很多人会说,科技发展会解决一部分问题。现实是,科技发展的前提是有很多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当他们背负沉重负担,很多创业是无法实现的。这一点在最近二十年的日本体现得很明显了。 养老院将是未来社会,甚至是最重要的养老模式。很庆幸我暂无这样的考虑,可是我因此幸免老龄化负担吗?我的收入要被扣除养老金,这笔钱被用于当下养老。政府将修建更多养老院,这笔钱也是由同代人支付。将来谁来给我养老?除了靠自己和家人,我对社保养老金已不抱希望。 希望计划生育尽早废除,人们逐渐认识到少子化生活的不可持续,生育率能稳步回复,至少回到正常更替水平。只有这样,才会老有所养,年轻人能稍稍喘口气。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