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

图为习近平访问缅甸会见缅甸民选国务资政昂山素季

缅甸是东南亚第二大国,也是中国的重要邻国,与云南省和西藏地区接壤。

缅甸长期是军政府执政,2010年结束军政府统治,开始施行联邦民主制度。2021年缅甸发生军事政变推翻了民主政府。之后,缅甸的人权状况令人担忧。在缅甸军事政变中,中国被怀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有大量中国人被骗往缅甸,随即失去人身自由,被迫从事诈骗,甚至制毒贩毒等行业。此外,中国有大量的有毒稀土矿厂在缅甸,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中国数字空间收藏

时间馆

CDT视频 CDT播客 CDT大事记 404文库 CDT电子报 CDT征稿 版权说明

中国数字时代收录文章

美国之音 | 何清涟:缅甸民主化道路对中国的启迪(2)

编者按:这是何清涟为美国之音撰写的评论文章。这篇特约评论不代表美国之音的观点。 中缅两国目前的状态说明,一个民族的主体想要什么,最后得到的就会是什么,而且不可能只收获花朵不收获荆棘。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缅甸的民主化道路,一开头设定的目标就不同。缅甸的反对派要求的是结束独裁专制,实现民主化,20余年间这个方向性目标一直未曾改变;而由中国政府推动并得到人民积极响应的经济体制改革,于中共是种危机推进型改革,其目的是通过改革摆脱危机并为其专制统治注入新的生机,于人民是要改善生活。最后中共达到了目的,并兑现了邓小平承诺的一半:少数人先富起来,大部分人成为“待富者”。   *“苏联教训”使中共加强构筑专制铁篱* “8888民主运动”之后,危机意识驱使缅甸军政府做了一些渐进的政治改良。次年中国发生的“八九民主运动”,当然也让中国政府看到了危机,但与缅甸军政府对危机的反应完全不同,中共政府是加强修补专制铁篱: 一是逐步强化党的控制。在赵紫阳时期已经实施的政企分开,一律退回到“党领导一切”。到胡锦涛执政时期,中国的外企、私企纷纷建立了党支部,各级人大一把手由当地党政一把手兼任。二是加强对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的控制,中国成为对互联网监控技术最有“贡献”的国家。三是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尤其是严控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以避免再次出现以学生为主体的1989年民主运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四点,即对西方民主的批判。这一批判在80年代邓小平发动“清除精神污染”、“反资产阶级自由化”遭到强烈抵制后,曾经暂时消停。到了胡温时期,中共官方理论界先是称,“中国已经建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继而于2005年反对西方在中国实施“颜色革命”的阴谋;再到2011年3月吴邦国公开宣示“五不搞”(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最后演变成习近平坚决“不走西方邪路”的“三个自信”,以及对“文革”、“大跃进”、“反右”的肯定(“不能用后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 应该说,中共政治上日趋保守反动,源自其道路选择。它最初的改革动力就是为了挽救党的统治。既然经济改革使中共摆脱了毛式“文革”带来的统治合法性危机,那么,任何政治改革只会对中共的三个垄断(垄断权力、垄断资源、垄断舆论)构成挑战,只能对中共坚持一党专制的核心利益产生威胁。因此,胡温十年期间,既是政府腐败日益严重,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中共统治的合法性再度动摇的时期,也是中共政治上日趋保守的时期。在江朱时期建立的维稳体制得到充分完善,秘密警察、线人制度成为中共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苏共“亡党亡国”的经验教训,更是成为中共时时念叨的经文。 如果说,缅甸军政府自“8888民主运动”之后,应对危机的措施是逐步为缅甸实行民主化建构制度条件,如多党制、制订宪法、释放昂山素季等政治犯,最后得以“脱军装”的形式安全退出政坛,中共做的事情几乎完全相反,除了死守一党专制之外,不给民间社会留下任何空间。 *“中国热”帮助中共摆脱国际孤立困境* 迫使缅甸军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国际社会的制裁孤立。但中国政府在过去20多年中,不仅成功地重返国际社会,还成了在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的大国。这一切得益于中国实行了“对外开放”,与国际社会建立了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   1989年六四屠杀之后,美国立刻宣布对华实施经济与军事制裁。在联合国大会上,美国提出,以公开投票方式,实施全球制裁中国。投票结果是213票赞同,23票弃权,2票反对。其中两张反对票中就有巴基斯坦一票。巴基斯坦官方专家称:“我们以昂贵代价换来了与中国的永久友谊,……那是一笔我们之间巨大深厚友谊的财富积累”。讲求实际的日本,当时虽然追随西方七国对北京实施制裁,冻结第三批政府贷款,停止双方高层往来,但到1990年7月11日,就宣布恢复对中国的政府贷款;1991年8月10日,日本首相海部俊树在西方国家中率先訪問北京,改善了当时中国在外交上的孤立局面。    邓小平不愧为富有统治经验的党魁,在1992年春天的“南巡”之后,再次将“改革开放”定为中国的发展大计。从此以后,跨国公司相继登陆中国,并自觉承担了为中国游说本国政府的责任。比如,美国众多跨国公司先是为中国游说“最惠国待遇”;当中国于2001年加入WTO之后,则视中国需要,随时游说美国政府,希望实施各种有利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政策。 总之,中国用订单外交稳住了欧盟,用援助与投资(资源外交)拉拢了非洲及一些拉美国家,用开放市场吸引了全球500家跨国公司中的大部分。这种与各国密切的经贸关系,决定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友好”态度。中国政府获得的这种极为宽松的国际环境,无论是前苏联还是缅甸都无法相比。我在“对外开放30年:中国外资神话的幻灭”一文里,对此有过详细分析:“不是外资改变了中国的制度环境,而是外商顺应了中国腐败的制度环境,与中国政府官员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中国企业界的‘政商结合’。不是外国‘反华势力’对中国成功地实行了‘和平演变’,而是美国、欧盟等国学会了在谋求共同的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与社会主义中国‘和平共处’”。 国际文化帮闲为中国政府“贡献”了一项“瑰宝”。美国高盛资深顾问乔舒亚•库珀•雷默(Joshua Cooper Ramo)发明的“北京共识”(2004年),成为中国新左派等文化帮闲鼓吹“中国模式”的理论先导,北京一度还梦想向外推出“中国模式”,用“北京共识”取代“华盛顿共识”。 在一些外国人预测中国将于2025年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中国正在“和平崛起”之时,中共当然以为“红色江山”可以永固,要求其实行断送自身“核心利益”的政治改革,自然无从谈起。 *中国的政治反对运动难成气候* 1989年的六四运动未能为后来的中国反对运动留下思想遗产、组织及领导人这三种资源。本世纪初开始的维权活动,起点与主诉是维护经济权利,方式是“脱敏化操作”(即不碰政治、六四、法轮功等一切敏感问题),这种以避险为手段的维权方式,最后结果是既未能避险,也限制了活动的高度。其间原因,当然首先与中共的残酷打压有关,更深层次的内部因素则只能留待参与者们自己思考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段时期出现了一种非常奇特的政治现象,即以部分“异议者”为主体的合作派、和解派。这些人成员重叠,分兵突进,某一时期的主诉是“与党内改革派合作”,合作对象是数次口头上表达要政治改革并向往普世价值的温家宝总理;另一时期则以“政治和解”为主诉,并称是学习波兰经验。其实,在波兰、捷克与匈牙利这几个民主化最成功的国家都实行了“除垢法”,并对共产党统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要求社会成员为当年的合作行为忏悔。对这些中欧国家的社会清理过程,中国的一些“异议人士”却把它解释成“和解”过程,其提出之时正值中共维稳经费超过军费、专制高墙垒得越来越结实,民间反抗遭到的镇压越来越残酷之际,反抗者莫说无法集结,就连呻吟(提出控诉)的资格都没有。这些人在这时提出“和解”,并展示子虚乌有的“暴力革命”图景,吓唬全社会而非统治者,无非是要反抗者引颈就戳,这些反常识的知识“异议”者的出现并在一段时期内成为主流甚至“精神领袖”,是将来研究这段历史的一个重要课题。 何清涟为美国之音撰写的其他评论文章,发表在 何清涟美国之音博客 。 fullrss.net

阅读更多

何清涟 | 缅甸民主化道路对中国的启迪(二)

中缅两国目前的状态说明,一个民族的主体想要什么,最后得到的就会是什么,而且不可能只收获花朵不收获荆棘。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缅甸的民主化道路,一开头设定的目标就不同。缅甸的反对派要求的是结束独裁专制,实现民主化,20余年间这个方向性目标一直未曾改变;而由中国政府推动并得到人民积极响应的经济体制改革,于中共是种危机推进型改革,其目的是通过改革摆脱危机并为其专制统治注入新的生机,于人民是要改善生活。最后中共达到了目的,并兑现了邓小平承诺的一半:少数人先富起来,大部分人成为“待富者”。 “苏联教训”使中共加强构筑专制铁篱 “8888民主运动”之后,危机意识驱使缅甸军政府做了一些渐进的政治改良。次年中国发生的“八九民主运动”,当然也让中国政府看到了危机,但与缅甸军政府对危机的反应完全不同,中共政府是加强修补专制铁篱: 一是逐步强化党的控制。在赵紫阳时期已经实施的政企分开,一律退回到“党领导一切”。到胡锦涛执政时期,中国的外企、私企纷纷建立了党支部,各级人大一把手由当地党政一把手兼任。二是加强对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的控制,中国成为对互联网监控技术最有“贡献”的国家。三是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尤其是严控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以避免再次出现以学生为主体的1989年民主运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四点,即对西方民主的批判。这一批判在80年代邓小平发动“清除精神污染”、“反资产阶级自由化”遭到强烈抵制后,曾经暂时消停。到了胡温时期,中共官方理论界先是称,“中国已经建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继而于2005年反对西方在中国实施“颜色革命”的阴谋;再到2011年3月吴邦国公开宣示“五不搞”(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最后演变成习近平坚决“不走西方邪路”的“三个自信”,以及对“文革”、“大跃进”、“反右”的肯定(“不能用后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 应该说,中共政治上日趋保守反动,源自其道路选择。它最初的改革动力就是为了挽救党的统治。既然经济改革使中共摆脱了毛式“文革”带来的统治合法性危机,那么,任何政治改革只会对中共的三个垄断(垄断权力、垄断资源、垄断舆论)构成挑战,只能对中共坚持一党专制的核心利益产生威胁。因此,胡温十年期间,既是政府腐败日益严重,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中共统治的合法性再度动摇的时期,也是中共政治上日趋保守的时期。在江朱时期建立的维稳体制得到充分完善,秘密警察、线人制度成为中共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苏共“亡党亡国”的经验教训,更是成为中共时时念叨的经文。 如果说,缅甸军政府自“8888民主运动”之后,应对危机的措施是逐步为缅甸实行民主化建构制度条件,如多党制、制订宪法、释放昂山素季等政治犯,最后得以“脱军装”的形式安全退出政坛,中共做的事情几乎完全相反,除了死守一党专制之外,不给民间社会留下任何空间。 “中国热”帮助中共摆脱国际孤立困境 迫使缅甸军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国际社会的制裁孤立。但中国政府在过去20多年中,不仅成功地重返国际社会,还成了在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的大国。这一切得益于中国实行了“对外开放”,与国际社会建立了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 1989年六四屠杀之后,美国立刻宣布对华实施经济与军事制裁。在联合国大会上,美国提出,以公开投票方式,实施全球制裁中国。投票结果是213票赞同,23票弃权,2票反对。其中两张反对票中就有巴基斯坦一票。巴基斯坦官方专家称:“我们以昂贵代价换来了与中国的永久友谊,……那是一笔我们之间巨大深厚友谊的财富积累”。讲求实际的日本,当时虽然追随西方七国对北京实施制裁,冻结第三批政府贷款,停止双方高层往来,但到1990年7月11日,就宣布恢复对中国的政府贷款;1991年8月10日,日本首相海部俊树在西方国家中率先訪問北京,改善了当时中国在外交上的孤立局面。    邓小平不愧为富有统治经验的党魁,在1992年春天的“南巡”之后,再次将“改革开放”定为中国的发展大计。从此以后,跨国公司相继登陆中国,并自觉承担了为中国游说本国政府的责任。比如,美国众多跨国公司先是为中国游说“最惠国待遇”;当中国于2001年加入WTO之后,则视中国需要,随时游说美国政府,希望实施各种有利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政策。 总之,中国用订单外交稳住了欧盟,用援助与投资(资源外交)拉拢了非洲及一些拉美国家,用开放市场吸引了全球500家跨国公司中的大部分。这种与各国密切的经贸关系,决定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友好”态度。中国政府获得的这种极为宽松的国际环境,无论是前苏联还是缅甸都无法相比。我在“ 对外开放30年:中国外资神话的幻灭 ”一文里,对此有过详细分析:“不是外资改变了中国的制度环境,而是外商顺应了中国腐败的制度环境,与中国政府官员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中国企业界的‘政商结合’。不是外国‘反华势力’对中国成功地实行了‘和平演变’,而是美国、欧盟等国学会了在谋求共同的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与社会主义中国‘和平共处’”。 国际文化帮闲为中国政府“贡献”了一项“瑰宝”。美国高盛资深顾问乔舒亚•库珀•雷默(Joshua Cooper Ramo)发明的“北京共识”(2004年),成为中国新左派等文化帮闲鼓吹“中国模式”的理论先导,北京一度还梦想向外推出“中国模式”,用“北京共识”取代“华盛顿共识”。 在一些外国人预测中国将于2025年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中国正在“和平崛起”之时,中共当然以为“红色江山”可以永固,要求其实行断送自身“核心利益”的政治改革,自然无从谈起。 中国的政治反对运动难成气候 1989年的六四运动未能为后来的中国反对运动留下思想遗产、组织及领导人这三种资源。本世纪初开始的维权活动,起点与主诉是维护经济权利,方式是“脱敏化操作”(即不碰政治、六四、法轮功等一切敏感问题),这种以避险为手段的维权方式,最后结果是既未能避险,也限制了活动的高度。其间原因,当然首先与中共的残酷打压有关,更深层次的内部因素则只能留待参与者们自己思考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段时期出现了一种非常奇特的政治现象,即以部分“异议者”为主体的合作派、和解派。这些人成员重叠,分兵突进,某一时期的主诉是“与党内改革派合作”,合作对象是数次口头上表达要政治改革并向往普世价值的温家宝总理;另一时期则以“政治和解”为主诉,并称是学习波兰经验。其实,在波兰、捷克与匈牙利这几个民主化最成功的国家都实行了“除垢法”,并对共产党统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要求社会成员为当年的合作行为忏悔。对这些中欧国家的社会清理过程,中国的一些“异议人士”却把它解释成“和解”过程,其提出之时正值中共维稳经费超过军费、专制高墙垒得越来越结实,民间反抗遭到的镇压越来越残酷之际,反抗者莫说无法集结,就连呻吟(提出控诉)的资格都没有。这些人在这时提出“和解”,并展示子虚乌有的“暴力革命”图景,吓唬全社会而非统治者,无非是要反抗者引颈就戳,这些反常识的知识“异议”者的出现并在一段时期内成为主流甚至“精神领袖”,是将来研究这段历史的一个重要课题。

阅读更多

美国之音 | 缅甸佛教徒与穆斯林在印尼发生冲突八人丧生

有关当局说,印度尼西亚一个寻求庇护者拘留中心的佛教徒和穆斯林发生暴力冲突,造成八人死亡。 警方说,冲突于星期五清晨发生在北苏门达腊省的拘留中心,那里拘留着逃离暴力的罗兴亚族穆斯林和非法入境的缅甸佛教徒渔民。 目前还没有证实死于冲突的佛教徒和穆斯林分别有多少。 缅甸中部城市梅提拉上月爆发冲突后,缅甸佛教徒和穆斯林之间再度出现暴力冲突。随后暴力蔓延到其他几个城市,造成至少43人死亡。 去年,缅甸西部若开邦的佛教徒和罗兴亚少数民族佛教徒发生暴力冲突,导致将近200人死亡,数十万人流离失所。 fullrss.net

阅读更多

何清涟 | 缅甸民主化道路对中国的启迪(一)

2013年3月31日,来自中国与缅甸的两条新闻让人感慨万千,一条是“中共中央禁止媒体发表反马列毛言论”,为中国媒体定出了今后的五点宣传基调;另一条是“缅甸放松报禁,准许私人办报”。考虑到中国改革开放已经长达33年,缅甸的民主化历程正式开始不过两年时间,不少网友感叹:后起的缅甸在民主化道路上已经赶超中国了。 网友这一感叹其实有两个误判:一是将中国经济改革与缅甸民主化看作同一车道上先后出发的两辆车,其实,这两辆车从一开始就不在一条轨道上,无论是出发点还是目标地都很不一样。二是中国网友忽略了缅甸人民为争取民主化而艰苦斗争的漫长历史,以及民主诉求贯穿这一斗争的始终。 缅甸 “8888民主运动” 播下民主种子 自1988年至2011年,缅甸人民一共发动了两轮大规模的民主化运动,第一轮号称“8888民主运动”,因开始于1988年8月8日而得名;第二轮是2007年8月间开始的“番红花革命”。与中国民主运动之间缺乏精神传承不同,缅甸的两轮民主化运动有极强的多层次传承关系。运动的参加者及研究者都公认,“8888民主运动”为缅甸民主化从三方面奠定了基础: 第一,产生了民主运动的魅力型领袖。昂山素季的个人魅力和领导才干使缅甸民主运动的国内国际影响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缅甸军政府构成了巨大挑战。 第二,昂山素季亲手创建的“全民民主联盟“ 很快发展成缅甸最大的反对党, 并在1990年的全国大选中获得了压倒性胜利。虽然军政府在该次选举后不肯交出政权,但这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缅甸人民。 第三,“8888运动”使民主自由价值观在缅甸得到了空前广泛的传播,涵育了缅甸人民的权利意识。 民主运动前,民众只是对军政府的独裁统治深感不满,但对民主自由价值理念及其对人的生存意义并不了解。 昂山素季在传播民主理念时,特别就政治与人的关系向民众做了通俗易懂的阐述,使之深入人心。此后,青年学生为了动员民众,深入城镇和乡村,让民众明白经济落后、腐败横行等各种社会问题根源于专制政治,此后,缅甸民主运动的方向从未偏离消灭独裁专制这一方向。 可以说,“8888民主运动”为缅甸民主化运动建构了三个基础条件:众望所归的领袖、成熟的组织、具有信念追求的各级组织者与参与者。 缅甸军政府在人民压力下的改良 “8888民主运动”虽然被残酷镇压下去了,但缅甸军政府的核心领导层已意识到坚持军人专制没有出路,因此被迫做了一些改变:首先是解除了在8888起义期间颁布的戒严令,开始与包括反对派在内的各政党及社会各界人士对话。与此同时,军政府通过它所支持的“联邦巩固发展协会”(后改为“联邦巩固发展党”)来扩大与基层民众的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从1997年起,“巩发会”经常召开群众大会,从公务员和中学生中大量吸收成员。到1998年,该协会成员多达1100万,成为缅甸最大的政党。 2003年8月,缅甸军政府宣布了旨在实现民族和解、推动民主进程的七点民主路线图计划。这个计划的要点是恢复举行国民大会、启动制宪程序和举行民主选举,把国家权力转交给民选政府。 在这个过程中,昂山素季领导的反对派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制裁从不同的方向给了缅甸军政府以巨大压力,在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2007年8月15日开始,缅甸发生了一场举世闻名的反军政府示威,起因是缅甸政府取消燃油补贴,导致燃料突然涨价数倍,公共汽车收费也上涨100%。饱受物价上涨之苦的缅甸民众开始举行示威,要求民生物资价格合理化,学生与反对派政治人物趁机参与并主导示威活动,逐渐加入“与军事执政团进行对话”以及“释放昂山素季等政治犯”等诉求。自9月18日开始,约数千名佛教僧侣参加示威游行。 一些新闻媒体将此次示威活与世界各国的颜色革命相提并论,称为“番红花革命”(因僧袍颜色类似于番红花得名,SaffronRevolution),亦称“第二次缅甸民主运动”。 2007年“番红花革命”依然被军政府镇压下去,但强大的国际压力迫使缅甸当局不敢像1988年那次肆无忌惮地对民众实施屠杀。在镇压的同时,军政府开始立宪改革:9月3日制宪国民大会确定制宪的基本原则,10月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12月起草工作正式启动,2008年5月举行新宪法草案全民公决。 值得一提的是,反对派从未因为缅甸军政府这些筹备工作而放弃自己的诉求(即消灭独裁专制),并因此做出原则性的妥协;当然也更不会为缅甸军政府从未做过的事情鼓掌(这两点恰好都是中国知识界及某些有影响的“异议”人士经常做的事情)。2010年11月7日缅甸举行多党选举之时,不少反对党还都嗤之以鼻,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自由联盟就以选举不具合法性为由而拒绝参加。这次大选之后,有“干净先生”之称的吴登盛当选总统,军政府将权力移交民主政府(评论称之为“政府脱军装”)。以后,吴登盛频繁发力,推进缅甸民主化,并主动向美国等示好表示民主化决心。至此,西方世界及缅甸反对派才敢相信:缅甸人民流血奋斗了20余年的民主化进程终于开始。 至此,可以对缅甸民主化进程做一简单总结:20余年的民主化进程当中,前赴者的牺牲为后继者积累了各种资源,如领袖、组织等各种社会运动必不可少的要素;社会各界(包括宗教界)都将推动民主当作自己的职责;学生对市民与乡村的启蒙;国际社会的共同制裁;军政府在压力下的让步与释放的和解诚意;一位深明时势、行止“干净”的戈尔巴乔夫式政治人物。 接下来我将分析中国自1989年之后的20多年内,是否积聚了缅甸民主化的类似要素。

阅读更多

美国之音 | 何清涟:缅甸民主化道路对中国的启迪(一)

编者按:这是何清涟为美国之音撰写的评论文章。这篇特约评论不代表美国之音的观点 。 2013年3月31日,来自中国与缅甸的两条新闻让人感慨万千,一条是“中共中央禁止媒体发表反马列毛言论”,为中国媒体定出了今后的五点宣传基调;另一条是“缅甸放松报禁,准许私人办报”。考虑到中国改革开放已经长达33年,缅甸的民主化历程正式开始不过两年时间,不少网友感叹:后起的缅甸在民主化道路上已经赶超中国了。 网友这一感叹其实有两个误判:一是将中国经济改革与缅甸民主化看作同一车道上先后出发的两辆车,其实,这两辆车从一开始就不在一条轨道上,无论是出发点还是目标地都很不一样。二是中国网友忽略了缅甸人民为争取民主化而艰苦斗争的漫长历史,以及民主诉求贯穿这一斗争的始终。 *缅甸 “8888民主运动” 播下民主种子* 自1988年至2011年,缅甸人民一共发动了两轮大规模的民主化运动,第一轮号称“8888民主运动”,因开始于1988年8月8日而得名;第二轮是2007年8月间开始的“番红花革命”。与中国民主运动之间缺乏精神传承不同,缅甸的两轮民主化运动有极强的多层次传承关系。运动的参加者及研究者都公认,“8888民主运动”为缅甸民主化从三方面奠定了基础: 第一,产生了民主运动的魅力型领袖。昂山素季的个人魅力和领导才干使缅甸民主运动的国内国际影响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缅甸军政府构成了巨大挑战。 第二,昂山素季亲手创建的“全民民主联盟“ 很快发展成缅甸最大的反对党, 并在1990年的全国大选中获得了压倒性胜利。虽然军政府在该次选举后不肯交出政权,但这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缅甸人民。 第三,“8888运动”使民主自由价值观在缅甸得到了空前广泛的传播,涵育了缅甸人民的权利意识。 民主运动前,民众只是对军政府的独裁统治深感不满,但对民主自由价值理念及其对人的生存意义并不了解。 昂山素季在传播民主理念时,特别就政治与人的关系向民众做了通俗易懂的阐述,使之深入人心。此后,青年学生为了动员民众,深入城镇和乡村,让民众明白经济落后、腐败横行等各种社会问题根源于专制政治,此后,缅甸民主运动的方向从未偏离消灭独裁专制这一方向。 可以说,“8888民主运动”为缅甸民主化运动建构了三个基础条件:众望所归的领袖、成熟的组织、具有信念追求的各级组织者与参与者。 *缅甸军政府在人民压力下的改良*   “8888民主运动”虽然被残酷镇压下去了,但缅甸军政府的核心领导层已意识到坚持军人专制没有出路,因此被迫做了一些改变:首先是解除了在8888起义期间颁布的戒严令,开始与包括反对派在内的各政党及社会各界人士对话。与此同时,军政府通过它所支持的“联邦巩固发展协会”(后改为“联邦巩固发展党”)来扩大与基层民众的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从1997年起,“巩发会”经常召开群众大会,从公务员和中学生中大量吸收成员。到1998年,该协会成员多达1100万,成为缅甸最大的政党。 2003年8月,缅甸军政府宣布了旨在实现民族和解、推动民主进程的七点民主路线图计划。这个计划的要点是恢复举行国民大会、启动制宪程序和举行民主选举,把国家权力转交给民选政府。   在这个过程中,昂山素季领导的反对派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制裁从不同的方向给了缅甸军政府以巨大压力,在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2007年8月15日开始,缅甸发生了一场举世闻名的反军政府示威,起因是缅甸政府取消燃油补贴,导致燃料突然涨价数倍,公共汽车收费也上涨100%。饱受物价上涨之苦的缅甸民众开始举行示威,要求民生物资价格合理化,学生与反对派政治人物趁机参与并主导示威活动,逐渐加入“与军事执政团进行对话”以及“释放昂山素季等政治犯”等诉求。自9月18日开始,约数千名佛教僧侣参加示威游行。 一些新闻媒体将此次示威活与世界各国的颜色革命相提并论,称为“番红花革命”(僧袍颜色),亦称“第二次缅甸民主运动”。 2007年“番红花革命”依然被军政府镇压下去,但强大的国际压力迫使缅甸当局不敢像1988年那次肆无忌惮地对民众实施屠杀。在镇压的同时,军政府开始立宪改革:9月3日制宪国民大会确定制宪的基本原则,10月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12月起草工作正式启动,2008年5月举行新宪法草案全民公决。 值得一提的是,反对派从未因为缅甸军政府这些筹备工作而放弃自己的诉求(即消灭独裁专制),并因此做出原则性的妥协;当然也更不会为缅甸军政府从未做过的事情鼓掌(这两点恰好都是中国知识界及某些有影响的“异议”人士经常做的事情)。2010年11月7日缅甸举行多党选举之时,不少反对党还都嗤之以鼻,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自由联盟就以选举不具合法性为由而拒绝参加。这次大选之后,有“干净先生”之称的吴登盛当选总统,军政府将权力移交民主政府(评论称之为“政府脱军装”)。以后,吴登盛频繁发力,推进缅甸民主化,并主动向美国等示好表示民主化决心。至此,西方世界及缅甸反对派才敢相信:缅甸人民流血奋斗了20余年的民主化进程终于开始。 至此,可以对缅甸民主化进程做一简单总结:20余年的民主化进程当中,前赴者的牺牲为后继者积累了各种资源,如领袖、组织等各种社会运动必不可少的要素;社会各界(包括宗教界)都将推动民主当作自己的职责;学生对市民与乡村的启蒙;国际社会的共同制裁;军政府在压力下的让步与释放的和解诚意;一位深明时势、行止“干净”的戈尔巴乔夫式政治人物。 接下来我将分析中国自1989年之后的20多年内,是否积聚了缅甸民主化的类似要素。 何清涟为美国之音撰写的其他评论文章,发表在 何清涟美国之音博客 。 fullrss.net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