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帝

混沌 | 劉細良: 精彩民國人

詩人邵洵美。 我們的歷史教育,總愛推崇歌頌皇朝盛世,如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乾隆十全武功,對於分裂朝代,總是多負面描述。但政治上的成功,往往是文化上的專制, 而政治上的失敗,則是文化鼎盛之時。東周禮樂崩壞,春秋戰國群雄並起,思潮學派百家爭鳴,精釆人物輩出。東漢三國武將謀士縱橫天下,東晉南北朝,思想解 放,竹林七賢放浪形駭。南宋偏安一隅,連皇帝文化修養也精彩過人。明末清初遺民抗清,悲壯悲情,但在畫壇上,卻開出了奇葩。 民國在歷史上,一如歷史上所有建都南京的政權,政治上是紛亂弱勢而短暫,蔣介石北伐名義上統一全國,定都南京,成為了民國黃金十年,直至抗日戰爭開始。民 國紛亂的軍閥混戰,同樣成為了中國文化黃金時代。滿清覆亡,中國由舊秩序走向新時代,舊的權威瓦解,思想空前解放,各式新思潮新文化湧現,而代表西方工業 社會的現代文化體制也逐步建立,如大眾媒體、出版社、文學社團。在新舊轉變時代,出現了一批又一批「民國範兒」,既保有傳統中國民風價值,又追求特立獨 行,回應新時代。 借古諷今 有人歸納成為一種民國趣味,近年更成為一股文化熱潮,內地出版各種關於民國的著作有追述民國早期北洋時代武人,亦有民國奇女子、民國學術大師故事,亦有民 國生活種種,當然更重要是民國主角蔣介石的各種硏究。而王家衞的電影「一代宗師」,亦令人聯想到向民國武林大師們致敬。 這股民國熱,有人認為是對當前政治高壓、社會道德淪喪的反諷,亦有人認為民國的而且確是個精采的時代,從民國人物的事蹟、行為、規範,喚起今日中國人,知 所追求。香港,政治上過去雖與內地分隔,但卻成為民國精神的延續,民國創建者孫中山在香港形成革命思想,四九年後民國精英避居香港,如國學大師錢穆在深水 埗桂林街創辦新亞書院,為傳統文化在大陸之外留一點血脈,數十年後經中文大學發揚光大。詠春大師葉問隱居大南街,教授詠春拳,晚年收了李小龍這個徒弟,令 詠春走向世界。留法博士李彥和將軍隱居香港,任教華仁中學,其子李柱銘成了香港民主運動領軍人物。上海建築師為香港帶來了現代主義風格,南來的紡織航運大 家族將香港華人政治地位提升。 我們與那逝去的民國,其實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民國範兒 內地作家陳丹青是第一個用「民國範兒」一詞,描述他心目中的民國精神,「曾經存在過的一種趣味、一種風尚、一種美學」,範兒是北京話,有典型及模範的意思。不同人對民國範兒有不同理解,作家張昌華先後出版過四本有關民國名人的傳記,他在新作「百年風度」中這樣說: 「我想象中的民國範兒,應是有品味、有風度、有趣味、個性張揚的人物,但在個人操守上是清白,最起碼是有道德底線的。」 民國人性格張揚、有氣度風骨,傅斯年可以在蔣介石面前蹺二郎腿對話,弱女子施劍翹為報父仇,用十年時間刺殺軍閥孫傳芳,貴公子邵洵美散盡家財搞印刷、出 版。文藝復興式才女林徽因嫁給建築師梁思成,與哲學家金岳霖終生維持柏拉圖式愛情。當我們見到今日中國人的狡詐、機心、軟弱時,原來七八十年前,中國人呈 現的是另一種精神面貌,陌生但真實。 民國多奇人,何解?因為民國人正身處傳統與現代之間,他們既受傳統價值信念所左右,但又接受西方教育及文化洗禮,既懂傳統舊學,又追求現代性,更重要是他 們身處中國鉅變之際,有一個大時代做舞台,供他們一展身段。像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邵洵美、季羨林、傅斯年、胡適,一串響亮名字,全是民國初年出洋留 學的精英,而民國時代的社會,仍保留舊中國尊崇文化知識的傳統價值,回國後成為學術界名人外,也在社會倡議新思潮,推動社會變革。更重要是這群精英之間的 文化生活、趣味風尚,甚至私人感情,也成為大眾關注的對象。 文藝復興人 在眾多民國精英當中,要選一個典型人物,我會選林徽因,他兒子梁從誡認為母親是個文藝復興式人物,實不為過。文藝復興式人物如達芬奇,是個全才,繪畫、建 築、解剖、雕塑、機械無一不精。林徽因寫詩,散文、劇本,舞台設計、雕塑,同梁思成一起硏究中國傳統建築,四處考察,用筆繪畫下來,推動營造學社工作。除 卻知識人身分外,她也是當時知識界沙龍名人,一群知識精英圍繞在她身邊,被稱為「太太的沙龍」。成就如此傳奇人物,才以外還有貌,她弱不襟風但容貌有一股 英氣,周旋在她身邊有詩人徐志摩、哲學家金岳霖,建築師梁思成,最終她選擇了梁思成,但與徐、岳二人仍保持友好。徐志摩飛機失事,就是因為趕往北京聽林徽 因一場演講。 中年林徽因 我相信也只有民國時代的水土,才能栽培出這種具知性魅力的女子。林父是晚清留學西方知識分子,民國初年的官員,少女時代林徽因巳因父親工作已居倫敦,在此 認識了劍橋大學的徐志摩,一度相戀,其後林赴美賓席凡尼亞大學美術系攻讀。美國硏究中國史大師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與夫人費慰梅Wilma Fairbank對林徽因推崇備至,認為她敏銳、有洞察力及有創造力,對生活、工作、朋友充滿熱情,費慰梅如此描述林徽因: 「她的神經猶如一架大鋼琴的複雜的琴弦。對於琴鍵的每一觸,不論是高音還是低音,重擊還是輕彈,它都會做出反應。」 林徽因在動盪的三四十年代,譜出了美妙樂章,傾盡全力演好了一個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角色,她死於五十年代,避過文革紅衛兵對她個人形象的謀殺破壞,成就了一生傳奇。 摩登貴公子 另一對民國傳奇人物,男的我會選邵洵美及他女友項美麗Emily Hahn, 他們曾幾何時是「上海摩登」代表人物,中國第一美男子,可惜因政治原因,49年後魯迅、丁玲一班左翼作家備受共產黨推崇,在魯迅對立面的現代主義文學家, 則被刻意遺忘,直至九十年代,邵洵美作品才重新在上海出版。 邵在英國劍橋認識徐志摩,本準備攻讀政治經濟學,26年因家事提前回國。他興趣是做詩人,回上海後支持新月派活動,疏財仗義,被稱為滬上孟嘗君。他的家財 主要用在文化事業,開過金屋書屋、時代圖書公司和第一出版社,先後出版十一種雜誌,有詩刊,漫畫、文學、電影,三十年代引進德國最先進印刷機,他是上海都 巿文化領軍人物,但在上海他最為人津津樂道是感情生治。邵洵美娶盛宣懷孫女兒盛佩玉為妻,結婚時轟動上海灘,婚照登在上海畫報封面。項美麗是紐約客雜誌撰 稿人,派駐中國上海,她愛上了邵洵美,也不介意他巳婚及有五名子女,兩人也有共同興趣,向西方推介中國新文學,聯手翻譯沈從文的邊城,又創辦雙語雜誌聲色 畫報及自由譚,毛澤東的論持久戰英文版,便是在自由譚發表。項美麗在抗戰後離開中國,之後一直為紐約客撰寫專欄,直至九七年過身。至於邵洵美,他在49年 後的遭遇可以想像,三十年代與魯迅等左翼作家交惡,50年代一直投閒置散,窮困潦倒,58年被指為美帝特務而坐牢,62年獲釋,他沒有林徽因幸運,在文革 前離世,66年文革爆發,他又再受批鬥凌辱,68年自殺,終年六十二歲。 邵洵美對三十年代中國文化界的影響及其文學成就,被刻意遺忘及嚴重低估。1936年他寫下一首叫「你以為我是什麼人」的新詩,內容如下: 你以為我是什麼人,是個浪子,是個財迷,是個書生,定個想做官的,或是不怕死的英雄?你錯了,你全錯了,我是個天生的詩人。 民國第一美男邵洵美自拍像 民國京劇名伶孟小冬,外號「冬皇」,五十年代與上海灘幫會大哥杜月笙隱居香港。 原文刊於今期《讀書好》

阅读更多

美国之音 | 中国:美对波士顿和新疆血案持双重标准

华盛顿 — 美国波士顿和中国南疆喀什四月份都发生了重大暴力案件。中国说,美国对这两起事件采取了“双重标准”:把波士顿爆炸案称为“恐怖袭击”;而把新疆喀什警民死亡案称为“暴力事件”,凸显其“霸权逻辑”。 2013年4月中旬,来自俄罗斯的两兄弟移民在波士顿国际马拉松赛终点处引爆炸弹,炸死3人,包括中国留学生吕令子,炸伤180人,重伤几十人。美国当局宣布这是恐怖袭击案。 10天后,中国西部新疆喀什巴楚发生暴力事件,中国媒体说:这次暴力导致21人死亡,其中15人是社区人员和警员。美国对此表示严重关切。国务院发言人温特利尔说,美方对暴力事件造成伤亡表示遗憾并敦促中方展开彻底和透明调查。 *北京:美国采取双重标准* 中国央视在周末(4月27日)说,外交部发言人说美国是“双重标准”。央视主持人水均益在环球视线节目中说,外交部发言人说美国“毫无同情心”。这位主持人还说,外交部还批评美国在对待恐怖主义采取“双重标准”。在外交部网站上,查不到发言人曾说到美国采取“双重标准”的话。 央视主持人所说的这种“双重标准”论,得到了两位央视嘉宾—曲星和腾建群的认同。曲星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长、央视特约评论员。滕建群是该所美国研究部主任,都是中国的美国问题专家。 曲星说:美国这种双重标准背后,实际上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偏见,自我中心的主义。“你伤害到我的利益了,就是恐怖活动。伤害到你这儿了,然后我们再看看有没有人权问题,有没有民族权利,把这些东西搁进去。”曲星认为,这种双重标准,对“国际反恐事业应该极为不利。” 中国许多媒体还说,法新社也说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说到了美国的“双重标准”。许多中国学者和支持政府的网民都接受了美国采取双重标准的说法。 社科院美国所副研究员刘卫东在凤凰网、中国网和北京青年报发表文章标题是:美国的双重标准凸显霸权逻辑。这位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的硕士生说:中国新疆喀什地区发生了7’5事件以来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对此表态仅表示“遗憾”。 社科院美国所刘卫东说,美国的这一表态被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斥为“无同情心”。他说:其实何止无同情心,不久前美国波士顿发生恐怖袭击时,中国政府迅速发表了谴责声明,并对美国人民表示慰问;而10天后美国政府却对同样遭受恐怖袭击的中国民众如此冷漠,与其界定波士顿袭击的态度判若二至。“这一鲜明反差背后再次暴露出美国一贯的双重标准问题。” *毛豫杨:重大新闻“缺少真相”,为“双重标准”提供口实* 但是,也有学者和网民对美国的“双重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博客作家毛豫杨在人民网环球网发表博文说, “当我们迅速在各大媒体网站试图寻找该事件更多细节和真相时,却发现除了所有媒体千篇一律的通稿外,其他任何图片和可证实的资料都极其缺乏。甚至连新疆的门户网站—-天山网也在淡化此事的报道,天山网头条并不是这条本该是头条的新闻。以至于我们的感觉到这是一条缺少‘真相’的重大新闻。” 毛豫杨说,中国许多媒体指责美国官方持双重标准对待中国,凤凰的某评论人还把两星期前发生在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的恐怖袭击与新疆的这起事件拿来比较,说老美让中国人‘情何以堪’。可是仔细一看,人家美国马拉松爆炸案整个恐怖袭击的前后过程都被完整地记录下来了,全世界任何一个懂得看视频的人都会亲眼目睹这起针对平民的恐怖袭击,而反观我们对新疆的这起恐怖袭击,却只是官方的统一文字稿,除此无他物。”毛豫杨说,这在某中程度上无疑为“美帝持‘双重标准’提供了口实。” 新疆的网民张海涛在推特上说,“在中共长期洗脑之下,民众看问题也形成了双重标准。石燕飞冲进会议室,用汽油烧死了三名中共官员,被民众誉为英雄。新疆巴楚,在家中用汽油烧死了中共15名维稳人员,竟然被许多人痛斥为恐怖分子。到底谁是恐怖分子?” 石燕飞是湖南邵阳自来水公司内退职工。2012年8月27日上午10时5分,邵阳市自来水公司清泉大厦6楼会议室发生纵火案,当场造成3人死亡,4人烧伤。中国媒体说,石燕飞是导致此案悲剧发生的纵火者。三天后,石燕飞因抢救无效身亡。 毛豫杨在其博客中说,对重大新闻事件的详细报道,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而能提供这种说服力的无非是事件的视频、图片或当事人的亲历。“如果我们能适当公布色力亚布镇当时的监控镜头或图片,适当放开记者媒体前往采访事件的亲历者或见证者,这不是更能揭发出暴力恐怖袭击的残忍吗?” *重大暴力恐怖袭击事件,只有一家之言* 4月23日,色力亚布镇发生死亡21人惨案后,中国新疆天山网有一个“豆腐块”的报道,新华社随后发了简短英文稿。多个小时后,新华社才发了通稿。新华社的通稿和天山网这条短讯差别很小。 新疆政府发言人侯汉敏接受了英国、美国以及香港等多家海外媒体的采访,但是基本口径和这条短讯差不多。中国说,一共死21人,其中社区和警员15人,“暴徒”6人。 *“我方”牺牲者是“优秀党员和反恐勇士”* 星期一(4月28日),新华社首次公布了“我方”死亡的15人名单,并宣布授予其中7人模范党员和反恐勇士称号,其他8人为反恐勇士。 根据新华社这一消息,外界首次得知,政府方面死亡的15人当中,有警员6人(派出所长任昌举;指导员买买提明.吾布力;刘牧(蒙族);努热买买提.艾买提;张立山;买买提明.阿布力米提),协警2人(努尔买买提.土尔逊;艾克拜尔.艾尼瓦尔),其余7人(治保主任塔伊尔.艾海提;支书刘旭亮;孙超(蒙族,党委宣传委员);库尔班江.土尔逊;古丽巴努木.土尔逊;米日古丽.玉素甫;月热古丽.买买提)是当地居委会干部和工作人员。中国现在叫他们“社区人士”。这15人当中,有10名维族人,2名蒙族,3名汉族。 无论在天山网的原始新闻稿,还是新华社最开始发出的通稿,或星期一发表的这一最新“新闻”,都只是提到“当场击毙暴徒6名”,没有提到这些人的姓名和民族。不过,据新疆发言人侯汉敏的说法,这些“暴徒” 是维族人,是“一个以家族血缘为纽带的恐怖暴力团伙”。 *当地居民:“他们不是恐怖分子”* 到目前为止,只有BBC记者从色力亚布镇现场发过报道。BBC上周末的报道提到,当地一名居民对到现场采访但很快就被赶走的英国记者说:“我没有什么文化,不过据我所知,他们不是恐怖分子”。 fullrss.net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 張曉舟 民主止疼片和自由雞精

前些年李宇春去北大百年講壇,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很多學生進不去現場。有文人雅士便感嘆李敖都沒有李宇春在北大受歡迎,哀嘆北大精神不再云云。這種懷舊如今進一步發展為言必稱民國精神,準確地說是民國精神病。對現實的失望導致移情民國,仿佛蔣公一時間都充滿了民國範兒,似乎都不知道蔣公當年曾將Mr 德(先生)闡釋為「組織」,將Mr 賽(先生)闡釋為「紀律」。 這裏面對的是一個消費主義與極權主義雜交的時代。單向度的立場是遠遠不够的,政治正確也是遠遠不够的,民主精神和言論自由精神固然可貴,但歷史已經變得曖昧複雜多了,僅僅是說話的自由是不够的,問題在於說什麽,在於我所理解的自由跟你所理解的自由,究竟是不是同一個東西?「寧鳴而生不默而死」,在微博時代這句話的語境稍有不同,說句得罪人的:當一大群意見領袖成天率領大家不停鳴叫,當沉默者因為不跟着鳴叫,而被正義者蔑視,取消關注乃至拉黑,事情就好比大家爭相恐後上厠所,如果你不跟着去,有人就會指責你:難道你願意被尿憋死嗎? 我曾在迪克斯坦《伊甸園之門—60 年代美國文化》中讀到批評家哈羅德·盧森堡的一句令人雞皮疙瘩洶湧的話:「只要有一萬個人堅持站出來,我們就將重新奪回自己的國家。」如今的微博,大V公知意見領袖大概至少也有一萬個吧,而他們的粉絲動輒數十萬數百萬,似乎我們真的奪回了這個國家。 因為民選的路徑不通,不少大V公知意見領袖只能轉攻另一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微博,並在此一躍成為民意代表。微博也是一個公共論壇,一個社會劇場,同時,當然也是一個秀場,更確切說,是一個時代廣場——既是盧梭意義上的民主議政的廣場,也是購物消費廣場。即使是公知,也有自己的價碼,即使是思想也是消費品。微博更容易提供暢銷的快餐,而擊鼓駡曹的姿勢也是很值錢的——它及時為苦逼眾生提供了道德感召力和情緒宣洩。 也正是借助消費主義時代大眾傳播的力量,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得以愈來愈廣泛的傳播,然而歷史並不是英雄劇那麽簡單:披上一件普世價值的斗篷,帶上Mr 德和Mr 賽這二位保鏢,去跟Mr Big 大戰一番。很多公知依舊沉溺於80年代的啓蒙幻夢,幻想自己還在一個固若金湯的戰壕披堅執銳——而微博太容易製造登高一呼應者雲集的自我感覺,依舊沉迷於一種簡單的從南到北從白到黑的二元對立思維,一邊磨拳擦掌一邊對鏡梳妝。啓蒙鬥士喚起民眾去跟老大哥死磕,但這個單一的老掉牙故事早已跟現實脫節,不管是啓蒙鬥士,還是民眾,還是老大哥,都在時代廣場的迷宮裏瘋狂刷卡。 啓蒙鬥士和民眾早已自覺不自覺地結成了一種供求關係,為民眾生產一種民主止疼片和自由雞精。微博上經常出現假借王朔、陳丹青、崔永元和白岩松等之名發表的種種擲地有聲的言論,甚至美帝國務卿希拉里都被假冒過,被活活逼成一個中國公知。這就是「人民的力量」,可以自產自銷民主止疼片和自由雞精,並借助名人的logo 實現自產自銷自娛自樂。我絕不是要否認公共知識分子啓蒙主體的角色和作用,但是如何避免思想被道德姿態取代,真理被「政治正確」劫持?如何避免知識生產淪為千篇一律的後現代流水線快餐消費品? 這就是為什麽相比「思想自由,兼容並包」,我更願意談談「消費自由,兼容愛馬仕包」。自從毛玉萍女士(編者按:周正毅之妻)在微博上發布了那個五星紅旗圖案的定制款鰐魚皮愛馬仕鉑金包包之後,愛馬仕愛國人品暴漲,毛玉萍聯袂愛馬仕,唱出了消費主義的國歌。 唯有先認清眼下中國「消費自由,兼容愛馬仕包」的現實,「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理想主義才不至於凌空蹈虛,淪為知識分子托夢民國的一面自戀的鏡子——鏡子早就打破了,我們必須在尖利的碎玻璃上,重組互相輝映的多重自我和多重世界。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阅读更多

趙楚 朝核問題與中國當代政治

中國對朝核問題政策、半島政策,乃至整個的對外政策,最大的弊端,在於執政黨的利益,甚至只是這種利益的幻覺與真實的國家民族利益處於經常矛盾的境地。 2013年2月12日上午 10時57分,朝鮮不顧國際社會一致反對,實施了第三次核爆炸試驗,按照朝方的說法,這次試驗是依然是「瞄準宿敵美國」,而且是比前兩次(2006年、2009年)「更高水平」的試驗。其實,對於中國公眾來說,與其說關心朝鮮核爆本身的軍事效能和意義,以及核爆對朝美關係、半島南北關係等事務的影響,不如說,更關心中國在朝鮮事務上的國家利益狀况,以及,歸根結底,對長期以來中國對朝核問題與半島問題政策思維的檢討。很顯然,正如一切當代重大事務一樣,在這些問題上,中國社會無論官民,還是左右分野的公共輿論,照樣呈現出撕裂和激烈對峙的特色。這暴露了中國對朝政策內政維度的根本問題。 對朝鮮核爆,國內常見的是三派意見,官方背景的國際學者大多數是替歷來政策以及現狀背書,認為朝核問題是美朝關係中的問題,中國歷來和平對話,談判解决的方針是有效的和成功的;歷來持新文革思想的一派人則堅持為朝鮮辯護,認為這是社會主義朝鮮反擊美帝侵略的偉大勝利,而美國也是志在亡華的中國頭號敵人,因此也符合中國利益;具有自由主義思想背景的學者以及一般中產階級則根據中國半島無核化的目標,判定中國朝核政策與整個半島政策已經失敗,到了需要重新釐清中國利益與政策改弦更張的時刻了。 壞樹結不出好果子,世界上沒有脫離內政現實的抽象外交。中國國內對朝核問題的尖銳分歧本身就是中國社會分裂和解體的體現,也是中國政治大現實的體現。環顧從反腐、政改,乃至經濟政策等一系列領域的官民矛盾和朝野分歧,可以說,中國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已經陷入毫無效率和傾向瓦解的狀况,在此一狀况下,要指望政府會有高明和有力的對外政策,無異於痴人說夢。 包括對朝政策在內,中國重大政策的决策理念、方式以及背後的思維實際上逐步在從1980年代的開放務實向更具備紅色外交色彩的文革式政策退化。這不僅體現在從南海到釣魚島等爭議問題上新文革勢力的猖獗和喧囂,更可以從最高决策者對朝政策的軌迹中得到印證。 中、韓在1992年建交,這可以說是80年代務實的半島政策的延續,但此後隨着中國執政黨合法性危機意識的加劇,黨內更具備冷戰意識和教條主義信念的人佔據了上風,朝鮮被視為制衡美國的棋子,甚至被秘密地視為政治上一貫正確的「意識形態同志」。這種片面和虛幻的紅色政黨外交逐步戰勝了務實和與時俱進的專業主義外交思維。今日中國在朝核問題上面臨的尷尬與挫敗,不過是這種政黨外交的惡果而已。 中國已經進行了34年的改革開放,但自「八九革命」失敗以來,通過鎮壓「八九革命」而獲得權力的權勢集團非法地攫取了數以數十萬億計的財富,這種經濟的權力與執政黨的專政權力體系表面上一分為二,實質上合二為一,這種權力和利益凍結的現實使得外交的邏輯必須以敵視美國及其夥伴為前提,實際上,美國及其夥伴無端端地變成了社會制度進步的象徵。 這一局面導致的後果就是黨系的官僚不得不更加直接地插手和控制外交事務,甚至蔓延到對外交政策的宣傳及國際新聞的信息扭曲控制。人們因此看到非常奇怪的現象:執政當局的最高領導人再三在元首峰會或其他莊嚴的國際場合,反覆誓言中國的和平崛起意圖,以及與美歐加强合作的意願,但與此同時,國內的媒體卻一貫宣揚美國包圍、遏制和陰謀滅亡中國的調門。這也是在朝鮮核問題上的類似情形。 直截了當地說,中國對朝核問題政策、半島政策,乃至整個的對外政策,最大的弊端,在於執政黨的利益,甚至只是這種利益的幻覺與真實的國家民族利益處於經常矛盾的境地。執政黨某些能决定和影響對外政策的部門,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甚至出於掩飾政策失敗責任的考慮,往往運用權力手段禁止對政策得失的討論,並把對具體政策的質疑和批評扭曲成對整個執政黨的攻擊。如此形成了對外决策上下不通情、效率極度低下和表裏不一,且無人負責的狀態。當然,這也是人們在當代中國其他領域司空見慣的現象。在這一現象下,嚴肅和精確的國家利益的論證讓位於政治與道德姿態競賽的遊戲,而數千億國民血汗則源源注入朝鮮世襲獨裁者的袋中,由此演化出世界外交史上小國玩弄大國的先例。 就决策體制而言,與人們在其他內政領域看到的情形一樣,當代中國外交政策的形成與實施,不管事前還是事後,社會公眾都沒有置喙的機會,其黑箱作業一如毛、周時代。因為整個體制還是升級版的毛式專政體制,執政者的對外政策决策成敗完全取决於幾個人偶爾的信息渠道,以及他們自身對有關事務的思考和領悟。公眾媒體偶有很委婉的不同聲音還經常遭到官民一致的討伐,而以空泛的道德說教與「紅色政治正確」來批判專業意見在外交領域近年反而變本加厲。不同意現行政策就是賣國,質疑執政黨政策理念就是大逆不道。如此,在像對朝核問題這樣牽涉重大國家利益的事務上,决策與執行成了無理念、無目標、無責任的兒戲,而受强力控制的媒體則不管事實演變到哪一步,一貫繼續其正確和偉大成功的自我慶典。 其實,中國體制內外,絕大多數人當然都知道,就是目前的中朝意識形態也沒有多少類似之處,而中朝兩黨自朝鮮戰爭起,就不是真的處於和諧——所謂「鮮血凝成的友誼」情况。朝鮮一意孤行,發展核武和火箭運載科技,也不是真的出於對抗美國入侵的需要。朝鮮半島事務牽涉多方微妙平衡的利益,投鼠忌器,美國對朝展開大規模軍事打擊的危險其實微乎其微。朝鮮核武計劃無外乎是其世襲政權體制生存的需求,其精心計算的核冒險主義是其一貫不尊重國際準則和蔑視外交道德的發展,而朝鮮的核冒險已經給中國造成巨大的戰略格局的負面損失。虛假的紅色外交思維不僅損害了中國在朝鮮半島事務中正當的國家利益,也顯示了執政黨决策無效能和無力整合黨內資源的窘境。 中國正處於接班體制,本來本次核爆應該是對過去政策一個檢討機會,而新的執政團隊也正好改弦更張,通過開放公眾與學界的討論,並與之互動,從而重新界定和申明中國國家利益的底線,並重新整合與運用國家資源,以確保這些利益的實現,但由於兩種基本的國情使人們對必要的變化無法抱期待:當政者自身死不認錯且一意孤行的思維與行為方式,以及社會上打着極左旗號的所謂「民意」的綁架。 所以,中國對朝核問題能否因應不可逆的環境變化,實際上背後也意味着中國能否在基本制度變革方面取得實質的進步。這是中國人談論朝核問題的另一面,也是硬幣决定性的一面。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阅读更多

廖信忠:台灣爲什麽沒有左右派之分

大學時參加的學生社團是個曾經讓學校比較頭痛一點的社團,為何說頭痛,因為此社在臺灣民主轉型最劇烈的80年代中後期,90年代初期,在校內搞過一連串驚世駭俗的抗爭,每每讓校方頭大;此社團在當年臺灣的學運界也名噪一時,在那人人都想找機會走上街頭的那些年,每當有勞工抗爭、農民抗爭、計程車司機抗爭….等等各種抗爭的場子裡,都能見到社團的同學在其中跟著搖旗呐喊。 那時候,正是臺灣各大學“異議性社團”最興盛的時代,各校都有幾個像這樣讓校方覺得很難搞的社團。這些社團的成員個個都是“憤怒的大學生”,開口閉口經常都是“社會不公”、“剝削”、“異化”等明顯的左派符號,經常中午一群人圍著一小破桌子,一邊吃著盒飯,嘴巴裡都還是菜肉一邊爭辯著”路線”,這也難怪,社團活動經常就是讀書會,讀得都是左派經典,從馬克思《資本論》到比較新近瑪律庫塞《愛欲與文明》,但通常都是選讀而已,有時辦記錄片欣賞會,看得也是講述一些國外“集體農場”的案例,看得大家都熱淚盈眶抱拳暗自發誓,一定要讓英特納雄奈爾早日實現。 不過到了90年代後期,社會越來越開放,大家關心的事也越來越多元化,也越來越沒有大學生喜歡討論這類種”痛苦”的話題,所以這類社團也開始沒落,辦的抗爭活動也越來越無力,經常是“萬人響應,一人到場”。 我去參加時,社裡已經剩下小貓兩三隻,只有一個以天下為己任的學長在撐著。 到了大學畢業時,這社團已經倒了,清風吹散往事如煙滅,社裡桌子和櫃子被動漫社拿去用,後來的人也不知道這些轟轟烈烈的歷史,只存在前人心中。我很不爭氣得慶倖沒有擔任社長,因為在社長任內倒社要被校方處罰。 熱血學長光榮入伍去當兵,待他退伍後,我們幾個末代老社員相聚,告訴他倒社這件事後,他也只是笑笑沒說啥。 我們在KTV裡開了個包廂,學長剛公司面試回來還穿著筆挺的西裝,後來大家都喝得有些醉茫茫,有些瘋了。 恍惚之中,只聽見學長最後選了一首《國際歌》 “英特…納雄奈爾….就一…定要實現…..” 音才落下,學長猛然大哭了起來,又醉又哭,哭得真厲害,誰勸都沒用。 我們都以為學長覺得此生見不到英特納雄奈爾實現才哭,又以為他見到我們後輩不爭氣,把社給搞倒了,恨其不爭而哭。 臺灣許多自詡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知識份子都有種遺憾,那就是臺灣根本就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左派”存在,有的,大多是愛跟風的偽文青假左派。 有很多人會問,走資本主義路線的民主國家或地區,都有左派右派之分,為什麼在臺灣竟然沒有,許多知識份子大歎,臺灣沒有左派生長的土壤,對臺灣民眾之“恨其不爭”而痛心。 關於這點,以前阿扁當總統時,就已經給了一個很直接,但很殘酷的答案,他說臺灣的政治“沒有左右派之分,只有統獨之分”。 這話才一說完,立刻又在臺灣社會引發大討論,只是就跟其他一波接著又一波的討論話題一樣,最後又淪為口水仗,直到主持人說“好,我們進入下一個話題”。 結果,一般民眾對左右派是什麼還是沒有概念,又或著,在一般民眾的概念裡,”左派”或”左”這個詞抑或符號一出現,下意識得就會抵觸,因為“左”簡直就是共產黨的同義詞“共產黨好可怕”,所以“左”在臺灣根本沒市場; 那麼說來,一般民眾比較接受“右派”觀點嗎?可能很多民眾覺得,不是左派當然就是右派啦!民主社會不都是右派,可是如果你再追問下去,會發現,大多數民眾對傳統右派的概念,右派是什麼,右派支持什麼立場也完全說不上來;而對政治人物來說,你跟民眾講什麼是左派右派,或表明自己是左派立場或右派立場,選民還會嫌你囉嗦可能比不上直接說自己是統或獨還快。 臺灣真的沒有左派嗎?也許有人會跟你扯,李登輝以前也是共產黨員之類的往事,也許以前真的有左派,只是這種傳統已經中斷了。 臺北市青年公園南邊的新店溪旁有個馬場町紀念公園,綠意盎然,許多市民扶老攜幼來這散步,住附近的人會跟你說他們從小都是在這放風箏,現在還有一路延著新店溪而下的自行車道,遠處是環抱臺北市的青山,藍天白雲,流水潺潺,這裡是馬場町紀念公園。 孩童的嘻笑聲在暖暖的風中飄蕩,這公園的氣氛如此詳和,讓人心裡平靜,直到你走到那座小丘前。 你很難不注意到這座公園中央明顯凸起的小丘,土丘前有一小碑,若你不去讀那碑文,或許你會很自然得想要仰躺在那小丘看藍藍天空。 那碑上字不多,是這樣寫的: 馬場町紀念公園紀念丘(原來這小丘是用來紀念的!)碑文 “1950年代為追求社會及政治改革之熱血志士,在戒嚴時期被逮捕,並在這馬場町土丘一帶槍決死亡。現為追思死者並紀念這歷史事蹟,特為保存馬場町刑場土丘,追悼千萬個在臺灣犧牲的英魂,並供後來者憑弔及瞻仰”。 如果你對那時代氛圍熟悉,你一定會敏感得意識到“追求社會及政治改革之熱血志士”這幾個形容詞眼,沒錯,那就是指當時臺灣的“左派份子”,不管他是地上還是地下事實上,臺灣從日據時代就有左派份子,左翼份子存在,他們通常以讀書會的形式結合,有些人後來甚至潛至大陸到延安參加解放全中國的事業;而這”讀書會”在臺灣光復後更為流行,知識青年都想要認識馬克思,更熱血的都秘密加入了共產黨,認為只有共產黨能拯救中國,打敗腐敗的國民黨。 現在說臺灣過去是“白色恐怖”時代,而整個50年代,國民黨就是在抓這些不管是地上的,地下的;本省的,外省的;自己承認的,被人構陷的,可能的共產黨左翼份子,寧可錯殺一百,也不可以放過一個。 現在你知道了,馬場町紀念公園過去就是專門槍斃這些政治犯的刑場。 那小丘本來也不存在,而是被槍斃後,肝腦塗地,鏟了旁邊的土把血跡抹去,一次又一次,一層又一層,終於形成一小丘。這裡本來只是個不起眼的小公園,也沒什麼觀光價值,只是這幾年,也有少許大陸人士來到這裡憑弔,站在小丘前,默思良久,再灑上一瓶小白乾。 原來在這個地點被槍斃的,還有許多當年隨著國民政府來台,一直潛伏在國府高層的人士,比如公認為余則成的原型,那時擔任國防部參謀次長的吳石,以及一批在臺地下工作站的人員,幾年前《潛伏2》在臺北開拍,工作人員來先來此處憑弔。 就這麼個幾十年高壓管制,加上教育宣傳下來,“紅色”、“左”、“左翼”等帶有共產黨色彩的符號,在臺灣成為敏感詞。記得我看過一位臺灣知名教授寫的故事,說他好不容易考上大學了,在那個大學錄取率只有15%的年代,考上大學應該是歡欣鼓舞的事。他老爸問他考上什麼系,他答“社會學”結果他那忠党愛國的老爸頓時暴躁如雷,拍了桌子大喊“社會學就是共產主義!”氣得要跟他斷絕父子關係。 排版工人把中央排成中共,被抓去關;左拉小說被沒收,因為有”左”;馬克吐溫小說被沒收,因為馬克吐溫是馬克思的弟弟;《毛詩》被沒收,因為那是毛澤東的詩;小朋友用紅色彩色筆劃了一顆星星,被老師痛打一頓………. 這種現在看似不可能荒謬至極的事,我們今日當做笑話在看,但在當年可是讓人笑不出來的。幾十年這樣下來,你覺得,臺灣人能不對“左”敏感嗎?就算到了現在開放了,還是聞“左”色變,“左派”怎麼可能有生存空間國民黨在臺灣極力防“左”,那反過來說,國民黨就是“右派”嗎? 在那個年代,國民黨又必須靠美國,站在“全世界愛好自由民主的國家”一邊,以對抗共產主義,為了有別于”左”的共產中國,也必須宣稱自己是自由民主的一方,表面上的自由還是要有的,但對於宣揚真正右派自由主義思想者,如雷震、殷海光等人,還有其他反對他的人也通通都抹去。 如果從統治手段上來看,國民黨崇尚的是“一個領袖、一個主義、一個國家”,比如說以前大型慶典時一定都會高喊的“主義、領袖、責任、榮譽、國家”,將整個社會從上到下各階層與國家發展,國家榮譽緊緊得綁在一起,再把蔣介石塑造成民族英雄和救世主,全國人民都在他的英明領導之下前進,而實際操作手段則是威權獨裁的方式,將所有反對的人通通抹去,這又非常具有法西斯極端右派色彩。 如果單從組織運作上看來,國民黨其實是個“列寧式政黨”,它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党國一體”,從外在看來,國民黨黨旗、黨徽、黨綱、黨章一樣不缺,並且嵌入了中華民國的各樣識別符號之中,用現代術語就是CIS企業識別系統;在內在看,國民黨從上到下有中央委員會、中央委員、中常委、中評委、黨代表等,在社會各個層面都有黨組織,比如軍方內有政戰體系,青年有青年黨部,婦女有婦女黨部,退伍軍人有復興黨部,各鄉鎮皆有”民眾服務社”,這根本就是從蘇共那套抄來的。 國民黨來臺灣後依然有這種特點,在來台後的重組中,權力更加集中在蔣介石手上,這種傳統直到現在都一樣,雖然已經不再“不斷革命”,但還是“中央集權”、“強調紀律”,誰不聽話就開除誰。 但很長一段時間,臺灣人卻又常常聽到“大有為政府”這類的宣傳,政府這樣自稱,這明顯就是社會主義者左派政府比較常在幹的事,從國民黨來台之初的土地改革,一直到蔣經國的十大建設,這都有濃濃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風格。 那到底國民黨是左派還是右派? 70年代末,臺灣的反對力量漸漸形成,這力量彙集越來越大,慢慢得把如勞工問題、環保問題、教育問題、言論自由問題,社會運動、工運、學運各種問題以及團體都團結在一起,大家都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打倒國民黨,這種情形,乍看就像是左派的大團結。 可是最終臺灣還是沒有形成左派氣候,原因在於,臺灣的反對運動一開始,主打的就是“本土論述”而非“階級意識”,“被壓迫已久的臺灣人對抗外來的專制政權國民黨”,而非“基層百姓聯合起來打垮党國金權體制”,反對分子很清楚,左派的傳統在臺灣早已經斷了,如果主打左派論述,在那臺灣“恐共”的氣氛下,一方面不會有百姓支持,另一方面政府馬上就會把你給掐死。 有很長一段時間,民進黨普遍被認為是“反商”,專門走基層路線,而事實上,在民進黨創黨當初,對於社會的各種現象還有不公,的確都有非常詳細的論述,也被人視為有左派色彩;民進黨裡有個派系叫“新潮流”,創党之初裡面的年輕人個個也都是熟讀社會主義經典,放洋到國外學了一堆“行動方法”回來,他們方法論述之激進,後來還被稱為“黨內紅衛兵”。以前大家還期待民進黨如果有一天執政,能夠為弱勢團體多發聲多爭取權利,只是待阿扁當了臺北市長,一直到當總統後,發現怎麼也跟以前國民黨一樣越來越向財團,向地方派系靠攏,像右派,又不像右派。 所以說,直到民進黨跟那些社會團體慢慢分道揚鑣,這時大家才知道,其實民進黨人為了得到政權也不是那麼左,只是以前各種社會議題只有黨外可以依靠,大夥暫時湊在一起取暖罷了。 在民進黨執政又下臺,國民黨下臺又上臺執政後,臺灣在經濟議題上,很明顯的發現,不管是那一黨執政,企業一直在影響政策,而政府一直在維護企業權益,向資方靠攏,對勞工問題不太關心,這又很明顯就是右派政府才會幹的事,但另一方面,臺灣明明是資本主義社會,政府卻又時不時的喜歡來給你出手干預一下,民眾也希望政府應該要干預,因為政府如果不做事就會被認為是無能,很少人會想政府應該少管點事,結果常常是不干預還好,一干預就越弄越糟。這一切不是都挺矛盾的嗎? 這還是跟大多數百姓還有傳統“明君情結”很有關係,認為政府什麼都該幫你做;而兩黨執政後也過了執政權力癮,認為政府什麼都該做,很迷信政府萬能,自己什麼都能做,從百姓到政府官員,都還活在“大有為政府”的思維裡;而這思維脈絡,跟過去的“朕即天下”一直到“黨即國家”的傳統很有關,“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反了社稷百姓沒有你不行的驕傲,什麼都想做。 也許這就能解釋當年國共內戰時,為什麼美國的調解會失敗,因為中國的“兩黨”畢竟不是美國的“兩黨”;美國人天真的以為中國的“兩黨”可以平起平坐,輪流執政,就跟民主黨共和黨一樣,這些美國人就是不懂中國五千年的優良傳統:天下只能有一個主,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不是成王就是敗寇,這絕對是零合的。 為什麼不管是國民黨、民進黨,或是一般百姓對左右派的立場,認知都那麼混亂;這不像英國有工黨和保守黨,日本有自民黨和社民党,很清楚知道自己處在左右派光譜的那裡,但是在臺灣這些認知就變得有些錯亂,經常是要選舉的時候要儘量靠左,但是執政的時候,就儘量靠右。 我覺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臺灣畢竟不是一個“正常國家”。臺灣就算有了140幾國的免簽,美帝也給你免簽,在國際政治的理解上仍然還是“中國臺灣”。 西方歐美國家可以高喊“歷史的終結”,西方經歷了幾百年才確立了民族主義架構,確立了民族主義國家主權,然後在這主權基礎下才開始討論政府與百姓的分際在那裡,國內的資源如何被分配如何來共用,以及發展各種分配共用的理論。但臺灣現在還在這個歷史哲學的邏輯過程當中,不管是統一,還是獨立,都要主權邊界大致抵定才能繼續討論下一個議題,否則前一階段未解決的事,都會影響到下一階段的判斷。 很顯然得臺灣現在就有這個問題。每當提出一個新政策,不管這政策是偏左或偏右,或者你根本就沒意識到他是偏左或偏右,但是經常都會被拿來先用是統或獨的眼鏡審視一番,而在這統獨的政治光譜下,“左”就不用講了,臺灣真正左派的脈絡及傳統早在上世紀50年代以前就斷光,現在你說你是“左”派,“左”就代表“共產黨”,而“共產黨”就代表“中國”,也等同是贊成統一。 那等於右派就是贊成獨立嗎?也不對,就像前面說到的,大多數民眾甚至是政治人物都搞不清楚左右派各在講些什麼,對所謂“左”、“右”的認知都很直觀粗淺:自由主義?自由很好,我喜歡;小政府?政府怎麼可以不做事;自由競爭?好,公平是應該的;增稅?下次不選你;企業減稅?這是圖利大財團………..一切,其實都是看心情。 所以現在想起來,還是阿扁最聰明,直接戳破了這個問題的本質。要分析臺灣的政客們在吵些什麼,用左右派思維來分析只會讓問題複雜化,但只要用統獨的角度去分析,通常可以瞭解個大概。 過了很多年,我又遇到學長。爆肝了幾年,他現在也榮升為資方的一員,過上了人人稱羨的小布爾喬亞生活, 而我終於知道他那天大哭的原因:那天下午,他去某大公司面試,本來一切都很順利,學長心裡也踏實,想說十拿九穩了。 “你贊不贊成員工組織工會?” 面試官最後冷不防問了一句。 那0.00001秒,過去搞的抗爭,讀過的理論,說過的話,在學長腦裡光速般,如人生走馬燈般流了一遍,然後,他冷靜下來,保持著一貫的淡定與自信,堅毅地回答: “我不贊成”。 (原文授權自廖信忠,歡迎關注微博: http://weibo.com/twxiaoliao )   歡迎關注北斗兩岸: https://www.facebook.com/BeiDouLiangAn (facebook粉絲頁) http://www.renren.com/601607819 (人人公共主頁) 採編:余澤霖 責編:余澤霖   您可能也喜欢: <开阳>抛开“左右”谈“保守”——我的政治观 尼泊尔纪行之寻访毛派 <七星百科>第二十五期:鹰派 <七星人物>第五期:当代中国鹰派的代表? <天玑>哲学十二钗(八):丐帮哲学家:犬儒学派 无觅 标签: 台灣,政治運動,左派,理想主義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