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

胡泳 | Privacy Implications of Network Real Name System

http://cgcsblog.asc.upenn.edu/2013/03/26/privacy-implications-of-the-chinese-network-real-name-system/ Privacy Implications of the Chinese Network Real Name System // Dr. Hu Yong critiques legislation in China that requires Internet users to utilize their full names and obligates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to report on any illegal actions by an individual online. On December 28 th   2012, the 30th Standing Committee session of China’s Eleven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passed the Decision on Improving Network Information Protection.

阅读更多

胡泳 | 地震撕裂中国互联网

http://cn.nytimes.com/article/china/2013/04/25/cc25quake/ 地震撕裂中国互 联 网 纽约时报 中文网 编辑 困困  2013 年 04 月 25 日   公知被泛化,及至污名化后,公共空间不再存在得到广泛信任的意见领袖   4 月 20 日在四川省雅安地区发生的 7.0 级大地震撕裂了中国的网络世界。在新闻发布后数小时之内,中国的社交网络如微博,门户网站的论坛及其他网络空间中即出现争议和争吵。灾难如同一个集结信号,将虚拟空间的中国人汇集成一个狂热的群体,在表达诉求和意见的同时,也出现了更多派系争斗与人身攻击,很多议题无法达成具有倾向性的一致。这些撕裂式的争论既暴露了中国政府在灾难发生时缺乏有序、专业的应对机制,也是中国网络世界由来已久的阶层割裂、语言暴力乃至官方舆论控制的一次集中爆发,最终呈现出自上而下的乱局。 争论议题主要集中在对公权力及相关机构应对灾难的质疑,对 “ 公知 ” 公共言行的挑战,以及 “ 不添堵 ” 背后掩藏的关于商业化媒体和志愿者等民间组织应在多大程度上参与重大事件的不同意见。 地震发生初期,针对中国政府及相关公权力机构的批评比较集中。根据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讲师张效羽整理的震后微博反应时间表, “ 事件发生后 120 分钟以内就会有知名公知批判 ” 。批评主要包括:官方媒体的报道速度,通往灾区的高速公路收费问题,救灾速度与秩序等。这种批评起到了实际效果。比如至 4 月 23 日,交通运输部已下发通知,要求北京、河北、辽宁、河南、山西、四川、天津辖区内收费公路经营管理单位对住建部向四川雅安芦山、宝兴等灾区派遣城镇供水应急抢险分队车辆免收通行费。曾供职于《南方周末》的记者陈鸣则在新浪微博发表《悲情是最差的选项》一文,提出目前核心问题是科学救灾、精细救灾, “ 行政成本要小,物质消耗要小,动员人力、动员社会幅度要小,并不是所有地震都适用举国体制。 ” 针对中国红十字会的批评持续数日。地震当日,中国红十字会筹款约 14 万元人民币,与之对比的,是民间公益组织 “ 壹基金 ” 一天筹集善款约 1000 万元人民币。中国红十字会公信力落败持续至今, 23 日,广州的一家邮局甚至挂起了 “ 邮局没有郭美美,赈灾捐款免邮费 ” 的标语。同时曾获得潘石屹、任志强等企业家信任的 “ 壹基金 ” 也开始遭遇责问:与中国红十字会是否有隶属关系,是否具有救灾能力,牛根生 —— 毒牛奶丑闻主角之一 “ 蒙牛乳业 ” 的创始人 —— 担任 “ 壹基金 ” 理事,这是否降低了它的公信力。 信奉 “ 围观改变中国 ” 的中国互联网用户起到了监督公权力的作用,但是对威权统治的普遍不信任和不满,以及信息不对等,导致这种监督逐步演化为愤懑之情的宣泄。 4 月 23 日晚间 8 点左右,北京民政局用新浪微博官方账号号召全国人民捐款,评论和转发中出现了 20 多万条 “ 捐你妹 ” , 14 万多条 “ 滚 ” ,两小时后这条号召被 “ 加密 ” 。这与中国红十字会的境遇如出一辙。 4 月 20 日地震发生当日,中国红十字会也使用新浪微博官方账号发布赈灾和募捐信息,收获的也是数以十几万计的 “ 滚 ” 。 在普遍的责备中,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4 月 22 日《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曹林发表《适当的节制和静默有时更有力量》一文: “ 批评更需要节制和慎重,特别想对那些充满讨伐激情的网友说一句:这个时候抹黑壹基金,是很不好的;这个时候痛批红十字会,是极不合时宜的;这时候去逼问企业捐多少,也是极不合适的。放下成见和偏见,丢掉平时那种 ‘ 找一个敌人去讨伐 ’ 的习惯性对抗思维。灾难之下每个人都非常渺小,灾害是人类共同的敌人,不要做伤害救灾凝聚力的事情。 ” 北京学者、作家崔卫平曾在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写的评论文章《今天,我们如何爱国》中提出 “ 权力性反对 ” 的概念, 指出中国的互联网上 “ 出现了另外一种 ‘ 以官方为中心 ’ :凡是官方拥护的,我们就反对;凡是官方反对的,我们就拥护。 这并不是独立人格的体现,而是一种反应性人格,是被动的,应激性的,甚至是依附性的;是等待官方的意见,然后再作出自己相反的反应 ” 。 互联网公知质疑公权力的同时,也遭遇了对自身言行的挑战。 “ 公知 ” 这个词在中国的网络世界十分微妙,它既被泛化 —— 具有话语权的互联网用户被笼统称为公知,也面临污名化的危险 —— 公知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负面词汇。公知的代表人物,作家李承鹏在地震当日前往灾区救灾,过程中不断遭遇 “ 作秀 ” 的质疑之声。而另外一位公知、作家韩寒则结合 2008 年汶川地震参与救灾经验发表《地震思考录》,呼吁冷静与理性, “ 在救援最重要的 72 小时内,明星名人不要前往 ” 。这使针对公知的讨论分裂为两个阵营:积极参与与冷静以对,双方互相讥讽。《都市周报》的编辑耿清华在微博上提出用 “ 职业政治家 ” 的眼光看待行动派公知: “ 对他的言论和文章尽可嘲讽,政治理念有分歧更可争论。他开工干活,推动社会向好,那就该支持。至于 ‘ 出名 ’ ,那是职业收益,跟卖东西收钱是一个道理。 ” 4 月 21 日晚间,国务院下发通知, “ 要求单位团体未经批准暂不进灾区 ” , 随即 “ 不添堵 ” 一词出现在《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头版 ,网络针对这一词汇的争议持续发酵。这既是对救援车辆在通往雅安的高速公路上堵车这一新闻的反应,也指向涌进雅安的媒体记者,志愿团体和个人。响应 “ 不添堵 ” 者认为此次对于地震的反应过度;而 反对者则猜测这种居高临下的口吻来自官方对商业化媒体和民间组织的打压。 前往地震现场的媒体数量是否合理,始终没有一致的看法。《南方都市报》深度新闻部负责人卢斌在接受采访时对我们说,地震当天报社派出了 21 名记者前往灾区采访。他承认 “ 媒体的到来肯定有挤占灾区资源的影响在 ” , “ 但是我们要把目光放在媒体报道对信息公开,对国家社会的影响上。 ” 对此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张志安在接受采访时提出疑问: “ 很多媒体派记者去一线采访,但有多少是独家报道呢?我们不要为了去雅安而去雅安,不要为了表示而表示。 ” 各色媒体都涌向前线,一些消费灾难的报道引发反感。新浪微博的意见领袖、账号 “ 作业本 ” 发布一条消息称: “ 四川卫视戴眼镜的女记者多次打断医生抢救病人过程,耽误时间,采访灾民时竟然还问他们今天喝到粥开不开心。 ” 该条微博被转发超过 5 万次。普利策奖得主、汕头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彼得 · 阿内特 (Peter Arnett) 在接受采访时对我们说: “ 在灾难报道中,记者必须要遵守几个原则:要始终考虑受访人的感受,在报道中要剥离自己的情绪去遵守专业的新闻操作规范,最重要的是快速准确地报道灾情。 ” 在公众层面,由 “ 围观改变中国 ” 演变为信息过载,不知所措和情绪激奋。韩寒创办的电子杂志《 One 一个》在新浪微博的账号 “ 亭林镇工作室 ” 针对围观网民的困惑发表评论: “ 捐款是作秀,不捐是冷漠,捐早是求名,捐晚是被迫,捐多是炒作,捐少是抠门,公开是显摆,不说是装逼,解释是掩饰,沉默是心虚,无图无真相,有图说伪造。 ” 互联网用户面对灾难选择性摇摆的同时,针对灾情的反应相左者,也互相指责和倾轧,一言不和即出现人身攻击和诅咒性言论。 崔卫平在发表于纽约时报中文网的一篇呼吁中国人 “ 善待他人 ” 的文章中写道: “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特权社会,它就是一个充满歧视的社会。 许多歧视和羞辱是由制度提供保障的。包括身份歧视、民族歧视、性别歧视、政治歧视、地域歧视等等,随处可见。可以说我们的社会是依靠各种歧视和无理剥夺才得以运行。一般人们不得不接受这个世界,同时不自觉地接受了这个世界存在的逻辑:因为自己受到歧视,觉得自己有理由去歧视别的人们。从自身被羞辱当中,发展出一种急切地想要羞辱他人的愿望和冲动。 ” 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接近 5.5 亿人,自网民集结并参与公共事务以来,对互联网在推动中国公民社会养成方面积极意义的探讨,与对网络暴行的反思,一直并肩齐行。 2012 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在个人博客上发表《网民成长的十个面向》一文,认为网络围观是一种见证的力量, “ 网民每一次简单地按下按钮,都等于一次民主投票。一个两个人一次两次地按键并不起眼,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舆论的力量却可以经由 ‘ 网聚 ’ 而产生。 ” 而杭州市委下属的市情研究所研究员姜方炳则于 2011 年在《浙江学刊》发表文章批评 “ 网络暴力 ” : “‘ 网络暴力 ’ 作如下界定:一定规模的有组织或者临时组合的网民,在 ‘ 道德 ’ 、 ‘ 正义 ’ 等 ‘ 正当性 ’ 的支撑下,利用网络平台向特定对象发起的群体性的、非理性的、大规模的、持续性的舆论攻击,以造成对被攻击对象人身、名誉、财产等权益损害的行为。 ” 如同硬币的两面,中国互联网兼具积极意义和负面效应,而在此之上又有一种潜藏但却极为巨大的力量介入 —— 中国政府对互联网舆论的控制。 2013 年 4 月,英国媒体《经济学人》发表特别报道《中国互联网:巨大的笼子》 (China's Internet: A Giant Cage) ,该文认为,互联网本来该帮助中国民主化,但是中国政府通过雇用网络警察,网络专家和网络宣传人员过滤,监控和引导中国网民,最终让这个专制国家加强了控制。 网络信息分散的特性,中国网民的愤懑性行为习惯,以及中国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控制,导致了互联网生态的乱象,雅安地震将这一持续已久的乱象在短期内放大。互联网从业者、中国最早的互联网用户之一黄继新在采访中对我们说,这种乱象暴露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 中国素来缺乏公共言论空间和规则,没有公共辩论的训练和习惯,中国网民在享有较之以往更大进步的公共言论自由时,犬儒和戾气获得了更壮观的呈现,破坏性的讨论方式对理性声音产生了驱逐效应。而公知被泛化,及至污名化后,公共空间不再存在得到广泛信任的意见领袖。在今天的中国,威权统治遭受质疑,意见领袖随着公知污名化而失去尊重,宗教信仰也缺少做出建设性努力的基础和力量,最终网络舆论一盘散沙。 ” 特约撰稿人王鑫对本文有研究贡献。  

阅读更多

胡泳 | “我用爱来表达对某一种力量的反对”

http://www.dw.de/%E6%88%91%E7%94%A8%E7%88%B1%E6%9D%A5%E8%A1%A8%E8%BE%BE%E5%AF%B9%E6%9F%90%E4%B8%80%E7%A7%8D%E5%8A%9B%E9%87%8F%E7%9A%84%E5%8F%8D%E5%AF%B9/a-16796064 新 闻报 道 “ 我用 爱 来表 达 对 某一 种 力量的反 对 ” 知名作家李承鹏获得本届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最佳博客奖,在接受本台记者专访时,这位民间意见领袖谈到自己如何用爱去表达反对、如何看待自己受到的刁难以及对写作的坚持。   德国之声:首先祝贺您获得 2013 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最佳博客奖,这其实也是我们博客大赛中最重要的一个奖项。获得这个奖对您来说有什么意义? 李承鹏 :很开心。因为过去我在国内评奖的时候,常常在最后关头很奇妙地落选。这可能是我近年来获得的少数几个重要奖项之一。一个作家不需要用奖项来说明自己,但可以用之说明其他。正是因为在国内无法获得任何奖,所以我对德国之声的这个奖格外珍惜。因为说出真话的作家其实是比较艰难的。   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的中文评委胡泳说,李承鹏已经成为年轻一代的榜样,让年轻人有勇气站出来反对审查。评委会对于您在《全世界人民都知道》新书签售会上沉默登场,戴上黑口罩,身穿印有 ” 我爱你们 ” 字样的白体恤衫的场景印象非常深刻。也有人说,您已经成为了一种 ” 新抗议文化 ” 的象征,不是泛泛而论地去批评去反对,而是寻找具体的事实和论据。对于这些评价,您有何看法? 表达反对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表达不同的观点,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反对。我选择的还是以文明的方式去反对。 ” 我爱你们 ” ,我用爱来表达对某一种力量的反对。而不是去镇压、肃清、消灭对手。所以,用爱来反对是我最近非常重视的。中国现在很流行一个说法 ” 正能量 ” ,所以我想,只要是人类,不管是德国、丹麦、阿根廷,还是中国、柬埔寨,爱永远是一个不变的话题。我们发出很多反对的声音,我们作出很多行动,实质上都是关于什么是爱、怎样得到爱以及为什么我们没有得到应有的爱。   李承鹏新浪博客截图   但即使是以爱为出发点的批评或抗议,仍然会给您带来一些麻烦,您对此如何面对? 最近 60 多年来中国太缺乏爱了。我们经历了 ” 反右 ” 、大饥荒、文革、八九,各种各样的斗争。而当爱来临的时候,反而会有人不适应,问:你为什么要说你爱我们,你有什么目的?当他们得到爱的讯息时,却觉得慌乱,认为这个爱如此的可疑。这更证明他们太需要爱了。   您刚去过雅安地震灾区,却因为究竟帐篷有没有送到相关的村里受到某些人的质疑。虽然您已经拿出了事实依据来证明自己,但作为民间力量去灾区帮一把手却惹来奇怪的官司,您有何感想?这次雅安地震灾后的救援情况和 08 年汶川地震之后有何不同?   点击收听采访录音   08 年民间的救援力量起到了很大作用,包括对遇难者人数的调查。这给官方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因此当雅安地震发生的时候,第一时间就以高度紧张的姿态面对民间救援力量,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有一天早上,我们的民间救援队被电话吵醒,来了一车的警察,要查我们的身份、介绍信,问我们来干什么。包括当所有的村民和捐赠者本人都可以作证,我们确实送了 498 顶帐篷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特别奇怪的声音。其实看过所有证据的人都觉得此事无争议。所以说这种管控手段已经到了一种很荒诞无力的程度。它认为它自己的红十字会干这种事情,我们就一定也会干这种事情,我指的是克扣捐赠物资这样的行为。这个风波完全是一个娱乐节目。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反映出中国的民间力量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阻力。您对于民间社会的发展前景有何预测? 雪山上的水融化之后迟早要流向大海,中间有多少高山峻岭都无法阻挡。民间的力量这么大,其实我非常建议政府和民间合作,而不是派出水军蓄意地抹黑。因为你无法抹黑,在抹黑的同时无形中证明了我们的清白。我其实也在表扬这届政府,比 08 年的时候,至少在地震之后调动军队和警察的速度快了很多,他们也有很多感人的表现。但我想作为一个作家,我必须要提出一些指正。不能全部由官方来统领救援,因为按照国际惯例,民间 NGO 其实是不可忽视的力量。政府如果不尊重民间力量,会给自己也制造救援的困难。特别是我想最好不要让警察来敲我们的门,呵斥我们,这样会伤害公民的尊民和权利。   您在新浪微博上拥有 700 多万粉丝。您发布或者转发的博文也常常遭到当局的删锁。本届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的最佳技术革新奖就颁发给了一个中文网站 ” 自由微博 ” ,它可以显示被屏蔽的新浪微博内容。您对这样的尝试作何评价? 技术推动民主。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无需多言。   德国之声将邀请您到波恩来,届时您将有机会与获得博客大赛奖项的其他国家(尤其是同样没有言论和新闻自由的国家)的博客作者进行交流。您希望通过和他们的对话得到怎样的收获? 我很期待。首先,人都有寻找同类的动力,很多人不能真正自由的说话,或者只能在专制的缝隙中寻找自由才能说话,这样的同类我很希望了解到他们如何突破墙的方法。其次,我希望倾听他们的观点。作家本身并不代表正确,只是代表对正确的寻找,我想跟其他国家的作者交流可以给我带来很大的提升。对前一个问题我在这里还可以补充一句:专制无所不能,除了技术。哪怕是朝鲜,也面临着新技术对其政权的冲击。 采访记者:雨涵 责编:洪沙 DW.DE  

阅读更多

胡泳 | 李承鹏:追求说话和写作的权利

http://www.dw.de/%E6%9D%8E%E6%89%BF%E9%B9%8F%E8%BF%BD%E6%B1%82%E8%AF%B4%E8%AF%9D%E5%92%8C%E5%86%99%E4%BD%9C%E7%9A%84%E6%9D%83%E5%88%A9/a-16794518 新闻报道 李承鹏:追求说话和写作的权利 07.05.2013   2013 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 Bobs )结果出炉,中国著名博主李承鹏获得跨语种最佳博客奖。 (德国之声中文网) 2013 年初,李承鹏不仅仅上了中国媒体的头版头条。他在推介杂文集《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巡回签售的时候,遭到当局的噤声。李承鹏不能对粉丝表达感谢,连一句话也不许说。在新浪微博上他直白地写道: ” 他们都疯了 ” 。在新书发布会时李承鹏脸上带着一个黑色的大口罩,身穿一件带有 “I Love you all” (我爱你们)字样的 T 恤衫。整个活动中他没有讲一句话。很多支持者脸上也带着口罩——这个举动成为中国年轻人呼吁言论自由权利的一个象征。在 Youtube 网站上可以看到相关视频。 李承鹏新浪微博的粉丝超过 700 万。他特别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和崇拜。去年 11 月,他在北大做了一次演讲。他对学生说,中国正在失去说话的能力,并且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了。短时间内就在互联网流传甚广的这段讲话中,李承鹏还明确的表明,他并没有政治野心,他说: ” 我不是一个有政治追求的人,我只是追求自己应得的权利,说话和写作的权利。 ” 而批评起审查制度和其他社会弊端时他语调诙谐的表示: ” 每当我看到有关部门对外宣称 ' 我们是世界上图书种类报纸数量最大的国家 ' 时,我就想,其实这也可以看成是手纸产量最大的国家。 ” 一种新的抗议形式 已跨过不惑之年的李承鹏并不是中国最年轻的博客主一代,不过他却属于一种新的抗议文化的一分子。这个群体摈弃对滥用职权的泛泛批评,而是找出具体问题并将其公开。被曝光的有可能是一个贪污腐败的村长,也有可能是应为豆腐渣工程负责的当局。比如曝光 2008 年 5 月李承鹏家乡四川发生的造成近 10 万人死亡的大地震中的豆腐渣工程。 李承鹏亲身经历了这次事件,也知道孩子们在倒塌的高层建筑废墟中死去,因为没有人能够在不危及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去帮助他们。让他感到困扰的是,人们怎么会在地震多发地区建造一些在发生微小地震时就会倒塌的房屋。事发四年后,他在博客中写道: ” 当时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美国发生 911 事件之后公布了所有遇难者的姓名,而我们的孩子们都只是些无名人士呢? ”   这些孩子的死让他萌生了一个想法:李承鹏与一些志同道合的人走访地震灾区,他们特意寻找一些学校校舍,检查建筑物的质量。 ” 刘汉小学 ” 教学楼周围的楼房均在地震时倒塌,只有该校的这幢建筑物毫法无损,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幸免遇难。这座幸存的大楼被媒体称为奇迹。 当李承鹏发现这座教学楼是整个区域中为数不多的,按照指定建房标准盖建的房屋后,他发表了一篇题为《北川邓家 ” 刘汉小学 ” 无一死亡奇迹背后的真相》的文章。   另外一种爱国 李承鹏并不总是特立独行的一个人。他曾经这样描述自己,早年当体育评论员的时候曾是一个爱国者, ” 批评政府 ” 对他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而西方国家说的都是坏话。而汶川大地震后,这种盲目的爱国主义发生了转变,爱国主义也意味着用生命来保护国家和人民。在博客里李承鹏写到: ” 如果晚年写自传,我会以 2008 为基点,在此之前我是一个混蛋。 ” 观念的转变使得他很快就以一个社会批评家的身份获得了公众的关注。他善于用讽刺犀利的文笔揭示中国社会的事实真相。他很快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说:涉及强拆问题的《李可乐抗拆记》。 2010 年他想作为一名独立候选人参选家乡成都的人大代表。理论上,无论是不是共产党员,每个中国人都可以参选人大代表。不过事实是,如果不是党所属意的人选,那么就完全没有任何机会。因为让一些官员觉得不舒服,这位候选人自然马上感觉到了压力。李承鹏颇有网球天赋的儿子被取消了获得运动奖学金的资格。而结果也正如所料,他并没有被选上。在 ” 选举 ” 结束后他简单地宣布了败选的消息。但实际上,仅仅是积极参选这个举动以及政府的回应都可以看到,他已经赢了。当局的回应就是一种标志。   一个幽默的魅力男人 这位被朋友亲切地称为 ” 李大眼 ” 的博客主清新的风格和勇于用讽刺手法揭露时弊的方式也获得了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评委的一致赞赏。记者、同为博客主的中文评委胡泳十分欣赏李承鹏的作为和机智的写作风格。他表示,李承鹏善于使用双关语这种特殊的表达方法,这使得他特别受到年轻一代的青睐。说到这里,胡泳还顽皮地眨了眨眼补充说,此外,李承鹏还是一个十分有魅力的男子。 李承鹏给所有的评委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评委们一致作出决定,把李承鹏和他的新浪博客评为 2013 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跨语种最佳博客。 作者 :Silke Wünsch 编译 : 文木 责编 : 谢菲 DW.DE

阅读更多

胡泳 | “呈现中国每个细微的表情”

http://www.dw.de/%E5%91%88%E7%8E%B0%E4%B8%AD%E5%9B%BD%E6%AF%8F%E4%B8%AA%E7%BB%86%E5%BE%AE%E7%9A%84%E8%A1%A8%E6%83%85/a-16727180 博客大赛 “呈现中国每个细微的表情” “奇闻录”获2013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最佳中文博客提名。它荟集各种奇闻、奇景或段子。其团队表示:我们希望这个国家可以越来越“正常”,这个社会不要有太多的“奇闻”。 在2013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Bobs)中, 奇闻录 获最佳中文博客提名。应Bobs之邀, 奇闻录 团队来函,讲述创建这个博客网页的想法与感受。 来函如下: “获得今年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最佳中文博客’的提名,对我们来说是莫大的荣幸与鼓励。大半年前,当我们刚刚开始筹建奇闻录时,只是把它当作一个书签,用来搜集我们看到的各种奇闻、奇景或段子。没有想到,今天它能够与众多优秀博客同台角逐。看到提名博客揭晓的那一刻,我们欣喜异常。 1859年,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篇写下了这段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虽然一百多年过去,但用这段话来形容今天的‘盛世’,却也再贴切不过。而我们想做的,就是在移动阅读时代,通过图片、漫画和简短的新闻报道,聚合中文社交媒体上的热议话题,呈现此刻中国每个细微的表情。 在这大半年时间里,虽然遇到不少困难,但带给我们最多的仍是感动。读者们的来信鼓励,朋友们的鼎力相助,才让奇闻录有了今天被提名入围的机会。 最后,我们希望这个国家可以越来越‘正常’,这个社会不要有太多的‘奇闻’;也希望若干年以后,当人们再回顾这段荒诞离奇的时光,‘奇闻录’可以成为一个值得一瞧的窗口。”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