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

法广 | 思潮与政见: 突尼斯革命与阿拉伯世界特殊论的破灭

从价值诉求、社会演进、现代性推进的角度上讲,突尼斯“茉莉花革命”只不过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逻辑发展。突尼斯专制政权的崩溃同柏林墙倒塌而引发的共产主义制度之崩溃虽有文化区域之差异,但却具有异曲同工之实,均是现代公民对普世价值之追求的共同归属。 普世价值超越文化宗教 不过,针对这一从普世价值角度所推出的结论,也许会有人提出反诘:人类即使有普世价值的共同追求,但文化传统、宗教差异、社会发展等因素仍然十分重要。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地区,特殊有可能遏制普遍,传统的惰性有可能压倒对现代性的追求,专制也有可能借助经济的暂时繁荣抵制民主潮流。突尼斯以及接踵而来的阿拉伯地区的变局的意义的重要不仅在于证明了普世诉求超越文化,超越宗教,也在于阿拉伯革命潮发生于世人往往认为最不可能发生的穆斯林地区,打破了阿拉伯世界特殊论。此前,出于对恐怖主义的恐惧,阿拉伯地区激进伊斯兰的存在不仅成为此地区专制政权延迟政治改革,忽略民主诉求,维持独裁专制的借口,也是西方社会倚重某些专制政权进行反恐的有力凭据。 两害相权取其轻。长期以来,在伊斯兰激进势力当政与世俗专制之间,世俗专制优于极端宗教势力已是欧美民主国家的共识。然而,突尼斯、埃及的民主抗争打破了这一神话。突尼斯民众明确告诉世界,世俗专制与神权政治并非伊斯兰世界的宿命,政治与宗教的分立在阿拉伯世界也是可能的。 从目前突尼斯革命政权重建的进展以及埃及民众街头抗争的推进来看,此次阿拉伯世界革命不仅从价值诉求上汇入1989年以来东欧民主变革的历史大潮,也从革命的路径上具有相通性。 后共产主义革命的相通性 同东欧后共产主义革命一样,茉莉花革命同样需要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需要政权的更换,但不寻求政权的专有。这种革命不需要经过长时期的武装斗争,不需要“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强大的军队,也不需要严密的政党。这种革命可能有自己的灵魂人物,但这也不是革命的必要条件。革命的必要条件是旧政权的极度腐败,是社会公众的人心所向,是个体独立意识的觉醒,是民主参与的诉求,是统治者内部的分裂,是世界潮流的推动。同东欧后共产主义革命一样,茉莉花革命是没有政党,没有领袖,没有组织,没有预谋的革命。当然,二者也存在着区别。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网络时代。茉莉花革命是网络时代的革命,网络革命无须阵地,甚至无须筹备。信息技术的潜在空间,冲破了国家暴力的钳制。民主自由普世价值共识的扩大,公民社会通过网络的传播与表达,可以迅速化为冲破专制的海啸。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阅读更多

法广 | 思潮与政见: 茉莉花革命的中国前景

面对中国迅即被卷入茉莉花革命浪潮的前景,官方媒体一致表示中国不会发生茉莉花革命,但并没有详谈原因何在。本月20日,香港中联办官员郝铁川则解释了中国为什么不会发生茉莉花革命的原因。郝铁川提出四个理由。第一,因为中国领导人实行了任期制度及退休制度,再也不会出现终身任职的情况。第二,中国经济发展成绩骄人,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总体上得到很大的提高。第三,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反腐败工作。第四,中国领导人头脑非常清 醒。 通观这四点,实际上除了第一点之外,其余三点均不能成立。第一,阿拉伯革命发生地突尼斯与埃及均是经济发展成绩骄人的地区。第二,无论是本阿里还是穆巴拉克均通过官控媒体宣传反腐成就,穆巴拉克在其最后讲话中甚至炫耀他将一生都献给了埃及人民。至于说自己领导人头脑清醒,一方面是影射其他国家领导人不清醒,一方面有自吹自擂之嫌。至于说中国实行了任期制度,相对朝鲜这种世袭专制,中东一些国家领导人终身制来说,确实可以说是中国的进步。即使这种进步十分微小,但仍然是向民主化方向的演进。 六四封杀了政治改革大门 然而,历史地看,这一进步得益于文革大劫难之后中共改革开放的反弹,只不过是中国由极权体制向后极权体制过渡之插曲。更为严重的是,自1989年镇压学生运动之后,这种分权制衡的政治改革思路已经寿终正寝。六四血案封杀了现制度从后极权平稳渐进过渡至民主体制的大门。从目前看,中国共产党废除了个人终身制,却无法废除一党终身制。按照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由一党专制走向世袭独裁乃是开历史的倒车。但是,但如果寡头独裁的让步,只不过是为了维护一党专制的长治久安的话,也只不过是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统治失灵之后,政权日益转向暴力与警察国家的后极权主义而已。从中国目前的现实看,没有人不承认中国社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然而,正是社会的巨变,才要求政治制度的变革。突尼斯、埃及同中国的异曲同工之处,正在于政权拒绝政治变革。而茉莉花革命只不过是当局拒绝变革而酿成的苦果而已。 中共提出过与时俱进的口号,这应该是清醒之言。但适应时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共无法承继八十年代开启的改革之业,公权力于是成为保持政权的工具。没有民众参与的维持政权,只能向暴力与恐怖滑行。阿拉伯一些国家专制政权的演变也可以印证这种趋势。 本阿里胜利之时 警察国家抬头之日 以突尼斯为例。本阿里借助于其前任突尼斯独立之父布吉巴的遗产,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也有过堪称辉煌的历史。他用暴力消除伊斯兰激进势力,为自己赢得了国际声誉,也蒙蔽了不少突尼斯知识分子的眼睛。然而,在没有权力制约、没有言论自由的制度环境下,本阿里胜利之时,就是警察国家抬头之日。本阿里恣意于权力舞台,将突尼斯推向党即国家的极权主义之路,并进而企图将党产变成家产。也许,在信息不畅的传统社会,本阿里还可以苟延残喘,然而,在互联网的今天,他注定为历史所抛弃。实际上,本阿里与穆巴拉克的下场,只不过是所有不能与时俱进的专制制度、独裁寡头的共同命运而已。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阅读更多

法广 | 思潮与政见: 穆巴拉克下台与反西方药方失灵

二月十日,穆巴拉克下台的前一天向全体埃及人民作了最后一场讲话。这一讲话使人联想到1989年12月21日罗马尼亚共产党独裁者齐奥塞斯库的最后演讲。齐奥塞斯库的讲话与穆巴拉克的讲话内容虽然有着重大区别,但都是两个独裁强人下台前留下的不可多得的自欺欺人的昏庸见证和历史笑柄。不同的是,以共产极权恐怖为统治手段的齐奥塞斯库死到临头还在梦想人民高呼万岁;而穆巴拉克面对十数天的汹涌愤怒的民情,仍然决定对民众进行最后一次爱国主义的欺骗表演。 从技术上讲,穆巴拉克的最后讲话声情并茂。除了将自己装扮成埃及民族英雄之外,穆巴拉克在讲话中一再拨动民族主义的琴弦。穆巴拉克表示他决不向外国势力低头,暗示埃及民意不能为美国与西方任意操纵。也许,时光倒流三十年,穆巴拉克的这一讲话可能奏效,但是,很明显,这一次,他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讲了这番话。历史旋即告诉他,民族主义已经失灵,反西方和反犹的老药方也不再能够解救专制之痼疾。 走出历史循环 穆巴拉克在此提出的问题涉及到由突尼斯茉莉花革命引发的这一波阿拉伯世界革命中的民族主义问题。就近观察,不难发现,无论是在突尼斯还是在埃及,抗议的民众并没有将矛头指向西方。新一波阿拉伯地区的革命既不拒绝开放,也不反对西方;同旨在闭关自守的狭隘民族主义无涉。从这一角度观察,今天的阿拉伯革命在同西方关系层面上也是一次革命。 历史上阿拉伯世界一直同基督教世界存在一种对立竞争的关系。继奥斯曼帝国崩溃之后,阿拉伯地区渐次为西方所主导。二战之后,阿拉伯世界经历了以反西方殖民主义为主要取向的民族主义阶段,即使是以社会发展为主要话语诉求的第三世界主义也具有强烈的反帝性质。而八十年代以来,受伊朗伊斯兰革命推动,不少阿拉伯国家陷入极端反西方的恐怖主义。从整个阿拉伯世界近代历史的遭遇看,面对深重的历史屈辱和复杂的现实战略利益,阿拉伯国家民众在此次变局中所表现出的清醒与明智,同其无畏与献身精神一样可歌可泣。正是信息时代民众的高度成熟,促使此一次阿拉伯国家的抗议运动跳出历史循环,同西方保持一种令人叹服的理性与平衡的态度。 给西方上普世价值之课 至少有两个重要因素可以为此次革命的开放而不是封闭,理性而不是反西方的特点提供注解。第一即是信息时代之功。全球网络的普及不仅打破了原有的国与国之间的疆界,也打破了专制政权的信息垄断。普通网民所掌握的信息量空前增加,权力对信息的操作力不从心。专制权力的舆论导向失灵,多元的信息与独立的思考成为时代的潮流。 第二是西方的态度。一个时期以来,西方各国领导人从政治现实主义出发,以反恐的战略意义为名,从打造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和平空间考量,对阿拉伯各国政权之专制视而不见。此种情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使西方舆论看不到阿拉伯世界的民主诉求,形成对中东问题认识的盲区和文化偏见。然而,正是西方与中东专制权力的战略加利益同盟,一方面使得中东地区民众不寄希望于西方政权,一方面使得中东专制政权也无法发动和操纵阿拉伯反西方主义。从此意义上看,西方对专制政权的暧昧不仅是此次阿拉伯民主革命的最大悖论,也是阿拉伯民众给西方上的一堂普世价值之课。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阅读更多

法广 | 思潮与政见: 利比亚个案开启国际社会人权干预新纪元

1973号决议的里程碑意义 1973号决议授权设立禁飞区,实质上是制裁利比亚卡扎菲政权的1970号决议的逻辑延伸。但是,从道义谴责、司法宣判到到海空导弹与战机的毁灭性打击,这一跨度仍然是巨大的。1970号决议由安理会15国一致通过,而此次设立禁飞区决议却有包括中国、俄国、德国在内的五国弃权。也就是说,即使面对卡扎菲屠杀本国人民的极端个案,国际社会仍然难以达成共识。但是,此一决议一旦得以通过,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对于九十年代以来安理会的同类型的决议,此次有关利比亚的决议及其执行开启了国际社会干预主权国家反人权、反人类个案的新纪元。 九十年代东西冷战结束之后,全球化进程加快。从地缘政治角度,曾经主权与人权相对隔离的状况迅速改变。1994年,卢旺达发生种族大屠杀,造成80万至100万人死亡。面对血腥惨剧,联合国安理会决定象征性地在卢旺达保留少量维和人员,提供人道援助。面对大规模种族屠杀,以联合国为主导的国际社会反应迟钝,态度麻木。从九十年代直到目前,卢旺达个案一直是国际舆论的批评对象和人道与正义的负面借鉴。 卢旺达悲剧到九十年代末期又在科索沃重演。1999年,塞尔维亚强人米洛舍维奇在波黑与科索沃进行种族清洗,国际社会从谴责到制裁,但是仍然无法作出决定。经过多次磋商、谈判,联合国安理会终于没有授权对塞尔维亚进行军事干预。面对这一局面,北约冲破联合国框架,毅然向塞尔维亚发动军事行动。北约的行动,在国际上掀起是主权高于人权还是人权高于主权的大讨论。从舆论与价值全球化的角度,这一讨论极大地推动了人权意识的普及。 不过,国际政治中实力与价值的两重性使得坚持价值的人权干预之路充满曲折。2003年美国未经联合国授权单方面发动伊拉克战争,其中不排除价值的考量,但却激起世界性反弹。正如民主难以从外部强加,人权也必须在社会内部生根。没有民众支持的的干预不可能获得预期的结果,不符合程序的正义最终也会助长非正义。此次法英美联军对利比亚干预的重要,正在于这一行动满足了价值准则与程序正义两个方面的要求。从道义与程序的双重要求的角度讲,此次利比亚干预行动是划时代的。 保护民众和平抗争的权利 此次联军的干预,是在卡扎菲军队取得决定性的前夕启动的。从战略的角度,联军行动从根本上改变了利比亚专制统治与反对派的力量对比。从人道的角度,军事干预对卡扎菲军力的摧毁,亦即是对卡扎菲的屠杀人民力量的摧毁。联军军事行动师出有名,保护的不仅是利比亚平民的生命安全,也是利比亚人民批评政府、和平集会、和平抗争的权力和自由。从人权与主权的关系上,此次对利比亚的武力干预,向全世界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一个世界新秩序的降临。这一新时代的新秩序即是人权高于主权的规范认同。从现在起,任何国家、任何民族,无论强弱、无论穷富、无论出于世界的哪个角落,均不再可能自外于这一新秩序,均不可能设想在本国之内屠杀人民、践踏人权而不受国际社会的谴责和处罚。 今年年初突尼斯茉莉花革命以来传出的一个重要信息是网络时代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文化民众的价值认同的趋同。从这一意义上讲,联合国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决议的通过及联军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意味着对世界各国民众价值趋同的法理认可。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阅读更多

法广 | 思潮与政见: 艾未未事件的深层含义

之所以讲艾未未被失踪,是因为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仍然没有就艾未未的去向给出正式的说明。这也正是自阿拉伯世界掀起茉莉花革命浪潮以来,滕彪、唐吉田、江天勇等几十名律师的命运。不过,官方媒体抹黑艾未未的宣传攻势实际上已经承认艾未未的失踪乃是政府所为。 艾未未是世界知名的大艺术家,艾未未被抓之后世界的强烈反应就是明证。中国政府不可能不知道艾未未在世界上的地位与影响,知道仍然采取行动,显然有着更深层的含义。 艾未未是中国公民社会结出的灿烂果实 艾未未被抓当然不是由于其艺术活动,唯一可以解释的理由是艾未未以其著名艺术家之身,以艺术与语言为表达手段,为弱小者伸张正义,为受害者争取权益,为公民社会扩展空间。相对于由于起草08宪章而被判十一年监禁的刘晓波,艾未未的定位只能是一位有良心、敢真言的艺术家。他没有系统的政治论述,也非政治异议人士。他是一位嫉恶如仇,敢于呼喊、敢于实践公民权利的当代豪杰。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政府似乎不应该抓捕艾未未,因为艾未未代表的至多是中国成长艰难的公民社会,而非在政治权力领域里同政府较量。 那么,中国政府又为何要对这样一位艺术家下手呢?自1989年六四事件以来,邓小平发动经济改革。一个不成文的社会契约俨然君临中国大地,这即是政府给民众打开经济发展的空间,经商创业的路敞开着,但是政治空间则是党的独霸天下。于是,任何人,只要在政治领域挑战权力,无一例外均会遭到镇压。长期以来,政府与社会似乎也大致遵循这一默契。众多的民运人士包括刘晓波的被捕,都可以用这一逻辑来加以解释。在这一新的社会契约的隙缝中,中国公民社会从无到有,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机会。二十年来,中国律师阶层的成长,媒体人独立意识的确立,以互联网为言论阵地的公民社会的觉醒等因素,也间接得益于这一社会默契。从某种意义上,艾未未本人未尝不是这一公民社会发展所结出的灿烂果实。在此前,律师、记者等各类维权人士,虽然被重重打压,但相对于政治异议人士来说,界线仍然是分明的。即使是如高智晟律师被失踪事件,也可以从他本人直接介入法轮功事件,从而越过了共产党的红线来加以解释。 向公民社会宣战 然而,艾未未事件却打破了这一社会与官方的契约。艾未未事件标志着一种转折。这一转折意味着官方越过政治的红线,将政治的禁区向公民社会领域扩展。而这一转折的背景既是今年初起于阿拉伯世界的茉莉花革命浪潮,也是官方对封禁互联网破功的自觉意识。茉莉花革命给中国当局的警示是:仅仅防范公开的政治异议人士不足以防止丢掉政权,在公民社会喷薄欲出的今天的中国,公民、法制、律师、网络等均是专制政权的大敌。从这一意义上讲,此次被抓的虽是艺术大师艾未未,但目标则是整个公民社会、网络空间的活跃分子,是对公民社会的某种宣战。这也解释了为何艾未未事件会激起如此强烈的反应:只要你自觉是公民社会的一份子,有捍卫公民权利,争取言论自由之心,有匡扶社会正义,维护弱小之志,你就会从艾未未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也就在某种程度上会对艾未未的遭遇感同身受。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