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家鑫

药家鑫在美国怎么判?

药家鑫在美国怎么判?   姚鸿恩   有关药家鑫案子,有网友问了我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美国有没有类似药家鑫的案件? 据我搜寻的结果,没有。美国有车子撞了之后逃跑的,这叫“撞后逃逸”(Hit and Run)。美国大多数是车与车碰撞,追尾撞车较多。擦一下,刮一下,也算碰撞。在停车场,不小心碰到别人停放的车子,多数人会在被碰到的车子的雨刷上,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但“撞后逃逸”为数也不少,据统计,约占所有碰撞事故的百分之十一左右。 以前看过一篇台湾的报道。有司机撞死人了,下车看看,回到车上,车子退一退,再碾压一次,“补上一轮胎”。可能他觉得被撞倒的人没有“死透”,怕以后“麻烦”。 美国这样的“补上一轮胎”的事例,我没有听说过。而像药家鑫那样在撞到人之后,残忍地用刀子将人杀死,貌似在世界上也是鲜有所闻的。 第二个问题:药家鑫案子假如发生在美国,会怎么判? 类似这种杀人案子,一定是通过陪审团(Jury)来审理的。陪审团通常由12个人组成。美国的任何陪审团都是法院在本地随机“海选”的,就是说,任何成年人都有可能被计算机随机抽中。通常一大批人会被抽中。如果你被抽中,法院会给你发函,命令你义务担任陪审员。除非你提出:自己不是美国公民、不会英语、有犯罪前科、或者正在生病等,否则就得履行这个宪法赋予的光荣任务。 而后法院再做进一步的筛选。涉案者的亲戚朋友同事同学,一律排除。药家鑫的那一大帮同学当然就无法帮他说好话了。否则的话,只要有一两个陪审员说“无罪”,杀人犯就无法定罪了。因为通常重大案子需要全体陪审员意见完全一致的裁决(Unanimous jury verdict)。 法院筛选陪审团成员的另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不要专家教授、地方官员,不要任何有倾向的、有影响力的人员,以防案子审讯受到误导、干扰。 陪审员都是实实在在、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任务很明确,就是在审讯过程中,依据证词(testimony)和证据(evidence)各自作出“有罪”或“无罪”的决定。假如药家鑫案子发生在美国,由于陪审员都是普通老百姓,他们都是只凭事实来判断的,此案并不难做出裁决。用脚趾头想,都很明白。因为事实太清楚了:药家鑫撞伤了张妙,而后为了以后不会麻烦,就拿了刀子杀死她。张妙当时哀求别杀她:有两岁半孩子需要妈妈照顾,但药家鑫仍然一刀接着一刀,而后逃逸。凭这些,药家鑫至少犯了两条重罪:撞人肇事逃逸和凶杀(murder)。老百姓陪审员才不管什么“激情杀人”或者“弹琴习惯”的“理论”。 “激情杀人”,指的是:本无任何杀人故意,但在被害人的刺激、挑逗下而失去理智,失控而将其杀死。 美国没有“激情杀人”一说。药家鑫要逃脱“凶杀”罪的惩罚,除非全体陪审员裁定他患有精神病。但律师并没有拿出任何的有关药家鑫患有精神病的证据。 药家鑫凶杀案铁证如山。杀人偿命,天经地义。然而在美国,要看地区。美国有36个州实行死刑制度。但首都华盛顿、东北和五大湖地区的一些州没有死刑制度,假如在那些地区,药家鑫可以免于死刑。当然,对凶杀案犯,不执行死刑,也是关到死为止。 美国没有无期徒刑,但是有期徒刑的时间,由于数罪叠加,往往很长,比如,去年德州有个64岁的无证“医生”,在给一个12岁女孩“看病”时,伸出了咸猪手。陪审员们一致裁决“有罪”,结果他被判了68年。 凶杀犯判个一两百年都是正常的。1981年,美国阿拉伯马州有个凶杀犯,杀了他老婆、丈母娘和一个大学生,结果被判了世界上最长的有期徒刑。说出来,你也许不相信:判了10,000年。 在中国,凶杀犯通常都是从快从严,枪毙了事。除非法院有时觉得要“与世界接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64d98d01017cs5.html

阅读更多

[转贴]去央视哭一次要多少钱? 【猫眼看人】-凯迪社区

提示:最近几天,药家鑫是否会死,是否该死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这是空前的,除了日本地震,利比亚空袭,就是药家鑫案了?为什么一个普通的刑事案会牵动这样多人的关注? 有人提请关注药家鑫的家庭背景,这才是关键。如果药家鑫是真正平民的聂树斌,中央台会放节目吗?在对药家鑫的采访中,有人听到药在说,他出狱后会如何对他父母尽孝,好象对他的生已成竹在胸,谁给了他这样大的底气?难道药刚比李刚的神通更大? 央视栏目《今日说法》请来了公安大学的教授李枚谨替药家鑫辩护,不得不怀疑他们拿了药家的钱,替药家鑫开脱罪责,与李刚有一拼。 她居然说:药家鑫用刀杀人的动作来自他弹钢琴的习惯动作,是下意识的。这样的狗屁教授和专家还有一丝一毫的良知没有?把杀人与弹钢琴联系起来,也算中国公安大学李教授的一大发明! 当李刚父子的哭声还在余音绕梁之时,另一位“激情杀手”又在央视粉墨登场。这位名叫药家鑫的钢琴青年开车撞倒了一个辛苦养家的下班女工,由于担心没被撞死的女工“记下自己的长相和车牌”,于是取下一把三十多公分的刀,连捅八刀。过程中,女工苦苦哀求家里还有两岁半的儿子需要照顾,求留她一条活命,但用央视专家的话说,药家鑫控制不住“弹钢琴的重复性动作”,在他的激情弹奏中,女工的生命划上了休止符。 这本来是一起再清楚不过的故意杀人案,在任何一位正常人的眼里,药家鑫心狠手辣、凶残冷血,死有余辜。可是央视毕竟是央视,总可以力掀狂澜、拨正返乱。经过400名满脑浆糊同学的签字放水,央视专家的细腻分析,再让药家鑫模仿李刚父子上电视一哭,于是杀人犯变成了小可怜,杀人灭口变成了人性弱点,罪不容赦变成了有为青年。神奇的国度也由此诞生了一句最新流行语:去央视哭一次要多少钱? 最刺耳的当属央视专家把药家鑫用刀杀人的过程解读成“弹钢琴的重复性动作”,把恐怖残暴的凶杀解读成富于激情的艺术演奏。依此逻辑,拉小提琴的抹人脖子,木匠钉人后脑勺,农民拿镰刀砍人,甚至电脑程序员重复敲击致人毙命,都属于职业性机械动作,只是操作不当,不能算杀人——中国从此成为杀人乐园。 细看央视对整个事件的报道,似乎一直刻意强调药家鑫那双颀长的弹钢琴的手,隐晦地告诉人们,犯罪的不是药家鑫这个人,而是他的手。而药家鑫也心领神会,在对央视记者的哭诉中,也不断把焦点引向他的这双手。让人觉得“这孩子”本来是好孩子,不争气的是这双手。善良的孩子只是一时糊涂被手拉下了水。所以,放“这孩子”一马,他还有着大好前程。 从李刚到药家鑫,可以看到喉舌们在如何吞噬着中国人的常识和良知。而背后那只挥动着“重复性动作”的手,激情而无休止地刺杀着中国人。

阅读更多

老纸幽一默,儿纸“被戡乱”

    七星视点   第十二期:老纸幽一默,儿纸“被戡乱”     1.老纸幽一默,儿纸“被戡乱”     继 于建嵘 、 李承鹏 、 闾丘露薇 等公共知识分子和媒体人参与到沸沸扬扬的“ 北大会商门 ”网络大讨论中之后,李敖、李戡父子也与这起事件戏剧性地扯上了关系。4月2日,《广州日报》上登出一则消息,4月1日,李敖在暨南大学讲演,提到自己“弃暗投明”的宝贝儿子 李戡上了北大的“会商”名单 ,原因据说是他“上网成性”。 李戡 ,去年夏天以一部《李戡戡乱记》批评台湾教育而一举成名,同一时间考入大陆的北京大学,于经济学院就读,一时风光无限;难道不到一年,就已经沦落到了要“被戡乱”的境地?李敖此言一出, 大陆的媒体炸了锅 ,纷纷向北大方面和李戡本人求证,当晚, 李戡在微博上否认了此事 ——原来所谓“上了会商名单”只是李敖开的一个愚人节玩笑。   【七星视点】 此事闹得沸沸扬扬,李戡似乎并不开心。在辟谣的微博中,他讲,“演讲中的玩笑话,竟被没幽默感的记者当成头条新闻”。然而,幽默感,对于李戡所说的“记者”——大陆的记者而言,或许已经是一个过为遥远的字眼。 早在1993年的4月1日, 中青报就曾经刊出一整版的愚人节假新闻 ,意在改革报风,并与读者为乐,所谓“幽默”。结果如何呢? 有报人这样记载当时的“盛况” :“报纸如期在愚人节当天出版。一大早,我们部门的人按计划去慕田峪爬长城。车走到半道上,报社办公室就电话追来,我们的愚人节假新闻报纸出事了,全国人大、国务院、北京市政府、共青团中央都打电话到报社质问为什么会出那么一个整版的假新闻,而且还涉及计划生育那么敏感的话题!质问我们到底想干什么!!!接下来的时间,我们的境遇可想而知。”无独有偶,2009年的愚人节, 一位重庆网友也曾类似地“幽默”了一把 ,结果遭到警方“警告教育”。 “幽默”在大陆遭遇的这般窘境,或许是生长于解严后台湾的李戡所不了解、也不能理解的吧。台湾的水土养育的作家,敢于在愚人节的公众演讲中耍一把“幽默”,而且“幽默”的对象直指当下最热门、最敏感的公共事件,而被这位作家盛赞的大陆体制下的媒体们,你们敢吗? 究竟是什么,让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大陆,如此惧怕面向公众的幽默感?推荐大家在这样的一个时间上,重读北斗网去年曾经刊登的一篇文章, 《以有趣对抗极权——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 By 白泽   2.大师的演讲:30年与一两千万     李敖在4月3日上午应邀参加厦门大学九十周年校庆活动“走进大师”系列讲座,对厦大师生发表《从鲁迅先生来到厦大讲起》的演讲。演讲中途,李敖还专门点名从北京赶来厦门和父亲会合的李戡就北大被会商的谣言上台发言。 虽然演讲题目是“鲁迅先生走进厦大”,李敖依然秉持其演讲天马行空的特点。而且演讲中李敖大师语出惊人:“中共将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提高了30年,杀个一两千万人又算什么。” 此言一出,骂声一片。但小编不禁在想,是如此智慧的李大师甘被当作跳梁小丑,还是另有深意呢?   【七星视点】 敖叔演说已经够大胆了,敏感问题不回避,敏感人物不闪躲,点名直说,不掐头去尾,不藏头露尾,该批的批评,该赞的赞美。对执政党高官也嬉笑怒骂,铸币税之类的说的也差不多到位。后面对执政党呛声也有理有力,总体来讲发挥好于05年在北大清华和复旦的三场。就算是引起争议的“杀一两千万”也有前后语境,不断章取义的话不至于对敖叔有如此指谪 By 周远游   3.药家鑫该不该杀     3月23日, 药家鑫故意杀人案 在西安开庭审理,法庭没有当庭判决,而是择日宣判,给药家鑫的命运走向留很大的想象空间。而在网上,对药家鑫则几乎是一边倒的诛杀之声,可谓群情汹汹,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而《中国青年报》则说:别因“万人皆曰可杀”而 坐实药家鑫死刑 。 对舆论与司法的讨论,不是一个可以随便说说的话题。小编特别请了北斗三位重量级撰稿人就此话题展开讨论。   【七星视点】 (如何定罪) 其实药家鑫案就案情及定性而言,并不存在争议。药在将受害人撞倒之后,因担心受害人记下其车牌号,并基于“农村人难缠”的顾虑,用刀将被害人刺死。这属于典型的另起犯意的情况,此时药主观上具备了杀人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杀害行为,并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最终结果,应该说,完全符合刑法对故意杀人罪的认定。然而争议的焦点在于药的律师提出的“激情杀人”一说,在我国法律及司法解释中,并没有对“激情杀人”的相关规定与解释。但在法律实践中,如果由于被害人严重过错而引起行为人的情绪强烈波动,导致行为人在激情之下,一时失去理智,实施了杀人行为,法官在量刑时可能从宽。因为“激情杀人”的主观恶性显然不及“预谋杀人”。但本案中,“激情杀人”一说显然过于牵强,因为被害人并不存在过错,而鉴于药本人确不存在“预谋杀人”的情节,如将其行为解释为“临时起意”或许更符合案情。当然“临时起意”与“激情杀人”一样,我国法律均无明文规定,也并非量刑上的从宽情形,只是在法官对行为人的主观恶性进行衡量时的一个参考。作为药家鑫的律师,在案情已经十分清晰的情况下,提出在我国刑法领域并未普遍接受的“激情杀人说”,本无可厚非,因为除此之外,并无其他更好的辩护立足点。但最终是否能左右药家鑫的生死,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海要取决于法官的自由裁量。 By 迦南 (舆论、权力与司法之关系) 司法独立不仅仅是机构设置的独立,审判与定罪过程不被政治和社会舆论所左右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热点案件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很自然,而如何区分舆论中“要求公正裁决”的言论和“干涉司法独立”的言论,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对于个案的审判,我倾向于把所有认为必需采纳某种刑罚——如死刑——才算体现公正的法庭外舆论,都看做对法官的独立裁量权的一种干扰。当然公众的广泛讨论与司法公正之间并不矛盾,不过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在一个司法并没有完全摆脱行政干预的国家,鼓励法官独立判案,才是每一个期待公平正义的人最应该坚持的。如果连国民都不尊重司法的独立地位,权力对司法的干涉必然会更有恃无恐,完善法制,又从何谈起呢? By图三 我现在怀疑,“民众干涉司法”就是个伪概念,民众根本不存在有效干涉的途径。舆论就是民众集合起来的意见而已,一定有干涉作用吗?但是新闻不一样,本来有的新闻就是为了迎合民众的趣味,民众是新闻的衣食父母。可是给法官出薪水,影响他们升迁的归根到底还是权力部门。现在貌似舆论的热情已经被点燃,如果法院的判决不能使他们满意的话,估计又是一片讨伐之声。但这些讨伐之声具体分散到整个体制里,对于体制内的每个人来说,甚至对于做出判决的法官来说影响就是微乎其微。然而权力的干涉是直接而粗暴的,两者不能同日而语。打喊杀是个人修养问题,民众在外围讨论总是可以的。所谓舆论的力量是个意见的集合,即使它有力量也是一种合力而非各自发挥影响。我觉得最有可能的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发挥影响:民众舆论热烈——权力关注舆论——权力干涉司法,因为民众义愤难平会导致社会不和谐和政局不稳定,所以当局会比司法者更关注舆论。这么说来,舆论会有影响的根本症结在于司法部门本身就不能独立于行政部门,而非民众自身有任何力量干涉司法。在这个问题上,改革司法制度才是首要。 在一个不民主的社会,其实很难谈得上培养广泛的公民意识的,像这种类型的权力干涉司法和权钱操作的事频繁出现,而民众又缺乏制约的机制,民众就不可能把自己视为社会的主人,而只会以对抗的心态与权力斗争。所以我才说,政治制度的改革才是关键。在改革之前,这种“民众干涉司法”的假象不会消除的。 By 陈纯   4.名著禁翻拍,穿越需冷静     在愚人节举行的2011电视导演委员会年会上,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对近期影视创作的乱象 提出反思 。他表示,近期内不会再批准四大名著的翻拍题材立项,而时下泛滥的穿越题材电视剧则需要“冷静反思和讨论”。   【七星视点】 国内的话剧如果是提到《哈姆雷特》的话,两个人的名字是逃不开的,一个是林兆华,一个是濮存昕,后者是前者的御用男主角。犹记得中学的时候话剧老师给我们看林兆华1990年版本的《哈姆雷特》,当时感触最深的是第三幕第一场“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莎士比亚原作之中这段独白是哈姆雷特一个人完成的,到了林兆华手中却变成了哈姆雷特、国王和波罗涅斯共同的声音。这段英文语言中最有名的“独”白都让林兆华改了,这是否影响了作品成为经典?恰恰相反,1990年的这版《哈姆雷特》是成功的,其话剧表现、演员素质和林兆华掺杂在其中的实验话剧成分都获得了无数正面的评价,以至于2008年林兆华和濮存昕再次演绎《哈姆雷特1990》的时候,哈姆雷特王子是穿着一件T恤上台的。 这正是我们常说的“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林兆华绝不是唯一一个凭着自己的理解演绎《哈姆雷特》的导演,古今中外的话剧导演,多多少少有自己对于《哈姆雷特》的不同诠释。比起中国的四大名著来讲要短小的莎翁话剧尚且有如此多不同的呈现版本,四大名著的翻拍反倒必须要由广电总局来说了算?且不论广电总局是否真的有文学和艺术上的权威来断定名著的翻拍是否正统,直接一刀切就真的能保证经典? 岂不知虽然手握审查大棒和意识形态大棒确实可以暂时扭曲大众的审美观,但是太阳的光芒不是闭上眼睛就会消失的,《蜗居》的叫停并没有影响它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在嘉靖年间也曾因为影射世宗朱厚熜而被禁。 By谢熊猫   5.谁是Y男星?或者谁制造了Y男星?     据香港某媒体报道,香港娱乐圈传出,一名 Y男星 患上绝症艾滋病。与他有过“亲密”关系的男/女星,都静悄悄去做艾滋病测试,希望不要惨被感染。 据悉,这名Y男星,因爱泡夜店,更喜欢猎艳,短短几年便与超过100名女子发生关系。 小编想,知道你们香港娱乐媒体竞争激烈,但你们不要想搞一个大新闻!香港哪个明星的绯闻我没有听过啊?   【七星视点】 是余文乐,郭富城,林保怡还是罗永浩呢…… 公众人物的八卦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而群众们对艾滋病却是谈而变色,所以这也就成了一件悲喜交加的事件。众所周知,我国的艾滋病泛滥不是由于经济上的短视继而引起血制品无序泛滥所造成,也不是政府刻意隐瞒不报(恰恰相反,我们从小就从学校接受了大量教育:艾滋病好可怕的,没结婚千万不能做爱啊!)贻误时机的缘故。艾滋病在我国的泛滥完全是因为美利坚的价值观输出,导致同性恋行为的增多,长久以来同性恋就成为了我国艾滋病滋长的温床。回到新闻,关键的关键,报道中的这位先生男女通吃,且交友广泛,由此形成了感染网络也可想而知。可通过性行为传播的疾病,如果作为身处节点、达成百人斩(甚至数倍)的个人,能够做好必要措施,那百人斩的朋友们和朋友的朋友们也就不必太担心了吧。 当然,最好还要希望你们的省长不叫长春…… By 石三   【小编日志】 因为篇幅关系,本期的七星是七位评论者,而非七条新闻。这七星都是斗内名人,甚至还有世界名人。他们的评论,各位读者中意不中意呢?新闻的选择您中意不中意呢?如果不中意,可以直接告诉我们您的口味,不论多重口,我们都会想办法去满足。七星视点,是你的喉舌。 (出手评论,参与七星视点。投稿邮箱: ibeidouview@gmail.com )     (采编:钱思韵、杨再爽、陈造极、金吉男、刘一舟 责编:刘一舟)     标签: Y男星 , 会商 , 司法独立 , 哈姆雷特 , 四大名著 , 实验话剧 , 李勘 , 李敖 , 穿越剧 , 药家鑫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司法独立的前言:不同语境下司法独立之比较 (2)

阅读更多

药家鑫案:央视的采访报道能否助其免除一死?

药家鑫很容易让人想到“要加薪”,可惜家境殷实的药家鑫加不了薪,却给一个无辜的女孩儿张妙一车头又加了八刀,张妙走了,留下一个还在吃奶的孩子躺在父亲的怀里吃着奶,他不知道自己的母亲已经被人杀了。辩护律师说这属于激情杀人,很富有激情的样子。 网友声音:媒体跟风,药家鑫成阳光灿烂好青年? 我在怀疑声援药家鑫这几百学生甚至有一部分根本就不认识药家鑫,不知道来的目的是真的想拯救药家鑫,还是加了薪才来的,为了下次要加薪。在这里讨论以暴制暴的错误性是不对的,不知道他们想没想过他们眼中的好同学药家鑫把人撞了,还要补上几刀,他不是以暴制暴而是以暴制不暴。不讲法律,只讲道理,他应该得到应有的惩罚,这一点简单的道理,大学生应该明白。 CCTV很给力,给大家上了一次很生动的法制教育课,成功的引导大家走向文明的道路,一个要去除死刑的科教宣传片。媒体很跟风,在一次次报道中,药家鑫成了阳光灿烂的好青年,只是一时失足。多可怕啊,一时失足,可是这一时失足别人命没了、家庭毁了。这是不是在教育大家,只要平时是个好孩子、好学生、好同志,就可以一时失足呢。 好吧,我承认药家鑫一时失足了,可是那些打着旗号拯救失足青年、抵制以暴制暴的救世主们呢,大家没有失足,直接病了,病的不轻,正在讨论着药家鑫死于不死,却失去了最起码的是非观,一如过去的历史。(李立君) 辩护声音:央视采访药家鑫,本身并没什么不妥 《新闻1+1》这样的报道,当然有伤,但在指出其伤在何处之前,我想先为《新闻1+1》辩护几句。首先,《新闻1+1》采访药家鑫本身并没什么不妥。不少网友认为根本不该给“杀人犯药家鑫”在镜头前流泪、自述的机会,这是错误的,也是危险的。“千夫所指,无疾而死”,这很痛快,但毕竟不是信仰法治的公民的正常心态。一个千夫所指的杀人嫌疑犯,也有机会在大众媒体上亮相发声,这才意味着文明与进步。 其次,引发争议的这期《新闻1+1》节目,因未采访受害者家属而被不少业内人指责有失新闻平衡,但这指责未必站得住。央视此前曾采访过受害者家属,也播出了,只是未在此期节目而已。新闻平衡是通过媒体历时性的充分报道来实现,而非单独一个报道就必须穷尽所有方面的声音。 再次,药家鑫的流泪自述或有博取同情的嫌疑,但并非全无价值。如果其自述的深度和可信度足够的话,至少能够为犯罪学提供丰富的样本素材,也能让更多的家长反思,如何才能不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弹钢琴,长大后却成为药家鑫。 驳斥声音:非技术性而是导向性的新闻平衡缺失 真正的大伤,则要放宽到历史与社会的视野才能看到:一是非技术性而是导向性的新闻平衡缺失,二是媒体市场的不完全竞争。 像央视这样的大众媒体,肯定有其基于主流或商业之上的立场,但作为公民自由表达的平台,作为公共意见汇聚的公器,它至少应保证对重大公共事件、重要公共人物的开放,尽可能地让各阶层、各类型的人的声音在其间展现。同样是犯罪嫌疑人,为何李刚的儿子还有药家鑫,就可以登上央视大讲心酸人生,大流忏悔泪水,而文强就根本没有这个机会?当然,文强能否得到专访机会,也许不是央视自己能决定的。但是,李刚的儿子、药家鑫等能否得到央视的专访机会,则是央视能自行抉择的。 再说媒体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对中国媒体人而言,这其实是常识了,只不过在药家鑫报道中再次浮出。媒体人石扉客说得不错,一个弹钢琴的大学生杀人嫌犯注定比一个普通杀人嫌犯更有新闻价值,央视《新闻1+1》报道药家鑫的泪水不是问题,问题是其他媒体是否也能进看守所采访,也有机会充分报道。如果药家鑫案的报道有一千个媒体角度而《新闻1+1》只是其中一个哈姆雷特,那李玫瑾教授的钢琴犯罪学分析又算得了什么呢?(四一) 微博热议:药家鑫从任何意义上说,都应该斩立决 @林奇99:对于药家鑫撞人后连捅八刀刺死伤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分析说,因为他弹钢琴,手习惯了向下连续动作。另一个世界里的马加爵听了当时就泪奔了:你咋不早说呢,我当年用锤子砸死四名同学,也是因为我在家打工时做的是钉钉子的活,习惯了向下连续动作啊! @施钢工作室:从马加爵到药家鑫,让人深刻反思我们教育缺少了什么?只有优异的成绩,却不懂得与人交往,是个寂寞的人,寂寞的人不幸福!只有过人的智商,却不懂得控制情绪,是个危险的人;危险的人漠视生命!只有超人的能力,却不了解自己,是个迷茫的人。迷茫的人不成功!真不知现在的教育想让学生成为怎样的人? @ avatar090:从之前学校出具的13份上学奖励证明,到被告人校友、同学、邻居的4份请愿书,再加上药家鑫主动递交悔过书,再到律师为其辩护的激情杀人,再到今天的公安大学教授的药家鑫连捅八刀是弹钢琴的重复性动作,都在告诉公众一个事实,下辈子要当个有钱人! @吴稼祥:虽然我尊重所有的生命,走路也尽量不去踩蚂蚁,但我还是认为,药家鑫从任何意义上说,都应该斩立决。第一,车祸二次杀人以摆脱麻烦的事件屡见不鲜,不杀不足以儆效尤;第二,被害人地位卑微,不为之伸张正义,天理不容;第三,故意杀人之情节特别恶劣,自首疑似虚构,不杀是亵渎国法。 相关日志 2011/04/01 — 李承鹏:药 (0) 2011/03/15 — CCF:这次cctv的日本地震报道,太他妈恶心了。 (0) 2011/01/28 — 新闻联播1.23新闻解放军航空兵演习盗用美国电影《壮志凌云》造假 (0) 2011/01/22 — 回家变容易了——我多想活在新闻联播里! (0) 2010/07/22 — 紫金矿业污染后官方拒不公布致癌物数据 (0)

阅读更多

[转载]药

原文地址: 药 作者: 李承鹏 一个钢琴青年半夜开车撞倒一个串串店下班女工,没死。想了想,取下一把三十多公分的刀连捅八刀,这个过程,女工一直央求别杀了,家里还有两岁半的儿子需要照顾……他没听,颀长的手指激情弹奏中。一会儿,女工果真死了。   大家知道,这个女工叫张妙。这个钢琴青年叫药家鑫。我把他简称,药。   案子大家已很清楚了。该怎么判决也清楚,不清楚的拿把刀在自己身上举例,便会清楚。我之所以把这简称为,药,是因为发生在长安的另一些事情。这天,长安的法庭格外开恩,允许五百名群众入场围观,后来我们知道,这是为了方便四百名整编制的长安乐府,也就是药的同学们接受调查问卷:药,到底该不该判死刑?这时的民意前所未有的统一,药渣子药引子药罐子都答:该名同窗一贯温良,品学兼优,给他一个机会,给未来一片蓝天……场面感人,连天花板都为之动容。   我觉得这个围观的场景很可怕,比那晚上药连捅八刀还可怕。药只杀一人,这时却杀四百人。这样的教育公然训练学生对人性说假话,这样的围观让人瞬间就变成了狼。经此一战,孩子们会陡然明白:只有下手坚决,才能前途远大。这时你就知道,药,为什么会在并无威胁的情况下用弹钢琴的手连捅八刀。   这就是中国教育。一百年前围观做掉一条好汉命,表情被动而麻木,为了一个叫人血馒头的药。一百年后围观一个女工命,表情主动地邪恶,为了一个叫药的人血馒头。可见进步了,中国没有教育,只有药。中国没有老师,只有药剂师。   还有法庭。我不知道为什么允许这个与案情毫无关系的环节出现在法庭上,这不是一个好的教育。也不明白为什么要拿出药的道德信物即十三份奖状,奖状又怎样,在中国越坏人奖状越多,刘志军奖状就很多,凡坐过火车的中国人都是他的奖状,他便有十三亿份奖状。再后来就开始阐述激情杀人,从药出生时讲述和解构激情,一直激情到那天晚上。以至于大量围观学生潸然落泪,药也及时当场下跪……激情燃烧岁月,都是好演员。   这就是药。我相信中国法律,却不相信中国法官,在中国不是法律神圣不可侵犯,而是法官神圣不可侵犯。其实我也同意宽恕的,可一些人举韩裔青年赵承熙在弗吉尼亚理工打死32人后,却被遇难者家属当成第33个受害者点上烛光献上玫瑰升上安魂气球,这例子是不对的。宽恕需要前提,前提是公平,在一个不公平的环境里宽恕,宽恕的就是豺狼虎豹,镇压的全是阿猫阿狗。   其实我不喜欢看到死刑,现在看过点书的人都鹦鹉学舌地学会了“暴力不可解决暴力”。好吧,我只是不明白,李刚案、钱云会案、药家鑫,每逢恶性交通事故时一个叫CCTV的单位,就要给杀人者以大把时段讲述心路历程,最后把一档新闻节目办成了心灵鸡汤咨询节目。专家不分析怎样治罪,却声情并茂讲述“人性弱点”“性格生成原因”。那一个叫李玫瑾的公安大学专家,一直剥啊剥,从性格深处剥到新新人类的社会属性,她其实应当直接说药家鑫有精神病的,而精神病是可以不判死刑的==药家鑫不必判死刑。这时,大家一定要想得起——就是这个专家当年高度赞成北大精神病教授孙东东“上访户都是精神病”,他们一直这样的,妙手做着司法春联,上联:上访户均为精神病,冤情不可信;下联:药家鑫实为精神病,不必判死刑。横批:老娘说不刑就不刑。   这是怎样一个药的语境。大家都熟悉的句式套在最近就是:你跟它讲法律,它给你讲人性,你跟它讲人性,它给你讲主权,你讲主权时,它给你讲要克制,你要克制时,它让你勿忘国耻,等你勿忘国耻游了过去时,发现两国已握手言欢,油and米。你上不得岸,也退不回去,脑子一激凌就有些偏激。你偏不得激,因为北大会商等着你,不得因食堂涨两毛钱菜金而偏激,但可以为五毛钱赏金而理性,两毛叫偏激,五毛叫理性,差了三毛,正在上演被拐儿童流浪记。其实不管二三五毛都别吹牛逼,别相煎太急,你我至今都不知道到底主权高,还是人权高,也不知法律重要还是人性重要。反正老朋友快输了,就是主权高;老朋友快被绞,就是人权高。有权的杀人了,就得分析人性,有权的被欺负了,跨着省也得运用法律。   这是药的语境,每个人都有病。张妙的事情较容易明白道理,也较安全。但我们没有想像中正义和仗义,我们是多么神奇的围观人群,每晚激情隔海地向阿拉伯人民伸出援手,白天回过头来对办公室同胞下着狠手;恨不得马上游过岛去灭了日本鬼子,平时大街上见个小偷都不敢喝斥;天天呐喊民主和自游,选个小组长都可能暗箱操作;见着贪官污吏恨之入骨,可每当公务员考试那才叫人山人海排山倒海;下次遇着的不是药加鑫而是要加薪的诱惑,你能不能也按组织要求填个特别乖的答案……我们什么都明白,我们什么都不明白。如果你觉得这么说伤了自尊心,那我宣布,我说的是我自己。我还说,不是什么样的人民有什么样的政府,是什么样的政府决定什么样的人民,几千年如此。   有了以往的经验,我已不太寄望延期审理的药家鑫到底判不判死刑,社会新闻层出不穷,层出着你就淡漠了,淡漠了,你就发现关注药加鑫不如关心“要加薪”了。我不求结果,只希望程序正义,我不能活得有尊严,总得死得有尊严。不能死得有尊严,审判也得有尊严,即使审判没尊严,也得围观得有尊严,谨以此句献给发明了“围观改变中国”刚刚因故离开南方周末的笑蜀,共为此句节哀顺变。   该吃药了。     点击此处可网上购买 1、 当当网购地址有签名版 2、 卓越网购地址有签名 版                                       点击图片可阅读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三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顶端新闻|反对调休的声音,不能装作听不到

更多文章总汇……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