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涌

薛涌 | 《坏民主》目录

目录 序  当民主是坏东西的时候 第一章  我能睡你的床,为什么不能抢你的官? 占领华尔街 AIG高管吐出奖金 AIG高管的辞职信 华尔街的高管是如何鬼迷心窍 参议员要高管自杀 从政治破产到社会分裂 挑战奥巴马:共和党陷入经典难局 金里奇真离奇 奢侈品是个什么政治标记 罗姆尼能否改变美国的极端主义政治 亚利桑那枪击的政治冲击 写畅销书写成了总统 美国需要宫廷艺术家吗? 奥巴马的政治实习 奥巴马向天皇鞠躬的是非在哪里 奥巴马怎么推动环保 第一夫人该到哪里度假 奥巴马的学贷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我能睡你的床,为什么不能抢你的官? 债务游戏玩不得 债务上限:乱政之恶法 宪法第十四修正案是否能解决债务危机 政府关门是什么政治? 贪污六万五千美元判十年? 共和党在国会山的勤俭秀 民主党快成了路易十四党 沃尔玛围攻纽约,购物背后的政治文化 芬兰问题,美国问题,与中国问题 标普给美国降级   第二章  性如何领导着政治? 权与色 性如何领导着政治? 政治与人性 卡恩到底强奸了没有 从卡恩案看美国的强势小民文化 法国女人真比美国女人更性感吗? 美国参议员的“二奶”风波 美国政治中的“二奶规则” 桑福德夫人:与众不同的政治配偶 性丑闻中的草根与精英 第三章  美国人为什么喜欢纳税? 美国人为什么喜欢纳税? 土地供应如何影响房价 美国的房子买得起了 在美国怎么傍大款 对世界最大的企业说不 25万美元能界定富人吗 两房之后的美国房市难局 美国环保事业的“土地财政” 数字中的贫富 美国的贫富分化是否到了临界点 西方真穷 困乏与智商 小贩之国 有多少美国人不纳税 在美国你为什么不能圈自家的地 中国人成为美国首福 2015是制造业的分水岭吗? 美国制造业究竟是衰落还是革命 美国汽车业的式微3000 美国国债还靠得住吗? 美国破产了吗? 凯恩斯错了吗? 什么是正确的凯恩斯主义? 第四章  车位最小化 ,城市最大化 波士顿的中国城要给谁住? 在波士顿建个大学宿舍要扯多少皮 车位最小化 ,城市最大化 和汽车去战斗 鬼城底特律 看底特律如何减肥 底特律会反弹吗 我是怎么制造了城市拥堵 对城市拥堵必须有科学的评价体系 华盛顿和北京比高低 基层社区的公共权利 居民要掌握自己的生态权 开放社会的马拉松 美国的灾难演习 美国的偷猪业 美国的管道工 人正在学会与自然共处 “陋习”如何成了文明 第五章  美国白领的工作与生活 放眼世界看剩女 男人终结了吗? 公交绅士俱乐部 美国的免费购物明星 职场中的女性与母性 世界需要母亲的淡定 健身狂人的新年遗产 美国的医生与医改 美国的网管 美国高科技白领的工作与生活 警长之死 自杀警长烦乱的身后事 从马拉松年龄到退休年龄 老龄化中的马拉松革命 谁为我的马拉松埋单 西方在打造敬老文明 干部到美国挂职应先读预科 第六章  美国媒体怎么讨论社会新闻 对言论自由不可不认真 华盛顿邮报的沙龙门 华盛顿的公车丑闻 美国媒体怎么讨论社会新闻 如何建造理性的网络空间 世界最聪明的地方. 微博类的东西不是那么好玩的. 为了文明要对百度绳之以法 隐私值多少钱 在美国乘公车 中国人在美国接吻也要被逮捕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戴建业:瞧,这世道(十五)!

戴建业:瞧,这世道(十五)! 进入专题 : 微博 韩方之争    ● 戴建业 ( 进入专栏 )       《瞧,这世道》之十五仍然是方韩之争专辑,我觉得这场争论已经接近尾声——这倒不是人们对它已经疲倦,而是事情已经真相大白。这场争论持续的时间之长,参与的人数之多,为近二三十年来所罕见。打从争论的开始我就说过:“这场争论不仅具有社会学的现实意义,也具有文学史的学术意义。”这场争论戳穿了纸糊的偶像,让人们更清楚地明白当今的中国,商店里既有许多假货,社会上更有许多假人;“名牌”既可能被人山寨,名人更可能出自包装;舞台上的歌声可能是歌手假唱,电影中的要人也可以另有替身,天才作家更可能由人代笔;穷苦百姓的一生都在“被幸福”,文坛混混为什么不能“被天才”——谁说这不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拍案惊奇!     一张开口便走腔走调,一谈到自己作品便两眼茫然,一谈文学创作便不知所云,却敢于宣称“自己就是文学史”,敢于臭骂“文坛是个屁”,谁说这样的人不是“天才作家”?这种“天才作家”的崇拜者谁说不是“天才粉丝”?     韩寒这位《时代周刊》上“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名人,大陆的“公知”言之凿凿地认定,当代中国所有知识分子加起来还抵不上一个韩寒,而台湾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韩寒是何方神圣。不知道这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悲哀,还是当代中国的公知们悲哀,抑或是当代所有中国人都悲哀!     最近由于在台湾课程比较重,无暇再去关注方韩之争,我将散落在微博上关于方韩之争的文字连缀起来,既是敝帚自珍,也是打扫战场。     对于方韩之争衍生的问题,我将另写一组系列文章。          (一)这句话也可以倒过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没有耻感的国家,我们笑翻了自己,恶心死了全世界;中国还是世界上奇迹最多的国家,每隔几年就会人造一尊偶像,让神州大放光明,让世界堕入黑暗。     @张勇_: 中国不愧是世界上最有幽默感的国家,中国人的存在,至少可以让全世界天天可以听笑话。我们恶心死自己,娱乐全世界。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一定要存在。     @头条博客: 【@易中天:韩寒的新衣】喜欢和不喜欢韩寒《谈革命》、《说民主》的,其实有不少人是没看懂。指责韩寒“读书少,学术差,不专业”,是很无聊的。你读书多,学术好,非常专业,咋说不出韩寒这样有分量的话?他的新衣就是什么都不穿,坦然裸露出自己的真实。当然,也就他能这样……http://t.cn/SIFBp8          (二)“方舟子值得尊敬”,但又“不宜效法”——看来,我们只能去效法那些被人鄙视的坏蛋了;“韩寒应该呵护”,可是“不必同情”——如果连“同情”就大可“不必”,“应该呵护”又从何说起呢?你知道易中天在说什么吗?如果天下的“公知”都像易中天先生这样说话,十三亿中国人都要去上猜谜学习班。     @易中天: 所以,方舟子值得尊敬,不宜效法。韩寒应该呵护,不必同情。出来混,是要还的,何况他这回的表现还那么差。这个烂摊子,当然得他自己收拾。而且,如果事实证明他确实有人代笔,那就更得他自己埋单。包括他过去的张狂、草率、漫不经心和花拳绣腿,其实都已付出代价。          (三)如果“值得尊敬”的人“不宜效法”,难道要去效法那些让人作呕的坏蛋?如果连“同情”就大可“不必”,我们又什么“应该呵护”他呢?这是一种只有外星人才会明白的玄妙“逻辑”,这是一种只有中国人才能运用自如的圆滑世故——六七十高龄的易中天先生,您老何必如此呢?     @易中天: 所以,方舟子值得尊敬,不宜效法。韩寒应该呵护,不必同情。出来混,是要还的,何况他这回的表现还那么差。这个烂摊子,当然得他自己收拾。而且,如果事实证明他确实有人代笔,那就更得他自己埋单。包括他过去的张狂、草率、漫不经心和花拳绣腿,其实都已付出代价。          (四)这是真话?假话?人话?鬼话?废话?昏话?读者在其中随便选哪一个都不会有错;这是在拍韩寒的马屁?拍方舟子的马屁?还是在拍当局的马屁?只有易中天先生才会有这种“一箭三雕”的绝技。不妨戏仿易先生造句:有韩寒和方舟子的社会“是可爱的”,有易中天的社会“更是可爱的”!     @易中天: 一个有韩寒的社会是可爱的,一个有方舟子的社会也是可爱的。一个既有韩寒也有方舟子的社会,更是可爱的。如果方舟子和韩寒在这场论争中,能够作为公众人物,引导大家走向理性,那就是无比可爱的。这些话,是我在2月7日说的。那时,还没写《我看方韩之争》,也还没人质疑我。这一点,恭请批评者注意。          (五)满脸皱纹的易中天先生,给满脸油脂的韩寒天才拍马屁,易老为我们精彩地演示了什么叫“肉麻”。     @吴稼祥: 有人搞不清楚才华与浮华的区别。@洪晃ilook: 我是完全同意韩寒的观点的,但是?18个胆,也不敢说得这么透彻,也没这才华。     @头条博客: 【@易中天:韩寒的新衣】喜欢和不喜欢韩寒《谈革命》、《说民主》的,其实有不少人是没看懂。指责韩寒“读书少,学术差,不专业”,是很无聊的。你读书多,学术好,非常专业,咋说不出韩寒这样有分量的话?他的新衣就是什么都不穿,坦然裸露出自己的真实。当然,也就他能这样……http://t.cn/SIFBp8          (六)方韩之争本来是一个十分严肃的文化事件,某些人想把它搅和成了一场社会闹剧;本来是一次有意义的质疑活动,某些人想把它变成一场乌黑战争。     @肖鹰_Tsinghua: [肖鹰修订: 绝不会签署《关于刘菊花硕士论文涉嫌抄袭问题的公开信》,http://t.cn/zO5b0Ef ]// @方舟子 @阎延文 @仙人指路010@刘仰 @笑蜀 @莱茵兰 @彭晓芸 @三思柯南 @虚逐子 @不加v @染香 @薛涌微博 @刘仰 @刘戈 @石述思 @吴稼祥 @北京崔卫平 @上海赵长天 @戴建业微博          (七)西方一位作家说:我们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朋友,但一定要精心挑选自己的敌人。过去我一直将它当作一句俏皮话,方韩之争才让我明白这是一句至理名言。方舟子即使想要质疑别人,也应该质疑一位像模像样的对手,否则别人会指责他是在欺负弱者。     @人性观察员 : 对@方舟子 说:看韩寒这傻子和嫖客样!其他两个人都是希望成为优秀的作家,韩寒则。。。呵呵!12分23秒,“我觉得一个写东西的人。。。要经历无数的女人”“你说什么我忘了”草包一个。http://t.cn/zO5N6xJ      进入 戴建业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微博 韩方之争    文章分享到 :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抽屉网 腾讯微博 豆瓣 百度搜藏 更多 本文责编: 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学术 > 语言学和文学 > 语言学和文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52449.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    

阅读更多

薛涌 | 《敬答茅于轼先生:劳动是第一产权》第一次使用长微博。看看能有多长。

敬答茅于轼先生:劳动是第一产权 薛涌 我的《茅于轼与中国自由主义的误区》发表后,引起了茅于轼先生和李华方先生的反驳。首先,我对茅于轼先生之雅量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这是一场迟到的辩论。在我看来,自由主义者之间如果仅仅是互相追捧、回避公开的交锋,就恰恰违背了自由主义的原则,并导致思想懒惰。茅于轼先生的回应,无疑为公民社会中健康的思想交流开了一个好头。 另外我还欣慰地发现,茅于轼先生对于自己过去的一些说法进行了修正:“财富是企业家、工人(甚至还有政府等)共同创造的,缺了谁都不行 。”这比过去在媒体上广为报道的他的言论要稳妥得多。不过,我们之间的理论分歧并没有完全弥合。对此展开讨论,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重大的意义。 我与茅于轼先生的,在某些方面也许仅仅是侧重点不同。茅于轼的理论,针对的是计划经济时代“劳动创造财富,资本家剥削”的教条。我强调的则是劳动价值在市场规则与自由主义中的意义,认为不能因为过去的极左势力过度追捧“劳动创造财富”,就有贬低劳动创造财富的重要性。为了明快地说明问题,我不妨举三个例子: 一, 在文革中,政府号召全民挖防空洞。这就是茅于轼先生所讲的那个时代的中国人“ 不怕苦,不怕累,战天斗地,但是财富没有创造出 来”的现象。 二, 企业为了利润违规造假,生产了大量毒牛奶,导致消费者中毒死亡。在这种企业里工作的劳动者,似乎也没有创造财富。 三, 因为企业的错误决策,导致产品滞销赔本。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的三大汽车,在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盲目生产耗油的 SUV 大型车,最终赔得一谈糊涂,导致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救助。在这个赔本阶段为三大汽车工作的工人,似乎并没有创造财富。 按照基本的市场规则,当你的劳动不创造财富时,你就不应该得到回报。但在我看来,在上述三种状态下,劳动者都应该享受回报。这里的基本理由就是“劳动创造财富”;政府和企业家则在摧毁劳动的价值。否认这种劳动的价值,反而导致了计划经济的长期祸害。文革时之所以能够动员那么多人挖防空洞,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挖得起”,劳动无值,政府在这样折腾时基本上可以不计人力成本。这里的种种理论问题,自然涉及到洛克关于产权的劳动理论。 顺便需要提及的是,李华方先生批评我讨论中国问题非要讲到洛克和辉格党,“更多是穿越带来的喜 感”。这让我大惑不解。李先生的文章明确地说,弗里曼奖主要的评价标准是对自由的贡献,而非经济理论上的成就。我深有同感,才对茅老表示祝贺。我们这代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自由主义者,确实受益于茅老这一代的启蒙。他在八十年代的贡献当然应该受到隆重的承认。但是,我文中讨论的是本世纪的问题。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展开已经不能再靠八十年代那样的标语口号了。同时,自由主义本身也是个充满矛盾的传统,需要一代一代人的努力进行厘清和发展。茅老这样的开拓者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几乎不可能有机会去研读洛克和辉格党等等。但是,洛克在西方被公认为自由主义的思想鼻祖。“光荣革命”时代辉格党,也可以说是西方第一个以自由主义为意识形态的政党。我们讲自由主义已经讲了三十多年。我辈有着茅老那代人当初无法想象的研究条件。但在关于市场经济和自由秩序的讨论中却几乎鲜有提到洛克者,这本身就是我们这代人之失职。如今我提出这个问题,竟让李先生这位有机会到美国读研究院的自由主义者有“喜感”。这难道不是中国自由主义之悲哀吗? 事实上,恰恰是李华方先生误解了洛克的劳动理论。洛克的学说在西方被称为“财产的劳动理论”( labor theory of property )或“所有权的劳动理论”( labor theory of ownership )。洛克并没有如李先生描绘的那样大谈人们在“自然状态”下的劳动不创造价值。“自然状态”是霍布斯学说的核心理念。洛克恰恰试图有针对性地提出一套不同的理念,用“劳动”来界定产权的起源。在宪政保护下的自由之所以能在西方确立,民主之所以能够成为市场经济的稳定政治框架,都和洛克的这一理论有着重要思想姻缘。 洛克的劳动产权学说,主要是在其《政府二论》中阐述的,所遵循的是带有神学色彩的自然法(或自然权利)传统。在洛克看来,自然资源是上帝赋予人类整体的。那么,在什么时候可以把上帝赐予人类整体的资源分割下一部分作为某位个人的财产呢?那就是劳动。人的劳动,使其努力物化在其所利用的自然资源中,形成自己的财产,并且享有产权。换句话说,人首先拥有自己,进而拥有自己的劳动。这是人的“自然权利”。人的政治权利,即我们所谓的“自由”,也是由此而来。 这些简单的“常识”,在学理上演绎、论辩会变得非常复杂,也有许多矛盾之处。这些已经超出本文的范围。但是,这一简单的理念完全可以应用到我和茅于轼先生的分歧之中。 茅于轼先生说“企业家创造财富,工人则未必”(茅老在其他场合中则说“劳动则未必”)。这当然并不违反常识。比如,一个神经病人摧毁了自己的房屋,这也算劳动,但不仅“未必”创造财富(除非这套房子马上要拆迁),反而摧毁了财富。我们同样也可以说“劳动(工人)创造财富,企业家则未必”。这也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大量实证。大家都可以这样各取所需、各持己见,无休无止地扯皮下去。但是,人们往往忘记了:茅于轼先生在此提出的理论问题,并非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找到什么样的个例,而是“市场规则的基本预设”究竟是什么。 在我看来,以“劳动未必创造财富”作为市场经济或一个社会制度的基本预设是非常危险的。在这种预设下,政府还是可以把你抓去挖防空洞,虽然最后证明毫无用处,但政府也并不觉得怎么对不起你:“本来你的劳动就‘未必’创造财富,让你多运动运动至少对身体有好处吧。”但是,如果我们以“劳动是第一产权”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预设,整个游戏规则就必须改变:人拥有自己的劳动。这种劳动创造了财富和产权。当政府或企业希望利用这些劳动时,就必须对之进行购买。这样,政府挖几天防空洞就会因为支付不起劳动成本而破产。企业家也则不得不为自己的愚蠢经营而埋单,而不是把失败的后果转嫁给劳动者。 茅于轼先生说:“工人的劳动未必创造财富是不错的。只要看改革前,工人农民累得要命,不怕苦,不怕累,战天斗地,但是财富没有创造出来。原因是没有市场,特别是没有企业家。工人农民的劳动用错了地方。而改革后我们的劳动减少了,财富反而增加了。关键的一点是有了企业家组织生产要素,用低成本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并销售到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些都不是工人农民做的事 。”这段在八十年代让我们听了鼓掌的话,现在则有了重新检视的必要。改革前工人农民的劳动没有创造财富,首先不是因为没有企业家,而是因为工人农民没有拥有自己的劳动,或者说他们的劳动所创造的财富和产权没有被承认。那年月政府禁止的并不仅仅是交换。你在自留地里耕种自己食用粮食蔬菜的权利也没剥夺了。而最先突破这种规矩、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起飞奠定了制度基础的,是小岗村的 18 位普通农民通过“联产承包”、“多劳多得”建立起对劳动最起码的所有权或产权,而非茅于轼先生所谓的“企业家”。 从这个意义上说,茅于轼先生把人分成“企业家”、“工人农民”三六九等,实际上还是遵循着等级社会的思想框架。“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也如出一辙。在我看来,人们一旦建立了劳动这第一产权,承认他们拥有自己劳动所创造的财富的正当权利,即他们的基本“自由”,许多工人农民就马上会变为“企业家”,穷人也就不会成为自己办不了事的人。也就是说,每个劳动者都是拥有产权的人,也都是拥有自由的人。这些产权、自由,最终都会不断地创造财富。茅于轼先生把这些劳动者用“企业家”和“工人农民”来区分,并强调一个重要一个不那么重要,实际上反映了他的“自由主义”依然跳不出中国两千多年来“君子”、“小人”的士大夫传统。他在本质上还是位“士人”。这种“士人”的等级观念,和西方自由主义传统中“自然权利”的普世价值有着深刻的冲突。茅于轼先生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讨论财富问题时功利性的局限(或者说中国传统中“实用理性”的局限),距离西方“自然权利”传统对“人”的那种高度抽象化的观念有多远;也没有意识到这种距离恰恰是中国自由主义必须超越的障碍。 以上这些讨论,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对中国的现实意义的问题上。茅老指出:“ 薛涌生活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没有必要再去讲市场如何重要,要讲的是劳动的重要性,鼓励诚实的劳动。但是在中国很不相同。中国的市场制度还摇摇晃晃,不解决建立市场的根本问题,劳动还可能被滥用。大炼钢铁,轰轰烈烈,误用劳动的场面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在中国需要强调的不是劳动如何重要,而是市场和企业家如 何重要。薛涌批评我有失片面,我愿意接受。这个片面是中国的环境造成的。在中国这个具体环境中,更应该强调的是市场和企业家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劳动创造 财富早已强调过了。需要让大家知道的是市场和企业家的作用 。”对于茅老的雅量,我再次深表敬意。不过,我仍然有若干保留,愿意与茅老和其他批评者分享。 首先,我和茅老对中国的“国情”有着非常不同的判断。如上所述,在八十年代,我会为茅老的言论鼓掌。因为那时大家被计划经济的意识形态洗脑三十年,正需要这样的启蒙。八零后九零后则是完全不同的一代人。根据 GlobeScan 在 2010 年对 15 个主要国家的民调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on the free market) ,基本上认同自由市场优越性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最高的是德国,其次是巴西和中国,都接近 70% ;美国的这个比例仅为 59% ,日本还不到 50% 。也就是说,中国公众是世界上最相信市场的一族。从国内媒体和网络上我们也能感受到:中国公众反对的不是市场,而是不公正的“市场”。所以,八十年代式的市场启蒙大致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现在对于学界的挑战,是怎样兑现市场的承诺。 在我看来,在当今的中国,对市场经济的最大威胁未必来自于左派,不是来自“仇富”情绪,而是来自于权贵资本主义的不公正竞争。这种竞争的最大受害者,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劳动所创造的财富和产权。利用自家门脸经营的夫妻店被政府大笔一挥而为“开发”让路,小商贩被城管暴打,打工者讨不到薪 …… 这都是每天在发生的事情。这些事情之所以发生,就在于劳动的产权不被尊重。我毫不怀疑,茅于轼先生本人对这些现象同样有着极大的义愤。遗憾的是,他和许多经济学家,很少从市场、产权的角度讨论这些问题。如果把这些小民百姓通过劳动所创造的财富和产权都加起来,中国对私有财产的侵犯(即正当劳动所得的被剥夺)主要发生在富人中还是穷人中?应该优先保护哪里?象美国这种发展了二百多年的资本主义社会,绝大部分企业还是这类小业主 (sole proprietor) 。他们雇佣着将近一半的劳动大军。不管共和党还是民主党,保护企业首先要保护这些小人物。中国市场经济刚刚开始,难道不更要依靠这些起步阶段的小人物吗?当两会充斥着“企业家”时,当任志强和潘石屹的微博粉丝各比茅于轼先生的粉丝多十倍左右时,“为富人说话”究竟有多大的迫切性呢?因为富人没有得到保护,进而大家都不想变富、不努力工作,这难道真是中国面临的紧要问题吗?即使单纯地从“把饼做大”的角度看,难道保护那些仍然处于“穷人”阶段的盖茨、扎克伯格们的劳动和权利,不是更有优先意义的事情吗? 我非常尊重茅老的经验。我本人在中国也生活了 33 年,大部分时间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度过。茅老对大锅饭的深恶痛绝,我当然能体会。但是,我们也都必须意识到个人经验的局限。否则,过去的经验就赶不上中国目前所经历的史无前例的变革。根据世界银行 2011 年的数据,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 42 ,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最高的美国为 41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保护富人、为富人说话倒成了当务之急?我还希望提醒茅老,十八世纪后半期,亚当 . 斯密在《国富论》中专门有一段谈到中国。他大意说,中国虽富,但已经走到头了。一是因为没有自由贸易(主要指国际贸易),一是因为穷人缺乏保护,而富人得到了太多的保护。后来历史的发展,戏剧般地证明了他的预见性。在我看来,在北朝鲜式的计划经济和亚当 . 斯密眼中的康乾盛世(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之间,现在的中国与后者更为接近。所不同的时,当今中国已经走出了乾隆时代的闭关锁国,融入了全球化体系。中国更应该注意的是解决亚当 . 斯密所指出的贫富问题。 我在《怎样做大国》中,也以“人重物轻”总结了欧洲近代的分途:西欧发达地区确立了劳动的产权,人力成本甚高,进而刺激了以节省人力为目标的种种技术进步,最终走向工业革命的道路。东欧落后地区并非没有市场和贸易,但是劳动的产权没有确立,农奴主可以强迫农奴给自己干活,用廉价劳动力生产的廉价粮食进行贸易,并通过这个“比较优势”获得(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如果用茅老的话来描述,这些农奴主就是“企业家”:他们“组织生产要素,用低成本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并销售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但从几百年发展的眼光看,东欧恰恰也因此而落后。难道这一历史教训对当今的中国没有意义吗?交换固然重要,也确实能够创造财富。但是,在缺乏权利的制度框架中,穷人越缺乏保护,富人越受到保护,在短时段内创造财富反而可能更容易。因为这大幅度降低了劳动力成本,使低技术能够长期和创新竞争。但长时段内则将导致衰落。东欧的历程说明了这一点。缺乏国际贸易但国内交换相当活跃的明清经济也印证了这一点。当今的中国仍然有着重蹈这些覆辙的危险。要知道,洛克以劳动理论确立的产权,在西方演化为“家宅拥有原则”( homestead principle ),即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取决于对这一资源开发的最初劳动投入。这一原则的延伸,则是知识产权的确立:创意的产权属于那些首先开发了有关知识资源的人。中国经济起飞三十多年,在国际上鲜有站得住的中国品牌。这和知识产权缺位对创新的抑制密切相关。说到底,这还是中国的产权理论过于忽视劳动因素的结果。你可以不断地通过把苹果交换成香蕉而致富,但你永远创造不出乔布斯的苹果。 让我特别忧虑的,是在中国的自由主义者(特别是经济学家)之中所洋溢的沾沾自喜、弹冠相庆的情绪。他们越来越喜欢总结“我们做对了什么”,甚至对印度非常难能可贵的民主经验也表达了公开的鄙视。中国近三十年来的经济奇迹,当然是因为“做对了”许多。但在我看来,这一奇迹背后的一个重要动力,还是在劳动产权界定不清、也不受保护的情况下,使劳动力价格异常低廉。这其实还是一种资源经济。只不过这种资源不是石油、矿产,而是人力资源而已。随着老龄化的到来,这种资源正在枯竭。中国的自由主义者们,必须提出具有高度前瞻性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对“中国模式”进行全面的哲学反思。 六七年前我之所以对茅老提出批评,一大原因就是这种对现实和历史的不同判断与理解。也许,最近六七年来的发展现实还为时太短,孰是孰非最终要交给历史来定夺。不过,知识界的使命,并不仅仅在于为了对应眼下的现实而设计某种战略战术,而是要创造出能够有长久意义、超越具体历史境况的思想。洛克的理论如果仅仅在当时具有现实意义,我们现在就没有必要谈洛克了。自由主义的思想如果仅仅适合于暂时的“国情”,这种“国情”一变岂不就意味着自由主义的终结?所以,在急剧变革的时代,中国自由主义者的历史使命是建构一套具有长久价值的思想体系。我们必须意识到,自由主义传统不仅博大精深,而且内部充满了矛盾。我等凡凡之人,以有限的才智和生命,唯恐把握其万一而不能。自由主义者之间只有不停地论辩,思想才会有进步。洛克的劳动产权理论,不管在西方引起了多少争议,毕竟是现代自由主义的源头,不仅至今仍然是西方自由主义的基本问题,对中国也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这方面的探讨,也很难用八十年代启蒙时代那种左右之争的口号方式来进行。在这一点上,茅老的答复为我们后辈树立了良好的风范。他面对不同意见和尖锐的批评,不是感到愤怒、警惕,而是极具内省精神地承认自己或许有偏见。这也是正常的思想辩论得以进行下去的先决条件。我辈如果不辜负茅老这一代筚路蓝缕者,那么对于不同的意见的态度就不是党同伐异,也不是“喜感”,而是遵循洛克等所开启的“宽容”精神,在深度的激辩(包括对茅老本人的批评)中深化自由主义的思想内涵。

阅读更多

薛涌:国人的民主素质并不差

   中国人是否具有民主的素质?这个问题几乎从“德先生”刚一来到中国就成为公共讨论的焦点,从孙中山的“一盘散沙”和鲁迅的“改造国民性”,到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再到韩寒的“开车不关远光灯”,“中国人素质低”几乎成了定论。   国民素质与民主转型之间有着什么关系?针对这个问题,国外学界有过系统的量化研究,比如“经济学人智库”一年一度发布的各国“民主指数排名”。这一排名,设置了“选举程序和多元化”、“政府职能”、“政治参与”、“政治文化”、“公民自由与权利”五项指标,并按照0到10分进行评分。其中,“政治文化”接近于我们所谈的“国民素质”。   毫无疑问,这样的评价方法有相当大的缺陷。如“政治文化”多集中于民众的民主意愿,而忽视了民主能力。不过,这毕竟是个有量化调查基础的评价指数,在没有其他资料可依据时,这一资料还是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我在本文中利用的是2010年的排名。   在这份名单中,总积分排在前26位的国家,被归类为“充分民主国家”,领头的是挪威、冰岛、丹麦、瑞典、新西兰、澳大利亚、芬兰、瑞士、加拿大、荷兰等“福利国家”。美国仅名列第17,排在德国(14)和捷克(16)之后,这大概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亚洲国家进入这一发达民主阵营的,仅有韩国(20)和日本(22)。第二类属于“有缺陷的民主”,希腊(28)、意大利(29)、南非(30)、法国(31)属于此列,亚洲的中国台湾(36)、印度(40)、斯里兰卡(55)、泰国(57)、印尼(60)、蒙古(64)、马来西亚(71)、菲律宾(74)也在其中。第三类则是混合性政体,包括香港(80)、新加坡(82)、巴基斯坦(104)、俄罗斯(107)、伊拉克(111)这些我们比较熟悉的国家和地区。最后一类属于威权国家,如阿拉伯地区的阿尔及利亚(125)、埃及(138)、突尼斯(144)、也门(146)、利比亚(158)都在此列,还有当时尚未解冻的缅甸(163)。   这个名单中,比较有意思的信息是,中国大陆的“政治文化”指标得分为5.63分,而总得分排在中国前面的印度,“政治文化”得分才4.38分,比中国落后一大截。甚至巴西、波兰等新兴民主国家,其“政治文化”得分也低于中国。亚洲国家“政治文化”得分最高的,是韩国、日本、新加坡,都为7.50分。刚刚把普京送上总统宝座的俄罗斯,“政治文化”得分仅3.13,远远低于中国。   从以上比较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些有制度硬件、在“选举程序”上得分比较高,但“政治文化”得分过低的国家,大多发展得不太健康。印度就是一例。这大致符合我们的常识:仅仅有套选举程序,但国民素质跟不上,民主制度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但是,这个研究也显示出另外的信息:“政治文化”得分低,并不必然成为民主的障碍。像波兰这样的国家,公民拼死争来了民主,现在的民主意愿则比一些从来还没有享受过民主的国家还弱,导致波兰的“政治文化”得分低得离谱儿。   不少综合得分排名靠后的非民主国家,在“政治文化”指标上远远高于波兰,这严重违反我们的常识,可能反映了评价方法上的缺陷。但这些数据至少能够大致说明,有时候,一个国家的民主化程度低,主要还是制度原因,而非文化问题。以“素质低”作为民主缓行的理由,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恰恰相反,“政治文化”得分高指向的是改革的迫切性。突尼斯的“选举程序”和“政治文化”得分分别为0分和5.63分,其他几个阿拉伯国家,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上的得分也都呈现出类似的格局。“政治文化”得分相对较高,说明国民的民主诉求较强烈,而政治制度上如果不给这种诉求提供任何表达机会,当然就会带来危机。   将“民主指数排名”的各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出,至少一般而言,民主程度越高,政府越有效率。“充分民主国家”在“政府职能”上获得的分数大多在八九分,没有一个低于7分。“政府职能”和民主程度相辅相成,而非对立,这又或可打破“民主妨碍效率”的成见。

阅读更多

金融时报 | 茅于轼:与薛涌商榷

非常感谢薛涌教授对我获奖(弗里德曼促进自由奖)的祝贺。薛涌也对我提出了批评(见FT中文网刊登的薛涌 《茅于轼与中国自由主义的误区》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希望我对此做出回应。 薛涌的批评大概有三点,下面逐条来讨论。 首先是我说了“企业家创造财富,工人则未必”。当然,财富是企业家、工人(甚至还有政府等)共同创造的,缺了谁都不行。但在中国的条件下,一直只说工农创造了财富,很少说企业家也创造财富,甚至还灌输企业家是剥削者的说法。这很需要纠正。 工人的劳动未必创造财富是不错的。只要看改革前,工人农民累得要命,不怕苦,不怕累,战天斗地,但是财富没有创造出来。原因是没有市场,特别是没有企业家。工人农民的劳动用错了地方。而改革后我们的劳动减少了,财富反而增加了。关键的一点是有了企业家组织生产要素,用低成本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并销售到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些都不是工人农民做的事。 薛涌生活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没有必要再去讲市场如何重要,要讲的是劳动的重要性,鼓励诚实的劳动。但是在中国很不相同。中国的市场制度还摇摇晃晃,不解决建立市场的根本问题,劳动还可能被滥用。大炼钢铁,轰轰烈烈,误用劳动的场面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在中国需要强调的不是劳动如何重要,而是市场和企业家如何重要。薛涌批评我有失片面,我愿意接受。这个片面是中国的环境造成的。在中国这个具体环境中,更应该强调的是市场和企业家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劳动创造财富早已强调过了。需要让大家知道的是市场和企业家的作用。 中国改革成功的一个重大原因是我们有伟大的劳动者。这个优势世界上那个国家也比不上。我在为苏洪涛写的书作的序言中特别对此作了展开。我也强调劳动必须在市场的环境中才能够创造财富。而中国时时刻刻都有回到计划经济去的危险。所以我们一定要着重强调市场的作用。 一个例子就是关于18亿亩耕地红线的争论。大多数人还认为设一条耕地红线总比没有好。如果真的如此的话,光有耕地是不够的,还需要劳动力。于是也要规定用多少农民去种粮。粮食还要用化肥,所以也要规定必须生产多少化肥。生产化肥还要用电力,于是也要规定必须分配多少电力给化肥生产之用。这不是转向了计划经济吗?这说明中国进一步改革的方向还是完成远未完成的市场化建设。这是大多数国内经济学家的看法。 薛涌批评涉及的第二点,是“交换创造财富”。这并不是我的发明。现代经济学就是这样讲的。我不过用了一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经济学中供应线和需求性交叉中的三角形面积,就是交换所创造的财富。而且GDP作为财富生产量的指标也是从交换统计出来的,不是统计劳动量得到的。当然,交换的背后有劳动的创造。但是劳动最后表现为财富,必定是通过交换。我完全没有蔑视劳动的意思,我要补充的是光有劳动不会有财富。劳动必须结合交换。因为交换指明了劳动该用在何处才能生产出财富来。 最后,是不是“保护富人穷人才会变富”?我仍然认为是对的。富人和穷人都应该受到同样的保护,才能有普遍的收入上升。特别要防止在一个穷人占多数而且有普遍仇富心理的情况下,政府采取“打倒富人”的政策。这种政策对政府最有吸引力。“打土豪,分田地”往往是很得民心的,它牺牲极少数人的利益,获得极大多数人的赞同。在一定程度上毛泽东就是这样起来的。穷人确实痛快一时,社会变得更公平了。可等事情冷静下来后,社会上就没有富人了。社会提倡穷,穷人可提拔,可以入党,参军。三代穷人是最可靠的;和富沾一点边的人都会受排挤,靠边站。任何个人有一点致富的行动或想法,立刻受到批判。国家变成了穷人国。 我认为一个社会应该鼓励大家致富,要向富人学习(当然不包括靠歪门邪道致富的人),致富光荣,这是正常社会应有之义。富人也要同情穷人,帮助穷人。这是一个和谐社会所应有的人际关系。可是中国在解放后的三十年就是实行的仇富教育。每次运动都要忆苦思甜,把仇恨集中到富人身上,把他们描绘为剥削者或阶级敌人。然后向他们展开斗争。不少“地富反坏右”和他们的子女在文革时被活埋,仇恨从哪里来的?就是这样教育出来的。三十年后的今天,中国还有个别地方利用这种不正常的手段获取民心。这是非常危险的做法。今天我们要强调:和保护穷人一样地保护富人。也就是人人平等,人人都享有人权,这方面没有贫富的区别。 但是另一方面,平等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收入差别既不能没有(不能吃大锅饭),也不能过于扩大。现在不但在中国,也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贫富差距已经太大了。这方面我们一定要努力克服。所以我说了“为富人说话”,也说了“要为穷人做事”。为穷人做什么事?就是帮助他们致富,减少贫富间的收入差距。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文编辑刘波bo.liu@ftchinese.com)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