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

[阅读的未来] 终章:书神的黄昏

来自: apple4us – FeedzShare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19日,  已有 5 人推荐 这是「阅读的未来」系列的最终章。没有读过这一系列其他文章的朋友可以 点这里看一眼目录 。本文作者叶南是我的 nemesis,在整个系列的规划阶段,他和我在茶餐厅进行了无数次关于苹果、谷歌、Kindle、阅读、技术哲学以及软件审美的辩论与争执,令我获益匪浅。这些仿似针对技术原教旨主义者的「疗程」的精华全部凝结在下面的文章里,请大家细心赏读。—— 编者   I.

阅读更多

《连线》杂志:网站已死 互联网永生

来自: 新浪科技 – FeedzShare    车东[Blog^2] – FeedzShare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19日,  已有 10 人推荐 Shared by keso 并非Web已死,而是用户访问Web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了。通过iPhone的Twitter应用访问Twitter,仍然是访问Web;通过Pandora应用访问Pandora,仍然是访问Web。 网站在互联网领域的比重正在下降   导语:《连线》杂志网站近日发表文章,对网站在整个互联网领域中衰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以下是文章全文:   从诞生到现在,网站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相比当年的流行,如今它已经开始衰落,逐渐让位于更简单且时髦的智能应用。这些应用更关注的不是搜索效果,而是信息获取。克莱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向我们解释了这些新应用所反映的资本聚焦点的变化。而米歇尔·沃夫(Michael Wolff)则向我们解释了新一代媒体大亨们为什么会放弃网站转而寻找更有前景(其实就是更有“钱景”)的资本热土。   我们当然喜欢开放的、自由的网站,但我们正在逐渐抛弃它,寻找更加简单、时髦的、用起来舒服的服务。   ——克莱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    用户的原因一:   早上起床你打开身边的iPad查收邮件——这是一个应用;吃饭的时候登录Facebook、Twitter和纽约时报——三个应用;上班路上用智能手机听播客——又是一个应用;工作的时候,用RSS阅读器阅读信息,用Skype和即时通讯软件聊天——又是很多应用。下班回家,你做饭的时候用Pandora听音乐,吃过晚饭用Xbox Live打游戏、用Netflix流媒体看电影。   你这一整天都在上网——但不是网站。而且像你一样使用互联网的人还有很多。   这个差别并非无关紧要。过去的几年中,数码领域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从开放的互联网向半封闭的网络平台过渡。这些平台使用互联网进行数据传输,但不提供网页浏览。它们的兴起主要是借助了iPhone这样的手机电脑。它们不受HTML语言规则的束缚,Google也没办法采集它们的数据。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这些平台,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喜欢网站,而是因为这些有特定功能的平台对他们来说更管用,或者更方便他们使用(他们可以自动获得信息,而不用主动寻找信息)。企业能在这些平台上能获得更多的商业利益,这就更助长了这种趋势。不管是商品服务提供商还是用户都认同,网站不是数码时代革命的终点。   十年前,网络浏览器主宰电脑世界看上去是必然的。网站取代电脑应用软件在当时似乎只是个时间问题,网景联合创始人马克·安德瑞森当时有句名言:在互联网的光芒下,操作系统将只不过是一套“漏洞重重的设备驱动器”。先有Java横空出世,继而Flash、Ajax、HTML5紧随其后,这些越来越具有交互性的网络代码大有隐藏所有应用程序、将电脑桌面变为网络桌面的趋势。它们开放、免费且无法控制。   但总有其它选择,如可以将互联网视为一个有用的工具,而非整个工具箱。1997年,《连线》杂志发表了一篇现在已经臭名昭著的封面文章——《强迫!》,文中劝人“吻别浏览器”。文章的观点是,像PointCast和微软的活动桌面这样的“强迫”技术将带来“一个媒体胜过网络的未来”。   “当然,我们还会用网页。我们现在不是也还在用明信片和电报吗?但互动媒体的中心——进一步说,所有媒体的中心——正在步入一个后HTML时代。”15年前我们如是说。当时举的一些例子让人忍俊不禁——“毛茸茸的3D虚拟现实世界”和“把新闻发送到传呼机”——但总的来说还是有先见之明的:他们预见到了一个通过机器到机器自动交流进行信息获取而不是由人进行信息浏览的未来。   混乱不是商业模式。一个新品种的媒体巨头将把秩序和利润带向数字世界。   ——迈克尔·沃尔夫    企业的原因一:   如果你认为苏联解体后的财政状况有趣的话,在过去一年中一项颇有趣味的新事态是俄罗斯投资者尤里米·尔纳(Yuri Milner)已经一点一滴地积累起了互联网上最有价值的筹码之一:他已拥有了Facebook的10%的股份。他是通过削弱传统的美国风险投资公司克莱因纳和红杉做到这点的。而在过去几天,这些公司还在为他们早期投资的回报坚持一个特殊的地位。米尔纳不仅提供了比风险投资公司更好的条件,他看世界的方式也不同。   传统的风险投资公司有一个网站的投资组合,预期其中小部分会成功——这是关于网站本身的一个好的比喻,广泛却不深入,依赖于站点之间的连接,而不是依赖于人,自主性好。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战略模型中,俄罗斯人将他的赌注压在一个独一无二的实力体上。Facebook不仅仅是强于其他的网站,米尔纳说,拥有5亿用户的它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网站,如此之大,以至于它不再是一个网站。”   据网站分析公司Compete称,排名前10的网站在2001年占据了美国31%网页浏览量,在2006年占40%,而到了2010年已占到约75%。 “大网站吸走了小网站的流量,”米尔纳说,“理论上你有几个非常成功的人就能管理数以百万计的人。你可以很快变大,而这有利于强势者的统治地位。”   米尔纳听起来更像是一个传统媒体巨头而不是一个网站企业家。然而,关键正在于此。如果我们正在远离开放的网站,这至少部分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更倾向于传统媒体的全部或全无的法则,而不是网站的集体主义乌托邦。这不仅是自然成熟,但在更多方面是竞争理念的结果——一个拒绝网站领域的伦理、技术和商业模式的理念。重新思考一下互联网的性质和用途,垂直一体化、自上而下的媒体世界将能收回被网站夺走的控制权。   在我们所熟悉的封建主义的历史演变中,不那么强大的一方被拥有资源、组织能力和效率的一方剥夺了存在的理由。这一发展也许是对互联网时代水平相当、多漏洞、低进入门槛的风气的一个最强烈的冲击。    用户的原因二:   PointCast这款传奇屏保应用可以在不经意间使你的公司网络瘫痪。那些激进的理念以API、应用、智能手机的形式再度出现。这次我们有Apple和iPhone、iPad这样的重型卡车在前面开路,而且成上千万消费者已经在用钱包为这样的应用型体验投赞成票。这让后网站时代的美好前景看起来就更有可信度了。事实上,这个时代已经来临了。   网站究其根源也不过就是互联网上利用IP和TCP协议传送数据包的应用而已。网站本身——不包括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用——就是革命。你在浏览器里看到的信息大部分是由http协议通过80端口传送的HTML数据,如今这些数据已经只占因特网流量的四分之一还不到,而且它还在进一步萎缩。占用流量较大的应用包括P2P文件传输工具、邮件、企业VPN,机器对机器的API接口、Skype通讯、像魔兽世界一样的网络游戏、Xbox Live游戏、iTunes、IP语音电话、iChat以及Netflix电影工具。很多较新的网络应用都是封闭的网络,而且多数是专用的。   这样的转变正日渐增多。五年内,在摩根士丹利的项目中,从移动设备连接其网络的人将超过电脑。由于屏幕越来越小,这样的移动传输主要是由特殊软件控制的。这些软件大部分是为特殊目的设计的应用。为了从移动设备上获得更好的体验,用户放弃了浏览器。他们使用网络,但不是互联网,毕竟速度最重要。   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这是资本的规律。工业革命说到底也不过是对于控制权的争夺。新技术出现,迅速传播、开花结果,然后有人垄断了它,把其他人拒之门外。这样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   例如美国铁路运动:统一和开放的衡量标准使得行业迅速繁荣,但也培养了大量的竞争者——1920年,美国有186条铁路干线。但最后,最强的铁路公司消灭了其他竞争者。如今美国只剩下七家铁路公司,这就形成了一个规范的寡头市场。又如电话行业:交换机的发明开创了一个新的标准,使得不同网络能够相互交流。AT&T的前身公司对电话的专利在1894年过期后,6000多家新电话公司拔地而起,但到1939年,AT&T控制了美国几乎全部的长途电话线路,以及线路上八成左右的电话机。再如电力行业:20世纪初叶,交流电标准化以后,成百上千的小电力公司最终整合为几家大公司。到20世纪20年代,16家最大的电力公司控制了美国发电量的75%以上。   事实上,很少有财富不是通过某种垄断获得的,至少也是通过寡头垄断获得。这就是工业化的自然规律:创造、流行、被采用、被垄断。   这次轮到网站去面对盈利的压力了,原来保护它成长的围墙如今也成了它的束缚。开源在不追求经济利益的时代是件好事,但最终我们对这些永无止境的混乱竞争终于失去了耐心。我们当然喜欢自由和充足的选择,但我们更喜欢简单方便、可靠和隐形的应用。如果我们必须为我们所喜欢的东西付钱,没关系,虽然已经习惯了免费的网站,但我们还是越来越愿意掏钱包了。   正如乔纳森·李·兹特莱恩(Jonathan L. Zittrain)在《网络的未来——以及如何阻拦它》一书中指出的,“把互联网浏览器视作电脑革命的终点是不正确的”如今的因特网里有数不清的封闭角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互联网其实是例外,而非典型。    企业的原因二:   事实是网站总是具有双面性的。一方面,互联网表明了现有工业与传统统治阶层的破裂,另一方面,这也是许多不断采取策略控制所有或大多网络的公司之间不停的权力竞争。Netscape(网景)希望拥有首页;亚马逊希望控制零售业;雅虎则希望控制网络导航。   谷歌的出现结束了这个过程:它可以说是代表了开放性系统以及平衡化构架,但是由于其绝妙的讽刺以及策略型智慧,它开始慢慢的几乎完全统治了这个开放性系统。换作任何一个其他的行业都很难想象一个玩家可以如此彻底的征服整个行业。在谷歌的模式里,有一个是电影的分发商,它同时也拥有所有的剧院。通过对流通和销售(广告)的控制,谷歌所创立的是任何传统网络型企业都无法企及甚至无法竞争的。它是一个世界分布最广泛的系统的统治者。这是一种罗马式的传奇。   在一份网站分析报告中,美国交互广告局(IAB)总裁兰道尔·罗森博格(Randall Rothenberg)表示,由于有“一大群自大狂希望能控制整个世界”,不可避免的将会有一些自大狂开始将复制谷歌的成就视作他们基础事业的挑战目标。由于谷歌在网站上的统治性,这种挑战其实就是创建网络的另一种形式。 新旧互联网领军人物对比   让我们来看看Facebook。这个网站刚开始的时候是一个自由但封闭的系统。它不仅需要注册,还需要一个有效的电子邮箱地址(从开始固定的哈佛大学,到后来所有的大学)。在其服务器上不允许用谷歌进行搜索。2006年当其向公众开放的时候,其社区化、习惯化、高度控制的基调已经定型。其最吸引人之处在于它的封闭型系统。实际上,Facebook的信息和关系组织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了网站的一个据点——一个更简单,更容易形成习惯的地方。公司邀请了开发者来针对Facebook设计了各类游戏和应用,将网站逐渐发展为一个成熟的平台。紧接着,不管是注册数量还是纯粹的浏览时间,Facebook在一些习惯和忠实度的临界点上都可以与网站相提并论。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更加充实,更加引人注目,虽然这有一定的争议性。它占用了之前大家在网页间无聊的转来转去的时间。更重要的是,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清晰地为他的帝国指明了发展的前景:创建应用的开发者如果使用的是他自己公司拥有并控制的平台,那么该应用将永远隶属于该平台。这不仅是一种彻底的替代,还是一种权力的超集中。这个单一的企业-大人物-远景模型使得拥有无数企业的网站相形见绌。这是所有事物的残酷典型,拥有着网站所没有的严格标准、高级设计、集中化控制。   试图推翻谷歌开放网络模式的不仅仅是诸如扎克伯格等挣扎着的自大狂,还有那些通过广告获得创立资金并推广物品的内容公司。他们看起来在网络上已经失去了此类信心。网站是由工程师而不是由编者创建的。所以没有人过多的注意到一个事实,HTML构架的网页作为网络媒体和设计的最先进模式,已经转变为可怜的广告媒介。   很长一段时间,这个现象都被浏览数量的增加,以及广告费用的不断增长所掩盖,直到大概两年前,一切都开始缓慢下来。浏览数量持续以疯狂的速率增长,我们所有媒体时间里大概有35%是花在网络上。但是广告费用并没有保持相应的步调。在线广告增加到了消费者广告费用的14%左右,然后就开始趋于稳定。(相反的是,同样占有我们媒体时间35%的电视获得了广告费用的将近40%比例。)    用户的原因三:   实际上,垄断在高度网络化的市场更有可能发生,比如在线网络。网络的不良影响在于热门网站会越来越热门。麦特卡尔夫定律(Metcalfe’s law)指出网络的价值增长会与网络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其创立了赢家通吃市场,其中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差距非常大,且呈继续扩大态势。   那么是什么耗费了这么长时间呢?为什么网站十年前没有被垄断呢?因为那时网站仍处于成长期,仍然在不断创新,并且拥有不断增长的新兴用户,这些用户总是在寻找一些新的事物。网络所驱动的主导地位只维持了很短时间。当社交网站还处于初期阶段时,Friendster变得十分巨大。兴趣不断变化的顾客仍然热心于即将到来的新兴事物。就像之前抛弃SixDegrees.com一样,他们发现另一个新兴服务,并热衷于该项服务。在早期网站扩展领域,AOL的墙内花园无法与墙外世界相比,因此围墙倒塌了。 新旧互联网技术对比   现在网站已经发展18年了,已经处于成熟期。在浏览器前成长的一代人已经出现了。如同往常一样,对新领域的探索已经成为商业的一部分。我们拥有网站,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只是想运用那些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服务。随着我们对现状的不断熟悉,我们探索的愿望也在不断下降。   责备人性。正如我们是多么推崇开放,最后我们更倾向于捷径。我们将为便利和可靠性支付报酬,这就是为什么iTunes能以99美分的价格出售歌曲,而并不在乎在某些地方以某种方式会有免费服务。当你年轻的时候,你有时间却没有金钱,LimeWire是值得争论的。当你年老的时候,你有金钱却没有时间。对于便利性来说,iTunes的费用是很便宜的。在生活中使用Facebook越多,你就会越来越热衷于该项服务。人为的稀缺性是逐利的天然目标。    企业的原因三:   有一个愈发重大深远的事实是,在线消费者远没有非在线消费者值得挖掘。有一段时间,这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规模扩缩:因为所有在线的信息都是有据可查的,广告商不需要再为没有看他们广告的读者付费。你所支付的正式你所得到的。   不幸的是,你得到的不是很多。根据在线网民疲于点击广告的比例显示,消费者并没有受到广告的刺激。(根据2009年ComScore的研究表明,只有16%的网民点击过广告,其中的8%网民占有了85%的点击率。)网络也许会在各处设计一些点击入口,但是要赚钱的话,还需要增加至千百万倍。(这一点除了谷歌基本上没有其他人可以做到。)而且网站几乎从不鼓励系统化、协调化,将重心放在品牌的建立上——建立高端,或者是最赚钱的媒介。   加之,这种媒介使得那些可以将这个混乱转化为一种有效的营销工具的营销者和中介无能为力——这些人设计的各种模式(各种节目秀,30秒的场景,肥皂剧)在电视和广播中却得到良好运作。例如,拥有庞大营销公司网络的WPP广告传播公司还是占有谷歌的大部分利润,但是远逊于使用谷歌的关键词竞价广告以及相关广告项目的个体销售的普遍性。这些公司通过将内容匹配广告上能感动全国人民,构成了传统的广告业。    用户的原因四:   当20世纪90年代,在人们认为数字网络将主导未来之际,出现了两大对立阵营。一方是传统的电信公司,年轻的网络公司通过它们的网络传输信息。电信公司称,繁琐的TCP/IP协议下,数据包丢失等问题是互联网的求救信号。而消费者想要的是智能型网络,可以在一定价格下提供合适的带宽和路径,保证信息畅通传输。只有网络的业主能将情报放在正确位置,这样互联网就成了电话电报公司提供的增值服务,和之前的综合数字业务(ISDN)很相似。电信公司的集结号是“服务质量”(QoS),这种要求只有电信公司能够满足,因此只要顾客需要,电信公司就成功了。   反对阵营主张非智能型网络。他们认为不该让电信公司控制信息传送途径,应将网络视为“非智能”管路,靠TCP/IP来找出路由。如果必须重发几次或者危机四伏怎么办?只要继续增强带宽,肯定能满足需求。   在互联网的创建中,“足够用”的观点获胜。我们宁愿选择Youtube上需要缓冲的视频,也不愿接受康卡斯特/谷歌QoS的宽带协议。它们如同浮士德式交易,会让我们付出更多。除公司网络外,大家都只需获得电信公司的“非智能”管路。开放市场的创新优势胜过了封闭系统的有限性能优势。   但是网站就不同了。市场有云:应用运行于互联网时,人们就开始选择服务质量。我们用TweetDeck来组织自己的Twitter feeds,因为它比Twitter的网页版更方便。在汽车上,手机中的谷歌地图应用程序显然比笔记本上的谷歌网络地图好用。同时,我们更喜欢仰卧着用Kindle或iPad看电子书,而不是挺坐在电脑桌前看浏览器。   在应用层上,互联网并未实现真正的开放。我们总把网站与网络相混淆,所以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机对机(machine-to-machine)通信的崛起,比如iPhone应用程序与Twitter API间的交流,完全取决于控制。每个API都用服务条款,Twitter、亚马逊、谷歌等公司都可以任意控制API的应用。由于缓存内容和本地代码,我们正在选择一种新的服务质量(QoS),即好用的自定义应用。每当你选择了iPhone应用而不是网站时,你同时也用手指投了票。为了好的体验,付出现金是值得的。    企业的原因四:   专业销售人员和个体销售影响力(或者可以说是市场民主化)缺乏的一个原因是,网站上的广告发展并没有同其中其他媒介上的发展那般细微,可以使用各种手段,可以控制。与营销世界里的其他媒介不同的是,1994年创建的没有任何效用的横幅广告(实际上是这个杂志的创始人创造的)仍然是网络广告的基础。   在某些从不被承认的层面上,不管如何计算,网站的用户不过是一个骗局。将近60%的人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网站,其中很多经过搜索引擎优化(SEO),这是一个新兴词汇,用于表示谷歌计算热点搜索词汇的最高结果的算法。换言之,这些人很多会不由自主的点击一个随意的链接,并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访问这个网站,或者他们访问的是什么网站。这是忠实用户的反面体现,忠实用户才是你希望通过时间的累积来灌输你的信息的那种人。   虽然说网站用户的质量有所萎缩,但其发展越来越壮大。而质量的萎缩却导致广告商为此付出越来越少。这就意味着Demand Media之类的“旧货型”内容提供者的增加。他们认为通过网络赚钱的唯一方式就是在信息上花费的要比广告者愿意提供的广告费少。这使得网络内容更加廉价,使得访问者更加没有价值,并继续降低着网络媒介的可信度。   即使面对这样的下坡旋涡,失望的人还是曾经拥有希望。但是衰退紧接而来,造成了恐慌。最终,在经过几年的试验后,内容公司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网站没有用。它不可能带来利润。于是,他们开始寻找一种新的模式,一种可以影响互联网的力量而不对网站造成负面影响的方式。然后他们找到了史蒂夫·乔布斯,据说他在设计一种新的输入板一样的设备。   现在,从科技的角度来看,网站在往成熟媒介转型时所缺少的是懂媒介的人。同样的,从媒介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人懂这种科技。这是一个最基本最头疼的断链:信息与系统,经验与基础之间没有十足的整合——没有聪明、细微、包罗万象的设计足以创立用户、制造者、和商人之间的互相依存的关系。    用户的原因五:   在媒体世界中,已经形成了从广告支持的免费内容到免费增值模式的转变:即提供免费试用来营销推广付费业务,重点在付费部分。在网站上,由于用户生成的网页充斥着Facebook等网站,诸如新闻这类核心内容的平均CPM(每千次展示的广告价格)不升反降。假想的是,一旦市场成熟,大公司将能扭转虚拟美元转为数字美分的空洞化趋势。遗憾的是,网站上绝大多数都不是这样的情况,并前从现在的样子看来,希望很渺茫。因此,转变成iPad这样的富媒体平台上的应用程序模式,能限制免费内容的数量,从而促进订阅收入的增长。   网站将不会轻易隔绝其商用空间。自由网站的捍卫者将希望寄托在最新版本的网页构建编码HTML5上。HTML5提供类似应用程序的灵活性, 以开放的方式来满足对服务质量的需求。如果一个标准的网络浏览器可以像一个应用程序那样提供iPad用户想要的干净的界面、无缝的互动。那么用户可能会抵制这种付费、封闭、独有的趋势。但是,排在封闭平台背后的企业都很强大,并越来越强大。普遍认为这是数字前沿的灵魂之战。   吉特仁认为,完全包容、全面开放的网站的终结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是具有“生成能力”的开放标准和服务的丧失,这一“生成能力”能让人们为这些标准和服务找到新用途。“系留设备和软件服务化的前景,”他警告说,“使得通过对代码进行轻微的技术性调整或者向服务供应商提出要求就能实行大的调整干预。”   互联网是真正的革命,如同电的发现一般重要;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它发展。随着它从你的桌面转移到你的口袋里,网络的实质发生了变化。    企业的原因五:   乔布斯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其他的科技工作者紧盯着实际的媒介业务,视自己为系统租赁者以及第三方服务性企业,对与内容的接触抱着深深的警惕。(例如,谷歌的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就坚持其公司不参与内容产业。)从另一方面来说,乔布斯在上个世纪创立了两个最成功的媒介产业:内容分发服务器iTunes,以及电影工作室Pixar。然后在2006年,通过将Pixar卖给迪斯尼,乔布斯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媒介产业集群之一的最大个人股东——其实乔布斯的大多数个人财富都依赖于其在传统媒介产业的股份。   事实上,通过iTunes,乔布斯以谷歌所拒绝的方式与传统媒介紧密合作。在谷歌开放和分发的模式中,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在任何站点发布广告,而谷歌就从中获利,它的利润来自于大众。而对于苹果,只要有人购买电影或歌曲,它就获利,它的利润是和传统的内容提供者紧密合作的。(这当然是一种很复杂的合作,因为在每笔交易中,苹果都很快在相互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所以当发现作为媒介的未来的乔布斯的iPad功能影像更像是媒介的过去的时候,这并没有什么震惊的。从这点看来,乔布斯是工作室系统的一个大人物。当谷歌控制了流通与销售的时候,苹果控制了内容本身。实际上,它在所有第三方应用中保持了绝对的批准权。苹果控制了视觉、感观以及体验。更重要的是,它控制了内容传递的系统(iTunes)以及内容播放设备(iPod,iPhone以及iPad)。   自商业网站的黎明之后,技术掩盖了内容。新的商业模式就是试图将内容,就是他们的产品,掩盖技术。乔布斯和扎克伯格试图像传统媒介的模范一样做到这一点,调整他们的产品的各个方面,提供一种设计得更好,更具导向性,的经验。令人兴奋的互联网服务的崛起,例如倍受期待的流媒体音乐服务Spotify,流媒体视频服务Netflix、蓝光播放器、以及Xbox 360s,也将我们从网站中拉了回来。我们重新回到已经存在的世界——一个我们追求音乐与电影的效果而不是网站的效果的世界。   在长途跋涉之后,我们可能又回到了原点。(钦亮)

阅读更多

卫报:新的性革命【内有“同性恋”话题,不喜勿进】

 发邮件到 xiaomi2020@gmail.com 为你的朋友订阅墙外博客:《 译者 》。We Are Together. 使用GREADER到 这里 在墙内订阅《译者》: http://is.gd/e1Mwd (用https打开) 译者精华杂志版下载大全 译者文库总索引:http://zxc9.com/2z0001 原文: The new sexual revolution 译文:卫报:新的性革命 作者: Polly Vernon 发表时间:2010年7月4日 译者: Große Fuge 校对:异议  @xiaomi2020( 订阅译者 ) Grindr是一款帮助男同志通过卫星定位系统(GPS)及时定位的免费手机应用程序。它已经改变了全世界70万男人的性生活。但是它能用在直男市场吗?它是否将意味着一夫一妻制的终结?   有没有听说过Grindr?如果你听说过,我猜你是个男同,或者是个有些直但是对男同多少有点好奇的男人;或者你是某个男同的朋友。如果你没听说过,那么让我来告诉你吧。   Grindr(发“格林达”音)是一款免费下载的iPhone应用程序。它承诺将帮助你“从你的附近免费为你找到男同、双性恋、对男同好奇的男人”!Grindr利用GPS技术可以让你发现在你周边还有谁也在使用它。它以网格排布的形式向你展示那些男人是谁,长得怎么样;它可以告诉你和他们之间的距离(用英尺,甚至用更让人颤抖的零点几英尺为单位);如果他们接受你的邀请的话,你还可以通过和他们“聊天”。但是Grindr的根本思想是,如果不用在网络空间做一件真实空间就能做到的事。如果你可以和人面对面聊天,那就不必在网络里聊天了。 使用Grindr是一种让人沉醉的体验。我第一次接触它是在伦敦东部的一个酒吧的天台,我的朋友J和W向我介绍的。J在他的iPhone上安装了这个应用程序。当我看到网格形式排布的相片(以地理上的邻近性排序——离你最近的Grindr用户在你屏幕左上角)在屏幕上各自立即打开的时候,内心一阵激动。所有的男人都在冲我而来——哦,不是我,但是仍然……它事实上是一个关于性的应用程序,充满了性,颓废,不管你是谁,你的性别和性倾向,都瞬间把你卷入肉欲的的波涛之中,。这让我想起第一次在Google的搜索框里输入单词的时候,第一次从iTunes下载音乐的时候——我知道我邂逅了一种将在深层次改变生活的科技。   我滚动观看着各种提供男同的网格中,偷偷地试着把相片里的图像和酒吧里我周围真实的男人进行匹配。“你知道什么最搞笑吗?”J说。“Grindr带给你最好的夜晚是那些你呆在家里不外出的夜晚”。他坏笑着说。   Grindr在重新配置人际关系。部分原因是因为它是一个和性相关的应用程序,利用它寻找性伴侣如同叫外卖或网上购物一样简便,(我的朋友凯文把它称作“同性恋港湾”,因为这个他变得很开心,他说我可以使用他的真名。其他人都要求匿名)差不多的东西。Grindr在09年3月25日面世;现在有来自162个国家多达70万人(而且用户还在不断增加)在使用它并产生了惊人的效果,如果J,W,凯文和其他我采访过的男同具有代表意义的话。“在我的生命中我从来没有享受过那么多的性爱!”R欣喜地告诉我。“过去8个月通过Grindr获到的性爱和我出柜20年来享受的性爱一样多,或者更多。”Grindr会越来越壮大,创造更多的性爱机会。每天有两千人下载这一应用程序,不到一个月前,一个适用于黑莓手机的版本也发布了——这将使得Grindr的影响力扩大至原来的三倍。 但是Grindr比预想得还要重要得多。它标志着我们所有人——男同,直男——交往的方式将出现重大转变。基于不同的立场,有些人认为这是创举(解放,增强社会交往,甚至是寂寞和无聊的终结);也可能是潜在的灾难(预示着一夫一妻制的结束,为性沉溺推波助澜)。不管最终结局是什么,Grindr的意义重大。 应该说,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后同性恋时代”。男同和直男之间的间隔正日益减小。同性恋文化和异性恋文化越来越相互交错。比如Grindr应用最大的增长是在09年6月,在非常火爆的电视节目《疯狂汽车秀》的一个访谈中,男同偶像斯蒂芬·弗莱((Stephen Fry))把Grindr告诉了杰雷米·克拉克森之后,那可不是一个同性恋节目。   所以即使它没打算开发一个给直男们使用的版本,Grindr也已经作用很大了。但是Grindr正在开发一个直男版本。Grindr有可能将在2010年底推出异性恋人群可使用的版本。   Grindr的创始人乔尔·西姆海(Joel Simkhai)说,“最迟也就是那时候”。他33岁,结实,帅得很清爽,美国口音,风度翩翩并且有着商人的精明头脑。我和他在伦敦一家别致的酒店碰面。他现在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基地,查看繁荣的英国市场;通常他住在洛杉矶。“英国是在美国之后Grindr拥有第二多用户的国家,”他告诉我。“伦敦是继纽约和洛杉矶之后第三大用户城市。你们爱我们。”西姆海出生在特拉维夫,三岁的时候,他和父母搬到了纽约(“纽约州,不是纽约市”)。在十几岁的时候,他出柜了,“差不多就是美国在线(AOL)开始起步的时候。可以说,我是跟网络热潮同时诞生的———我指的是同性恋身份的正式诞生。网络帮了我很大忙,使我可以跟‘同道者’相聚———虽然他们往往在遥远的怀俄明或者别的地方,但在网络的帮助下,我仍然幸运地遇到了一些并不古怪的同性恋者。”但是西姆海说,在少年的时候作为一个男同,他还是感到了孤立。他开始问自己“那个问题”。我想每个男同从意识自己的性取向时,就会开始问那个问题。当你在某个地方,你会问:“现在,在这里,谁也是男同?谁是?”你会四处看,你会不断地想。因为出柜是一个孤独的过程”。   现在还是吗? “还是!非常强烈!每个问自己那个问题的男同也会想:‘如果我有一种途径来知道的话,难道不是很好吗?一种可以让我知道谁是的方法。’他们从Grindr里看到了它的实现”。 差不多20年后,西姆海获得了国际关系和经济专业的学位,并在金融行业工作了几年,苹果公司发布了它的2代iPhone。“那感觉跟别人用大银盘给我端来了Grindr。一代iPhone没有GPS,而且里面只有大约8个应用程序。而且它们全都是苹果公司的应用程序——你不能开发自己的应用程序。那个时候的iPhone真不是什么伟大的产品。但是在二代iPhone的通知里,他们说:“二代iPhone拥有GPS,而且你可以开发自己的应用程序!”我心想:“啊!我知道我想做什么样的应用程序!”” 那个时候他对自己想要Grindr做什么有一个完整的构思吗?Grindr将如何工作,外观如何,它将配备什么样的功能?   “哈!不。我的想法就是使用GPS,看看谁在我周围。就那么简单。” 在08年8月,西姆海和一位在丹麦的应用程序开发员莫腾·贝克·迪特莱森(Morten Bek Ditlevesen)联系。“跟我一样,他对GPS充满激情。他是直男;但是他喜欢这个主意;他有全职工作,但是他说:“是的,我会把这个当成一个嗜好来做。”他没要多少报酬。 西姆海带来另一位朋友,“斯科特·勒瓦伦(Scott Lewallen),一个在品牌策划,市场营销和设计方面的专家”,参与到项目中来。三个人一共耗时6个月、花了5000美元,做出了Grindr.   关于名字:这个名字的来源是哪里?   “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Grindr来自grinder(研磨机)。我们喜欢咖啡机的概念,它把各种东西混合在一起……而且也含有“guy finder”的意思。我们想要一种有男子汉气概但没有打上骄傲的烙印。不是关于……”一种政治化的男同观念吗?   “是的!而且非常有趣!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并不强调男同的意味。我是男同;我是一个自豪的男同。它不是说我们有什么问题,对吧?但是Grindr不是关注男同权益的,或者其它的什么。它是用来寻找同道的。作为同一类人中的一个。社交。让你成为群体的一部分。它的存在不是为了对世界宣告:‘我们在这儿,我们是同性恋者。’”   Grindr在09年的春天发布。在开始的几个月,增长很稳定但是速度不快。接着斯蒂芬·弗莱在杰雷米·克拉克森的《疯狂汽车》节目向他介绍了Grindr,接下来一周就有4万人下载了它。太棒了!   西姆海充满激情地谈着他的创造。他为Grindr建设了一个漂亮的界面。他四处鼓吹Grindr的国际化和统一的方面,让Grindr听起来就像是男同们的联合国一样。“在这里,我们离家8000英里,在伦敦我们有50000个用户。怎么?什么?我十年没到这里来了——当飞机降落在西斯罗机场后,我第一件事就是开启Grindr!悉尼,墨尔本,新加坡,东京!东京是我们的第四大城市,用户人数最多的城市之一!而我从未去过日本!我也不会说日语!”   他指出Grindr是一种在线约会的响应,在线约会解决了许多问题,但是同时也制造了许多麻烦。“经常有错过联系机会和反复扯皮的现象”,还有“哦,事实上,这周我在纽约,你在洛杉矶……”在线约会真是让人沮丧!非常费事。”从另一个方面来说,Grindr是立竿见影,即时生效,没有来来回回,不用通过花几周的时间来建立希望,最后到你第一次真实约会的时候,你却感觉“见光死”了。你在Grindr上看见某个人的照片,你立即和他见面,你可以知道你们相互之间是否吸引:“Grindr重新引入了‘爱情化学反应’的概念”。而且它是真实的。它不是第二人生。它不是一个虚拟世界。它是一个工具。它让现实生活成为可能,它不取代现实生活。” 我说,而且它导致了真实的性爱,这可不是所谓的虚拟现实。   西姆海停顿了一会儿。   “呃……从我的观点来看……它不是性爱。这是性的前奏。它只是在性爱之前的部分。我是这么看Grindr的。我们想变得性感。我们觉得性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基础。但是Grindr是性感而不是性爱。”   也许,西姆海很在意美国媒体中的保守成分。关于“新的男同寻性伴插件”带来危险的社论总是不时出现。西姆海想要明确一点:Grindr不是只关注让人得到性爱。“我一直碰到那样的男人,他们对我说:“我知道Grindr是为了找性伴,但是……”但是他们遇到了一些非常好的朋友。但是他们遇到真爱。但是。但是。有很多惊喜”西姆海说他对Grindr最大的希望是它能够帮助那些年轻的男同度过出柜这一关。   西姆海的热情以及Grindr在性之外产生的影响都让我动容。我理解,时至今日,同性恋人要出柜仍然不是个容易的决定,也知道地理上的接近,可以作为可以看见和被接受的群体的一部分有多么重要。我采访西姆海14天后发生了大卫·劳斯(David Laws,译注:英国财政部官员,同性恋者)的故事;这是引人注目却又让人哀伤的证明,男同在公开性取向的过程中仍然遇到很多问题。   还有个男人D告诉我,Grindr完全就是为了性爱。“互联网是用来约会的;Grindr是用来找性爱的。”“好吧,有时候互联网也是为了找性爱的,但是Grindr:完全是性爱。”我问周围的人,他们告诉我非常多的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以性关系结束。“有时候你并不真的喜欢他们,但是……”无论如何我们有做爱的责任?“是的。不过也还好。”   我开始有了由此派生的Grindr文化的主意。许多男同把Grindr当成度过一个美满夜晚的途径。“过去我在伦敦西区朋友家里吃过饭,然后步行回到地铁站;现在我打开Grindr,看看会出现什么。一个人上线并开始和我聊:‘你离我很近啊!’我回复:‘是的……’他说:‘我和我男朋友在一起。你过来看看我们把’于是……我就过去了。”   其它人把它当做劳累一天之后缓解压力的一瓶红酒。Kevin住在一个大车站附近:“这样我可以找到很多人聊。在某个地方度过令人发闷的一周,周日晚上他们离开车站,可能和他们的父母在一起;他们打开Grindr——猜猜谁最先被显示出来?”   Grindr把同性恋社会原本彼此隔离的圈子联系到一起。我30多和40多的男同朋友告诉我,和年轻的男同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做很多的事情:“那些有点古怪,是的,有时候不是非常舒服,如果你想想它,”一个人说。“你得确定哪些人对你来说是太年轻了,要设定一个界限。但是——你一直坦诚你是谁;你不能发布别人的照片。如果你撒谎,你将会被发现,很明显,撒谎会让别人嗤之以鼻。在Grindr上不能撒谎。”   从另一方面来说,欺骗却是司空见惯的。    “在Grindr上你总能看见有人说:‘哦,我已有男友,只想找人聊聊!” 男同生活时尚杂志《态度》的主编马修陶德说。“哦,真的吗?为什么?为什么你想跟人聊天?为什么要到Grindr上来?想聊天可以找你妈妈呀!”   一位在长期恋爱关系里的男同告诉我,他知道Grindr,但是他选择不去尝试它。“它会改变一切。我当然很有兴趣!但是最后我还是不想上Grindr,我也不想自己的男朋友F上。”   “在Grindr上的绝大多数人都已经有恋爱关系,”P说。“而且我认为1/4的人是直男。他们不是对男同好奇,不是双性恋,就是直男。”“直男们都喜欢聊天!”D说。“他们对可以和陌生人发生性关系是那样容易,可以把性下载到自己的手机上感到好奇……但是到真的要发生关系的时候,他们又什么都不做。”   不是每个男同都倾心Grindr。《态度》杂志的马修陶德有保留意见。“一年前,一个朋友拿着他的iPhone向我展示Grindr:‘你能相信吗?’我翻了翻白眼,心想:‘真是什么都敌不过性。’发现一种新技术——我们总是把它带到性上去。”陶德使用Grindr(“我试了一下,就退出了”),他从杂志读者的反馈中知道他们大量使用Grindr。“我觉得人们之间能够方便联系是好事。尤其是年轻人。知道周围有男同,能够互动是一件好事。但是同时我觉得Grindr是一个成人世界。商业化的同性恋世界———G rindr是其中一部分———是非常成人的、充满着性的世界。我担心这些年轻人出柜后,来到这个男同世界,这里所有的事情都是关于性。这里没有真正的恋爱关系的概念。”   其他人更直接地谴责Grindr。“Grindr让人上瘾,”一个男人通过邮件写道——他是我一个亲密朋友的前男友。“Grindr和Gaydar【英国最大的男同约会网站】……很多的男同都有上瘾的情况。这样写我觉得是废话,但事实如此。我们喝酒,嗑药,我们用性来克服我们心中感到的羞耻。然后我们觉得更糟糕,因为我们知道不应该为自己是男同而惭愧,我们应该感到骄傲——于是我们更加变本加厉地吸毒和性交。像Grindr和Gaydar之类的东西鼓励这种性,那种强迫症式的、让你越来越异化的性,而这意味着你也会异化那些跟你有性接触的人,对他们产生不好的影响。”他让我跟G联系,当年他在治疗性沉溺时遇到的一个人。“我曾经几周几周地沉溺于性中,不能自拔,”G在邮件中写道。“下载色情片,上G rindr,跟那些我从来不知其真实姓名的人见面,然后发生性关系,然后再下载更多的色情片……” “自尊被降到很低,”陶德说。“在男同人群里这样的事情我见过很多——多年的压制和羞耻之后,这样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而要维护自己可怜的自尊,还有什么比有人和你发生性行为更有用?”   Grindr在异性恋市场上可以成功吗?我认为,在男人和女人对待性的问题,对性的期望上有一个不能否认的鸿沟。是的,女人也能够偶尔出轨。我们可以搞一夜情。我们可以进行没有感情的性爱。FitFinder——让本科生用户在他们大学专用网站上发布对他们见过的,喜欢的人的描述的网址——从今年早春的时候开始变得异常流行(在校方禁止这个网站之前)。这意味着定位约会网站在异性恋中也大有发展空间。但是我不知道Grindr是否能够适应男女交往的复杂性。性别政治、权力游戏、利益较量,还有大多数男人所具有的无聊但真实的“性征服”欲望……   我问了几个直女——有些是单身,有些不是——她们是否对类似Grindr那样的东西感兴趣;她们说她们只会去设想那样的东西是怎么运作的,但没有一个人承认自己会亲自使用。我调查的直男们则表示,如果有女士以这样的方式推销自己,他们绝对会轻视她,但所有人都表示他们在手机上下载了最新版本的Grindr,“只是想看看它是如何运行的。”   如果有哪个人可以做出一个直男版的Grindr并把它卖出去,那这个人必是西姆海无疑。他诚恳地承认“我是男同,而且我知道男同是怎么想的……事实上,我的意思是我知道怎么像一个男人一样思考问题。我不是女人。我不知道怎么像女人一样思考问题。”他还说,他收到来自女人的对于直男版Grindr的需求比来自直男对于Grindr的需求的还多。“多很多。可能是因为直女通常是男同的朋友,所以她们知道Grindr这个东西……但是我认为这和她们是女人也有关系,我确实这么认为。”另外:“我们将重新设计Grindr;我们会给它取一个不同的名字,针对一个不同的市场。我们必须这么做。同性恋者的地盘意识很强。男同们想把Grindr作为自己的圈子,他们说:‘如果你们非得弄出一个直男版的Grindr,你们给它换个名字。Grindr是我们的。’”   我仍然有些怀疑,但是西姆海说:“这个想法:‘谁在我身边?现在谁在这个房间?还有谁是跟我一样的?——不是男同才有的想法。’还有这个:‘我想要更充实的人生。丰富的人生!’这也不是男同才有的想法。孤独、寂寞、格格不入的感觉亦非同性恋者的专利。”当然,西姆海是对的。在我跟乔尔·西姆海道别的时候,我在想:不管直男版Grindr给我们带来什么——即使是开启了性爱的潘多拉魔盒,它永远都给男女交往的方式提供警示,永久改变男人和女人交往的方式,把我们置于一个全新的情感和性的世界,让我们感到惶惶不安,还是让直男版Grindr到来吧。它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趣。 相关阅读: 卫报:你对性上瘾吗?【墙外】 纽约时报:中国选手入选世界同性恋大赛 【墙外】 FMN评选的全球最性感的100名女人 [为支持“反三俗”,友情放送!] 来源说明:本文原文来自文中标明的出版公司,译文1.0版本来源译者团队。 收录说明:本文已经收录到“译者文集”中,同时进入“译者频道—看世界”、“译者频道—IT世界”、“卫报”、“译者fuge”索引。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 CC协议2.5 您可以自由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创作演绎本作品。惟须遵守下列条件: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阅读更多
  • 1
  • ……
  • 4
  • 5
  • 6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