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 | 中国人眼中的犹太人
当我告诉普通的中国人我是犹太人时,我大概能准确地猜测他们会有什么反应 —— “犹太人好聪明啊!”“我们中国人就是亚洲的犹太人!”“中国人和犹太人都是强大的民族!”等等。一开始听到这些话时,我觉得很吃惊,但现在已经习以为常 了,很少会去想这些话的确切含义和这些说法所折射出的严重问题。 可以说,世界各地对犹太人都持有比较极端的看法,好坏都有。但在我接触的国家中,中国人对犹太人的看法最为一致而明确。...
阅读更多发布者小熊维尼 | 12 月 10, 2012
当我告诉普通的中国人我是犹太人时,我大概能准确地猜测他们会有什么反应 —— “犹太人好聪明啊!”“我们中国人就是亚洲的犹太人!”“中国人和犹太人都是强大的民族!”等等。一开始听到这些话时,我觉得很吃惊,但现在已经习以为常 了,很少会去想这些话的确切含义和这些说法所折射出的严重问题。 可以说,世界各地对犹太人都持有比较极端的看法,好坏都有。但在我接触的国家中,中国人对犹太人的看法最为一致而明确。...
阅读更多发布者xin chen | 11 月 29, 2011
麦克艾尔根( Mike Elgan ) 是硅谷写手,专栏作家,文化探索者以及艾尔根传播(Elgan Media)的 CEO,被行业内称作“世上唯一受人推崇的科技作家”。在今年 6 月之前,他曾经活跃于包括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谷歌阅读器(Google Reader)在内的多个网络平台,而且每天有数量可观的粉丝在这些平台上关注他的消息。 可是,他厌倦了每天登陆多个账户,使用不同的工具和粉丝交流,Google+ 的降临使他得以从“社交恐惧症”(Social Networking Fatigue)中解放,从此,他完全放弃了除 Google+ 之外的所有社交网络平台。 Google+ 到底有多么好,使一个社交迷扎根在此,即使冒着粉丝无法关注他的风险也义无反顾,让我们来听听麦克自己的说法。 “社交网络?不,Google+ 根本就不是一个社交网络” 在艾尔根看来, Google+ 跟其他平台不同,以至于它不可以被称为社交网络,你可以把它看做一个邮箱服务,博客平台,微博站点,视频会议系统,聊天服务甚至是地理位置网络(LBS)。 让我们分别来看一看他给 Google+ 添加的这些定义。 邮箱 Google+ 据说是麦克取代邮箱的首选对象,如果要通过它发邮件,你可以输入任意字数,像任何邮箱服务一样添加照片,视频,链接或者位置信息,上传附件也没问题,然后在分享对象栏里面写上对方的邮箱地址,点击“分享”,一封邮件发送完毕。(但是经过试验,作者发现想要回复Google+ 发来的邮件必须注册登录 Google+) 博客 在博客功能上,麦克还是理性地选择了轻博客平台 Tumblr ,认为它添加连接和内容都非常便捷,它还具有社交属性,别人可以轻松转发你的博客。除了缺少标题,没有用户定制和广告,Google+ 仍然是发博的不错选择,当然,如果这些你都不在乎,Google+ 就更是你的不二选择了。 微博 跟推特和微博一样,你在Google+ 里也可以 @ 或 + 别人,可以发链接,关注别人,被别人关注。比较而言,Google+ 的优势在于你的思绪不会被字数限制给打断,你可以直接附上照片,视频,别人也不用去另一个站点观看这些内容。这样看来,推特和微博简直太逊了。 视频会议 Google+ 提供免费的 “Hangouts” 视频功能,支持多人模式,你可以叫上朋友们来场辩论赛,邀请别人加入视频会议也十分便捷。在麦克看来,这是最好的视频会议功能。 聊天 在Google+ 里还集成有Gmail 一样的聊天功能,别人也可以随时加入进来谈天说地。利用Google+ 的移动客户端,你连短信的费用都省了,随时随地给你的朋友来条祝福短信,Android 和 iOS 用户都没问题。 地理位置社交 地理位置社交也是许多人难以割舍的嗜好,商家也推出了多种依赖这一模式的优惠活动,街旁和 Foursquare 这类网站会越来越走近我们的生活。理所当然的,Google+ 也拥有签到功能,凭借 Google 地图的先天优势,它可以迅速定位,让你了解朋友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发布带有地理位置信息的状态和照片,甚至享受商家举行的各种活动,带上装有Google+ 客户端的手机,立即成为地主吧。 以上内容就是这位 Google 粉丝的看法,他为我们详细介绍了相比其他网络服务,Google+ 的特点在哪儿,我们有多少理由去使用它。但客观而言,从当年的 Friendster 到现在拥有 7 亿用户的 Facebook,人们把人际关系从现实生活搬到网络这个虚拟平台上的尝试从未间断。我们把麦克的观点介绍给大家并不是要鼓动你们放弃现有的爱好,而是给大家一个不同的视角观察这些类似的社交功能,看看他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改变我们现有的生活,使之更加美好。 文章材料来自 mediatapper 和 computerworld 李文锐 留心设备,观察模式,窥探趋势,眯上眼睛,触摸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做见证者,记录者,反思者。 邮箱 新浪微博 Google+ © 李文锐 for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 原文 · 36 热评 · 新浪微博 · 订阅全文 · Google+ · #ifanrlive · 加入爱范社区!
阅读更多发布者CDT aggregator | 7 月 3, 2011
很早比较过微博和 Twitter 。没想到时隔好几个月,这个话题又火了一下。目前,攻击新浪微博的火力,似乎有一部分集中在了新浪微博的“评论”上面。 Twitter 从设计的角度来看,没有评论让用户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 所谓 UGC (用户生产内容),用户生产的内容的重要性,当然是第一位的。( Twitter 同样生产内容:传播内容的内容)。网站设计的时侯,给用户更加平等的权利分配,有利于产出高品质内容。这个已经由 Blog vs BBS 的实践证明过了。 另外,去掉评论让 Twitter 无论在功能的表现上,还是数据的组织上,都更加优雅。这是了不起的减法。这个星球上恐怕没有几个人比 Twitter 的那几个创始人更善于抓住核心做减法了。 但是,比上面这些更重要是: Twitter 从用户发明的 RT 里面,看到了信息流动的优美轨迹。那么基于此建造一个网络信息流动的高速公路,是个更加激动人心的宏伟蓝图。这是一种窥视到未来的奇妙体验,也让 Twitter 的设计,染上一种超越利益算计的使命感。 加上评论没有成为 Twitter 进化的选择,也许,一个原因是他们已经能看到 RT 将改变互联网,改变世界。“评论”不能挡他的路。 今天, Twitter 已经改变了世界。顺便说一下,这个过程中,无数的竞争者倒在了他的脚下。包括可以评论的,可以显示图片的,可以评论并且显示图片的⋯⋯ 新浪微博 三表哥的 Blog 下面,只有黑猩猩能发言。但是,大家争当黑猩猩。还有韩寒 Blog 的“抢沙发”, BBS 里面“顶”什么的不说了⋯⋯基于 BBS 和 Blog 的这种现状,你很难证明新浪微博的评论是个设计错误。 饭否的突然下线,其他各大厂家的措手不及,给了新浪一个宝贵的时间窗口。他必须利用这个机会快速推出产品,配合推广尽量争取大量用户。 所以,新浪微博和 Twitter 的慢慢成长和发酵非常不同: 他必须快速普及。他根本没机会教育用户。 既然在微博推出前,大多数用户就是宁愿做别人重复过 100 次的评论,也不愿意做一次原创的 Blog ,或者一次负责的,带价值观的传播( RT )。那么新浪有评论似乎也是合理的。 他们形成现在区别的关键,在于 时间 。既然新浪微博不能慢慢进化,那他必然是 用户决定产品 的。 的确,由此可能导致内容的传播的相对低效。但这个未必是错误,而是一种必须的代价。否则,想象一下黑猩猩们突然不能对内容吐口水的情形?他们的口水就会吐向新浪吧⋯⋯ 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饭否。他本来是个想慢慢培育的产品,以为自己有时间去培育用户。所以?他没有评论。 时间的背后 时间的背后,是 Twitter 和新浪微博境界上的差别。 一个基于对网络的深入理解,并且染上了一些“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的理想主义色彩。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他真的改变了世界。 另一个基于对市场的严密算计。创造?那是活下来之后的事情。改变世界?不如改变股价。 不过,本文真的不是想声讨新浪,更多的,是想解释现在的结果。另外,问一个问题: 为什么 Twitter 能站着把钱赚了? 李楠 移动互联网/苹果/ERP/SAP。 写过:「 iPhone 可有设计哲学」,「领先五年的迷思」,「以前没有 iPhone OS,以后没有 Mac OS」,「对社交说不」,「 MSNS :移动社交网络 」,「云书店,新阅读」⋯⋯ 邮箱 Twitter 知乎 © 李楠 for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 原文链接 · 142 热评 · 关注我们微博 · 订阅我们 · Facebook · #ifanrlive 快讯
阅读更多发布者CDT aggregator | 5 月 3, 2011
“五一国际劳动节”这天,我看到一则消息:武汉钢铁集团工人徐武因与所在单位武钢发生诉讼纠纷被关进精神病院达4年之久,日前成功“越狱”至广州,却被武汉警方抓回。其中曲折,被媒体称之为“中国上演现实版飞越疯人院的故事”。 看到这份由中国地方政府献给工人阶级的五一节“大礼”,不由得想起一支上世纪50至70年代传唱不衰的红歌“咱们工人有力量”,以及“文革”时工人阶级成了“领导阶级”后的雄风,例如工宣队进驻从大学到居委会各单位,工宣队队长成了太上皇、工宣队员们成了御前侍卫;工人每与人发生争执,一拍胸脯吼一嗓子“老子是响当当的工人阶级,党最信任我们!”觉得恍如隔世,领导这个国家的党还是那个中国共产党,国也还是那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工人阶级的力量哪去了? 在90年代之后进入工厂的中青年工人可能不会有那段光荣记忆,但老工人就不同了,近20余年的地位失落、下岗与贫穷带来的种种屈辱,只显得毛时代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那份黄金岁月愈加难能可贵。老工人怀念昔日荣光,自然免不了怀念曾经给予他们荣光的伟大领袖毛泽东,至于毛发动大跃进导致饿死3000多万人的三年大饥荒、闭关锁国带来的贫穷落后、发动“文革“对中国造成的严重破坏,这些由毛一手制造的国家罪错被不少老工人刻意遗忘。他们如果有机会向下一代谈论时政,说的必定是这一套,“要是毛主席他老人家还在就好了,贪官肯定不敢这样胡作非为,厂长经理敢这样搂国有资产?……” 我其实也很关注并同情当代中国工人的境遇,并由衷希望工人兄弟的权利意识迅速觉醒,起而争取权利,使本阶层活得有尊严,让中国这个世界工厂能够摆脱“血汗工厂“的可耻地位。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任何阶层、群体的权利都应该通过自己争取,而不是依靠他者赋予。老工人们怀念毛泽东,骨子里还是希望由政治强权人物来提升工人阶级的地位,而不是自己争取。 如果说欧美工人运动是在完全不同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取得成功的,其经验没有可借鉴性;那么与中国同属于亚洲文化圈的韩国工人运动,对中国工人应该具有借鉴作用。 上世纪70年代,韩国工人的工作环境也很恶劣。由于当时就业机会稀缺,为了保住工作机会,工人不以超时工作为苦,甚至有工人主动写信给厂方,要求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80年代以后韩国工人工作条件及社会地位的改善,与他们的权利意识逐渐觉醒有关,更与各种社会力量的介入帮助推动有关。 当时韩国的宗教、学生以及知识分子这三种势力主动渗入到工人运动中去,尤其以学生的努力起了关键作用。曾有一批大学生深入到产业领域,体验工人的生活,从事最底层的劳动实践,这批学生被称为“潜伏工人”。他们努力唤醒工人的权利意识,加速工人的组织化,提升工人运动的水平,逐渐把工人运动的目标从经济引向政治,最终在20世纪80年代的大罢工中,出现了以政治目标为主的罢工运动。可以说,韩国工人生活状况的逐渐改善并非资本家主动施与,而是依靠大学生群体等社会力量主动介入,唤醒工人自身的的权利意识,通过艰苦斗争一点一滴逐步改善的。 一本名为《韩国工人》的书详细介绍了这一过程。 中国媒体曾登载过一篇文章,“一个研究生在工厂的‘潜伏’”,故事的主角赵新华(化名)在看过《韩国工人》这本书后,也想摹仿当年的韩国大学生,深入工人群中,成为“潜伏”工人。他为自己设计了一整套方案。但他在深圳宝安区沙井镇的打工经历却让他非常失望。厂方违犯《劳动法》的现象常见,比如拖欠工资。赵新华曾尝试鼓动工人以《劳动法》为依据抗争,但没有工人响应,并告诫他说这样做“没有用的”。最后赵只好独自坚持抗争,“一个人战斗”的结果是:应拿工资1000余元,但因被记了3天“旷工”(赵以罢工的形式抗争),他一共拿到工资836元,扣除在深圳花费220元,办理假证40元,交通上网等费用50元,往返车票500元,“收支基本相抵”。令赵沮丧的是,他的抗争没引起其他工人仿效,反而因为这一抗争遭到工友们的疏远。领到工资那天,赵新华到车间转了一圈,还没说几句话,就被组长赶了出去。组长说:“车间里到处都是摄像头,厂长看到,被叼的是我”。赵新华的经历表明,从整体上看,目前中国工人的权利意识可能还处在觉醒前或者觉醒之初。 各国工人运动的经验表明,劳工权利从来都是由作为权利主体的工人努力争取而获得。而工人的力量也就是通过这种争取权利的运动而逐渐强大并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政治力量。中国工人要想真有力量,韩国工人的组织化过程与争取权利的过程值得借鉴。
阅读更多发布者CDT aggregator | 4 月 3, 2011
最近一直在为如何提升工作效率而苦恼。我的工作既不琐碎也不太需要长远规划,GTD 帮助不大。但基本上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持续的专注才会有效率。以翻译为例,专注两小时的结果会比每十分钟分一次心,干上八小时更好。 上个月我已经到了每天早晚各睡三小时,白天夜里全部用来工作、看书的地步。咖啡机每天响四五次、能量饮料成箱买。长此以往生命堪忧,但时间依然很紧。反思的结论是自己经常事情做到一半就去刷一下 Twitter Timeline、看看微博或者别的什么网站,导致效率低下,把一小时能搞定的事拖上三四个小时。同时,每天上百封推送来的邮件也让我神经衰弱。 我知道有人想说“你不看不就结了?”道理大家都懂,可惜执行起来往往是另一回事,对自制力不足的人而言尤其困难。有问题就得解决,杨砖家的 电击疗法 显然不是什么好办法。所幸这世界不缺靠谱的人。 设备分工 赛斯·高汀前段时间 在博客 上谈了网络导致的分心问题,并提供了建议: 用电脑工作。做真正的、能够创造价值的工作; 用另一部设备,比如 iPad 来玩游戏、上网参与讨论、购物之类不能直接创造价值的事。 对于纠结如何区分到底什么才能创造价值的人,高汀已经准备好了答案:“直接在二者间画条线,若结果不满意就重画一条。” 这个主意不错,只是我觉得 iPad 很难满足工作以外的所有事情。我的选择是删除 MacBook Air 上所有的游戏和电影,只用它来工作。工作以外的事交给全能的 PC 以及 Wii、3DS 之类的专用设备。这是第一步。 个人功夫网 这年头越来越多的事情可以在云端完成,我们不需要在电脑上装任何软件就可以看视频,可以上 SNS、聊天,可以直接在 Chrome 浏览器里玩 Atari 的经典游戏 Missile Command 。 我们可以依靠强大的自制力来抵制这些诱惑。或者,我们也可以选择更轻松的办法,让电脑强迫我们不上这些网站。Steve Lambert 选择了后者,苦于没有合适的软件,他自己设计了 SelfControl 。 SelfControl 是一款免费并且完全开源的软件。它的作用就像一堵墙,可以在限定的时间里阻止你访问特定的网站。 SelfControl 通过用户自己列的黑白名单判断所墙范围。它的强大之处在于无法提前终止,不但软件本身不提供终止功能,即便 SelfControl 被删除或者电脑被重启一样无法终止,必须等到预先设定的时间。(其实是有办法搞定的,得稍微折腾一下,但何必呢?) 除了 Mac 以外,也有人将 SelfControl 移植到 Linux 平台 。Windows 平台可以用 K9 Web Protection 。如果只用 Firefox 上网的话, LeechBlock 也是不错的选择。 放弃推送 电子邮件对很多人来说非常重要,自黑莓开始的邮件推送服务现在已经覆盖了所有的智能手机平台。但并不是每个人的每封邮件都必须在五分钟内回复。 我每天只有不到 10% 的邮件需要在短时间内回复,大多数邮件的推送通知除了分散我的注意力以外毫无意义。解决办法是用两个邮箱:A 邮箱为主,设置规则将重要邮件自动转发到 B 邮箱。在手机上 A 邮箱每小时刷新一次、B 邮箱启用推送。 以上是我在过去几天采用的办法,多少有些效果吧。期待更好的建议。 by @Logoutx on Twitter and 微博 | 题图来自 Robbert van der Steeg © Logout for 爱范儿: 拇指资讯小众讨论 , 2011. | Permalink | 24 comments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