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拘捕艾未未:中共反利用「茉莉花革命」排除異己?

或許,香港人已被日本地震引發的核危機,完全轉移了視線和關注點,恐怕沒有多少人留意,中共在這段時間,利用宣傳「茉莉花革命」,正在不斷拘押內地維權人士。 傳媒報道,內地維權人士艾未未,在出境時遭中共拘押,至今音訊全無,他的助手在艾未未Twitter中不斷發佈艾被拘禁消息: 「半小時前來了一批員警出示搜查令,登陸了艾未未工作室草場地發棵258號,帶走了8個工作人員至北京朝陽區南皋派出所問話:徐燁,錢飛飛,董姐,謝國竟,邢銳等。艾未未在北京機場已被扣押3小時,無法聯繫。(艾未未助手)」 「工作室工作人員,志願者已經被帶至南皋派出所協助調查。艾未未妻子一人與警方在家,現在工作室前後門均有員警,無法進出。」 「一小時前來了一批員警出示搜查令,來到艾未未工作室草場地發棵258號,帶走了8個工作人員至北京朝陽區南皋派出所問話:徐燁,錢飛飛,董姐,小偉,小謝,邢銳,蔣立,小胖侄子。路青一人與警方在家,現在工作室前後門均有員警,無法進出。艾未未在北京機場已被扣押3小時,無法聯繫。(未未助手)」(這是有關艾未未的最後更新內容) A最愛陰謀論,看中共在過去一段時間,不斷以煽動「茉莉花革命」為名,拘捕維權人士,就算「茉莉花革命」搞不出甚麼來,中共也借題發揮,連艾未未一類以往未有正面和官方衝突、不算是激進的文化界人士,也無法幸免,中共,是否倒過來利用根本不成氣候的「茉莉花革命」,來打壓內地反對聲音?正如當年美帝小布殊,利用「尋找大殺傷力武器」為名,出兵伊拉克一樣? 所以,有理由小心,中共正反過來利「茉莉花革命」,進行肅清反對聲音的行動! 相关日志 2011/04/05 — 德国之声:艾未未赴港受阻 现被警方控制 (0) 2010/11/28 — RFI:上海胶州路“1115”火灾受害者家属集会要求问责政府 (0) 2010/11/28 — 艾未未工作室:上海“1115遇难及受害者家属1126会议”纪实 (0) 2010/11/25 — 艾未未发起”11.15大火”公民调查 (0)

阅读更多

郑永年:中国社会各方面的激进已经显露出来

2011-3-29 在人们意识到 政治 改革 尤其是 民主 化的限度的同时,更应当深刻认识到政治“不改革”的限度。很多年来,人们认为, 中国 今天的争论已经不再是政治要不要改革的问题,而是改什么、如何改革的问题。道理很简单,任何政治制度,无论是民主政体还是非民主政体,都要进行改革,而改革意味着要对现存的制度加以改进或者改善,使之适应 社会 和 经济 发展 等各方面的需要。 但近年来中国的发展表明,人们在这两个层面实际上都缺少共识,就是说,无论是领导层还是社会,不仅对政治改革要改革什么、如何改革没有共识,就连要不要改革都没有共识。各级 政府 官员 ,侧重点似乎都在“不要做什么”,而不是“要做什么”。这是令人担忧的。 中共 十七大提出了政治改革路线图,即“党内民主引导人民民主”,但直至今日,这两方面不但没有具有实质性的进步,就连共识也在弱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首先在于思想层面的两个极端的“误解”。一些人认为,改革只是像中国那样的“非民主制度”的事情,西方的民主制度已经完善。因为相信西方制度的完美性,他们倾向于认为西方式民主是中国政治改革的方向。这种思想最显著地体现在激进的自由主义(民主)派那里,他们否定中国现存制度的合理和合法性,把改革视为是制度重建,即从现存制度转型成为西方式民主制度。 不过,实际经验并不支持这种看法。无论是西方成熟民主、发展中 国家 不成熟民主政治、或者具有其他政体的国家,都需要改革。今天,从欧洲、北美、 日本 到其它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在呼吁政治改革。在一些国家,改革属于制度改进。另一些非西方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则意识到他们从西方移植过来的民主,经过多年实践之后并不适应自己,需要比较大的改革。非民主国家也在改革,探索适应其国家现状的政治制度。所以,认为西方的制度是终极的制度并不确切。西方的制度本身都还在演变。再者, 世界 历史 的发展是多元的,政治制度的演进也是多元的。那种认为所有国家的政治制度,都会演变成为西方式民主结构的单一线性历史发展观,并不符合历史的事实。 与此相反,一些人则认为,中国现在的政治制度已经足够健全,没有必要加以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改革”一词包含着积极进取精神,具有非常正面的含义。但“改革”的含义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在这些人眼中,“改革”已经成为了一个贬义词了。一种越来越普遍的官方观点是,中国的政治制度无需变化,其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持这种观点的人似乎显得越来越自信。这种思想最显著地表现在激进的左派。他们认为中国现存制度远较西方的制度优越,中国应当把“中国模式”向外在世界推广。 思想分裂与对立越来越甚 这两种对立的观点的存在使得中间立场难以生存。这可以明显地从中国社会对总理 温家宝 有关政治改革的谈话的对立反应看出。自去年“两会”之后,温家宝总理多次谈论政治改革。作为执政者,意识到现存体制不改革不行,提倡政治改革很是自然。但让人们惊讶的倒是中国社会对此作出的对立反应。激进自由派对温家宝的讲话作了自由主义的过度解读,而左派很自然对此作了相反的解读。围绕着温家宝数次强调普世价值,自由派借此来推动西方式改革,而左派则竭力否认任何普世价值存在的可能性。中国社会在意识形态的光谱上的分裂和对立,可以说越来越甚。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意识形态对立背后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的高度对立。改革的既得利益化,是近年来中国社会的一大趋势。从改革的意识形态、议程、政策制定到执行,各个环节都受制于既得利益。这些年来,中国并不缺乏各方面的变化,但这些变化都是由各种既得利益所操控。这些变化很难是“改革”,因为它们只有利于增进各个既得利益的利益,而对执政党整体、社会和国家利益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在很大程度上,一些既得利益已经非常强大,它们能够有效推动有利于自己的利益的变化,同时有能力有效阻碍任何不利于自身的改革。一旦当某一改革理念被认为不利于他们的利益,他们就会群起而围之。 没有改革,政治制度就很难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和经济,并且最终导致激进的变革,包括革命。换句话说,防止革命的唯一路径就是改革。革命是激进,改革是渐进。在中国的环境中,革命的结果往往是没有变化,因为在很大程度上,革命就是推倒重来;渐进的改革才是真正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改革方面的经验告诉人们,不改革就会导致危机,而激进改革导致倒退。 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没有发生西方式的改革,但中国的政治改革以自己的方式进步并不小,那就是渐进改革。“民主与法制”是政治改革的主题。在1980年代,邓小平对法制建设的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法制话语,就是那个 时代 确立和发展起来的。1990年代有了很大的进步,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法治建设为政治改革的目标。在强人政治的时代过去之后,中共十七大又提出了党内民主引导人民民主的政治改革目标。党内民主是为了解决党内的接班人交接、确立党的领导集体权威,和遏制党内 腐败 等问题;人民民主则是为了解决社会参与政治问题,同时也为民主进程提供自下而上的动力。而“引导”的概念,则表述了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 关系 问题,即要追求一种有序的民主进程,以避免自发无序的政治变革。 政治不改革累积恶果 不过,这些年来,因为上面所讨论的思想意识上缺少共识或者越来越没有共识,在这些方面不但没有具有实质性的进步,反而出现倒退。政治不改革已经造成了诸多非常深刻的负面结果,威胁到执政党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是领导集体的权威的流失,从而也是 中央 政府权威的流失。中国现在的情况在很多方面体现出传统的“统而不治”的特点,包括中央和地方之间、国家和社会之间、政府和人民之间等等。但“统而不治”不应当是近现代政治的特点。“统而不治”必然导致危机。“统而不治”是党内民主进步缓慢的结果。尽管十七大确立了党内民主的议程,但党内民主的进步并不显著。 从党内“集体领导”体制的确立的角度,党内民主有进步,因为较之从前的个人专制,集体领导和集体决策是民主的表现。但是如何避免集体领导体制下,可能出现的集体不负责任的结果呢?要实现既要集体领导又要集体负责,党内民主必须有大的飞跃。一些 学者 论述,民主不是“选主”。但是人们没有必要赋予民主那么多的神圣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国家层面的民主就是“选主”那么简单,即选出一些政治人物,授权于他们,并且要他们负责治理国家。民主当然意味着权力的相互制约,避免个人专制的出现;但民主也不能导致这样一个结局:同一层级的领导人互相制约,自己不做事情,也不让他人做事情,结果是谁也做不了事情,谁也不负责任。 现在的结局是党内民主不够成熟,后者只走了半步的产物。党内执政制度有待于改进。民主意味着参与决策的角色的增加和权力的分散。这要求各级政府尤其是 高层 ,要确立各种协调和整合机制,否则在权力过于分散的情况下,决策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什么事情也办不了。即使在民主国家,也存在着各种高度集权的协调和整合机制,例如 美国 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家经济委员会。集体领导体制是为了防止个人专制,但这个体制并没有保证政治责任制。尽管中国反对西方式的“三权分立”的分权制衡,但实际上的互相制衡远比西方有效。结果是官僚坐大。官僚本来是执行机构,但现实中已经演变成决策机构。一些领导层形同摆式,变成不作为政府。既得利益集团为什么这么强大?这和政府本身不作为紧密相关。 那么,社会民主呢?政府权威的流失并不表明社会得到了权力。社会同样没有权力。政权和社会的紧密关联已经不再存在。人民(社会)民主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现在社会上尤其是基层,对各级政府的不满和抱怨已经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可是,各级官员还是掩耳盗铃,假装看不到,或者充耳不闻,一味地依靠维稳机制和暴力机器来防止社会的失控。没有人会相信,这样的治理是可以可持续发展的。不关心社会成员、只图私利的党政官员,在老百姓眼里没有什么合法性。如果作为个人的党政官员没有合法性,作为整体的执政党也同样会面临这个问题。今天世界上很多国家存在的政治不稳定情形,就是政府官员无限制地追逐私利而置人民利益于不顾的后果。 重新联结政府和社会 那么如何重新联结政府和社会呢?这需要至少是两方面的政治改革。一方面是确立各级领导层和社会关联的制度。现在光依靠一些领导人个人进行一些并不规则的和人民的沟通(例如通过走访、 互联网 、电视讲话等等)是远远不够的。要建立定期会面制度,尤其在基层。没有这样的自上而下的制度不行。这么多年来,为什么上访者越来越多,就是因为问题在基层得不到解决,就“转移”到上层来。上访制度尽管是社会和上级政府沟通的管道,但有效性是非常成疑问的,因为到头来,问题还是要在基层解决。上访制度不仅在加深基层和社会的矛盾,也在加深中央和地方之间无穷的矛盾。改革开放后,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纷纷建立了为投资者提供方便的“一站式”服务。但为什么不能为自己的“人民”提供类似的服务呢?这完全是政府官员和政府本身的定位问题。 另一方面是要推进社会的自下而上的参与。这里,作为利益代表机制的 人大 和 政协 要扮演重要的作用。现在这两个制度的作用远远不够。本来这两个制度是最有效的社会参与机制,但现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了精英俱乐部,尤其在地方层面。这些理论上应当由人民选出来的代表,和人民到底有什么样的关联呢?除了自诩,没有实质。 再者,村民自治(或者村民民主)从人民公社制度和生产队制度解体之后就开始进行了,后来也在很多地方进行乡镇选举试点。但无论是村民自治制度还是乡镇选举,这些年并没有什么进步。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思路问题。很显著的一点是简单地把民主视为是选举,光强调选举,而忽视了其它制度建设,结果出现了很多问题。实际上,在基层和地方政权,应当发展出多种多样的民主政治实践,例如参与、协商等等。如果在国家层面,民主表现为“选主”,那么在地方和基层,民主就具有了其本来的意义,即人们参与影响其利益的决策。 更为重要的政治改革应当是法治建设。法治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最基本的制度,是其他任何制度的制度。用学术一些的话来说,是基础制度(infrastructural institution)。没有法治,其它制度就没有生存的基础。但中国社会正在发生一场法制和法治的信任危机。尤其表现在司法方面。在法治国家,任何社会成员可以批评或者怒骂任何东西,但不可以藐视司法。政府会穷尽一切力量保护司法。但在中国呢?政府官员藐视司法,社会成员藐视司法。全民“不信任运动”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表明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无政府状态的临界点。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法制和法治的进步极其困难,可执政党目标非常明确,尽最大的努力追求进步。但近年来,各方面对法制和法治的强调少了很多,在实际层面对法制的破坏则多了起来。 中国的政治变革不可避免。如果不想革命或者激进变革,除了改革别无选择。今天,在改革议程既得利益集团化的同时,社会各方面的激进已经显露出来。要确立有效的改革议程,为政者只能从执政党、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才能超越既得利益,动员足够的社会支持力量。对政治改革,任何激进理想主义或者犬儒主义,都会最终酿成国家和民族的大灾难。          作者:郑永年

阅读更多

日本人和日本远没有你想的那么严谨

我跟很多日本人一起工作过,我得到的感受是,日本人和日本远没有你想的那么严谨。 你所经历的写软件,只是一个方面。事实上,日本人也没有写出什么好软件嘛。 日本人的特点就是 1.优柔寡断,缺少判断力和决断力 这次菅直人,和东京电力的表现,已经一览无余了。这个毛病不是现在才有的,也不是一部人才有。而是,整个日本民族都有,整个日本历史都有。 2.死要面子,无能,还自我感觉良好 日本人是非常死要面子的,如果能力很强,那么要面子就罢了。恰恰日本人又很无能。所以,就形成了死要面子。这次很多国家都提出了要援助他们,尤其是美国,中国,俄罗斯,法国等原子能大国和强国。但是,日本死要面子,拒不接受援助。到现在实在不行了,才灰溜溜的叫法国人来。 3.小气,贪婪,自私,目光短浅 日本人是非常的小气贪婪的。用物欲横行来形容日本是最好不过了。发生地震后,石原说是天谴。我觉得石原说的很对。如果不是小气,贪婪,这次核电站的事故不会搞的这么大,损失也不会这么大。这样因小失大的事,在日本历史和现实中每天都在上演。正是这种为了蝇头小利,而缺少长远打算,使得日本没有战略。 4.怕承担责任,和糊弄 日本人非常怕承担责任。做任何事都怕承担责任。表现出来的就是怕出头。遇到问题就说些模棱两可的话。要不就是为了死要面子,开始跨海口,结果无能,实现不了后,就开始糊弄。日语就是说誤魔化す. 中国人跟日本人打交道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个糊弄。不要被日本人严谨的表象所迷惑。实际上,一出了问题,日本人就会糊弄。这次,日本人一拖再拖,就是想把这次的核电站问题糊弄过去。可惜,你糊弄,核材料不糊弄,他要放辐射,他就放辐射,一点也不糊弄。 5.就是僵化,不灵活,思路极其狭窄 个别日本人就不说了,你们跟日本人接触接触就知道了。 日本整个社会都是非常僵化,非常死的。日本人都被管的死死的。这次的地震,我们看到日本人都不去救灾。西西河拿08年四川的地震,中国人踊跃救灾和日本的冷血一比较,就把日本人骂得狗血喷头。这里,铁手,却说这是日本的优点,日本人注重规范。我要说,这是日本非常僵化的体制问题。日本人,都被工作给捆死了。现在发生地震,你敢私自去救灾吗?公司立马开除你,而日本人离开了公司就不知道怎么活。公司也不敢说,公司歇业一个月,大家都跟我去救灾,工资照发。这样公司支撑不了,必然倒闭,在日本公司倒闭,老板基本上就要自杀。所以,日本人就这样见死不救,各玩各的。而在地震灾区的公司,公司不说后撤,员工也不敢动,怕开除嘛,只能强作镇定上班。于是就出现了铁手所说的,日本人守规则,日本人守规范。事实上是日本社会管得太严。 日本的失败,是注定的。 – 也在日企干过不少时间。。。 原来只以为中层和基层是废物。。。 原来都。。 原来只以为是因为废物都到中国来了。。 现在看来,没有最废,只有更废。。。 – 写的很好,我原以为普通日本人是这样的,这次一看高层也一样 接触过一些日本人,真的如你所说。管得严,压抑的紧。有时候觉得他们挺可怜的。 以前一直以为这是日本精英阶层奴化日本普通人的结果,这次一看,从上到下没有敢于担当的。以前觉得一群敢于担当聪明的日本精英领导着一群听话肯干的日本人,这个民族还是可以的。 现在。。。真的很看不起他们,尤其是尸位素餐的领导层。日本人民真的好可怜。 – 这个问题朱可夫早就发现了。 朱可夫在自传了说,日本中下级军官很出色,上级军官狗屁不如。 相关日志 2011/04/02 — 萨苏:砸了自己饭碗的中国工程师 (0) 2011/04/02 —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日本政府的处理核泄漏事件 (0) 2011/04/01 — 西西河:日本核辐射疏散区的生活 (0) 2011/04/01 — 桥本隆则:独家揭秘东京电力肮脏交易内幕 (0) 2011/03/30 — 东京自来水无辐射真相:东京自来水公司道歉 (0)

阅读更多

萨苏:砸了自己饭碗的中国工程师

老林,是我认识的一位机械工程师,原来在一家日本加工公司工作,干了半年,上个月来我这儿,表情很是郁闷,说自己下岗了。 听了一愣,说起来,今天的中国工程师在欧美日本这些国家可谓名声在外,人称“中国军团”,哪个大公司大企业没有一大帮中国人在技术部门里面撑着呢?要说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有些人言过其实那是可能的,但总的来说“中国军团”的牌子在国外很亮。萨在美国工作的时候,弟兄们常常自嘲说在美国只有上街的时候才觉得是在外国,办公室里可是说中文地 – 您想啊,敢提溜着个小箱子,就凭一个脑袋两只手去闯世界,大多数没两年就变成各公司的中坚力量,中国工程师可不是吃素的。尤其老林是老复旦出身,技术好,人品好,工作认真,要我是老板,把自己裁了也不能裁他啊,老林怎么会丢了饭碗呢? 一问之下,真是啼笑皆非。 原来,老林倒霉在多管了闲事。他从车间走,看到日本的工人在对铝板做切割 – 具体做法就是在铝板上打一排排圆孔,打一个圆孔,就得到一个圆片,这种圆片状的材料将用来冲压零件。这方形的铝板,日本人一量,宽度够四个圆片的,于是,就打四排孔,剩下的,当边角料扔掉。老林一看之下,觉得有问题。他说你们怎么这样浪费阿,你看,把两排圆孔错开,这个宽度的材料,不就可以打五排孔了吗? 其实不用中国工程师,是个中国人,看一会儿就能明白这个道理,日本人愣是这样干了二十年。 日本工人一看,真绝,林先生,您厉害阿! 老林也没在意。谁知道一会儿,日本的车间主任找来了,说老林破坏生产秩序。 阿?!老林不高兴了 – 我这是节约材料啊,怎么成破坏生产秩序了? 日本车间主任说你就是破坏生产秩序,我们一向是一块板打四排孔的,打了二十年,你改成五排,和以前不一样了阿! 双方吵了起来,矛盾闹到日本老板那里,没想到那个老板也是向着车间主任 – 林君,你这样做不对阿,规矩怎么能随便破坏呢? 老林不服 – 这样可以节省材料阿,做起来也根本不复杂么。 日本老板语重心长 – 大家都是打四排孔的,为什么只有你要打五排呢?你擅自改动,对公司肯定是不好的。 老林生气了 – 你说原来的做法好,你给我讲讲为什么有道理?好处在哪里? 老板 – 既然我们二十年都是这样干的,不用想也是有道理的。。。 老林 – 你这是混蛋逻辑。。。 得,在日本人心里,你有多大能耐,上下级的等级也不能逾越的。老板绝对没有错的时候,你居然敢骂老板是混蛋逻辑,日本老板当面不说什么,过后就给老林穿了小鞋,借口裁员把老林放羊了。 其实,当时听老林一说,我们就明白这老板绝对是一个井底之蛙。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里面如果中国工程师骂老板是混蛋逻辑,日本老板不是装聋作哑就是泰然受之,脸皮比城墙还厚。原因是中国工程师在各大企业技术部门的地位,使他们不得不这样处理 – 赶走一个中国工程师,常常意味着严重的损失。 “中国军团”在工作中有很多独到的地方。 比如,从上面这件事,就可以看出中国工程师与日本人思维很明显不同的地方来 – 中国工程师思路活跃,所以经常能跳出条条框框思考问题,而日本人习惯于按照规则做事,循规蹈矩,极少琢磨变通之道。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可不是中国教育的好处,而是中国的学生毕业以后竞争太激烈,能够脱颖而出的都要滚过社会的钉板,这个过程自然苦不堪言,但熬出来以后的,不敢说头上长角,身上长刺,起码也是胆大心细,眼红手黑之徒。同时,因为条件简陋,中国的工程师一直有因陋就简,用土办法解决洋问题的习惯,这样传统培养出来的人自然条条框框少些。所以,老林能够想到一块铝板打五排孔,而日本的工程师二十年也没人琢磨这个。 能够用出乎意料的办法解决问题,是中国工程师的一大特点。在各大公司里面,往往其他国家的工程师解决不了的问题,到了中国人的手里,七搞八搞就做通了,让老外们惊讶又莫名其妙。其实是他们孤陋寡闻,靠了土洋结合加鬼点子,上一代中国工程师原子弹都能弄响,现在这一代还颇有点儿退化了呢。 另一条不同就是日本的工程师把老板当祖宗一般,绝对不敢冒犯,但中国工程师虽然可以提八块点心给领导送礼,技术问题上却“牛气”得多,该争的地方绝对不含糊。这也可以算作一个“中国特色”了。其中一个原因很让人感慨,是因为曾经在很长时间里,中国工程师们不得不接受外行领导内行的情况。不是中国工程师胆大包天,实在是在外行领导下,如果技术问题上不据理力争,那可是楼要倒,房要塌的大问题。技术人员的责任心,让中国工程师在专业领域和领导吵架变成了家常便饭,而中国的领导们经过几十年的磨合,多半这种时候态度极好,基本修炼出了“领导,你不行,技术,我不行,工程问题,就拜托各位仁兄了”这样的好风度。能混到领导也是聪明人,不懂装懂,还不如让这些书虫子去干好了大家都有功么,乐得清闲。不幸的是,在国外并不是每个公司都有这样的领导 – 美国公司倒是和中国比较相似,而老林所在的那种传统日本公司那森严的等级制度,就难以接受这样“犯上”的举动了。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优点,中国工程师没有条条框框的一个副作用,是往往轻视一些看似不重要的规程。比如,日本工程师在项目完成以后,特别善于提供完整而整洁的技术文档,而中国工程师这方面就稍差。上级安排的工作,日本工程师如果觉得有问题,也会认真去做,而中国工程师如果思想不通,就会消极怠工或者撂挑子。我个人的看法是,应付能计算,能计划的事情上面,日本工程师比较有优势,应付意外难以计算,不好计划的事情上面,中国工程师几乎可说天下第一。 中国工程师在国际人才市场上比较受欢迎,不仅仅是因为善于独出心裁地解决问题,还有其他令外国人头大的地方。 比如,我们在进行网络故障处理时,和我一起工作的工程师小赵在电话里经常这样和欧美方面的工程师讲(我把其中所有的地址都换成了虚拟的):“是明尼苏达到横滨的线路出故障了。你找一下美国的服务商好吗?线路号3283737373。不过我看问题更可能出在你那边的路由器上,让你的工程师看一下可好?哪个路由器?34.123.32.211啊,它还有一个LoopBack地址是99.32.64.110,连四根专线,一条EthernetWAN,后面有一个Switch,那个Switch你也要查,地址是220.22.54.134,它是用14号端口和路由器的FE1/1口连,我怀疑那里的设置是10M/Half Duplex,可是我们需要的是100M/Full Duplex。。。” 跨越三大洲,几百台设备的地址,配置,连接的线路号码,小赵闭着眼睛和对方一一核对,如数家珍,对方的工程师通常是一会儿就晕,甚至有抱着一大叠子资料让小赵给逼哭的(逼疯的还没见到)。第一次和他这样工作,萨问他 – 你原来是不是下围棋玩盲棋的?小赵一乐 – 哪儿啊,高考时候逼出来的,死记硬背的底子阿。。。 是,这种死记硬背的功夫,无论欧美还是日本的工程师,大约都没有过。 作为一个传统教育的产品,萨早年对我们的教育体制是颇为反感的。我曾经对大学的课程很是讽刺,觉得教材落后,缺乏实用,课程配置不合理,偏偏不上课还要点名,有些课程,比如数理逻辑等,考得还挺严格。萨的看法,直到今天我们的新毕业生,和欧美的放在一起,实际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心理耐受能力都有较大差距。 但是,工作以后,又有新的体会。那就是国外各公司对中国的工程师很是看重,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工程师基础知识扎实,吃苦耐劳,学习速度快,可塑性强。这些,又不免是得益于我们的传统教育方式了 – 死记硬背造成的基础知识的确扎实些,高考过独木桥的死战使大家从小对吃苦泰然自若,习惯被老师灌输,自然懂得怎样变着法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这些方面,又觉得中国的传统教育并非一无是处 – “严师出高徒”这样的原则,是中国古人多少代提炼出来的教育方法,总不会多少代的中国人都是傻子,这里面肯定有值得保留的东西。 “中国军团”在国际人才市场上的确比较受欢迎,但要说起来,可能很多人会忽略的是,中国的工程师比别人付出多得多的辛苦。各大公司中最晚熄灯的,往往是中国人的办公室。这,或许是中国人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的又一个注脚吧。 爱迪生说,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 我从心里认为,爱迪生的伟大,超过任何一个百战百胜的将军和权摄天下的政治家。 说“中国军团”受欢迎的看法没错,老林一个星期就找到了一家驻日的美国公司,接着做Specialist去了。这家公司在日本就一个销售,加一个老林,干得轻松自如又自得其乐 – 中国工程师有一个毛病是团队精神不佳,喜欢单打独斗。没几天,他原来那老板几次打电话找他,说什么什么玩不转了,请老林回去。 老林说 – 他早想什么去了? [完] 相关日志 2011/03/27 — 萨苏:武装到牙齿的民兵 – 日本自卫队近距离观感 (0) 2011/03/22 — 萨苏:同一个地震,不一样的心思 –地震后日本政坛随笔 (0) 2011/03/17 — MRandson:意外的海啸 (0) 2010/09/30 — 中国游客所乘旅游巴士在日遭右翼分子围堵踢打 (0) 2010/09/21 — 阮永松:釣魚島問題,日本緣何空前強硬—–中國崛起面臨內憂外困 (0)

阅读更多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日本政府的处理核泄漏事件

日本的核危机演进到现在,我们可以比较 明晰的看到,日本政府屁股坐在哪里,日本政府是为谁服务的,至少我认为是: 1、日本政府屁股坐在了财阀那边,这些财阀从明治开始,历经两战不倒,并事实上控制了日本经济,进而控制了日本政治 2、由第一条我们可以推出,日本政府为财阀服务,人民反了,顶多首相下台换人或者换党执政,日本政府体制不会有丝毫变化,财阀还是最大受益者 由此我们看日本政府此次的危机处理思路: 1、否认——任何危机处理的第一步几乎都是否认,否认可以转移话题,可以制造舆论,可以为后起的赔偿撇清责任。否认核污染严重,否认封锁范围过小,否认措施不力,否认提高食物标注等。 2、封锁——封锁消息、封锁居民自由流动,隔离区以内的想出都不容易出去。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稳定市场,缩小受害范围,隔离区再扩大,很明显将直接影响到日本赖以生存的核心工业区,也是大财阀的命脉 3、篡改标注——上面已经提到过,人为篡改食物,饮水等核辐射伎俩的标准,这还是小的。更厉害的是,日本官方发布的任何关于核危机的消息,都以国际上通行的六级核事故为标准,绝对不会给外界以把柄,把核事故级别调高的七级。 4、疯狂公关——日本几十年脱亚入欧的策略,看来是比较成功的。欧美媒体讨论日本核危机大多就事论事,完全把日本当自己人。这是换了中国,我估计是全球唾骂,都想抹去TG了。 讨论任何危机的处理措施,首先要深究他这样处理的目的在哪里。基于以上的理由我认为,日本政府非常好的履行了自己的义务,非常好的在开展自己的工作。大家有什么不满意的么? 关于核危机的后续发展,我提出几个思路: 1、封堆几乎不可能,这个无人区的成本太高,除非实际上触及到老美的利益 2、安理会不会强力介入,理由同一。 3、日本会因为核危机的后续处理而发展出一个产业,进而包装这个产业,开拓全球市场,有危就有机么。 4、日本财阀通过此次事件,更加认识到日本百姓完全没有反抗意识,以后财阀和政体的结合只会更紧密。 5、日本首相不会换人,换人意味着承认政府对策失误,后患无穷。 6、TG一如既往打酱油 7、核危机的失败者是日本普通居民和WW。 日本政府高效的运作,到现在十分成功的应对着本次危机,这就是我的结论。 相关日志 2011/04/01 — 西西河:日本核辐射疏散区的生活 (0) 2011/04/01 — 桥本隆则:独家揭秘东京电力肮脏交易内幕 (0) 2011/03/30 — 东京自来水无辐射真相:东京自来水公司道歉 (0) 2011/03/28 — 广州日报:内地部分日本食品遭禁后商家换产地 前后说法矛盾 (0) 2011/03/25 — 东京“菜篮子”告急 (0)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年终专题】”崭新的算法,能否算出一个奴隶陈旧的命运”……2024年度之声

【年终专题】“墙也是一道‘边’,中国网民一直都很擅长于进行这种‘擦边’的反抗”……2024年度播客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