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赵勇:“96%以上公路将免费”作何解

现在的收费公路主要是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那么它们在全国公路总里程中占了多大的比例?如果本身所占的比例不到4%,所谓的“全国96%以上公路将免费”就没什么价值 全国96%以上公路将免费,在收费公路遭受越来越多质疑的时候,这个消息来得多少有些突然。 但这条消息又很靠谱,因为它是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何建中在例行记者会上说的。何建中说,交通运输部将研究和完善构建“两个路网体系”,即统筹发展以政府主导的高速公路为主的低收费、高效率的“收费公路体系”和以普通公路为主的体现政府普遍服务的“非收费公路体系”。其中“非收费公路体系”要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96%以上,另外4%的收费公路,也将不以营利为目的。 如果单看“96%以上公路将免费”这个数据,确实很有点激动人心。但这个数据到底有多少营养,还得看比较。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收费公路主要是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在全国公路总里程中占了多大的比例?如果本身所占的比例不到4%,所谓的“全国96%以上公路将免费”就没什么价值。 关于这个比例,何建中在记者会上没做出详细说明,但一个现成的数据多少能说明一些问题:据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86.0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1万公里,仅占公路总里程的1.7%。此外,按照何建中的说法,现有公路网中95%的高速公路都是收费的,收费的一级公路只有61%。由此可见,目前我国收费公路的主体毫无疑问是高速公路,可这个收费主体在2009年年底的时候只占公路总里程的1.7%,即便现在已经过去了一年多,想必也不会翻番吧。这也就等于说,如果按照目前的格局,即便“全国96%以上公路将免费”实现了,人们意见最大的高速公路收费问题仍然没有触及。 网上很多人说,“96%以上公路将免费”要有明确的时间表,这当然是有道理的——没有时间表和与之配套的考核,免费目标就会成为一句华而不实的口号。但我想,比免费时间表更重要的,恐怕是跟大家说清楚目前收费公路所占公路总里程的比例。如果这个比例本身不到4%,那么,所谓的“全国96%以上公路将免费”就是在偷换概念,是不费一文地往自己脸上贴金。当然,如果现有收费公路远远不止总里程的4%,那么,“96%以上公路将免费”的目标自然就要让人另眼相看了,人们对公路回归公益也自然会有更多的信心。 “96%以上公路将免费”,目标有了,背后的具体数据呢,会有吗? 相关日志 暂无相关日志

阅读更多

福岛核电站与南京梧桐树

福岛核电站建在日本,南京梧桐树长在中国,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关联。 但阴差阳错,两者最近挂上了钩。3月15日,在中国式的推特(Twitter)——新浪微博的首页上,两者一度就像一对兄弟,前后紧挨着,排在了热门话题榜上:前者排第六,后者列第七。 福岛核电站为何上榜,原因众所周知,不必多说,南京梧桐树怎么上的榜,还容我啰嗦几句。 最近,南京市政府打算修建地铁三号线,计划移走大约900棵法国梧桐树,以为地铁站“让路”。但没料到,这种过去常常被他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区区小事”,居然引发了一场规模不小的民众“护树运动”。 法国梧桐树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被引入南京市,被称为南京的“名片”。“有一种树,看到了,就想起了一座城。树是梧桐树,城是南京城。”网上流传的这句话,说明了南京人对梧桐树的特殊感情,也解释了为什么“南京梧桐树”登上了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的原因。 据中国中央电视台第13频道报道,近年来,因各类市政建设所“需”,南京市树龄在60年到90年之间的梧桐树的总数量,已经从两万棵减少到了三千棵。过去,因种种原因,南京市民们对他们所热爱的梧桐树被“强迁”爱莫能助,但这一次,他们不想继续袖手旁观了。 这些天来,无数关心这些无言“拆迁户”命运的南京市民自发地发起了一场“护树运动”:包括少年儿童在内的许多南京人,纷纷为面临“强迁”命运的梧桐树系上了绿丝带;以李春华为代表的一批南京市民则给南京市市长写了信,为梧桐树请命;在新浪微博上,老家在南京的著名足球评论员黄健翔也发起成立了一个名为“南京的梧桐树”的微群,参与者至今已有八千多人,其中不仅有南京市民,也有南京市之外的博友,该微群的标签是:“树不会说话,人要说人话”…… 后来,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力,南京“护树运动”渐渐扩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关注和声援活动,甚至跨越了台湾海峡,演变成为台海两岸关系的一个议题。同样在3月15日,台湾国民党籍立法委员邱毅也在新浪微博上发帖说:“去过几次南京,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夫子庙、秦淮河或总统府,而是一路茂密的法国梧桐,不但已是南京的标志,南京人的情感,更表征着对孙中山先生的怀念。在两岸都在庆祝‘辛亥百年’之际,南京市府为建地铁而砍掉或移植具历史意义的梧桐,我身为国民党中常委,须表达最深沉抗议,国民党高层岂能缄默!” 据媒体15日报道,邱毅表示,若南京市政府不停止砍树,他将在第二天的国民党中常会上提出临时动议,要求党中央“尽速透过国共平台或海基、海协两会协调此事,救南京梧桐树”。 不知是更多出于对两岸关系的担忧,还是更多基于对民众意愿的考虑,南京市政府很快采取了行动。15日当天,南京市市长信箱给李春华回了信,承诺市政府要在“地铁建设过程中做好绿化保护,尽量少移植或不移植大树”。中国国台办发言人也在3月16日新闻发布会上回应台湾《联合报》记者提问时说:“南京方面会很感谢你们对市政建设的关心。我们也相信江苏省及南京市有关方面会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的。” 现在就断言南京“护树运动”获得了胜利,尚言之过早;南京市市长的这个回复能否使民众满意,也仍有待观察。但在百姓常被“强迁”、民居常被“强拆”的中国,今天却有如此众多的民众愿意为无言的梧桐发起声势如此浩大的“维权”运动,这件事本身就有很大的意义。 第一,此事反映了普通中国人参与公共事务的意愿越来越强,渠道也越来越多。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这种事发生在20年前,甚至10年前,会出现一种什么局面? 首先,政府会认为,移动几百棵树绝对是小事一桩,政府既没义务、也没必要事先征求市民的意见,或事后接受市民的监督;其次,即使市民对他们钟爱的梧桐树不翼而飞非常不满,他们也没有勇气、更没有渠道表达这种不满。 但近些年来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多元化网络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一切。一方面,对于损害民众利益的某项公共政策,民众有了表达和传播他们不同意见的平台,这就是互联网平台,包括BBS、网上聊天室、百度贴吧、社交网站、微博等,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民意的集聚效应,政府不得不开始在乎、关注、甚至重视民众的意见。 第二,此事也说明,在现代化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中国人感情与理智的天平开始逐渐倾向两者的平衡,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关怀开始苏醒。 因缘际会,南京“护树运动”在进行过程中,赶上了日本的大地震和地震引发的核安全危机。从福岛核电站接二连三传来的爆炸声,似乎给了南京“护树运动”新的动力。 同样在3月15日这一天,FT中文网发表了一篇报道:《中国努力宣传核电的益处》,报道说,中国是全球核电产业的最大客户,中国计划在未来五年新建40GW的核电装机容量,报道还说:“中国核电扩建速度如此之快的部分原因在于,中国几乎没有反对建造核反应堆的舆论。与印度的情况不同,中国在发展核能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遭到公众反对。而仍有待解答的问题是:来自日本的画面是否会改变这种局面。”。 显然,日本核电站频繁发生爆炸的电视画面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民众对核电站的看法。这篇报道发表后,许多中国读者在文后留言,表达了他们对中国核电站安全的担忧。一位读者写道:“中国人不知道,不是不反对。”另外一则留言则说:“希望这次日本核事故,可以给我国近来大力主张核能开发的政策制定者们醒醒脑,核电站这样的工程建设,可不要跟高铁似地,该走的程序一定要走,别搞大跃进。”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读者的担忧也是中国高层领导人的担忧。在《中国努力宣传核电的益处》这则新闻发表后的第二天,也就是3月16日,中国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了“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等有关加强核电安全的决定。 FT驻北京记者把中国政府的这一决定称为是“出乎意料的”和“不同寻常的”。 难道从日本福岛核电站传来的爆炸声,恰如振聋发聩的警钟声,同时唤醒了中国官方和民间的环保意识? 具体到南京梧桐树,这次的“护树运动”至少说明了一点:过去三十多年来一直在追求现代化物质享受的中国城市人,突然意识到,他们除了休假时需要逃离城市、返回乡野之外,平时居住的环境里也不能完全没有绿色;他们更感悟出,树,不仅是城市的肺,也是城市的魂,没有树的城市,只能是无心无肺、失魂落魄的钢筋水泥的“丛林”,不适于人类居住。 南京“护树运动”期间,一位热心者曾经制作了一段名为《梧心悲桐》的视频,上传到优酷网上。有人看完这段视频后这样留言:“看哭了。想到刚来南京时,就在一瞬间,爱上了南京那一排排的法桐,也就是因为他们,才有了定居南京的想法。六朝古都的氛围被一棵棵法桐衬托着、保护着,可是现在……我不明白,那所谓的政绩真的那么重要吗?如果这样下去,多年后的南京还是我曾爱上的那个南京吗?” 看来,福岛核电站与南京梧桐树之间的关联,并不限于两者在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上一度前后紧挨的排名。 相关日志 2011/03/24 — 日本政府篡改饮用水辐射含量标准?3月17日前后标准相差30倍 (0) 2011/03/22 — 福岛核电站废水入海 海水放射物超标 (0) 2011/03/22 — 未名空间:砸向核电“砖家”的几块砖头 (0) 2011/03/22 — 萨苏:核电站接连爆炸 日本政府提醒吃碘片无益 (0) 2011/03/21 — 南京319保护梧桐树散步 (0)

阅读更多

金融时报:中国的网络自由

迄今为止,中国领导层对阿拉伯之春的反应远比其民众更为强烈。虽然民间几乎没有公开表达对民主的渴求,但只要一有抗议的苗头,官方就会立即予以打压,甚至连表达异见的渠道也不放过。本周,谷歌(Google)指责中国政府干扰了该公司在中国境内的电子邮件服务。这家公司表示,打压手段十分隐蔽,设计得就像是一个内部故障。这个事件反映出中国政府对待互联网的态度:既醉心于它的经济潜力,又担心它的政治后果。 中国政府早就认识到互联网有可能会鼓动异议。2010年1月,谷歌宣布不再愿意审查搜索结果,从那以来,这家互联网企业与中国政府的关系就一直非常紧张。其他网络企业也受到了限制,例如社交网站Facebook在中国遭到屏蔽。 席卷阿拉伯世界的反抗浪潮尤其令中国政府不安,这并不奇怪。埃及和突尼斯的反政府示威者就是利用网络传播信息和获取支持的。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民众在选择由谁来领导国家方面并没有多少发言权;虽然受到严密监控,但中国仍有数以百计的思想流派在网上争鸣。规避审查不仅可能,而且流行。今年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要求加强网络监管。 中国政府之所以向网站发放许可证,不仅是因为网络监管的难度,更是因为网络在商业上的重要性。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就认识到网络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电子商务如今是中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如果互联网自由被严重遏制,中国经济必然会受损。今年2月,中国政府一度屏蔽了商务社交网站LinkedIn,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股价当时急剧下挫。 政府仍在继续审查网上观点,这种行为终将证明是适得其反的。目前,中国民众普遍较为顺从,接受了没有政治自由的繁荣。但只有提高自由度,经济成就与政治权利之间的紧张关系才能得到缓解。干扰谷歌,是在运用复杂的技术手段遏制网络自由,但技术实力并不足以保证政权的维系——这种做法恰恰暴露了北京的政治脆弱。 相关日志 2011/03/22 — 明報:中國外交部反駁谷歌指控 (0) 2011/03/21 — 谷歌称Gmail问题为中国政府所为 (0) 2011/03/18 — “虚拟专用网络”(VPN)在华服务受扰 (0) 2011/03/11 — 传工信部年内出手互联网 (0) 2011/03/08 — 网络内容管理酿重大变革 “国家互联网管理办公室”上半年挂牌 (0)

阅读更多

保障房的租值将如何耗散?

在中央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大规模建设保障房的政策看来已铁打不动,五年规划是3600万套,今年的计划是1000万套系统;这一事态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前景意味深远:首先,现有住宅市场的一半将直接重归计划体制,而另一半将因等待保障房分配的漫长队伍而大幅萎缩,最终退缩于高端市场;其次,近年来已逐渐松动的城乡分割和户籍壁垒将重新竖立,农民将再次被排斥于计划性财富分配的盛宴之外;最后,支撑数亿人口当前生活与消费规划的家庭资产结构,和支撑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的财政结构,以及以之为基础的金融资产,将被全面重新估值。 如此剧烈变动的最终结果还难以看清,不过我们倒是可以设想一下住宅分配体系本身将会呈现何种新面貌,或者说,即将参与保障房建设和分配的企业与个人,会面临何种竞争格局,他们有望从中获得什么?由于旧式的全民计划配给体系已不复存在,而住建部也并未统一规定保障房的分配标准,这一格局当前的权力分布和组织结构下重新构造,它在各省也会十分不同。 过去几年的商品房销量,体现了高价格下的需求量,而保障房价格低得多,因而潜在需求必定大大超出供给量;所以,核心的问题就是,将由什么样的规则和机制,决定谁将成为数量有限保障房的众多申请者中的幸运儿?按历史经验,当一种商品的价格被人为限制在市场水平之下时,其差价通常不会全部变成买家的实际收益,相反,它更可能以排队、争夺、走后门和分配系统的成本等各种形式无谓的消失而未被任何人获得,也就是经济学家常说的租值耗散。 当然,某些条件下可以避免租值耗散,假如有待分配的保障房是已经存在的,而分配所依据的是一些简单清晰而没有争议的规则,并且分配过程在短时间内迅速执行,那么,差价收益确实可以落入得房者的手中;另外,也存在一些部分避免租值耗散的可能,比如腐败,原本会耗散的租金以贿赂的形式部分转变为分配执行者的收益。 但实际上,3600万套保障房还没盖出来,而其销售价格已先于其生产而被确定,于是就有一种可能:这些房产的质量将向同价位的商品房质量靠拢,极端情况下,两者将无差别;这样一来,与市场化条件下唯一的差别就是,原本可以开发更高品质房产的土地,被用来开发低品质房产了,即,土地租值部分的耗散了;不过,现行政策大概将阻止这种极端情况出现,而阻止它所需要的质量管制体系本身将成为租值耗散的一部分。 可以预料,某些简单明了的标准将被用于筛选申请者,比如户籍标准已经出现在每个已出台的城市分配方案中;但户籍只能剔除农民(它不能剔除流动人口,因为外出者显然不会白白放弃其在户籍所在地拥有的机会),剩下两亿多城市家庭显然需要更严格的筛选标准;或许按身份证末四位号码抽签是个简单有效的办法。 但其它可能的标准,比如已经被采用的年收入、现有房产面积和家庭财产,全都不符合简单且无争议的条件;我们并非人人都有的一张年度所得税单,也没有立即可用的家庭财产清单,更不存在官员财产公布制度,所有基于收入和财产的筛选标准都将经历复杂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因而申请和审批机制不可避免的是复杂、迟缓且不透明的。 迟缓和不透明将给各利益相关者的争夺留出时间和空间,假如争夺过程没有及时导致一个透明化的标准产生,它将一直持续直至租值耗尽,即达到这样的状态:那些最费劲的获得保障房的边际买家,他们付出的总代价将不低于在市场上购买同等房产的价格;而此时,那些比他们更轻松获得保障房的人,所得到的,其实是帮助他们参与这场争夺的那些资源的租金。 那么,哪些资源可以提供这种帮助呢?尽管全民计划体制已不存在,但它的历史仍可以给我们许多提示;根本上讲,计划性分配问题就是个组织问题,个人在其中的竞争地位,取决于他在组织结构中的位置:他是这个结构的组成部分,还是游离在外?是否处于或靠近支配性位置?是支撑结构的承重墙还是填充材料? 很明显,与整个国家体系紧密结合乃至构成其组成部分那些“正式单位”,诸如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学校,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些单位原本就有这一套在其内部分配非市场利益的有效机制,也有着对即将建立的分配机制施加影响的足够畅通的压力渠道;可以预期,像清华大学为教师分配几千套住房这样的方案,在未来几年将大量涌现;在政策压力之下,向单位福利性分房体系回归,将是地方政府完成政策任务的简易途径。 相关日志 2011/03/05 — 宽带山:热门的三林经济适用房房型来了,35层一梯大概8户+了 (0) 2011/03/05 — 薄熙来不按常理出牌,逆天了:公租房中选名单报纸全部刊登出来了 (0) 2011/02/21 — 调控后一线城市房租猛涨 (0) 2011/01/30 — 新闻晨报:房产税落地部分地区房租飙涨 幅度最高达700元/月 (0) 2011/01/05 — 今后教小孩算术,1到100,只需要学97个数了:77成为新敏感数字 (1)

阅读更多

王烁:如果打利比亚是为了石油

打利比亚是不是为了石油?我认为不是。但为了把事说清楚,姑且假设打利比亚就是为了石油。这个假设纯粹基于利害,所以推导也会基于利害,不掺杂道义:一切从石油出发。记住了,千万别跟我讲道义!     先看看利比亚的石油行业情况,下面摘自我以前博文 《油价的利比亚因素》 :      “利比亚重新成为石油出口大国,是晚近的事情。根据国际能源署报告,利比亚有探明石油储量440亿桶,在非洲国家中最高。卡扎菲1969年上台,对欧美 保持敌对。1988年利比亚制造洛克比空难事件,泛美航空103号因炸弹袭击坠毁在苏格兰洛克比,270人死亡。美欧联手制裁利比亚,跨国石油公司被禁投 资利比亚石油工业。利比亚石油工业趋于衰败。2003年以后,卡扎菲宣布对洛克比空难负责,向受害者家属支付数十亿美元赔偿,并放弃开发大规模杀伤性武 器,利比亚才得以恢复与国际社会接触,重启对石油工业的国际投资。2005年,跨国石油公司重回利比亚。目前利比亚每日出口石油约150万桶,排名前十大 石油出口国,但仍未恢复到制裁前出口水平。”     如果打利比亚是为了石油,那推翻卡扎菲政权后会发生什么?     国际政治没有实验室,无法做实 验。幸而就在中东,在另一个产油大国,已经有先例。美国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伊拉克的石油储量比利比亚更大。同样有很多观察者认为 美国发动伊战的真实目的也是石油。在美国的扶持下,伊拉克产生了新政权。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2009年以后,伊拉克重启石油招标,全世界石油公司云集。谁拿到了最大的项目?中石油。欧美能源公司也跟,但不如中石油进取。详情可以看《新世纪》周刊这两篇文章: 《中石油伊拉克历险记》 、 《石油铁娘子》 。      绝不能说中石油就是捡到了便宜。伊拉克政府不仅开出严苛条件,还改变了招标惯例,由过往的分成变成桶油报酬,石油国家与国际能源公司的合作模式为之一 变,国际能源公司获利大幅减少。中石油愿意接受现实,玩这个新游戏,占了一定先机;在认清形势后,其他国际能源公司正在猛跟。游戏变了,所有人还得接着 玩。     美国发动战争不是为了石油吗?为什么伊拉克傀儡政权在石油上还能这么自主?为什么石油开采权还会落到非美国公司手里?     阴暗的解释:伊拉克现政权不能 脱离美国的支持而生存,但这不意味着美国可以彻底控制伊拉克现政权。在石油这个对伊拉克至关重要的议题上,伊拉克政权保住了决策权和控制权。隐含的推论 是,石油是伊拉克的最大利益,却不是美国在伊拉克的最大利益;为了换取伊拉克现政权支持美国在伊拉克的更重要利益,美国容许伊拉克行使对本国石油的决策权 和控制权。     好绕,就算是这样阴暗吧,咦,不是为了石油才打仗吗?     回到正常解释的轨道:美国的石 油安全战略,不在直接控制石油资源本身,更不在美国石油公司去采油,美国航运公司把油运回国,并由美国炼厂炼化,甚至也不在石油价格上。美国的能源安全战 略载明在各种能源战略白皮书里:全球能源供给稳定,不受扰乱(disruption)。     美国能制定这样的能源安全战 略,底气使然:不论谁把石油采出来,投放在国际市场上,美国就有能力以市场价格获得它。这一战略不是出自利他动机,却有利他效果。美国会致力于维持产油国 稳定,会维护海运线的畅通。是的,这就是世界警察的本义:提供安全,有正的外部性,非世界警察的其他国家可以搭便车,中国在伊拉克就搭到了便车。这些国家 当然有理由担心警察翻脸,但这个游戏也只能跟。如果如许多人所愿望的那样“XX必有一战”,海运安全、油气管道安全、油田安全、炼厂安全,都是空中楼阁。     有了对美国能源安全战略的认知,有了伊拉克先例,如果卡扎菲政权被推翻,新政权在美国为首的西方力量支持下上台,会发生什么就很清楚了:     ——新政权会恢复执行与国际能源公司达成的石油协议,其中当然包括与中国石油公司的协议,不然你以为中国从600万人口的蕞尔小国利比亚一举撤出3万多人是干什么的?时间间隔越短,协议恢复出现变数的机率越小。要是像伊拉克这样等上六年,好多事就可能推倒重来了。     ——新政权会启动新石油项目招标。我想很可能采取桶油报酬方式。中石油将不出意外地成为最激进的竞标者,有其斩获;中石油能不能重现伊拉克夺标第一的场景,当然还要看其他国际能源公司包括美国能源公司有没有吸取伊拉克招标教训变得同样进取了。     ——利比亚从2005年以后重启的石油公司再投资会提速,不论谁拿到开发项目,产能都会大幅上升。这对石油供给的紧张状况是一个缓和因素,对石油进口大国中国绝对有利。     这些可能的好处,都建立在卡扎菲政权垮台的假设上。如果卡扎菲保住政权。国际社会必将经济制裁,利比亚石油投资必受重创。这对在全世界范围内激进寻找油源的中国能源公司不利,对提升石油供给不利,对石油进口大国中国不利。     如果打利比亚是为了石油,利害关系就是这样清清楚楚。现在,你是不是想讲讲道义?        补充     在思享家发了这篇文章后,思享家“七个习惯”有评论,我有回答,对全文是很好的补充。    7个习惯 : 如果不是为石油,那为什么不打也门,不打巴林,不打叙利亚?为什么不打朝鲜?      王烁 :打什么是为了什么,是分析收益。但分析收益只是一半,还有一半同样重要,是分析成本,为什么打这不打那,在成本分析里找原因吧。房子肯定防辐射,为什么抢盐不抢房子?      7个习惯 : 您帮我分析分析?朝鲜就算有人照着不谈。分析分析也门巴林,杀平民的比例比利比亚高吧。叙利亚够恐怖主义了吧。为啥不打?打这几个鸟国家成本比利比亚高?      王烁 :炸卡扎菲,实在太容易了,人道主义收益重不重要见仁见智,但因为成本低再小也划得过。叙利亚政局根本没动,海湾国家政局动乱沙特不答应,成本都很高。成本收益核 算是动态的,在埃及就是这样。话又说回来,不要因为一个国家有现实主义的算计,就置其理想主义的行动于无睹。人道主义无须首尾一致,有点成果就很好,求全 责备不必要。 相关日志 2011/03/21 — 韩寒:独裁者没有内政 (0)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