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权

群雄并起的电子阅读器

刊发于《新经济》本年第五期的“虚拟@现实”专栏。 —————— 全文的分割线 —————— 电子阅读器,又称为电子书(但我更愿意将前者作为硬件的代名词,而电子书则指代里面供浏览的文档),在亚马逊Kindle火爆之后,时下的一个热点话题。有数十家企业宣称进入或准备进入这个市场,其中不乏一些本土江湖中的大佬:汉王、方正、盛大等。 从硬件角度讲,电子阅读器并非是什么“高科技”产品,大多数都使用EINK技术来模拟真实的纸张阅读感,而这一技术也已基本成熟。不过,这一核心技术掌握在EINK公司手中,制造厂商有类似每生产一台DVD就要缴纳一份份子钱的担忧也是可以理解的。在硬件上,国内厂商暂时还很难有明显的突破,于是纷纷将目光投向软体——电子阅读器所承载的电子书,并希图通过销售较为便宜的电子书拷贝来贴补或者扩大电子阅读器的市场收入,乃至树立行业竞争壁垒确保没有小型的山寨玩家进入搅局。这一策略,美其名曰“整合上下产业链”,类似的野心最明显的就是盛大的“一人一图书”(OPOB)计划。 不过,我实在难以看好这种销售电子图书的做法。早在两个月前,我就在自己的博客上说“我们可以回首当年的MP3播放器,没有任何一家厂商会说:我拥有多少多少音乐的版权,所以我会卖得很好。”囤积并试图销售书籍的版权,对于消费者而言,未必是一件讨好的事——互联网上免费的有盗版嫌疑的书实在太多了,这是一个现实。而对于出版社而言,如此廉价地进行图书销售,将会让它们质疑电子阅读器厂商的真正动机:看上去是以有书看为名行兜售你们的硬件之实的做法嘛!故而,即使对于亚马逊如此有话语权的kindle,也有出版社坚决退出了这个合作计划,不再提供书籍的电子版。 这里面最关键的问题是大部分书籍就是靠发行作为收入的——我国甚至有相关法规严禁书中做硬广告——当一本书以原价的10%进行销售时,没有一个人可以有把握说这本书的销量会增加10倍。而对于畅销书而言,出版社更没必要将它的价格削去90%。在中国这个连一年看一本书都不到50%人口的国度,纵然将书籍的价格一降再降(但不是免费),有多少消费者愿意买单,还是未知数。 不过,我倒是很看好另外一种出版物,这种出版物的特性就是主要靠广告收入而不是发行收入:报刊杂志。大众媒体的属性决定了它最首要的期望是扩大接触面(也就是发行量)。一份数十张才构成的报纸卖到1元钱,可以想见它其实根本不在意发行收入。越多的人接触到它,它的广告就越好卖。再加上由于时效性,互联网上也鲜见什么报刊杂志的当期免费版本,故而,电子阅读器如果真想在内容上做点文章,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切入点。 然而,报刊杂志又不像书籍,仅仅扫描一个PDF文件就可以满足阅读者需要了。既然是为了扩大广告份额,那么,运行在一个电子平台上的电子文档,就应该有一些电子的功能:比如广告的多媒体表现,比如“下转第三版”应该是个超链接而不是让读者自己去翻。如果做得再考究一点,可以部署一些监控代码来测量读者接触到广告的频率,并在阅读器下载下一份报刊之时将数据返回服务器,由此来更好地说服广告主……这一切,都将涉及到这样一个环节:排版系统。 故而,在群雄并起的电子阅读器市场中,我较为看好方正的未来。这家出身就是搞排版系统的公司,既在软件设计上拥有大量的经验,又由于既有的排版系统和诸多媒体多有来往。切入到大众媒体的电子阅读市场,报刊杂志不仅由于扩大发行量而可能得来的广告收入增加而乐观其成甚至积极合作,消费者也会因为价格的降低而愿意买单。以一份日报1元的价格计算,当我以0.1元的价格订阅3份日报时,就可以省下近千元,如果我再算上看几本免费小说,阅读器的硬件价格就能收回个七七八八。何乐不为? Copyleft 2010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注意:转载勿改标题!ItTalks — 魏武挥的Blog (digitalfingerprint:fc4f8fc31f70097eea4b780b13146415) 欢迎 follow我的twitter 分享我的分享 与本日志可能相关的文章有:跨国巨头的回潮 (20)给电子阅读器降点温 (14)OPOB:盛大的再一次野望 (11)电子阅读器与我们的未来 (13)内容和介质的分离 (28)我很看好山寨电子阅读器 (90)

阅读更多

段钢:报纸在自媒体时代的竞争立足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5a66c0100hdwd.html 段钢:报纸在自媒体时代的竞争立足点 (2010-04-06 16:40:10) 2010年2月21日,在刚刚上线不久的人民网人民微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名字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2010年3月4日,新浪CEO曹国伟在新浪2009年度第四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透露,新浪微博的用户已达到500万。2010年3月13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接受《新京报》的专访时说:如果说BBS是第一座里程碑的话,微博当然有成为第二座里程碑的潜力。新华社新华视点两会微博编辑组负责人贾奋勇说:在新华社内部,我们经过充分的论证、评估,形成的共识是,面对微博这种新兴的传播方式,不能缺位,不能失语,而应该主动去参与、利用。如果不参与,就是没尽到新闻人的责任。[1]这些都预示着,又一个成熟的自媒体形式形成了。胡泳说:我这里所说的微博具有里程碑意义,主要是指在传播形态层面。[2] 每一次媒介的技术革命,都带来新的机遇;但这次的微博热潮并不是技术提升带来的,只是一种模式的创新和技术深化利用。然而对于报纸来讲,任何技术的推进都会引发更多的恐惧与自省。 报纸消亡论的阴影笼罩着整个行业。报纸的转型似乎已成为所以从业者的热门话题,各大报纸都在探索未来的发展之路,虽不至于到在夹缝中生存的地步,但仍是荆棘满布。变是从业者的共识,但如何变?变成什么样子?现在仍是未知数。微博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更多的疑问。在一个新的媒体时代来临之时,报纸是否能够成功应对新的挑战,继续掌握主流新闻话语权?报纸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或是会走向消亡?唯一能够给出答案的是时间。然而将这些问题拿出来进行讨论,仍然是有价值的。这些讨论将有助于提高报纸转型的效率和降低转型的成本。 一、微博挑战者 1.微博自媒体的延伸 微博,即英文中的Microblogging。维基百科对其定义为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少于200字)并可以公开发布的博客形式。微博与普通博客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在内容、文本规格等方面都远远小于后者,更加便于点对点的人际间传播。这种特点使得微博使用者传送信息的方式更为多元,包括短信、即时通讯软件、电子邮件、网页等。此外,微博客也可选择发布多媒体内容,如图片、影音剪辑等。 之所以将这个媒体时代称为微博时代,其寓意不仅在于一种新的媒介形式的诞生, 更在于其所带来的传播模式与传播理念的变化。微博最大的意义在于它进一步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渠道霸权,使自媒体的特点更全面地展现出来。 自媒体概念的正式提出要追溯到2003年7月,当时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出版了一份由谢因波曼(Shayne Bowman)和克里斯威理斯(Chris Willis)联合提出的自媒体研究报告,该报告定义:自媒体是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 径。[4]2004年,美国互联网界著名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Dan Gillmor)出版了其专著《自媒体》,该书全面地介绍了草根记者(博客主)的激增是如何改变新闻传播方式的。他指出:由于每个人都能够制作新闻,发言权被赋予了那些无声的人们。[5]也就是说,依赖技术的发展,人们作为原子化的个体成为新闻的生产者、传播者,向其他个体或群体自主发布、分享信息。至此,传统媒体的渠道霸权被打破,报纸、广播、电视不再是新闻传播的唯一渠道,我们告别了拥有渠道,就拥有经济回报的黄金时代。 回过头来看微博,不难发现它就是自媒体的一部分。它秉承了自媒体环境中个人自主传播的特点,并以一种更快速、更便捷的方式将个体与世界相连。在微博时代,以往被传统媒体忽略的信息得以传播,其所展现的价值也更加多元。实际上,这些反映的就是自媒体的特点。 因此说,微博就是自媒体必然的延伸与拓展。 2.自媒体挑战的不仅是渠道 一直以来,人们以为互联网的威胁主要在于它使报纸等传统媒体失去了渠道霸权。因此有关报纸发展的讨论自然主要围绕在如何拓展渠道上,如报纸整合、网上办报等。对于报纸而言,依托网络壮大起来的自媒体挑战的就是其渠道地位。这样的讨论固然重要,但有一个问题长期以来被忽视了,而这个问题将在判断报纸存在的必要性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是,自媒体挑战的不仅是报纸等传统媒体由于拥有渠道而保有的地位,它挑战的是整个记者作为职业存在的必要性,乃至整个媒体行业作为专业新闻机构存在的必要性。 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掌握新闻的来源。而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并且这种新闻具有更加强烈的贴近性、近向性和趣味性时,那么,由报纸等专业新闻机构在传统新闻价值判断下制作的新闻时吸引力就大幅衰减了。 自媒体的核心在于自主交互传播。这种传播首先在便捷程度上更有优势。互动性增加了传播效率,与传统媒体单线式的传播有很大区别。此外,由于信息是由使用者依据个人判断发布的,在价值上更符合目标受众的偏好,尤其是在价值趋同的小众范围内。 这不仅对报纸,乃至对所有新闻机构来讲都是致命的。他们原以为失去的仅仅是渠道,内容为王,自己仍掌握着内容的密码。然而他们将发现,围绕个人展开的自媒体在内容方面以及价值判断方面,对统一的传统新闻机构构成威胁,传统媒体再也无法垄断对世界的解释功能。 个人掌握了传播渠道,且具备制作、发布新闻的能力,将来还有可能创造出营利的模式。那么,职业记者还有存在的必要性吗?养着这群职业记者的专业新闻机构,其中报纸最为典型,还有存在的必要性吗?这就是自媒体发出的挑战。 二、微博时代报纸生存的依托 既然微博时代,或称自媒体时代挑战的是记者、报纸作为职业存在的必要性,那么,报纸生存所依托的东西便成为应对挑战的关键。目前来看,报纸在这场竞争中仍然拥有优势,而这些优势也成为报纸存在的立足点。 1.新闻真实性 早在丹吉尔默(Dan Gillmor)提出自媒体概念时,他就指出草根新闻的兴起伴随着严重的道德问题,包括真实性和公然欺骗。[5] 这并非杞人忧天。2008年10月5日,在CNN旗下的一家公民记者网站iReport 上,有用户发布了一则新闻称,苹果公司总裁史蒂夫乔布斯因突发心脏病,被送进了急诊室。这则新闻在网上迅速传播,甚至导致苹果股价出现大幅下跌:新闻发布后,当地时间上午9:41,苹果股价从高位106.19美元开始跳水,到9:52已滑至低点95.41美元。直到苹果公司发言人公开指出这是一则假新闻,而多家专业新闻媒体也纷纷证实乔布斯并未因病住院,苹果股价才慢慢回升。 这家iReport网站以提供无编辑,无过滤的新闻为口号,但结果却如此尴尬,由此可见,在虚拟世界实在难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实际上,无论是微博还是已经流行很久的传统博客、论坛,自媒体工具的更新并没有绝对满足人们对新闻的需求。2008年11月,传媒巨头默多克在美国广播公司一年一度的系列广播演讲中说,现在的人们对信息比任何时候都饥渴,而报纸对于博客以及行业内其他新秀的优势在于,它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加可信的新闻。 为此,默多克还预言,我相信报纸将在21世纪达到一个新的高度。[6] 报纸是否会真的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一个实践问题,而非理论问题。然而,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重要的:人们需要信息,更需要可靠的信息。在满足受众这点要求上,报纸显然比自媒体更有优势。 报纸有严格的内部审核机制,中外媒体皆是。各个报社都有成文或不成文的记者手册,规定着记者编采行为的方方面面,如:如何处理信息源,如何通过可操作 模式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当记者采写归来,编辑会再次确认信息的可靠性,以确保报纸上刊登新闻的绝对真实性。甚至有的新闻媒体还有严格的新闻核查制度,即在媒体未刊登前,会由专职核查员对新闻当事人或受访者进行进一步的核实。中国新闻学者钱钢就接受过《纽约客》的核查。[7] 记者,在职业道德和受聘媒体体制的双重约束下,在自律与他律的过程中,实践着对新闻准确性与真实性的要求。当然,这也是新闻记者的职业追求,这种追求使记者天然地占据道德高地并对社会现象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可以说,报纸作为一种新闻机构的存在与记者作为一种职业的身份,二者结合确保了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这方面的优势无论在微博兴起的今天还是在更多新媒体技术冲击的未来都不会改变,因此这也成为记者和报纸生存的依托点。 当然,再严密的机制也难免有出差错的时候。但总体来看,这种出错的几率要远远小于网络等虚拟传播,而且传统媒体极少出现主观故意的失实。毕竟,在现实世界中,声誉不论对于个人还是机构都非常重要,它是社会地位与经济回报的保障。也许有人会寄希望于虚拟传播模式中真实性的改善,但目前网络实名制的难产,已经说明,这个道路还很漫长。 目前,报纸仍保有新闻真实性方面的优势,而新闻真实性也将成为报纸在自媒体时代发展的立足点。 2.系统过滤vs. 个人筛选 传播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被称为把关人(gatekeeper)理论。把关人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于1947年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后经传播学者怀特于1950年引入传播学领域。该理论认为,在信息流通的过程中,媒介组织是一道关口,对社会上庞杂的信息进行过滤后,再传递到受众手中。[8] 社会上可作为新闻素材被编译的信息很多,但最终到达受众那里的新闻却是极少数的。在这个过程中,媒体作为信息的把关人或者过滤者,依照自身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或为新闻理想,或为迎合受众、或根据个人喜好,在众多素材中挑选出可用的编辑成新闻传播给受众。这个筛选的过程可能只涉及个人,如记者、编辑、主持人等,也可能涉及整个媒体机构。总的来看,媒体把关的过程就是一种系统过滤行为。 此前,有不少学者探讨了网络发展对 把关人理论的冲击,认为网络信息的多元化正在淡化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把关人角色。然而,尽管有冲击,但这种冲击还不足以抵消 把关的作用。 网络的兴盛带来的是海量的信息,尤其在网络发展所促成的自媒体时代。个体传播者依照自身各不相同的喜好与价值判断所发布信息铺天盖地地袭来。微博的诞生使这个局面加剧,将人们推入信息爆炸的火焰中。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个人难免会有无助感。看什么,不看什么,从哪里看,都成为棘手的选择困境。更严重的问题是,在成千上万条信息中,有多少是有用的或是有价值的,如何从各种垃圾信息中筛选出真正需要的?搜索引擎是为解决这个问题应运而生的,但如果连关键词都不知道,又从何入手呢? 面对这种信息爆炸或是垃圾信息成灾的局面,报纸再一次显现出其优势。由于拥有着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队伍,报纸通过系统过滤,去芜取精、去伪存真,为受众挑选出符合普遍新闻价值观的信息,将受众从个人筛选的无助中解救出来。 时间就是一切!系统过滤为大众所节省的时间所形成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人们需要多元化的信息,人们更需要有价值的信息。报纸所做的就是,让受众在更短的时间内阅读更多有价值的新闻。而这样做,在今天,在将来都是有意义的。 的确,微博一出现,就有人开始呼唤传统新闻价值观的改变。但正是新闻行业已形成的一系列标准,为读者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此,报纸生存的另一依托点将在于新闻价值观的保留,以及由此衍生的系统过滤功能。 3.制度优势 丹吉尔默在《自媒体》一书中说:如果今天的主流媒体是恐龙,它不会悄无声息地灭亡。[9] 在这里,今天的主流媒体就是指报纸、广播、 电视等传统媒体。之所以说即使它们消失也不会是静悄悄的,原因在于政府不会坐视不理。 尽管网络的地位在上升,政府对于报纸的重视程度依然高于网络。政府对报纸行业的最大支持在于对网络新闻采写权的限制。新闻采写权的缺失不会完全扼杀网络新闻的生命力,但仍然极大地限制了其发展。无论是网站、论坛、播客、博客、还是微博,没有采写权,发布的新闻就不能称之为新闻,因为没有人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毕竟没有经过权威授权,就会缺乏约束与责任。 目前一些新闻从业人员也会通过博客、论坛、乃至微博发布一些信息,其中也不乏自己采写的新闻。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这些有采写资格的记者想要以自媒体的方式发布新闻也需要依托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平台。在大多数情况下,除非说明文章已在某报纸(或其他传统媒体)上发表,否则这种以个人方式发表的新闻一样缺乏公信力。当然,以流言、谣传的形式继续散布又是另一个范畴的事情,与真正的新闻无关。现在,一些网站在争取新闻采写权。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如果不能解决虚拟传播领域的实名制问题,或是形成有效地新闻制作问责制,政府不会放宽采写权。文责自负对于传统媒体是一个比较有效的约束机制,既是强制约束,也是道德软约束。而自媒体只要一天无法解决约束机制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与传统媒体竞争。 政府支持报纸等传统媒体也是不无道理的。例如报纸,经过长期的积淀,已形成自己的品牌。当受众在自己信赖的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他是不会去怀疑这则新闻的真实性的,这就是品牌,这就是公信力。著有《正在消失的报纸: 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的美国学者菲利普迈耶说报纸的主要产品既不是新闻也不是信息,而是影响力。[10]政府看重的便是报纸的社会影响力,包括一些报纸所传递的主流意识。这些是不可能被个人、被网络迅速取代的。政府也将继续给予报纸等传统媒体制度上的支持。 三.报纸的变与不变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报纸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其所占有的优势也将成为报纸未来发展的立足点。 报纸消亡论不能被完全否定,谁也不能保证报纸绝对不会消失。新技术的推进,无论在渠道上还是内容上,的确给报纸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而在报纸最大的优势新闻真实性方面,微博也发出了相应的挑战。 不论是新浪微博还是人民微博,都不约而同地引入身份认证制度。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名字只可能属于一个人;而诸如姚晨、赵薇、李开复、黄健翔这些大众所熟悉的名字,经过认证,也对应着传统媒体上我们所熟知的那些人。这无疑是微博在探寻网络实名制过程中的一大有益尝试。人们对自身名誉有着天然的保护意识,实名就意味着责任,保证真实性的责任,维护个人名声的责任。 可惜,微博推出实名制的范围仅限于公众人物,其初衷也只是维护名人名誉权不被侵犯;当然更原始的初衷的是通过名人效应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微博。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理解微博的实名制,这与能够实行监督者角色的全面实名制还相距甚远。此外,这种部分实名制的尝试仍停留在自愿的基础上,非必须,非强迫。只有当实名制在网络上形成强硬的制度性安排,网络真实性才有可能得到保障(当然,实名制也不是对付虚假信息的灵丹妙药。而且有人认为,实名制对网络自由的损害从而造成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其对信息真实性的助益)。即便是把全民都有可能打造成记者的微博,也并未完全解决自媒体在新闻真实性方面的欠缺,更谈不上信息的过滤了。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仍是网络等新媒体所无法取代的,而网上众多的传言也有赖传统媒体去证实或澄清。例如,2009年发生的杭州 57交通肇事案,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杭州飙车案。事件发生后,各种流言便在网络上散布开来。例如有网民爆料,称与胡斌(肇事者)一起飙车的伙伴是杭州一市委常委的儿子;在开庭审理的过程中,又有网民在论坛上发帖称出庭的被告人胡斌是替身,还贴出照片加以佐证。不实的传言使公众的情绪愈发激烈。直到传统媒体介入后,才调查证实网上流传的全部是假消息。可见,新闻的真实性仍需要传统媒体来维护。 摩尔定律[11]显示,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是飞快的;也许有一天,在技术的推进中,自媒体会发展到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高度。然而,依据自媒体的特点,无论技术如何发展,都很难逾越虚拟世界固有的矛盾真实性。而自媒体的优势恰恰是依托虚拟世界而形成的海量信息。当然,一旦自媒体拥有真实的海量信息,且能够做到迅速地筛选与搜索,传统媒体的危机时刻也就到了。 报纸消亡论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理论。报纸的生存依然需要在求变中寻找空间。例如默多克曾建议,报纸要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新闻和意见。[12] 这个建议对中国也是有借鉴意义的。报纸发展有特色的观点、评论,有利于在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的中国报业内,开辟出新的空间,避免在竞争中被淘汰。而细分市场,收缩报道范围,增加报纸不可替代的社区影响力[13]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当然,有关报纸发展问题,讨论最多的仍然是融合,与互联网融合,报网互动,以利用网络实现更多的人性化服务。针对微博,相信也将会有如何将报纸与微博技术相结合的讨论出现,这些都是不无裨益的。 报纸为了生存可以变,可以广泛接受融合自媒体时代的新闻表述方式。但对于自身已有的优势,例如在新闻真实性、新闻价值观判断等方面的优势,报纸必须有清晰的认识。这些是报纸在新时代的立足之本,一旦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必将受到威胁,报纸消亡论也就不可避免。 注释: [1]高明勇.《两会微博带来什么?》[J]《新京报》2010年3月13日B04/05版。 [2]如注释1 [3]转引自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 《探索》2006(2). [4]Dan Grillmor. We …

阅读更多

湖南省职称评定中的黑幕

       早就听说湖南省每年职称评定很“黑”,不送出1~2万,就不可能通过,以前只是将信将疑,但通过今年的亲身体念,我完全被折服了。那么,职称评定是如何操作的呢?  首先,

阅读更多

为了股市放松房地产调控大错特错

为了股市放松房地产调控大错特错
 
2010-5-11 每日经济新闻
 
   
随着股市下行,对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质疑声越来越大。
 
   
第一个质疑,对于房地产太过严厉,已经影响到实体经济;…

阅读更多

谁阻碍了共同富裕?

作者:纪硕鸣 | 评论(1) | 标签:时事观点

 一向言论出位的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最近被行为出位的老百姓扔了两只破鞋,并引起媒体及网民热议。出位的言论和出位的行为固然是社会不文明和不和谐的表现,但深层次去想,背后显示的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不同利益的代表者开始正面、直接的冲撞。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为号召的改革开放,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经济快速增长令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不仅衣袋里有钱,讲话也变得牛了。老百姓期待的共同富裕却迟迟看不到,相比改革开放前,社会固然很有效率,越来越富裕了,却离公平渐行渐远,共同富裕的路也变得漫长了。

 一直以来为中国的高房价辩解,并自认为是中国人民最想揍的继日本小泉、台湾陈水扁后的「第三人」——任志强,在大连房协主办的论坛上,作为主讲嘉宾走上讲坛,迎接他的是一个听众朝台上扔出的两只破鞋,大叫「去死吧!」随后还有人跟起哄,拍手叫好。经历过民众多番出位回击的任志强笑称,此待遇比得上总统。同时也指扔鞋人并不是所谓的「房奴」,而是连首付都付不起的人。

向阻碍共同富裕的力量扔鞋

 任志强遭「扔鞋」绝非偶然,网上还有更为激烈的言论,有网民称:「我看这个人不应该扔鞋,而应该是手雷。」「扔鞋哥」在网上留言,表达自己扔鞋的动机是:「我扔的不是鞋,是愤怒!」长期以来,任志强对房地产市场发表的评论,让他被很多人视为房地产开发商利益的代表人物,「房子是财富,像钻石戒指,低收入不应该拥有」、「买不起房关开发商什么事?」以及「中国人太有钱,房子太便宜」等对低收入者极尽刺激的言论。这些言论实际上已经超出了房地产开发商的角色,而成为先富者维护自身利益的代表。「扔鞋哥」扔鞋的对象实质上也不是任志强,而是在向中国走向共同富裕的阻碍势力扔鞋。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走向共同富裕,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让中国人走出贫穷的构想。1985年10月23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说,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它地区、其它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中国改革开放数十年,走的都是这条路,在政府的改革计划中,政策向一部分人倾斜,让他们的钱包先鼓起来。改革开放之初,即使有些偷税漏税就当政府让利了;假情假意假货充斥市场认作新创意;资产重组中有权势者捷足先登;少部分人享受中国廉价劳动力的快餐;土地交易中,官商有了快速增富的机遇等等,实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设定。

 应该看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国策,不完全是市场导向。问题是,没有清晰的设计:该让哪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些人该富裕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式来带动其它人共同富裕等等。这样,原本就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工人没有先富起来,急切需要富起来的农民没有先富,而那些有了钱的先富者,富了以后还想再富,富了以后并没有想到带动的责任。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确实体现了社会效益,却失去了社会公平。先富者不仅没有有效带动期待共同富裕者,还有意无意地成为了共同富裕的阻碍者。不断推高的房价,让正努力期待过上小康生活者望尘莫及;物价不断上涨,收入就变相减低了,先富者决不愿意拿出更多的红利给员工发工资;公共品越来越缺乏的社会,低层百姓的生活质量会下降;即使大连这样的论坛,话语权也牢牢被掌控在先富者手中。共同富裕遭遇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没有预料到的阻力。

胡温新政强调共同富裕

 三十多年前,在计划经济的平均主义下贫穷,中国百姓更期待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走向共同富裕的未来,对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的「带动」充满梦想,期盼寻找到梦想成真的一刻。可以说,在中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大部分民众还处于追逐财富的梦境中。无可否认,今天的中国,整体富裕起来了,人民生活也有很大的改善,但伴随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公平严重缺失,不同利益团体的对立开始出现,中国走向共同富裕之路变得艰难了。

 不容置疑,十七大前后,胡温推新政,一再强调中国的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社会公平,引领中国走向共同富裕的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惯性停不住,先富者欲罢不能,任志强只是一个算不了什么的代表人物,背后彰显的是整个社会的不公。还在共同富裕梦想之中的大多数中国人开始梦醒,不希望仅生活在睡梦中的冲动下,向任志强扔出破鞋,要捡回的是社会公平。

纪硕鸣的最新更新:
  • 上海世博给世界留下什么? / 2010-05-09 15:05 / 评论数(15)
  • 「双英辩」台湾百姓是赢家 / 2010-05-04 11:01 / 评论数(5)
  • 与人民共命运的总理 / 2010-05-04 11:00 / 评论数(2)
  • 北京专家把脉重庆模式 / 2010-04-26 11:08 / 评论数(1)
  • 韩正访台的意外收获 / 2010-04-26 11:07 / 评论数(8)
  •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