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差距

解决房价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缩小贫富差距

提起房价,10个中国人中至少有8个会说“高”。我不懂房地产,说不清楼房的建筑成本和利润是怎么计算的,不好说“高”与“不高”。但是,我读过一篇博文,说是在北京,副部长靠工资买不起房。我惊讶,一个共和国的副部长,副省级领导干部,放到欧洲一个小国家里,那就是一个副总统呀!买不起房?老天爷呀!怎么得了?看来,北京的房价:“高!”“实在是高!”

阅读更多

富二代穷二代官二代众生相 三国演义时代开始

近一个时期以来,富二代、 穷二代 、官二代已成为舆论的热门词语,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从成都富家子弟“豪车聚会”,到网络的“贫二代18条标准”,再到河南省固始县的“选举门”,人们强烈地感受到当前中国社会正步入一个有待破解的“传承怪圈”。 …

阅读更多

官媒:财富分配失衡流动机会减少致中国社会底层扩大

近些年来,在各种资源与机会的配置中,社会底层处于劣势甚至出局的地位。 近10年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中一个需要引起关注的现象是:在中上阶层快速崛起的同时,社会底层也在扩大。这一现象使得当前中国社会阶层面临着日益分化的风险。近期接连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幼儿园小学凶杀惨案以及企业员工自杀等社会冲突,与这种社会阶层分化和社会底层扩大不无关联。 财富分配的失衡与流动机会的减少导致社会底层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以职业分类为基础,表现为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占有的分化。其中,处于社会底层的主要包括那些生活处于贫困状态的城乡居民、农民工,以及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 在过去10年中,中国社会底层的规模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 从社会底层3大群体规模变化来看:外出进城农民工由2000年的1亿左右上升到现在的 1.3亿左右;城乡贫困人口按2009年国家新的标准,不降反升,超过4000万人,而按世界银行的标准,则超过2亿人;再次,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规模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由2001年的4.8%扩大到2006年的5.9%。 造成 社会底层扩大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近些年来,在各种资源与机会的配置中,社会底层处于劣势甚至出局的地位。其中,最易被观察到的就是财富分配的失衡与流动机会的减少,导致社会底层的扩大。 从财富分配来看, 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造成低收入群体的增加,这是社会底层扩大的直接原因。 近10年来,中国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自2000年基尼系数越过0.4以后,不断上升,目前已接近0.5。在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中,那些主要凭体力劳动获得收入的社会底层劳动者群体由于收入增长严重滞缓,如规模不断扩大的农民工群体,其收入增长在过去十年时间里基本处于停滞。2000年以来,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成长,经济增长成果越来越多的份额开始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分配,财产性收入成为人们分享发展成果新的主要方式,这在造就很多受益群体的同时,也出现更多在这场财富分配盛宴中出局的群体,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扩大了社会底层。 从社会流动来看,社会流动机会减少,流动成本的提高,导致社会中下阶层及其子女越来越难以向上流动,这是社会底层扩大的又一重要原因。 从流动机会来看,教育是现代社会流动的最主要机制,然而,1999年高校扩招后提供的更多高等教育机会,并非如扩招之初人们想象的那样惠及社会底层家庭的子女。由于扩招后高校全面收费和高校毕业后就业难的出现,社会底层家庭子女通过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渠道也变的越来越窄了。从流动成本来看,在近10年来,农民工的地位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有所恶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绝大多数农民工是抱着外出务工经商、过上小康生活的梦想出来的,但是,由于农民工工资长时间停滞不升、工作环境长期恶劣、生活负担日增等,他们的所得往往意味着更多的付出。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出现农民工大大获益的景象,相反他们向上流动的成本越来越高, 不但他们自己难以向上流动,就连他们的子女向上流动的渠道也越来越窄了,如教育成本的大幅提升,使得他们难以支撑孩子的教育;城镇房地产价格猛涨,使他们看不到迁居城镇实现城市化的希望和可能。 2000年以来社会底层扩大的现象也引起政府的关注,并围绕着再就业,保护农民工权益,制定最低工资标准,提高贫困人口标准,为贫困家庭子女就学提供贷款、加强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等问题,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但是,社会底层规模是否因此会缩小,目前来看,政策的效应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社会底层的集体意识与行动越来越明显和越来越强烈 资源与机会分配的不平等,不仅导致社会底层在扩大,而且由于在资源与机会的配置中,社会底层处于财富、教育、权力等多种资源配置劣势位置的重合,这使得社会底层面临着重重困境,这突出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民生艰难,体面生存受到威胁。过去的10年,是中国教育、医疗、住房成本快速上涨的10年,由于教育、医疗、住房等原本由政府提供的民生保障,不同程度的推向了市场来解决,并且这些公共物品的市场价格一路上涨,然而同期社会底层收入增长却相对滞缓。无力通过市场来满足基本需求。在市场失灵、政府缺位,支出与收入“一涨一缓”的情况下,社会底层沦入了民生艰难的困境,体面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 另一方面,权利受损。2000年以来,社会底层在扩大的同时,社会财富阶层快速崛起。改革开放之后在中国出现了一个财富阶层, 但是近10年来中国财富阶层的成长速度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 根据胡润中国富豪排行榜的统计,1999年中国内地百富排名榜上榜人数为50人,而2008年达到1000人。同期,排名第50名的财产也从0.5亿元上涨到100亿,其中的2007年更是达到120亿元;前50名财富合计从2004年的1715亿元快速的上涨到 8275亿元。 财富阶层的兴起与社会底层的扩大,二者之间是存在关联的,也就是说 财富阶层的壮大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社会底层扩大为代价的,这突出表现在社会底层的权益被侵犯。 如劳动领域用工不规范,劳动者权利得不到保护,工资低下并拖欠工资,不给工人缴纳社会险等等现象并不少见,企业在发展,工人权益却在受损。另外,从胡润中国富豪排行榜中,富豪最集中的行业是房地产业。而 2000年以来中国社会底层的扩大中,征地拆迁是个重要的原因。一些房地产商与部分地方政府官员相勾结,暴力拆迁,低价拿地,严重侵占被征地者利益。正是由于一些富豪的财富积累与社会底层的权益受损密切相联系,引起民众不满情绪和强烈的不公平感, 在一些社会底层群体当中出现了“仇富心态”,这种社会心态的出现表明,在社会底层中已不再是相对剥夺感,而正在向绝对剥夺感转变。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在诸多利益问题上,社会底层的集体意识与行动越来越明显和越来越强烈。 体制外抗争在底层抗争行动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社会底层维权行动趋于公开性与多样性。根据我们对东西部地区农民征地纠纷调查结果来看,只有23%的农民表示“无可奈何,只好忍了”,而有 77%的农民表示会采取各种公开的办法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些方式包括与对方协商;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找说得上话的官员帮助;打官司;找媒体帮助;暴力反抗和上访静坐示威等。概括来看,社会底层的维权行动分为两大类: 一是体制内抗争,即依照现在体制允可的方式,依法维权。在遇到利益受到侵犯时,多数社会底层群体不再像过去心存顾忌,而是依据国家法律及政策的相关规定,赋予了维权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整个活动具有很大的公开性与多样性。这种体制内的依法维权并不具有太强的冲突性,但是, 这种体制内依法维权的途径对于社会底层而言,效果甚微。 根据调查,只有1/3社会底层群体认为维权结果是公平和比较公平的,而有2/3认为不太公平和很不公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存在两种可能:一是期望值过高,二是结果的确不公平。从近些年来大量相关案例报道和调查来看,第二个原因是不可忽视的。另外,对于社会底层而言,依法维权途径有限且行动成本过高,过程不仅漫长而且判决后执行也存在许多困难,这往往使他们感到失望。 二是体制外抗争。 在依法维权不能解决问题之后,社会底层群体的维权方式转向体制外维权。和依法维权相比,这种维权方式具有很强的冲突性,超越了现有体制的调控,极易引发社会不稳定与社会失序。 目前来看发生的规模性群体性事件,以及个体的暴力抗争,其行为主体多为社会底层。概括来看:这种体制外的抗争方式具有 三大特征:一是维权心态具有很强的冲突性,“仇”、“恨”色彩浓厚;二是维权行动强烈,甚至涉及人身伤害攻击;三是维权后果容易引发社会震荡,由于社会底层群体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这种体制外抗争行动极易引发社会同情的蔓延。 另外, 体制外抗争还有一种极端的方式,即所谓的反社会 ,如近期接连发生的针对幼儿园和小学的惨案。在人们一致谴责这种行为的同时,还须注意到这些反社会行为的共同特征:一是行凶者多来自社会底层,都有遭遇歧视或权益受损的经历;二是除个别案例外,被攻击的多为当地最好的幼儿园和小学。我们不能仅谴责这种反社会行为而不深思背后的社会致因。 目前体制外抗争在社会底层的抗争行动中所占比重呈现上升的趋势,由此引发诸多矛盾与冲突,正在引发社会的不稳定与失序。同时也表明, 现有维权制度安排并不能有效地维护社会底层的权益。 如何改变社会底层维权难的现状,促进社会稳定,这是当前无法回避的重大任务。 (作者:胡建国,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课题小组成员) 欢迎订阅《政府丑闻》博客!RSS地址: http://feeds.feedburner.com/GoveCN 邮件订阅: http://goo.gl/JpxH 投递您的政府丑闻: Twitter标签: #GoveCn    Gmail: GoveCN@Gmail.com

阅读更多

BBC中文:全球每年近亿人不得“善终”

全球每年有一亿多临终病人及其家属需要关怀服务,但能够享受到临终关怀的病人不到总数的8%。 这份《经济学家》杂志信息部受新加坡慈善机构“连氏基金会”委托完成的报告指出,尽管近年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亚洲国家在“死亡质量”指数方面的排名仍偏低。除印度排名最后外,中国、马来西亚、韩国都排在后十名,连经济发达的日本在调查的40个国家中也仅排名第23。 但同处于亚洲文化背景之下的台湾和新加坡分别排名第14和18。 “善终”观念 台湾马偕纪念医院安宁疗护中心顾问、台北医学大学双和医院副院长赖允亮向BBC中文网介绍了台湾这方面的经验。 赖允亮医师说,华人社会本来就有“善终”的观念,但同时对死亡又有忌讳。 没有安装Flash播放器 下载Flash 选择其它媒体播放器 台湾的做法就是先从民间做起,通过马偕纪念医院这样的先行者的工作让民众接受临终关怀(台湾称“安宁疗护”)的概念,然后经由非政府组织的推动,成为政府医疗政策的一部分。 《经济学家》杂志的报告指出,即使在拥有先进医疗保险体系的富裕国家也很少有能让医疗保险支付临终关怀费用的。但台湾已经做到由全民健保承担安宁疗护。全台目前已经有59家安宁病房,40%癌症病人在生命的晚期接受了服务。 两岸交流 在谈到中国大陆这方面的落后情况时,赖允亮医师表示他个人以为,大陆幅员广大,各地文化差异巨大以及在临终关怀方面起步较晚都是原因。 赖允亮医师介绍,两岸除早期的零星交流外,2001年李嘉诚基金会捐资在大陆启动“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后,台湾已经为该基金会培训了对批次相关人才。 根据李嘉诚基金会“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网站上的信息,该项目目前在中国大陆已经有31家宁养院,为9.1万名患者提供了服务。 但在十多亿人口的中国,类似的机构只有100多家,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专业人士也仅有几千名。 贫富差距 有分析人士指出,《经济学家》这次的报告可能更多从西方视角出发,以病人能否在医院接受临终照顾和多大程度上国家承担了相关费用为主要标准。 但从报告结论看,“死亡质量”指数在很大程度上跟有关国家的经济实力有直接关系。 报告中排在后面的国家还包括乌干达、巴西、墨西哥、俄罗斯、土耳其和南非等国家。 排在首位的是临终关怀起源国家英国,随后是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奥地利、荷兰、德国、加拿大和美国。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