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云之 | 张维迎:天理与王法

    “衡量一种行为是否该做,有两个标准,一是合理不合理,二是合法不合法。这样,我们所有做的事情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既合理又合法,第二类是合理但不合法,第三类是合法但不合理,第四类是既不合理也不合法。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基本上都是第一类和第四类,也就是合理的就是合法的,不合法的也就是不合理的。 此时,人们做选择相对容易,遵守法律也就是遵守正义。但在像我们这样的社会,属于第二类和第三类的事情很多,有时其比例甚至超过第一类和第四类。这就是生活在我们这个社会的人面临的困境,也是我们之所以要改革的原因。”——如果法律不过是统治者的公器,既不敬畏头顶的神明也不存有内心的道德律令,王法就是天理,怎么改也是换汤不换药。为什么有人那么怕宪政?宪政就是限制王法不得违背天理——不得侵犯人的自然/天赋权利。   张维迎    从吴英案到曾成杰案   去年的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年会上,我的演讲从吴英案说起,今天的演讲我要从曾成杰案开始。有人说我去年的演讲对挽救吴英的生命发挥了一些作用,如果确实如此,我感到很欣慰。当然,无论我在今天的演讲中说些什么,对改变曾成杰的命运已没有任何意义。但我确实希望,我今天的演讲能对拯救未来的一些无辜的生命有所帮助。   曾成杰因“集资诈骗罪”被秘密处决这件事,在整个中国社会引起了极大的震撼,企业家群体中弥漫着一种”兔死狐悲“的气氛。是啊,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司法体制之下,一想到今天曾成杰所遭遇的不幸某一天可能落在我们任何一个人身上,有谁能没有一点悲凉之痛呢?   这种兔死狐悲的情感,实际上就是2000多年前孟子讲的“恻隐之心”,也就是200多年前亚当·斯密讲的“同情共感”(sympathy)。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开始就宣称:人无论多么自私,他的天性中显然会有一些原则使他关心他人的命运,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心,就是当我们看到或想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他接着说,这种情感同人性中所有的其他原始感情一样,绝不是品行高尚的人才具备。最大的恶棍,最顽固的不法分子,也不会全然没有任何同情之心。   恻隐之心,同情之心,对我们理解社会的道德和正义具有重要意义。孟子讲,恻隐之心就是仁。亚当·斯密认为,同情心是人类道德的心理源泉。正是别人的喜怒哀乐在我们心目中引起的共鸣使人类有了良知;正是对我们心中的那个公正的旁观者、那个伟大的法官和仲裁者的情感的尊重使我们有了正义。   曾成杰被执行死刑后整个社会舆论对他的同情,说明我们社会的良知还没有泯灭。    理大还是法大?   曾成杰为什么被判处死刑?因为他“犯法”了,至少法院认为是这样。一个问题是,曾成杰当时响应当地政府的号召集资的时候,他是否知道自己是在做违法的事情?这一点我不好猜测。但无论如何,法院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无知而免除他的罪行,尽管法官在量刑的时候会对此有所考量。我更关心的问题是,即使他真得犯了法院判决时所依据的那种法律,并且是明知故犯,对他的惩罚就是正义的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理解法与理的关系。十年前我曾提出这样一个分析框架:衡量一种行为是否该做,有两个标准,一是合理不合理,二是合法不合法。这样,我们所有做的事情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既合理又合法,第二类是合理但不合法,第三类是合法但不合理,第四类是既不合理也不合法。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基本上都是第一类和第四类,也就是合理的就是合法的,不合法的也就是不合理的。 此时,人们做选择相对容易,遵守法律也就是遵守正义。但在像我们这样的社会,属于第二类和第三类的事情很多,有时其比例甚至超过第一类和第四类。这就是生活在我们这个社会的人面临的困境,也是我们之所以要改革的原因。   这里讲的“法”当然是指政府制定的法律,中国人传统上称为“王法”、“律法”,学术上叫“人定法”(positive law)或立法法(legislative law)。一件事合法不合法是相对清楚的,至少政府官员和法官认为是清楚的。   这里的“理”是什么?就是中国人讲的“天理”,“公理”,“道理”,“天经地义”,学术上叫“自然法”(natural law)。自然法在西方也被称为是上帝的法(the law of God), 理性之法(the law of reason)。它们是良知、正义、德性的基本含义。   所谓天理或自然法,就是人类以理性和情感所发现的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最一般的戒条或法则。如:杀人偿命,借债还钱,知恩图报,言而有信,每个人都有保全自己生命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等等。   理大还是法大?当然是理大。理(自然法)是人类的集体智慧,是历史中自然演化形成的,是被人们普遍认可的,它与人的本性相符,反映在人的良知中。法(人定法)是政府制定的,组成政府的人与普通人一样,有自私之心,有偏袒亲朋故旧的倾向,有无知和傲慢的特性,有情绪化的时候。如果法律不受天理的约束,不以天理为准则,任何的法律都是“合法的”,就会导致不正义的法律,甚至“合法的暴政”。   理事法的“元规则”,是康德所谓的“绝对命令”。理大于法意味着只有符合天理的法律才具有正当性(legitimacy),才应该得到遵守。人类之所以需要政府制定的法律,是因为天理(自然法)有些模糊性,只有原则没有细则,操作起来有难度。也就是说,人定法应该是自然法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而不是对自然法的否定。打个比方,即使我们都知道开车要靠右行,但如果马路上不划中间线,要判决谁违规了就比较困难。但如果政府把中间线划得太靠左或太靠右,以致某个方向行使的车辆不越线就不可能通行,这样的规则就是不合自然法的,不可能得到遵守。   从古到今,理大于法扎根于每个人的基本意识中。日常生活中,人们最鄙视的是不讲理的人,而不是不守法的人。比如说,我们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而不说“有法走遍天下,无法寸步难行”。    自然法(天理)的三条基本准则   自古以来,自然法就活在人们心中。但自然法的表述和论证,则是思想家的工作。英国启蒙思想家大卫·休谟在《人性论》一书中总结了三条基本的自然法则。第一条是稳定财产占有的法则,也就是私有产权的不可侵犯性。这一条来自人类对生存、安定和和平的需要,以及可用于满足这种需要的资源的有限性,它避免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和相互残杀(害命通常因谋财引起),使人们可以和平相安,因而是最重要的自然法。第二条是根据同意转移所有物的法则,也就是自愿交易、自由签约权。财产的最初所有者通常不是能给其带来最大价值的人,自愿交易可以使财产的价值最大化,合作双赢成为可能。任何通过暴力手段强制他人交出财产是违法自然法的,除非这种暴力是为了惩罚违反自然法的人。第三条是履行许诺的法则,也就是人要言而有信。人类的大部分合作都以言辞表示开始,以行动(履约)结束。如果人们言而无信,就不可能有合作的行动,人类的进步也就没有可能。   这三条自然法或天理也就是通常讲的正义的基本含义,违法了其中的任何一条,也就违反了正义原则。如哈耶克所指出的,所有发达的法律秩序的主要特征,都极其相同,都可以说只是对这三项基本自然法所做的详尽阐释。   以此来看,曾成杰的融资和商业活动并没有违反自然法。他没有使用暴力和欺诈手段获得别人的财产,融资活动是当事人之间自愿的交易行为;他也没有违反自己当初的许诺,即使在政府政策改变之后,他仍然与出资人重新谈判达成新的还款协议。相反,政府的行为却却实实在在违反了这三条自然法则。在法院判决之前政府就剥夺了他的资产并在未经曾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就将其转移给政府自己的企业,违反了第一条自然法则;政府不允许他执行与出资人达成的还款协议,违反了第二条自然法则;政府一开始鼓励和支持他向民间筹集资金,后来却出尔反尔,宣布他是非法集资,违反了第三条自然法。    自然法(天理)的普世性和永恒性   自然法(天理)是普世的,也是永恒的。看看那些伟大的道德思想家,无论他们来自东方还是来自西方,是生活在古代还是当代,他们所倡导的人类应该遵守的“天理”都大同小异,大致不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霍布斯在《利维坦》一书中曾归纳出十九条自然法则,然后说:由于人们之中大部分都忙于养家糊口,其余的人则因过于疏忽而无法理解以上关于自然法的微妙推演。然后为了所有的人都无法找到借口起见,这些法则已被精简为一条简易的总则,甚至最平庸的人也能理解,这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条总则说明,认识自然法所要办到的只是以下一条: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即俗话讲的,公道不公道,打个颠倒。这也就是亚当·斯密讲的存在于每个人心目中的“想象的、公正的旁观者”所做的情感判断,同样也是罗尔斯正义论的基本推理方法,甚至也可以说是亚里士多德正义论的推理方法。   显然,“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总则本身就隐含了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原则,因为只有平等的人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种平等是道德上的平等,人格上的平等,“上帝”(“老天爷”)面前的平等。前面讲的大卫·休谟总结的三条自然法则都可以从这一条总则推导出来:你不愿意别人剥夺你的生命和财产,你也就不应该剥夺别人的生命和财产;你不愿意被人强迫你交易,你也就不应该强迫别人与你交易,或者,你希望别人尊重你自愿交易的权利,你也就应该尊重别人同样的权利;你不愿意与言而无信的人合作,你自己就应该说话算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现在被称为“ 黄金 法则”(golden rule或 golden law)。孔子提出这个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法则确实非常伟大,但这一法则在2000年前的轴心时代的许多其他伟大的思想家中也是一个基本法则,有些人提出的可能更早,可以说是轴心时代伟大思想家的共识,几乎没有哪一种文化或宗教不包含这样的规则。比如希腊哲学家皮特库斯(Pittacus,公元前640–前568 年)就曾说过: “Do not to your neighbor what youwould take ill from him。”(不要对你的邻居做你不喜欢他对你做的事情);几乎生活在同时代的希腊哲学家泰利斯(Thales,前624 – 前 546)说过:“Avoiddoing what you would blame others for doing。”(不要做你抱怨别人做的事情);佛法里类似的话也很多,如要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他人(treatothers as you treat yourself);如果你不想被别人伤害,你也不要伤害别人(Hurt notothers in ways that you yourself would find hurtful);耶稣也说过许多类似的话,如“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你不喜欢别人对你做的事情,你也不要对别人做);如此等等,举不胜举。这些格言都可以翻译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实上,基督教认为这一“黄金法则”来自耶稣。如果我们不是拘泥于文字,《墨子》和《道德经》的许多话都有类似的意思。   今天中国发生的有关普世价值的争论,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你可以否定“民主”是普世价值,否定“宪政”是普世价值,但你不能一般地否定“普世价值”,正如你可以说不想吃面,不想吃肉,但你不能说我不需要吃饭一样。   否定天理的普世性,无论出于私利还是公心,都是愚蠢的行为。儒家文化之所以能主导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就是因为它把天理放在王法之上。有些西方学者认为儒家文化就是自然法,这一点虽然在学术界有争议,但至少说明儒家是把“天理”放在第一位的。儒家的“礼法”体现了自然法的精神,这是儒家与法家最大的区别。秦王朝之所以二世而亡,一个重要原因是秦始皇只讲王法,不讲天理。    良知比法律更重要   回过头来总结一下,曾成杰犯了什么法?或许他真的犯了“人定法”,也就是政府制定的律法(所谓“非法集资”),如法院所判决的那样;但他确实没有犯“自然法”,没有做违背天理、违背良知的事情。   处死曾成杰或许没有违反人定法,甚至在处死他之前不告知他的亲人也可能没有犯人定法(法院这么讲了),但确确实实违法了自然法,违反了天理,违反了人类的良知!   曾成杰的不幸既有法律的责任,也有法官的责任。法律主要是靠法官执行的。我们对法官的基本要求不是仁慈,而是正义!英文中,法官的含义就是正义(justice)。我们必须认识到, 对法官来说,良知比法律更重要,没有良知的法官比不懂法律的法官更可怕。 这是因为,一个法官只要有良知,即使不懂法律条文,他也不会做出违反正义的判决;相反,即使他懂法律,把法律条文背的滚瓜烂熟,如果他没有良知,正义就会荡然无存!约翰·马歇尔被公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法官之一,但他在出任首席大法官之前根本就没有任何法律背景。这也是西方“陪审团”制度的价值所在。陪审员都是没有受过法律专业训练的普通公民,他们的判决是基于良知而不是法律。    有法无天不是法治社会   建立法治社会已成为中国人的普遍共识,但我们必须认识到, 法治社会以法律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为前期,也就是政府制定的法律必须符合天理和良知。 任何人都不应该以“法律”为托词行不正义之事。当法律不符合天理时,当你不得不在良知和律法之间挣扎的时候,你应该选择站在天理的一边。当然,许多人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人性的私心,也因为人性的懦弱。通常来说,违反人定法的惩罚在眼前,违反天理的惩罚在以后,人们通常会遵守“好汉不吃眼前亏”的格言。但我们应该对那些宁肯违反法律也不愿违反天理的人持有敬畏之心,至少不应该以我们自己的小聪明而鄙视这些人。     当然,最重要的是,政府制定的律法必须符合良知,符合天理!任何违反天理(自然法)的立法不能被称为真正的法律,只能被称为“恶法”,在道德上是不正当的!这样的立法是对人类理性的蔑视,是对人性尊严的践踏!它无助于人类的幸福!   当今中国社会最缺乏的不是法律(王法),而是天理!或者说,最缺乏的是符合天理的法律和司法制度!改革开放前,最高统治者是既不讲天理,也不讲法律,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秃子打伞,无发(法)无天”。文化大革命使人们认识到无法可能给每个人带来的灾难,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但曾成杰案件以及其他诸多案件说明,法治不等于律法之治。法治首先是“理治”(天理之治)。法律不符合天理,司法不讲良知,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无法无天不是一个好社会,有法无天也不是一个好社会!   (本文是作者为2013年8月24日合肥举行的“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峰会”撰写的主题演讲稿,经作者授权本报发表。2013年8月19日定稿。)   

阅读更多

胡泳 | 海尔最大的机会是变成平台型企业

http://www.iceo.com.cn/m/2013/0802/269494.shtml 海尔最大的机会是变成平台型企业   交互用户平台要走三步。第一步能不能自愿交互,第二步能不能自动交互,第三步能否自我增值。   30 年前,他用大锤砸掉不合格的冰箱,唤醒了海尔全员的质量意识;现在,他把“大锤”砸向旧思维、旧组织体系,推动海尔向“人单合一”模式、平台型企业转型。 将八万员工变为两千个自主经营体,并不像推倒、堆砌积木那么简单。 7 月 28 日,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海尔青岛总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让每个员工都发挥价值是海尔变革的主线。而建立平台,交互出用户的意见之后,聚合全球资源来加以满足,就好比先种甘蔗再榨糖。 “海尔希望以此获得持续产生破坏性创新的能力,最终成为不断踏准时代节拍的‘时代的企业’。”   动机:互联网加速企业洗牌   第一财经日报:海尔所在的白电行业,是一个延续性的技术创新比较多而不是颠覆性创新比较多的行业,是什么压力或者动力促使你不断推动创新?   张瑞敏:如你所说,白色家电颠覆性创新不多、延续性创新比较多。但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自己感觉到,一定要研究破坏性创新。因为互联网时代,很多家电产品发生很大变化,就算白色家电暂时还没有破坏性创新,物联网也会让它产生变化。传统冰箱必须与互联网相联,这给我们很大压力。在未知的情况下,下一步更有探索空间。   再者,互联网时代使我们看到,企业淘汰和更替非常残酷、非常快。最使大家感到震惊的是,柯达是美国文化的象征、有 130 多年历史,说倒就倒。所以,互联网加快了洗牌的速度。不管你的企业过去多么完善、成功,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可能都不堪一击。   日报:你一直身处传统家电制造业,如此强烈的互联网思维来自于哪里?   张瑞敏: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和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经常聊一下,他的研究比较前沿,很思想开拓。有许多互联网的书,都是他介绍的。另一方面,因为我一直要追求“让每个员工把自己的价值、利益最大化”,那就一定要明确用户。过去没有信息化的手段,真是很难做到;另外,一个终端销售人员,销售多少产品都难统计,没有互联网,你说多少都(可能)是假的。   日报:你怎么看待互联网给海尔及中国传统制造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海尔怎么利用好这个机会?   张瑞敏:这个机会和挑战是相辅相成的,是硬币的两面。对海尔来说,最大的机会,是变为平台型企业。平台是什么?就是快速配置资源。如果变成平台,我就不再只是原来的资源,可以配置很多资源,企业的发展就不一样。所谓资源,主要是人力资源,就会出现乘数效应。   但是,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是一样的。海尔这样一个 8 万多人的企业,变成平台型企业太难了。很简单的一条,人(的因素)是最难的。本来他进了海尔,不能说进了保险箱,也觉得有依靠,但现在有可能会被淘汰出去,或者身份转换,从原来的在册员工变为在线员工,不在海尔名册上。在中国只能慢慢来,就算你看准,也不能大幅度地做,不能像美国一裁两万人。这有一个度,太慢受影响,太快做不了。   演变:从创造用户到交互用户   日报:你的思维和概念不断更新。从人单合一、自主经营体到利益共同体,从倒三角到节点闭环网状组织、平台型企业。你这些概念之间演变的逻辑是什么?你怎么把握这些新概念推出的节奏,毕竟从员工到供应商、经销商等整个链条上的人都有适应的过程?   张瑞敏:有一条主线,万变不离其宗,就是怎么让每个员工有他自己一份。这个从一开始,国内媒体有质疑,说这个做法不符合科斯定律。科斯定律是交易成本最小化,假定你做到了(把大企业变成许多小经营体),交易成本将大得不得了,因为每个人都要明确用户,而且明确给用户创造的价值。但是,现在可以做到,很重要的原因是互联网。没有互联网,这是不可能的事。每个员工写报告,给你传真……怎么弄?现在,就算在新疆、西藏,发个短信就完了。这个过程中,概念在变化,但怎么让每个员工明确自己的用户、自己创造的价值、自己得到什么,这个不变。   随着外部互联网环境的变化,要跟上它。比如,原先是“创造你的用户”,现在是“交互你的用户”。交互用户和原来不一样。原来老是问用户:你看我的产品怎么样,还有什么意见?我来改进。但交互不是这样的概念,不是以你为主来征询意见或组织别人讨论,而是你只是搭建一个平台。所以,我给大家打了一个比方,你想要糖,一定要种甘蔗,甘蔗由糖厂把糖提炼出来。但如果你一看,糖提炼这么麻烦,甘蔗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我直接从土地里提炼糖不就行了吗?你能提吗?提不出来。所以,土地就相当于用户,让用户成为群体来交互,才能成为甘蔗,你再从甘蔗的大数据里提取糖。但你问用户要什么,就好比直接从土地里提糖。   日报:这正是我之前有疑问的地方,海尔让消费者参与产品研发设计,但消费者平常都很忙,想买东西的时候最好一看就是这个,而不是你还要问他们需要什么。   张瑞敏:苹果 iPhone 出来之前,没有用户想到有一个 iPhone 。所以德鲁克说得对,需求在创造出来之前不存在。那用户交互什么呢?他不会告诉你下一个破坏性创新是什么,但他会抱怨这个产品有什么问题。这些抱怨就是“甘蔗”,你提取出来就可以。   就像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的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说的“大数据不是万能的”。像一个饭店,一天见不到五个顾客,你还分析数据,有什么意思?但现在我有办法吸引顾客,你再来研究什么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他们在这个饭店里哪个地方停留时间最长、为什么停留时间长。所以,先创造用户,再去研究。没有创造用户,研究啥?   所以说,我们交互时,不可能是询问式的。再说,用户都有个人的事,凭什么跟你研究这事呀。你只能找出他的兴趣点,让他去参与,你再去挖掘,“先种甘蔗再榨糖”才有可能。   我总结,做这个确实很难,要走三步。第一步能不能自愿交互,找个兴趣点,让他自愿参与。第二步能不能自动交互,不是你组织讨论,看能否出现群体性的意见领袖。第三步能否自我增值,像小米手机销量翻一倍,就有一种自我增值的概念。我提出一个意见,你马上给我实现,我觉得我的价值得到实现,我就愿意再进来。其他人没有提意见,但他觉得这个网站关注我的需求、满足我的需求,也会进来。我们还没把这个(平台)建起来,但希望朝这个方向往前推进。   平台:两个上市公司目标不同   日报:海尔什么时候能建成你心目中的平台型企业?   张瑞敏:我们的战略定了七年,也有可能会提前。我想这不是凭主观愿望。从外部的竞争来讲,你必须加快。   日报:海尔具备什么特质,就可以说建成平台型企业了?   张瑞敏:具体一点说,我们在上海有一家上市公司(青岛海尔, 600690.SH ),在香港也有一家上市公司(海尔电器, 01169.HK )。青岛海尔它的平台目标就是成为全球白电的引领者。   现在它是全球白电第一(当然今年是,有可能明年就换了)。这个第一,主要是以市场份额算的,但还不是引领。引领不是这个概念。引领就是说,我生产了一个产品,别人会模仿但不能超越。现在我们有那么一款、两款产品推出后,有一些世界名牌来模仿,但太少了。就好比说,巴黎时装周,发布一个颜色,全世界都蜂拥而上。它配置的资源各种各样,吸引全球资源在平台上交互,产生破坏性创新。这个是我们正在推进的方向。   日报:海尔电器的平台目标是什么?   张瑞敏:海尔电器要吸引资源,让它自转,这是一个难题。传统型企业,比较习惯于我来召集、咨询,重点是我想搞什么,你能不能完成。但平台型企业,应该把资源吸引过来后,完全形成自动交互、自我增值的状况。   海尔电器和青岛海尔的目标不一样,中国有很多电商,海尔电器不叫电商,期望虚实网融合。有的电商实网差,虚网很厉害;我们实网强,在全国销售网络有 3 万个多店,我有配送,大家电物流配送是我们的强项。线上交易、交互,与线下交付,这两个结合起来,所以这 3 万个店要改造成体验店、配送站。   所以,海尔电器平台上各方相关群体与青岛海尔不太一样,不局限于家电。目标上,我们和很多电商不一样,很多电商发展很快、很成功,它们更多取决于价格交互,通过低价来扩大销量,我们希望体现价值或者个性化需求。   不管怎么样,我们要解决的是,改变过去平台上交流或者只是互动,而不是交互的局面。这个交互,有时那个群体不用你指挥,它有自己的意见领袖。我们正在探索这个新课题。   传承:形成“求变”基因   日报:海尔明年就三十岁了。过去近三十年,你不断提出新的管理思路。你怎么样不断改变自己的思维、颠覆掉旧的想法?   张瑞敏:我们与国内外很多企业都有接触,很难看到一个长盛不衰的公司。往往看到这个公司今天非常兴旺,明天就没了。有点“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接触当中发现,在钱好赚的时候,企业是最危险的,所以我们就非常注意这点。比如,我曾经接触日本一个企业,它说赚钱太多了,过去出差不能坐头等舱,现在可以了;过去不能住五星级宾馆,现在也可以了。这非常可怕,没有危机意识。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实施“人单合一”。说白了,钱多不是好事。当你钱多,多到稀里糊涂,一定把你忽悠掉。这是其一。   再一个,你昨天成功一个模式,但你明天没有,差不多就失败了。所以,我在内部干脆提出“成功是失败之母”。   还有,从个人来讲,我也看到很多企业,迅速起来又下去。很多时候领导人觉得“我一切都是对的”。我昨天对了,今天还对,明天还对。其实,自己觉得长胜,用这种思维下去就没了。   日报:我们一直说来自中国的管理思想是否会为全球的企业界和企业家带来价值,你认为海尔的实践和你本人的管理思想,是否能完成这个使命?   张瑞敏:从大的脉络来看,管理理论分为三个大阶段:第一阶段是“物本管理”,从当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到流水线,物本管理到极限,人就抗拒了,边际效率反而递减。日本的管理理论开始上来了,为什么呢?它是“人本管理”,一下子变了,强调团体精神、关心人,全世界都学日本管理。后来人本管理不行了,就到 “能本管理”,以美国企业为主。   我觉得,中国企业在前面这三段都赶不上,现在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对中国企业来讲,确实是很好的机会。倒不是说中国企业也要创造一种管理理论来引导世界潮流,先不要这样想。这确实是很好的机遇、很大的空间,就看你怎么做。特别对我们这种传统制造业,全球其他企业还没有(像海尔)这样做过。但是,我们探索了这么多,它还没有完全做成,就算 99 度,还没到 100 度。很有可能别人借鉴你,一下子就超越了。所以,对于我们来讲,再具体说,你利润保持增长,你的销售也应该上去。有些单位销售也上得很快,靠同质化产品,千方百计地推销。我们不想这样做。现在我们增长还不怎么样,内部定了有些产品不能干。你能卖又怎么样?一定要走差异化道路。   日报:这个企业你付出了很多心血,可以说是它的灵魂人物,你之后呢?谁来接班?他 / 她会带领这个企业不断变革和创新吗?   张瑞敏:(笑)这个我觉得形成一种可以求变的基因就可以了。   未来:关注可持续的破坏性创新   日报:最近几年海尔的不少竞争对手收入增长都比较快。   张瑞敏:我们不太关注对手。我在内部和员工说,一定不要盯竞争对手,哪怕对手有什么过分的动作。因为你盯竞争对手,结局一定是两败俱伤,你一定要盯用户,才有发展空间。所以,老子《道德经》里有一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就是不打价格战,寻求差异化。像苹果手机,就没有跟对手在低层次上竞争。   日报:从全球的范围看,海尔如何巩固自己的行业龙头地位,下一步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张瑞敏:我真的在内部没说过,要死死保住这个全球白电第一。即便别人把你弄下去,也很正常。我关注的不是份额,关注真正可以持续的、颠覆性创新的能力。如果现在没有,这是我们最大的问题,有第一也没多大意思。   日报:就像《基业长青》里说的,你是想做造钟者,而不只是报时者。你想造这个钟,这个钟能根据时代变化,在组织里不断产生颠覆性创新的产品。   张瑞敏:是,我觉得这个是最重要的。不在于一时一世的取胜,就像打仗一样,有时一个城池守不住。所以,要从全局看,哪怕名次受影响,也一定要出创新的产品。熊彼特所说的“破坏性创新”,这才是企业家精神。破坏性创新,我们离这还有距离。当然,它的基础是商业模式,所以,破坏性创新也应该是建筑在商业模式创新之上。你看看国内外很多企业,它没有这个模式的话,它今天蹦出来一个很好的产品,明天就蹦不出。就像绚丽的焰火,一阵就没了。当然,你如果礼花一个接一个也可以。   日报:海尔发布了新的 Slogan (品牌口号)“你的生活智慧,我的智慧生活”,这句话的涵义很广,你的阐释是什么?   张瑞敏:它最大的特点在于,这句话说明,海尔的诉求是变为“互联网时代的企业”。你的生活智慧,我的智慧生活。这里边的你、我,不是“你”就指用户,“我”就指企业,是这个平台上的两个群体。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阅读更多

中国报道周刊 | 老子《道德经》的逻辑思想

内容提要:至今国人不懂老子及其《道德经》,盖因孔孟之道对其篡改和排斥,并用以迎合历代專制统治者之一己之私所致。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放眼世界,当今众多国家和民族,却正在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实践着老子《道德经》之精义。比如,老子《道德经》之“民本”思想演绎成了今天的“人權”、“民主”思想;比如,老子《道德经》之“契约”思想演绎成了今天的“黨政分开”、“三权分立”思想,等等。而且,“人權”、“民主”、“黨政分开”、“三权分立”等等已经汇成了历史的潮流,大有席卷世界之势。而在此背景之下,原本三千年前就有着人类最文明、最先进思想的老子故乡——中國,今当何去何从呢? 一、哲学观 老子哲学是对先秦周易等哲学思想的批判和继承,而集中國先秦哲学之大成。 1、老子的“自然”观 老子的“自然”观就是“阴阳”、“变化”观。 对此,诸如,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又说:“此两者{指”阴“、”阳“}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又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尽}”。 老子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变两仪,两仪变四相,四相变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其中通阴阳”。 老子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妩”、“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等等。 其中,特别是在阴阳之变化“法则”上,老子更有独创见解,诸如“阴虚制约阳实”、“三个阴阳交合成卦象”等等,从而集中國先秦哲学之大成。 2、老子的“道法自然”观。 老子说:“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中,老子明明白白的揭示出了“道”的三个层次,和三种存在形式: 一是“自然之道”。即为宇宙观。是为最高层次。这就是“阴阳”、“变化”之道。 二是“天地之道”。是为中间层次。它介于“宇宙”与“人”之间,揭示的是世界万物赖以生存、活动的关系。反映的是世界万物“生存、发展之道”。故这个道是“阴阳”、“变化”之道在环境、空间之中的反映。 三是“王道”。是为最低层次。因“人”即“社会”,而社会的表现集中反映为“王道”,即“为王之道”。故这个道也是“阴阳”、“变化”之道在人类社会中的反映。 可见,“阴阳”、“变化”之道贯穿于自然、社会、历史之中。 3、老子的“柔弱胜刚强规律”观。 老子基于“阴阳”、“变化”观出发,一方面,概括性的揭示出了“刚强”即“阳”,“柔弱”即“阴”的这对哲学范畴,并从中看到了“刚强胜柔弱”乃是“自然之道”、“天地之道”、“王道”之“普遍规律”。但是,另一方面,老子也看到了在一定的“条件”之下,也有“柔弱胜刚强”的时候。并且老子研究这些“条件”,概括性的揭示和引进了“无极太极”、“有无”、“动静”、“虚实”等等这些哲学范畴,从而使得“柔弱胜刚强”也成为了“自然之道”、“天地之道”、“王道”之“特殊规律”。 正是如此,老子揭示的“柔弱胜刚强”规律之革命性的意义是:不仅在于解释世界,而且在于改造世界。 正是如此,老子哲学以“刚强”和“柔弱”而终结了以“天、地、雷、火、风、泽、水、山”之“八卦”,和以“金、木、水、火、土”之“五行”来解释世界的认识,从而集中國先秦哲学之大成。 特别是,“刚强胜柔弱”与“柔弱胜刚强”规律,无疑的,其存在于道的三个层次、贯穿于自然、社会、历史领域。而这,就应该是黑格尔苦苦寻找而不得的“绝对精神”。 二、社会历史观 当老子将“刚强”与“柔弱”观用以去认识社会、历史的时候,便反映出了如下的思想: 1、老子的“社会”观。 在老子看来,“社会”也是“阴”与“阳”的统一体。其中,“阴”即“柔弱”,它表现为“百姓”:“阳”即“刚强”,它表现为“统治者”。正是这“百姓”与“统治者”则构成了“社会”。 2、老子的“斗争”观。 在老子看来,“阴”与“阳”的对立和矛盾,决定了“柔弱”与“刚强”的对立和矛盾,这也就决定了“百姓”与“统治者”的对立和矛盾。而这种对立和矛盾,就是“階級斗争观”的根源。 3、老子的“历史”观。 老子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绝非是一部“刚强胜柔弱”的历史,而其中,也有着“柔弱胜刚强”。 4、老子的“民本”观。 老子讲“柔弱胜刚强”,从中揭示出和肯定了“百姓”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并认为,这是社会历史推动力的基础和源泉,从而提出了“爱民”、“顺应民心”的思想。这表明,老子一开始就站在了百姓的立场上。同时,基于老子“阴虚制约阳实”,即“百姓”制约“统治者”的认识。由此,反映出了老子的“民本”思想。 5、老子的“和谐推动历史”观。 老子认为,社会动荡不安,即造反、起义,和战争,并非能够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而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只有在“柔弱”与“刚强”出现“和谐”关系时,方才能够得到极大的推动和发展。由此,反映出了老子的百姓与统治者“和谐推动历史发展”的思想。 三、道德观 当老子将“柔弱胜刚强”视为“道”,即“规律”的时候,于是就对先秦的道德观有了批判的继承和发展。 1、老子的“道德”观。 老子讲的“道”,集中起来,就是指的“刚强胜柔弱”规律{在《道德经》中老子称之为“常道”},和“柔弱胜刚强”规律{在《道德经》中老子称之为“非常道”}. 老子讲的“德”,即为“道”在“自律”、“民得”等方面的思想、行为规范。 可见,老子的“道”、“德”观,并非就是伦理意义上的“道德”观。 2、老子的“道德一统”观。 在“道”与“德”的关系上,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又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从而老子提出了“道德一统”的思想。 3、老子的“以德治道”观。 老子讲“德高道高”、“德低道低”。从中,揭示出了“以德治道”的思想。 老子“以德治道”的思想表现在“得道”和“治道”两个方面。 从“得道”方面来看,主要指“柔弱胜刚强”之道,老子一是讲要喜欢道,“同于道”、“同于德”。老子说:“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二是讲要“图难于小、于易”,勤学苦练,做到循序渐进。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又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又说:“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三是讲要善于研究和总结,做到“知人知已”,扬长避短。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又说:“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又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四是讲要不自满,不骄傲。老子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认为,得道之人表现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五是讲要做到符合规律,精益求精。老子说:“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做到符合“道”的规律,并精益求精,方能得到道。 从“治道”方面来看,老子一是讲“忘我”、“无私”。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又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二是讲“爱民”、“顺应民心”。老子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又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三是讲“契约”、“平等”。老子说:“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又说:“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四是讲“正义”、“公平”。老子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中的“道”,从老子的“道德一统”的思想去看,这里的“道”就是“德”。而其中的“德”,就是指的上述“忘我”、“无私”、“爱民”、“顺应民心”、“契约”、“平等”观。这些思想和观念,正构成了“正义”的本质内容,和构成了衡量战争是否“正义”的判别标准。同时,老子又说:“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又说:“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又说:“杀人之众,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五是讲“无畏”、“不怕死”。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在老子看来,有了“无畏”、“不怕死”的这种胆量和气魄,必然会表现出“道高”来,而“置于死地而后生”。 四、武学观 老子的哲学观、社会历史观、道德观反映出了“武”的思想和文化特质。 1、老子的“止戈为武”观。 老子清楚的看到,在“百姓”与“统治者”对立和矛盾的情况下,一旦统治者忙于“利已”,则必然导致“伤民”。而正是“伤民”,使得社会历来“武”、“戈”不息,甚至出现百姓的造反、起义,带来社会的震荡。从而揭示出了“武”、“戈”不息的社会本质。故在老子看来,要止息社会的“武”、“戈”,只有统治者做到“妥协”,并从“无私”、“爱民”出发,实行“无为而治”的政治,使之出现社会的“和谐”,方能解决好这个问题。而从中,也才能使统治者的“无为”变“有为”。这就是老子的“止戈为武”思想。 2、老子的“以武制武”观。 老子基于“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而缔造出了“武术”。以之成为了对统治者施行“霸道”、“暴政”的有力的物质批判武器,并以之成为了实现“无为而治”政治的有力保障。这就是老子的“以武制武”思想。 五、政治观 1、老子的“公”、“契”治世观。 在老子看来,“公”即“百姓”。而“为公”的思想,即“为百姓”、“为民”的思想。这个思想是与老子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的。 在老子看来,“契”即“契约”,和“契约管理”。 老子的“公”、“契”思想乃是治世观的根本。 同时,在老子看来,由于“契约”和“契约管理”,其本质,在于将“私”规范于一定的范围之内,而只有在这个范围内之“所得”,方才为“利”。因此,“契”与“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故从这个意义上,也就可以说,讲“契”也就是在讲“利”,反之,讲“利”也就是在讲“契”。这是一个说法的两个方面。因此,也就可以说,老子治世思想之根本,也在于“公”、“利”二字。 2、老子的“无为而治”政治观。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就是由老子的“公”、“契”治世观决定的。因为,老子一是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就是“公”的思想;二是讲“有德司契,无德司彻”,这就是“契”的思想。 其中,正是老子“契”的思想,它不仅与先前圣人的“无为而治”即“愚民”政治划清了界限,而且也是老子提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的必然。 故老子的“无为而治”,是突现“民心”和“契约”思想的反映,是统治者顺应民心的治世立场和态度,是统治者的政治立场向百姓立场靠近,甚至一致的根本办法和措施,是统治者消除“武”、“戈”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的根本表现。 老子的“无为而治”,保证了统治者在“契约”关系中的“一般既得利益”,而杜绝,或者牺牲的是统治者超越“契约”关系而对“特殊利益”的追求。可见,在统治者与百姓之间,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主要是反映的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更主要的反映的是一个“是否顺乎民心”的“政治”问题。 3、老子的“德治”观。 老子勾画出了如下的“德治”兰图: 老子从“忘我”、“无私”观念出发,认为,统治者不能将权力及国家机器据为专有和个人依赖,不能迷信“刚强胜柔弱”,并用“武”和“武力”来治国。而必须做到将手中的权力用于为百姓谋福利。只有百姓得到了安定和幸福,国家才会长治久安;老子从“爱民”、“顺应民心”观念出发,认为,统治者必须关心百姓疾苦,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以民心为是而为是,以民心为非而为非,做到顺应民心,并身先士卒,勤奋踏实,忠于职守,带领百姓去谋利益。各级官吏是受到百姓爱戴而被百姓推选出来的人;老子从“契约”、“平等”观念出发,认为,社会的统治者必须按照“契约”原则去施政,方才能够做到“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方才能够杜绝“言出法随”、“政出多门”,方才能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方才能够做到以契彰德,取民于“德善”、“德信”;老子从“正义”、“公平”观念出发,认为,统治者要支持和坚持正义战争,反对侵略战争及一切非正义战争,并做到“杀人之众,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老子从“无畏”、“不怕死”观念出发,认为,统治者必须发扬不怕死的精神,并带领百姓去克服困难,争取胜利。 4、老子的“善恶”观。 老子认为的“善”是为“以德报怨”。 老子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老子又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正是在“不善良的人”变得“善良”,和“不诚实的人”变得“诚实”中,充分表现出了老子“善”的观念。这就是老子的“以德报怨”的思想。 而与“以德报怨”相反的是“以怨报德”。而这“以怨报德”,就是老子认为的“恶”。也就是说,在老子看来,“不善良的人”不接受“善意”,和“不诚实的人”不接受“信任”,甚至反目相向,滋事寻仇,这就是在为“恶”。这就是老子“以怨报德”的思想。 老子的“以德报怨”和“以怨报德”,无疑的,成为了立身处事,分清“为善”、“为恶”的判断标准和取舍根据。 六、武术观 老子以“柔弱胜刚强”为核心,但又不排斥“刚强胜柔弱”{因为“柔弱胜刚强”的最终实现是靠“刚强胜柔弱”最终完成的}而缔造出了“武术”。 1、老子武术的“打机”观。 在老子看来,“机”就是“有”{指老子认识论中的“有无”观,即为“空间”}、“动”{指老子认识论中的“动静”观,即为“时间”}、“虚”{指老子方法论中的“虚实”观,即为“弱势阶段”}的三者合一、三位一体。这种状况,是“刚强”变为了“柔弱”的表现。打此,则事半功倍,万无一失。 2、老子武术的“法则”观。 老子概括出了武术打法的七大法则。 它们是:一是见实{老子认识论中的实}则打和避实{老子方法论中的实}就虚的打法法则。这是由老子的“无极太极”、“有无”观,和“虚实”观决定的。它决定了打的对象;二是桩和桩法法则。这是由老子的“阴阳”及其“变化”观、“八卦”及其“变化”观决定的。它决定了打的形式和本质;三是动中求打法则。这是由老子的“无极太极”、“动静”观决定的。它决定了打的方式;四是以静制动及以动逼静法则。这是由老子的“动静”观决定的。它决定了打的一大方法;五是打在机前和打在机后法则。这是由老子的“虚实”观决定的。它决定了打的又一大方法;六是打无绝打法则。这是由老子的“阴阳”及其“变化”观决定的。它决定了打的变化无穷;七是无打法则。这是由老子的“阴阳”及其“变化”观的特殊情况决定的,即在“阴”、“阳”不交合的状态下,则无胜负、无打。 3、老子武术的“境界”观。 老子概括出了武术的三种境界。它们是:“微明”境界、“袭明”境界、“明”境界。 对于“微明”境界。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这就是打法上的“诈术”境界。是为低境界。 对于“袭明”境界。老子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这就是在打法上,要熟练的运用打法法则,和懂得得失成败的境界。是为中境界。 对于“明”境界。老子说:“见小曰明,守弱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又说:“含德之厚,比之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又说:“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这就是“以德服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是为高境界。 作者简介: 姚文俊 ,1948年出生,男,汉族,四川省资中县人。内江日报社主任编辑,已退休。盘破门武术名家。研究方向:老子《道德经》与中國武学文化。著述颇丰。代表作有论文《老子是中國武学及武术散打和文化的缔造者》、《论中國“物理”拳种的源流和意义》、《论老子“和谐”社会思想》等,并有专著《中國武功盘破门》、《老子武学与国学》、《盘破门与武术人物》。为立足中國武术、武学,新解老子及其《道德经》,开重新认识先秦思想之先河而独辟蹊径,研究老子及其《道德经》的中國第一人。 作者: 姚文俊 中国报道周刊 , 2011-07-18. | 添加评论 | No comment 原文地址 老子《道德经》的逻辑思想 通过Google Buzz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Twitter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RSS 全文订阅 通过电子邮件 全文订阅 文章分类 思想学术 . 欢迎大家投稿, 点这里 发送投稿邮件 相关日志 黑格尔,何许人也? (4) 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 谋生论 (0) 谁误读了黑格尔? (1) 老庄道无的“玄妙之门” (11) 老子生平三考 (0) 站在解构哲学的高度看动态增量建构民主制度 (0) 演绎、归纳与宇宙的统一性 (0) 探讨中国与外国的骂人哲学 (4) 必须重新发现的《老子》 (0) 康德哲学给我们的启示 (0) 孔孟之道是奴役之道 (1) 外因在事物发展中应居首要地位 (0) 哲学的最新危机──世界是什么? (3) 哲学介入政治的危险 (0) 剖析“以人为本”的真实目的性 (3) 作为阐释学的“生活儒学” (1) 从“无为而无所不为”看东西方的自由观 (0) 五四是什么 (0) 互补的人类秩序:契约与道德——中西文化中的意识形态论 (0) 二十一世纪——中国还有“五四精神”吗 (3) 中国思想和精神哲学 (0) 中国思想与法哲学 (0) 中国思想与元哲学 (0) 中国思想与人的哲学 (0) 中国哲学——文化存在与文化形态论 (0) 中国哲学——情识论 (1) 中国“道”、“德”思想的历史演变 (0)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老子哲学 (0)

阅读更多

[转载]老子《道德经》动画版全集

原文地址: 老子《道德经》动画版全集 作者: 清静居士 老子《道德经》动画版全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朗诵版 上                       孔子、老子原来为佛教铺路(宣化上人开示)       宣化上人开示:老子、孔子都是菩萨应化,儒释道三而一,一而三!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提倡世间法,一个是出世法;可是出世法是由世间法而达到的,并不是离开世间法而有出世法。   孔子是中国空前绝后的大圣人,是先知先觉者,他有相当的来历。孔子为什么生在中国? 本来孔子前生是佛教里边的水月童子,也就像善财童子一样;而中国的老子 —— 道教的祖师,就是佛教老迦叶的化身。 孔子是水月童子化身;颜回呢,就是佛教里头的明月儒童化身。   为什么迦叶祖师化身成老子?为什么水月童子化身做为孔子?为什么明月儒童化身成颜回?这就是因为佛教大乘根性的因缘到了中国, 所以这一班佛教的菩萨就争先恐后地到中国,为的就是给佛教开路。 他们把佛教的马路先修好了,那么等佛教传到中国,这一些大乘根性的人就容易接受。不然,佛教传到中国时,一般人也没有学道教,也没有学儒教;那么佛教虽然高深,也没有人懂,也没有人接受,是很费力的。于是老迦叶也不辞辛苦,先到中国化身做老子。怎么叫老子呢?因为他一出生头发也白了,胡子也白了,一出生已经就老了,所以叫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他到中国来,不断地努力提倡道教,而不说是佛教;水月童子呢,就提倡儒教,就这么开了两条平坦的道。所以等到以后佛教传到中国,就水到渠成,很多人都接受佛教的道理。 中国的儒教就譬如小学的学生刚刚入学门,所研究的都是小孩子容易懂的道理。那么以后就升到中学,中国道教的道理就譬如中学的课程。中学读完了,就要读大学,那么佛教的课程就是大学的课程,所以儒、释、道三教是三而一,一而三。 小学是为中学预备的,中学是为大学预备的,大学是为所有想要深造学问的老百姓而预备的,所以有小学、中学、大学。佛教可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一所大学。   虽然这所大学在这儿,但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进大学,还有很多人连字都不认识的,所以有很多人不认识佛教,不知道佛教是什么,也就是这个原因。因为虽有小学也有中学,可是所有的小孩子不一定都能进得小学;所有该读中学程度的学生,也不一定完全会进中学,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在中国来讲,儒教是小学的课程,其它的宗教可以说都是中学的课程,而佛教是包罗万有,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所以说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佛教的大学。那么其中不认字的人、不能进大学、不能进中学、不能进小学的人还是很多。   儒教的孔子也 有五眼六通,他也具足相当的智能,智能渊博, 所以孔子出生的时候有麟吐玉书的祥瑞之相。孔子说: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他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要学习了生脱死的法,可是虽然有这个志气,还没有真正下决心。    “ 三十而立 ” ,等到三十岁时,才下了决心,一定要修行了。    “ 四十而不惑 ” ,等到四十岁的时候,他一切的怀疑、疑惑、迷惑都断了,所以说不惑。不惑就是不动心了,也就是孟子说他四十不动心一样的道理。什么事情不动心?财、色、名、食、睡不动心了。财,他也不贪,适可而止;色,他也不贪;名,他也不贪;食,好东西他也不贪;睡,也不贪睡觉。不惑,也就是不迷惑了,般若智能现前了。    “ 五十而知天命 ” ,等到孔子五十岁,真正得到宿命通了。这个天命也就是宿命通,他能知道做人的生命哲学是什么;也知道人的宿命 —— 人的过去生是怎么回事。    “ 六十而耳顺 ” ,等到六十岁时,他有耳顺的功夫了。耳顺,在一般世俗人所讲,可以说是有天眼通、天耳通了。一般世俗人说千里眼、顺风耳,也就是天耳、天眼的作用。    “ 七十而从心所欲 ” ,等到七十岁了,他得到了漏尽通。得到漏尽通,那么这时他的工作完成了。他为了把佛教的路给铺好,所以要讲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八德;又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又讲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三纲领,把佛教的路给开了一半。   格物,什么叫格物?我们一般老学究、老读书人都懂的,就是要把自己的物欲革去,革除你的习气毛病,你的妄想。这物欲就包括你的嗜好,包括你所放不下的东西,这些都是一个欲,都要革除去。你能革除物欲,然后你的智能才能开朗,才能现前,所以要致知。致知又要诚意;你诚意了,然后就正心;你能正心,然后修身。你心若不正,身就不能修,意若不诚,心也不能正,这是一套的,一步一步的。身修,然后家也齐、国也治,这就是孔子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可以说包括世间法和出世法的意义。   不过儒家只知道世间法,而不注重出世法,所以它是个小学; 它讲五伦八德,兄弟父母祖有五伦,八德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这就把佛教的路给铺了一半。 道教呢, 又把佛教的路铺了一半; 道教就叫人去欲断爱, 不过没有像佛教说的那么肯定,道教说: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无,惟见于空。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 ” ,人的这个神是好清净的,可是人这个心就不老实,像只马猴,跳上跳下,向南跑向北跑,所以说 “ 心马意猿猴 ” ,心像匹马,意像只猿猴,它是不老实的。 “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 ,人这个心是好清净的,可是欲念在那儿牵着它,叫它不清净。 “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 ,自然就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 等到这个 “ 寂无所寂 ” 了,欲岂能生?你清净到极点,澄清到极点了,自然就没有欲了。 “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 ,这就是一个真正的清净。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提倡世间法,一个是出世法,这出世法是由世间法而达到出世法,并不是离开世间法而有出世法。   所以一般人都赞叹孔子,无论是他的学生也好,或是一般的社会人士也好,都说他德配天地、道贯古今,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博学多能,学的也多,能力也广。    所以各位学佛法的人,先要把道教、儒教的道理也弄通了,然后你对佛法的道理,自然就迎刃而解。                           (本文转载自新浪“顶礼南师”的博客,原文标题为《孔子与老子的来历(宣化上人开示)》) 更多精彩文章 参看    《晨钟暮鼓无住生心》   http://blog.sina.com.cn/yinxigen

阅读更多

“请君入瓮”与投资天书《道德经》

  回头来看,3000点上天量成交仿如铁盖压顶,整个七月无疑便是一个“请君入瓮”的月子,或许,今后的行情还将证明,六月也是。   这就是资本的力量,更何况是政策呵护下的资本力量。只要有一丝可能,他们便有足够的冲动把大戏演到逼真,直到一场游戏把所有贪婪的心勾得砰砰乱动并忍不住让自己成为真正的演员!有人在两千多年前便看透了这一点,故曰:“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的,此人便是老子,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伟大哲学家!今天的大千万象,甚至包括虚拟经济领域的投资之道,似乎长了千里眼的他比当代任何人看得都透彻,而这个“任何人”无疑也包括名震江湖的巴菲特、索罗斯等等。这些在当代如雷贯耳的“股神”在财富上或许胜老子亿万倍,但在思想和行为准则上,不过是拾老子的牙慧而已。   读老子你会忍不住发笑!这是林语堂的读后感,但笑过之后,短短5000言,却让中外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们琢磨了上千年。美国作家麦克·哈特博士所作《影响历史百大名人排行》中,中国的“老子”排在第六位,是排名第一的中国人。   99.9%人把老子的唯一著名《道德经》当做哲学甚至气功入门,但我要说,这部伟大的著作其实也是一部真正的投资学,甚至可谓世界最伟大的投资天书。其中,如笔者总结的“一门三道五原则”等等如果你哪怕只学到了一星半点并顺着这星光前进,无论牛熊涨跌,你便可能是投资圈里那仅剩的几个笑到最后的人。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只不过,水下流而似熊,火上行而牛气,所以世间便多有火中取栗者了。历来如此,“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 活动信息:   主办单位: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      东方世家(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活动主题:品味老子    感悟老子    《道德经》道出的投资秘密   主讲嘉宾:侯宁 活动地点:北京市竹园宾馆 会议厅 活动时间:第一场 2009年08月29日 (周六)14:00—17:00      第二场 2009年08月30日 (周日)14:00—17:00      第三场 2009年09月05日 (周六)14:00—17:00                   第四场2009年09月06日(周日)14:00—17:00 会议费用:单场 800元/人      全场 3000元/人(共四场)      VIP   5000元/人(含四场讲座 + 一次深度小范围交流宴会) 活动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旧鼓楼大街小石桥胡同24号       酒店位置请点击 客服电话:400-696-0700 010-65570695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09:00-17:00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CDT关注】“没有一条藏语评论,任何藏语的评论都发表不出来”(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