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 | 金融危机离中国有多远?
最近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的担忧一波接着一波,连绵不断。最初是国家审计总署披露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巨额债务,相信有不少项目难以如期还贷;后来是浙江一些中小企业家因为负债过重而“跑路”,导致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与此同时,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开始加强对“影子银行”的关注,过去一年来理财产品、委托贷款增长十分迅速,已经出现了一些财务损失甚至违约现象;一些城市房价开始下降,更令人担心未来房地产开发商的财务状况。如果上述任何一个问题失控,都有可能令金融危机由风险变为现实。 目前看来,还有几个方面的理由支持相对比较乐观的判断:近期内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并不大。第一,目前所发生的一些问题如企业倒闭和房价下降,其实是政策紧缩与行政限制所导致的结果,如果形势恶化政府一定会尽快回调政策;第二,迄今为止大部分问题还没有发展成为系统性的风险,比如民间资金链断裂和理财产品违约,基本上还是局部性的问题;第三,居民、银行和政府资产负债表相对健康,对于风险因素的演变有很重要的影响,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财政可持续性。 但金融危机其实是国际经济生活的常态,因此没有人可以拍着胸脯说中国一定不会发生金融危机。如果中国金融危机的风险大幅度上升,起码存在以下三种可能性:一是个别目前已经出现的风险突然失控,比如信托融资违约事件导致普遍的赎回或者房地产价格急剧下跌;二是政府难以抵制各个部门与领域要求放松的压力,为未来更严重的金融危机埋下伏笔;三是随着金融体系不断开放,风险也将随之提高。要准确预测金融危机其实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必须随时有所准备,因为危机很可能已经在下一个路口等着我们。 防范金融危机其实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金融危机总会以人们最意想不到的方式发生。但这并表明政府将无事可做,其实有一些危机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在广场协议之后,日本吹起了一个巨大的资产泡沫,德国却以各种手段遏制资产泡沫的形成。即使不能完全杜绝金融危机的可能性,那也应该尽量减少金融危机的危害性。而金融危机的危害性往往与杠杆化程度与泡沫程度成正比。而具体的政策措施则可以包括实行合理监管、消除激励扭曲、减少投机行为等等。 迄今为止中国金融危机风险最大的时候其实是在1997-1998年。当时国家财政捉襟见肘,财政收入占GDP之比最低时只有11%;国有企业出现全行业亏损,企业三角债问题成为一个难以根治的顽疾,不断治理不断发生;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可能高达40%,资不抵债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有学者估计每年外逃资本达到1000亿美元,而当初外汇储备的总量还不到2000亿美元。当时周边国家如韩国、泰国等都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港币也连续遭受国际投机者的攻击。可以说,中国几乎与金融危机擦肩而过。 与当时的情形相比,现在的局面既存在一些有利的因素,也有一些不利的因素。比如,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只有2%左右,存款保证金比例高达20%以上。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不到17%,计入或有债务之后的总负担也不会超过70%。因此银行与政府都还有能力支持经济稳定。不过问题在于金融资产总规模已大幅扩张,正规体系之外的金融活动异常活跃。个别机构债台高筑,融资成本非常高,因此资产负债表相对比较脆弱。任何一个已经存在的风险因素的恶性爆发都足以在中国引发一场金融危机。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