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雁

哈维尔:真实生活的面向(萧瀚)

它绝不允许有人在真实中生活。因为任何越轨行为都是对原则的背判,对整个体制造成了威胁。……在后极权社会,真相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有特别的重要性,这在其他环境下是闻所未闻的。真相在这个社会,作为权力的一个因素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或者作为一种政治力量。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胡星斗:俄罗斯现状 世界银行报告震撼

  选择字号: 大 中 小                      本文共阅读 5 次 更新时间: 2011-11-10 11:33:50 胡星斗:俄罗斯现状 世界银行报告震撼 进入专题 : 俄罗斯    ● 胡星斗       世界银行提供的报告中,有二份报告,极具震撼。第一份是世界银行专家在4月17日公布的关于俄罗斯经济状况的报告中指出,俄罗斯经济增长是符合穷人利益的经济增长。第二份是世界银行专家12月1日宣布的分析报告:在2001年至2003年间,中国经济以每年接近10%的速度增长,但13亿人口中最贫穷的10%人群实际收入却下降了2.4%。     第一份报告让人震撼,是让人们知道,有一种经济增长,叫“符合穷人利益的经济增长”。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开始于1999年。从1999年至2006年,年均增长速度约6%,经济总量增加了70%。然而,俄罗斯的工资和人均收支却增加了 500%,扣除通胀后,人均收入实际的增长,超过了200%。八年间,俄罗斯的人均实际工资和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速度,比人均GDP的增长速度,高出二倍。俄罗斯的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分享了经济增长的成果。当下,俄罗斯人平均月工资10800卢布,约合人民币3650元。其中莫斯科人均工资最高,目前人均约2万卢布,折合人民币6700元;与中国接壤的远东地区最低,月均工资在9500至10000卢布(人民帀3200至3360元)之间。     实际工资增长大大超过GDP的增长速度,只是俄罗斯人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俄罗斯联邦和各联邦主体、地方政府,将三分之一的财政支出,用于教育、医疗、救济等社会领域的。从而建立和维持了一套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让退休、失业、儿童、学生等等弱势人群,也扎扎实实地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     随着经济增长,俄罗斯各地每一个季度都调整“人均最低生活标准”,也就是“贫困线”。最低生活标准每一季度由俄罗斯各联邦主体制定,用于评估居民生活水平以及作为制定补助金、补偿金及其它社保支付的款项。莫斯科今年第三季度,人均最低生活标准为月5124卢布(折人民帀每月 1700元,北京市2006年7月1日起,基本生活费确定为每人每月448元,仅为莫斯科最低生活费标的26%),有劳动能力的居民最低生活标准为 5795卢布,退休人员3533卢布,儿童是4381卢布。与中国东北接壤的滨海边疆区今年第二季度居民人均最低生活费标准定为月4362卢布(折人民帀每月1450元,与之接壤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现行居民最低生活费保障标准是1997年制订的,市区每人每月200元,阿城市、尚志市、木兰县和延寿县为 117元),有劳动能力的居民最低生活费指数为4687卢布,退休人员3383卢布,儿童4202卢布。由于“贫困线”的标准特别高,全俄罗斯平均计算,相当于人均GDP的40%,而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的最大一块,就用在医疗、教育、补贴、救济等社会保障体系上。以莫斯科市2007年预算儿童补贴项目为例,全市明年财政预算,用于有子女家庭社会支持款项总额360亿卢布(108亿人民币),生育二胎及更多孩子的家庭所获一次性补助金额将增加4倍,从2000 至1万卢布不等;每个儿童的月津贴数额将增加1至1.5倍;多子女家庭的年度校服补贴从1000卢布增至5000卢布;因在家照顾3岁以下残障儿童而不能外出工作的父母将获得每月4500卢布(1300人民帀);抚养三岁以下儿童的大学生家庭每月的食品补贴将增加两倍,从550卢布增至1650卢布;为预防社会孤儿出现及发展家庭教育方式,发放给监护人用于抚养被监护人的资金数额将从4500卢布提高到6000卢布。(注:最新汇率10卢布=2.9731 人民帀)     可以这样说,今日的俄罗斯,“贫穷”是相对的,从绝对意义上,已经没有穷人了。民选的官员,拼命讨好选民,除免费医疗、免费教育之外,俄罗斯政府补贴,救济项目,共有几百项之多。这样情势下,在经济恢复了的俄罗斯,想当穷人,不容易做到。4月10日,俄罗斯财政部部长库德林宣布,根据俄罗斯 2007~2009年三年预算计划,未来三年间,实际工资还将提高50%。俄罗斯宏观经济分析和短期预测中心《俄罗斯经济长期趋势》报告预测,2012年前俄可赶上韩国、西班牙、以色列的经济发展水平,2020年前,人均GDP可达29400美元。     我们再看看剧变后的东欧, 到了2006年已经有两个国家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0美元,其馀国家人均GDP全部超过5000美元,据世界银行预测,在2020年左右,东欧国家将全部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苏联解体16年,俄罗斯为什么崛起这么快?     俄罗斯从前苏联手中接过百废待兴的国家后,目前外汇储备达8000亿美圆(人口不到2亿),他们的崛起是什么原因呢?大家能否从俄罗斯以下提供的与前苏联不同的政策加以思考:     一、在俄罗斯公民随时可以进行游行和示威,罢工也被认为是解决劳动纠纷的合法方式规定到宪法中。因此去俄罗斯旅游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红场上的游行队伍。     二、在俄罗斯实施了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宗教都可以自由地在俄罗斯进行传播,目前俄罗斯归还了前苏联时期被占用的教堂给宗教团体使用,现在城市最漂亮的建筑又恢复为教堂等建筑。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宪法和《俄罗斯联邦良心自由和宗教团体法》的保障。     三、在俄罗斯人民获得了新闻自由,发行少于1000份的刊物,不需要进行任何登记。言论自由受到宪法和《俄罗斯联邦大众传媒法》的保障。在俄罗斯联邦根据这部法律成立了数千家私有的大众媒体,取消了新闻检查制度。     四、在俄罗斯确立了自由的市场经济,企业按照需求生产,企业效率得到了恢复。欧盟和美国已经承认俄罗斯为市场经济国家。     五、在俄罗斯实施了多党制度,政党只要到司法部进行登记备案就可以成立了。多党制度得到宪法和《俄罗斯联邦政党法》的保障。政党的所有经费由各政党自己解决。     六、在俄罗斯联邦实现了自由选举。包括总统大选和议会大选。自1991年以来,俄罗斯选举频繁。从1991年到2004年,全民公决就有7次:4次议会大选,4次总统大选。自由选举由俄罗斯联邦宪法和《俄罗斯联邦总统选举法》《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选举法》。     七、俄罗斯联邦实现了司法独立。联邦法官统一行使审判权。法官的工资和待遇完全由联邦财政支付,法官不得成为任何党派的成员。保证法官独立。     八、俄罗斯联邦实现了政府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任何政府成员在就职前必须申报个人和家属的财产。并且与磕?月1日前申报上个会计年度的收入和财产变化情况。这些申报可以通过媒体公布,以便公民监督和举报。由俄罗斯联邦宪法性法律政府法规定和保障。     九、俄罗斯完成了卢布的国际自由兑换货币的转变。卢布6年来一直保持稳中有升的状态。俄罗斯公民允许自由迁徙,取消了户籍制度,俄罗斯人实现了拿著护照和卢布到世界各地观光和工作。     十、俄罗斯加入了欧洲人权条约,实现了和平时期不执行死刑的承诺。俄罗斯被列入不执行死刑国家。俄罗斯人可以到欧洲人权法院起诉俄罗斯联邦侵犯人权问题,俄罗斯取消死刑执行。     十一、俄罗斯提前偿还了前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所有1150亿美金的债务。其中提前偿还了巴黎俱乐部的债务近500亿美金。免除了伊拉克的90亿债务。     十二、俄罗斯目前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前苏联时期的外汇储备。超过了包括前苏联时期15个加盟共和国的总和。     十三、俄罗斯恢复了十月革命前粮食出口大国的地位。前苏联的70年基本上是粮食进口大国。目前俄罗斯是粮食出口大国。     十四、俄罗斯的亿万富翁在福布斯前100排名中已经达到27人。仅次于美国。     十五、俄罗斯在商用航空器发射市场中名列前矛。美国航天飞机失事后长达2年半的时间里独自维护国际空间站。最近更推出了国际旅游计划。最近宣布将发射载人航天器登陆火星。     十六、莫斯科在全球城市中综合实力排名为第12名,超过纽约。莫斯科有7个火车站,世界最漂亮和便捷的地铁。莫斯科1000万人口。莫斯科每3个人拥有一辆小汽车。城市交通秩序井然。     十七、俄罗斯实施统一的13%个人所得税税率,是欧洲国家中个人所得税最低的国家。     十八、俄罗斯银行基本上都是私人所有。英国《银行家》杂志日前刊登了2004年世界银行1000强,其中俄罗斯有22家银行入选。2004年俄罗斯银行的平均利润值上涨了26.1%。     十九、俄罗斯住房,水,电,基本上都是免费的。有的收费只是象征性的,甚至很多家庭不知道水表是什么。     二十、俄罗斯除了总统以外,包括总理在内的任何官员退休以后就是普通公民,没有任何特殊待遇。     二十一、俄罗斯联邦保卫局目前只需要保护下列人员:总统,宪法法院院长,最高法院院长,最高仲裁法院院长,联邦委员会主席,国家杜马主席,总理。     二十二、俄罗斯是八国集团的成员,2006年八国集团峰会将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召开。     二十三、俄罗斯的电力供应主要靠核电站,为此保护了环境,节省了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     二十四、俄罗斯的汽车基本上由本国生产和供应。伏尔加汽车制造厂最近刚刚庆祝其第2300万辆汽车下线。     二十五、俄罗斯总统的专机全部为俄罗斯自己生产,包括:图154,伊尔-96-300等;俄罗斯国内航线的民用飞机也基本上是国产。     二十六、俄罗斯与欧盟签署了四个路线图计划,根据该计划俄罗斯联邦与欧盟之间在基本问题上实现了统一。包罗万象:司法领域,通讯领域,航空发射领域,工业标准,药品标准,教育标准,甚至高速公路标准和航空标准等均实现了统一。     二十七、俄罗斯联邦总统每年与美国总统举行8次以上正式会晤。包括双方互访各两次以上,八国集团会议期间,上海合作组织会议期间,美欧峰会期间,等等。     二十八、俄罗斯总统至少每年一次举行电视直播回答公民提出的任何问题;俄罗斯联邦总统至少每年一次举行大型新闻发布会。回答来自世界各地记者提出的任何问题;俄罗斯联邦总统在国家发生突发事件时候,立即发表电视讲话。     二十九、俄罗斯联邦实现了学龄前教育,基础普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强制性和完全免费。大学教育也实行高额奖学金制度。     三十、俄罗斯联邦治病不需要支付挂号,检查和治疗费用。药品的费用由国家控制并有高额补助。     三十一、俄罗斯联邦所有公职人员,在其就职的时候必须向人民宣誓。上到总统,下到宪法法院法官,普通法官,人/权全权代表,在就职的时候都必须要进行宣誓。总统的宣誓仪式最隆重。要现场直播。总统的宣誓很简单的几句话,但是核心就是捍卫人/权。法官就职也必须宣誓捍卫人权和对宪法和法律负责。政府总理和各级官员在就职时都必须宣誓。宣誓的内容基本上是:在履行职务的时候捍卫人权.     三十二、俄罗斯联邦实施了大陪审团制度。犯罪嫌疑人是否构成犯罪有陪审团来决定,而陪审团成员完全来自普通公民。         进入专题: 俄罗斯    文章分享到 :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抽屉网 腾讯微博 豆瓣 百度搜藏 更多 本文责编: frank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评论 > 环球评论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46324.html       爱思想(www.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非经特别声明,本网不拥有文章版权。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作者阅读 胡星斗:俄罗斯现状 世界银行报告震撼 胡星斗:中国的高成本触目惊心:行政开支超财政收入的一半 胡星斗:从特权型市场经济走向共享型市场经济 胡星斗:可控民主对于中国是个好东西 胡星斗:中国为何没有一流的大师 胡星斗:户籍制度的违宪分析和社会危害 胡星斗: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胡星斗:发达国家怎么拆迁 胡星斗:中国房地产真相 胡星斗:中国改革开放卅年问题的梳理 胡星斗:建议“两会”审议和制止“国进民退” 胡星斗:过度的国企垄断破坏了社会和谐 胡星斗:中国清廉指数下降,如何继续反腐败? 胡星斗:中国户籍制度的命运:完善抑或废除 胡星斗:弱势群体经济政策探讨 胡星斗:中国的网络与媒体开放 胡星斗:遏制国有浪费、设立浪费公款罪 胡星斗:弱势群体经济学及经济政策 胡星斗:中国反腐败学刍议——谁来拯救腐败泛滥与道德崩溃的中国 胡星斗:维护资本市场信用,建立集体诉讼制度 相同主题阅读 胡星斗:俄罗斯现状 世界银行报告震撼 李福川:俄罗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 野火:为何北京更愿意亲近普京? 魏良磊:俄罗斯政治谜团揭开后的国家走向 茅于轼:再访俄罗斯 李慎明:苏联解体是俄罗斯的极大灾难 李亚洲:俄罗斯第六届国家杜马竞选前景评析 茹科夫:对俄罗斯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反思 曹思源:俄罗斯宪政:曲径通幽 金雁:俄罗斯经济转轨为什么这么难 马龙闪:当今俄罗斯的“斯大林热” 程伟 殷红:梅德韦杰夫“去斯大林化的现代化”评析 金雁:俄罗斯、东欧知识分子的两种道德观 高晓惠:俄罗斯政党发展的新变化 黄登学:俄罗斯的现代化战略 梁强:俄罗斯大选见证普京“可控式民主” 赵秉志 袁彬:俄罗斯废止死刑及其启示 金雁:龙熊同窗:俄罗斯为什么“不高兴”? 李酉潭:民主巩固或崩溃:台湾与俄罗斯之观察(1995~2005年) 罗铮:普京的沉默与俄罗斯的危机  

阅读更多

涅恰耶夫和他的《革命者手册》

涅恰耶夫和他的《革命者手册》 (转载) 深山道人 收藏于 2008-11-22 阅读数: 公众公开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涅恰耶夫和他的《革命者手册》       陀斯妥耶夫斯基,这位不断“残忍”地拷问人类灵魂的天才作家曾经是我所心仪的。直到现在,我都奇怪以当年的少不更事,怎么能在陀氏苦心营造的阴郁气氛里一泡就是好几天。当然,他的作品也并非都喜欢,《群魔》就是一部让热血少年读后心里疙疙瘩瘩的长篇小说,它以无政府主义者的地下组织杀害一个有离心倾向的成员为线索而展开,作者在革命组织的领导人韦尔霍夫斯基身上花了大量笔墨,这是一个没有道德观念、惯于欺骗、不择手段并以操纵他人为幸福的恐怖分子。而从事神秘、惊险的地下活动的韦尔霍夫斯基等人在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少年眼里无疑会有一种英雄色彩。陀氏把“英雄”形象颠覆了,当年的我既震惊又困惑。   年岁稍长,读了别尔嘉耶夫的《俄罗斯思想》、伯林的《俄国思想家》及《对话录》和国内学者程映虹等人的文章,我才知道陀氏笔下的韦尔霍夫斯基是有原型的,作为《群魔》主要线索的那场谋杀案也是有原型的。这些都牵涉到一个叫涅恰耶夫的俄国革命者。   谢尔盖·涅恰耶夫,1847年出生于莫斯科以北350公里的小镇伊万诺夫的一个工匠家庭,少年时在家乡受到年长的激进学生的影响,倾心革命,1866年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到圣彼得堡一所小学教书,同时通过在圣彼得堡医学院(当时学生运动的中心)当旁听生,开始与蓬勃发展的学生运动组织取得联系。涅恰耶夫在当时如星火燎原般的学生运动中突然声名鹊起,缘于一个“被捕和逃脱”的戏剧性故事:1869年2月,一个向往革命的少女收到一封匿名信,写信者自称是学生,说他在散步时,一辆沙俄第三厅(秘密警察)的马车从身边经过,车上有人扔下一张纸条并喊道:如果你是学生请帮我寄走这封信!这封转寄来的信出自涅恰耶夫的手笔,信中以成熟革命者坚定的口气写道:“我已被捕。警察正把我押到一处不知道的地方。我们的事业会继续下去的!”很快,涅恰耶夫这个名字便在学生中传开了。过了一阵,国外传来意外但令人欣慰的消息:坚定的革命者涅恰耶夫已从秘密警察的魔掌中逃脱并去了瑞士,与那里的一些声名显赫的革命家取得了联系。实际上这个故事是涅恰耶夫本人精心自导自演的,为的是很快提高涅恰耶夫在学生运动中的知名度,帮助他引起像巴枯宁这样的著名革命者的重视并建立联系,从而靠这种联系在群雄并起的学生运动中“挟天子以令诸侯”。涅恰耶夫在革命队伍中的一举成名的过程充分显示了他个人的特色,这就是彻头彻尾的欺骗,他把这种特色贯穿了他革命生涯的始终。   以天生的革命者自居的涅恰耶夫在瑞士只呆了半年便回到了莫斯科,这时的涅恰耶夫已经拥有了一批追随者,他建立了一个名叫“人民惩治会”的秘密团体,计划以刺杀沙皇引发暴力革命并最终推翻政府。涅恰耶夫革命活动的第一个挫折是“人民惩治会”的一个骨干成员给他带来的,一个叫伊万诺夫的老资格的学生领袖对涅恰耶夫的部分决定激烈反对,并声称要退出“人民惩治会”。于是,涅恰耶夫背着伊万诺夫召集组织核心成员会议,宣布伊万诺夫问题的性质已经变了,他成了组织的威胁,必须被清除。其他成员被涅氏所慑服,他们共同设下了圈套,把伊万诺夫骗到野外杀掉。为了让每个人都无法自居干净都沾上自己同志的鲜血,涅恰耶夫不但给他们派定了任务,而且在开始行动前不准勇气不够的人喝酒壮胆。谋杀行动中,每个人都在涅恰耶夫的监视下动了手,最后由涅恰耶夫朝伊万诺夫后脑开了致命的一枪。这就是轰动沙俄的“涅恰耶夫谋杀案”,也就是《群魔》中谋杀案的原型。谋杀案不久被警察侦破了,涅恰耶夫“人民惩治会”也因此被破获,很多学生被捕。涅恰耶夫又逃亡到了瑞士。他遭遇了又一个挫折,许多老资格的革命家因谋杀案放弃了对他的支持。不久,他被瑞士警察逮捕并被引渡回国接受审判。   在法庭上,涅恰耶夫痛斥沙皇的统治,当庭高喊:“千百万人民站在我的一边!打倒沙皇!打倒专制!自由万岁!”审判结果涅恰耶夫以凶杀罪被判20年苦役。沙皇政府担心涅恰耶夫逃跑,没有按惯例把他送到西伯利亚而是关押在彼得堡的彼得·保罗要塞,直至10年后(1882年)病死狱中。   涅恰耶夫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别尔嘉耶夫在《俄罗斯思想》中认为涅恰耶夫并非如《群魔》中描写的那样是个为了实现个人野心和欲望不择手段的魔鬼,相反,“他是一个真正的禁欲主义者和献身于革命理想的人。”别尔嘉耶夫的话自有他的道理,涅恰耶夫在狱中的一个故事似乎可以说明这一点:1881年,涅恰耶夫的一些同志到狱中探望他时说:他们有办法帮他越狱或暗杀沙皇,但二者只能取其一——他们应该选择哪件事?“杀死沙皇”。涅恰耶夫以平静的口气不假思索地答道。无疑,这是一个将个人利益甚至身家性命都可以置之度外的人,他有着很纯洁的理想,即杀死沙皇推翻沙皇专制制度。这也是他的最高理想,世上的一切东西都必须为它服务,哪怕是他个人的生命。在这样一个信念坚定百折不挠的革命者那儿,所谓“欺骗”、“暗杀”等等并不具有常识上的意义,它们不过是社会变革的手段。如果有人要给这些活动套上“道德”、“不道德”的帽子,涅恰耶夫是会嗤之以鼻的。   值得注意的是,涅恰耶夫不仅是个实践的革命者,而且还建立了独特的革命哲学,这就是在世界革命史上都有一席之地的重要文献《革命者手册》。这是涅恰耶夫撰写的一份秘密文件,在这份文件中他宣称,“一个革命者就是命定要走这条道路的人”,革命者往往天生具有一种“解民于倒悬”的使命感。涅恰耶夫进而为革命者制定了铁的纪律:革命者不应该有自己的利益、自己的事情、个人感情和个人关系,任何属于个人的东西甚至名字都不应该有。所有的人都应该把利益、情感乃至灵魂深处所隐藏的都统一到革命这个最高理想上来。涅恰耶夫认为,区分一切行为“道德”与否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它是不是为了革命,为了革命那就是道德的,为了革命可以牺牲一切东西,这是大“善”。   涅恰耶夫是沙皇和专制制度毫不妥协的敌人,在与沙皇斗争的一生中堪称不屈不挠视死如归,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使他更具有诱人的色彩,按照马克斯·韦伯关于三种权威的理论,他属于“克里斯玛型”(个人魅力型)权威。所以,涅恰耶夫总是不缺乏追随者,即便在防守严密的监狱中,这种“克里斯玛”的光环还出人意料地迷住了看管他的狱卒,据说监狱的警卫都和他相处得很好,甚至有人替他向外界传递关于革命的指令。   那些青年学生和狱卒们为什么会死心塌地拜倒在涅恰耶夫脚下?也许他们认为,一个视死如归的人连生命都不顾惜了,还有什么不能信赖、追随并为之奉献的呢?然而历史也能证明,一个对生命极端冷酷的人,他可能是天使,也可能是魔鬼。     ,它的书名叫《革命者教义问答》。这本书大名鼎鼎,一度被称作“俄国革命的圣经”。斯大林才翻两页,就像中了魔似的被它吸引住了。这本书到底讲些什么呢?中国没有人看过这本书,据俄苏问题专家蓝英年先生说,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曾极力主张重印《革命者教义问答》。不知为何列宁的愿望没有实现,使得苏联自建立至解体始终没有重版过《革命者教义问答》。大概现在除了克里姆林宫档案库外,全世界没留下几本《革命者教义问答》。不过它有一些零星观点或片断语言散落在不同的书籍中(笔者早年见到,惜乎没有做笔记),阿夫托尔汉诺夫的《党治制的由来》、拉津斯基的《斯大林秘闻》、蓝英年的《寻墓者说》各有摘录,我们试用概括的方式将这些内容综述如下:〔19〕 革命者是注定要灭亡的人。革命者必须抛弃掉身上的一切感情。他的惟一的热情只有两个字:革命。为了革命胜利,他可以同一切社会公认的道德法则决裂。……如果饥荒、水灾、地震能促进革命胜利,那么让饥荒、水灾、地震来吧;如果同盗匪结盟能加速革命胜利,那么不妨结盟吧;如果人民不觉悟,设法加重人民的苦难,促其起义……一个组织严密的革命家组织在关键时刻搞一次成功的密谋,可以夺取国家政权……革命者夺取政权之后必须全力培养一代新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大多数旧居民都要被消灭掉,以免妨碍新一代俄国人全速奔向社会主义光辉未来…… 《革命者教义问答》的作者是俄国民粹派革命者涅恰耶夫。此人是十九世纪著名人物,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以他的真实故事为蓝本,写了著名小说《群魔》。马克思、恩格斯极其厌恶涅恰耶夫,这与马、恩后来同情民粹派的其他活动家简直是天壤之别。不过涅恰耶夫也获得思想界不少人的肯定。俄国思想家别尔嘉耶夫认为涅恰耶夫并非如《群魔》中所描写的那样是个为了实现个人野心和欲望不择手段的魔鬼,相反,“他是一个真正的禁欲主义者和献身于革命理想的人”。英国思想家伯林认为涅恰耶夫的政治主张与车尔尼雪夫斯基、列宁、托洛茨基有相似之处〔20〕。伯林甚至认为涅恰耶夫与另两个俄国革命家特卡乔夫、皮沙列夫“都成为列宁的先驱”〔21〕。 涅恰耶夫的名声最早是在青年中传播开来。1871年,涅恰耶夫因凶杀案(指挥杀害地下组织中的动摇分子)受审。在法庭上,涅恰耶夫高喊:“千百万人民站在我的一边!打倒沙皇!打倒专制制度!自由万岁!”在法庭外等候的青年们与他一起高呼口号。中学生查苏利奇(即十多年后马克思写信给她的那个查苏利奇)为了寻找自己的“一盏明灯”关在何处,曾与涅恰耶夫的妹妹(两人都是十六七岁的少女)一道,天天去眺望彼得堡各个要塞的窗口。这个近乎天方夜潭的举动居然获得了结果,一天涅恰耶夫将一张写有“我关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的字条从牢房窗口扔出去,居然被查苏利奇拾到。涅恰耶夫关在何处的消息传开后,使得青年学生们纷纷来到要塞前瞻仰“涅恰耶夫之窗”,慌得沙皇政府赶紧将他转移到另一个更秘密的要塞去。因为涅恰耶夫特别能唤起群众的崇拜情绪,他在彼得保罗要塞坐牢的十年间,狱卒们争先恐后地为他传递密信,仿佛他是要塞的司令官,换了多少批都无济于事。 可想而知,斯大林一边学马克思主义,一边学涅恰耶夫著作,这是多么奇怪的组合。 陀思妥耶夫斯基称涅恰耶夫是“黑暗旗帜”,“涅恰耶夫世纪”俄罗斯将笼罩“无边的苦难”。别尔嘉耶夫认为涅恰耶夫是“一个真正的禁欲主义者和献身于革命理想的人”。列宁认为,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了一部《群魔》,革命者就忘记了涅恰耶夫不公平,以致“完全忘记涅恰耶夫具有组织者的特殊才能,到处都能进行秘密工作的特殊技巧,把自己的思想纳入震撼人心并永生不忘的表达的本领”〔22〕。 三个人都在评述涅恰耶夫,一个是文学家,一个是思想家,一个是革命家。他们之中谁的思想更深刻?今天看得很清楚,文学家的思想最深刻! 革命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如果为了崇高的目的,无论多恶的手段都允许采用,那么“革命”的合理性又体现在哪里?革命应否从一开始就要注意人性?涅恰耶夫对后代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此文来自   深山道人   的文件夹   [ 理论探索 ] 上一篇: 社会边缘人群要义 下一篇: 美国的本质 关闭  相关文章 追踪涅恰耶夫 2008-02-06      北望神州 涅恰耶夫相关资料 2008-02-06      北望神州 魔鬼的宣言——《革命者教义问答》 2008-02-10      民主自由 金雁:革命为什么不可轻言 2008-10-23      远行客 史海回眸:沙俄冒险家曾阴谋夺取兰州 2007-06-23      无言3166 关于十月革命争论的几个主要问题 2008-06-17      八里根 革命为什么不可轻言—— 从《路标文集》看俄国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 2009-11-20      灰绿 雷永生:一个哲学家的遭遇 2006-08-25      在劫难逃 查看更多文章> >

阅读更多

东德民众28年翻墙史

东德民众28年翻墙史      胡元        美国总统肯尼迪针对柏林墙说过一段话:“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来防止他们分开我们。”“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一人被奴役,所有的人都不自由。”        1961年8月12日晚上,《柏林墙》一书作者弗雷德里克刚刚13岁,他的父亲在这天心脏病发作,闻讯赶来的邻居立刻对他的父亲采取抢救措施。这时有人打开了电视机,闪烁的黑白画面显示的是一个城市,里面有愤怒的人群、挎抢的人、带刺的铁丝网,还有几辆巡逻车。        也就是在这天晚上,100多万柏林人上床睡觉时,恐怕和这位13岁的少年一样,并没觉得和往常有什么不同。午夜过后,黑暗无人的大街上突然警笛狂鸣,坦克带领着满载东德军队的卡车一直开到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线,头戴钢盔的东柏林警察乘车前往主要通道站岗,士兵从车上卸下木桩、铁丝网、水泥柱、石块、镐头、铁锹。        第二天,整个柏林人听到的第一条新闻是:“华沙条约国请求东德政府对柏林内部和周边地区建立有效的控制。”一个小时内,东柏林和西柏林之间81个路口均被封锁。东德与西柏林间所有的交通路线全部切断,地铁和有轨电车也不再通行。           “必须看起来民主”           1945年2月,二战接近尾声,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三巨头在雅尔塔约定,由这些国家的人民通过自由选举建立民主政府。然而,斯大林似乎对民主选举并不感兴趣,他真正想要的是借机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柏林被划为四个占领区,而人们习惯称苏占区为东柏林。        波茨坦会议之后,在关于最终“允许”三个西方盟国在柏林拥有各自防区的谈判中,西方盟国认为自己犯了一个极其严重的战略失误。西方盟国同意由苏联总指挥签署所有命令,并在另行通知之前都具有法律效力,这为今后柏林和德国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这年5月,一个名叫乌布利希的德国人悄无声息地进入柏林,这位来自苏联的流亡者,一直严格执行斯大林的政策,他依托苏联的支持,很快在柏林建立了亲苏的临时政府。        乌布利希极力推行“副手体制”,其宗旨就是各个重要的行政机关一把手可以不是共产党员,但副手必须是乌布利希的人。最关键的是,以乌布利希为核心的东德党中央必须服从他们真正的“老大”——苏联军管局。而乌布利希所信奉的原则就是他曾经对下属所说的:“必须看起来民主,但我们必须掌控一切。”       乌布利希借由苏联在柏林的优势地位,依靠他所组建的团队更加忠实地执行斯大林的意图,努力整合国内各政治势力。1946年4月21到22日,在东柏林的德国国家歌剧院内,合并同类项之后的德国统一社会党成立,乌布利希的权力如日中天。他一直希望自己的团队可以在苏联的政治体系中获得稳定的地位,甚至是要在冷战中充当急先锋的角色。           “铁丝网出现的星期天”           1949年5月23日,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五个月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苏联占领区宣告建国。德国虽然就此公开分裂,但柏林的角色却依然暧昧。        1961年初,潜伏在东德的美国间谍发回了让美国决策层感到不安的情报:由于东德经济状况持续恶化,加上西方媒体永不停息地揭露各种黑幕,越来越多的东德公民开始通过关系逃入西德。        赫鲁晓夫一再提醒乌布利希,他马上要和美国总统在维也纳举行历史性会谈,在这期间不希望柏林“出事”。而就在1961年维也纳会议举行后第2天,乌布利希秘密组织了1500名警察赶往东西柏林边界。经过细心策划,东德政府当局决定在8月的一个星期天进行边界封锁,因为在周末的时候,工人通常会和家人在一起。        1961年8月13日凌晨1点11分,华约组织发表声明:通过欺骗、贿赂和要挟,西德政府机关和军事机构帮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境内一些立场不坚定的人逃往西德??华约组织成员国必须采取必要措施保护自己的安全,而首先要保护的就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安全。与此同时,第一批带刺的铁丝网已经被拖到东西柏林边界。        根据美国搜集的情报显示:当赫鲁晓夫听到东德开始修筑柏林墙的报告时大吃一惊。他担心此举会触怒西方,引起整个西方对苏联实施经济制裁,害怕与肯尼迪的冲突进一步加剧,甚至担心会引起与西方的战争。        不过,赫鲁晓夫随后的讲话足以体现出他已经被逼得没有退路了:“柏林墙是阻止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篱笆,德国工人阶级修起这堵墙后,恶狼就再也别想闯进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弗雷德里克所著《柏林墙》一书中提到:8月13日之后,在贝瑙尔大街的西柏林人的日常生活顿时陷入混乱。以前,他们常常去东柏林购物,孩子们放学后会到花园大街旁的旱冰场溜冰,星期天他们会去弗里德里希斯海因公园附近的童话泉野餐,而这些在13日之后早已灰飞烟灭,甚至经常去的教堂也被隔在了东柏林。这个周日被柏林人称作“铁丝网出现的星期天”。        被困的东柏林人纷纷从自家窗户跳到属于西柏林的贝瑙尔大街上。而东德警察意识到有人可能逃走,于是进入楼房展开搜查。与此同时,西柏林的人群、警察和消防队员都赶到了贝瑙尔大街,在楼下铺开充气垫。这场激烈的东柏林人命运抉择战,通过各国通讯社在西柏林的记者站,以及众多电视台镜头,很快就传到全世界。           10月4日那天,兰瑟准备借助晾衣绳从贝瑙尔大街公寓楼的楼顶滑入西柏林。在公寓楼下的大街上,西德消防人员已经铺好充气垫准备营救他。东德警察却步步紧逼,兰瑟在未找准气垫位置的情况下纵身一跃,30岁的他结实地摔在地面上,几分钟后就死去了。        兰瑟事件后不久,所有居住在该区域的354户居民被勒令10月21日前搬离,以此防止居民逃走。        东德中央机关报《新德意志报》称赞了封锁边界所代表的伟大意义。“对战争贩子来说,这是黑暗的一天??历史的轨道已经转向了和平??工人们对胜利的回应是刷新的生产纪录。”该报头版社论的标题为《一目了然的局势》。社论中如此描述西柏林政府当局:“只需轻轻一击,就可看出他们的政策多么腐化,他们的境遇多么岌岌可危。”        接着,乌布利希判断,边界封锁已是既成事实,谁也无法否认。东德政府安排了一些集会,让统一社会党领导干部发表演讲,并让民众展开自由讨论。在讨论中,一经发现有异议的知识分子做得太过火,他们立刻就会被认定为“反动分子”,很快被秘密逮捕。        1961年之后,东德政府开始对国内有过西德经历和背景的人进行清算。所有在东柏林生活但曾经在西柏林授过课的教师,被终身禁止在东德的教育系统工作。        曾经在西德求学的东柏林学生,也会受到惩罚。这些“西德学生”被划为阶级斗争分子和工农国家的叛徒,此类学生被“明确”禁止在东德继续完成学业。学理科的学生直接被派往工业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经领导同意,他们可能获准回到东德的高等教育机构继续学习。        而那些学文科的学生则没有这么幸运。在政府颁布的命令中:“凡是在西柏林学习社会学科目的西方学生,包括大学即将毕业的西方学生,都将一律派遣到生产加工部门工作。”1961年上半年,大约1500名东德人因为政治罪被逮捕。1961年下半年,这个数字增加至7200人。         西柏林妇女爬上梯子,望着对面的“远方”。柏林墙所隔断的,不仅仅是德国人的迁徙自由,更隔断了德国人的精神家园               1961 年8月15日,本来正在柏林伯诺尔大街东西柏林边界巡逻的东德士兵舒曼,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突然跨过铁丝网,奋力逃向西柏林。而他的家人在这之前已经逃到了西柏林。摄影记者雷宾用东德产埃克萨克塔牌照相机拍下了这张举世闻名的照片                封锁意味着翻墙的开始           从德国被划分为不同的占领区时起,就不断有人从东德逃向西德,截止到1961年,陆续有近350万东德人逃亡西方,占东德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其中约有6000名医生和药剂师、8000名司法人员、750名教授、34000名教师和工程师。        封锁终究会被自由冲破,翻墙成功的故事陆续上演。1961年8月15日,负责守卫边界的19岁的东德士兵舒曼,头上戴着钢盔,肩膀上挂着自动手枪,不停地吸烟,偶尔朝西柏林抗议者们看过去。        来自西柏林的怂恿声越来越大。一辆西柏林警车开过来停住,车里人出来与车外的人一起高喊着:“过来!过来!”舒曼突然扔掉手里的香烟,跑向铁丝网,到达边界屏障的时候,他扔掉手里沉重的武器,跃入西方。摄影记者雷宾用东德产的埃克萨克塔牌照相机拍下了那张举世闻名的照片。照片里的舒曼戴着头盔,穿着长筒靴,在跳过带刺铁丝网的那一刻被镜头捕捉到了。        在边界封锁的最初36个小时内,就有超过9名边界守卫逃到西柏林,有的是跳过铁丝网,有的是从底下钻过去,特别是边界屏障建起来后的一个月内,有一支68名特别警察部队成员逃到西柏林。其中,有37人是像舒曼一样的单独逃亡,有12人是两两结伴逃跑的。        波茨坦广场之下的大地铁站已经关闭,地铁仍通过该站,但从来都是甩站通过。这条路线从西柏林起,往北行穿越东柏林,然后再返回西部。乘客们会看到地铁站台上站着全副武装的警察。另外一条从西往东的跨区地铁线路,也被截断,而奥托格罗提渥大街则成了它的起点。        8月18日凌晨1点30分,6辆卡车起重机分别抵达波茨坦广场、柏林皮卡迪利广场、布兰登堡门以南的哥伦布圆环广场,从卡车起重机上卸下几十块水泥板。大约40分钟后,来了一队由消防车、混凝土搅拌车和泥水匠组成的“施工队”。在东德警察的监督下,他们开始建造横跨整个广场的屏障。5点过后,他们留下一堵混凝土墙,墙的顶端盖着两排阴模块,总共5英尺多高,上面的金属条的主要功能是用来穿带刺的铁丝网。        在随后数周内,这道边界屏障依然主要是由设置在交通线路上的带刺铁丝网、木头和水泥板构成,而其附近都有全副武装的警察在巡逻。与此同时,毗邻西部的建筑物门窗全被水泥封住。但让乌布利希头疼的是翻墙率仍然居高不下。           利特芬和霍夫在翻墙时被乱枪射杀           并不是每一个翻墙者最终都能拥抱自由世界。曾经在西柏林开服装店的冈特尔·利特芬则没有这么幸运,这位24岁的男青年在8月24日下午期望通过连接东西柏林的轻轨桥走到西边去,但很快便被东德警察发现。他开始朝着其中一个码头狂奔,然后一头扎进洪堡港的水中,奋力朝西柏林的方向游去。        利特芬离东岸已有大约25码。这时,一名边界守卫向利特芬四周扫射。当这名边界守卫停止“瞄准扫射”时,利特芬沉入了水中。事后东德警察描述:一颗子弹从他的脖子后面射入,贯穿了他的下巴。        300多名西柏林人亲眼见证了这场残酷的杀戮,却只能叹息。东德警察将利特芬的尸体从洪堡港昏暗的水中拖出来。作为翻墙者,他只是希望回到他已经适应了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当中去。然而,他却丢了自己的性命。        东西两边的人都被震惊了,因为开枪仅限于鸣枪示警,没有东德政府高层的秘密指令或者是暗示,边界守卫根本不可能随意开枪。几天后,27岁的霍夫在游往西柏林的途中也被枪杀了,而霍夫选择的路线则是横穿泰尔托运河,游过这条河可以直达美国占领区。        因为开枪,东柏林人心开始不稳。一周后,《新德意志报》刊登了一篇用来平息局势的文章。文章把利特芬称为同性恋,并且编造了他的生活方式。文章暗示,利特芬受到西柏林风流社会的引诱,从而犯下了可耻的错误,而且是和霍夫有洗不清的关系。           “墙”成了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1961年9月20日上午8点半,在乌布利希钦定的继任者昂纳克的主持下,东德党中央召开了一个特殊会议。在此次会议上,“边界安全体系的不足之处”被明确表述出来。昂纳克严肃告知与会的各部门官员:“必须阻止一切跨越边界的企图。”        他们讨论的一切事务都与如何加固柏林墙有关,包括刚提议的新修18至20公里边界墙;修建车辆无法通行的壕沟,以阻止卡车或公共汽车的靠近;增加竖立起来的水泥板和边界屏障,在通往边界通道上铺设少量沙砾,以便更容易侦查。        这时的柏林墙已经超过了单纯的“墙”的物理意义,而是一套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靠近西柏林的那堵墙被加高至3.5米至4米,墙头铺设一根铁管使人无法攀登翻越,靠东的墙大体也差不多。两墙之间是一条宽窄不等的狭长地带,作为控制区,其中建有一条宽6-7米的军车通道,在108公里长的地段挖有拦截汽车的坑道,有的地方深达5米。沿着柏林墙总计有265个警戒塔、137个碉堡和274个养有警犬的设施,墙上普遍装有报警器和照明设备,一接触铁丝网就会发出警报声。        不过在反车辆障碍加固之前,有一列火车成功地突破障碍进入了西柏林。12月5日,27岁的火车司机哈里驾驶一列旅客列车,在到达东西柏林边界火车站后,以最快的速度撞毁阻挡在火车轨道上的边界障碍,沿着还存在的铁轨,进入西柏林斯班道的安全区域。火车上共有32个人,其中的24人,包括哈里的7名家人以及他的司炉工哈姆特都对这次逃跑知情,而另外8个人则是被稀里糊涂地带向了“自由”。           地下组织:假证受青睐           诸多方法中,最受欢迎的翻墙方法还是办假证。一个名叫“格尔曼”的西柏林地下组织专门为东德人提供假护照,以便让大家前往西德。而西德官方对“格尔曼”的存在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暗地里还支持。        1961年之后,“格尔曼”组织利用在西德积攒下的广泛人脉,根据有意向翻墙的东德公民的长相,在西德寻找长相相似的公民,之后再“借用”西德公民的护照,通过西德外交圈和官方的线人,把护照交到相对应的东德人手里。        维格尔代号为“黑鸽”,是“格尔曼”组织的骨干成员。他不仅前往东柏林做“通讯员”,还会去一些外国城市,收集大量空白护照。外国的同情者还会主动来找他们。维格尔记得其中一个人来自比利时,提着一大箱子护照,还有一枚家乡城市的官方印章,这枚官方印章可以让东德人堂而皇之地进入西柏林。不过这个组织更喜欢使用比较“低调”的欧洲国家的证件,因为使用英国、美国或者法国的护照可能会面临更严格的检查。        很快,这个组织便学会“篡改”现存护照,这种“本事”让他们的服务更加受到翻墙者的青睐。一旦这些已经“篡改”好的证件被送到东柏林,翻墙者们要在“格尔曼”的指导下熟记护照持有者的“简历”,并要与护照的细节一致,接着要学习一些该国语言中的常用短语。最后,“格尔曼”成员还要培训翻墙者如何填写出境文件,以及如何应付东德边检人员提出的任何难堪的提问。           “57号地道”:富克斯的翻墙事业        “57号地道”是由一个叫富克斯的人挖掘的,诞生在东德政治空气非常沉闷的60年代。之所以被称为“57号地道”,缘于通过这条地道逃亡的人数是57人。柏林墙建成之后,富克斯和妻子以及孩子从东柏林逃了出来。和很多翻墙的东德人一样,富克斯也是激情洋溢的反苏主义者,并且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帮助其他人翻墙到西柏林的事业中。        地道挖掘工作开始于1964年春天,富克斯小组成员从西柏林贝瑙尔大街附近一个面包店潮湿的地下室开始挖掘,他们在边界下边挖了150米,地道的出口开到东柏林史特利茨大街一套公寓的浴室内,开口有一米宽,被一个包装箱遮盖起来,要进入地道只需推开这个包装箱。        富克斯很善于“找”钱,用来支撑地道挖掘,其中包括德国记者的15000西德马克,也包括从法国杂志《巴黎竞赛》和伦敦《每日邮报》各获得的2000美元,而且还以每张370美元的高价把照片卖给美联社与(美国)合众国际社。直到最近史料逐渐解密,人们才知道富克斯还收到过由波恩“全德事务部”控制的秘密基金提供的30000西德马克的资助。        富克斯招募了一群志愿者,其中多数是来自西柏林的学生。同时,他还雇佣了一个采矿工程师,以保证地道能得到较好的支撑。在每次逃亡开始的时候,富克斯会派人给翻墙者发一份电报,内容是“艾玛姑姑突然离世,望立即赶来,吉塞拉。”在接到这份电报之后,这个人要负责通知其他翻墙者,因为这是行动开始的信号。        在弗里德里希大街车站,专门有“自己人”负责接应。之后,他们就被护送到东西边界。在那里,富克斯的人通过无线电对讲机与西柏林的观察者进行联系,而此刻西柏林的观察者正在柏林墙上观察东柏林边境警察的行动,翻墙者会等西柏林观察者的信号,如果信号允许,他们会趁无人注意的时候进入建筑,那里就是地道的入口。           贵族式翻墙:使馆车、潜水艇和热气球        还有一种贵族式翻墙服务。这种服务是由在东柏林的外交官提供的,他们把逃亡者藏进大使馆的车里带到西柏林。拥有外交特权意味着东德人很少检查挂有大使馆牌照的汽车,因为这些大使都来自与东德关系很密切的国家。但是这种逃亡方式的收费并不便宜,从10000西德马克到15000西德马克不等。        1968年,一位东德青年自己造了个潜水艇潜过界河到达西德,他用的是摩托车马达,配上自己组装的钢板,还有导航、压缩气体等系统,硬是在家造出了一个小潜水艇。这艘潜水艇在水下航行了5个多小时,才从西德那边冒出来,没有发生任何事故。青年的逃亡过程使他立刻在西德找到了工作,各大机械公司竞相聘用该青年为设计师。        最让人称奇的恐怕就是“热气球”的故事。1979年的一个夜晚,从一个东德家庭的后院升起了一个28米高的巨大热气球,气球下面的吊篮里装着两对夫妇和他们的四个孩子。这个气球完全由这两个家庭手工制成,两个家庭自学成才:从材料学到工程学,从气体动力学到气象学,一直到建立实验室。        经调查,此热气球是当时欧洲历史上最大的热气球,已被记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个热气球在通过柏林墙的时候被警察发现。警察开枪射击,逃亡者操纵热气球一下升高到了2800米以上的高空,不但枪打不到,连探照灯都照不到。警察只好紧急呼叫空军支援把它打下来。苏联战机立刻出动,但是热气球在经过28分钟的飞行后,已经完成了使命,安全落地。        热气球降落后,到底是到了西德,还是在东德,谁也不知道。他们不敢走出这个气球,就这样躲在吊篮里长达24小时之久,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祷。24小时以后,军人来了,揭开了气球,对这8个逃亡者说出了他们盼望已久的话:“你们自由了,这里是西德领土。”           “格杀勿论”秘密取消           苏共二十二大前后,乌布利希开始推行所谓新经济体制,虽然在行事风格上,乌布利希像极了斯大林,但他并不像以前那样维护斯大林主义了,而是与赫鲁晓夫一起,放松了僵化的政治控制,允许商品拥有自主定价权,爵士乐也被允许走入年轻人的生活。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东德平均每个家庭的个人消费增加近25%,这在50年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但东德接着面临的是一个更致命的挑战,就是官僚阶层的贪腐、寻租以及财富分配不公所造成的巨大贫富差距。        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银行公布相关数据表明,依照美元计算,东德人的生活水平比英国人要高,但这一数据与东德人自身的感受不符。事实上,在乌布利希的继任者昂纳克的统治下,整个国家在政治体制上的结构性矛盾一直被官方所鼓吹的经济“奇迹”所掩盖。        积攒已久的社会矛盾终于在80年代一波又一波地爆发,失业与通胀问题越来越严重,对文艺与思想的管制严格到扭曲的程度,所有问题伴随的是东德出境签证量的直线上升。1984年,东德政府颁发了3万张出境签证;1985年,出境签证的申请人数为2.7万人;而到1987年,人数猛增到11.2万。        1987年9月,昂纳克访问了西德,柏林墙的问题被正式提出。西德领导人对东德“格杀勿论”的命令表示质疑,而昂纳克早已为这个问题准备好了答案,就是西德边防警察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使用武器的规则,并说这个命令是为了人民。虽然昂纳克还在继续推行强硬的意识形态路线,但东德已经出现了自由化的某些迹象。1987年7月,东德正式废除死刑。        1989年2月5日晚上11点,两位年轻男子选择简易的抓钩帮助他们通过第一道腹地墙,这个时候他们并没有被发现,前面5米远的地方是一道低一点的围墙,他们也成功地爬了过去,但他们不小心触动了警报,探照灯照亮了整个区域。传说中的“格杀勿论”并非空穴来风,他们立刻被一阵弹雨覆盖。事后,死者的母亲被禁止去看儿子的遗体,但这件事通过海外媒体传遍了全世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抗议。当年4月,昂纳克秘密取消了“格杀勿论”的命令。           墙倒众人推           在柏林墙被推倒前10个月的1989年1月,昂纳克还充满自信地说:“当年导致筑墙的条件存在多久,这座反法西斯的护墙就存在多久,50年和100年后它也必定还巍然屹立。”        1989年10月9日这一天,7万莱比锡人举行了空前规模的示威游行,就在这个时候,“当局要严厉镇压”的消息也在四处流传。        37岁的家庭妇女苏珊·罗梅尔也赶来参加游行,她看到教堂被包围了,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要参与一场流血的冲突。苏珊事后回忆说:“我想我必须去阻止事件的发生。于是,我向歌剧公园旁站立的民兵走去,其他示威者也走了过去。我们与他们谈话,问他们:我们看起来像不像是这个国家的敌对分子?”这一天,莱比锡市7万民众的和平示威被载入史册。        那个宣称50年100年不变、谁也无法阻止社会主义前进的昂纳克终于无法继续前进了,他被迫于1989年10月18日辞职,随即又被他领导了多年的执政党开除出党。继任的克伦茨向人民承诺要进行全面改革,他首先释放了被抓的示威者以表示诚意。但到了这个时候才承诺改革已经没有用了,革命与改革的赛跑,显然革命已经领先很久了。           奔向自由           11月9日,在东柏林爆发了史上规模最大的游行示威,近百万人走上街头,到晚上11时,过境关卡上聚集了3万人。11时过后不久,东德的国家安全部少将尼布林下令打开了边界。柏林墙首先被东柏林的青年冲开,急不可耐的蓝衣金发的人们,像动画片里为逃生而狂奔的恐龙那样,霍霍有声地掠过查理检查站的玻璃窗子和惨白的探灯,向西柏林奔去。        一场触怒官方的游行随即变成了狂欢,气氛马上感染到西柏林的市民,他们迅速加入到这个历史时刻,冲向东柏林人涌入的入口处,给东柏林市民抛去巧克力、石竹花和玩具熊。素不相识的东西柏林人相互拥抱,新朋友在痛饮之中见证了曾经不可逾越的墙一点一点地坍塌,很多人眼里闪动着泪花。在勃兰登堡大门前,德国人爬上了墙头,像马戏团里演的杂耍戏那样,把一个又一个的人拉了上去。他们打着手势,齐声呼喊:“把墙推倒!”并唱起“我们必胜”!        1990年10月3日,柏林墙倒塌328天以后,德国正式宣布统一。两个德国并存的现象一去不复返,而柏林墙对现代人的记忆,从冷战的枷锁已经变作艺术家们涂鸦的彩墙……           (参考资料:《柏林墙》,弗雷德里克著,刘强译;《从东欧到新欧洲》,金雁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5696820100yulb.html

阅读更多

共识网 | 胡元:东德民众28年翻墙史

美国总统肯尼迪针对柏林墙说过一段话:“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来防止他们分开我们。”“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一人被奴役,所有的人都不自由。”   1961年8月12日晚上,《柏林墙》一书作者弗雷德里克刚刚13岁,他的父亲在这天心脏病发作,闻讯赶来的邻居立刻对他的父亲采取抢救措施。这时有人打开了电视机,闪烁的黑白画面显示的是一个城市,里面有愤怒的人群、挎抢的人、带刺的铁丝网,还有几辆巡逻车。   也就是在这天晚上,100多万柏林人上床睡觉时,恐怕和这位13岁的少年一样,并没觉得和往常有什么不同。午夜过后,黑暗无人的大街上突然警笛狂鸣,坦克带领着满载东德军队的卡车一直开到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线,头戴钢盔的东柏林警察乘车前往主要通道站岗,士兵从车上卸下木桩、铁丝网、水泥柱、石块、镐头、铁锹。   第二天,整个柏林人听到的第一条新闻是:“华沙条约国请求东德政府对柏林内部和周边地区建立有效的控制。”一个小时内,东柏林和西柏林之间81个路口均被封锁。东德与西柏林间所有的交通路线全部切断,地铁和有轨电车也不再通行。   “必须看起来民主”   1945年2月,二战接近尾声,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三巨头在雅尔塔约定,由这些国家的人民通过自由选举建立民主政府。然而,斯大林似乎对民主选举并不感兴趣,他真正想要的是借机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柏林被划为四个占领区,而人们习惯称苏占区为东柏林。   波茨坦会议之后,在关于最终“允许”三个西方盟国在柏林拥有各自防区的谈判中,西方盟国认为自己犯了一个极其严重的战略失误。西方盟国同意由苏联总指挥签署所有命令,并在另行通知之前都具有法律效力,这为今后柏林和德国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这年5月,一个名叫乌布利希的德国人悄无声息地进入柏林,这位来自苏联的流亡者,一直严格执行斯大林的政策,他依托苏联的支持,很快在柏林建立了亲苏的临时政府。   乌布利希极力推行“副手体制”, 其宗旨就是各个重要的行政机关一把手可以不是共产党员,但副手必须是乌布利希的人。最关键的是,以乌布利希为核心的东德党中央必须服从他们真正的“老大”——苏联军管局。而乌布利希所信奉的原则就是他曾经对下属所说的:“必须看起来民主,但我们必须掌控一切。”   乌布利希借由苏联在柏林的优势地位,依靠他所组建的团队更加忠实地执行斯大林的意图,努力整合国内各政治势力。1946年4月21到22日,在东柏林的德国国家歌剧院内,合并同类项之后的德国统一社会党成立,乌布利希的权力如日中天。他一直希望自己的团队可以在苏联的政治体系中获得稳定的地位,甚至是要在冷战中充当急先锋的角色。   “铁丝网出现的星期天”   1949年5月23日,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五个月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苏联占领区宣告建国。德国虽然就此公开分裂,但柏林的角色却依然暧昧。   1961年初,潜伏在东德的美国间谍发回了让美国决策层感到不安的情报:由于东德经济状况持续恶化,加上西方媒体永不停息地揭露各种黑幕,越来越多的东德公民开始通过关系逃入西德。   赫鲁晓夫一再提醒乌布利希,他马上要和美国总统在维也纳举行历史性会谈,在这期间不希望柏林“出事”。而就在1961年维也纳会议举行后第2天,乌布利希秘密组织了1500名警察赶往东西柏林边界。经过细心策划,东德政府当局决定在8月的一个星期天进行边界封锁,因为在周末的时候,工人通常会和家人在一起。   1961年8月13日凌晨1点11分,华约组织发表声明:通过欺骗、贿赂和要挟,西德政府机关和军事机构帮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境内一些立场不坚定的人逃往西德??华约组织成员国必须采取必要措施保护自己的安全,而首先要保护的就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安全。与此同时,第一批带刺的铁丝网已经被拖到东西柏林边界。   根据美国搜集的情报显示:当赫鲁晓夫听到东德开始修筑柏林墙的报告时大吃一惊。他担心此举会触怒西方,引起整个西方对苏联实施经济制裁,害怕与肯尼迪的冲突进一步加剧,甚至担心会引起与西方的战争。   不过,赫鲁晓夫随后的讲话足以体现出他已经被逼得没有退路了:“柏林墙是阻止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篱笆,德国工人阶级修起这堵墙后,恶狼就再也别想闯进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弗雷德里克所著《柏林墙》一书中提到:8月13日之后,在贝瑙尔大街的西柏林人的日常生活顿时陷入混乱。以前,他们常常去东柏林购物,孩子们放学后会到花园大街旁的旱冰场溜冰,星期天他们会去弗里德里希斯海因公园附近的童话泉野餐,而这些在13日之后早已灰飞烟灭,甚至经常去的教堂也被隔在了东柏林。这个周日被柏林人称作“铁丝网出现的星期天”。   被困的东柏林人纷纷从自家窗户跳到属于西柏林的贝瑙尔大街上。而东德警察意识到有人可能逃走,于是进入楼房展开搜查。与此同时,西柏林的人群、警察和消防队员都赶到了贝瑙尔大街,在楼下铺开充气垫。这场激烈的东柏林人命运抉择战,通过各国通讯社在西柏林的记者站,以及众多电视台镜头,很快就传到全世界。   10月4日那天,兰瑟准备借助晾衣绳从贝瑙尔大街公寓楼的楼顶滑入西柏林。在公寓楼下的大街上,西德消防人员已经铺好充气垫准备营救他。东德警察却步步紧逼,兰瑟在未找准气垫位置的情况下纵身一跃,30岁的他结实地摔在地面上,几分钟后就死去了。   兰瑟事件后不久,所有居住在该区域的354户居民被勒令10月21日前搬离,以此防止居民逃走。   东德中央机关报《新德意志报》称赞了封锁边界所代表的伟大意义。“对战争贩子来说,这是黑暗的一天??历史的轨道已经转向了和平??工人们对胜利的回应是刷新的生产纪录。”该报头版社论的标题为《一目了然的局势》。社论中如此描述西柏林政府当局:“只需轻轻一击,就可看出他们的政策多么腐化,他们的境遇多么岌岌可危。”   接着,乌布利希判断,边界封锁已是既成事实,谁也无法否认。东德政府安排了一些集会,让统一社会党领导干部发表演讲,并让民众展开自由讨论。在讨论中,一经发现有异议的知识分子做得太过火,他们立刻就会被认定为“反动分子”,很快被秘密逮捕。   1961年之后,东德政府开始对国内有过西德经历和背景的人进行清算。所有在东柏林生活但曾经在西柏林授过课的教师,被终身禁止在东德的教育系统工作。   曾经在西德求学的东柏林学生,也会受到惩罚。这些“西德学生”被划为阶级斗争分子和工农国家的叛徒,此类学生被“明确”禁止在东德继续完成学业。学理科的学生直接被派往工业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经领导同意,他们可能获准回到东德的高等教育机构继续学习。   而那些学文科的学生则没有这么幸运。在政府颁布的命令中:“凡是在西柏林学习社会学科目的西方学生,包括大学即将毕业的西方学生,都将一律派遣到生产加工部门工作。”1961年上半年,大约1500名东德人因为政治罪被逮捕。1961年下半年,这个数字增加至7200人。   西柏林妇女爬上梯子,望着对面的“远方”。柏林墙所隔断的,不仅仅是德国人的迁徙自由,更隔断了德国人的精神家园   1961 年8月15日,本来正在柏林伯诺尔大街东西柏林边界巡逻的东德士兵舒曼,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突然跨过铁丝网,奋力逃向西柏林。而他的家人在这之前已经逃到了西柏林。摄影记者雷宾用东德产埃克萨克塔牌照相机拍下了这张举世闻名的照片   封锁意味着翻墙的开始   从德国被划分为不同的占领区时起,就不断有人从东德逃向西德,截止到1961年,陆续有近350万东德人逃亡西方,占东德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其中约有6000名医生和药剂师、8000名司法人员、750名教授、34000名教师和工程师。   封锁终究会被自由冲破,翻墙成功的故事陆续上演。1961年8月15日,负责守卫边界的19岁的东德士兵舒曼,头上戴着钢盔,肩膀上挂着自动手枪,不停地吸烟,偶尔朝西柏林抗议者们看过去。   来自西柏林的怂恿声越来越大。一辆西柏林警车开过来停住,车里人出来与车外的人一起高喊着:“过来!过来!”舒曼突然扔掉手里的香烟,跑向铁丝网,到达边界屏障的时候,他扔掉手里沉重的武器,跃入西方。摄影记者雷宾用东德产的埃克萨克塔牌照相机拍下了那张举世闻名的照片。照片里的舒曼戴着头盔,穿着长筒靴,在跳过带刺铁丝网的那一刻被镜头捕捉到了。   在边界封锁的最初36个小时内,就有超过9名边界守卫逃到西柏林,有的是跳过铁丝网,有的是从底下钻过去,特别是边界屏障建起来后的一个月内,有一支68名特别警察部队成员逃到西柏林。其中,有37人是像舒曼一样的单独逃亡,有12人是两两结伴逃跑的。   波茨坦广场之下的大地铁站已经关闭,地铁仍通过该站,但从来都是甩站通过。这条路线从西柏林起,往北行穿越东柏林,然后再返回西部。乘客们会看到地铁站台上站着全副武装的警察。另外一条从西往东的跨区地铁线路,也被截断,而奥托格罗提渥大街则成了它的起点。   8月18日凌晨1点30分,6辆卡车起重机分别抵达波茨坦广场、柏林皮卡迪利广场、布兰登堡门以南的哥伦布圆环广场,从卡车起重机上卸下几十块水泥板。大约40分钟后,来了一队由消防车、混凝土搅拌车和泥水匠组成的“施工队”。在东德警察的监督下,他们开始建造横跨整个广场的屏障。5点过后,他们留下一堵混凝土墙,墙的顶端盖着两排阴模块,总共5英尺多高,上面的金属条的主要功能是用来穿带刺的铁丝网。   在随后数周内,这道边界屏障依然主要是由设置在交通线路上的带刺铁丝网、木头和水泥板构成,而其附近都有全副武装的警察在巡逻。与此同时,毗邻西部的建筑物门窗全被水泥封住。但让乌布利希头疼的是翻墙率仍然居高不下。   利特芬和霍夫在翻墙时被乱枪射杀   并不是每一个翻墙者最终都能拥抱自由世界。曾经在西柏林开服装店的冈特尔·利特芬则没有这么幸运,这位24岁的男青年在8月24日下午期望通过连接东西柏林的轻轨桥走到西边去,但很快便被东德警察发现。他开始朝着其中一个码头狂奔,然后一头扎进洪堡港的水中,奋力朝西柏林的方向游去。   利特芬离东岸已有大约25码。这时,一名边界守卫向利特芬四周扫射。当这名边界守卫停止“瞄准扫射”时,利特芬沉入了水中。事后东德警察描述:一颗子弹从他的脖子后面射入,贯穿了他的下巴。   300多名西柏林人亲眼见证了这场残酷的杀戮,却只能叹息。东德警察将利特芬的尸体从洪堡港昏暗的水中拖出来。作为翻墙者,他只是希望回到他已经适应了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当中去。然而,他却丢了自己的性命。   东西两边的人都被震惊了,因为开枪仅限于鸣枪示警,没有东德政府高层的秘密指令或者是暗示,边界守卫根本不可能随意开枪。几天后,27岁的霍夫在游往西柏林的途中也被枪杀了,而霍夫选择的路线则是横穿泰尔托运河,游过这条河可以直达美国占领区。   因为开枪,东柏林人心开始不稳。一周后,《新德意志报》刊登了一篇用来平息局势的文章。文章把利特芬称为同性恋,并且编造了他的生活方式。文章暗示,利特芬受到西柏林风流社会的引诱,从而犯下了可耻的错误,而且是和霍夫有洗不清的关系。   “墙”成了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1961年9月20日上午8点半,在乌布利希钦定的继任者昂纳克的主持下,东德党中央召开了一个特殊会议。在此次会议上,“边界安全体系的不足之处”被明确表述出来。昂纳克严肃告知与会的各部门官员:“必须阻止一切跨越边界的企图。”   他们讨论的一切事务都与如何加固柏林墙有关,包括刚提议的新修18至20公里边界墙;修建车辆无法通行的壕沟,以阻止卡车或公共汽车的靠近;增加竖立起来的水泥板和边界屏障,在通往边界通道上铺设少量沙砾,以便更容易侦查。   这时的柏林墙已经超过了单纯的“墙”的物理意义,而是一套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靠近西柏林的那堵墙被加高至3.5米至4米,墙头铺设一根铁管使人无法攀登翻越,靠东的墙大体也差不多。两墙之间是一条宽窄不等的狭长地带,作为控制区,其中建有一条宽6-7米的军车通道,在108公里长的地段挖有拦截汽车的坑道,有的地方深达5米。沿着柏林墙总计有265个警戒塔、137个碉堡和274个养有警犬的设施,墙上普遍装有报警器和照明设备,一接触铁丝网就会发出警报声。   不过在反车辆障碍加固之前,有一列火车成功地突破障碍进入了西柏林。12月5日,27岁的火车司机哈里驾驶一列旅客列车,在到达东西柏林边界火车站后,以最快的速度撞毁阻挡在火车轨道上的边界障碍,沿着还存在的铁轨,进入西柏林斯班道的安全区域。火车上共有32个人,其中的24人,包括哈里的7名家人以及他的司炉工哈姆特都对这次逃跑知情,而另外8个人则是被稀里糊涂地带向了“自由”。   地下组织:假证受青睐   诸多方法中,最受欢迎的翻墙方法还是办假证。一个名叫“格尔曼”的西柏林地下组织专门为东德人提供假护照,以便让大家前往西德。而西德官方对“格尔曼”的存在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暗地里还支持。   1961年之后,“格尔曼”组织利用在西德积攒下的广泛人脉,根据有意向翻墙的东德公民的长相,在西德寻找长相相似的公民,之后再“借用”西德公民的护照,通过西德外交圈和官方的线人,把护照交到相对应的东德人手里。   维格尔代号为“黑鸽”,是“格尔曼”组织的骨干成员。他不仅前往东柏林做“通讯员”,还会去一些外国城市,收集大量空白护照。外国的同情者还会主动来找他们。维格尔记得其中一个人来自比利时,提着一大箱子护照,还有一枚家乡城市的官方印章,这枚官方印章可以让东德人堂而皇之地进入西柏林。不过这个组织更喜欢使用比较“低调”的欧洲国家的证件,因为使用英国、美国或者法国的护照可能会面临更严格的检查。   很快,这个组织便学会“篡改”现存护照,这种“本事”让他们的服务更加受到翻墙者的青睐。一旦这些已经“篡改”好的证件被送到东柏林,翻墙者们要在“格尔曼”的指导下熟记护照持有者的“简历”,并要与护照的细节一致,接着要学习一些该国语言中的常用短语。最后,“格尔曼”成员还要培训翻墙者如何填写出境文件,以及如何应付东德边检人员提出的任何难堪的提问。   “57号地道”:富克斯的翻墙事业   “57号地道”是由一个叫富克斯的人挖掘的,诞生在东德政治空气非常沉闷的60年代。之所以被称为“57号地道”,缘于通过这条地道逃亡的人数是57人。柏林墙建成之后,富克斯和妻子以及孩子从东柏林逃了出来。和很多翻墙的东德人一样,富克斯也是激情洋溢的反苏主义者,并且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帮助其他人翻墙到西柏林的事业中。   地道挖掘工作开始于1964年春天,富克斯小组成员从西柏林贝瑙尔大街附近一个面包店潮湿的地下室开始挖掘,他们在边界下边挖了150米,地道的出口开到东柏林史特利茨大街一套公寓的浴室内,开口有一米宽,被一个包装箱遮盖起来,要进入地道只需推开这个包装箱。   富克斯很善于“找”钱,用来支撑地道挖掘,其中包括德国记者的15000西德马克,也包括从法国杂志《巴黎竞赛》和伦敦《每日邮报》各获得的2000美元,而且还以每张370美元的高价把照片卖给美联社与(美国)合众国际社。直到最近史料逐渐解密,人们才知道富克斯还收到过由波恩“全德事务部”控制的秘密基金提供的30000西德马克的资助。   富克斯招募了一群志愿者,其中多数是来自西柏林的学生。同时,他还雇佣了一个采矿工程师,以保证地道能得到较好的支撑。在每次逃亡开始的时候,富克斯会派人给翻墙者发一份电报,内容是“艾玛姑姑突然离世,望立即赶来,吉塞拉。”在接到这份电报之后,这个人要负责通知其他翻墙者,因为这是行动开始的信号。   在弗里德里希大街车站,专门有“自己人”负责接应。之后,他们就被护送到东西边界。在那里,富克斯的人通过无线电对讲机与西柏林的观察者进行联系,而此刻西柏林的观察者正在柏林墙上观察东柏林边境警察的行动,翻墙者会等西柏林观察者的信号,如果信号允许,他们会趁无人注意的时候进入建筑,那里就是地道的入口。   贵族式翻墙:使馆车、潜水艇和热气球   还有一种贵族式翻墙服务。这种服务是由在东柏林的外交官提供的,他们把逃亡者藏进大使馆的车里带到西柏林。拥有外交特权意味着东德人很少检查挂有大使馆牌照的汽车,因为这些大使都来自与东德关系很密切的国家。但是这种逃亡方式的收费并不便宜,从10000西德马克到15000西德马克不等。   1968年,一位东德青年自己造了个潜水艇潜过界河到达西德,他用的是摩托车马达,配上自己组装的钢板,还有导航、压缩气体等系统,硬是在家造出了一个小潜水艇。这艘潜水艇在水下航行了5个多小时,才从西德那边冒出来,没有发生任何事故。青年的逃亡过程使他立刻在西德找到了工作,各大机械公司竞相聘用该青年为设计师。   最让人称奇的恐怕就是“热气球”的故事。1979年的一个夜晚,从一个东德家庭的后院升起了一个28米高的巨大热气球,气球下面的吊篮里装着两对夫妇和他们的四个孩子。这个气球完全由这两个家庭手工制成,两个家庭自学成才:从材料学到工程学,从气体动力学到气象学,一直到建立实验室。   经调查,此热气球是当时欧洲历史上最大的热气球,已被记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个热气球在通过柏林墙的时候被警察发现。警察开枪射击,逃亡者操纵热气球一下升高到了2800米以上的高空,不但枪打不到,连探照灯都照不到。警察只好紧急呼叫空军支援把它打下来。苏联战机立刻出动,但是热气球在经过28分钟的飞行后,已经完成了使命,安全落地。   热气球降落后,到底是到了西德,还是在东德,谁也不知道。他们不敢走出这个气球,就这样躲在吊篮里长达24小时之久,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祷。24小时以后,军人来了,揭开了气球,对这8个逃亡者说出了他们盼望已久的话:“你们自由了,这里是西德领土。”   “格杀勿论”秘密取消   苏共二十二大前后,乌布利希开始推行所谓新经济体制,虽然在行事风格上,乌布利希像极了斯大林,但他并不像以前那样维护斯大林主义了,而是与赫鲁晓夫一起,放松了僵化的政治控制,允许商品拥有自主定价权,爵士乐也被允许走入年轻人的生活。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东德平均每个家庭的个人消费增加近25%,这在50年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但东德接着面临的是一个更致命的挑战,就是官僚阶层的贪腐、寻租以及财富分配不公所造成的巨大贫富差距。#p#分页标题#e#   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银行公布相关数据表明,依照美元计算,东德人的生活水平比英国人要高,但这一数据与东德人自身的感受不符。事实上,在乌布利希的继任者昂纳克的统治下,整个国家在政治体制上的结构性矛盾一直被官方所鼓吹的经济“奇迹”所掩盖。   积攒已久的社会矛盾终于在80年代一波又一波地爆发,失业与通胀问题越来越严重,对文艺与思想的管制严格到扭曲的程度,所有问题伴随的是东德出境签证量的直线上升。1984年,东德政府颁发了3万张出境签证;1985年,出境签证的申请人数为2.7万人;而到1987年,人数猛增到11.2万。   1987年9月,昂纳克访问了西德,柏林墙的问题被正式提出。西德领导人对东德“格杀勿论”的命令表示质疑,而昂纳克早已为这个问题准备好了答案,就是西德边防警察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使用武器的规则,并说这个命令是为了人民。虽然昂纳克还在继续推行强硬的意识形态路线,但东德已经出现了自由化的某些迹象。1987年7月,东德正式废除死刑。   1989年2月5日晚上11点,两位年轻男子选择简易的抓钩帮助他们通过第一道腹地墙,这个时候他们并没有被发现,前面5米远的地方是一道低一点的围墙,他们也成功地爬了过去,但他们不小心触动了警报,探照灯照亮了整个区域。传说中的“格杀勿论”并非空穴来风,他们立刻被一阵弹雨覆盖。事后,死者的母亲被禁止去看儿子的遗体,但这件事通过海外媒体传遍了全世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抗议。当年4月,昂纳克秘密取消了“格杀勿论”的命令。   墙倒众人推   在柏林墙被推倒前10个月的1989年1月,昂纳克还充满自信地说:“当年导致筑墙的条件存在多久,这座反法西斯的护墙就存在多久,50年和100年后它也必定还巍然屹立。”   1989年10月9日这一天,7万莱比锡人举行了空前规模的示威游行,就在这个时候,“当局要严厉镇压”的消息也在四处流传。   37岁的家庭妇女苏珊·罗梅尔也赶来参加游行,她看到教堂被包围了,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要参与一场流血的冲突。苏珊事后回忆说:“我想我必须去阻止事件的发生。于是,我向歌剧公园旁站立的民兵走去,其他示威者也走了过去。我们与他们谈话,问他们:我们看起来像不像是这个国家的敌对分子?”这一天,莱比锡市7万民众的和平示威被载入史册。   那个宣称50年100年不变、谁也无法阻止社会主义前进的昂纳克终于无法继续前进了,他被迫于1989年10月18日辞职,随即又被他领导了多年的执政党开除出党。继任的克伦茨向人民承诺要进行全面改革,他首先释放了被抓的示威者以表示诚意。但到了这个时候才承诺改革已经没有用了,革命与改革的赛跑,显然革命已经领先很久了。   奔向自由   11月9日,在东柏林爆发了史上规模最大的游行示威,近百万人走上街头,到晚上11时,过境关卡上聚集了3万人。11时过后不久,东德的国家安全部少将尼布林下令打开了边界。柏林墙首先被东柏林的青年冲开,急不可耐的蓝衣金发的人们,像动画片里为逃生而狂奔的恐龙那样,霍霍有声地掠过查理检查站的玻璃窗子和惨白的探灯,向西柏林奔去。   一场触怒官方的游行随即变成了狂欢,气氛马上感染到西柏林的市民,他们迅速加入到这个历史时刻,冲向东柏林人涌入的入口处,给东柏林市民抛去巧克力、石竹花和玩具熊。素不相识的东西柏林人相互拥抱,新朋友在痛饮之中见证了曾经不可逾越的墙一点一点地坍塌,很多人眼里闪动着泪花。在勃兰登堡大门前,德国人爬上了墙头,像马戏团里演的杂耍戏那样,把一个又一个的人拉了上去。他们打着手势,齐声呼喊:“把墙推倒!”并唱起“我们必胜”!   1990年10月3日,柏林墙倒塌328天以后,德国正式宣布统一。两个德国并存的现象一去不复返,而柏林墙对现代人的记忆,从冷战的枷锁已经变作艺术家们涂鸦的彩墙……   (参考资料:《柏林墙》,弗雷德里克著,刘强译;《从东欧到新欧洲》,金雁著)

阅读更多
  • 1
  • ……
  • 5
  • 6
  • 7
  • ……
  • 13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