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凝

韩寒亲笔创作《三重门》的豆腐证

以下是与韩寒早期写作相关的证人证言:   1.他除了上语文课,其他课程几乎从不听讲。他在书桌上码了一大堆书,砌成一道墙来遮挡老师的视线,自己在底下看一些稀奇古怪的书,一本接一本。不看书的时候他就不停地写东西,晚自习的时候他也在不停地写,作业也不做。 — 同桌陆乐1   2.但晚上回到宿舍,他经常和同学聊起某某作家的某某作品,这是他情绪最高昂的时候,他对睡在对面铺的沈宏伟说:“全世界用汉语写字的人里头,钱锺书是第一,我是第三。” — 同学沈宏伟1   3.在韩寒的推荐下,他也开始翻《围城》 — 同学沈宏伟1   4.韩寒却是真的“写”黑板报——手上什么东西也没有,想到什么随手就写上去,居然也是一篇很棒的文章——如果不去理会那些错别字的话。— 同学潘超安1   5.有时候韩寒把一些刚刚写好的文章直接拿给他看,文字妙趣横生,看得他乐不可支。 — 同桌陆乐1   6.“初中开始写作文风就很老练、诙谐,而且他看问题的角度跟同龄人完全不同。”。闭卷考试的时候其他学生花半小时才能写好的作文,韩寒通常十分钟就写好了,而且接题就做,下笔成文,基本上不做改动。— 彭令凤(韩寒初中罗星中学语文老师)1   7.韩寒给文学社写了不少文章,现在找得到的有两篇,一篇是《戏说老鼠》,一篇是《三轮车》,后来都被邱剑云收录到一本二中学生优秀作文集锦里,书名叫《山阴道上》,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       8.《戏说老鼠》里面则学着钱锺书吊了很多书袋,引用了《诗经》、《三国志》、《史记》、《挥尘新谈》……这两篇文章也深得高一(7)班班主任、语文老师戴金娜的赞赏,她给的评语是:“老练辛辣”、“见微知著”。1   9.有一次诗歌课上大家写诗,韩寒很快写了一首,横着读意思庄重,竖着读却是恶搞。 — 诗歌社指导老师吕玉萍1   10.很多卷子他不做,只是在空白处对卷子本身作一番让人哭笑不得的点评,甚至连语文试卷也不好好做,数一数差不多赚够60分就停笔了。 — 邱剑云1   11.只有一件写作能让韩寒专心致志。十多年后的今天,再说起韩寒,他的同学们对细节的记忆已经模糊,但有一幕场景出现在他们共同描述的回忆里,就是在教室一角,那个永远都在埋头看书埋头写作的少年。 — 接受过南方周末采访的同学1   12.韩寒向死党们秘密宣布,他正在写一部长篇小说。 — 陆乐1   13.韩寒每写完一部分(《三重门》),就把稿纸递给陆乐,陆乐看完又传给周围的同学,有时候韩寒还在宿舍里得意洋洋地念给沈宏伟、沈杰一干人等听。13   14.陆乐有时候也翻看韩寒的“小本子”,里面记满了各种书名、段子、英语和拉丁文. — 陆乐1   15.在确定一二等奖名单后,叶兆言发现韩寒没来考试,他提议是否通知韩寒前来补考。据叶兆言、方方、赵长天、程郁缀等人回忆,在场的所有作家和教授一致表示同意。179   16.在那个房间里,少年韩寒纹丝不动地写了一个多小时,既没喝水,也没上厕所。林青将房门关好,坐在房间里盯着韩寒,一个多小时也纹丝不动。林青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回忆,整个过程中韩寒只说了一句话:“老师我写好了”,然后离开房间,林青就起身将试卷卷好交给了桂未明。1       17.前面我夸过他才华横溢。他高一时有一回下半夜才回校,害得门卫老师从热被窝里爬出来,牢骚满腹。第二天,学校要求他在全班同学面前做检讨,他当时写的检讨书,幽默水平都不下于《书店》、《求医》,全班笑翻了。 — 狂澜孤岛(金丹华)2   18.关于《三重门》,我10多年前的旧文章里就写得清清楚楚,我看过几章手稿,绝对韩寒的字迹(不要问我是原迹还是复印件了,忘了),而且,我向好奇的大家保证,当时也没有一个叫马日拉的授意我这么写,为的是十多年后留证; — 狂澜孤岛(金丹华)316   19.读高一的时候,我很佩服韩寒的一点,就是他写东西真得很少有改动,字漂亮,纸面清晰干净。他跟我说过,这是因为他打腹稿的时间很长,写《三重门》那会,脑子里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想段子。 — 狂澜孤岛(金丹华)4   20.上高一那会,韩寒一般不上晚自习,除去和我们偷偷出去吃锅贴啥的,很多时候他都去松江中山东路?上的肯德基写东西,等晚上大家都回寝室,我们的一大必修课就是读他当晚写的手稿,往往笑倒一片,这便是《零下一度》大多数文章的由来。 — 狂澜孤岛(金丹华)5   21.“竟还可以看到我10多年前的幼稚作品,”(指发表在2000年第12期《中文自修》上的文章——《为了无言的期待》。)— 狂澜孤岛(金丹华)6   22.另外,去过了松江二中的校园和附近的几条街,就知道三重门写的环境是什么。这是韩父没在二中住过就能创造的出的意境吗?顺便说一下,我1987年进二中,但是看三重门第一篇就知道写的是松江二中和门口那条街。 (2月17日 19:27) — 曾经在云间 8   23.我当初第一次拿到《三重门》这本书时候,脑海里浮现出的是松江二中那三座教学楼,六一楼、五四楼和五一楼。三座教学楼在一条轴线上,都是二层结构,每层五个教室,东西两个楼梯,每个楼梯旁一座门洞,站在五四楼前的主道上一眼看去,只看到三个门洞如森森的时空隧道,让学生时代的我有时不知未来为何物 (2月17日 19:30) — 曾经在云间8       24.“1999年,3月28日上午,大赛的评选在上海青松城大酒店举行….在场的作家包括:铁凝、方方、叶兆言、叶辛…评委一致同意:让韩寒补考”。— 李其纲9   25.在“新概念”的老巢青松城的某间房间里,我们特设一间特殊的考场,就近取材,我给了韩寒一个行为艺术般的题目。我把我喝剩的半杯水推给了韩寒,说:“这就是题目。”但瞬间,我又觉得这题目有点简单了,我说:“前面的题目作废,请注意,以下是完整的题目。”我拿了一张白纸,把它揉成一团塞进杯子,说:“这就是题目。” — 李其纲10   26.第一届韩寒的初赛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不知具体是谁提出的补考,但肯定是评委们的提议。 — 方方7       27.当年的作家评委有王蒙、铁凝、我、叶兆言、叶辛,还有谁我记不清了。大学教授有南大的董健、王继志教授,北大的程郁缀、曹文轩教授,复旦的陈思和教授,还有一位我记不得了。 — 方方7   28.李其纲不是个城府很深的人,我们平常也闲聊过关于韩寒,通过他对韩寒的看法和评价,以及一些闲聊的细节,从未有感觉他认识韩寒父亲,也从未感觉到他在韩寒考试中做了什么手脚。 —- 方方7   29.韩寒参赛的两篇作文,说老实话我印象不是很深,他的分数是众评委平均出来,不知道是否还能查到原始记录。韩他来复赛,是大家觉得他已够格,不来太可惜。 — 叶兆言11   30.我的印象与方方略有些不同,第一届的复试只是判断和检验,不列入实际成绩。然而必须要强调,当时发生的一切都在公开场合,都是在会场上,众目睽睽之下,让韩寒来是七嘴八舌的结果,我的提议只是脱口而出。 — 叶兆言11   31.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只看重征文来稿,当时就想,万一作弊怎么办。所谓复试,其实只是看考生当堂作文对不对路,有没有明显差距。后来逐年增加了复试的重要性,渐渐地占了一半分数。— 叶兆言11     32.韩寒同学陈少清参加浙江卫视爱情连连看节目时,说“当时他的写作特别棒”,“当时韩寒的写作是很好”,“他后来《三重门》里面有一些翻译,英文的一些翻译,是我帮他翻的”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Q4NjY3MzYw.html  (24:45)   33.”首先,这一段林雨翔真的很高深吗?其实只要知道几个基本知识:1、韩愈诗格律严谨;2、柳宗元诗风朴实(卧春诗也很朴实),且反对过骈俪文;3、听说过《万历野获编》;4、读过中学,《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为中学课文——这4条可能对张放很难,但是对少年韩寒,不好意思,还有我,真的一点都不难,有以上基本知识,就可以用小说的语言写出那一小段场景了,这件事当年落在了韩寒身上而已。再提供一个回忆:“骈文”知识,即韩寒给我启蒙。当时我问他,这“并文”是什么意思?韩寒说这读“pian文”,然后给我做了大体的介绍。这就是我们的高中学习生活。你们信吗?当年我们这些普通中学生对学校教育外的文学知识都知道的有限,所以韩寒在我们眼里才如此出类拔萃,所以我们才很关注他写作、言论的一举一动,才对他很了解.” — 狂澜孤岛(金丹华)       1 南方周末-《差生韩寒》 http://www.infzm.com/content/70247 2 狂澜孤岛 — 韩寒高中同学  http://www.weibo.com/1771431777/y3v7QibID 3 狂澜孤岛 — 韩寒高中同学  http://www.weibo.com/1771431777/y3uPVgWSw 4 狂澜孤岛 — 韩寒高中同学  http://www.weibo.com/1771431777/y3uYW3uME 5 狂澜孤岛 — 韩寒高中同学  http://www.weibo.com/1771431777/y2Tuz9KxS 6 狂澜孤岛 — 韩寒高中同学  http://www.weibo.com/1771431777/y2SWbslhU 7 方方  http://www.weibo.com/1222425514/y6z61scKT 8 曾经在云间在狂澜孤岛一篇微博下的评论: http://www.weibo.com/1771431777/y5T3yoG3D 9 李其纲  http://www.weibo.com/2618924435/y5LmglYZW 10 李其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199d9301010hj8.html 11 叶兆言  http://www.weibo.com/2294040303/y6XPrlgvi         相关人物     陆乐韩寒同桌 沈宏伟同寝室同学 潘超安同学 彭令凤韩寒初中罗星中学语文老师 邱剑云松江二中文学社老师 戴金娜韩寒语文老师班主任 吕玉萍松江二中诗歌社指导老师 沈杰韩寒同寝室同学 陈少清韩寒同学 金丹华 韩寒同学,微博帐号@狂澜孤岛 曾经在云间 90年代初毕业于松江二中 个人博客  http://blog.eastday.com/yunjian/blog 李其纲 《萌芽》副主编 方方 著名作家,第一届新概念大赛评委之一 叶兆言 著名作家,第一届新概念大赛评委之一   来源: 密商 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c8a5e101010vbd.html 编按:以上证人别的还不敢说,但至少叶兆言的名字可以划掉了。另外,提醒一下喜欢韩寒讨厌方舟子的朋友,你们可以经常去 http://www.dapenti.com/blog/blog.asp?name=xilei  看看,这里有好多有力地驳斥“倒韩派”的雄文,并且有大量志同道合的伙伴。

阅读更多

OhMyMedia | 南方周末:差生韩寒

韩寒从未承认,在随性和天才的姿态背后,以差生形象出场的他承受过巨大落寞与压 力。十余年来韩寒努力证明自己:2000年《三重门》出版;2008年介入公共意见空间。挖掘两个成名点前的经历可以发现:说服更多的人,同时引发更多质 疑批评——这似是“差生”韩寒难以改变的人生戏码。 《三重门》的结尾像是韩寒对自己的预言:故事的主角林雨翔走出校门,“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 退学走出校园的那一刻,作为一个以仅有的方式一直努力证明自己的差生韩寒,“不会承认,但他一定是那样的心情”。 出道逾十年,名满天下、谤满天下。但如果回到十多年前的起点,韩寒的出场更像是一个笑话。 1998年9月份,秋季开学的那天,如果你在上海松江二中的校园里头,刚好路过高一(7)班,就有机会看到这样一幕—— 松江二中校门口的韩寒,他曾是这里最出名的差生。成名多年之后,正在经历风波的韩寒似乎又回到了当年:他需要更努力更艰难地证明自己。 (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 一个又黑又瘦、头发蓬乱的高一新生站起来,轮到他向全班作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叫韩寒。韩是韩寒的韩,寒是韩寒的寒。”底下笑成一团。接着,他又郑重其事地说:“从今往后,松江二中写文章的,我称第二,就没有人敢称第一。” 教室里一片欢腾,笑声中有嘲弄的味道。 他的确不像个“写文章的”。来自金山区的少年韩寒,晒得黝黑,像刚从难民营走出来,他入学是以体育特招生的身份,这意味着在这所知名重点中学,韩寒的“地位”相当地不高;这也意味着一整个夏天,他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跟着田径队在炎炎烈日下一圈一圈地跑。 听到韩寒自我介绍的时候,新同桌陆乐,还有隔两排远的沈宏伟也都笑起来,他们不清楚这小子凭什么这么狂;那时候是三好学生的陆乐回忆:“一般来说体育特招生成绩都不会好,谁相信他会写‘作文’?” 但接下来沈宏伟和陆乐很快就相信了,在短暂的同校时间里韩寒迅速证明了自己。但如今,沈宏伟、陆 乐,以及当年那些同样被信服的同学们发现,韩寒再一次需要向更多的人证明自己——十多年时间中,韩寒一直在做着同样的一件事,但至今似乎仍未完成。一夜之 间,韩寒就像又回到了那个笑话一般的起点。 会写作文,也是会写作文的差生 1998-1999年秋季学期开始了,在陆乐的观察里,这个体育生的懒和不听话很快就露出马脚, 他除了上语文课,其他课程几乎从不听讲。他在书桌上码了一大堆书,砌成一道墙来遮挡老师的视线,自己在底下看一些稀奇古怪的书,一本接一本。不看书的时候 他就不停地写东西,晚自习的时候他也在不停地写,作业也不做。这看起来完全是人们在学校里经常看到的不听话的差生。 但晚上回到宿舍,他经常和同学聊起某某作家的某某作品,这是他情绪最高昂的时候,他对睡在对面铺的沈宏伟说:“全世界用汉语写字的人里头,钱锺书是第一,我是第三。”那时候的沈宏伟听得一脸茫然:“钱锺书是谁?” 开学后不久,几次测验考试的成绩很快就下来了,韩寒毫无意外地考得一塌糊涂。可是看起来韩寒并不 在乎,只是继续沉到那堆民国作品和历史古籍中。“他的性格总是慢悠悠,不着急,无所谓。后来因为在宿舍不讲卫生连累大家被扣分,有同学建议要把他赶出去, 他也不生气,还是乐呵呵。”沈宏伟说。在韩寒的推荐下,他也开始翻《围城》。 在很长时间里韩寒被视作两面:写作上的令人惊喜和传统意义上的坏榜样。新概念作文获奖、《三重门》出版,都难以改变这一点。 (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 金山少年的优点是认真的时候一手字写得非常漂亮,语文老师戴金娜把班级的黑板报交给他去写。同班 同学潘超安也是寄宿生,有时韩寒课后或周末写黑板报的时候他也在教室里。他发现别人是抄黑板报,而韩寒却是真的“写”黑板报——手上什么东西也没有,想到 什么随手就写上去,居然也是一篇很棒的文章——如果不去理会那些错别字的话。 陆乐也发现,韩寒会写文章并非吹牛,有时候韩寒把一些刚刚写好的文章直接拿给他看,文字妙趣横生,看得他乐不可支。 这种急智和文才其实很早以前就显露出来了,只是刚到松江二中的时候无人知晓。初中时候韩寒刚进罗 星中学,写的第一篇作文《我》就被当时的语文老师彭令凤赞赏不已。彭令凤如今已经退休,住在上海市区,她在电话里头说,在教学生涯里从来没见过这么早熟的 学生。“初中开始写作文风就很老练、诙谐,而且他看问题的角度跟同龄人完全不同。”彭令凤发现,闭卷考试的时候其他学生花半小时才能写好的作文,韩寒通常 十分钟就写好了,而且接题就做,下笔成文,基本上不做改动。 写作才能几乎是少年韩寒身上唯一值得一提的“亮点”,他的初中三年实际上过得并不愉快,更多时候 他的少年生涯是作为“差生”被其他人见证着——上课走神,不守纪律,不交作业,生活邋遢,有时候甚至连作业本都能不翼而飞。如今老师们自然不再说他“坏 话”,但是实际上有一段时间,作为一种惩罚,少年韩寒被老师单独拎出来,一个人坐在讲台边上,背后是整个班众目睽睽的目光。 韩的父亲韩仁均为了照顾他读书,把家从亭林镇搬到了离初中较近的朱泾镇,他母亲每天在朱泾和亭林之间挤公交车来回奔波。 这对父子有十分亲昵的一面,在一张老照片里,儿子捏着父亲的脸,两人笑得脸上只剩两排白牙。从初中开始,由于学业的问题,韩寒和家人的关系逐渐显露出紧张的一面,有一次因为韩寒没交作业,韩仁均被老师喊到办公室,父亲对着儿子就是一顿拳打脚踢。 坏孩子的舞台在萌芽 1998年是赵长天到《萌芽》杂志社任主编第三年,那时候杂志社还没搬到现在巨鹿路这个别致的小院落里。 赵长天清癯,说话的时候喜欢伸出细长的五指,有老式文人的有条不紊,但1998年做这个主编其实焦虑不堪,时常要低声下气地四处找上海的大企业要钱。 当时他在寻找一个机会,要把这本文学杂志拖出泥潭。巅峰时期《萌芽》的发行量是30万份,而到了1995年赵长天接手的时候,只剩下1万份。所有文学杂志都会对那段时期记忆深刻,“全民经商了,作家都下海了”,《萌芽》剩下的读者都是一些已经进入中年的铁杆读者。 那年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刚开始热播,网络时代隐约在望;作家李敬泽跟朋友在北京聚到一起,商量的还是怎么推出一批“70后”作家,最后作者登出来的照片都是女孩们的艺术照,眼看着严肃的文学活动变成了选秀。对文学杂志来说,这是那个年代的基本背景。 赵长天开始大力改造这份杂志,刊发了大量的纪实作品,甚至在这本文学杂志上登足球明星范志毅的大块头文章。但是杂志始终没有大的起色。 1997年,赵长天和他的同仁开始新的努力——要寻找一批年轻的创作者。一开始找中学教师推荐, 收到的都是当时学校里的“优秀作文”,内容千篇一律,毫无朝气,赵长天决定由《萌芽》自己来找,李其纲提议举办一个面向学生的作文大赛,声势要大,要获得 高校的支持。赵长天和李其纲一起拜访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常务副校长王铁仙,找到了复旦大学人文学院的陈思和,很快谈妥了上海本地的这两家高校。 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的追念活动上,赵长天见到了陈伯吹的儿子,当时的北大校长陈佳洱,聊起了筹划中的“新概念作文大赛”,陈佳洱当即表示北大要全力支持。后来在南京,在谢晋的电影《鸦片战争》剧本讨论会上,赵长天又遇到了南京大学副校长董健,董健也表态支持。 到了1998年,“新概念作文大赛”已经有了眉目,但彼时没有人可以预见这项赛事的未来。那一批后来成为80后作家领军人物的孩子们还淹没在人海当中。 被邀请来当评委的作家叶兆言当时心头始终悬着一个疑问,“这个事情靠不靠谱?当时我、铁凝和方方其实心里都在担心,很可能办这么一届就黄了。”当时的赛事总干事李其纲甚至做好了心理准备,最后很可能一篇像样的稿件也找不到。 80后这代人那时候看起来极为平庸,“好孩子”中规中矩,死气沉沉,“坏孩子”染了头发,忙着学“古惑仔”,报刊上开始用“垮掉的一代”这样的外来词汇形容成年人对他们的担忧。 灰头土脸与招人喜爱 赵长天、李其纲在大江南北的高校四处奔行的时候,那个又黑又瘦的少年韩寒还在二中的操场上一圈圈跑步,课上课下一刻不停地读老师们都没读过的“怪书”,写一些民国腔调的文章。 松江二中的宿舍生涯让“问题少年”韩寒有机会更放肆地看书和写作——起码不用像在老家,考砸了的时候,他在前面逃跑,韩仁均在后面追,邻居在后头拉。 宿舍是两室一厅,报到当天,沈宏伟在宿舍里第一次见到韩寒。那时候韩的母亲帮他整理床铺,像所有不厌其烦的母亲一样絮絮叨叨地交待学习和生活,韩寒在一边默不作声。 后来在《那些人那些事》里面,韩寒提到了对松江二中寄宿生活的无比神往。对别的孩子来说可能面临着生活的不适,对韩寒来说倒更像是一种自由和解脱。 在一份韩寒向韩仁均索要的书单里,可以看到,那个年纪的韩寒已经在翻阅绝大多数成年人不会去看的书,书单上包括《榆下说书》《西溪丛语》《分世余话》《东坡志林》《芦浦笔记》……韩寒准备了一个小本子,专门用来摘抄读到的各种段落,经常刻意用到文章里头炫耀学识。 寄宿生活起码有一点与少年韩寒的期待相符,松江二中这个学校在当时的确有着很多内地学校不及的开明气氛,这是一所诞生于1904年的老学校,初次到这里参观的人会以为走进了一个古香古色的大学,图书馆的外墙是条纹细腻的红砖,校门出人意料的是一座始建于千年前的古城门。 松江二中的老师们组织学生开办文学社、戏剧社、诗歌社,当时的文学社指导老师是邱剑云。他如今年纪已经很大,退而不休,时常还在学校帮忙,戴顶圆帽,头发贴着脑门,说话沉稳,是一位敦厚的长者。和记者见面时,他站在松江二中那个古城门做的校门下,像是民国人物穿越而来。 和同学们一开始看到的那个学习糟糕的体育生韩寒完全不同,1998年邱剑云第一次读到高一新生韩寒的文章,看到的是那个成熟老练的睿智少年。前一个韩寒灰头土脸狼狈不堪,后一个韩寒才华横溢招人喜爱。 韩寒进松江二中不久,买了一本邱剑云写的新书,三天后他读完那40多万字,对人说:“这本书还可以,将来我会比邱老师写得好。”这话后来传到邱剑云的耳朵里,他感到十分高兴,锐气十足的少年在那个时代已经不多见了。 当时进入文学社并不容易,整个学校社员只有24名,需要先自己报名,再经班级语文老师推荐,最后参加考试,通过之后再由邱剑云亲笔写通知吸纳入社。 韩寒由于功课成绩严重不平衡,并没有获得老师推荐,他自己又去找到了邱剑云要求参加,邱剑云最终答应韩寒来参加考试,之后给了他一个“特殊编外社员”的身份。 韩寒给文学社写了不少文章,现在找得到的有两篇,一篇是《戏说老鼠》,一篇是《三轮车》,后来都被邱剑云收录到一本二中学生优秀作文集锦里,书名叫《山阴道上》,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少年韩寒对钱锺书的崇拜在这两篇文章里到处可见,《三轮车》开篇第一句就是“我有个和钱锺书先生 一样的毛病”。《戏说老鼠》里面则学着钱锺书吊了很多书袋,引用了《诗经》、《三国志》、《史记》、《挥尘新谈》……这两篇文章也深得高一(7)班班主 任、语文老师戴金娜的赞赏,她给的评语是:“老练辛辣”、“见微知著”。 当时的韩寒还去参加了诗歌社的课程,指导老师是吕玉萍。她对韩寒的才华印象极深,有一次诗歌课上大家写诗,韩寒很快写了一首,横着读意思庄重,竖着读却是恶搞。 1998年12月的一天晚上,教室的电视机里播放《新闻联播》,一则消息说钱锺书去世了,正在教室里晚自习的韩寒突然激动地站起来,走到电视前,他盯着电视机良久,转身对班上的同学说,以后这个世界上写文章,我就是第二了,排他前头就剩个李敖。 这一次,教室里没人笑。 无可救药和孤注一掷 这个口无遮拦,自以为是的“差生”很快就在校园里出名了,会长跑,会写文章,还能在联欢会上唱歌,性格极为随和,说话妙语不断,他赢得了很多同学的崇拜。 有一次在食堂,韩寒指着碗里的饭跟同班同学说:“就吃饭这个事情,我马上就能写出5000字。”和开学时候大家一阵哄堂大笑不同,这次同学们毫不怀疑。 除了写文章,韩寒在所有科目上的表现都是极为糟糕。邱剑云不时听到其他老师议论起韩寒:很多卷子他不做,只是在空白处对卷子本身作一番让人哭笑不得的点评,甚至连语文试卷也不好好做,数一数差不多赚够60分就停笔了。 邱剑云曾经在文章里用六个字形容了那时候的少年韩寒:才气、狂气、勇气。他特别强调了勇气——“为了写作,放弃了数理化,不求走遍天下,只顾驰骋笔下。” 听起来十分潇洒,但放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一团乱麻。韩仁均越来越多地被学校喊去松江,他乘坐一辆公共汽车,又转乘另一辆公共汽车,只是为了到学校听老师对韩寒的批评,然后又匆匆赶回金山。 有一次韩仁均请了假,花了一个下午赶往学校,发现仅仅是因为韩寒一条毛巾没挂好,导致宿舍被扣了分。韩仁均怒火中烧,抓住韩寒一顿暴打。 “差生”韩寒在当时给家人带来的更多是无尽的压力,在朋友和邻居那里抬不起头来,家里有个上课不听讲,考试不做题的“小流氓”从来不是件风光的事。 韩寒的生活更是随心随性。沈杰是当时的寝室长,十几年后说起韩寒依然大摇其头,那时候宿舍卫生评比扣分都是扣在韩寒身上。沈宏伟冬天打水回宿舍,用半壶水夜里泡脚,剩半壶第二天刷牙,第二天一早经常发现水壶里的水一滴不剩,然后韩寒就会嬉皮笑脸地站出来承认是他喝了。 只有一件写作能让韩寒专心致志。十多年后的今天,再说起韩寒,他的同学们对细节的记忆已经模糊,但有一幕场景出现在他们共同描述的回忆里,就是在教室一角,那个永远都在埋头看书埋头写作的少年。 松江二中的教学楼是三座上世纪前半叶的建筑,每座楼都有一个门洞。高一(7)班的门口有个走廊,陆乐发现,有一段时间韩寒经常坐在那里发呆,背靠廊柱,从那个位置望出去刚好是高一、高二、高三三座教学楼的三重门洞。后来,韩寒向死党们秘密宣布,他正在写一部长篇小说。 十三年后,陆乐、沈杰、沈宏伟、潘超安有的成了城管,有的成了电信职员,有的成了医生,他们偶尔 还在一起踢球,但人生轨迹已经截然不同。他们在各自办公室的电脑前,在手机上,看到了韩寒“代笔门”事件。在互联网上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们已经很清楚 答案,因为他们是《三重门》这本书写作的见证者。 韩寒每写完一部分,就把稿纸递给陆乐,陆乐看完又传给周围的同学,有时候韩寒还在宿舍里得意洋洋 地念给沈宏伟、沈杰一干人等听。这是一个关于“林雨翔”的故事,里面处处有韩寒和这帮死党们生活的痕迹。小说里提到一个词“尿崩”的英文翻译,陆乐还记得 这是当时他们一群少年课下无聊中探讨的话题。 陆乐有时候也翻看韩寒的“小本子”,里面记满了各种书名、段子、英语和拉丁文,陆乐相信这些内容 后来都被用到了《三重门》里。对陆乐来说,《三重门》从来不是突然冒出来的,韩寒也不是横空出世的天才,他只是普通的高中生,所有人在用功准备考试的时 候,他永远在勤奋地看闲书和勤奋地写东西,一刻不停。 后来人们为那个写《三重门》的韩寒感到惊奇,并没有留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每一个年轻人汇聚的校 园里都会有类似的“才子”传奇,他们是痴迷文学的少年,写一手同学间四处传阅的好文章,有的“迷途知返”之后“全面发展”考进大学,有的转舵无力被时代的 浪潮淹没。一个偏才少年首先面临的是压力,而非人所艳羡的名望。一本小说除了满足创作的愉悦感,在当时实际上无法兑换成任何东西。 韩寒的朋友们知道:这个传统意义上无可救药、给家庭带来无穷压力的差生,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证明自己。只是在当时,韩寒的证明方式显得绝望、疯狂、孤注一掷。 韩寒埋头写到后来,上课时老师们不再点他名,也不干涉他。“有一时间实际上已经放弃劝他了。”潘超安说。 “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 时间进入1999年,经过长时间的准备,《萌芽》杂志的努力有了结果,新概念作文大赛终于办了起来。初赛收到了四千多份稿件,这个参赛数跟现在比十分寒碜,但却已经足以打破当时所有组织者和评委心头的担忧。 十多年后人们再讨论这届作文比赛时常会忘了,那一届的少男少女们拿出的作品,并不仅仅是韩寒的 《求医》和《书店》,还包括陈佳勇的《来自沈庄的报告》、刘嘉俊的《物理班》、宋静茹的《孩子》和一个初二女生丁妍的《东京爱情故事》等,这些作品很长时 间里在学生间争相传阅和模仿。而评委对80后释放出来的创作能量表示难以置信,王蒙当时激动地说:“我们可以就此搁笔了。” 但是在运作上,这届大赛尚处在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新概念作文大赛工作委员会总干事李其纲回 忆,整个大赛只在《新民晚报》作了点宣传,外地学生能不能知道这个比赛完全靠运气。虽然杂志社给各个外地的中学寄去海报,但事实上很多海报就一直躺在学校 的收发室里了。由于宣传乏力,这个比赛的初赛收到的稿件大部分来自上海。 当时河南一个高三女学生、后来获得一等奖的王越就是在自习时偷看《中国青年报》,读到了一篇关于赛事的报道才去报了名。从报名,到获奖,再到保送南开,当时简直是一系列意外。“第一届就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比赛,谁会把宝押在上面?”王越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但对已经“无可救药”的韩寒来说,这几乎就是他孤注一掷的押宝。 但意外是,身处上海的韩寒并没有收到复赛通知。 1999年,3月28日上午,大赛的评选在上海青松城大酒店举行。所有工委和评委坐在一个大房间里评阅稿件,在场的作家包括:王蒙、铁凝、方方、叶兆言、叶辛,大学教授包括:时任南京大学副校长董健,北京大学中文系程郁缀、中文系曹文轩,复旦大学中文系陈思和等人。 在确定一二等奖名单后,叶兆言发现韩寒没来考试,他提议是否通知韩寒前来补考。据叶兆言、方方、赵长天、程郁缀等人回忆,在场的所有作家和教授一致表示同意。 等韩寒赶到考场的时候,他被安排在一个单独的房间补考。那是一个标准间客房,正中间摆两张床,床的对面摆一个电视柜和一张书桌。韩寒就在书桌上应考。 李其纲受评委们委托负责出题,他把一张纸放进水杯里,随后离开。而另一位编辑林青则奉副主编桂未明之命给韩寒监考。 韩寒面前的杯子里,一团纸缓缓展开。“我想到的是人性,尤其是中国的民族劣根性。”他拿起笔写下了第一句。 现在人们很难说清楚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给了韩寒机会,还是韩寒成就了这项赛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二者轨迹交叉的时候,一个正在低谷,一个默默无闻。而如果没有后来的韩寒,自然也就没有后来人们对他的一切热捧、抨击、崇拜和质疑。但当时他几乎失去了这个机会。 在那个房间里,少年韩寒纹丝不动地写了一个多小时,既没喝水,也没上厕所。林青将房门关好,坐在房间里盯着韩寒,一个多小时也纹丝不动。林青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回忆,整个过程中韩寒只说了一句话:“老师我写好了”,然后离开房间,林青就起身将试卷卷好交给了桂未明。 再后来发生的事情已经广为人知,这篇《杯中窥人》流传甚广,偏科少年韩寒引起媒体关注,随后一年,《三重门》出版,韩寒七门功课挂科,最终不得不退学。 沈宏伟如今越来越觉得《三重门》的结尾是韩寒对自己的预言,故事的主角林雨翔走出校门,“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 退学走出校园的那一刻,“韩寒不会承认,但他一定是那样的心情。” 2000年《三重门》的出版并没有让“差生”韩寒证明自己,反而让他在学校里面临着更大压力。以 前在课堂上互不干涉的老师开始不断出言讥讽:“出了名就不用听课了”,同龄人之间实际上也互不服气,文学社社员的一篇批评文章里写道:“大家都知道韩寒这 样发展下去绝对成不了钱锺书,甚至当个自由撰稿人或当个报刊编辑都存在许多困难……” 当那个差生韩寒走出松江二中的时候,内心动荡,性格倔强,他对抗成人世界的态度更像是要确信自己的道路。对未来实际上他一无所知,当他从郊区走进城市,他第一次紧张地坐上飞机,他不知道电梯按向下的箭头是要让电梯向下走,还是乘客要向下。 在松江二中巍峨的校门背后是一个少年的世界。此后他的所有荣耀都奠基于此。他离开的时候,难称愉快的少年生涯从此结束,而后来巨大的辉煌与争议还远未来临。  

阅读更多

文学之道超越介质

——对当下“网络文学”的观察“网络文学”和“网络作家”是当下相当流行的两个词。对网络文学的评价,可谓千差万别。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网络文学的兴盛颠覆了传统写作的话语霸权…

阅读更多

推特半月“三有”语录67条(15)

冉按:前几年我辑录了不少“大师们谈常识”来普及一些澄清迷雾的常识,以使被愚弄被颠倒的观念,得以传播。现在有了推特,就有了更多的传播渠道和辑录功能,因此诸位不妨把每半月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年终专题】”崭新的算法,能否算出一个奴隶陈旧的命运”……2024年度之声

【年终专题】“墙也是一道‘边’,中国网民一直都很擅长于进行这种‘擦边’的反抗”……2024年度播客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