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丘露薇

闾丘露薇 | 居者有其屋

华商报专栏 华商报专栏 ——————— 香港的居屋,有点类似内地的经济适用房,也和新加坡的组屋类似,就是政府出资兴建公共房屋,用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给没有能力负担私楼的民众。目前,新加坡大约八成五的国民住在组屋里面,而在香港,大约六分之一的人从政府手中购买居屋,加上大约三分之一租住政府公屋,相当于内地的廉租房的民众,差不多一半的香港人,居住在公共房屋里面。 都有收入上限,居住年份要求,但香港的居屋,和新加坡的组屋不同的地方在于,香港的居屋业主在限制期满之后,需要补地价给政府,才能够自由转让,而新加坡并不需要。也因为这样,对于香港的居屋业主来说,购买居屋不像新加坡的组屋那样,保升不跌,依然和购买私人楼一样,会有楼价下跌的风险,因为香港居屋的定价,政府会参考市场价格,然后提供折扣。 之所以这样,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新加坡政府和香港政府在房屋政策上理念的不同。对于新加坡政府来说,目标是要人人有房,保证社会稳定,而要让民众愿意掏钱买房,则需要让大家看到,买房,即便是政府的公营房屋,也总是有利可图。而信奉自由经济的香港,政府当时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其实是为了帮助市民“上楼”,提供“上车盘。” 所谓“上车盘”,就是透过低门槛,让大家先成为业主,而慢慢的,当收入慢慢增加之后,就可以换成比较大一点,好一点的私人住宅。可以说,香港的居屋,是香港经济发展的产物,七十年代末,随着那些租住在公屋内的民众收入提高,政府从里面看到了市民希望自己置业的愿望, ———————   香港的居屋,有点类似内地的经济适用房,也和新加坡的组屋类似,就是政府出资兴建公共房屋,用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给没有能力负担私楼的民众。目前,新加坡大约八成五的国民住在组屋里面,而在香港,大约六分之一的人从政府手中购买居屋,加上大约三分之一租住政府公屋,相当于内地的廉租房的民众,差不多一半的香港人,居住在公共房屋里面。 华商报专栏 ——————— 香港的居屋,有点类似内地的经济适用房,也和新加坡的组屋类似,就是政府出资兴建公共房屋,用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给没有能力负担私楼的民众。目前,新加坡大约八成五的国民住在组屋里面,而在香港,大约六分之一的人从政府手中购买居屋,加上大约三分之一租住政府公屋,相当于内地的廉租房的民众,差不多一半的香港人,居住在公共房屋里面。 都有收入上限,居住年份要求,但香港的居屋,和新加坡的组屋不同的地方在于,香港的居屋业主在限制期满之后,需要补地价给政府,才能够自由转让,而新加坡并不需要。也因为这样,对于香港的居屋业主来说,购买居屋不像新加坡的组屋那样,保升不跌,依然和购买私人楼一样,会有楼价下跌的风险,因为香港居屋的定价,政府会参考市场价格,然后提供折扣。 之所以这样,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新加坡政府和香港政府在房屋政策上理念的不同。对于新加坡政府来说,目标是要人人有房,保证社会稳定,而要让民众愿意掏钱买房,则需要让大家看到,买房,即便是政府的公营房屋,也总是有利可图。而信奉自由经济的香港,政府当时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其实是为了帮助市民“上楼”,提供“上车盘。” 所谓“上车盘”,就是透过低门槛,让大家先成为业主,而慢慢的,当收入慢慢增加之后,就可以换成比较大一点,好一点的私人住宅。可以说,香港的居屋,是香港经济发展的产物,七十年代末,随着那些租住在公屋内的民众收入提高,政府从里面看到了市民希望自己置业的愿望,   都有收入上限,居住年份要求,但香港的居屋,和新加坡的组屋不同的地方在于,香港的居屋业主在限制期满之后,需要补地价给政府,才能够自由转让,而新加坡并不需要。也因为这样,对于香港的居屋业主来说,购买居屋不像新加坡的组屋那样,保升不跌,依然和购买私人楼一样,会有楼价下跌的风险,因为香港居屋的定价,政府会参考市场价格,然后提供折扣。   但是如果一步到位购买私楼,却又有点遥不可及。 另外,当收入较高的公屋租户购买了居屋,搬出去原来租住的公屋之后,空出来的单位可以给其他轮候的家庭,同时让两个家庭受惠,也是当时政府推出居屋计划的出发点。因为当时的私楼和居屋之间的价格差别大,因此,对于私人地产商来说,从来不觉得居屋,会影响到私人房地产市场。直到九七年金融危机之后,楼价下跌,私人地产商开始抢居屋市场的客源,不管是居屋还是私楼业主,因为利率高企,都背负着沉重的供楼负担。 九七年香港楼价飙升,当时的特首董建华为了抑制高楼价,在施政报告中推出了每年兴建八万千个住宅单位,目标让全香港七成人在十年内可以置业。但是紧接着的金融危机,2000年的科技股泡沫破裂,香港的楼价从97年高峰下跌七成,02年,政府推出了九项挽救楼市的措施,包括无限期的停止兴建居屋。政府的理念是让市场这个无形之后自我调节,政府只是保障公屋的公营,缩短轮候时间,但是避免参加私人市场的投资和供求。 和新加坡政府不同,香港的经济,一直围绕着房地产在转,政府的库房收入里面,卖地收入也占了很大的比重,而对房地产的热衷,不单单是政府,那些上了楼的业主,在经历了九七年之后的起起落落之后,依然对于投资房地产的快速致富法,相当迷恋。 而现在,之所以为了是不是应该恢复兴建居屋而进行争论,则是因为这两年,来自内地的热钱,持续推高楼市,那些还没有上车的香港居民,开始望楼兴叹,也产生了很多的抱怨,楼价,成为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越来越多香港人,开 之所以这样,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新加坡政府和香港政府在房屋政策上理念的不同。对于新加坡政府来说,目标是要人人有房,保证社会稳定,而要让民众愿意掏钱买房,则需要让大家看到,买房,即便是政府的公营房屋,也总是有利可图。而信奉自由经济的香港,政府当时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其实是为了帮助市民“上楼”,提供“上车盘。”   所谓“上车盘”,就是透过低门槛,让大家先成为业主,而慢慢的,当收入慢慢增加之后,就可以换成比较大一点,好一点的私人住宅。可以说,香港的居屋,是香港经济发展的产物,七十年代末,随着那些租住在公屋内的民众收入提高,政府从里面看到了市民希望自己置业的愿望,但是如果一步到位购买私楼,却又有点遥不可及。   另外,当收入较高的公屋租户购买了居屋,搬出去原来租住的公屋之后,空出来的单位可以给其他轮候的家庭,同时让两个家庭受惠,也是当时政府推出居屋计划的出发点。因为当时的私楼和居屋之间的价格差别大,因此,对于私人地产商来说,从来不觉得居屋,会影响到私人房地产市场。直到九七年金融危机之后,楼价下跌,私人地产商开始抢居屋市场的客源,不管是居屋还是私楼业主,因为利率高企,都背负着沉重的供楼负担。   始拿新加坡作为比较的对象,问,为何新加坡可以,香港却做不到? 不过,我倒是一直有这样的一个疑惑,所谓的居者有其屋,是不是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房产?就算是新加坡,现在也开始面临民众不满楼价上涨的问题。而且,楼价上升,但是收入不增的情况下,是不是治标不治本?既然政府是大地主,为何不干脆增加土地供应?自由市场,供应增加,为了做生意,房地产商自然会下调楼价。 特首曾荫权正在为他的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展开各界咨询,承诺会回应是否恢复兴建居屋的问题。从政治策略的角度来看,宣布恢复,自然本小利大,满足民意,也可以刺激政府民望,但是,一到细节和如何落实,市民真的准备好了吗?因为土地资源的调配问题,大家是否做好了共同牺牲点利益的准备呢?会不会随着经济环境的转变,当居屋兴建到一半的时候,又有了不同的社会呼声? 九七年香港楼价飙升,当时的特首董建华为了抑制高楼价,在施政报告中推出了每年兴建八万千个住宅单位,目标让全香港七成人在十年内可以置业。但是紧接着的金融危机,2000年的科技股泡沫破裂,香港的楼价从97年高峰下跌七成,02年,政府推出了九项挽救楼市的措施,包括无限期的停止兴建居屋。政府的理念是让市场这个无形之后自我调节,政府只是保障公屋的公营,缩短轮候时间,但是避免参加私人市场的投资和供求。   和新加坡政府不同,香港的经济,一直围绕着房地产在转,政府的库房收入里面,卖地收入也占了很大的比重,而对房地产的热衷,不单单是政府,那些上了楼的业主,在经历了九七年之后的起起落落之后,依然对于投资房地产的快速致富法,相当迷恋。 华商报专栏 ——————— 香港的居屋,有点类似内地的经济适用房,也和新加坡的组屋类似,就是政府出资兴建公共房屋,用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给没有能力负担私楼的民众。目前,新加坡大约八成五的国民住在组屋里面,而在香港,大约六分之一的人从政府手中购买居屋,加上大约三分之一租住政府公屋,相当于内地的廉租房的民众,差不多一半的香港人,居住在公共房屋里面。 都有收入上限,居住年份要求,但香港的居屋,和新加坡的组屋不同的地方在于,香港的居屋业主在限制期满之后,需要补地价给政府,才能够自由转让,而新加坡并不需要。也因为这样,对于香港的居屋业主来说,购买居屋不像新加坡的组屋那样,保升不跌,依然和购买私人楼一样,会有楼价下跌的风险,因为香港居屋的定价,政府会参考市场价格,然后提供折扣。 之所以这样,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新加坡政府和香港政府在房屋政策上理念的不同。对于新加坡政府来说,目标是要人人有房,保证社会稳定,而要让民众愿意掏钱买房,则需要让大家看到,买房,即便是政府的公营房屋,也总是有利可图。而信奉自由经济的香港,政府当时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其实是为了帮助市民“上楼”,提供“上车盘。” 所谓“上车盘”,就是透过低门槛,让大家先成为业主,而慢慢的,当收入慢慢增加之后,就可以换成比较大一点,好一点的私人住宅。可以说,香港的居屋,是香港经济发展的产物,七十年代末,随着那些租住在公屋内的民众收入提高,政府从里面看到了市民希望自己置业的愿望,   而现在,之所以为了是不是应该恢复兴建居屋而进行争论,则是因为这两年,来自内地的热钱,持续推高楼市,那些还没有上车的香港居民,开始望楼兴叹,也产生了很多的抱怨,楼价,成为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越来越多香港人,开始拿新加坡作为比较的对象,问,为何新加坡可以,香港却做不到?   不过,我倒是一直有这样的一个疑惑,所谓的居者有其屋,是不是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房产?就算是新加坡,现在也开始面临民众不满楼价上涨的问题。而且,楼价上升,但是收入不增的情况下,是不是治标不治本?既然政府是大地主,为何不干脆增加土地供应?自由市场,供应增加,为了做生意,房地产商自然会下调楼价。   特首曾荫权正在为他的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展开各界咨询,承诺会回应是否恢复兴建居屋的问题。从政治策略的角度来看,宣布恢复,自然本小利大,满足民意,也可以刺激政府民望,但是,一到细节和如何落实,市民真的准备好了吗?因为土地资源的调配问题,大家是否做好了共同牺牲点利益的准备呢?会不会随着经济环境的转变,当居屋兴建到一半的时候,又有了不同的社会呼声?

阅读更多

闾丘露薇 | 喧哗

羊城晚报 羊城晚报 ———————– 和女儿去上海的一家小餐厅吃饭,在这样一个家庭小餐厅里面吃饭,会有一种在家里面吃饭的温馨感。    很巧,坐在我们旁边的两大桌,都是香港人,而且正好是那种,看到一道菜上桌就会哇哇声,然后拍照留念,大声询问到底是什么菜的那种,然后大声点评。也因为这样,整整一顿饭,在没有停息过的喧哗声中度过。 如果大家去喝过广式早茶,对于这种喧哗会觉得才是应该有的特色,如果是 ———————–   和女儿去上海的一家小餐厅吃饭,在这样一个家庭小餐厅里面吃饭,会有一种在家里面吃饭的温馨感。    很巧,坐在我们旁边的两大桌,都是香港人,而且正好是那种,看到一道菜上桌就会哇哇声,然后拍照留念,大声询问到底是什么菜的那种,然后大声点评。也因为这样,整整一顿饭,在没有停息过的喧哗声中度过。   羊城晚报 ———————– 和女儿去上海的一家小餐厅吃饭,在这样一个家庭小餐厅里面吃饭,会有一种在家里面吃饭的温馨感。    很巧,坐在我们旁边的两大桌,都是香港人,而且正好是那种,看到一道菜上桌就会哇哇声,然后拍照留念,大声询问到底是什么菜的那种,然后大声点评。也因为这样,整整一顿饭,在没有停息过的喧哗声中度过。 如果大家去喝过广式早茶,对于这种喧哗会觉得才是应该有的特色,如果是 如果大家去喝过广式早茶,对于这种喧哗会觉得才是应该有的特色,如果是一张大桌,扯着嗓子说话,倒也畅快,配合来回走动的点心车。但是坐在这个小巧的上海饭店里面,这样的声音,不知道对于其他的食客有怎样的影响,反正十四岁的女儿对我说:“身为香港人,现在我有些不好意思。”   外出坐飞机,最怕的是和香港的旅行团同机,现在当然已经比十多年前好很多,一个有趣的现象:年轻人总是要显得安静很多,不管是在飞机上,还是在这家小餐厅里面,声音最大的,是那些四五十岁的中年男女。   突然想起在上海采访世博会,世博园里面最喜欢插队和抢巴士座位的,亲眼所见,绝大多数也是这个年龄层,颇为彪悍。   绝对不是年龄歧视,只是分享看到的这样一种现象。在我看来,或许反映了习惯的问题,因为接受过的教育,因为同辈间待人接物的习惯和要求。也因为这样,一直觉得,希望总是在年轻人身上。

阅读更多

宋石男 | 为归来的人干杯((微言宋听(8.6-8.12)))

【一周狂喜】冉匪回家 奥威尔:千篇一律的时代,孤独的时代,老大哥的时代,双重思想的时代,向未来,向过去,向一个思想自由、人们各不相同、但并不孤独生活的时代——向一个真理存在、做过的事不能抹掉的时代致敬! 为归来的人干杯! fzhenghu: 祝贺冉/云/飞平安回家。结束171天的牢狱生活,于8月9日晚10时左右安全回家了。冉先生陪陪家人,好好静养,来日方长。有你这类才华横溢、一身正气的知识分子平安长存,中国才有希望。 慕容雪村:10日上午接到西南那位大哥的电话,他的声音依然平和。他说:现在要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他没有中断读书,前些天读完了吴宓日记。在过去的170天中,他经历了许多困难,我相信他必将因此而更加坚强,继续“日拱一卒,不期速成”的艰难事业。感谢他的正直和勇敢,更感谢他走在我的前方,并拓宽了我的道路。 宋石男:受冉云飞兄委托,代表冉云飞及其妻子王伟、女儿冉小苒,向过去170多天里各位勇敢声援、无私帮助的朋友致以最深切的谢意。冉云飞现在尚不能接受采访或对外发言,等到合适的时机,他本人将会亲自致谢。再次谢谢诸位。寒夜之所以不孤独,是因为我们相互拥抱。 昨天去见了冉匪,从早上10点聊到下午4点。相见甚欢。昨天我走后,他还见到了失散多年的亲生父亲。 冉匪现在身体状况不错,监狱的硬板床反而帮助他的腰伤痊愈。摆起龙门阵他还是那么生龙活虎,声震屋宇,滔滔不绝,气吞万里。他回家后就开始猛读书,这半年监狱生活,令他积厚很多,读书更加海阔天空,左右逢源。 我也代为转达了十几个朋友的问候。(十年砍柴、肉唐僧、斯伟江、笑蜀、薛野、闾丘露薇、龚晓跃、陈晓卿、祝华新、刘原、谭伯牛、阿丁、潘采夫、彭远文、张健、张云坡、宋金波、陈才、魏英杰、卡特尔王子黄寒冬……) 对了,今日是冉太王伟女士的生日,冉匪归家是她最好的生日礼物了!嫂子生日快乐!(冉匪说他8月7日还不知道能在妻子生日前出来,写了封长信,下次我去给我看。据说极其动人,我也相信一定极其动人!) PS:建议朋友们短期内暂时不要登门拜访,给他和他的家人一个稍微长一点的甜蜜的不受打扰的团圆时间。 我和我的兄长的合影。 【一周牛逼】铁道部超英赶美 8日,铁道部招标发行200亿元人民币的90天期超短期融资券。对负面消息不断的铁道部而言,大公国际给予其AAA信用评级,引来一片哗然。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一份报告显示,以200亿元发行规模,信用等级提高一级,3个月可以节省1500万发行成本。 媒体人宋剑锋微博评论说:“铁道部信用级别经中国评级机构‘大公国际’综合评定为AAA级。此前大公国际对中国本外币给出的信用评级为AA+,给美国的评级为A。综合来看,铁道部的信用评级竟然超过了中国的国家信用,更超过了美国。” 【一周恶搞】重庆最安全 中央综治委近日发文通报全国各省区市2010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考评结果,重庆综合考核得分位居第一,成为全国最安全、最稳定的城市之一。重庆公众安全感指数2010年达到95.89%,创历史新高。另据报道,重庆投200亿装50万视频镜头建治安防控体系。 在为重庆最安全欢欣鼓舞的同时,有网友也为此算了笔维稳经济帐:耗资200亿,购置摄像头50万个,平均4万元/个。在电脑城找专业监控设备公司,4个探头带安装,带电脑主机一台,一共5000元,平均1千250元/个…… 【一周荒谬】萝卜招聘 近日微博盛传江西庐山管理局在今年8月份的事业单位招聘中徇私舞弊,网友在微博公布的笔试入围人员名单详细注明了干部子女成绩及领导干部的职位,从这份名单里可以看到,今年庐山管理局招聘的11个事业单位的职位考录笔试中,有5个单位的第一名都是当地领导干部的子女。 庐山管理局人事劳动处副处长朱常明回应新华记者说,“我也觉得惊讶,这应该是一种巧合”、“事实上,我们还有多位领导干部的子女没有入围。” 网友形象地将庐山管理局这种招聘称作“萝卜招聘”。公务员职位一个萝卜一个坑,而所谓“萝卜招聘”,就是为有关系的萝卜量身定做一个坑,让其他的萝卜无路可走。  【一周痛心】近五年全国垮塌大桥至少17座 法制晚报消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官网可查询到的大桥垮塌事故中发现,最近5年全国至少有17座大桥发生垮塌事故,事故共造成200余人伤亡。在垮塌的大桥中,有近6成的大桥寿命不到20年,其中有两座桥尚未建成就“夭折”。 网友USMBA说:在17起大桥垮塌事故中,只有1起明确提到了是工程质量问题。在这个充满奇迹的地方,人的死法千奇百怪,桥的死法更是。 网友哥本草根问:我们是用“浮云”做的桥吗? 网友四一哥则叹息说:呵呵,我们真是被垮掉的一代…… 【一周警醒】不止一个“托特纳姆区” 伦敦骚乱引发国人深度关注,诸多微博评论中,专栏作家陶短房的这条引人深思: 法国总统萨科齐曾把黑人移民称为“流氓”,英国首相卡梅伦、德国总理默克尔也曾公然宣称“多元文化已死”。如果说,不久前挪威极右翼分子制造的奥斯陆惨案给人们敲响警钟,那么此次托特纳姆、伦敦和英国其他都市街头的火光、碎玻璃和破酒瓶则提醒各国政府尤其是中国政府:几乎每个大城市的周围,都有不止一个“托特纳姆区”。 【一周鼻酸】一元钱劳教一年 新快报报道,因为不购买一元钱公交车票,三名江苏常州市民被劳教一年。江苏省常州警方对于劳教三人的理由是一致的:三人到北京上访拒不购买公交车票,唯一的证人是公交车司机。而最早被指认不买票的孙洪康因不再赴京上访而没有被劳教。 对此,评论人笑蜀发微博说:那么辛苦地构陷,怪可怜的。干脆修改刑法,增设一条上访罪,以后凡上访直接抓人如何?邪恶就邪恶了,但你起码坦率点好不好? 我则想起媒体人王以超的一句话:把金钱和权力同时交到政府手上,就象把威士忌和车钥匙同时交到年轻人手。  【一周关注】来宾传销 人民网消息,广西来宾传销组织以“国家整合民间资金”为名义设骗局吸引各地民众,仅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去从事“资本运作”的人就至少有2千多人。传销者在市政府前、公安局旁公开宣传“资本运作”,号称投资3800元一年可变380万。 传销者说:“这个行业比三峡工程还要大,这是我们中国第一大工程。” 网友评论说,传销有市场,与地方政府保护有关,经济发展,早已是不择手段;而传销洗脑的秘诀,则是给予缺乏资源和路径的中国青年组织感和致富理想,迅速将其燃烧。 【一周力挺】微博也是有好处滴 作为中国首个微博粉丝超百万的部级官员,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近日发表言论力挺微博,他说:现在网络民意和实际民意几乎可以画上等号,网民的构成和社会阶层的构成几近一致,因此特别值得高度重视。 他还列举了微博的三大好处:一是让官员可更直接地走进草根阶层,了解民生民意、民诉民求;二是可加强政府与民众的互信;三是以低成本模式化解矛盾。他举例说,浙江每年约有100万件各类矛盾,其中相当一部分如果通过微博处理,能节省大量的精力和财力。 【一周归来】北岛 8月8日,62岁的北岛现身第三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他是1980年代最朦胧的诗人之一,也是那个时代发出最强音的诗人之一。他离开故国多年,去时风华正茂,归时两鬓斑白。 北岛自己的诗《波兰来客》或可形容这次归来:“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一周搞怪】男女比例 1、媒体近日报道,福建共有独生子女303万人,其中男性229万女性74万。这意味着什么?网友wpw1984 评论说:男女比例三比一,一对情侣一对基…… 2、郎心铁:【最贵四川“小姐”遭曝光后涨价】成都商报记者曾锐在微博误传了一张四川小姐分布图,其中最贵小姐1000元,但是脖友通过QQ查找,发现她已经更新签名:“三千,三千。是三千谢谢。曾锐是乱说的 。”  【一周钩沉】疑似基情 宋石男:郭沫若曾吻过胡适,一九二三年十月十三日胡适日记:“沫若邀吃晚饭……喝酒不少,几乎醉了……我说起我从前要评《女神》,曾取《女神》读了五日,沫若大喜,竟抱住我和我接吻。”不过吻过胡适的郭沫若,在建国后批胡适的运动中,骂得可比谁都狠呐……哎,为什么两个人曾经相爱,却要相害……        深情的一对还有曹禺与巴金。1983年7月20日,曹禺在给巴金的信中写道:“我们二人几十年的友情,我却从来没有拥抱过你,大约,你不太喜欢太表面的情感表示;再,中国人不习惯这种表达感情的方式,而我总想拥抱你一次,或亲亲你的发丝如银的白头……不要忘记你快八十,我也七十三岁,我们能相见几次?”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 Five Filters featured article: A ‘Malign Intellectual Subculture’ – George Monbiot Smears Chomsky, Herman, Peterson, Pilger And Media Lens .

阅读更多

共识网 | 闾丘露薇:我的焦虑,香港人的焦虑

这些年,一些香港人不是加快自己的脚步,而是在那里不断地抱怨,抱怨内地人也好,新移民也好,抢走了机会,争夺应有的资源,让太多问题的讨论,融入了太多的情绪。 应该是几年前,接受一家香港媒体的采访,谈的话题是关于香港的内地海归,我不知道为何也被对方归纳在这批人里面,因为我自己,从心里面一直觉得,我属于内地新移民,尽管早就拿到了永久居民的身份,但是我知道,不单单是很多香港人不会觉得我是香港人的一分子,就连我自己,在那个时候,在身份认同上,依然有些游离。 看那篇出街的报道,其实很简单,就是感叹在香港,越来越多在香港人眼中的高端工作,比如投资银行、律师行,还有大学,内地海归越来越多。这些内地出生成长的人,在海外接受教育,甚至工作,当他们来到香港,往往比香港本土的人才更有机会,因为,大部分在香港的跨国公司,业务重点都在中国内地。这让香港本土人才,很有一种危机感。 这让我想起九十年代初,我在深圳一家国际会计事务所工作,这家事务所是当时的六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除了最初级的员工来自内地,其他的,都来自香港。他们手把手教我们这些新人,一个合伙人曾经对我感叹:“其实我最满意的还是新加坡的员工,他们英文好,中文也好,香港的同事中文不理想,和客户沟通有困难,至于台湾,问题在于英文。” 他没有评论内地的手下,因为那个时候,聘用内地员工刚刚开始,后来我再回到深圳,去看望那些老同事,当年的初级员工,不少已经成为了合伙人,几乎看不到香港员工的身影,公司已经彻底本地化了。 能够本地化,自然离不开那些香港员工的功劳,这一点,其实和香港的定位也是一样,在三十年前,香港是内地对外的一扇窗口,那个时候,内地所接收的信息也好,或者对外的联系也好,需要香港这个地方,但是正如我曾经工作过的那家公司,徒弟终有一天会成长的,终有一天会学会师傅的本领,可以自己走到外面的世界,直接和外面的人打交道了。香港人曾经拥有的优势,国际视野、语言能力,这些,都已经随着中国内地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内地人也拥有了同样的机会。 和内地人的进取不同,香港人的步伐似乎要慢一些,这又非常正常,毕竟两者之间的差距,曾经太大,有足够的资本让自己走得慢一些。只是,如果慢是因为傲慢,就好像法国人曾经看不起美国人那样,那么最终是要付出代价的,有一天会突然发现,如果再不起步,那末会被对方,甩开距离。 这些年,香港人应该是看到了这一点,只不过,一些人不是加快自己的脚步,而是在那里不断地抱怨,抱怨内地人也好,新移民也好,抢走了机会,争夺应有的资源,让太多问题的讨论,融入了太多的情绪。 而这些焦虑的反应,又被混杂在身份认同和捍卫香港价值的问题当中,让本土两个字,很多时候,变成偏激的代表,偏离了本土的本质性和必要性。 本土不应该是排外。当政府提出要避免香港边缘化的时候,我所关心的,是如何避免香港内地化。这不是排外,也不是抗拒融入内地,因为我清楚地知道,一国两制,看不到一国的前提,就看不到两制的珍贵。这更不是因为身份的焦虑,香港人的定义,就好像上海人,或者北京人一样,简单而清晰,从来不需要做过多的诠释。 但是我确实有焦虑的地方,身在曼谷,透过电视,看到香港人走上街头的时候,虽然已经习以为常,也在意料之中,但是却会思考更多,那就是,除了这样的方法,还有哪些可以做的,来避免香港真正地被边缘化,那就是变成和一个内地城市没有分别的地方。 这不是因为做香港人的傲慢,而是因为一直认为,香港就是应该要比内地走得快一些,因为有一国下的两制这个支撑。也因为这样,对于一些香港人的焦虑总是有些不以为然,内地人也好,新移民也好,只要自己够坚持,那就应该让他们来适应这个新的环境,而不是让他们来改变这个环境,如果大家认为,这个环境足够好,那就一起来坚守吧。

阅读更多

彭晓芸:李银河的委屈和中国社会的龌龊

为什么洪晃们李银河们的性别言论在中国社会有此遭遇,原因无它,便是她们不符合男权社会的宠物化要求,不符合男权社会的审美需要,在视觉上的溃败居然可以直接导致女性的言说成为妖魔化她们的一把利剑,这难道不是太糟糕,太恶毒,太粗鄙的社会才会有的奇特景观和粗鄙理念吗?(这里需要补充一点,在西方社会,人们的审美是极其多元的,成熟的女性也会被赞美性感,但中国不!中国流传甚广的一个帖子是,女人27岁以后就作废了,那个帖子在各种场合被疯狂转发并且毫无批判地调侃乃至认可。)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