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時務 | 關於也斯的一點可能佚失的記憶
關於也斯的一點可能佚失的記憶 文/ 許迪鏘(香港作家,資深出版人) 綜合性文藝刊物《大拇指周報》於1975 年創刊,「大拇指」是西西想到的名字,也斯寫的發刊詞,話說得平實親切,是典型的也斯語調: 豐子愷說過:在一雙手中, 大拇指的模樣最笨拙,做苦工卻不辭勞;討好的工作和享樂未必輪到它,做事卻少不了它一份。它的用途很多:流血時要它捺往,吃果子要它剝皮,進門要它撳鈴。現在的們要辦一份刊物,做起事來;就會發覺:如果要止住血、如果要享用果實、好果要與別人溝通、到最後還是得用自己的手。借用「大拇指」的名字,不過是以此看勉吧了。 《大拇指》創刊初期的編輯可謂「一時俊彥」,文藝版是也斯和吳煦斌、藝叢版是西西、學生版是張灼祥、書話版是何福仁、音樂版是何重立、電影版是羅維明、舒琪。我大概在1976 年初加入,當時大拇指「社址」是張灼祥和鍾玲玲在旺角大大百貨公司(今聯合廣場)樓上的家,我仍記得初見也斯時他對我說的一句話:寫得幾好丫,多寫。這句他一生中說上不知多少千百遍的話,我無知地信以為真,一寫,就是三十多年了。 也斯的文學視野相當廣闊,1972年他與幾位友人合辦《四季》,出了加西亞·馬爾克斯(當時譯馬蓋斯)專輯,應是最早推介這位後來獲得諾獎的拉美小說家的中文刊物,《大拇指》第四十八期(1976 年11 月26 日)也登過吳煦斌譯的加·馬短篇《大翼老人──給孩子看的故事》。《大拇指》甫創刊,第二期便出了是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意大利詩人蒙德萊的特輯,也斯寫了詳細和紮實的蒙德萊評介。 也是在他的早年,也斯已開始關心香港文學和文化的過去與現在,據去年香港書展年度作家的介紹,也斯1975 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校外課程部開「香港文學」課程,我在1976 年中上過他的課,記憶中是由二三十年代一直說到當下,有許多名字我是首次聽聞。這樣的課程,對像我這樣的學生來說無疑是eye opener,也許因為受歡迎的緣故,開了許多屆。受了也斯的感召,有的學生在課程後成立了讀書組,在也斯引導下閱讀更多香港、台灣和大陸的文學作品。這些學生包括馬康麗、李孝聰、陳敬航、盧德儀(小藍)、凌冰、阮妙兆、陳仕強、范俊風、朱彥容等。他們後來先後加入了《大拇指》當編輯,在也斯1978年離港赴美深造後,接手文藝版的編務,延續了文藝版務實、開放的傳統。 除了廣泛閱讀、辦刊物,也斯在文壇上的活動也相當多。每有台灣、大陸,以至世界各地的作家來港,他大都會盡力聯繫。後來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格拉斯,1978 年初來港,也斯與他一同遊過香港郊區,並寫成《與葛拉軾遊新界──葛拉軾印象記》長文,發表在《大拇指》第七十八期(1978年5 月1 日)。 也斯出了名的愛與不同的媒體合作,攝影、繪畫、舞蹈、裝置藝術、音樂,與幾乎每一個藝術範疇都有重疊的足跡。他也寫過一個劇本《老鼠》,曾在1977 年8 月9 日和10 日在香港大會堂高座演奏廳演出,參與演出和幕後製作的都是《大拇指》的同人,我也演其中一角,是齣短劇,大概三四十分鐘左右。當年的《象牙塔外》曾出過一篇劇評。 也斯愛遊歷,愛香港的鄉郊,與幾位年輕的《大拇指》同人遊過香港大大小小的山嶺。我則參加過一次大嶼山分流的露營,頭一次看到流星。在年輕的歲月裏,帶着矇矓的憧憬在文學的路上行進,儘多樂趣,並不孤單。 當然,隨時間的遷移,難免有種種人事紛擾、離合聚散,也斯〈茶〉的最後幾句:「茶香中總有苦澀呢/杯底的茉莉瓣/或聚或散成圖」,我們如今體會尤深了。 經歷 由濃而淡 逐一 咀嚼 如今 逐漸 愛苦澀的 清新 包容 種種 破碎 不知秩序 『沙律』 按:兩張附圖的實物, 均來自前年去世的《大拇指》同人楊懿君的遺物。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