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獨立媒體 | 蕭裕均:香港政府正在助長一場冷血的人為災難
近日,聽到政府不斷托詞逃避全民退休保障,我便開始想:究竟現時政府對數百萬香港打工仔和數十萬貧窮長者的取態是怎樣呢?想下想下,越覺恐怖。最後,我得出結論:現時的港府是個徹頭徹尾的冷血「馬爾薩斯主義者」,正在助長一場人為災難來淘汰不能在「既沒有社會保障,也沒有合理工資」的香港社會生存的人。 香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殖民地政府有意地藉興建公屋和從內地輸入食水和廉價糧油產品來減低勞動成本,使當時資本家能以較低勞工成本來僱用香港工人。但今天,我們看到的,卻是政府既沒有再在住屋上這樣做,再加上內地糧油產品成本日漲,使香港工人的生活開支日升。 香港工人生活開支日升,理論上需要更多工資才能維持基本生活需要。然而,在職場上資本家和工人間極為不平等的權力關係下,工人的工資好的是(追不到通脹地)加少少,不好是被凍薪或被減薪,結果導致工人不能維生。 遇上工人不能維生的情況,無論是怎樣的崇拜自由巿場的政府,也都有責任至少要令工人所得到工資能維持生活(無論方法是增力福利開支,還是介入勞動巿場或生產領域)。然而我們政府卻沒有這樣做,(每小時三十元的最低工資真的能維生嗎?)。究其原因,政府其實也是推高通脹的推手,以及當中的得益者(刻意助長房地產炒賣,從而使香港經濟增長不正常地過份依賴房地產巿場的走勢,從中以經濟增長換取政治合法性),不希望改變勞資雙方在職場上權力不平等的狀況。 再加上,政府從來都不肯對香港打工階層的福祉作出長遠的承擔。一是害怕受到商界的責難,說大搞福利主義;二是不夠胆去觸及現時社會財富再分配的不平等機制;三,亦是最重要的,是把不能在「既沒有社會保障,也沒有合理工資」的香港社會生存的人視為「負資產」,只是想把他們不能維生的問題一直拖下去,等到這些“負資產”自動隨時間而 write-off。 近年來一系列與內地融合的問題亦揭露政府這方面思維的另一面。政府積極地與內地「融合」:這種融合不單是資本的融合,也是勞動巿場和人口結構的融合。政府冀吸引一些既能為香港提供資金,也不需要依賴香港政府的社會保障的人口來「補充」那些隨時間而被write-off 的港人(這可從政府依然十分情不甘意不願地「出招壓抑」內地人來港炒樓的態度可見一斑)。 其實,問題最核心是:香港政府一直都想把香港轉型,把香港轉變成只是從事專業服務業和金融業的地方(可能也包括房地產,但只是不夠胆說出口)。但現實上香港卻擁有一半以上的勞動人口不是從事專業服務業和金融業的,以及香港存在人口老化的問題,而這正是香港政府不需要的「勞動力」。 種種迹象顯示,政府正在助長一場無聲的和人為的災難來淘汰不能在香港這「既沒有社會保障,也沒有合理工資」的社會生存的人。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