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教育国当头 公民教育民为重
一个大陆人对香港前此发生的“反国教运动”,虽然隔岸观火,但也颇为关心。香港教育局要求全港公立中小学开设“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的课目,受到港人抵制,并斥之为“洗脑”;因此所谓反国教反的就是港府强制推行的国民教育。 这一问题也引起大陆注意,国家教育部长袁贵仁针对这一事件,在一次记者会上表态:“作为公民,需要接受国民教育”。顷刻有学者通过新浪微博反驳:“作为公民,当然接受公民教育,为何接受国民教育?” 公民教育,还是国民教育,这其中的区别是什么。 国民和公民,本来所指一致,国民就是国家公民。一个在本土出生并拥有其国籍的人,他或她就是这个国家的公民,同时也是国民。一个公民或国民,如果的确需要接受国家公民教育;但,这种教育却可以有两个不同的走向。毕竟这种教育的价值权重既可以在国家,也可以在公民。如果在国家,那是权力性质的国家本位,国字当头,民字殿后。在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上,它会更多地强调国家优先,强调公民个人对国家的服从,当然,这一切都是以爱国的名义。反之,如果价值权重倾向公民,它的落点便是公民的个体本位,它无以忽略公民个人的各种权利,以及需要对等承当的各种义务。它会格外注意公民个体和国家(政府)之间的关系,因为政府的建立尽管经过公民同意,其权力依然容易对公民形成侵害。这两种国家公民教育,一个国字当头,一个民字为重。如果把前者视为国民教育,后者视为公民教育,也未尝不可。它们不但大异其趣,甚至价值相反。 然而,中国20世纪,自1920年代起,公民教育则往往流于国民教育,甚至带有国家主义倾向。1926年,中国青年党领袖曾琦,在自己所办的杂志上就公民教育问题发表“公民教育问题专号弁言”,他的观点是:“公民教育不能离却‘国家本位’”,“今世界各国之公民教育无不以养成‘国家观念’为惟一目的,吾国教育家若唱‘高调’而耻谈‘爱国’,则其结果将为‘亡国教育’。”公民教育本不排斥国家,但必须从公民的权利本位出发,从这个角度延及国家并谈及国家,方为正途。否则如曾琦这样的公民教育,只有国家,没有个人,或,个人只是国家的从属;它只是冒公民教育之名的国家主义教育,此乃公民教育的歧途。 然而,自国民党北伐后,公民教育不但是国家主义教育,还充斥着党化的内容,公民教育遂蜕变为党化教育。这种教育把本该民字当头的公民教育倒转为国字当头,党字其中,民字殿后。由于党在其间起中枢作用,根本上颠倒了国、民、党之间的关系。因此,针对当时的党化教育,教育家任鸿隽写过一篇批判文章,指出:“教育的目的与党的目的完全不同。大概说来,教育的目的,在一个全人的发展;党的目的,则在信徒的造成。教育是以人为本位的,党是以组织为本位的。在党的场合,设如人与组织的利益有冲突的时候,自然要牺牲人的利益以顾全组织的利益。”任鸿隽最后的结论是:“有了‘党化’,必定是没了‘教育’;反过来,要有教育,必定要去除‘党化’”。 回顾历史,反观现实,今天港人所面临的国民教育,的确带有上述国家主义和党化教育的色彩。比如港人自编并向各中学派发的《中国模式国情专题教学手册》,在谈及中美两国体制时有这样的对比,美国的两党制是“政党恶斗,人民当灾”,中国的执政体制则是“理想型”的“进步、无私与团结”。就后者言,如果大陆体制的确如此,那还要改革干什么。官员的贪腐已趋无极限,又岂一个无私所能遮掩。尤为离奇的是它对美国民主政治的诋毁,两党竞争乃现代政治文明之常态,其中得益者恰恰是人民,毕竟人民可以通过选票让自己不喜欢的政党下台。因为年龄和阅历,中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形成,还缺乏相应的辨识能力,该手册使用歪曲性的语言让学生形成对民主政治的认识,这已经不是教育,而是党化色彩极浓的意识形态灌输,是蒙骗。 据7月29日“阳光时务”,港府教育局制订有关课程评核即“情意及社交表现评估”(APASO),其问卷要求全港中、小学评估学生是否爱国,其中有一题为“即使人民认为国家所做的不对,我们也应该支持国家”。所谓国家至少有三从指涉,它可以指国土(country),可以指国民(nation),也可以指政府(state)。这里的国家分明是政府,于是爱国家被转移为爱政府。这是对爱国主义的扭曲。爱国家可以是爱国土,也可以是爱国民,但不可以是爱政府。任何性质的政府,哪怕是以上美国两党竞争而获胜的政府,因其权力的本性,无不是一种“必要的恶”。因此,政府不是用来爱的,而是用来监督的。一个公民对国家的爱,亦即对国土和国民的爱,就体现在他或她对政府的警惕上,警惕政府权力越界,从而对国家与社会造成危害。应该说,这才是公民的爱国本分,甚至是爱国责任,同时也是公民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但在香港国民教育的语境中,爱国却变相成了政府做得不对,我们也要支持它。这哪里国民教育,分明是奴化国民的教育。 国民教育国当头,公民教育民为重。国与民的关系,乃国以民为本;所以,公民教育优先于国民教育。非但如此,港人为抵制国字当头的“反国教运动”,在我看来,本身就是一堂非常精彩的公民课。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