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

译者 | 《经济学人》薄熙来 vs. 陈光诚,谁更强大?

核心提示:在许多方面,陈光诚都是薄熙来的另一极端的反面,他出身贫穷农家,自小双目失明。但是在塑造中国未来的远见上,这种从下至上的推动力却是更强大的力量。对习惯于从上至下统治的中共精英来说,陈光诚提醒他们,推动政改的风险和继续拖延的风险哪个更大? 原文: Bo Xilai v Chen Guangcheng: Who is the mightier? 作者:《经济学人》R.G. 发表:2012年5月16日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这是当下两位最有个人魅力的人物的遭遇。他们分别搅动起政治局和东师古村的漩涡,薄熙来和陈光诚不仅仅源源不断地提供了非同寻常的新闻源,也为中国的未来塑造出截然不同的愿景。谁的故事更重要呢? 薄熙来所代表的是当今中国的权力和财富的合谋,他是高调的”太子党”,其父是毛泽东的革命战友、他本来希望能在今年秋天进入九人的政治局常委,而如今却梦断官场,等待着自己看似不妙的下场;其妻谷开来则因为涉嫌英商海伍德谋杀案而被拘押。 陈光诚的许多方面看来是薄熙来的反面。陈出身贫穷农村、自小双目失明,他凭借多年自学成为家乡山东省穷苦农民利益的代言律师。陈光诚是数以亿计的中国农民中的一个,没有任何特权,但他们为了能有更好的生活、为了自己的权利尔抗争。 过去的30年以来,(或许还可以说在此之前的3000年中),薄熙来这类人最为重要。尽管他们多数时候表现低调,身穿黑色乏味的西装,有着不断变换的名头,这些掌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革命者”和”工程师”们打造了一台经济增长的超级引擎,足以让世界上的多数人相信中国崛起势不可挡。中国领导人的确在经济上所做非凡。更不要说薄熙来领导的重庆似乎还打造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经济和社会模式——强调国家对经济的介入,回归到社会主义道德,还带着一股大众化的个人风格。实际上,这种模式展示的是在过去多年来中国受到尊崇的从上至下的帝王权力。 但如今,中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陈光诚事件展示出了”小人物”坚定的抗争意志,面对从上至下的强权的永不言弃的精神,他代表的是从下至上的推动力。自学法律,然后挑战中共的盲人仍然鲜见。但是工人在寻求更大代表性,这不罕见,家庭教会也在努力争取更大的信仰自由。当去年,乌坎村成功驱逐腐败村官时,这只是全国各地无数的抗议之一。农民正在比以往更主动地挑战腐败和不良治理。乌坎并非唯一一个让党不得不倾听他们的呼声并有所收敛的例子。 还有新生的中产阶级,尽管他们仍然不希望太动荡,毕竟他们从现行体制中受益,但他们也在焦急地期待自己的声音能被听到。经济学家分析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的关系时指出,非产油国在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按 购买力平价计算)时,没有一个能够维持一党专政。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说法,中国的人均GDP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已超过8300美元。中国的中产阶级中有许多人正日益寻求独立司法体系保护其资产和财富。在污染(比如去年发生的大连要求关闭化工厂事件)和公共安全(比如去年的温州动车事故)等问题上他们也愿意走上街头、发出抗议。 中产阶级被压抑了很久,现在他们不吐不快,而今天有了微博。共产党对媒体的控制甚至也出现了裂缝。4月份四家主流报纸报道了陈光诚躲入美使馆后,《新京报》的编辑在深夜发出了一则微博,配图是一位悲哀的小丑,文字说的是:在寂静的深夜,卸下不实的面具,对真正的自己说一声:对不起。更多受欢迎的微博都在批评这些发社论的报纸,而不是陈光诚。 尽管如此,上层权力依然是中国的决定因素。中共18大对于塑造中国的未来至关重要。薄熙出局后,看似权力将可能平稳过渡到”第五代”领导人,薄熙来之前的盟友仍然紧张不安,而讨价还价也在进行。但是这种平稳交接似乎不太会传到草根阶层。当局仍然可以无须顾忌地监禁像陈光诚这样的人的时候,却不能压制一个更加移动和互联的社会带来的参与意识。成功的代价,在经济的、社会的和环境的衡量下越来越清晰地体现出来,中国崛起的弊病也正在暴露出来。于此同时,如陈光诚这样的人在从底层向上以一种亘古未有的方式推动中国走向未来。陈光诚事件虽然目前只能说是一个变革的信号,但无疑比薄熙来事件更能体现未来中国的走向。 那些希望改变他们的祖国的人们,尽管必须像陈光诚那样,不仅要对抗共产党的残酷暴力,还必须找到方法与既得利益者斗争,后者从党的现行体制中获利颇丰。 很难证实薄氏家族的巨额财富是否被夸大了。但已知的是,中国各级官员都在利用手中的权力成为超级富豪,并且制造了当今难以匹敌的超级买办集团。薄赌了一把、失势了、被扫到了一边。但是还有诸多象他这样的太子党、部队和国企领导的家族。他们根深蒂固、融进了体制的各个方面,并毫无退让之心。他们准备着和从下至上的压力一决死战。 20年来,中共想启动政改比继续拖延面临的风险要大。但是,继续拖延的风险也可能大过启动的风险,这一改变的临界点正在到来。而陈光诚可以代表着这种转折。 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增长却并非总是从西方观察家得到了相应的赞美。然而中国领导人要为今后10年提出执政远见的时刻已经来临。他们的远见应该不仅仅停留在高速公路、大厦以及高铁上面,更需要凝聚人心。”中国模式”内在的紧张正在质疑中国崛起是否势不可挡。中国的领导人已经成功地建设了一个越来越现代化的国家,但他们对于国家和人民想要成为什么样并无更广阔的视野。 陈光诚只是一名农民活动家,他可能从未想过要涉足高层政治。在谈到如何创造一个政府可以遵守法律,个人生活得到尊重的社会时,一位盲人却有着最清晰的远见,这其中的讽刺意味不言自明。 相关阅读: 译者时评: 陈光诚的意义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译文遵循 CC3.0 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点击 这里 查看和订阅《每日译者》手机报。 穿墙查看 译者博客、书刊、音频和视频

阅读更多

华尔街日报:贷款规模下降对中国经济构成威胁

当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时,政府领导人通常会指示国有银行通过放贷刺激经济活动。但这种办法这一次可能难以奏效。 中国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银行放贷额大幅下降;同时银行和企业表示,5月份贷款也维持疲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在需求不确定同时利润下降的情况下,企业对于借贷持谨慎态度。另一方面,对于出口商等困难行业的企业或地产开发商等不再受政府青睐的企业,国内银行也不愿放贷。 最终的结果是,中国的银行业无法像以往那样对经济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巴克莱(Barclays Capital)分析师黄益平表示,稳定或加快银行放贷对于支持经济稳步增长至关重要。 但自2010年年初以来,作为衡量投资意愿重要指标的企业中长期贷款规模一直处在下降趋势中。这一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4月对企业新发放的中长期贷款额为人民币1,265亿元(合20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6%。 以往,信贷数据疲软通常是政府为控制信贷增长而主动采取举措的结果。但这次,在中国央行上周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从而释放更多资金用于放贷前,银行系统的资金似乎已经相当充足。 黄益平表示,中国央行正要求商业银行为铁路、电力和水务项目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贷款。银行业的管理人士还表示,他们希望扩大范围,向服务业、尖端制造和教育领域提供贷款。不过,一名银行业人士表示,无法找到足够的贷款企业。 某中国大型银行的一名高级管理人士表示,由于经济方面的不确定性增加,许多企业不愿贷款,而是决定暂缓项目或扩张计划。 对于是否贷款的犹豫情绪弥漫整个中国经济领域,既包括那些正应对产能过剩的大型国有钢铁企业,也包括试图弄清欧洲危机何时可能消退的小型出口商。 在中国南部地区生产手表的香港手表出口商Renley Watch Manufacturing Co.的董事总经理Stanley Lau表示,他们不需要增加贷款规模,因为企业希望谨慎行事。 Reuters 中国银行的一家北京分行 相对于利润的不断下滑,企业的资金成本却很高,这使得情况更加严重。多年来,美国和欧洲一直指责中国政府为补贴国内企业而维持低利率水平,但随着经济放缓对企业利润造成冲击,目前贷款成本已显得昂贵。 中国数据提供商万得资讯(Wind)的数据,2011年大陆上市企业的资金投资平均回报率已由2007年的11.6%降至6.7%。目前中国1年期贷款利率为6.6%,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一些企业来说,资金成本已高于预期预回报率。 温州日丰打火机有限公司(Wenzhou Rifeng Lighter Co.)董事长黄发静表示,利率水平高是企业不愿借入更多资金的一个原因。 中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速降至8.1%,为2009年春季以来的最低水平,而4月份从发电量到出口商品零部件需求等一系列经济指标则显示,中国经济或将进一步放缓。 国内一些著名分析师已下调了对中国第二季度和全年经济增速的预期。 长期来看,中国希望把经济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转向国内消费,即使这意味着经济增长将在一定程度上放缓。但中国政府也面临着短期内更加紧迫的目标,即把经济增长维持在足够高的水平,以使失业率不会大幅飙升。这个问题在今年特别引人关注,因为中国即将进行领导人换届。 在2009年经济陷入严重衰退期间,中国约有2,000万人失业。作为应对,中国政府要求大型国有银行向大型国有企业发放贷款,这些企业将这些资金投入了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房地产行业。 由信贷驱动的刺激措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复苏。但这也引发了围绕不良贷款和房地产泡沫的担忧;中国领导人一直在努力消除因此产生的房地产泡沫。 目前为止中国的失业率还没有出现大幅上升的迹象。相反,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第一季度数据显示,中国就业市场劳动力短缺问题在不断加重。低失业率以及不断上涨的工资或许是中国政府迟迟未针对近期经济增长减速迹象采取政策应对措施的一个原因。 几乎没有证据表明中央政府打算取消对房地产开发商贷款的限制,原因是担心再度引发房地产泡沫。这种政策选择降低了银行业在刺激经济方面的作用,也限制了短期内的经济增速。 房地产业的放缓以及欧美消费者需求的疲软已侵蚀到企业的利润。第一季度黑色金属产业的利润同比下降83%,反映出房地产建设放缓的背景下钢铁需求的疲软。作为出口领域支柱的电脑、手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企业同期利润也下滑12%。 花旗银行(Citibank)中国利率策略师贺伟晟(He Weisheng)表示,中国政府的一个选择是降息,无论是通过降低贷款利率还是允许银行在基准贷款利率的基础上给予更大折扣。目前中国银行业可以对央行制定的基准贷款利率给予10%的折扣。 但由于担心引发通货膨胀,中国领导人对降息非常谨慎。 作为更加谨慎的替代措施,持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及指示银行增加信贷投放的做法在过去都产生了效果。但问题是,鉴于企业对贷款的需求不高,这类措施已不如以前那么有效。 Bob Davis / Tom Orlik 相关日志 2012/05/16 — 5月前两周四大行新增贷款接近零 存款流失2000亿 2012/05/17 — 华尔街日报:中国四大银行5月前两周贷款几乎无增长 2012/05/14 — 《纽约时报》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中国模式褪色 2012/05/12 — 21世纪经济报道:国开行重庆图谱:大献礼单背后暗含辛酸 2012/05/12 — 大陸4月經濟數據 內外俱疲 2012/05/11 — 4月全国财政收入10774亿 增幅同比回落20个百分点 2012/05/09 — 索尼的下滑 影射了日本的科技衰退 2012/05/06 — 第111届广交会闭幕,出口成交总额5年来首度下滑 2012/05/03 — 路透社:重庆模式留下巨债 国开行深陷其中 2012/04/30 — 金融时报:日本下坡路上的赢家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吴敬琏:“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误解

吴敬琏:“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误解 进入专题 : 经济体制改革 顶层设计    ● 吴敬琏 ( 进入专栏 )       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当前许多经济学家甚至全国人民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迄今为止,中国30年的经济改革一直是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向走的,但是本世纪初以来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和选择,于是改革似乎重新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面临一个选择。以下,我就这段时间对此问题的思考,谈一些个人见解。          “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2010年中共中央制定“十二五”规划时提出两个要点。一个是整个“十二五”时期的主线是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另外一个要点是,实现这个转变的动力是全面改革。     “十二五规划纲要”在提出“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的同时,还要求“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此后,许多部门都在研究本部门的“顶层设计”,学界也在讨论今后改革应当选择哪些重点领域和如何进行这些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从中央各个部门如财政、金融,直到一些具体的改革项目,如公立医院改革,都在谈顶层设计。我认为,这多少是对“顶层设计”的一种误读。     什么叫顶层设计?为什么提出这一说法?对此,有许多人也提出这样的疑问。     所谓“顶层设计”,原本是来自网络工程学(Network Architecture)的一种说法,英文原文是top-down design。它是说在进行一个大系统的建设前,要从顶层开始,由上到下地进行设计。2001年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在讨论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问题时,发现许多地方往往热衷于购买最好的电脑、最好的外围设备来建设自己的网络,而不注意整个系统的设计。比如说,政府机关的内网和外网之间是采取物理隔离的方式、还是逻辑隔离的方式,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首先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的问题。一些IT方面的科学家指出,建设电子政务网络需要首先要在顶层设计一个网络,而不能从各个子系统开始着手,只有这样,各个子系统之间才有可能互相沟通、兼容、联动。时任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的刘鹤主持了这场讨论。          为什么提出“要更加重视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问题”          为什么“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更加重视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原因可能有二:一个原因是不少人以为中国改革从来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案的设计,一直停留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水平上,而不了解中国改革在上个世纪已经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现在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另外一个原因是本世纪初出现了另一种“顶层设计”,需要来比较哪一种“顶层设计”更加符合中国实际,更加正确和更加有可能成功的。     在我看来,说我们直到现在还在“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误解。“摸着石头过河”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做法,因为那时我们与世界学术界已经隔绝了很多年,原来以为社会主义国家就一定是苏联式的体制,当事实证明这一体制是行不通的时候,对于到底怎样才行得通,心中是完全无数的。所以当时陈云和邓小平都提出“我们现在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这种情况到80年代中期已经发生了改变。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决策层到经济学家和社会大众,都认识到改革总是摸下去是不行的。所以,就提出了一个“顶层设计”的问题。不过当时不叫“顶层设计”,而叫做“目标模式”。     1985年的巴山轮会议上,匈牙利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部主任科尔奈(Janos Kornai)有一个关于改革目标模式的重要发言,提出现代经济的体制模式分为行政协调和市场协调两大类,两大类又分为直接行政控制、间接行政控制、没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4个子类,科尔奈倾向于选择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作为改革的目标。对此大家都很认同。后来,由于1988年经济波动和1989年的政治波动,对于中国应当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分歧的意见。1989年以后,坚持计划经济成为主流。     1990年12月和1991年2月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以后,从1991年年中到1992年年中,中国的党政领导人到经济学家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认真探索,最后在1992年10月的中共十四大上确立了中国改革的目标,这就是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市场经济体系。这可以说就是当时确定的中国经济改革的“顶层设计”。在这个“顶层设计”确定以后,就开始了经济改革的“总体规划”,即各个领域改革方案和它们之间配合关系的研究。然后,1993年11月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50条”)》,形成了市场经济的总体规划和各个方面的具体方案。这一决定非常具体,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好评。1994年开始就按照这个总体规划进行改革。此后,1997年中共十五大又提出“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对国有经济进行有进有退的“战略性布局调整”,以便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改善的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经济的崛起奠定了体制基础。     不过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在20世纪末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初步框架还存在很大缺陷。这一方面表现为它还保留着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若干重要因素,其中集中表现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国有经济对市场的控制。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现代市场经济所必须的法治没有建立起来。     正是因为如此,2003年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在许多重要方面进一步推进改革。可是由于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进一步推进改革会越来越多地触动政府和政府官员自身的权力和利益,改革的阻力非常大,也由于改革的进步,使中国经济开始崛起,各级政府官员普遍自我感觉良好,不觉得需要推进进一步的改革。在这种情况下,既无压力也无动力,于是改革步伐开始放缓。改革停顿不前,市场秩序混乱,权力干预加强使得寻租活动的制度基础得到扩大,于是腐败愈演愈烈,即便用严刑峻法也难以禁止,同时贫富差也愈拉愈大。现在回想起来,上世纪80年代末期民众群情激奋地批判的以“官倒”为代表的腐败,与新世纪出现的腐败是无法比拟的。     腐败猖獗和贫富分化加剧,为一些支持旧体制和旧路线的人运用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言说误导大众提供了机会。本来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法治化和民主化的改革就不断受到来自支持旧体制和旧路线人们的质疑和反对。本世纪以来这种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强,而且在错误的舆论导向下获得部分弱势群体的支持。这些支持旧路线和旧体制的人们提出的“药方”或者叫做另一种“顶层设计”,就是动用国家机器来制止腐败和贫富分化;同时运用政府强大的资源动员能力,靠海量投资来营造炫人耳目的政绩。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政府的控制越是加强,寻租的制度基础就越大,腐败也就更加严重;而腐败越是严重,在某种错误的舆论导向下,也越有理由要求加强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控制力。     后一种“顶层设计”的初始形态叫“北京共识”,后来则被称为“中国模式”。其主要内容是依靠强政府、大国企,用海量投资来支持高速增长。这种政府主导的发展道路,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从西方各国政府短期政策中得到鼓舞。其“优越性”似乎也得到了某些短期业绩的支持。实践中还出现了一些“样板工程”,例如被“中国模式”的支持者所盛称的“高铁奇迹”,还有某些地方依靠政府的强力动员和大量注入资源实现的超高速发展等等。     于是就出现了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还是国家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顶层设计”之间的选择问题。在我看来,“十二五”重新提出“顶层设计”的问题,其实质是明确未来改革的正确方向。          争取形成新的“改革共识”          近几年事态的发展表明,出现了总结不同“顶层设计”之争,形成新的“改革共识”的可能性。     首先,近些年来,通过理论和历史经验的分析和讨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其次,近来,那些采取“强政府、大国企”模式发展经济的部门和地方这种模式所造成的种种严重后果正在显露出来。因此,近来朝野上下推进全面改革的呼声开始提高,甚至出现了形成新的“改革共识”的可能。     这一新的改革共识不是脱离过去的基础重起炉灶,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比如说上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小平“南方讲话”以后形成的新的改革高潮存在着缺陷。其中最主要的缺陷是,1992年以后就不再像过去那样,把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并提。事实上,中国改革进程中落后的方面,包括政府职能明确界定和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调整,都涉及到政治改革。正如小平在1986年讲过多次的,政治体制不改革,经济改革也落实不了。     “十二五”规划要求“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所说的“改革”,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改革”,因此,我们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也应当不是某个单项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而是全面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目前,各界人士正在对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进行热烈的讨论。对于经济改革总体规划的讨论,大体上涉及三个领域:一个是私用品领域,即“竞争性领域”,包括市场开放、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农地改革、金融改革等项目;一个是公共领域,包括财税改革、民间组织发展等;还有一个是市场监管,包括从实质性审批到合规性监管、反垄断执法等。     对于政治改革的讨论,也大体上涉及三个领域:一个是法治,一个是民主,一个是宪政。至于三者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它们应当有重点地进行,还是协同推进,这些问题,都还有待深入地讨论。          顶层设计要和基层创新相结合          社会经济体制作为一个巨型的系统,为了保证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和互动,必须要有从上到下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但是,进行顶层设计一定要倾听民众诉求,与从下到上的创新相结合,从地方政府主动探索获得启发和经验。     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地方的改革试验。比如上海从前几年起就要求国有资本退出几十个竞争性行业,而且每年都要检查落实情况。增值税扩围试点,也是上海市最先提出的,这项对发展我国的服务业很有意义的改革,很快就得到了一些大城市和国家财税部门的积极响应,有望加快增值税最终向消费型转型的步伐。     还有广东省的一些体制创新也很值得注意。一个是从2010年开始,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现任广东省省长)朱小丹提出应该用“非禁即入”取代“准入”制度。现在他们已经获准进行宽松商务登记制度的试点。再比如深圳试水创新的民间组织无主管设立,现在已经在广东全省实施,实施效果很好,包括国家民政部的一些官员们也认为这样的做法是有益无害的。再有就是村民自治的选举制度。这本来是我国现有法律明文规定的制度,但是事实上绝大部分地方都没有很好地执行,现在广东乌坎树立了一个好的范例,也有可能减少今后推广的阻力。     许多基层的制度创新,往往都能为整体改革提供重要的方向提示和实施经验,甚至本身就具有全局意义。我们应当热情支持,使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更好地结合起来,协力推进改革,这样,中国就必定能克服眼前的困难,在新的、更高的水平上重显辉煌。本文是作者在“2012·金融四十人年会”上的演讲 来源: 价值中国网      进入 吴敬琏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经济体制改革 顶层设计    文章分享到 :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抽屉网 腾讯微博 豆瓣 百度搜藏 更多 本文责编: frank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演讲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53156.html    

阅读更多

译者 | 【近日关注】推文汇总 2012-05-14

译者推文汇总,凡是外文的均欢迎大家翻译并投稿。投稿地址是:iyizhe# gmail.com 【热点·云南爆炸】 云南巧家爆炸案嫌犯图曝光 关于性格官方和熟人说法差异大《东方早报》采访了赵的房东、同事、老板,还有他的高中语文老师。他们的评价是:赵是个爱老婆爱家庭的男人,只是性格有些孤僻。全: http://bit.ly/IPECDC 5·10云南爆炸案嫌犯赵登用的二哥赵登贤在腾讯微博上披露的信息:警方不让赵家人看监控录像和现场照片;警方让赵家人看遗体,可分不清是谁;赵的妻子说,出事前,去出去干活,没什么特别的;警方一直在叫他们签字 全: http://t.qq.com/zhaodengxi7888 @赵登贤的腾讯微博:当地政府荒唐之极,今天媒体列出5个质疑,我再重复一下:1 我弟弟根本不懂爆炸,也很难接触到爆炸物。2 他平时性格开朗。3 事发当天早上曾有人遇见他,当时没有背包 4 他与拆迁无关,动机? 5 希望公安机关拿出证据。 http://bit.ly/KfBm4J 5·10爆炸案嫌犯赵登用的哥哥赵登贤开通微博,发文称”我们这里太黑暗了,没有说话的地方。他们说我弟是爆炸案的嫌犯,却说不清炸药的来源,怎么能叫人相信?我弟是冤枉的。” http://bit.ly/KfwfkV 【热点·薄熙来】 根据”中国数字时代”披露中宣部的指令:根据最新中央精神,各媒体就薄熙来事件也可自行推出相关报道。 http://bit.ly/KEFihl (墙外)不过,目前还没有看到国内媒体“自行”发布的报道,重庆警方出资成立保安公司的报道不知算不算 http://bit.ly/KEG4eg 曾任《纽约时报》的执行主编的Bill Keller就美国政府对待陈光诚案的评论《外交家和异议者》恩,很有纽时的独立评论特色。隐含地批评了基辛格的实用主义外交政策。原: http://nyti.ms/JxMZop 《纽约时报》林伟(@Bequelin)的新评论《法律在中国重要吗?》他的结论是,尽管薄熙来事件和陈光诚事件都揭示出中国没有遵守它自己制定的法律,但同时也说明民众越来越要求政府做到这一点,而政府在乌坎、温州和陈事件上都让步了 原: http://nyti.ms/JscfNS 陆思礼发表在WSJ上的评论文章,标题概括了主题《两大新闻、一个结论:中国没有”法制体系”》原: http://on.wsj.com/JtnZzD 重庆报纸切割海伍德命案与薄熙来关系《重庆日报:传达中央决定要做到”五个讲清楚” 》要向广大干部群众讲清楚王立军事件和海死亡的真实情况;是谷开来的个人行为;中央的原则和措施正确;政府维护党纪国法;及不容忍腐败。原文被删、快照地址: http://bit.ly/JtssCj 【热点·陈光诚】 律师刘卫国微博附上陈克贵家照片,目前仅二老和幼子在家,一老还是”窝藏罪”取保候审,家中电话被没收。 http://bit.ly/Jd4c8g  图: http://pic.twitter.com/aDKugQdw 路透社的深入报道:在陈光诚事件后,周永康出局,但没有下台。文章引述了李成、浦志强、谢跃等人的观点。从薄熙来事件到陈光诚事件都反应了中国司法体系的问题。“每个地方都有被关押和噤声的陈光诚。” 原: http://reut.rs/Kfv1WZ 孔杰荣教授发表的关于陈光诚事件后来转折点的文章,认为外交手段只能帮助陈光诚做到这么多,而那些批评美政府的人(虽然他们都有很好的理由),如果按照他们的建议来做,可能结局还不如现在。原: http://on.cfr.org/KlaBj4 【热点·黄岩岛】 新华社:在菲中国团队游客加快返国,菲损失千万美元;南海(包括黄岩岛)16日起进入为期两个半月的休渔期 全: http://bit.ly/Jue4d0 《红星照耀太平洋》一书的作者James Holmes在《外交学者》上发表评论说,菲律宾之所以大声对抗中国,尽管其军事实力和中国相比不值一提,是因为从历史上看,求助于国际法可以让弱国在这种争端中取胜。原: http://bit.ly/JxOpiM 【其他新闻】 @北京日报 发围脖要骆家辉公布财产;Many are laughing at Beijing Daily's weibo of asking Gary Locke to show his property reports. 图: http://pic.twitter.com/bvoUEQmA To Feng Zhenghu: There is a US consulate in SH. RT @zzyhnn: 冯正虎先生至今已经被软禁在家里三个多月了,每天生活必需物质只能靠亲友购买用绳子吊上三楼家里。为何蓄意制造上海特色陈光诚事件? 【译者动态】 「每日译者」手机版 2012-05-14 头条新闻: ①外媒报道周永康已经交权; ② 云南5·10爆炸案最新进展; ③ 纽约时报:中国模式褪色; ④ 明报:张鸣评《邓小平时代》 支持墙内阅读: http://bit.ly/IRpV35 《每日译者》手机版支持在各种手机浏览器上穿墙阅读。往期: http://bit.ly/KlbTKY ;支持邮件订阅;RSS订阅地址: http://feeds.feedburner.com/dailyyizhe 用QQ邮箱、QQ聊天的,你们的谈话记录没有任何私密性可言。用QQ邮箱订阅我们的手机报的,呃,你们等于是在”自首”。我不想让你们喝免费茶,所以QQ邮箱直接在我们的订阅列表中被过滤了啊! 译文遵循 CC3.0 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点击 这里 查看和订阅《每日译者》手机报。 穿墙查看 译者博客、书刊、音频和视频

阅读更多

译者 | 《纽约时报》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中国模式褪色

核心提示:中国的增长放缓,所谓”中国模式”也受到了更多的批评,表现出更多的缺陷,尤其是日益增长的动荡令人质疑”维稳”政策是否能带来真正的稳定。 原文: China's Growth Slows, and Its Political Model Shows Limits 作者:Edward Wong 发表:2012年5月10日 本文由” 译者 “志愿者翻译并校对,参考了其他” 同来源译文 ” 【配图:重庆街景。薄熙来的基础工程让这个城市快速发展,但他现在下台了。摄影:Gilles Sabrie 为《纽约时报》拍摄】 重庆——当许多西方国家在2008年底爆发金融风暴时,中国领袖曾自夸本国的优势。广为流传的说辞是,不仅对中国,而且对西方来说,所谓的”中国模式”——结合了威权政治以及国家资本主义的定义不明的这种模式——才是本世纪的希望之光。 但现在,随着近来的政治动荡,还有不断增加的颇具影响的呼声要求重启更自由的经济政策,看起来那种胜券在握的感觉往少里说也是不够成熟,或者也可以算是严重的误导。十年一度的领导层换届(一系列政治丑闻已经损害了交接的顺畅),再加上经济成长速度日益趋缓(国有企业构成了经济的主体,而其政治庇护人又处于市场力量和私营企业家的两面夹攻之下),中国的领导人现在面临一系列的不确定。 北京人民大学政治教授张鸣说:”中国目前所面临的许多经济问题都是政治问题的表现,例如国家的所有权体制与各种利益集团等,这些问题严重到现在就必须解决,不能再继续拖延。” 周四,中国政府公布的最新数据证实,中国经济正持续衰退中。许多经济学家呼吁政府放松对金融体系的控制,支持向私营企业放贷,并限制国营企业发展,让汇率和利率可以更加自由浮动,以利社会。 这些改革将抑制国家掌控、减少贪腐并鼓励竞争,但实际执行改革却需要发动一场庞大的权力斗争。中国大型集团主管、军方将领、地方官及”太子党”成员们没有任何动力去改变方便他们中饱私囊的现行体制。 中国模式的另一重要层面则是维稳体系不断扩权,当局为维持社会稳定所使出重拳,引起了超过30起的藏人自焚抗议,上个月这种体制迫使盲人律师陈光诚逃亡至美国使馆,还引发了美中的外交危机。去年被广泛报道的广东乌坎村反对当地贪腐官员的大规模抗争也引发了一场对处理方式的争论:是用剑(安全部队),还是言(高层官员的调解)? 然而前重庆市委书记、政治局委员薄熙来倒台的丑闻才是让先前大力夸赞中国模式运行良好的人噤声的主因。 个人魅力十足的薄在倒台之前,其他领导人已经开始把他看成是逐渐不可容忍的搅局者。他2007年年底到达重庆,然后开始了”打黑唱红”,复苏毛时期的歌曲和福利政策,并极力争取”新左派”支持,他们也是强硬的社会主义者,赌的是可以在今年的权力交接中入常。 薄熙来的做法和后邓传统做法截然不同。传统的做法是靠后台与党的高层秘密协商。问题在于中国的领导人势力一代比一代弱,如现任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实力就弱于前任江泽民,江泽民的势力又远不如前任邓小平。 随着权力日益分散,一党领导下的中共内部出现多个派系与结盟关系,却没有任一派系能建立起秩序。 重庆的一名自由派作家王康说:”中国再没有比现在更需要一套体制了。只有体制才能保持稳定。” 有些人认为,清洗薄熙来是对政治体制的一次矫正,让这个体制回归常态。但其他很多人认为由于政局混乱、大众媒体的分化,未来中国一定会出现其他像薄熙来这样利用民粹手法的更多政客。中国政治方面的学者李成注意到,新兴的第六代领导人在三月全国人大会议期间频频接受媒体访问,这种自我推销的方式显然与传统相悖。 历史刊物《炎黄春秋》的总编吴思说:”没有明确的固定的规则。在这种混乱情况下,肯定会出现象薄熙来这样不择手段、一心入常的人。” Jonathan Ansfield 对本文有贡献,Li Bibo 和 Edy Yin为本文提供了调研材料。 相关阅读: 点击这里阅读更多和” 薄王事件 “相关的译文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译文遵循 CC3.0 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 这里 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