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办

北京超期羁押艾未未 港人抗议国际谴责(图,视频)

艺术家艾未未被抓第37天,当局仍未向家人交待其下落, 外界认为严重违反法律程序。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举行,美国副总统拜登批评中国人权情况。 北京艺术家艾未未被当局以涉嫌经济犯罪带走后,至今下落不明, 本周二已届满刑事拘留期三十七天上限,尽管当局一再以很快告知消息的方式回应家属,但家人在长久的等待及多次的询问下仍无法获悉艾未未下落。艾未未姐姐高阁星期二向本台表示,至今仍然没有弟弟进一步消息:“如果他们能够把处理方法调整一下,对他们应该是好事,对于我们已经到底线了,不管出来什么消息都不见怪。(我们也没什么办法)要是有办法,成千上万的被抓的人都会想办法,未未不是第一个,我相信也不是最后一个。”虽然如此,高阁还是表示家人会继续向律师寻求意见:“我们一直在跟律师探讨这些问题,因为他现在没有立案,没有立案也不完全是坏事,就是说要找未未的问题还需要时间,如果未未像一开始说的已经证据确凿,那现在应该开始受理了,所以现在只能是说看看事情往前发展,还是有律师会勇敢地帮助我们,也会给我们一些参考的法律方面的知识。” 熟悉大陆法律的中国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王友金表示,根据法规 ,刑事拘留期限最长37天,公安机关必须在期限内决定是否将艾未未逮捕及交代原因,否则应将他释放。王友金告诉本台记者,刑事拘留期限一般是7天,如果涉案人在多个地点犯案、多次犯案及伙同他人一同犯案,可延长拘留30天调查。王友金认为,艾未未并没有以上提及的“犯罪”行为,所以官方说,艾未未应接受30天期限是不对的。即便如此,最长期限也只是37天。王友金说:“这说明艾未未的案情相当复杂,证据还没有找到,所以公安机关就拖延时间进行调查,这样,公安机关一定要决定对他的逮捕,如果不作决定,不作交代,就违反了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艾未未的朋友,艾晓明、 刘晓原等及一众网友也只能在网上呼唤艾未未尽快回家,与此同时,艾未未工作室的志愿者文涛失踪也已经37天,没有任何消息。香港民主团体香港市民支持爱国民主运动联合会(支联会)星期二在香港西区警署前集合,然后游行到中联办门前请愿。他们一路高喊口号,要求释放艾未未、刘晓波、谭作人、胡佳、倪玉兰等被关押的人。 美国时间星期一,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华盛顿举行,此前, 旅居美国的人权活动人士吴弘达呼吁,美国政府在期间向中国当局提及人权问题。美国副总统拜登在对话中表示,中美双方在人权领域存在严重歧见,他也对中国近期打击和逮捕异议人士表示关切。拜登说:“我们与中国就人权问题出现争议,我方关注中国近期镇压行动,包括袭击、拘捕的行为以致记者、律师、博主及艺术家等失踪,在错误基础上难以建立真正关系。”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致辞表示, 尊重人权有助于中国的繁荣和稳定。她说:“我们担心(人权问题)对我们本国政治、对中国和该地区的政治及稳定所形成的影响。我们看到,有关包括维权律师、作家、艺术家和其他人士被关押,或者失踪的报导。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了解到,只有努力尊重人权,才能更繁荣、稳定和成功。”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驻香港特约记者心语的采访报道。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阅读更多

艾未未家人期盼”透明化过程”

自4月3日艾未未被中国当局限制自由后, 截止5月10日上午8时,艾未未已经失踪37天。期间艾未未工作室多名工作人员相继失踪,而艾未未的家属一直没有得到来自当局的消息,也未收到正式的法律手续通知。 据香港支联会5月9日发出集会消息,5月10日下午,他们将前往香港中联办,抗议中国当局带走艾未未超过法律允许的刑事拘留最长期限,并称中共必须交代艾未未的下落,否则便是公然违反自己订立的法律。 何时走向正式的法律程序 中国律师刘晓原从法律角度对此事作出分析:”5月10日艾未未被警方带走已经超过37天,假使他被带走的当天,警方作出了刑事拘留决定,那么,刑拘期限到今天就届满了。由于他还没有恢复人身自由,就有可能是被逮捕了,或没有被逮捕而变更为在外’监视居住’;从法律上说,只要犯罪嫌疑人在办案机关所在地有合法住所,就应在其合法住所进行,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并不排除不按相关规定执行。即便是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按法律规定,家属和律师是可以会见。但问题是,无法肯定就是被监视居住了;第三种情形是,处于法律规定之外的”不明状态”。如果这样,就不存在三十七天期限之说了。如被带走后,一直没有被刑事拘留,自然就不存在被逮捕问题。当然,一个人被带走这么长时间,如没有刑拘逮捕,也没有被监视居住,这是不符合程序法规定。” 刘晓原表示作为艾未未的朋友,作为一名律师,我希望尽快看到艾未未一事明朗化,走向正式的法律程序。 “不要用我们的沉默出卖勇敢者” 德国之声也采访到旅居荷兰的时政评论人立里,他甚至对”刑事拘留37天期限”的说法提出质疑:”我们看到很多人提出37天最长的刑事拘留期限这样一个说法,如果是作为一种策略是可以支持的,但负面的效果就是给公众了一个心理暗示,让大家接受了这个说法,实际上这个37天本身就是非法的,用尽了荒唐的、不符合事实的极限和情况,如重大危害、流窜作案、团伙作案等。中共当局从一开始就未给出任何明确的理由,完全采用绑架的手段,如果24小时的讯问还是可以接受的,但必须要有书面的通知。我们要提醒大家的是,中共所作的事情,完全是非法,也是不存在这个37天的极限的,象维权律师滕彪、江天勇等都是这种情况。确切的说,应该是中共不断的违反践踏自己的律条。” 立里还介绍了艾未未被限制自由后,在荷兰的一些抗议活动,如张贴”寻人启事”、在华人集中的地方传播艾未未被限制自由的消息等。他呼吁公众能够对此有所行动,”不要用我们的沉默出卖勇敢者”,正如艾未未所说”只有参与才能够拥有权利”。 “我们希望有透明度的过程” 德国之声也联系到艾未未的姐姐高阁,她和家人期待着艾未未一事的透明化过程:”他们根本没有按照法律去办,现在怎么能讲这个理呢,做出这些事情的人也肯定知道,即使中国没有法,全世界也依然有法,何况中国的法律写得很清楚,但现在我们没有办法左右这个局势,现在我们的要求并不高,就是希望收到艾未未的音讯,希望他健康。可都没有,也不知道找哪儿去,我们一直问他们,他们就说’等着”快了’,我们每往前走一步,不是我们家与法律的较量,也不是一场表演,到现在我们的内心虽然焦急还是踏实的,因为艾未未的一切都是透明公开的,我们相信按照艾未未本人的性格,他会承认他做的而不会承认栽赃于他的,我们就希望打开的、有透明度的过程。” 高阁再次感谢来自世界各地支持艾未未而发出声音的人,她认为艾未未一事已经不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是未来很多人的命运问题,一个政府对艺术家遭受不公待遇的态度,也是对民主理念、普世价值等的检验。   作者:吴雨 责编:叶宣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阅读更多

中国/艾未未: 艾未未拘留期满 走过场成司法倒退标志

艾未未拘留期满 走过场成司法倒退标志 中国维权艺术家艾未未 flicky 作者 香港特约记者 麦燕庭 明天是中国维权艺术家艾未未被当局刑事拘留期满之日,外界关注中国政府会否按法律规定就案件采取行动,熟悉中国法律的政法大学客座教授王友金表示,中国司法近年大幅倒退,艾未未被延长拘留已属违法,难保中国不会继续违法拘留他,不按司法程序走过场,一如当年逾期拘留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他更预期,艾未未可能会被判刑。 根据中国法规,刑事拘留期限一般是7天,若符合特定的三个条款,包括流窜作案、多次作案及结伙作案,可延长拘留30天,以便调查。不过,王友金接受本台访问时指出,艾未未不符合上述三个条件,所以中联办官员指艾应接受30天期限是不对的。即便如此,总共也只是37天,今天之后,期限便届满,按法律,公安机关必须在期限内决定是否将艾未未逮捕及交代原因,否则应将他释放。 王友金估计,中国近年司法大倒退,当局有可能把艾未未逾期拘留,像对付刘晓波一样;即使公布罪名后,也不可能像「公盟」成员许志永般罚款了事,因为在中国政府心目中,艾是一名政治犯,坐牢机会极大。至于刑期,则要看当局拿出一个什么罪状才可预测,因为经济犯罪的名目繁多,判刑可由一年至终身监禁不等。 艾未未胞姐高阁表示,未有艾未未的进一步消息,曾向公安方面查问,对方只表示很快会有答复。她说,家人会继续争取。 艾未未4月3日早上在北京机场被公安带走,当局其后指他事涉经济犯罪,但没有详情,今天是艾被带走第37天。 关键词 中国 – 司法 – 艾未未

阅读更多

港府拟对下一代灌输爱国教育 被批仿如回到文革时期

中国当局近期为庆祝建党90周年大吹「红风」,规定全国各大卫视台近三个月内播放红色电视剧,这种强迫收视,为党宣传的作法,引来全国各地不满之声。没想到,实行一国两制的香港特区,政府日前也出台了咨询文件,计划推行爱国教育。人权监察组织批评,有关课程只宣扬中国光明一面,回避像六四或刘晓波等敏感话题,又规定学生情感投放,有如回到文革时期。 香港政府有意从2013年,即回归中国十五周年起,向全港中小学推行爱国教育,香港教育局本周四推出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咨询文件,并举办简介会讲述课程。根据委员会介绍,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订定必修的课程分为个人、家庭、社群、国家及世界五个范畴,每周安排1 至2堂课。   虽然科目不设公开或校内考试,但教育局列出一份评分报告范本供教师参考,建议为学生的28 项表现作评分,除了要有中国人坚毅、有责任感等精神外,还包括要为同胞成就自豪、积极学习普通话或在升国旗时自觉肃立等国民身份认同的评分。课程架构又强调教师须认真向学生讲解国情,还要多利用生活事件,例如认识国家主席等领导人的工作、国歌的历史背景、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以至世博会或天灾等不同自然和人文国情等事件让学生判断思考。虽然种种举例都是向学生宣扬中国成就的一面,但当局强调,科目以提升国民身份认同为目标,绝非「洗脑」,就算敏感议题也可以提出讨论。   不过,香港人权监察总干事罗沃启在阅读课程内容后批评,港府集中资源增设国民教育科,却牺牲了人权教育,只会沦为中共宣传工具,宣传国家一片光明的正面形象,多过批判思考,并认为课程当中很多教材内容并非历史全貌,例如在介绍国歌作词者田汉生平时,只讲述了他被国民党拘捕的经历,对田汉在文革时在狱中被「斗死」的史实却只字不提,这种片面选择性的洗脑的作法仿如回到文革时代。   他说:“回避了那时这种政治迫害的情况,好像只能说中国的光明面,对国歌理解也不是全面的,只能看它的光明面,这样一种安排我们事实上觉得是一种洗脑,宣传多于让学生了解全面的状况,对培养一个学生面对中国、面对现在社会没有什么好处的。”   教育界方面也对相关课程提出质疑。教育评议会副主席何汉权指,建议推行的国民教育科目,很多教学内容会与现在的通识科及中国历史科重叠,担心政府若一意孤行推出课程,会大大增加教师工作负担。   他表示:“假如香港教育局真的认真去推行国民教育的话,应该先把中学里面的中国历史课,小学的社会课好好地去整理一下,资源投放等等,要把它弄好。假如这个不弄好,然后突然之间就加一个国民教育科是必修课的话,老师根本应付不来。”   本身出生于八十后,香港回归后才就读中学的民主党教育事务副发言人李耀基则表示,他在念中学时,政府已经开始加入爱国理念的公民教育课,但多年来,对提升学生爱国观念的作用根本不大,如今故技重施相信也不会收效。   他说:“就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的发展没有我们所听到的那么好,我们看到的是很多中国内地人们的生活不太好,他们没有人权、没有说话的权利,我们看到这些就会很自然去想,其实这些所谓的国民教育对我们是没作用的,因为我们不会听他们(当局)说的那一套。”   有分析认为港府这次发力推动国民教育,是受到北京的压力。据了解,北京官员看到在香港中联办门外,经常有示威活动,其频密和激烈程度甚至有超过特区政府总部示威的迹象。而互联网上的讨论区,也充斥着港人抨击内地事务的言论,加上支联会和泛民主派的政治人物经常到学校演讲,向学生灌输批评内地政治的信息,令北京主管港澳工作的官员认为,特区虽回归13年,但人心尚未回归,因此要求特区政府采取措施扭转这个局面,拉近港人与中国的心理距离。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孙建的采访报道。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阅读更多

艾未未: 声援艾未未光影“涂鸦”香港中联办

声援艾未未光影“涂鸦”香港中联办 香港民主人士声援中国艺术家艾未未2011年5月2日 Reuters路透社 作者 香港特约记者 郑汉良 香港人声援大陆维权艺术家艾未未的手法日新月异,而且对象越益聚焦。继香港驻港解放军总部日前被投射艾未未头像的光影之后,中联办大楼门外在国际劳动节五一当晚,亦受到艾未未的光影涂鸦。 有多个社运人士5月1日晚,利用透明胶片和闪光灯,分别将“艾未未中国良心”的头像和文字,以及“没有共产党,才有新中国”的文字,以光影形式投射在中联办的大门外,但警察和守卫并未加以阻拦。包括有女长毛称号的雷玉莲以及蔡淑芳等十多个社运人士其后转往西区警署,又向警署投射警务处处长曾伟雄“谁又在破坏和平”的光影,与在场的警员发生冲突。 其中一名示威者冯炳德告诉记者,他们与警察在西区警署发生冲突时,警方要求示威者出示身份证,因他们在公众地方扰乱秩序,涉嫌违反《公安条例》,当示威者企图散去时,却遭到警方拦阻,有示威人士摔倒,双方发生口角。最后示威者在晚上接近11点结束抗议行动。 示威者表示,用光影涂鸦的方法,一来可以表达抗议和不满,又不会实际上在墙壁涂鸦加重清洁工人的工作。 中联办除了受到光影涂鸦之外,政党社民连部分成员在1日下午发起他们声称是第11波声援内地茉莉花革命集会的游行。他们由西区警署游行到中联办,要求大陆当局释放所有维权人士,示威者将一支茉莉花和多张抗议单张掷向中联办范围,意味让茉莉花运动持续。 香港街头自上个月开始出现声援艾未未的涂鸦之后,警方高调搜捕,但自称是涂鸦者的一名少女迄今不但得以逃过搜捕,香港声援艾未未的涂鸦,更有如雨后春笋般的遍地开花,而且手法越益新颖。 关键词 中国 – 港澳 – 艾未未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