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

老虎庙 | 公民为十.八.大“建言” 人民网上屡屡受挫

作者: 老虎庙   先说这么件事:大约是在北京29届奥运会前后,国务委员唐家璇在上海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谈及涉台话题,有台湾女记问唐,其中说到过一个字眼“中共”。唐家璇忽然莫名其妙发火,对“中共”这样的词语唐似乎特别敏感,唐首先对该记者发难。原话已隔年久远,只记得大概的意思是“有人仍在使用充斥敌意的‘中共’二字”唐很愤怒。原本一个中性指称,让唐家璇如此点拨,还真的令我想到了大陆电影中的确时常出现只有“国民党匪帮”才老挂嘴上的“中共”如何如何。不过,唐的如此刻薄阐释似乎更是罕见! 最近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专设“特别策划”《喜迎十.八.大系列访谈》栏目的醒目位置我也看到了耐人寻味的一句话:“向执政党建言”系列访谈。这也让我联想到主旋律歌子里唱到的“打江山,坐江山”一句。且不谈这话如何露骨地宣扬暴力,张扬其政治霸道,以及如何反动于人类现代政治文明,只就其本身的“执政党”一句就值得令人怀疑其求“建言”的真心。“执政党”一词只能相对于民主社会多政党社会而言,又怎么可以在一党独裁的背景下侈谈“执政党”乃至“在野党”如何如何呢?如果非要这么说,那么给予他党的政治权利又在哪里? 台湾记者因异党(其历史背景有曾经的“国民党政权”)而连“中共”一词都不许去说,那么只许一党独大的执政党大谈“打江山”和“坐江山”就绝对政治正确吗?这该是何等强悍的强盗逻辑呀!这也只在坚守独党者才会不爱听“中共”二字。 既然是求“建言”,那么该把窗户打开了谈,而不是以施舍的姿态“请”你建言。事实是因了党是唯一,所以“建言”的大门想开就开,想关就关;想开多大就开多大,不想开了哪怕全部关闭。河北廊坊访民陈树花的遭遇就是如此“建言”的上当者、牺牲品、垫脚石、殉道者。 010年8月2日,河北廊坊公民陈树花在人民网“E政广场”成功提交建议“请求国家公开治理腐败——把上访问题在网上公开处理”。建议被自动生成编号“5831”。接下来,陈树花的5831提案因支持者众而自动推至首页,引发更大反响。从人民网对提案的“重视”程度(虽是按照支持数量自动排位)来看,陈树花不能不心中暗喜。但接下来5831提案的命运就不那么乐观了。很快提案就从位居前列的排行中抽掉。为此,陈树花和人民网直接电话沟通多次,对方多以“技术故障”为理由推责搪塞。导致提案至今只能静卧后宫犹如呆案(详述http://24hour.blogbus.com/logs/213530914.html) 5831号提案无异于人民网“血案”一宗,“杀人者”可以不偿命,且道貌岸然数月仍逍遥法外。这件事也成了陈树花的心病。虽然她一刻不忘追查,几乎变身5831提案的公民侦探,让5831号提案重归应有位置成了陈树花生活中的唯一。然而,区区小民,要想追究执政者的肆意妄为,谈何易? 日月荏苒,5831提案在我几乎就要忘掉的时候。我忽然接到陈树花的电话,据10月8日陈树花的讲述,她将该提案在人民网专设的“特别策划”《喜迎十.八.大系列访谈》栏目里再次郑重提交,而正是此栏目题头赫赫然写着“向执政党建言”。也就是在这个求“建言”的栏目里,陈树花却遭遇到了又一次的“猫鼠斗”。 “猫鼠斗”的情况几乎是2010年8月2日,陈树花在人民网“E政广场”提交“请求国家公开治理腐败——把上访问题在网上公开处理”建议(即5831号提案)遭遇的翻版。 公民陈树花无疑是我们时代的合格公民,她以自身冤案引伸开去,看到的是这个国家的大事,从而有了担忧。陈树花在她10月9日的博文《十.八.大系列访谈无一例涉及腐败(上访)为何?》一文里发出天问“难道十.八.大不能解决腐败(上访)问题? 本人才刚看到人民网策划的十.八.大的系列访谈,其中无一例是涉及治理腐败(处理上访)问题的。由此想到: 一、难道十.八.大不能解决腐败(上访问题)问题? 二、难道引导社会潮流的脊梁们无人想到这个问题? 三、难道作为访民的本人人微言轻(提议被忽略)?详见《原5831提案为八大处献策(在人民网)再次受挫》 四、难道人民网根本就不想做这件事? 五、难道是国家不想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是国家高 层中的腐败黑客不允许解决这个问题? 【附文】原5831提案为十.八.大献策(在人民网)再次受挫/陈树花 在人民网E政广场的建议区里,有一个编号5831的提案http://ezheng.people.com.cn/proposalPostDetail.do?id=137690&boardId=1&view=1(是建议在网上公开处理上访问题的),该提案从2010年8月初提交后,在人民网就屡遭不幸、勉强存活……详见《人民网为何如此薄带5831提案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71c9af01013cld.html》和《一个访民的理想主义提案http://24hour.blogbus.com/logs/213530914.html》 到现在(12年9月初)两年过去了,人民网又在为十.八.大征集献策提案,建议人(陈树花)见此信息立即将原5831提案的内容作为献策提交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网E政广场,6号登出(建议号:25516,网址http://ezheng.people.com.cn/proposalPostDetail.do?id=577285&boardId=1&view=1),可此建议的遭遇几乎又在重复5831的命运。             一、自动搜索技术按人的意志拿下提案 此建议发出后很受网友关注,支持率很高,在9月8号被E政广场自动搜索进支持率最高的栏目里,谁知到了9号马上就被拿下。建议人见此状于10号拨通了E政广场负责人(杨鸿光)的电话,问之原因,答复说:栏目内容每天都更换。当建议人辩驳说“为何有的内容不更换,及本提案的支持率一直延续增高为何要拿下?”之后,负责人说:这是技术原因造成的……             二、置顶无望——不可能成为十.八.大献策提案 当建议人要求将此提案置顶时,,E政广场负责人说:置顶是有条件的;当建议人问及条件时,负责人说:置顶有专人负责,条件由专人掌握;还说要求置顶就打客服电话…… 人民网作为传达民意社情的咽喉,不能说假话! 一、请问人民网:你们网站的自动所搜技术功能到底有多先进——先进到了屡屡按人的意志进行选择的地步? 二、请问人民网E政广场:提案置顶的条件到底是什么? 三、请人民网告知:本提案不置顶的原因,及不纳入十.八.大献策范畴的原因! 说明:9月10号(建议人)陈树花拨通了人民网客服电话投诉此事,正等待答复! 建议人:陈树花 住址:河北廊坊市-蓝水湾-18-3-501 电话:13393060963 邮箱:lfxjb@163.com­ qq:970776018­ 身份证号:132801196411034423

阅读更多

自由亚洲 | 文学爱好者热议莫言能否获颁诺贝尔文学奖

进入今年诺贝尔奖颁奖季以来,各网站有关中国作家莫言是否将获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猜测相当盛行。有作家表示,如果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那将是对中国文学界的一个鼓励;也有作家说,莫言的小说写得不错,但是他对当局的依附使他丧失了不少独立性。 十月初以来,网上出现不少有关谁将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预测;中国作家莫言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是被看好的两位作家。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揭晓大概也就是一两天的事了,打量一番被看好的作家也许是一件不无裨益的事情。 谈到1955年生于红旗下的莫言,纽约老作家董鼎山在接受本台电话采访的时候说,他几年前见过这位作家,印象中觉得他的东西写得不错:“他以前到纽约来的时候我跟他见过面的。我那个时候觉得他写得不错。” 不过,董鼎山表示,他对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是很乐观。 杭州作家昝爱宗表示,莫言是一个对中国执政党过于依附的作家:“他(莫言)认为是革命的大熔炉培养了他,他不会忘本的。” 昝爱宗在简单介绍了莫言的身世后表示,莫言的创作欠缺阔大的视野和理想主义情怀:“环境造就他不可能突破主旋律格局去自由创作。他的作品肯定没有世界性的。” 但是,这位作家不吝赞许莫言的语言功底和文学技巧: “从(讲)故事层面上来说,他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 四川作家铁流介绍了莫言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蛙》之后表示,在当代中国作家中,莫言就算是能够贴近生活的了:“(《蛙》)这个书写计划生育写得比较真实。文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真实。” 作家昝爱宗表示,诺贝尔文学奖是文学界的最高奖项,标准是高的;中国当下还很难找出一个可以获得这个奖项的作家。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

阅读更多

信力建 | 战和不可偏废

作者: 信力建   当强敌压境,危机四伏之际,对待战与和的选择中国人一般是偏重与“战”——所谓“宁肯站着死不肯跪着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也。不过,从历史理性和历史辩证法的角度来看,这种“宁……不什么”的选择未免太意气用事和形而上学。毕竟,战与和作为对敌斗争的双翼,都有其存在价值,我们只能以“国家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原则和“执其两端而扣”辩证思维进行权衡——一言以蔽之:战和不能偏废。事实上,中国传统哲学中,对“和”的评价甚高,自西周末年由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以来,“和”这个概念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哲学范畴之一,对整个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孔子指出达到适度的具体方法是“扣其两端”与“执两用中”,其核心就在于全盘考虑,统摄诸方,以此化解矛盾,守衡致和,所谓“和为贵”是也。老子则更是在其《道德经》中主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继承老子思想的庄子也提出:“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要与他人和谐相处,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的境界,实现人与人的共存并生、协调发展。 也就是受这种“和”观念的影响,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朝代汉唐,在战和关系上,都不放弃一定的“战”的同时,也不偏废必要的“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先看汉。西汉高祖皇帝时,西汉建立之初,匈奴多次南下骚扰边疆地区。双方关系紧张,在刘邦亲征匈奴过程中发生了白登之围,刘邦自己差点被抓。此后,匈奴不断南下侵扰,刘邦束手无策,亲自向娄敬询问对策。娄敬分析双方的形势,认为西汉刚刚建立,经济残破,国力空虚,根基未稳,实在无力与匈奴展开大战,只有和匈奴讲和才是上策。他提出将皇帝的女儿嫁给单于为妻以及厚赠礼物的“和亲”主张。刘邦从善如流,任命娄敬为使者完成和亲使命。这就是和亲的开始。此后,历代西汉统治者均继续实行该政策仅公元前201年至公元前140年,《汉书》记载的和亲就有九处之多。这种和亲一直持续到汉元帝时期,其中著名的是昭君出塞:汉元帝时期,匈奴已经成为西汉王朝的藩属,呼韩邪单于多次主动要求和亲。元帝为了宣扬大汉的威德应允了和亲,于是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这次和亲的效果十分显著,“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北方出现了几十年的安定局面,也促进了匈奴经济文化的发展。 汉朝所以选择这种“和”的对外政策,乃是因为汉朝建立在长期战争之后,国家贫困,没有能力抵御匈奴的进攻,为寻求一和平建设机会,恢复经济,迫切需要一个安定的政治环境、稳定的边防安全,因而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其结果也是明显的:由于西汉停止了长期的征战,使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国力得以增强;同时加强了睦邻友好关系,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和进步,对发展生产,恢复国力起了积极作用。 再看唐朝。唐朝的和亲政策在西汉基础上,又有发展。在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的唐太宗时期,为搞好和吐蕃的关系,把文成公主下嫁给松赞干布,把弘化公主下嫁给吐谷浑王诺曷钵;唐中宗时,又把金城公主下嫁给尺带珠丹;唐肃宗则把幼女宁国公主下嫁给回鹘的葛勒可汗磨延啜;唐代宗把崇徽公主下嫁给回鹘牟羽可汗;唐穆宗则把太和公主下嫁给回鹘崇德可汗。据统计,唐王朝与突厥、叶谷浑、叶蕃、奚、契丹、宁远、回纥、南诏8个族(国)共计和亲28次(其中有一次未获成功),此种对外讲和的政策,从高祖而至僖宗,几乎贯穿整个唐王朝!此举不仅安定了边境,对国内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也使得整个民族的融合更加有效——以文成公主为例,文成公主入藏后,“恶(吐蕃)国人赭面,弄赞下令国中禁之”。吐蕃人原以“毡帐而居”,穿毡裘衣,在文成公主的影响下,松赞干布带头除去吐蕃服装,改穿汉装。 和的政策真正受到挑战,是从宋朝开始的。北宋时期,虽然周围也有林立的少数民族,虽然在和辽国、西夏、金的战争中吃尽苦头,可宋朝却在辽兵压境的情况下拒绝辽的和亲要求,选择一战到底的政策。所以有这样的选择,其原因大致是:首先,是大汉族主义所致。北宋君臣有很深的民族偏见,他们认为与“非类”结亲是奇耻大辱,宁可赔钱财而不肯赔夫人,当然更不会去和亲联姻。其次,则是跟宋朝理学兴旺有关。北宋是理学发端的时期,南宋是理学的兴盛期,故而两宋有不少士大夫把和亲与伦理道德相对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把“中国结婚夷狄”视作“自取羞辱”。两宋以讲天理和伦常为主要内容的理学的兴起,使传统的夷夏之防观念深入人心。 再次,则是因为双方在经济上的不一致。宋朝的经济远远领先于周边国家,即使是出了不少岁贡还是老大哥,财大气粗,难免看不起“夷狄之人”。然而,就是在这个立足于战,不屑于和的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屈辱的朝代——从宋真宗就开始向辽国献帛纳币,辽国改称契丹国,继续献帛纳币。契丹国又改称辽国,一样献帛纳币,在献帛纳币的同时,外加割让土地。大金国兴起,宋朝与金联手灭了辽国,可情况并未好转:继续向金朝割、纳、献!不但割、纳、献,同时,还称侄,装孙子。敌人把受纳的帛、币散发给军卒,畜养着虎狼之师,壮大着吞并的野心和实.,直至蒙古崛起,蒙古人起初攻金,继又来联宋攻金,这时候,苟延残喘南宋,又霍然眼睛一亮,联蒙灭了金,如法炮制,继续的向蒙古人割、纳、献,装……直至最后被蒙古灭国!最值得叹息的是:宋朝不和亲,结果皇帝都给人家当俘虏了,公主还不是给人家大臣当小妾,皇后受不了污辱自尽,这跟和亲比,真是等而下之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宋朝主张和的秦桧。对此公,我们一般的看法是他是卖国贼汉奸。然而,如果我们立足于和亦为国家外交的一个选项的原则,也许就有不同看法:譬如,大儒朱熹就在其《语类》卷百三十一中有云。“秦桧见虏人有厌兵意,归来主和,其初亦是。使其和中自治有策,后当逆亮之乱,一扫而复中原,一大机会也。惜哉。”“又云:问,高宗若不肯和,必成功。曰,也未知如何,将骄惰不堪用。”而现代著名史学家吕思勉更是在其《白话本国史——南宋和金朝的和战》内称:“大将如宗泽及韩、岳、张、刘等,都是招群盗而用之,既未训练,又无纪律,全靠不住。而中央政府既无权力,诸将就自然骄横起来,其结果:反弄成将骄卒惰的样子。……我说秦侩一定要跑回来,正是他爱国之处,始终坚持和议,是他有识力、肯负责之处,能看出挞懒(完颜昌,女真名挞懒。金主和大将——笔者按)这个人,可用手段对付,是他眼力过人之处,能解除韩、岳的兵柄,是他手段过人之处,后世的人却把他唾骂到如此,中国的学术界真堪浩叹了。”著名作家茅盾1941年也在《笔谈》第三期上发表的《谈一件历史公案》,认为迫于当时的客观形势,靠岳飞等人的努力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南宋和金朝的力量对比,秦桧主持和议是不能避免的选择,而且必须杀害代表流亡贵族利益的主战派首要人物岳飞以后,才能苟安于半壁河山,由此背负了千古骂名,实在是有些冤枉。可见,在很多有识之士眼中,一味恃战不屑于和是宋朝灭亡的一大主因。宜乎陈寅恪先生在《乙酉八月听读张恨水著水浒新传感赋》一诗中感慨:“谁结宣和海上盟,燕云得失涕纵横。花门久已留胡马,柳塞翻教拔汉旌。妖乱豫么同有罪,战和飞桧两无成。梦华一录难重读,莫遣遗民说汴京。” 逮至明朝,“战”更成为时代主旋律。对明朝,很多人对其的赞颂为“大明276年,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也就是因为这种对“和”的拒绝与恐惧,才有这样一个故事:崇祯十五年,被清军和起义军夹击得晕头转向的皇帝在兵部尚书陈新甲建议“倘肯议和,和亦可恃”下,决定密使他与清兵图和议,结果有一天,一日份从边关发回议和条件的密函被陈新甲置于案上,其家童误以为是《塘报》,交给各省驻京办事处传抄,事起泄露,群臣哗然,给事中马嘉植弹劾新甲。崇祯为了显示自己并不主和,遂于十五年七月二十九日将陈新甲下狱,新甲从狱中上书乞宥,崇祯不许。新甲只得贿赂高层,给事中廖国遴、杨枝起等多方营救,大学士周延儒、陈演亦大力援救,拒不听。九月二十二日陈被斩于市。陈新甲既死,明朝丧失最后一次议和的机会。其结果,是两年后的1644年陷于两面作战的明朝被李自成农民军推翻,崇祯皇帝吊死在景山上。 我大清就更是好战弃和之国。譬如,甲午战争期间李鸿章主和,光绪帝则主战。从战争准备来看,中国海陆军皆弱,李鸿章对此事心知肚明。他奏道“北海铁快各舰堪备海战者八艘,余轮仅共训练之用”,“海上交锋恐非胜算”,“陆军兵力不厚,若另出境援朝击倭,势非大举不办,一经抽调,则处处空虚,转为敌所乘,有碍大局”,李鸿章的战备报告及战略态势分析可算相当中肯。既然清军战备不足,就不应派兵进入朝鲜此一暴露的位置,而只应以鸭绿江作为前线;且以海洋排拒的设想,北洋舰队战力虽不足以出战争取黄海的制海权,但若能保时存在、将日军舰队吓阻于渤海湾之外,则可保卫首都并掩护辽东的侧翼。如此的战略虽必须放弃朝鲜,但尚可在鸭绿江国境一线获得支撑,胜算较大。可惜,年少气盛的光绪帝听不进这些建言,反对撤兵,积极备战,结果在勉强之下,清廷仍决定海陆并进、派军增援。清军海路只以微弱兵力掩护运输船而未全军出击,终至在丰岛海战中被日舰截获击沈;而陆路增援部队32营约15,000人虽然顺利抵达,但日军亦已增援至16,000人,清军兵力仍居劣势。这一切都是因为政治决策与军事工具协调不良,使得本无力一战的清军勉强出战,一败涂地。到庚子年间,疯狂的慈禧太后更是一天之内向11国列强宣战,惹出之国人一人赔一两白银的《辛丑条约》,终致清朝完蛋。 周佛海在分析汪精卫的选择时有云:“汪先生的意思,彼此为了国家,原则上决无二致,但所定的策略与应取的途径,一时容有歧异。汪先生所说的难与易,就是指的抗战与和平。因为不论其为胜为败,凡献身于抗战阵营者,无疑都将成为民族英雄;但要保全国家元气,与敌言和,则头绪万千,事繁责重,尤其军事处于劣势状态之下,日本以战胜者之地位,未必肯真心让步,和谈条件,就很难接国人之望,措置稍有不当,条款稍有出入,则以苦心为国始,而以千古罪人终。但汪先生认定前方的军事,与滇缅公路的封锁,抗战有难乎为继之势,及今谈和,国家尚可免于糜烂,而蒋先生抗战到底之意,既然一时无法动摇,则如其最后胜利,仍然属我,则国家一切,自有蒋先生。如不幸而抗战被迫作城下之盟,则汪先生与日本媾和在前,日人自难反汗,今后一切,有汪先生来担当周旋的大任。和战并进,为国家打算,不能不说是一条万全的计谋。”这里面当然不乏辩解之词,但我们如果不以人废言的话,也多少可以从中读出些特殊时期对战和关系的特殊理解。

阅读更多

求奖两万里,记恨六十年

作者: 吴澧  |  评论(0)  | 标签: 诺贝尔 , 文学奖 , 莫言 金秋十月,网络疯传: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是莫言和村上春树两者选一。据说西方赌场盘口还是莫言大一些。老农最喜欢的就是架秧子起哄,赶紧从猪草篓底翻出一篇五年前——即2007年10月——写的文章,作些与时俱进的修订,巴巴地贴上来。 话说这“十年奋进,十年辉煌”,诺贝尔奖年年都发,却是一年一度与红朝无缘。我们革命同志和爱国青年最气不过的是,连文学奖都要吃咱们豆腐,好像大红朝每年一千多部长篇小说都白出了似的。虽说有过一个高行健,但主旋律舆论只当他是法国作家。于是,一年一度,总有好同志或痛苦或愤怒地追问:为什么中国作家得不到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皇家学院那几个老头儿也是可怜,其实他们做梦都想给中国人发诺奖,而且想了一世纪。1913年泰戈尔得奖后;应该就会想到中国的奖项,否则,1938年何必挑选赛珍珠?老头儿都能读英文,未必觉得赛珍珠英文有多棒,还不是因为她写了中国农民?现在若有机会跟老头们聊聊,一定会发现他们真诚地想给“不读外文书,一生在大陆”的中国作家发个奖。可人家是百年老店,有传统和牌子要维护。给你发奖可以,但你也要有点东西,能让他写在颁奖词里吧? 什么东东可以写进颁奖词呢?老头们能读英法德文,但其他语言的玩艺,必须能过翻译关。你说中文写得多漂亮!这没用,漂亮中文未必译得成漂亮西文。马悦然说有位曹警察的方言写作如何美妙,但是,单靠这一条得奖,相当于别的评委全都放弃自己的判断而专听马老大的。都是眼高于顶的人,要他们服从,谈何容易。马老大一等一好人,老派绅士。女作家在他身边如沐春风,他永远走在外道,而且那么自然。但是,能否摆平王家学院那些骄傲的男同事,却是另一回事。 可以挤过翻译窄门而基本保持原状的,首先是作品的结构。结构可以相对独立于语言。比较文学要在结构主义兴起后才成为显学,这不是偶然的。你有新奇而精致的结构,就比较容易被选中。 高行健有这玩艺。《灵山》里三种人称的交织叙述,有多少读者看得懂且不论,至少写在颁奖词里还是满光彩的。另一位英法德文之外的奖主,土耳其的奥尔罕·帕慕克也是有这玩艺的。在小说《我的名字叫红》里,表面上看,狗啊马啊还有树啊都会自己讲话,实际上这些都是细密画家为姨夫画的画,他们在咖啡馆再随手画在纸上,让说书人编故事。所以被害的高雅先生身上才会有那幅马的素描,而破案线索就从这里展开。 第二就是思想或思想的冲突,这玩艺也是可以挤过翻译窄门而仍然保持个七七八八的。但所谓有思想,很难定义,缺乏可操作性。换个说法吧,就说作品自成一个世界。这话怎么讲?举个例子,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大概可算文学里的第一个经济理性人,他在孤岛上按理性原则处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类事情。后来英国侦探小说鼻祖威尔基·柯林斯写《月亮宝石》,里面一个老仆人待《鲁滨逊漂流记》如另类《圣经》,遇事就去翻,寻找处事的启发。这种书就是自成一个世界,可以放在侦探小说里当作理性原则的宝箴,指点疑案的侦破。 高行健的《灵山》有这玩艺,里面有儒释道三教的世界观。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也有这玩艺,帮助你在相当程度上理解穆司令的世界。比如,第32章女主角谢库瑞要办离婚,她让男主角黑渡过海峡,去找沙菲依(Shafii)教团的法官,而不要找他们所属的汉那菲(Hanafi)教团的法官,因为前者对女人比较同情(汉那菲和沙菲依都是逊尼派四大教团之一)。人性的需要,总会顶出教义的裂口。地球上任何地方都不是铁板一块。这对西方不了解穆司令的人,多少有点启发。再比如这部小说里,画家们寻找凶杀证据时,女人居住的内室却是不搜查的。美国大兵如果懂得这点文化差别,或许在伊拉克不至于冲进民居个个房间都要搜,搞得男人很愤怒,要去参加游击队。 这一思想要求,并不是张艺谋大片那样弄几个红灯笼挂挂,或好莱坞电影里让华人角色讲几句拐了四、五个弯的儒家格言。这不是配多少中国元素的问题,而是作者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理解,自然而然地写出一个不同的世界。读过他的作品之后,你可以延伸到作品之外,理解那一群人对作品未必写到的各类问题的态度。就像读了又一位英法德文之外的奖主川端康成的小说,可以大致了解日本人的独特美学。 为什么要说“传统文化”的世界?因为老农不相信中国作家能对当代文明写出什么新思想。以西方标准来衡量,中国男作家是一伙没有思想的人(女作家咱不评论)。你能回过头去,对祖先的思想有所了解,用白话把这些思想写入小说传下去,足够伟大了。 中国作家里,比较接近上面所提结构、思想两条标准的,还是莫言莫大叔。刘再复和高行健都欣赏莫言,他们的看法会影响马老大。日本那个大江健三郎也很欣赏莫言。文化接近的大腕作家的话,也会有点份量。 上面两条是常理,常理之外还有政治考量。老头们当然不会纯粹出于政治考虑而发奖,但也不会反对得奖者带来政治好处。瑞典人今年或许很愿意给莫言一个奖,以解决刘得奖为挪威带来的红祸。但姿态也要两边都做,这边连个保外就医都不给,那边怎么发?就算两边默契了,还要刘得奖配合。如果他宁愿把牢底坐穿,不接受先保外、再流放的安排,那也没辙。总不能让莫言直接去劝:老弟啊,你放心出去,牢里的事,别烦心,这一阵我先替你坐着。 说起来,这中国的诺奖,还真是最难弄的。 瑞典人曾想给鲁迅颁奖。鲁迅不但拒绝提名,还写信给探询的朋友:“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十年后,颁奖给赛珍珠。她的小说《大地》,当年横扫美国排行榜。评论家还将《大地》与福克纳同期出版的《我弥留之际》相比较,他们说福克纳笔下的密西西比农民充满辛酸怨恨,而《大地》中的中国农民坚忍不拔。这样的生活态度,感动了三十年代大萧条中的美国人。中国人却觉得书中农民的穷相污辱了他们。七十年代中美关系解冻,赛珍珠想再看看自己度过前半生的那块土地。外交部回信说她一贯诬蔑中国人民,不得入境。 今年或之后,如果红朝真的有人得奖,或许会短暂欢喜,但主旋律媒体早晚会煽动我们革命同志和爱国青年痛斥瑞典人:这是和平演变的大阴谋,用心何其毒也!这样的坏结果,鲁迅也料不到。 (2007年10月30日原稿;2012年10月9日修订)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0 个评论 吴澧的最新更新: 爱国太多情,就是非理性 / 2012-09-30 01:21 / 评论数( 8 ) 菲越非小国,谈判乃正道 / 2012-09-20 00:55 / 评论数( 6 ) 喝英式烈茶,消美国闲愁 / 2012-09-10 00:32 / 评论数( 4 ) 周公重诚意,日相服高义 / 2012-08-30 00:42 / 评论数( 11 ) 虽是运动员,可作文化人 / 2012-08-20 00:11 / 评论数( 6 )

阅读更多

一五一十 | 斜看电影审查制度

作者: 查理十三   前阵子美国电影《Innocence of Muslims 》引起中东穆斯林的强烈反感,引发穆斯林抗议并最终引发暴力事件,导致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声身亡。这部默默无名的影片因为这一系列事件而名闻天下,整个白宫都被他搞得焦头烂额。不过这种情况在我国是绝不可能发生的,因为我们的广电总局的中国电影审查标准明令禁止“可能引起国际、民族、宗教纠纷的情节 ”的影片。而最近电影导演娄烨也将其新片《浮城谜事》的整个审查过程在网上公布,一时间引起无数热议,电影审查制度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呢? 客观的说电影审查在全世界都是存在的,只是审查的主体和表现形式不一样而已。美国是全世界言论最为自由的地方,就算《Innocence of Muslims》惹出了天大的麻烦,他的拍摄者也不用为此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但是在美国审查却依然是存在的,他们的审查表现为分级限制和自我审查。纯粹的审查是违背美国宪法的,但是分级制度却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限制一部影片的制作和发行,假如一部电影因为过于血腥的暴力场面和情色场面被MPAA定为NC17级,这就意味着17岁以下的观众无法观看该片,电影尚未上映就流失掉一大批观众,观众群的流失必然影响上座率,进而影响影院的排片量,因而影片的发行范围也会缩小。发行的缩小必然导致票房收入的减少,这是电影公司的老板们不愿意看到的景象,接着就出现了电影拍摄过程中的自我审查,假如一部电影可以拍成PG13(可能包括不适合13岁以下儿童观看的内容 )干嘛要拍成R级(17岁以下必须由家长或成年监护人陪同 ),当年电影《珍珠港》因为战争场面过于血腥险些被定为R级,但是经过制片方对战争场面的重新剪辑处理,最终电影还是被定为PG13级,这就意味着电影可以赢得更多17岁以下的观众,但是电影确实以牺牲其战争戏的艺术性为代价的。随着近年美国电影观众的日益年轻化,好莱坞更喜欢制作一些合家欢似地的电影,这样就可以把一家大小全部吸引近电影院,而且各种电影周边产品的消费主力军也是年纪相对轻的观众,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穿着西装的中年男子,对着绿巨人玩具大呼小叫,好莱坞的自我审查也越来越严重,以至于近年NC17的电影几乎要绝迹了。除了暴力、情色、粗口等内容,是否政治正确也是好莱坞自我审查的一部分,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因而种族问题就变成这个国家最敏感的政治话题,也是好莱坞最关切的问题。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是影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很多人都认为是这部他将电影从街头马戏带入艺术的殿堂,但是这部戏对于3K党的美化描写却遭到大面积的抗议和地址乃至在一些地区被禁。经历了1960年代的民权运动后种族主义更是成为了过街老鼠,绝对是上不了台面的,好莱坞也形成了一套种族搭配模式,比方说警匪片的拍档通常会有一个有色人种(《致命武器》系列、《48小时》系列),不守纪律的白人神探通常会有一个成天教训他的黑人上司,华人一般担任警局的文职和技术支持一类活。假如是以某个族群的犯罪问题为背景的话,那么肯定会安排一个该族群的演员出演主要正面角色。相对来说对现任领导人和国家政策提出批评和讽刺就显得容易多了,奥巴马的竞选口号已经被调侃了无数次,布什总统还没下台奥利佛斯通就开始鼓捣《布什传》,迈克摩尔更是在2004年弄了一部《华氏911》直接叫板布什政府。但是批评和讽刺也得有个度,如果得罪了现任领导人或者现行政策的支持者那就意味着又要流失一部分观众。当然也有专门为反对现任领导人的群体拍摄的电影,就像《华氏911》。当然好莱坞和华盛顿的关系也不都是批评和讽刺,也有如胶似漆的时候。好莱坞拍戏的时候经常要用到各种飞机、航母、军事基地什么的,而军方也偶尔需要好莱坞替他们宣传形象,这其中最极端的例子就是托尼斯科特导演的《壮志凌云》,影片拍摄得到军方大力支持,而最终的电影业很像一出征兵广告,到后来斯科特拍摄军方不太那么正面的片子的时候,军方也没那么爽快了。受益于宽广的发行渠道,在好莱坞主流作品的自我审查越来越严重,但是各种主打特定市场的电影依然有广阔的空间,低成本的血腥恐怖片还能大行其道,直接发行DVD的动作片,每年可以卖到数十亿美元,美国的色情片制作业也是红红火火。前面我们提到的MPAA是一个非政府的行业协会组织,也就是说在美国政府几乎无法插手电影的制作和发行,一切的检查都是依靠行业和闯作者的自律,对行业的从业人员的压力基本都来自市场。这也就是美国政府拿《Innocence of Muslims》一点办法都没有的原因。当然也有个别极端的例外情况,在周星驰的《国产零零漆》中,曾经出现过一部美国色情片《春潮烂漫海棠红》,这部电影的女主角Traci Lords因为在拍摄本片时尚未成年,最终政府已本片有未成年人参加色情演出为由禁掉了该片,不允许任何人发行和持有该片。 像美国这种完全依靠行业自律和市场压力的电影审查模式虽然也存在很多问题,并且也时不时的闹个笑话,但是还是在大多数现代化国家得到采纳。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模式,那就是完全以政府为主导的一种审查模式,就像中国这样。中国电影早在民国时期就存在电影审查制度,但是当时的审查制度并没能像今天这样深刻的影响到中国电影,1947年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因为批评国民党在重庆大后方的腐败几乎被禁,但是导演郑君里行贿了负责了电影审查的官员,最终电影得以顺利上映。共产党和国民党不同,共产党一直十分重视电影,把电影当做一个最重要的宣传手段,是党的意识形态的重要领域。因此对于电影制作发行审查的权力一直牢牢的控制在手里,新中国第一部被禁的电影是《武训传》,这部电影讲述的山东武训行乞办学的故事,为了迎合新中国的政治氛围,电影中加进了一段宣扬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戏,这部戏最开始是得到周恩来的肯定的,但是片中武训质疑暴力革命的戏依然惹恼了毛泽东,之后毛发动了一场对于该片的大批判运动,这部电影一时间成为整个中国文化政治运动的中心,这是之前任何中国电影都没能“享受”的待遇。《武训传》的遭遇完全属于躺着中枪,在此之后的很多年中国电影一直都必须紧跟着党的路线走,最终完全沦为党宣传的工具。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电影工作者受到毛泽东讲话精神的影响,拍摄了不少反映他们内心真实想法的电影,比方说吕班拍摄的讽刺官僚主义和铺张浪费的《新局长到来之前》《未完成的喜剧》,但是这场双百运动很快演变成一场恐怖的反右运动,导演石挥因为在电影《雾海夜航许》中刻画了不是伟光正的干部形象,被多电被打成右派,受到迫害,最终自杀身亡,和石挥有类似遭遇的电影人还有很多。电影人刚刚想表达一点自己的想法,然后立刻又被一棍子打死,彻底回到党意识形态宣传工作者上来了。但是有审查就会有反抗,哪怕是跪着造反。1958年严寄洲和郝光拍摄的《英雄虎胆》加进了女特务阿兰和解放军侦察科长的感情戏,并加进了一段二人跳舞的镜头,为当时无数群众所默默喜爱,但是江青同志却认为该片“美化特务阿兰, 跳摇摆舞一场是资产阶级生活大展览,歪曲了侦察部队形象,雷参谋化装后,比敌人还象敌人。剿匪不靠发动群众,只靠派进去, 与《林海雪原》都是学苏联的。”其实那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审查根本没有任何具体的标准而言,完全由政治风气和领导人的喜好而定,电影和电影人的命运也像小孩子的脸苦笑不定,就像毛主席的亲密战友过几天也可能变成内奸、工贼、叛徒。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后,中国电影几乎全面停产,整个10年拍摄的完全是按照江青的“三突出”原则拍摄的为政治服务的电影。而同一时期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由于赫鲁晓夫文艺政策的影响出现了大量像《雁南飞》《第四十一》这样的佳作,甚至诞生如塔可夫斯基这样的大师。 文革技术后,整个社会出现了一股反思文革的潮流,党也适当的放宽了文艺政策。一时间出现了不少反思文革、制度、人性、社会问题的影片。吴永刚的《巴山夜雨》、谢晋的《天云山传奇》《芙蓉镇》,杨延晋的《苦恼人的笑》《小街》都对文革作出了反思,郑同天的《邻居》反映了文革之后大学教员的住房问题以及当时社会的腐败作风,由郑义编剧的《枫》反映了文革中武斗的情形,很多年后被人称为中国的《大逃杀》,但是很快就有一部电影触及到了党审查的底线,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了1980年的电影《太阳和人》,这部电影尖锐的提出了“您爱这个国家,苦苦地恋着这个国家……可这个国家爱您吗?” 这样的问题。并引发了一场长达两年的真论,甚至将当时最高层的邓小平和胡耀邦也卷了进去,最终这部电影被禁,后来台湾方面处于特殊的政治目的在台湾拍摄了该片,并使用了剧本作者白桦原著的名字《苦恋》。1980年代中国社会风气、经济和政治初步开放,观众也能接触到欧美、日本、港台的电影,相比较国产电影,这些电影更具吸引力,各大国营制片厂也开始根据观众的需求拍摄一些商业电影,于是银幕上出现了喜剧、武打、犯罪、惊悚、乃至裸露镜头。80年代末的电影《寡妇村》上映时打上“儿童不宜”的字样,这或许是中国大陆电影分级意识的开始。整个八十年代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电影审查最为宽松的年代,中国第五代导演也是在那样一个环境下横空出世。时至今日还有人为周晓文的《最后的疯狂》叫好,不是因为电影本身,而是因为他是一部国产片。有朋友看完《谢飞》的本命年后兴奋不已,大呼这样的电影,现在根本无法通过审查,当年还能得金鸡百花奖。进入20世纪90年代,电影审查收紧,以至于这一时期最令人兴奋的国产片基本都是禁片,张艺谋信心满满的派出了他最为观众认可的《活着》出人意料的被禁,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也被禁,后来因为在戛纳得奖才得以解禁,但是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在电视台播出,田壮壮的《蓝风筝》也被禁,第五代最杰出的三位导演接连被禁,而他们的电影被禁的一个重要原因都是因为电影反映了文革。这段80年代可以在电影反思的历史,在90年代成为了禁忌,90年代出现的第六代导演干脆就以地下导演的身份出场。而90年代最后一部可以称为杰作的大陆电影《鬼子来了》同样难免被禁的命运。在这个10年,擅长历史题材的第五代发现历史常常成为禁忌,而关注当下和个体命运的第六代则完全沦为地下。除开地下的和被禁的,整个90年代的国产电影显得异常的平庸。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腾飞,电影产业也迅猛发展,然而此时却出现一个吊诡的景象,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电影审查制度却越来越严厉,电影的艺术品质也在不断下滑。在保守而平庸的90年代我们还能在银幕上看到一些反映人性和社会面阴暗的作品,比方说张艺谋的《菊豆》,就算电影容易被禁,电影人也愿意常识敏感题材,那么到了新世纪这些题材几乎消亡。新世纪以来,过往的主旋律题材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商业片,而国产电影的审查标准也越来越严厉,对于电影内容的限制也越来越多,在这种审查环境下,我们的商业电影也被迫朝着一个吊诡的方向发展。这些年国产警匪题材影片不少,但是我们却看不到一个张丰毅在《龙年警官》里演的桀骜不驯的警察,因为在现在电影里警察不能说的话,不能干的事太多。新的电影审查标准似乎要将国产电影完全引向歌颂生活、歌颂祖国的真善美境地。现实题材禁区多,迫使电影制作者把目光转向古装片,于是一时间戏院里尽是些飞来飞起的古代人,古装片观众看累了,于是又转向民国,电影人失去了关注当下的热情和动力,或许有一天他们还会失去这种能力。拍完了野合、乱伦、通奸的张艺谋居然在知天命的年纪拍起了纯情戏。早在90年代基本就被香港电影人摒弃了的民族主义元素,又被他们重拾,以迎合国内的审查制度。电影《叶问》本来是主要描写国内的门派之争的,但是剧本送审后被要求修改,不能破坏民族团结,最终被改成拳打东洋鬼子,第二部又升级为拳打西洋鬼子。许多讲述特区香港故事的电影为了能在内地上映被迫做出修改,变成殖民地香港的故事,很多事情只能发生在1997之前,于是观众可以轻易的在一部讲述96年故事的电影中找到一部06年才上市的手机,电影《金钱帝国》很魔幻的片头加上了香港97回归之后社会清正廉洁,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香港一直就是全世界最清廉的地区之一。陈嘉上拍摄《画皮》为了通过审查,被迫把女鬼改成了狐狸精,难道在我们的审查官员眼里,女鬼和狐狸精的差别真的有那么大吗?今天的中国电影审查制度已经完全脱离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观众在现实中每天都可以接触到大量暴力犯罪、官员贪腐、不道德男女关系的讯息,但是我们的电影审查却想要完全在电影中杜绝这些东西。有上亿中国人经常烧香拜佛,电影里却不能有神神鬼鬼,他们似乎想用电影为观众塑造一个理想世界,就像少年吴宇森为了逃避周遭恶劣的环境常常躲进电影院,但是都说了是少年吴宇森,我们这个社会的绝大多数人口都是成年人,三岁小孩哭了你用糖哄他,三十岁老爷们儿骂娘了你还用糖哄他,这是对大家智商的侮辱。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