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与新华社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并列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三大传媒机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大报,在中国大陆境内有广泛影响力。

《人民日报》于1946年5月15日起发行,最初是中共中央晋冀鲁豫局的机关报。该报内容代表中共官方立场。因此,《人民日报》成为国际媒体和国际政治了解中国大陆政治发展的“风向标”之一(来源:维基百科)。

中国数字空间收藏

真理馆

中国数字时代大事记 404文库 CDT电子报 404给CDT-收稿机器人 版权说明

中国数字时代收录文章

共识网 | 周兼明:《人民日报》找到了重构公信力的正确方式

近期的《人民日报》,不断给读者带来惊喜: 从《以包容心对待社会中“异质思维”》、《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希望杜绝一切非理性言行是不现实的》、《执政者要在众声喧哗中倾听“沉没的声音”》,到《知错即改远比一贯正确更可信可敬》、《“媒介素养”体现执政水平》等多篇评论,一改“党报”的沉闷与呆滞,清新之气扑面而来。有理由相信,《人民日报》的这番“变脸”,可能并非简单孤立的个别事件,而是官方重建公信力之系统工程的先行先试。因为与此相佐证的是,中央电视台的报道尺度近来也大了很多,尤其英语频道的新闻播报,更是如此。 政府公信力即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它是人们对政府履行职责情况的整体评价。毋庸讳言,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政府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的公信力状况堪忧。每当社会上发生利益冲突事件时,民众几乎众口一词地质疑当地政府对事因的判断和解释,民间舆论“一边倒”地呈现对政府的不信任。往往政府越“辟谣”,“谣言”越能得到广泛传播和信任。典型事例如去年的浙江钱云会意外死亡,引发的质疑舆论声浪之高、言辞之激烈、纠缠时间之久,充分见证了政府公信力的匮乏程度,以及由此而来的管治危机严重程度。正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黄亚生所说:“不管钱先生之死的真相如何,考虑到舆论的偏向,这难道不正揭示了一种危机?如果你是官员,你不应该感到焦虑和担心吗?” 一个政权的合法性程度,取决于多数公民对政权的认可程度。公信力持久和大量流失终会危及社会稳定。因此,温家宝总理特意指出:“现在影响我们整个社会进步的,我以为最大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诚信,一是政府的公信力。”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一度让作为“喉舌”的媒体陷入尴尬境地。因为或主动或被动地配合政府的行为,使大多数官方媒体丧失了自我的客观公允地位,媒体的诚信度亦随着政府公信力的急剧流失而流失,在国际国内均丧失了受众的信任。就像食品安全危机导致国人抢购洋奶粉一样,媒体的诚信危机亦导致国人在“事发”时更愿意搜寻和信任海外媒体的报道与评判。 不管从国家安全还是社会稳定的角度看,这种状况持续下去都不得了,必须及早改变。应该说,很早以前,政府有关部门就开始了重建包括官方媒体在内的整个政权系统的公信力的努力,但似乎直到最近,才由《人民日报》评论部找到了正确方式。 如何重建公信力这一世界性难题,在中国并不难破解,关键是执政党要摆正位置。两年前,某地方官员曾对媒体记者提出著名的“斯芬克斯之问”:“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这一在公共舆论空间激起了惊涛骇浪的提问,直指问题核心:当“党”被某些地方政府或个别官员所代表,当某些地方政府或官员以“党”的名义要求媒体无条件地为他们服务时,“党”和“老百姓”就对立起来了,地方政府、官员和官方媒体就都站在了“老百姓”的对立面上—你站在我的对立面,视我为敌,防我、损我,却要求我信任你,这可能吗?政府的公信力,官媒的诚信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样流失的。 由此,挽回、重建公信力的途径也就清晰了—压制公共言论空间,换不回政府和官媒的公信力;坚持原来“教育群众”的面目和思路,也别想重拾公信力。认真体味《人民日报》评论版近期以来的清新之气,不难发现,它与以前的最大不同是:不再是事事都站在政府的立场上对民众提出要求,例如单向度地要求民众“冷静、稳定、理智、克制”;而是不时能站在民众的立场上,对政府提出规劝,要求、希望政府放弃“不同即敌对”的思维模式,尽可能多地倾听社会各方面的声音,及时回应公众质疑,正确对待社情民意;要求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等等—这样的态度,这样的立场,这样的用心,老百姓又怎么会不爱听?公信力又怎么可能不回升?无怪乎最近经常听到有人说:《人民日报》的评论越来越好看了,《人民日报》终于开始回归人民性了。 其实,回归人民性也正是回归党性。从共产党创建开始,党性就等同于人民性。受人民拥护,为人民服务,反映人民的心声,解决人民的问题,这是常识。1949年以前,中国共产党就是凭此取得以弱胜强的辉煌的。只是,当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型执政党的这些年,有些党员渐渐忘记了这些常识。因此,《人民日报》评论版的人民性回归,对主流媒体假大空形象的改观和公信力的重塑,不仅必要,还很及时;对执政党公信力的重建和近8000多万党员的党性回归亦很必要和及时。 然而,一个社会舆论空间的健全,需要多种声音,不然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官方媒体诚信重构的目标。而鉴于媒体诚信度的确立有助于政府公信力、执政党公信力的有效建立,故除了《人民日报》评论版和央视英文频道,其他官方媒体包括以南方报系为首的一些地方都市报媒体的舆论也应呼应和跟进,向党性、人民性回归,形成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只有这样,媒体才能在执政党和民众之间起到足够的沟通作用,也才能够对广大党员,起到强大的教育和监督作用。就媒体而言,“中央军”和“地方军”都是“政府军”,“海内军团”和“海外军团”都是“华人军团”,在公信力的重构、常识性问题的回归报道方面,应该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尤其在当下这个社会矛盾加剧、官民冲突日甚的改革最紧要关口,此举对执政党的利益有着紧迫和深远的意义。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人民日报:警惕问题拖大拖炸 矛盾击鼓传花

人民日报:警惕问题拖大拖炸 矛盾击鼓传花 ● 人民日报 “七一”重要讲话向全党尤其是领导干部提出了“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时代课题。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奋斗,这是共产党人最为鲜明的政治本色。“四大危险”的论断极富忧患意识地剖析了损害政治本色的现实挑战,是对全党的殷殷告诫。 “各级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向全党尤其是领导干部提出了“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这样一个历久弥新的时代课题。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哪里去?90年的奋斗史包括60多年的执政史,无时无刻不在拷问这些问题。那些浴血牺牲的革命先烈,那些无私奉献的党员干部,用生命和奋斗回答着这些问题:真正的共产党人,从来就把“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作为人生的坐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始至终为人民利益奋斗,这是共产党人最为鲜明的政治本色,也应是中国共产党与古往今来一切其他治理者最为本质的区别。 岁月长河中,有传承与光大的行进,也有消磨和腐蚀的风险。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今天的共产党人,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不仅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而且面对“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这“四大危险”,极富忧患意识地剖析了损害政治本色的现实挑战,是对全党的殷殷告诫。 精神懈怠则无法凝聚人民力量,能力不足则难以满足人民期待,脱离群众则极易违背人民意愿,消极腐败则势必危害人民利益。如果任由这些危险成为现实,不仅使党员干部精神堕化,权力异化,“朝气消而暮气生,锐气遁而惰气深,清气降浊气升”,更会使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伤害,最终将影响人心向背。 这样的认识,绝不只是逻辑上的推演。以政治本色这面明镜作为鉴照,现实中一再响起危险的警报。我们从未忘记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但也需警惕“替谁说话”等脱离群众的言行;我们从不缺乏突破禁区的改革勇气,但也要看到一些干部畏首畏尾的疲态,把问题拖大拖炸,将矛盾“击鼓传花”;我们从未减弱从严治党的坚强决心,但也应直面贪污腐败易发多发的严峻形势…… 历史教训,殷鉴不远。苏联解体前,苏联社会科学院做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能代表工人的占4%,仍能代表全体人民的仅占7%,认为代表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却占85%。一个不再代表人民利益的执政党,注定要“雨打风吹去”。 历览兴衰治乱,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密切联系群众是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最大执政危险。“七一”重要讲话一万四千余言中,“人民”一词出现多达136次。如此高的频率,折射出执政者对人民的尊崇——永远不能忘记“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拜人民为师”,把群众“当亲人”;更彰显了对党的前途命运的深刻认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才能获得执政基础和力量源泉,才会赢得更为光明的未来。 今天,手中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检验着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也蕴含了新时期永葆政治本色的关键点。思想观念多元,秉持公心、谋求公利才能凝聚人心;利益诉求多样,善听民意、善用民智才能达成善治;改革攻坚克难,洞察规律、砥砺勇气才能乘势而上;发展矛盾凸显,尊重权利、包容共享才能促进和谐…… 75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第一次接触中国共产党人,就发现他们身上有一种不可征服的精神和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站在90年历史新起点上,如何让人民成为永恒的政治坐标,如何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每一个党员都有责任作出回答。   本文责编: frank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评论 > 天益政论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42026.html    

阅读更多

法广 | 《建党伟业》: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周瑞金点评影片建党伟业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周瑞金点评影片建党伟业 《建党伟业》 作者 北京特约记者 周西 谈到正在中国各地热映的电影《建党伟业》,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周瑞金认为,该片折射出的是中国共产党已经执政62年,但目前却仍然处在革命党的思维中不能自拔,没有成功建立起执政党的意识。 据《联合早报》昨天(6月30号)的报道,周瑞金近日在接受该报专访时表示,中共建党90周年拍摄的影片,应该是能够反映出当今的改革政绩,推动继续前进的内容,例如“改革伟业”等等。放着改革开放中那么多丰富生动的故事不讲,却偏要去讲90年前的建党,难道要大家现在也来建党吗?要造反吗? 周瑞金指出,今天的中共应该有执政者的思维,不应再继续过去和国民党斗争时代的那种革命党思维,其实,“唱红歌”也是如此。周瑞金说:“要分析的是,这些都不是当前推动前进的力量,应该唱的是今天改革的歌,但是改革的歌却没有几首。” 报道又说,当前,在一片唱红与建党声中,中国民间正流传的一句顺口溜说“鼓励唱革命歌曲,不鼓励革命;鼓励看建党伟业,不鼓励建党”。据悉,周瑞金是党内著名改革派,1991年曾用“皇甫平”的笔名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支持邓小平改革开放精神的文章,掀起了中国“第二次思想解放大讨论”的序幕。 与此同时,周瑞金坚定支持政治体制改革,他认为中国的改革必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地整体推进,并要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中心。在社会体制的改革方面,也不能避免触碰政治,包括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变、公民社会的壮大;文化改革更容易牵动政治的神经,包括要不要开放民办报纸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周瑞金认为,政府应该突破两个误区:首先,不要再把那些争取自身利益的社会组织,看作是异己力量;其次,要把社会管理视为常态工作,而不是当作危机管理。“对一些社会问题处理失当,激起的影响很大。包括艾未未,他犯了什么罪呢?又拿不出证据来,犯法就应该依法治理嘛”! 此外,对社会组织的管制也使得两亿农民工没有自己的工会组织,导致利益受剥夺而激发不断涌现的社会冲突,包括近期在广东等地接二连三的农民工讨薪引发的暴力事件。周瑞金说,”关于宪政民主,中国知识界讨论极多,但至少到目前,多党政治仍被体制内人士视为禁忌”。而互联网的出现则解决了13亿人口的表达权问题,“这些都是过去无法想象的”。他相信互联网本身有产生谣言也有对冲谣言的机制,不赞成以屏蔽等方式管制互联网,因为国民并不是那么容易煽动的。他感叹:“在(舆论的)疏和堵之间,我们总是选择堵的方式。” 《联合早报》最后引述周瑞金的估计说,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估计要花上一代人的时间才能站稳脚步,他相信:“到建国100年(2049年),中国应该可以建成宪政民主、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的国家。 北京周西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中文部专稿   关键词 电影

阅读更多

《人民日报》建议领导干部对媒体要善待善用善管

《人民日报》评论部16号的一篇文章表示,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所表现的素养是其执政水平的体现。文章要求领导干部善待、善用、善管媒体。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  《人民日报》评论部16号的文章称,“一个治理媒介化的时代已经到来”。文章首先阐述了媒体或舆情的重要性,指出“舆情不是‘敌情’”。文章说,有了媒体, 政府的治理方式和理念才得以传播甚至放大。文章批评一些地方干部忽视、躲避或害怕媒体,指出“封、捂、堵、压、瞒五字诀时有出现。”文章说,领导干部“必须提高跟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切实做到善待、善用、善管。” 旅居纽约的华裔老作家董鼎山表示,“善待”一词仍有居高临下的意味,但是《人民日报》能够提出善待媒体就很不错了: “我觉《人民日报》大意是这么说的,善待媒体等于是指上级和下级讲话的善待。善待已经不错了。《人民日报》能这样说已经很好了。” 华裔时事评论家孟玄表示,《人民日报》所谓对媒体要“善管”的提法表现了中国“官场上的基本心态”。他特别提到《人民日报》16号的文章也提到并加以批评的某地方官员质问记者“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的那句“名言”: “什么是善管? 换句话说它基本上认为媒体是它的工具,不过是要善待一点,懂得怎么去跟它打交道。这是它治理社会应该用好的武器。本质上它的心态就是我要把不谐和的东西要把它和谐化。做官的人最基本的动机还是保持自己的官位,然后怎么样的替自己去谋福利,完了以后才讲其他的事情。所以根本的体制不改革,一切还是朝着上面看的时候,你要求东改一点、西改一点。这是没有用的。太多的例子如:‘你是代表党说话还是代表人民说话?’这些东西是中国官场上人的基本心态。它把媒体当作应该接受管制的党的喉舌,就是替我讲话的。所谓舆论监督这个意义根本监督不了,因为你党是控制一切的。” 这位评论家说,《人民日报》最近也发表了某些表示宽松的言论,但是人民对政府终将会听其言、观其行:  “《人民日报》里最近也有一些跟整体紧缩的气氛不一样的,比方说要包容异质思维了这种话也出来了。可是老百姓听其言、观其行。你所有的形势实际上是加紧对社会的不是管理,是压制。” 美国博尔州立大学荣誉退休教授郑竹园表示,中国政府对于媒体、特别是互联网,一则予以重视,一则予以防范。他说,中国的新闻制度仍将是一个国家统治下的制度: “现在所有重要的消息都是在网络上面传达出来。过去大家是看报纸,现在谁还看报纸。现在都是在网络上面,手机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它现在也都了解,你如跳过这些东西跟民众接触,那就很难传达你这政令。但这个东西有个问题,网络在流通的时候,有人批评政府的话,马上网络上就流通了。所以,一方面要开放,一方面要监督。这是你刚刚提到的,所以谷歌中国是监视它们的东西。这是一个矛盾。即要传达政府的消息,鼓励官员跟民众接触,但又恐怕民间形成舆论以后,对政府加强了压力。所以现在它是处在两难的情况。所以讲它是一个国家统治下的制度,还不是个开放的制度,不可能开放的。尤其现在中东的教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它现在恨小心。” 作家董鼎山表示,媒体应当替人民说话: “作为媒体就是代表人民说话。没有媒体的话,政府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媒体就是要监督。在美国媒体不是白宫,不是国会,媒体完全是代表民间说话的。媒体要监督国家的事情。”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阅读更多

人民日报:舆情非“敌情”媒介素养体现执政水平

人民日报:舆情非“敌情”媒介素养体现执政水平 人民观点:如何回应社会关切③ 作者:人民日报评论部 来源:人民日报 来源日期:2011-6-16 本站发布时间:2011-6-16 10:59:26 阅读量:118次   舆情不是“敌情”,相反,媒体是社会的预警器,它对热点事件、敏感问题的反映和关注,眼前或许会让一些地方政府一时难堪,但从长远来说,对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推动社会进步利莫大焉。   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正处在一个媒体事件时代。   翻开报纸,转发微博,评论新闻……公众对社会、对政府的关切,大多以媒介为平台。“华南虎”、“躲猫猫”、“钓鱼执法”、“宜黄强拆”,这些借助媒介迅速蹿红全国的符号提醒我们,今天,治理的方式和理念往往通过媒介呈现、传播甚至放大,一个“治理媒介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当公开透明逐渐成为执政共识,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成为公民基本权利,我们看到,各级政府的媒介意识也在不断提升。新闻发布制度日益完善,新闻发言人不断亮相,越来越多党政干部回复留言板、走进直播间,1700多个政府机构微博随时发布权威信息,各级领导干部面对聚光灯越来越自信自如,这样的变化令人欣喜。   当然,变化是一个过程,在总体的发展进步中,一些地方在媒介应对上仍有诸多不足。或是忽视媒介,把媒介当做摆设,很少更新的“沉睡网站”体现媒介意识的淡薄。或是躲避媒介,“杞人忧钴”、“响水逃城”等事件,暴露引导手段的缺失。或是害怕媒介,断定媒介是“找事”的麻烦源,“封、捂、堵、压、瞒”五字诀时有出现,“防火防盗防记者”心态屡有所闻。或是滥用媒介,视之为文过饰非的工具,漠视民意,打压舆论,为某些地方和单位违规行为“背书”。   如果说媒介已来到双向交流的2.0时代,那么政府治理同样进入了2.0时代,从高音喇叭、报纸刊物的宣讲,变成了新闻发布、网络留言的互动。如果没有必要的媒介素养,没有回应关注的能力,只知打压甚至封堵,无疑会使“沟通”没有了“通”,只剩下一条无法跨越的“沟”。   舆情不是“敌情”,相反,媒体是社会的预警器,它对热点事件、敏感问题的反映和关注,眼前或许会让一些地方一时难堪,但对于我们准确全面地体察民情,保持头脑清醒,大有益处。从长远来说,对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推动社会进步利莫大焉,正如一位省委书记所言,“舆论监督也是正面报道”。   面对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思想转变,无论是解说政策、疏导情绪,还是沟通思想、促成共识,都需要媒体来主动设置议题,求同存异、凝聚力量、推动工作。也正是从这个角度,中央领导强调媒体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手段,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提高跟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切实做到善待、善用、善管。   被各种信息和媒介包围的领导干部,亟需养成对突发事件的新闻敏感和价值判断,学会“新闻执政”。否则,介入迟缓或干预不当,不仅可能“小事闹大,大事闹炸”,而且会消解改革发展共识,损耗政府“无形资产”。   对领导干部而言,媒介素养不仅是能力,更是一种心态。有平等的心态,才不会有“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的傲慢官腔;有尊重的心态,才不会有“没时间跟你闲扯”的敷衍轻慢;有开放的心态,面对监督才能正视问题而不是列“记者黑名单”;有坦诚的心态,遭遇批评才会反躬自省而不是“诽谤定罪”……说到底,媒介是政府与公众交流沟通的平台,对待媒体的态度,也就是对待公众的态度,这是执政水平和执政理念的一个具体体现和检验。 相关链接: 人民观点:如何回应社会关切之一: 在良性互动中寻求“善治” 人民观点:如何回应社会关切之二: 警惕政府“无形资产”流失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