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人

魏英杰 | 乙肝歧视从娃娃抓起?

乙肝歧视从娃娃抓起? 文/魏英杰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乙肝宝宝”在入幼儿园时受到的阻碍仍很普遍,全国超过六成幼儿园在儿童入园体检时违反规定查验乙肝,超三成幼儿园拒收乙肝病毒携带儿童。 上述数据可谓触目惊心。这让人看到,乙肝歧视在现实中仍如此广泛存在。去年2月,国务院曾下发相关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取消入学、就业体检中的乙肝检测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其中明确包括,禁止幼儿园违规查乙肝、拒收乙肝儿童。如今看来,这份文件要得到真正落实,还有一段路要走。 人们对乙肝人群避之唯恐不及,主要是受科学知识有限以及政策性歧视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顽固的社会心态。而实际上,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都已宣布:“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身体无临床症状,肝功能正常,不是病人,可以正常学习、就业和生活,不会因共同学习、工作等对周围人群构成威胁。”可见,幼儿园查乙肝项目不仅违反相关政策,也不具有任何卫生科学含量,纯粹是受过去残留的歧视意识所影响。 “乙肝宝宝”遭遇违规查验,孩子自己也许不懂,大人却一定很受伤。如果孩子们因此被拒入园,这更是一种赤裸裸的歧视,势必影响他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这等于是把小孩人为地分成三六九等,加以不平等对待。从小就经受如此不公正对待,难免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阴影。而这样的阴影,很可能对他们的人生造成灾难性后果。却不知,那些违反规定者有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一点。 过去,数量庞大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乙肝”曾经是这一群体的共同伤口,轻易不能触碰,而这个伤口却是由外来因素加诸他们身上的。接触过一些“美羊羊”和“小山羊”(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昵称”),虽说现今政策已经调整,可他们中许多人依旧活得很不开心。有人说,现在一听到单位体检,心里还习惯性犯怵。以前只要碰到体检,有的人要么千方百计躲避,要么干脆辞职走人。由于常年工作不稳定,有人因此陷入生活困顿状态。 这个社会曾经深深伤害过乙肝人群。如今,政策已经扭转过来了,为何还有人要继续伤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单位对相关政策至今仍采取阳奉阴违态度,拿别的理由将乙肝人群拒之门外。必须说,如果任由相关机构这么去伤害孩子们,不仅是在侵犯“乙肝宝宝”的合法权利,还等于是在人为地制造一个“弱势群体”。 不能再让孩子们在人生开头就遭遇如此不平等对待了。既然理性告诉我们这么做是错的,相关机构必须停止这种不合理不合法的伤害行为。相关部门也不能光让政策停留于文件,而应加大监管力度,不要在让类似悲剧发生。 2011年9月2日

阅读更多

魏英杰 | 穿T恤听古典乐,看上去挺美

穿T恤听古典乐,看上去挺美 文/魏英杰 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田艺苗在微博上发起“穿着T恤听古典音乐”活动,受到不少人追捧。最近,她把活动复制到线下,在若干城市开办古典音乐讲座,也引起了一些关注。 这个活动的理念是,让古典音乐走向市民,让高雅艺术不再显得高不可攀。穿T恤听古典乐,看上去挺美。不过,要降低古典音乐、歌剧等通常所谓高雅艺术的门槛,让普罗大众消费得起,恐怕没这么简单。这个活动或可增加人们对古典音乐的亲近感,但当走近剧院大门口,有些人会发现还有一道坎挡住前路——这就是票价。 报道称,票价虚高让文艺演出成了“奢侈品”。民意调查显示,无论是中低收入人群、无独立经济来源的学生,还是月收入上万元的白领,所有人都认为目前文艺演出票价太高,75%的人认为“票价高”是阻碍自费购票观看演出的主要原因。该调查也许不尽详尽客观,但文艺演出票价高却是人尽皆知。在国内,看一场话剧、听一场交响乐,票价少则两三百元,多则数千元,这是普遍现象。 相关报道分析,演员出场费、政府税费、演出经营方利润的层层虚高,令一场场本应惠及大众、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演出变成了百姓眼中的“奢侈品”。这些因素确实存在,有的情况甚至让人啼笑皆非。在一些演出方眼里,赠票太多也是高票价的直接推手。而日前有报道曝光,获悉张学友要到当地开演唱会,内蒙古某公益事业联合会居然发出“红头文件”索要200多张门票。此举被微博网友称为“史上最强索票公函”。 当然,这只是针对一些热门的明星商业演出,像交响乐这种文艺演出,除了票价贵,也还存在着普及推广等问题。国家大剧院为纪念马勒逝世一百周年,从今年7月开始(到11月)举办数场马勒作品音乐会。前些天,著名作家肖复兴却撰文指出,同样是马勒作品音乐会,他在美国费城欣赏时只花10美元,而在国家大剧院最便宜的也要180元,算起来票价是那里的3倍。他不由感慨:再伟大的音乐,和普通百姓也应该是贴近的,而不能仅仅沦为少数人的专利或附庸风雅的点缀。 高雅艺术并不意味着只能提供给高收入人群享受。所以,穿T恤听古典乐固然挺美,但还得让穿T恤的人有消费能力走进剧院,亲耳聆听,这才堪称完美。如果说前者是为了让人们亲近艺术,后者则却可让人们亲身感受和享受艺术。目前,在古典音乐、歌剧欣赏等方面,国内尚处于启蒙与推广阶段,因此二者都有必要得到重视。遗憾的是,有些城市平时“重视艺术”的口号喊得震天地响,真正在文化投入上却又显得十分寒酸。 普及和提高艺术欣赏水平,途径不外乎依赖市场推广、政府扶持和企业资助。实际上,在欧美等国,虽说国民欣赏音乐会、歌剧的风气较为普遍,但剧院、交响乐团等文艺组织的生存发展也更多依赖于政府扶持或企业资助。在美国费城欣赏一场音乐会只花10美元,在欧洲欣赏一出歌剧最低也只需10欧元左右,这从当地收入水平来看,价格确实十分低廉。之所以能够如此,主要就是得益于政府扶持或私人捐赠这一套运作机制。 有人曾这么总结欧洲大陆和美国歌剧的运作机制:“在欧洲,歌剧及其资金在议会上讨论,是一个公开、透明的过程。而在美国,你总是会受制于某位女士异想天开的念头。”(引自FT中文网,英国《金融时报》专栏文章)从这或可看出,要让艺术走向大众,发挥市场化机制自然很重要,同时却也离不开政府和企业的支持。特别是在古典音乐欣赏尚未成为气候的国内,如果政府能够更加重视文化发展,企业乐于“附庸风雅”,当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这方面,倒有个现成例子。于8月中旬落幕的“上海夏季音乐节”,邀请了包括波格莱里奇、巴伦波伊姆、李云迪以及英国皇家爱乐乐团等诸多名家名团登台亮相。据介绍,这场音乐节以轻松、亲民的氛围,力求拉近普通人与古典乐的距离。个中的明显特征是,音乐节所有演出门票价格控制在30元至300元。就此,本届音乐节总监余隆称:“上海夏季音乐节就是要给上海市民带来不一样的古典音乐。”据称,连旁边卖饮料的茶铺小妹,也觉得“听着觉得蛮好听的”。如此高水准的艺术演出及其追求大众化的努力,效果显而易见。 普罗大众也有欣赏高雅艺术的权利。表面看,似乎问题主要出在票价虚高,而实际上,这还和政府(当然也包括企业和大众)对待文化的理念有着莫大关系。如果哪个城市重视文化艺术,并从政策、税收和资金上予以大力扶持,那时候公众便可享受穿着T恤听古典音乐的乐趣,而一贯被认为高高在上的艺术家们,想必也乐于脱下正装,走进大众。有句话说:“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让人纳闷,为何这一理念在国内许多地方始终停留于纸面? 2011年9月5日 发于《中国青年报》

阅读更多

魏英杰 | 一女多嫁,宋基会何以独善其身

一女多嫁,宋基会何以独善其身 文/魏英杰 继红十字会、青基会陷入丑闻风波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近日也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至此,中国三大公益基金会无一躲过2011年这个“慈善问责年”。 一手操办慈善事业,一手(涉嫌)介入商业经营,这是三大公益基金会身陷公众危机的同一根导火索。在刚被曝光的“宋基会”事件中,河南宋基会将大量资金用于放贷生利和商业地产开发,再度引燃了公众对官方慈善机构的集体讨伐。此前,在“郭美美”、“卢美美”风波中,相关慈善机构与商业公司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也令人疑窦丛生,直接导致人们对公益机构投出了不信任票。 面对公众质疑,三大公益机构的表现也颇有共同之处,就是极力撇清与问题机构的关系。例如,中国红十字会在“郭美美”事件发生后,很快就声明它和红商会只是业务指导关系。青基会在“卢美美”事件发生后,也立即澄清双方只有公益合作而不存在商业合作。9月3日,中国宋基会在官网发布声明,称与地方宋庆龄基金会“无上下隶属关系”。许多人这才知道,中国红会并不是各地红会的“亲娘”,而河南宋基会的“爸爸”也不是中国宋基会。 尽管这些说法并非臆造,却也受到广泛质疑。人们很难相信,这些戴着统一标识,唱着“同一首歌”的公益机构,表面上虽有总会、分会之分(或给人这种暗示),原来却互不统属,而是各有各的“恩主”。再者,等到丑闻曝光了,这些机构才站出来澄清,这也显得没有多少说服力。何况这些机构和同名地方机构之间的关系,确实也不是光一句“业务指导关系”所能概括。譬如,《中国红十字会章程》就明确指出,地方各级红会和行业红会是中国红会的分会,下级红会向上级红会报告重要事项。 当然,中国宋基会和为数不多的地方宋基会之间,并不像红会的总会和分会那么关系紧密。它们之间不仅没有隶属关系,而且不存在业务指导关系,只是在一些项目中存在合作。即便如此,中国宋基会也难以独善其身。很简单,这些宋基会打着同样的招牌向社会“化缘”,这在平时可能有利于开展工作,可一旦发生信任危机,势必会让公众产生混淆。这种做法就像“一女多嫁”,到头来只能是玷污了自己的清白。再加上,不论哪家宋基会的公开透明程度都很低,这就更加说不清楚了。 总的来看,三大公益机构乱象丛生,病根就在于自身性质不明、定位不清。官不官、民不民、商不商,本身就“四不像”,遑论让公众有清晰认识。目前,各地官办慈善机构俨然成为地方政府的吸金机器,其作用就在于换种方式从“善男善女”口袋里掏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像中国宋基会和地方宋基会到底是什么关系这类问题,其实并不会有多少人真正关注或在意。 据悉,在媒体曝光之前,河南宋基会即已引起国家审计署的注意,并开始对其进行审计。此外,河南省相关部门也已介入事件调查。调查结果如何另说,有一点很清楚:宋基会也好,红十字会、青基会也罢,要想摆脱当下信任危机,重建公众信心,必须脱下身上的“官服”,杜绝参与商业经营,回归公益本分。只有这样,上述公益机构才能以公开、透明、规范的运作,挽回丧失殆尽的公众形象。 2011年9月5日

阅读更多

魏英杰 | 500万元办张假证是谁的教训

500万元办张假证是谁的教训 文/魏英杰 河北唐山两名企业家花了500多万元,结果办出一张假探矿权证。但据报道,这张假证却是当事人从国土资源部政务大厅“领”来的。此前,他们在河北省国土厅官网信息公开栏上分明看到了国土部的调查函,而网站显示的信息是已办结。 这里头究竟有什么玄机?据相关部门调查,这件事和国土部并无关系,“就是有关人员利用国土资源部政务大厅这个平台,达成他们的目的”。虽说涉案部分人员已被批捕,但这一纸假证所牵出的代办矿产资源权证利益链条,仍然折射出不少问题。 两名企业家是通过一个号称在当地“手眼通天”的人物代办探矿权证,而他们之所以轻信这位神秘女性,又是因为听说她老公是省国土厅领导,很“吃得开”。 虽说这和当事人过于迷信权钱关系有关,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办理相关证件的手续十分复杂、门槛很高,所以企业宁愿花费高昂代价来打通关节。如果在这方面有章可循,基本不存在寻租空间,企业能够通过正常渠道办理(或放弃办理),当事人想必不会那么容易上当。 骗子公司之所以能够让企业上钩,还在于他们充分利用了国土部的政务平台以及省国土厅的人脉资源,让这一切看上去就像真的一样。证件是假的,可政务平台却是真的,骗子带他们宴请的省国土厅官员也未必全假,虚虚实实,确实让人防不胜防。正如事发后当事人所质问:政务大厅工作人员为何随便帮别人转交东西?这至少表明,国土部政务平台的工作机制以及省厅各处室的办事流程存在漏洞,让人有空可钻。 促使当事人汇出巨额手续费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他们在省国土厅网站上看到了相关办理信息。这却是涉案人员丁某找省国土厅工作人员“帮忙”发布的虚假登记信息。可见,如果没有国土部门人员的参与,这起大案就不可能做得那么“天衣无缝”。这也暴露了,省国土厅的信息披露机制以及内部监督存在重大缺陷。据悉,同样从国土部领出“假证”的至少有5家河北企业,而相关伪造文件均通过正常渠道进入省国土厅。针对上述案件,光批捕丁某一人并不足以对相关违法活动产生威慑作用,更难以堵住制度的漏洞。 抓住一两个骗子相对容易,可如果相关部门不能借此举一反三,认真反思和纠正相关环节漏洞,对内部涉案人员依法进行惩处,这一桩案件就谈不上已经完结。只要漏洞还在,就会有人禁不住巨大的利益诱惑,试图通过制度后门来达成目的。在这一案件中,表面看只是受骗当事人蒙受经济损失,可实际上,相关部门的公信力及其内部管理监督能力却不能不让人有所质疑。说穿了,当事人上当受骗仅是该案的一个结果,之所以造成这个后果,根源却在于手握公权力的相关部门。 2011年9月5日 发于《京华时报》

阅读更多

王小峰 | 绞刑架下的报告

从我知道在深圳讲座的具体日期之后,就有一种死期临近的感觉,每天都像倒计时。我提前一天到深圳,因为要先上刘洋老师的节目。每次来深圳上刘洋老师的节目已经成了一个传统项目,但…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