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人

章文 | 不合时宜的“亲民秀”

2011年01月25日 21:21:38   刚看到温家宝探访国家信访局的新闻,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我知道,这又是岁末年尾的一场秀,不管温本人主观意愿怎样,这也只能是一场秀。   早在8年前,我和同事就在中国新闻周刊上做过北京上访村的封面报道。我去过国家信访局以及最高院的信访中心,那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我所接触的访民大都遭遇来回被踢皮球的窘境。他们怀着最后一丝希望、自欺欺人般地在北京苦苦煎熬,但能获得领导重视问题得到解决的几率,天上掉馅饼差不多。   在我这样的亲历者看来,那些访民过着不能称之为人的生活,简易的不能再简易的窝棚,仅能栖身,饥寒交迫,更是生活常态,不少人就在这样的苦旅中被折磨成精神病了。   近年为了维稳大局的需要,各地加大截访力度,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有访民被暴打,有访民被性侵,更出现了以截访生财的黑保安公司,还传出地方政府拿钱去信访机关交易“销号”。   报道称,这是共和国总理首次与来京上访群众面对面交流。这话让人实在不知怎么解读,是该表扬总理的亲民,还是该批评他的姗姗来迟?   其实不用亲自过来探访,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共和国总理也早就应该知道这一切,知道信访制度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用,知道这些来京访民们的辛酸无奈。   但是,共和国总理依然要说这样在我等看来虚伪的空话:只要诉求合理,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他难道不知道,这些人正是因为在地方上问题长久得不到解决才上京来的么,他难道不知道,这些人即便来京反映问题也得被信访部门踢回当地处理么?   按照惯例推测,那几个有幸和共和国总理交谈过的上访者,他们的问题大概能得到解决。而另外的人则只能短暂感受一下“浓浓的暖意”,艳羡一下那几个幸运儿,而继续他们的被踢皮球之旅。总理的来过,与他们并无关系。   当然,我是非常认同共和国总理在这次探访中的如下表态:要拓宽人民群众向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渠道,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政府,负责任地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只有善于倾听群众的呼声,勇于面对群众的批评,政府工作才能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   不过类似的表态,共和国总理已多次说过,一点都不新鲜了。尤其是在这么寒冷的冬天,面对这些饥寒交迫的访民,共和国总理再说这样的空话,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不地道了。       报道链接 http://news.sina.com.cn/c/2011-01-25/191221873594.shtml 上一篇: 忆金大中,想亚洲民主 下一篇: 穆巴拉克的妥协 阅读数(672) 评论数( 3 ) 3 条 本博文相关点评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 Five Filters featured article: Ten Years Of Media Lens – Our Problem With Mainstream Dissidents .

阅读更多

方可成 | 退休官员发挥“余热” 到企业唱响“秋天的故事”

有研究指出,近千家在A股市场上市的国企中,49.3%的国企都聘请了前官员作为高管。 聘用前官员比例最高的是房地产行业,建筑建材行业和信息设备业紧随其后。 退休官员期待制度规范“发挥余热”,既可以获得较高的收入,又不至于因法规模糊而承担制度风险。 退休官员发挥“余热” 到企业唱响“秋天的故事” □《南方周末》2011年6月9日 记者 方可成 实习生 李惠普 聂萌 发自北京 在中国,“发挥余热”常用来形容退休老人,尤其是老干部在卸任之后依然心系社会,活跃于各类工作中。老人们的余热既温暖了需要他们的人,也照亮了自己。 近日,有媒体统计央企上市公司的年报发现:不少退休高官在央企任独立董事。比如,84岁高龄的原国家能源部部长黄毅诚在中国神华任独董;曾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的高尚全,以独董身份任职中国中煤;而级别稍低的原电力部经济调节司司长叶继善,也担任国电电力独董一职。 其实,不只是央企,也不只是上市公司,大量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乃至部分中外合资企业,都为各级退休官员们提供了发挥余热的舞台。 弱势企业的理性选择 自1982年的《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始,中国打破干部终身制已近30年,但不少官员在退休之后,依然能够找到“退而不休”的途径。 进国企是水到渠成的选择——在任时,不少官员就曾因机构改制、人事安排等原因被组织派至国企任职,来往关系密切。《投资者报》研究部曾对近千家在A股市场上市的国企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其中49.3%的国企,都聘请了前官员作为高管。 这些国企聘请的退休官员,大多来自与企业主营业务相关的政府部门。他们担任的职务,以独立董事为主。例如,曾任安监总局副局长的王显政,在卸任一年后以独董身份加入了主营煤炭业务的国企昊华能源,曾任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的许善达,卸任半年后就成为了工商银行的独立董事。对于他们而言,60岁的退休年龄,翻开的是人生的新篇章。 相形之下,民企上市公司聘用前官员的比例相对较小。与国企类似的是,退休官员们担任的职务也以独立董事、监事等虚职为主。 而在信息披露不全的非上市公司,精确数据难以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退休官员在这些企业中同样存在。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张建君曾在温州、苏南等地实地调研近一年。他发现,温州一家著名企业聘任了它所在的县级市退休的财政局长为财务主管。此人曾经当过三任财政局长,现在这个市财政局、税务局等部门的负责人,大多是他以前的下属。 另一位曾在市里工作的官员,退休后在这家企业当办公室主任。他这样解释企业聘任他们的目的:“主要是发挥我们的‘四余’:余热、余权、余威、余网。除了我们的经历外,我们在政府部门的关系对他们来讲,是很有用的资产。” 同样是在温州,中日合资的荏原·嘉利特泵业有限公司也建立了党支部,延请了一名退休机关干部担任支部书记。 “温州的这种现象并非独有,它在全国具备相当的普遍性。”张建君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在中部城市武汉,民营企业家们不久前就表达了希望官员来任职的心愿。据《长江日报》报道,4月底,武汉企业联合会、武汉企业家协会召集中小企业开会畅谈。会上,众多民营企业期盼:“希望政府官员像对待国有企业一般,也能到民营企业挂职,深入一线了解经营脉动,为发展扫除障碍。” 温州一家民营企业的董事会秘书说:官员入企的现象折射出了企业的生存境遇——民营企业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若想取得稀缺的资源,就必须要依靠一个中介,而退休的官员无疑是首选。“民营企业家花重金聘请官员来企业,内心也会有几许无奈。” 什么样的退休官员最抢手 请不请退休官员,是摆在企业主面前的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请什么样的官员。 并不是所有的官员在退休后都抢手。“如果在任时没做出什么业绩,人品不好,口碑不好,这样的官员下台后很快就会人走茶凉,不能发挥企业期待的作用。”张建君说。 真正能将余热变现的官员需要有能力,有人脉,还要学会转型。“官员到企业之后,一个重要的挑战是人生态度需要转变。”张建君分析,官员往往觉得自己高高在上,而做企业则需要四处求人,如果放不下官员的架子,就很难适应。 而在企业这一边,若以行业区分,房地产、能源等高度依赖行政权力的垄断行业,更倾向于和政府搞好关系。根据《投资者报》研究部的统计,聘用前官员比例最高的是房地产行业,58家民营上市公司中的25家都聘用了前官员,建筑建材行业和信息设备业紧随其后。 一些退休官员在企业发挥余热的行为,游走在法律与纪律的灰色地带。坊间流传着一首戏仿的歌曲:“我们唱着夕阳红,下海经商办企业;我们讲着秋天的故事,离职以后富起来……”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虞崇胜认为,对于这种现象,公务员法设立“三年禁入”的“冷冻期”是比较合理的,因为三年之后,许多资源和人脉都已经过时了。公务员法的具体规定是:退休官员在离职三年内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任职,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 但也有学者认为:这样的规定依然太过粗放。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提出了一连串问号:这些人会领国家的退休工资,那么他去公司任职,退休工资是不是应该有所减少?“直接相关的”领域,是不是应该有严格明晰的规定?领导退休后帮自己子女的企业打点,是不是应该用制度去约束? 从技术角度看,其他国家有可鉴之法。1978年10月26日,美国国会通过了《从政道德法》,规定对高级行政官员离职后进行一年冷冻期,禁止他们以公司顾问或职员名义同其服务过的政府部门进行商务谈判,并禁止其在离开政府一年内为任何事由游说其前任机构。 2002年,联邦道德规范局又公布了《行政官员道德行为准则》。该规则囊括了以前的从政道德法规并进行改进,对公职人员离职后再就业的行为作了详细的规定:如果该官员在职期间作为主管、首席代表、律师或会计师与某公司有业务往来,则该官员终生不得任职于该公司;如果该官员在职期间作为一般工作人员参与了政府与该公司的有关活动,则该官员在离职后二年内不得在该公司任职;任何官员必须在离职一年后才能就职于与该部门业务有关的公司。 官商关系能否制度化法治化 显然,美国的制度无法简单套用于中国复杂的现实国情。一个简单的例子是:证监会官员退休后的去向应该如何规定?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中美两国肯定不同,因为在美国,证监会是一个独立规制机构,而在中国,证监会则被定位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中美企业选择的政治战略亦有巨大差别。“美国企业也并没有如自由资本主义理论所期待的那样,和政府保持绝对的距离,他们有政治捐款、游说、公关广告、基层动员等。”张建君说,“但不同的是,美国企业的政治战略主要是通过制度的途径,以单个公司或利益受到影响的多个公司集体行动,来影响公共政策;而中国企业的政治战略则是单个的企业或企业家,用大量灰色的或非法手段,谋取对企业本身的直接好处。” 张建君认为,走向制度化、法治化是官商关系的必然发展趋势。“完全靠关系来获得竞争优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企业家和企业本身是可以做选择的,原来企业对政府的单向依赖也已变成了企业和政府的双向依赖。” 同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任教的张维迎教授曾从学理角度论证,为什么企业与政府走得过近无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张建君则认为,这是正确的方向,但在现实中,让企业家完全为明天的可能性而活着是不太可行的。面对中国改革渐进、复杂,甚至有所反复的局面,他建议企业家们做“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 对于期待通过合法途径发挥余热并获取回报的官员而言,制度的完善亦符合他们的利益。某中部省份的一名县级退休官员就向记者表达了他的心愿:既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获得可观的收入,又不至于生活在法规模糊带来的制度风险中。 中国官员和企业家眼下依然不得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博士林淑接触的一位民营企业家说过一番话:“在中国做企业,哪门学问最重要?政治经济学最重要!什么叫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就是政治加经济……” 关于作者 方可成 , 南方周末, 记者,专栏作者 理解和谈论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 博客 Blog 专栏 新浪微博 豆瓣 Twitter 网易微博 向文章付费 请作者吃饭 您可能也喜欢: 官员如何升迁 中国共产党官员被规定的纪律化生存 拆出人命的地方 官员果然个个还在 南方工作手记(6)追逐细节和故事的人 无觅

阅读更多

方可成 | 战地记者为什么

一 我刚进大学的时候,新闻学院的学生在课堂上、寝室里、网络上谈起自己为何学新闻,最常见的几种答案包括:高考没发挥好,被从经济学院、法学院等调剂过来的;想当主持人、播音员,风光无限;想当战地记者,以罗伯特·卡帕和闾丘露薇为偶像。 平心而论,在这几种答案中,“想当战地记者”是最靠谱的,最不至于让新闻学院的老师们吐血的。 不过,高中生对战地记者的理解往往肤浅片面,如果说得好听点,就是过于浪漫化了。让大家动心的,是战地记者的“帅”、“酷”,是那种从事着与众不同的工作,行走在死亡边缘,享受英雄般注目的快感。 坦白地说,我本人很怯懦,我从没有想过去当战地记者。要是报社派我去战争前线,我估计多半要当逃兵。我甚至为一个问题困扰许久:我们究竟为什么要有战地记者?他们的付出乃至牺牲是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满足读者们对硝烟和血腥的猎奇心理? 如你所知,答案其实很简单—— 战地记者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失业 。也就是说,是为了避免战争、减少战争,乃至消灭战争。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他们用纸笔和镜头将战争的残酷真相揭示出来,给尚武的世人以警醒。 当然,你要说那些大牌的战地记者中没有一个人有哪怕那么一点点英雄主义思想作祟,我也是不信的。但是,我们要理解战地记者,就必须从战火纷飞的表象抽离出来,思考他们的终极目的。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认为被无数人奉为金科玉律的“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句话的价值被高估了。难道记者的使命就是不停地靠近、靠近、靠近?靠近了,然后呢?显然,比起这句话,卡帕的另一句话更值得传颂:“照相机并不能直接阻止战争,但它能阻碍战争的发展。” 二 刚刚在利比亚不幸牺牲的两名西方战地摄影师,是战地记者的杰出代表。如逆光老师的 博客 中所言,“两位战地记者离去是业内的巨大损失,他们都不是战争表象的记录者,不但有着传统战地摄影师目击战争,反对战争的使命感,还都非常注重传播策略,努力把信息以多元的方式传播。” “蒂姆则在一次访谈中,也吐露了他关注战争的原因:‘战争就是地狱。比地狱还要地狱。我要做的不是找到某种所谓确切的结论,而是要展示战争的质感。也就是说,我不想只拍战地的情况,我还要拍人,拍战争间隙,他们不打仗的时那些乏味时刻,以及这些乏味被下一次恐怖的到来而陡然刺破的那个瞬间。’” 从这两位战地摄影师的身上,我读到的是一种悲悯情怀。我相信,他们虽然以拍摄战争闻名,但当地球的某个地方硝烟再起,需要他们再赴前线的时候,他们绝不会感到兴奋,虽然那场战争可能会为他们带来无上荣光。 三 现在,中国媒体也有了一些战地记者,除了国家通讯社、国家电视台、中央党报、凤凰卫视等几家之外,市场化媒体也开始跻身其中。我将之视作中国崛起的表现,但不愿用“令人兴奋”来评价,因为这样有悖战地记者的终极使命。 刚刚派记者去利比亚完成采访的《南方都市报》今天发布了一则 招聘启事 ,记者在战地奔跑的大幅照片十分惹眼。启事上的几行大字隐隐透露出这家报纸的野心——“向世界出发”、“在现场”…… 更为耐人寻味的是这样两行字:“和我们一起作战吧,相机就是你的武器。” 也许很多看到这则招聘启事的人都会将这句话做英雄主义的解读,并为之感到兴奋,将饱受战火蹂躏的土地视为可能让自己功成名就的战场。但基于对战地记者的理解,我更愿将这句话解释为:和我们一起用相机作战吧,我们的战斗目标是,反对战争。 我不知道制作这幅广告的人以及照片上这位令人尊敬的摄影记者是不是这样想的。如果是,那么我们的媒体和记者真的已经具备了世界水准和世界情怀。 关于作者 方可成 , 南方周末, 记者,专栏作者 理解和谈论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 博客 Blog 专栏 新浪微博 豆瓣 Twitter 网易微博 向文章付费 请作者吃饭 您可能也喜欢: 论富二代适合当记者 论官二代适合当记者 记者不是孤胆英雄 iPhone记者 无觅

阅读更多

方可成 | ProPublica的启示

ProPublica 又得普利策奖了。这家成立于2008年的网络媒体势头迅猛,已经连获两年普利策奖。 消息一出,中国传媒界大致有两种声音。 一种声音认为,ProPublica的成功再次印证了纸媒将死的预言。连普利策奖都愈来愈重视网络媒体及纸媒的网络版,网媒全面取代纸媒的时代已经离我们不远了。 另一种声音则正好相反,他们认为,ProPublica的成功,恰恰是因为他们采用了比传统媒体还要传统的新闻操作方式。该网站的采编人员都是来自传统媒体的精英,他们专事调查报道,以深入、细致的手法操作严肃、长篇的报道(两篇获普利策奖的报道正是此类报道的典范),与大多数网络媒体上充斥的海量、迅速、轻佻的信息截然不同,也从来不搞标题党,不用美女图片吸引眼球。 所以,在持后一种观点的人看来,ProPublica其实是一家披着网络媒体外衣的传统媒体。它两获普利策奖,证明传统媒体的新闻操作方式永远不会消亡,而它的成功对那些轻佻的网络媒体也是一种嘲弄。 其实,在今天争论网媒和纸媒孰优孰劣是毫无意义的,那些拼命为网媒或纸媒辩护的人或许只是为了捍卫自己内心中残存的优越感而已。ProPublica带给我们的启示决不是纸媒将死,也不是纸媒永生,而是告诉我们: 今日的新闻人,应该坚守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理念和原则 (这正是“ProPublica”这个拉丁文名字的含义), 同时毫无保留地拥抱新技术。 在ProPublica的页面上有一则 招聘启事 ,对记者的要求包括:至少五年从业经历,在政府、商业等领域的报道中有建树,等等。此外还有这样一句话: CAR experience is helpful, as is an understanding of data analysis. 这是啥意思?是说记者最好有驾照,会开车吗?当然不是。在这里,“CAR”是“Computer-assisted reporting”的简写,可以直译为“计算机辅助报道”。 什么是“计算机辅助报道”?就是用搜索引擎找资料,上微博发布稿件的电子版链接吗?这么说也不算全错,因为CAR的核心就是利用计算机寻找、分析和发布数据及信息,但这远比“上百度Google一下”和上微博发个链接复杂得多。 从ProPublica今年获普利策奖的报道“ 华尔街金钱机器(The Wall Street Money Machine) ”中,我们可以对CAR有直观的感知。这是一组揭露华尔街金融机构及银行家们种种行径的调查报道,此类商业报道必然涉及对大量数据的获取和分析处理。在专题页面的左下角,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系列的图表、数据,这些既对记者的分析报道极有帮助,又直观地向读者展示了报道的核心内容和观点。 在ProPublica的记者名单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记者都有自己的“ 跑线 ”,这是普天下媒体都差不多的。但引人注意的是,ProPublica除了有专门从事医疗卫生报道、商业报道、法律报道等的记者外,还有一名记者的“跑线”是“Computer-assisted reporting, freedom of information, government transparency”,即计算机辅助报道、信息自由、政府透明度——后二者与前者紧密相关,可以说是前者的衍生物。 ProPublica甚至有一个 专门的频道 从事计算机辅助报道,对比之下很容易发现,在CAR方面,中国与美国的差距是巨大的。不论我们的纸媒认为自己的报道多么牛,不论我们的网媒吹嘘自己的世界排名有多高,在理念和操作水平方面真实存在的差距是无法抹掉的。 事实上,美国从上世纪开始就已经有许多本关于CAR的教材出版,但此类教材在中国则很难寻觅。在中国传媒业界和学界之中,更是很难遇见有这种理念的主编、教授。如果哪家媒体或哪所新闻学院在此方面能够率先发力,或许可以占领先机。 关于作者 方可成 , 南方周末, 记者,专栏作者 理解和谈论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 博客 Blog 专栏 新浪微博 豆瓣 Twitter 网易微博 向文章付费 请作者吃饭 您可能也喜欢: 纸媒必定会衰落,我们如何选择? 互联网审查问题的经济解法 中国互联网法治之惑(二) 中国互联网法治之惑(三) 无觅

阅读更多

方可成 | 一五一十电子周刊第10期:翻国家的账本

编者的话 进入5月,一五一十电子周刊第10次与你见面。这两个数字恰好与“一五一十”暗合,是一个有趣的巧合。 “一五一十”的意思是把数目认认真真查点清楚,把事情原原本本叙述明白。这个词最适合用在账本,尤其是国家账本上。作为国家账本的财政预算,有义务将政府的收入和支出一五一十报告给全体公民,这是民主政府的基本职责,也是民主的核心所在。 近年来,中国政府正推进预算公开,但显然,目前的程度与“一五一十”还差得很远。本期周刊的主打文章是《财经》记者谭翊飞对政府财政预算的系列深入解读,让我们一起来翻翻国家的账本,督促账本的完善。 作为对照,柏蔚林的《四月管窥美国社会福利》一文介绍了美国公共财政的一隅。平心而论,美国并非社会福利的典范,但文中提供的不少细节依然值得我们思索回味。 5月初有两个重要的节日——劳动节和青年节,本期周刊的另两个专题就与这两个节日有关。在“劳动”方面,我们选择关注长期被忽视的劳动者——农民,以及他们所在的乡村。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轰轰烈烈,但乡村却日益凋敝,价值体系正在瓦解,张洁平和朵渔的文章或能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今日中国乡村面临的巨大危机。 在“青年”方面,我们关注的是大学与大学生。刚刚过去的清华百年校庆轰轰烈烈,北大又在五四这天迎来了113岁的生日。比起单纯的庆祝,反思和追怀或更有价值。我们选取了几篇相关文章,既有对清华百年校庆的评论,也有对老北大和五四运动的追忆,亦有对当今北大的批评,既有来自本土学者的观点,也有外国留学生的体验。 1510周刊由「我在中国」(Co-China)论坛志愿者团队制作,每周出版一期,通过网络发布。摘选文章主要来自my1510.cn,同时我们也会选取其他网站的好文和大家分享(非一五一十部落的文章全部经过作者或首发媒体授权),期待大家的关注和建议。 本期目录 【财】 8-1 谭翊飞:透视预算 8-2 柏蔚林:四月管窥美国社会福利 【学】 8-3 王小平:满清王朝贺寿记 8-4 加藤嘉一:我的北大体验 8-5 陈平原:少年意气与家国情怀——北大学生的“五四”记忆 8-6 黄子平:从北大到McBeida 【乡】 8-7 张洁平:中国,乡关何处? 8-8 朵渔:谁愿意重回乡村 下载 【 点击进入下载页面 】 关于作者 方可成 , 南方周末, 记者,专栏作者 理解和谈论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 博客 Blog 专栏 新浪微博 豆瓣 Twitter 网易微博 向文章付费 请作者吃饭 您可能也喜欢: 一五一十部落电子周刊第5期 什么样的报刊会取名“国家” “与国同乐” 一种语言,一起公共事件,多种视角解读 无觅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