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人

胡泳 | Deal reached at Chinese newspaper

“Censorship is no secret in China, but before people felt 'it's nothing to do with me',” Li said. “Now people feel that 'it is to do with me, my freedom and my freedom of expression. A change is underway, and that's the real meaning of this incident.”   http://www.usatoday.com/story/news/world/2013/01/09/china-media-protest/1819715/ Deal reached at Chinese newspaper that defied authorities Calum MacLeod, USA TODAY 1:08a.m. EST January 10, 2013   Impact of journalists' battle could be wide-reaching within China.

阅读更多

闾丘露薇 | 政治正确

作者: 闾丘露薇   贴篇写给羊城晚报的旧文 ————————— 好几年前开始,有这样一种做法,圣诞节的时候不再用MERRY CHRISTMAS(圣诞快乐),而是用Happy holidays(节日快乐)或者Seasons greetings(节日问候)来代替,过去这些年我收到的香港的大学还有一些政府机构的贺卡,基本用的都是后两者。 这是因为,圣诞快乐有很浓厚的宗教意味,毕竟圣诞节是基督教的节日,庆祝耶稣基督降生。但是世界上不信奉基督的人很多,甚至不过西方节日的人也很多,用没有了特定的宗教意味的贺词,也就显得能够尊重不同文化和宗教信仰,称得上是政治正确的典型表现。 另外还有,比如这些年,在很多地方,包括香港,不再用“妓女”这个词,取而代之的是“性工作者”,这也是政治正确的用词体现,而且性工作者当中,包括了各种性别人群。 当然,对于政治正确的表达,每个人的看法不一,虽然也认同这样做出于对人的尊重,但是很多时候,过于纠结于用词,就显得有些虚伪,至少活的太累。 还有一种政治正确。 比如最近一名学者在中央电视台点评一个话题的时候,电视台收到几百名观众的来信,批评这名学者不够严肃,在谈论一个悲伤的话题的时候,居然面露笑容。我很熟悉这名学者,能上官媒,让人高兴,毕竟他一定程度上代表一种非主流的声音。可惜在一些观众眼中,表情对不对才是最重要的,难怪很多人只要摆对了姿势,就可以获得掌声。 只是这种政治不正确,不是为了尊重和平等,而是诛心和阴谋论。比如曾有观众批评,国庆节穿黑衣服出镜显然居心不良,其实拿我来说,只是一直喜欢黑色衣服而已,还有网友觉得,讲话加点英文,就是洋奴的表现,最多有点显摆,只是个人语言习惯,听明白了,不就行了? 这种政治正确,才可怕。

阅读更多

郭宇宽 | 富二代才该学卢安克

作者: 郭宇宽   富二代才该学卢安克 郭宇宽 前段时间我的老朋友、央视记者柴静发表了一篇名为《告别卢安克》的稿子,在网络上反响很大。卢安克放弃德国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穷乡僻壤当一个支教老师,被网友称为“外国雷锋”。卢安克教书的收入很有限,甚至有时候一个星期都挖野菜吃,让网友们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支教。同时,最近还有一个说法特别火,是说柴静在央视当记者多年也没买房,被冠以“央视最穷记者”的桂冠。 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我发现现在的网络舆论有一种过度解读的倾向。在央视当一个正直的记者的确发不了大财,但像柴静这样一个优秀的记者,收入肯定不至于是央视所有记者里面最低的。说她是最穷记者有点夸大其词。同样,卢安克的精神的确很令人感动,但他这种行为在西方社会其实是很常见的。早在清末民国的时候,就有许多欧美的传教士跑到中国最贫穷的地方传教,西方社会是有这个传统的,而且他们的家庭和教会对此都很支持。 中国的舆论在探讨公益或新闻伦理等问题的时候,喜欢把人有多穷当做一项重要的审美标尺。如果一个有钱人捐了几所希望小学,大家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但如果出现一个类似白芳礼一样的老人,自己生活很穷苦,还能省吃俭用救济别人,就会立刻引爆舆论。同样的道理,柴静作为一个很优秀的记者,正直坦荡,有坚持,受到了大家的欣赏。但人们总觉得还缺点什么,得说她同时还很穷,好像那样更有利于她的形象一样。财富不是人生最重要的追求,但把贫穷赋予审美含义也不是见好事。 回到卢安克,他本身的工作很让人尊敬,但无论是媒体还是网友,总是习惯强调他日子过得有多苦,吃不上肉,几年不买新衣服。这种渲染也曾让一些大学生激情澎湃,要像卢安克一样不畏艰难,到偏僻的乡村去支教。对这些冲动的大学生,如果不是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我总是给他们泼冷水。中国的大学生和卢安克面临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卢安克不是独生子女,而且德国本身有良好的社保体系,可以让卢安克的父母在年老之后也衣食无忧、有人供养。而中国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甚至一些农村出来的学生家庭条件本身很困难,父母为孩子上大学已经砸锅卖铁,非常希望他们能够取得一些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是人之常情,从而脱离农民身份,而且 能在自己不能干活之后有所供养。如果真的要走卢安克的路,中国大学生面临的不仅是自己的温饱问题,而且要面对对父母家庭对其精神造成的压力。在这么大的压力下,这些大学生是不是还能像卢安克一样每天微笑着面对学生?我表示怀疑。 最近我刚在香港参加了的家族基金论坛,让我觉得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卢安克会更健康。这个论坛有很多香港著名的基金会都来参加,多是裘马轻肥的福二代,富三代,他们都把投身公益作为家族遗产的传承,像福特,洛克菲勒这些大财阀的后代经验表明。如果当初自己的家族将财产留给后代,家族肯定会四分五裂,兄弟姐妹会为了争夺遗产而大打出手。好在先人贤明,用家族财产设立了基金会,每年举办两次理事会,同时也是家庭成员聚会的日子。慈善事业成为维系家族关系的纽带,既做了好事,也保持了纯正的家风,让后代能对社会责任保持敏感。 于是我想到,反而是中国近年来兴起的富二代群体应该向卢安克学习。父辈为富二代们留下了大笔的财富,衣食无忧,但也容易生出一些富贵病来,包括精神空虚,找不到人生的目标和前进动力,像那个希尔顿整天闹出花边星闻的纨绔女儿真是家门不幸。如果他们能像卢安克一样到偏远山区去支教两年,或者更远些去南亚去非洲做志愿者也很好,可能就会对磨练出更坚强的意志,有世界公民的情怀,也会对同胞所受的苦难有更真心的关切。就像美国的摩门教,其教徒必须要在年轻的时候,必须要远离家门,到世界其他地方贫困地区进行传教,为当地的人志愿服务,这也锻炼了年轻人的视野和能力,对未来的事业也有好处,这和摩门教这些年来日渐兴盛不无关系。现在中国有些富二代,现在已经有学卢安克做善事了,比如那个卢星宇,还有听说像刘永好的女儿之类的都比较热心,当然那些有钱人的孩子穿着时尚,一条皮带可能就值几千,去做慈善,就像戴安娜王妃访问难民营一样,难免比较惹人注目。惹人看不惯也是难免,特别是中国很多人还习惯于觉得搞公益的就该穿得补丁摞补丁的,但社会应该有个慢慢的从不习惯到宽容,到习惯的过程。同时对那些富二代也是一个学习吸收正能量的过程,他们口含银匙出生,假如这个社会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越是有钱人家孩子,越是应该参与公益,不用用卢安克的苦行标准要求大家,哪怕最初真有人是出于赶时髦作秀,也会多少触发他们对社会的思考,理解自己对同胞的责任。未来他们中出现中国的卢安克也是很正常的。 我觉得从这种角度解读卢安克更能传递正能量,而不是当下鼓励一批自己温饱都解决不了的寒门子弟,以献身公益的名义,太过于牺牲自己的父母和家庭。

阅读更多

谢勇 | 关于青春 写给学生们

2013年01月09日 12:33:17   民谣歌手李志曾经写过一首叫做《青春》的歌,歌词如下:我的青春是一朵花 开在没有日照的坟墓上 我的爱人也一朵花 蚂蚁青蛙都喜欢她 **主义它茁壮的成长 **主义靠的住吗 唉 来 上床吧 我的奶奶是一朵花 我的爷爷就上了她 我的兄弟也是一朵花 青春不再回头啊。       歌词只能抄到这里,因为再下去就是:敏感词敏感词敏感词敏感词敏感词……。       最近这一年多我一直在听李志,每天听、反复听那种。李志差不多和我同龄,他的粉丝按照岁数应该属于我的学生辈,事实上我听李志,也是几个学生推荐的。后来李志到广州开演唱会,兴奋不能自已,早早买好票,早早就到了著名的凸凹酒吧。不过在灯光暗淡下来之前,必须承认我有些难受,周围乌泱乌泱都是青年人,男男女女,嫩得抓一把都能掐出水来。不仅如此,有青春可以挥霍的人们拿着老珠江青岛喜力享受人生,作为中年男,我现在一般喝少量进口啤酒,于是很自暴自弃地憧憬,下一次李志到广州,干脆约几个朋友要个包厢开瓶洋酒,让这些怀揣理想主义不屈人生的屌丝文艺青年们的鄙视来的更彻底更猛烈。       对于我们这个岁数的人来讲,常常面临的一个悲剧就是,青春尚未展开就已经消失,曾经有的梦想只能是梦想,永远照耀不进现实。不久前王石遭遇爱情,坊间沸沸扬扬,作家石康写下不一样文字:“在我眼里,中国目前的成功分子,从王石到冯唐都算上,都在通过离婚来补课。是中国欠他们的,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应得到的大量姑娘及损友儿,他们在青春期不听摇滚而拿上班或考托当奋斗,他们差不多一生在垃圾堆里搞装修,令人伤感的是,他们全被骗了,因错过”。       石康这几句话,作为时评不合格,除了“政治不正确”,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知性感悟未必能和王石或者冯唐的人生衔接上。不过,如果视为一种人生感悟,实在是来得真切。       实际上,无论屌丝还是富豪,到了这个岁数,被时代和国家甚至家庭多方面伤害的人,有些感受是一样的。这个感受就是,匮乏下的蛋,即便富有,也只有嗷嗷待哺的表情和灵魂。       最近看的一部电影恰巧也是关于所谓青春的,今年金马奖的热门《女朋友男朋友》,这部电影有我喜欢的那种把青春期与政治转型,民主化、自由生活联系起来的方式,当然,和大陆相类作品比如《蓝宇》《颐和园》相比,这部电影的商业味道更强烈些,手段坦率说也不太文艺,而且,从我这个大陆人的角度来看,作为“高雄人”作品,实际上表达着对于台湾民主化转型的某种深深失望:国民党依然当政,官僚阶层换了一副面具却依然控制国家和校园,学生们还要为穿短裤的权力而斗争,当然,她们能遇到的再不是赤裸裸的暴力恐吓,而是温文尔雅满脸堆笑的一度透明的墙。一切看似改变,却又回到原点。就像女主人公美宝的两个女儿,和她们的母亲一样美丽,叛逆,流淌着革命的血液与基因。而制造悲剧的,需要反抗的东西,始终在那里,屹立不摇。       坦率说,我不太认可这种历史在循环的观念,那种“不断革命的理论”让我想到毛泽东的“文革”,台湾党外运动及其延续与此岸的主流意识形态总能找到机会暗通款曲,如同那首《龙的传人》,在海峡两岸的不同遭遇一样,我之蜜糖,你之毒药。这个游戏,倒是永恒的逻辑循环。但是,政治其实只是在生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政治相比,青春连同诗歌、酒精,大麻,流浪和性爱,应该说是更恒久的东西。冷战结束的时候,福山说,历史终结了。这个说法当然不正确,也旋即被911证伪,不过,我至今都觉得这个说法有他真理的一面,那就是,人类在寻找一个想到永恒的合理,正常的世俗社会模式和普世价值,在这个社会里,能容得下真正自由的生活,还有这些与青春相联系的东西,甚至包括革命和愤怒。       从这个角度看,在我的观影经历中,关于青春的电影,还能列出几个:《任逍遥》《猜火车》《摩托日记》《阳光灿烂的日子》《颐和园》《我在伊朗长大》等等,不过看看这几部电影,不能不得出结论,只有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青年人的青春才是彻底混乱堕落的,青春就是青春,而其他的则永远与其他的东西息息相关,革命,苦难,阳光,宗教权力等等,如同王石冯唐,无论反不反抗,都已经被扭曲拧巴了。比如有段时间挺喜欢看日本6、70年代青年生活的电影,有些是关于赤军的,总是看到一个姑娘脱光了,一脸祭坛,对她的同志们说,为了人类的未来和世界和平,干我吧。这些个段落挺吸引我,现在回忆起来,觉得真变态。为什么一定要把性和革命联系在一起才觉得体会到美丽呢?       不过没办法,我们——你们和我——一样,虽然情况已经好了n倍,都只能接受这种拧巴的青春。生而不自由,就让我们想办法自由起来,生而扭曲,就带着伤痕挣扎着舒展起来,直那一天,可以纯粹颓废堕落。那一天,我会专注诗歌与爱情,让奥巴马这样的社会主义者玩政治去吧,我只负责冲他树下中指。   上一篇: 互联网立法应成为落实宪法典范 下一篇: 囧共识:放松些 正常些 阅读数( ) 评论数( 0 ) 0 条 本博文相关点评

阅读更多

谢勇 | 囧共识:放松些 正常些

2013年01月09日 12:34:06   少有人天真到以为《泰囧》出现就预示着中国电影春天到来。对这部电影最准确的评价来自导演徐铮,他不过是想拍一部“正常的电影”,期待有一个“正常的结果”。     自然,人们也都看到了正常化之后的现实结果:数千万人观影、过十亿票房。泰囧又一次提醒我们,在今天,每一个想正常起来,并且真能够正常起来,或者仅仅是正常一些的人和作品是多么珍贵。只要他们能够因为种种机缘,冲出各种羁绊藩篱枷锁气喘嘘嘘神情惊恐得出现在民众面前,就会收获足够多的鲜花和掌声,以及随后而来的在有限的自由空间里的财富致敬。这个意义上,无论是那块曾经疯狂的石头,还是今天的泰囧,都是这个时代雕刻出来的好作品。     再也不会有人会从艺术角度苛评这部电影了,当冠之以类型片的头冠,当成就了一段电影经济传奇,最苛刻的文艺青年们都开始从王宝强那里寻觅一颗比自己更加文艺的心脏了:看,他手捧仙人掌如杀手莱昂,笃信宗教延续着此前在《天下无贼》里去西藏筑庙的修行。至于这部作品的艺术水准究竟如何,是否能在欢乐中国完毕之后稍稍感动中国,这些问题本身就是苍白的气泡,在泰国热带阳光照射下随风而逝。     正常就好,常识就好,其他的问题,交给敌对势力或者火星。     问题随之而来,为什么是徐铮完成了一部正常化作品?在我看来,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完成“正常”化,在于徐铮找到了一个让电影正常起来的好理由:泰国。自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这个被中国富有阶层和公务员们几乎玩腻了,已经完成普遍的包括性在内之启蒙的地方让监管的鞭子变得温柔起来。不是吗?这部明显可以归为三级片的电影如此津津乐道于性和变态,津津乐道于金钱和宗教救赎,没有教化,没有完全的正面角色做指导员,甚至我们可以将电影概括为,这是一个两个被城市文明毒害了的商人与一个需要服药的精神病患者共同寻找始终不在场的禅修爱好者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金钱和对金钱的渴望是发展的动力,人妖与3p成为靓丽点缀。在影院,我旁边坐着的是一位带两个孩子围观中国电影盛事的母亲,还好,这两个小朋友没有去问妈妈,外国叔叔和两个美丽阿姨在床上玩的,究竟是什么游戏。     一部拥有如此多可以危害精神文明建设因素的电影,居然没听说受什么波折就嬉皮笑脸出现在贺岁档上。对此,我想到的解释就是,因为故事是在泰国,神秘的有关方面人员被自己的旅游经验麻痹得过于放松了,他们延续了自己在异域体验到的放松状态,结果就是,一瞬间,一切都顺利成章得“正常”起来。          在拥有了数千万观众之后,《泰囧》已不再是一部电影。化用一份最近火得焦头烂额的报纸的广告语,在这里,能读懂中国。在一部关于泰国的电影里面读懂中国很有些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不过,中国人不就是擅长这种表达方式并靠着拿了诺贝尔文学奖吗?     在依靠口碑传播,用钞票表达意见之后,这部被称为“庶民之胜利”的电影基本上可以视为民意的体现。甚至我们可以延展自己的想象力,琢磨下进入2013年以后知识分子等阶层热衷探讨的“社会共识”的问题。如果说,在没有民意充分表达的情况下,“共识”是个奢侈品,那么,在三千万人用钱投票制造出了电影奇迹之后,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一些基本共识,这些共识甚至可以推心置腹到有意无意放过这部电影的官员们,那就是,在进入到203年以后,这个社会涌动着一种情绪无论是渴官方还是民间,都存在着告别拧巴又高度敏感的渴望,这个社会开始渴望回归到松弛而正常的状态。在这种状态里,既有人为财死又有饮食男女,还有或优雅或粗鄙的各色理想,以及最后的自我提升和救赎。这个社会里,没有维稳,没有那么着急,有差别但是没有绝对对抗的社会不公正,这个状态里,有范冰冰与泰国人妖争奇斗艳,民众自由选择自己信仰,或儒或道或释或基督……,但无论如何,都是用自己智商选择的结果。           上一篇: 关于青春 写给学生们 下一篇: 没有了 阅读数( ) 评论数( 0 ) 0 条 本博文相关点评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