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参选

“独立候选人”“不合法”?

乐观的太早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发言人明确宣布:独立候选人“没有法律依据”。此前,还有人发文指出,前些年关于“人大代表专职化”、设置“代表办公室”的方案,都被帕斯了,这次自发产生的“独立候选人”,是“中国社会平稳转型的最后机会”,不能再次坐失。还有学者劝告:不要背上“怕选举”的名声。《环球时报》警告独立候选人“回归现实”,遭到舆论一边倒的抨击。现在好了,拔凉拔凉了吧?“没有法律依据”,就是不合法,就是违法、非法、犯法的,理应“依法制之”,还要竞选?美的你!   各级人大历来被誉为“橡皮图章”、“举手机器”,更何况基层人大呢?屁权没有,个把“独立候选人”即便当选,又能如何?这也封杀,知道“底线”了吧。鄙人不知深浅,还曾呼吁“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基层自治”,自以为这是“变而不乱”的政改方案,看来是绝对没门儿的。我等真的应当好好反思,回归现实。“听人劝,吃饱饭。”   中国政治改革的方向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个目标基本实现了,再别出心裁地搞“那一套”,肯定把中国引入“歧途”。   有人会问:为什么人民稍有独立、司法稍有独立,就会触犯党的领导呢?哥们,这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有问题,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法是人民的意志,党的领导就是人民当家做主,也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凡事只要从一致的角度去看,就没有矛盾;若分开来看,肯定有矛盾。比如说,民与官矛盾,你若把官看做民的代表,那就是“人民内部矛盾”;你如把官员与民众对应起来(不是对立),说官不是民,那就不是“人民内部矛盾”了,还能是“敌我矛盾”吗?你说不妨称为“执政矛盾”,哪有这个提法,这不是制造混乱吗?   再比如维护党的政治纪律,不要以为那篇文章遭到一片骂声,走着瞧,肯定有“发力”的目标。我们真的需要检讨自己的思维方式甚至“立场”。不妨试试,你若把稳定视为国家和人民的最大利益,一切都容易理解了。   “独立候选人”这个提法就有欠斟酌,容易授人以柄。“独立”是什么意思?和谁闹独立?和党,和人民,还是和法律?不管和谁闹独立,都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如果“独立”二字是媒体的炒作,那确实是在帮倒忙,甚至是害人。那些个“独立候选人”,本来就是当地权势阶层的眼中钉、肉中刺,这下好了,可以名正言顺地废了他们。   汲取教训吧,别再莽撞行事了,同志们。这不是勇气的问题。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阅读更多

媒体札记:南科一梦?

(2011年6月9日) 一 昨夜《新闻联播》第九条,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就当前县乡人大换届选举问题答记者问。 主播康辉花了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宣读中国官方对“独立候选人”一事的态度:“我国的县乡人大代表候选人,只有由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和选民依法按程序提名推荐的‘代表候选人’,经讨论、协商或经预选确定的‘正式代表候选人’,没有所谓的‘独立候选人’。‘独立候选人’没有法律依据。 《新闻联播》的收视率得到了证明,因为还没等到《天气预报》开始,那些“民间政治明星”的支持者就已开始传播这一动态。在央视网19时25分截取本段视频推至首页头条后,凤凰网一刻钟后即行仿效,并配发来自《黑龙江晨报》6月3日所刊《独立参选热走势将决定中国改良道路是否可行》(原题为“人大代表参选第三波高潮:改变从一张选票做起”)。 自5月下旬李承鹏、夏商、吴丹红、姚博等通过微博等渠道宣布参选本地人大代表以来,他们在中国媒体中的友人同好努力贡献出报道评论,宣讲“要选票不要炸弹”的实践意义,《新京报》即在6月4日刊出整版指南,由一位人大工作者答问“如何参选人大代表”。 月初,网络论坛中零星传出一些知名度较低的参选人受到打压、阻碍的消息,有悲观者亦开始叹息道路艰难。不过,昨夜之前,得到公布的基层官方态度总体是谨慎、不反对,例如广东省委机关报曾在6月1日引述深圳人大口径,称“法律赋予公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只要获得其选区10人以上联名推荐,就可以合法参选。” 新华社详尽答问稿在晚间发布,但将其推至头条的门户还是没能在今晨等到报纸提供更多消息。《南方都市报》的努力只体现为头版头条标题,以及单独分拆一段问答,向读者强调官方规定:“与选民见面,要由选委会组织”。前后最有反差的当数《新快报》,这份曾与母报《羊城晚报》一同率先刊出李承鹏访谈的广州报纸,不仅没能像全国多数同行那般至少给个封面导读,更是将这则消息放进中国新闻版最下方,新华社原稿亦被删节至不足300字。 二 考完啦!《新京报》今晨头版上,是一位家长向孩子献上庆贺鲜花的画面。昨夜《新闻联播》第十条,全国27省区市的2011年高考结束。 不过,今年,却有45名没有走入考场的学生更加吸引眼球,因为他们也在走“没有法律依据”的道路。 高考首日,在劝告本地考生多喝绿豆汤防暑降温之前,《成都晚报》在头版放上一幅定格于南方科技大学方向指示牌的图片,用三个整版宣布自家特派记者在深圳的发掘:《“高考孤岛”南科大》。 去年年底,筹建多时却仍未获得教育部招生资格的南方科技大学宣布将自主招生,并“自授文凭”。自此,这所地处深圳的高校身上就寄托民间人士对教改的“特区”期望。公开报道显示,南科大计划由深圳市政府全额投资创办,打算借鉴香港科技大学的办学模式与经验,一步到位地建立一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并终于年初获教育部发文批准筹建。作为创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已退休的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为他的“加州理工大学”梦想四处奔走,3月1日开学式更是招来各地媒体,45名教改实验生绕过高考招生体系进入该校。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阅读更多

公民独立参选:在理想与现实中妥协

张涛 最 近在微博上看到不少关于公民独立参选地方人大代表的消息,个人的感受是喜忧参半。高兴的是,这对中国是好事,这些零散的个体行为代表了网络时代公民意识的觉醒;担忧的是,不知这些参选人是否做好了迎接民选现实的准备。 之所以这么说,绝不是怀疑他们的初始动机。按照哈佛肯尼迪学院海菲兹教授的领导力理论,每个人都会同时拥有“野心”和“抱负”,“野心”包括了自身的名利,而为公众服务则是“抱负”的主要内容。所以,任何对动机的质疑都有伪命题之嫌,因为“抱负”和“野心”总是相伴而行。我的担忧主要是因为对一些候选人能否在这一过程中完成所需的心态转变缺乏信心。 如果我设身处地把自己想像成一名理智的地方选民,好不容易有了独立参选人的选项,相信在投出自己宝贵的一票之前,考量因素的权衡中应该是代表能带来的结果大于代表的动机。作为普通的选民,如果我的代表能给我争取到相应的权益,我会在能力范围内给予代表更大的权力和荣誉。 在已经毛遂自荐的独立参选人里,李承鹏大概是最具知名度的了。最早知道李承鹏是因为其体育记者的身份,后在超女快男类的选秀节目上见过他做点评,主观上曾经一直把他视为文体娱乐圈的知名人物。再后来因为看了他发表的多篇抨击时弊的博文,言词调侃但不乏犀利,印象很深,开始把他看成了一位具有良知的时评人。尽管这些年李承鹏的职业身份多有变化,但似乎有一点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他一直秉承的观察者或评论员的角度。李承鹏在这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然而,如果想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地方人大代表,这也许恰恰是他转变心态的最大障碍。 看了李承鹏的博文《十三亿分之一股东》,文笔俏皮调侃,心态清高孤傲。我欣赏其文字背后一个独立观察者所代表的理想主义,但不确定其中折射出来的态度会否赢得我心中的一票。因为既然是选民寄予厚托的代表,他们将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不再是简单的十三亿分之一。不管以往如何愤世嫉俗,诟病现状,他们都需要从云端走进现实,需要深埋自己的深刻和高瞻远瞩去为代表的百万分或千万分之一争取柴米油盐。在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中国基层作代表,如果真想为百姓做些实事,个人受些“委屈”的心态应该是必要条件。忙着为自己辩解,或者和怀疑自己动机的人吵架,是文人爱做的事,而不是代表需做的事。 既然基层群众需要被代表的地方更多的是衣食住行,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理念和主义,对于真正想办成点事儿的代表来说,耐住寂寞的能力要远比吸引喧嚣的人气重要的多。毕竟,在中国当前的地方环境下,如真心希望突破层层障碍去为老百姓争取权益,更需要的是脚踏实地乃至夹着尾巴做人的“小我”心态,而不是高昂着骄傲头颅一路凯歌向前的“精英”态势。 接下来的问题也许就是网上讨论颇多的另一项内容,名人参选和草根参选的谁劣谁优了。就参选的性质而言,除了心态方面的考量,我个人更倾向于富有当地运作经验的候选人,拥有类似律师、销售等职业背景的人会更靠谱,因为选择代表的主要标准应该是谁更了解当地情况、 更能代表当地民意以及更善于与各方沟通、妥协为民请命。毕竟,不少名人即使有心,大多数情况下已不具有代表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在当地居住的时间以及对当地情况和人脉的熟稔程度。再加上参选名人往往容易被怀疑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可能反而容易被体制内外的反对力量搞得翻身落马。在目前的情况下,这些人可能更适合利用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多扮演顾问角色,为合适的地区草根参选人提供实质性的支持。如果配合得法,这种名人联合草根的做法也许是更具持久力量的解决方案。 由于这次名人参选所带来的多米诺效应,包括韩寒于此发表的个人意见和李承鹏貌似针对此意见的回应,网上还小小地掀起了关于“文人”相轻的讨论,说还没怎么着呢就自个先掐起来了。仔细想来,这恰恰是体制外人士最应该放轻松之处,因为这是其少有的“特权”之一,无需着急忙慌地去统一思想。在争取代表别人之前,不妨多听听别人的各样说法,而不是潜意识中把自己素来诟病的思维模式在体制外发扬光大。 刚刚读完了两位美国历史学家撰写的《幸运之子》(Fortunate Sons),讲的是清朝时选拔的120名中国小留学生在美国成长、临近毕业被召回国以及最终为中国做出贡献的经历。幸运之子们其实并不幸运,他们中的大多数海归后不但被视为异类,在事业发展上也是困难重重。唯一幸运的是他们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在学会妥协的同时并未选择放弃,最终在各自领域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了中国。希望这种精神能够超越历史,启示今人。 (作者张涛毕业于哈佛大学和Wake Forest大学,曾先后做过驻外记者和跨国公司经理人,目前从事投资和政策咨询工作。您可以通过 新浪微博 与作者交流。本栏目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阅读更多
  • 1
  • ……
  • 3
  • 4
  • 5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