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云飞

何不幸生今日之中国:重读林觉民《与妻书》

作者: 冉云飞  |  评论(20)  | 标签: 林觉民 , 语文教材 冉按:关于林觉民先生的《与妻书》,百年来人们只知感动,但感动了过后得到什么呢?感动后是给自己懦弱找点安慰而已。找点安慰也就罢了,百年来很少有人在感动后,思考这篇文章里的矛盾、艰难,很少人去体味当事人的悲苦,很少人认真地去纪念他们,更不会去思考这文章为何被国共两党频繁选入语文教材的内在原因,故小可以笔试解之。今天是我敬佩的胡适先生诞生120周年纪念日,谨以此文代作对他的纪念,并请大家有时间看看我写他的旧文《我终身都都感激他》。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a62a865ad5278d3b#showcomment。2011年12月17日11:15分于成都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出了很多种书,有很多会议和纪念。很多种书只不过是赶趟的赚钱货,没有看到什么真知灼见,并没有使人获得知识的增益和对苦难中国的更深理解。很多会议,只不过是花纳税人的钱,为一些“研究者”找个游山玩水的机会。诸种纪念中,有两种纪念引人注目,一是大陆自我贴标签的“伟光正”纪念,不用说这样的纪念是对辛亥革命的歪曲;二是台湾接续民主自由理念的纪念,这才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旨意相符。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来重读黄花岗烈士之一林觉民先生的《与妻书》,应该有特别的意义。 得老实承认,我重新解读林觉民的《与妻书》,不是为了赶辛亥革命百周年纪念之趟,任何圣化神化辛亥革命的做法都应引起我们必要的警惕。引起我重新解读林觉民《与妻书》兴趣的诱因,与其说是源于人们带着嘉年华心态的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毋宁说是我对《与妻书》一百年来断续选入大陆和台湾语文教材的这个事实感兴趣所致。从1906年废除科举制以来,中国现代教育走过了百年之路,但教育领域和其它领域一样,不管走过多少荆棘之路,从来都缺乏深细的探究,使得我们的血泪苦难和走过的弯路价值不大,这也就是我们“多难”却永远无法“兴邦”,更无法利民的原因之一。 一 由于对中国官方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教材所选内容的不满,我在让自己的女儿到学校学习的同时,星期日于家中召集另外几位朋友的小孩,一起给他们选教一些古文,名之为“课众子文”。我所先古文注重情趣、情感、生活、真善美,而比较少选那些宏大叙事的东西。如张君嗣的《与所亲书》、陶渊明之“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南史·隐逸·陶潜传》)、颜真卿的《寒食帖》、王维《山中与裴秀才书》、柳宗元《送薛存义序》、苏轼《与米元章札》、《与毛泽民》、、郑板桥《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二书》、林觉民《与妻书》等。教读方法,是我先讲字、词、句,理顺大意,然后讲与作者相关的背景,多从日常生活着手,并联系当下之人事,再告知“众子”,为何要选这样的文章。课短者要求背,课长者要求熟读,同时让他们提任何稀奇古怪的问题。如此一来,“众子”还比较有兴趣,并不觉得学古文有多难。 当我选讲林觉民《与妻书》的时候,讲了课文和相应的背景,并讲了童安格、齐豫等所写的与此有关的歌曲,再提及今年拍摄的《百年情书》。然后我首先提问,这课文表达了什么样的内容?孩子们大抵说的都是:林觉民很爱国、爱妻子。我就问他们这两种爱有无矛盾?孩子们如梦初醒,立马说的确有:爱一个人爱到去赴死,而这个死是不是他妻子要的呢?为国家死就是爱她的表现么?是不是国家好了,她的爱就得到了寄托?国家好了,她永远失去了丈夫,那她心情能真的好起来么?我说,你们这些问题都很好,读书就是要如此认真思考,才符合读书求真的目的,而不是接受他人给你的答案,更不用说所谓惟一正确的答案。 我接着给他们说,《与妻书》情感是真挚的,也算得上感人肺腑,但我们却不可在感动中不去思考家庭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紧张关系。一个好的国家,由于有民主自由的制度做保障,在很多时刻国家利益与家庭利益之间的冲突并不大或者说很少有冲突。当家庭利益与国家利益出现紧张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在外敌入侵的非常时刻,迫不得已,不得不舍弃些家庭利益,为共同保卫国家做贡献,因为保卫国家的目的还是为了保障自己和家庭的利益不受侵害。但在正常的时代,在多数时刻,我们却应该把家庭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意谓着先个人和家庭,再及社会和国家。这样的秩序很重要,不可颠倒,一个人自称或者号召他人“大公无私”,这都是谎言,没有大公无私的人。一个人要自爱、爱家人,才有可能真正爱别人,而不是爱别人后才最终爱自己,否则不符合人性中的天然自利秩序。 正是由于面临即将到来的死亡,情感的冲击力太大,林觉民在《与妻书》和《禀父书》里都强烈地表现了一种家国之间的内在逻辑紧张,其自相矛盾处在在多有,但百年来却几乎没有认真就此解读过。他为了说服自己的妻子和父亲理解他赴死的用心,有意用国家利益覆盖家庭利益,可谓把家国不能两顾和“忠孝不能两全”的理念冲突展现到了极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这种以国家为重、以天下为念,为救国而敢牺牲自己,自然是令人敬佩的。但我们却不能不注意这种家国紧张之下,林觉民内心的痛苦纠结。 再者,我们也应当注意,林觉民固是先觉者、是先烈,但他依然是新旧转型时代的人物,他之爱妻子和孝父亲,固出至诚,但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他这封信也并非没有可议之处。我们不能强求林觉民像现在的人一样有男女平等的视角,但我们要注意到,他除了让妻子在他死后清贫自守外,他特别说“吾生平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以吾所志”是为国家牺牲,但“以吾所志”是否就是其妻陈意映的所志呢?显然这样的悖论(包括家国紧张)——这种悖论就像《圣经》中亚伯拉罕献出以撒一样令信仰不决者抓狂和无解——从女性主义角度来看,是很难自解的。因此林觉民死后两年,陈意映郁郁而终,在某种程度上看,不能不说是林“以吾所志”而强陈接受的必然悲剧结果。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注意到林觉民让陈意映像他一样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我们固然要学习他“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同时多为他人着想的高尚情操,但问题在于天下人的永福在哪里?一个人可能永远幸福么?不可能。那么为一人谋永久的幸福亦不可能,更何况为天下人谋永福?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每个人的体验是很不相同的,要替别人谋永福(别人需不需要、接不接受你谋的永福尚在其次)难度不小,甚至是不可能的。即便我们对“福”字的理解停留在福利层面,虽然比较着实,但依然不可能谋到永福。一个人若是只有“为他人谋永福”这种情感和思想,没有太大的问题,但这样的想法若是被政治机会主义者拿来欺骗民众,并将其制度化,就是通往如假包换的奴役之路。林觉民当然不能为他这种思想被政治投机人士利用后的专制后果负责,但说他这想法除了情感上高尚外,其思想品质并不高明,应该算是持平之论。 二 就我目前所掌握的不完备的语文教材资料来看,林觉民《与妻书》(台湾教材大多叫《与妻诀别书》)一百年断续入选大陆和台湾的语文教材,而据姚素珍的《香港中学文学教学研究》一书所列香港语文教材来看,似乎香港不曾选入此篇。台湾大多选在初中,大陆则多选在高中。大陆似除文革时的语文教材中没有选入外,其他时段断续都有入选。而台湾在1987年解严之前,其语文教材中很多时候都选有此篇。蔡美惠在其所著《台湾中学国文教学研究》一书里将1985年部编、1998年部编的语文教材和民营教材作了篇目方面的对比,我发觉除了1985年部编选入了林觉民《与妻诀别书》外,连1998年部编(台湾教育部编)教材也未选入此篇,更不用说那些民营出版公司所编的教材了。这里面蕴含着一个什么信息呢? 按我的揣度,台湾在1987年进入民主社会后,后来实现了民进党和国民党的两党轮替,国民党的统治合法性不需要过度阐释辛亥革命,用选民的选票即获得了轮替执政的治理合法性,因此不再像从前那样从党国意识形态角度重视林觉民的《与妻书》,于是从中学语文教材里暂时告别了。再者台湾追求独立的呼声在近二十几年从来没有断绝过,去掉林觉民《与妻书》是否也是台湾本土政治正确的需要呢?当然这样处理,也完全可能是教材编写者自己的选择,因为民主政治下的教育应该是中立的,而不能夹入政党私货,所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台湾教材编写进入私营编写竞争时代,就是其社会制度发展的必然逻辑。 林觉民为了安慰父亲和妻子而着意体现的国家至上观念(当然也可能是他内心本身就认可国家至上观念),以及他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想法,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正是这两面,使得他这篇文章百年来断续入选大陆和台湾的语文教材。台湾选入此文的教学目的何在,虽然没有看到鲜明的说辞,但我想主张为国家牺牲、圣化辛亥革命、维持国民党彼时的统治合法性,应算是入选目的。大陆选入此文的教学目的则是,“领会作者所阐述的个人幸福要服从革命需要的观点”、“学习革命先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我正在撰写《百年中国语文教材变迁》一书,其中一章就是写百年来中国语文教材选文重复率研究。通过对语文教材选文重复率的研究,观察政府需要和主张的语文教育核心理念何在,整个社会被灌输的价值观重心何在,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与妻书》的断续重复共同入选大陆和台湾语文教材,其核心理由,其实不在倡扬民主自由理念。说点更准确点,大陆入选的核心理由至今不在争取民主自由,而台湾在1987年以前入选语文教材,其核心理由也不在争取民主自由。那么大陆和台湾断续选入《与妻书》的理由何在?那就是国家至上教育观在起着重要作用。 林觉民的《禀父书》着重谈到排满救国、《与妻书》着重谈到牺牲一己救国,自然是由他所处时代民生艰困、列强环嗣的局面所致。国家至上的观念,或许在民族生存危亡的时刻有很大的宣传作用,对国家在危亡时也有一定的凝聚力,但其副作用以及对人的毒害是相当明显的。共产党和国民党选入此文作为教材,都离不了国家主义教育目的观在作祟。国家主义教育观,对个人主义和自由的伤害,是不言自明的。这样的教育目的观,主张把国家利益凌驾在个人利益和自由之上。国共两党灌输这样的教育目的观,其目的是为了强调他们的统治合法性,以国家这样的大词来限制和剥夺个人利益与自由。如果说台湾解严前的国民党统治,实行的是轻度国家主义教育观的话,那么共产党实行的就是重度国家主义教育观,因此前者是威权政府,后者是极权政府。百年来中国人所遭受的苦难固多,但国家主义教育目的观之深入骨髓,洗脑愚弄,却不能不说是一个很深的原因。爱国主义泛滥,六十年来在大陆已经变成一个不能质疑的巫术了,这便是国家至上主义教育观一个明显的恶果。 三 据史料记载,黄花岗之役战死八十六人,有名有姓者七十二人,故名之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个“七十二烈士”的通用称呼,置那十四位无名者于不顾,就非常讽刺地展示了中国人纪念先烈的庸俗的实用主义态度。即所谓的纪念,言不由衷、敷衍塞责不说,还充溢着空洞的被党派操纵的意识形态词汇,除了国家、民族等被置换的概念外,根本不见对死者个体及其后代椎心泣血的体恤和慈悲,仿佛那受害者及其后代,可以通过这些空洞的意识形态强加,能获得真正的安慰。这种只见宏大叙事,不见个人叙述;只有国家民族标签,不见亲情奠忌;只有赶节式的嘉年华会,而没有真正对其亲人有心灵关爱和物质助力的所谓纪念,只不过是满足一些政治机会主义者的道德正义而已。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生在一个时刻强调“忠孝不能两全”、“舍小家顾大家”的意识形态语境里,而这样的语境是没有统治合法性的统治者加意维护的。换言之,即便没有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之前,我们也不缺乏国家、民族一类大词的替代品。语言学家萨丕尔、沃尔夫在《语言的艺术》一书中说:“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地建立在群体的语言习惯这一基础之上……我们之所以会像我们所做的那样去看和听(主要是体验),是因为我们所处群体的语言习惯很容易受到某些阐释选择的影响。”也就是说,官式的所谓纪念,在我们这个没有尊重个体生命传统的社会,都着眼于国家民族这样的宏大叙事,其实是对个体生命的蔑视。如此一来,其实奋斗者的死难跟自己所奋斗的事业和得到的后果,充满了不可言喻的吊诡,自由云乎哉?林觉民一句“何不幸生今日之中国”拿来形容当下中国的现实,非常吊诡却天衣无缝,六十年来大陆官式先烈的命运无不如此。 意味深长的是,今年辛亥革命百周年纪念,可林觉民的后人都拒绝采访。他们的说辞是“不靠先人的英名过日子”,“请允许我们有不说的权利,只作为普通人平凡地生活”,“要了解林觉民,直接来故居参观好了”。这些说法都很有道理,也不辱没先烈之英名。媒体对此的解读是,林觉民后代做人低调谦谨,但问题恐怕没有这么简单。近百年来国共两党都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夹杂着各种暗渡陈仓的两党政权合法性的算计,以及国家民族至上的宏大叙事的抽象纪念,哪是把自己的先人看成一个活生生的人之后代所乐意参与的呢?作为先烈的亲人,他们暗自饮泣、独自受痛的时候,那些抽象的宏大叙事之所谓纪念,哪能化身他们分毫的苦痛?因为只有他们才真正在承受失去亲人的悲苦,有些悲苦甚至几代人都无法愈合。 前不久我与二十位台湾清华大学学社会学的研究生座谈,讲到此一问题,我说台湾争取民主时林义雄的三个女儿的惨死和郑南榕的自焚,你们台湾有多少人还记得?有多少人真心纪念他们?可是,对于林、郑二家的亲人来说,那是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这些伤痛也许在很多代后都还会成为这两个家族伤痛的一部分,这种心理创伤哪是那些充满着空洞大词的所谓纪念所能平复的?就连一些民间的纪念歌曲,都太过浪漫而讲大道理,显得纪念缺乏真诚和人道的质素,齐豫的《觉》的歌词算比较好,但除了“我留守着数不忘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的离去/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成纸上的/一个名字”,其它还是不太能从陈意映的角度去体会她生活的悲伤与苍凉。何时我们的纪念不流于形式,不停留在宏大叙事的层面,而真正着眼于对个体的关怀,并以此形成尊重个体生命、个人自由、生命无价的传统,那么对过往先烈的纪念才会真正变得有价值。 2011年11月于成都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20 个评论 冉云飞的最新更新: 推特微博一月“三有”语录71条(35) / 2011-12-13 22:27 / 评论数( 5 ) 生活一部分叫伤害 / 2011-12-03 12:22 / 评论数( 7 ) 素食者、同居者、革命党、教育家 / 2011-11-29 13:43 / 评论数( 11 ) 推特微博冉氏荐书之二(46至90本:附前45本) / 2011-11-27 22:55 / 评论数( 0 ) 三个月以来所购217种书籍目录 / 2011-11-19 12:17 / 评论数( 9 )

阅读更多

德国之声 | 2011年中国人权大事记

“中国茉莉花革命”引发的镇压潮 2月19日,博讯网上公布了中国”茉莉花革命”集会地点为北京 、南京、上海、西安、成都、长沙、武汉等12个大城市的广场,这一消息使中国当局如临大敌,先是屏蔽和封锁网络信息,其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抓捕行动。 据”人权观察”组织在5月间对外发布,中国当局从2月中旬起对异议、维权人士及行动者展开十多年以来最大规模的打压行动。有200余人先后遭到强迫失踪、逮捕、软禁、监视、传唤及暴力威胁。至少39名律师、维权人士和博主被刑事拘留。七人被以危害国家安全罪正式逮捕,18人被强迫失踪。 这其中包括四川成都作家冉云飞、维权律师唐吉田、滕彪、江天勇、唐荆陵 、刘士辉、李天天;维权人士陈卫、丁茅、佘万宝、李宇、陈西、黄燕明、糜崇标、廖双元、华春辉;青年公民行动者魏强、刘德军等人; 目前多人被以”保外就医”、”监视居住”等理由获释,但四川维权人士陈卫依然处在监禁中,被控罪名为”涉嫌颠覆国家政权”。 Bildunterschrift: 艾未未获释后与家门外的记者见面 艾未未:九死一生的81天 在中国2011年人权大事记中,艾未未被秘密关押为最令人震撼的个案。近年致力于关注公共事件的艾未未曾参与”5.12四川地震遇难学生调查”、”杨佳案”、”上海11.15大火调查等” 2011年1月11日,艾未未在上海的工作室遭闪电强拆; 2011年4月3日,中国艺术家艾未未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被警方带走;4月7日中国外交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外交部发言人洪磊表示,艾未未涉嫌经济犯罪,公安机关目前正在调查,中国是法治国家,公安部门将依法办事,他同时警告其他国家无权干涉。 从4月3日艾未未被”秘密关押”起,中国当局严禁媒体和网络上出现关于艾未未的信息。在中国门户网站的微博上”艾未未”成为严禁 的”敏感词”。艾未未”被失踪”后,多个国家如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政府及国际人权组织等呼吁中国政府释放艾未未。 6月22日,中国当局以”取保候审”之名释放艾未未,但要求其在一年内不得接受媒体采访出离开北京。其后,他的母亲及姐姐对媒体表示,他在81天里,受到每天24小时不间断的严密监视和”洗脑”等另外一种酷刑 11月1日,北京当局对艾未未进一步施压加力,向其出具了1522万元的天价税务处罚;11月17日,又指艾未未”涉嫌色情”;目前的艾未未依然处在警察对其住宅和出行的监控中。 陈光诚:依然身处”密不透风的监狱” 山东盲人维权律师因揭露临沂当局的”计生黑幕”和为弱势群体维权系狱四年零三个月,2010年9月9日获释后,山东当局雇佣30余名看守将他一家与外界隔绝,陈光诚在狱中遭受酷刑患有严重的肠道疾病也不得救治。 2011年2月,陈光诚录制的视频经由特殊渠道传出,随后陈光诚因偶然机会与外界通话被看守发现,遂遭遇暴打。 一年间,先后有近三百位中国公民行动者、维权人士等前往临沂探访陈光诚,几乎所有探访者都遭遇当地看守和警方的暴力对待。迄今为止也没有任何探访者能够见到陈光诚。美国国会曾通过陈光诚特别法案,敦促中国政府给予陈光诚一家应有的自由和权利;包括美国、瑞士、瑞典等国家也正在响应国际追责呼吁,考虑对参与迫害陈光诚的中共当局官员限制入境等。 王荔蕻:做真正的公民成为当局判罪理由 现年56岁的王荔蕻因为长期致力帮助弱势群体维权,特别是在”福建三网友案”中,与中国其他几百位网友一起前往福建围观,此举也启动了中国网民之后的一系列围观行动。 今年3月21日,王荔蕻被正式刑事拘留,理由是”寻衅滋事“,4月22 日,王荔蕻被正式逮捕,罪名为”聚众扰乱交通秩序罪”。9月9日,王荔蕻被以”寻衅滋事“罪名判刑9个月。10月20日上午,北京第二中级法院驳回维权人士王荔蕻的上诉,维持原判。 在王荔蕻被庭审时,也中国当局持续的高压时期,依然有几百位网民前往围观,被称为”公民接力”行动。 西藏:燃烧的火焰 自2008年”3.14事件以来”,中共当局在藏区实行持续的高压政策,藏族僧尼近年来发起多起自焚抗议,自今年3月份以来,仅在阿坝地区就发起11起自焚事件。12月1日,位于美国的”国际声援西藏运动”对外公布,一名西藏昌都原嘎玛寺的喇嘛丹增平措自焚,目前正在医院接受治疗,现年46岁的丹增平措是首位在西藏自焚的喇嘛。 美国使馆在2011年4月8日发布的《2010年人权报告西藏篇》,指在”3.14事件”后,藏人的言论、宗教、集会、行动等自由遭到中国当局更严重的打 压,其中非法枪决、刑求、逮捕、收押、软禁等,都是中国官方持续镇压西藏的手段。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在2008年3月至4月间,西藏共有4434人被拘 留。而国际组织估计遭拘捕的人士超过5600人。很多囚犯被判处劳改或以其他方式囚禁,不经司法审核。 内蒙:民族、人权问题继西藏新疆之后被国际关注 中国内蒙自今年5月份以来,蒙古族牧民莫日根因为维护草场被当地矿产公司的汽车碾压致死,从而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早前蒙古异议人士哈达在被释放后一直下落不明,其妻子和儿子也被当局抓捕;另有作家高玉莲持续遭受迫害,一系列的事件引发国际社会对内蒙古民族问题和人权问题的关注。 11月21日至22日,”蒙汉民族与民主问题研讨会”将在德国科隆近郊的勒沃库森举行。内蒙古人民党主席席海明表示希望在内蒙建立”文化特区”。保护草原应该成为特区的核心。 新疆:绝望中的挣扎 7月18日,新疆和田市一处派出所遭到袭击。”世界维吾尔人大会”周二表示,有20人在冲突中死亡。中国官方媒体称这起事件为暴徒袭警,流亡维吾尔人组织则指出,冲突的原因是当局之前对抗议活动的武力镇压。 7月30日晚11时和31日下午4时,新疆喀什连续发生两起爆炸和袭击事件,据法新社最新报道称,两起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上升至19人,数十人受伤。中国官方则称,袭击者大约有14人,其中5人被击毙,5人被捕。 7月31日下午,新疆自治区常委紧急召开常(扩大)会议,党委书记张春贤主持会议,会议部署严打”暴力犯罪”,以维持全疆大局稳定。新疆喀什政府8月1日也发布了通辑令,高额悬赏追捕”嫌疑人”。  世维会发言人迪里夏提认为出现目前的多起袭击事件,是由当局一直以来的系统性镇压造成的:”这种镇压导致维吾尔人根本无法利用任何和平的形式,来进行抗争,表达各种意见,这是一种’绝望中的挣扎’,维吾尔人的抗争遭到长期的镇压,其后演变为采取不该采取的手段,这也是中国的政策将他们直接推向这一步。 言论这个最基本的人权在中国缺失空间 5月12日,《南方都市报》发表纪念”5.12地震”的社论”躺在时间的河流上怀念他们”,因为文中提及艾未未和豆腐渣工程,该文章主笔宋志标被解约;9月份,原《山西晚报》记者李建军因为发表揭露山西公安系统腐败的文章遭报复; 据纽约保护记者委员会于12月8日发布报告称,截至12月1日全球有179名记者、编辑和摄影记者被判入狱,为15年以来被抓人数最多的一年。其中中国有24人,24人中有很多为自由记者; “7.23动车事件”后,中宣部如同其他公共事件的表现一样,连对媒体下达禁令,要求只做正面歌颂式报道和不许反思性报道; 在当局对记者和媒体打压的同时,更加封锁公民的网上言论,在中国最大的微博平台–新浪微博,目前雇佣一千多名微博管理员,对”敏感信息”进行屏蔽和删除。 中国的”防火长城”政府网阻隔网民登陆海外网站,被称为”防火长城之父”的中国邮电大学方滨兴,5月份时到武汉大学进行演讲活动遭网友扔鸡蛋和鞋子以示抗议。 纸面上的民主,步履维艰的独立参选人 中国在今年涌现出一大批独立参选人,德国之声早在5月份起就曾报道江西刘萍、魏忠平、上海作家夏商、成都评论人李承鹏、湖北选举专家姚立法等人,先后被中国当局打压的经历。 江西独立参选人刘萍曾愤怒表达:”这不是人大代表选举,而是党代表选举。”,香港的出版人鲍朴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也表示,当局对独立参选人的打压,反映了中国的”人民民主”远 没有实现。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驻京记者也在北京实地采访了独立参选人,该报认为,选举就是中国纸面上的民主。 另外在2011年,德国之声还曾关注中国土地维权、和宗教被打压、法制的现状等, 有人权团体认为相比较以往,2011年中国人权并没有进步,反而呈现倒退的态势。目前旅美民主人士杨建利也正在和联合国及国际组织联系,认为中国并没有履行人权责任和义务,呼吁取消中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理事资格。 综合报道:吴雨 责编:苗子

阅读更多

维权网 | 快讯:丁矛被羁押近十个月后获释,监视居住半年(图)

获释后的丁矛与妻儿 (维权网信息员齐迹报道)本网刚刚获悉,四川民主 维权人士丁矛在被羁押近十年月后终于获释,但监视居住半年。 本网在致电丁矛的夫人冯女士时确认了这个消息。据冯女士讲,昨天家人接到警方通知,今天一大早家人到达绵阳市看守所内等候丁矛, 11 点左右到达家中。在电话中由于丁矛正在洗澡无法接听电话,冯女士说丁矛很瘦,休养几天后会做一个全面的检查,冯女士向所有关注丁矛的朋友表示感谢。 自今年 2 月以来,四川的冉云飞、丁矛、陈卫陆续被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抓捕入狱,随后冉云飞以监视居住的方式获释,今天丁矛也是以监视居住半年的方式获释,而陈卫,目前仍被羁押在遂宁市看守所,本周律师申请会见时被拒绝。

阅读更多

维权网 | 快讯:丁矛被羁押近十个月后获释,监视居住半年(图)

获释后的丁矛与妻儿 (维权网信息员齐迹报道)本网刚刚获悉,四川民主 维权人士丁矛在被羁押近十年月后终于获释,但监视居住半年。 本网在致电丁矛的夫人冯女士时确认了这个消息。据冯女士讲,昨天家人接到警方通知,今天一大早家人到达绵阳市看守所内等候丁矛, 11 点左右到达家中。在电话中由于丁矛正在洗澡无法接听电话,冯女士说丁矛很瘦,休养几天后会做一个全面的检查,冯女士向所有关注丁矛的朋友表示感谢。 自今年 2 月以来,四川的冉云飞、丁矛、陈卫陆续被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抓捕入狱,随后冉云飞以监视居住的方式获释,今天丁矛也是以监视居住半年的方式获释,而陈卫,目前仍被羁押在遂宁市看守所,本周律师申请会见时被拒绝。

阅读更多

生活一部分叫伤害

作者: 冉云飞  |  评论(0)  | 标签: 心理学 , 书评 冉按:拙文《生活的一部分叫伤害》,是对金俊基的《电影疗伤心理学》一书所写的书评,刊载于 @教育家杂志 今年第十一期,欢迎有兴趣者围观批评。2011年12月3日11:00分于成都 对知识的接受和输入,好比吃饭,我们很容易形成兼具堕性和势利的路径依赖,因此翻译欧美书籍成为国人接受外来知识的常态。接不接受什么,译不译介谁,市场在其中起着不小的作用,但谁的文化里包含着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普世价值,当然会被不由自主地输入进来,即使我要谈的韩国学者金俊基的《电影疗伤心理学》也不例外。 如果我说所有人当然包括中国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这相当于说所有人都是精神病。在一个不少人连神经病和精神病都分不清的国度,这实在是个过于果敢却又无法否认的事实判断。也就是说,没有谁只是置身事外的医生,因为我们都是疾病的一部分。不特此也,如果我说你一生中的伤口多半来自你的亲朋好友,你可能会暴跳如雷,说我打胡乱说。但事实正是如此,亲密关系的建立是要消耗时间、心灵沟通、隐秘共享、祸福同当的,而这一切无不因距离太近、长相厮守,而变成心理伤害的温床。 金俊基讲创伤之治疗,用的是讲电影故事和心理学知识璧合起来的办法,于是可读性可视性趣味性,就一下子提高了不少。打破心理学知识的专业性壁垒,降低了准入门槛,可使门外汉和内行,都有阅读的渴求。通过解读21部电影,金俊基探讨了什么能成为心理创伤、心理创伤停留在什么地方、从自我否定到分裂障碍、正面挑战及治愈四个部分,让读者能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此前不曾有过的阅读经验和心理认知。 有些阅读体验,乍一看到,应该还是令人震撼的,如他分析《闪亮的风采》时就说“有一种创伤叫父亲”。父母都希望孩子快乐、健康、有成就,但很多父母却没有学会尊重孩子,而是用爱的方式来绑架强加自己的想法。不管孩子是否有兴趣是否愿意,总是通过自己的权威和人生经验来规定孩子的选择,如此一来,孩子就彻底地成了父母生活的附庸。更可怕的是,由于“加害者”是父母,受害者容易把“加害者”理想化,从而完成一种完全没有自主意识的转变,成为父母的跟屁虫和复制品。这种“人质”最终“爱”上“绑匪”的情况,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叫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但这种综合症在父母对待子女这一点上体现得更为幽深隐秘,而不被大多数人所知晓。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转型时代,生存压力畸大,生活严重失范,人的内心压力骤增。但由于我们一直不把心理问题当成疾病的一部分来看待,或者要么妖魔化心理疾患,因而不少人变成讳疾忌医的“蔡桓公”,累积了许多心理创伤,而未得到有效的治疗,不仅上演家庭悲剧,而且成为社会悲剧的一部分。如今我们会遇到上访被“安元鼎”,拆迁“被自焚”等无助的事情发生,几十年来各种包括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创伤,可以说很少有家庭能是幸运的例外。在此种情形下,人需要适度的麻醉才能缓解创伤并且继续前行。金俊基通过分析《蝴蝶效应》一片,来说明人在极度受伤害时,大脑会分泌出一种脑内啡的“麻药”,以减少对现实的剧烈反应。但问题在于,“如果脑内啡过量分泌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呢?那样的话,人会进入错觉之中,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能认知现实世界”。这样的事例在我们频受创伤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麻木、冷漠、迟钝等都这样的人对现实生活的“最佳”应对。 人一生所受的诸种心理创伤,只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区别,没有谁能逃脱。换言之,受到伤害,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谁的人生没有受到过伤害呢?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难。学者特鲁曼说:“我们应该具有坚强的意志,真实地接受未知的事情及其带来的后果”,这对人有比较高的要求。事实上我们对大部分人不能或者不应有这样的要求,难道脆弱、胆小、懦弱不是人性的一部分么?我们不是说人性中这样的东西值得赞美,但起码应该有同情之了解,用得体的心理疗伤方式,才有使这些人的生活恢复应有的正常。 (金俊基著、季成译《电影疗伤心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版) 2011年10月26日于成都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0 个评论 冉云飞的最新更新: 素食者、同居者、革命党、教育家 / 2011-11-29 13:43 / 评论数( 11 ) 推特微博冉氏荐书之二(46至90本:附前45本) / 2011-11-27 22:55 / 评论数( 0 ) 三个月以来所购217种书籍目录 / 2011-11-19 12:17 / 评论数( 9 ) 广而告之:请移步我的网易博客 / 2011-11-13 12:12 / 评论数( 8 ) 《吴宓日记中的胡适》的框架报告 / 2011-11-01 13:59 / 评论数( 12 )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