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广 | 中国: 中宣部长刘云山对日韩记者承认管理网络危机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
Read MorePosted by cdtv | 9 月 9, 2011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
Read MorePosted by 图样图森破 | 9 月 8, 2011
刘云山说,中宣部不可能完全管理五亿网民。 在中国内外批评中宣部限制传媒报道、严控网络讯息的声浪中,中宣部长刘云山周三(9月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访华出席“中日韩媒体圆桌论坛”的部分日韩传媒记者会谈时说:“中宣部不可能完全管理五亿网民,批评是过高评价中宣部了”。 他说,“中国被说成严格管理网络,其实很难,中国面临网络管理的危机”。 网络管理危机 参加了在长春举行4天的“中日韩媒体圆桌论坛”的多个日本传媒记者周三晚发自北京的报道引述刘云山的分析说,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无境界化、一国发生的革命马上扩大到世界等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无境界化、铁道事故也变成政治和文化问题等科技、经济、政治、文化都在向无境界化方面推移,所以中宣部被挑战、面临危机。 刘云山以“赞成网络自由发展,但必须有秩序和安全”来强调中国有必要通过立法来管理网络的认识。 日本传媒反应 日本销量最大的报纸《读卖新闻》说,中国有五亿网民超出了原来一般预计三亿的数字,令中国传媒被中宣部禁止批评中共政权的言论不时能在网络上看到,刘云山的发言是显示中国将以新的法律措施来限制网络自由。 经济界最大报纸《日本经济新闻》也指出,作为中共领导层排名第25位的刘云山发言是为了显示有必要管理讯息的见解。
Read MorePosted by mario6862 | 8 月 21, 2011
文风回归,从部长做起…… ——读中宣部刘云山先生《为了谁 依靠谁 我是谁》一文随感 作者:一清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1-8-21 本站发布时间:2011-8-21 10:04:56 阅读量:8次 ★ 这个文章可能会引起歧议。因为评的是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先生的一篇文章。 因为云山先生还不仅仅是个部长,在文章的末尾还署有另外两个职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因为有了这加起来的三个职务,刘文便越发有了评议的价值,即表明云山的文章是有“职务倾向”与“话事权重”的。 这便好。 ★ 记得今年春上,我约请朋友H先生写一篇文章,谈对“文化三自”的看法。H是剧作家,他很快就来了一篇万字长文,《漫议国家与文化》。文章对“文化三自”持极力赞同观,但文中却又认为“三自”在表达上“文风过于隆重盛大了”。当然,H先生的观点我也未必赞同,便回了一句:“二人转”很亲近群众,但是国家的一号文件二号文件恐怕是不能用这种亲近的方式去成文颁发的罢?这是一段文友间的对话,我最终未能选用他的文章,他亦不愁无处刊用大作。这事就这样过去了。 我和H关于文风的话题在成为“过去式”时,作为部长的云山先生的新文《为了谁 依靠谁 我是谁》却成了“进行时”。这一次,以其践行实名制的尝试发表的文字,用的是这样的一个标题,却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文风过于隆重盛大”的影子了。 偶一看标题,以为是一篇博客文章,还能听到流行歌曲“你是谁,为了谁”,“兄弟姐妹不流泪”的旋律。 真好。 ★ 由是我又不得不回到H先生与我的对话上来,他说,文章与人一样,但凡“那种一级警卫二级警卫的架势,群众早已习惯绕着走了”——还是说文风的话题。我不知在看了《为了谁 依靠谁 我是谁》这样的文章后,会不会还有人“绕着走”?我想,肯定不会,因为这样的话语送达,与我等博客人的为文没有什么两样了。不知道是“我们”加入了“他们”,还是“他们”加入了“我们”?如果这中间算官民两阵的话,或者在文风语境上,反基本上可算得是“大家伙儿”了。如果“我们”也算“人民大众”的话,欢迎部长先生走入到可能有些久暌了的民间话语中来。 ★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毛主席说得真好,这些话明白晓畅,谁能听不懂呢?其实,共产党人要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要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就应该按照这个样子去做。网络社会也是现实社会的一部分,年轻的网民们话事时,没有太多的铺张排阵,有事说事,直来直去,句句都听得明白,那才叫说话,是一种真实世相。如果我们的管理大员们还在那里“一级警卫二级警卫”的行文阵式,估计人们真的会“绕着走了”,这样说来,要提高网络社会的执政能力,先从文风做起,应该是一件比较能做好的事。云山先生的《为了谁 依靠谁 我是谁》主要谈的就是如何为人民服务、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问题,从说平实地话开始,便见出了这种努力的真诚。我们不妨来读上一段—— 任何一个政党都有自己的方向目标和价值追求,为谁立命、为谁谋利始终是一个根本性、方向性问题。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融入到全部的奋斗实践中。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党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凝聚起巨大的前进力量。 这里,不仅是内容上的新意,如“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融入到全部的奋斗实践中”,更有这生动如口头语般的表达,真有一点“种子与土地”般的亲切,如春风拂过…… 在“我是谁”一节中,云山先生继续说: 明确“为了谁”、搞清“依靠谁”,归根到底还是要解决好“我是谁”。这个问题对于每个党员干部来说非常重要。只有弄清“我是谁”,才能更好地认清自己、定位自己;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智慧的增长和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坚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才能更好地改造自己、提升自己。 好了,不多引了。有关内容方面的新意,我将在另文中涉及。在这里,句句都是平平白白的话,都是可以让“全体”听懂且听起来亲切的话。 这样说话多好啊。 这样写文章多好啊。 这样实实在在地要求“全体党员”为群众做事多好啊! ★ 中国近当代的话语表达经过了几个时期的演变:五四时期,由“之乎者也”的表白到带有欧化风格的表达有过十来年的演进过程,后来,在文字记录的语言里,终于去除了“之乎者也”,也滤却了欧化的“克提斯蒂”;新中国成立后,在共和国凯歌行进阶段中,我们的语言无论官方民间,没有多少差异,追寻的是“土地与种子”“生根与开花”的关系,一派详和。但是后来,由于“革文化命”的结果,所有语言及其表达,都带有“最最”的套套,半夜静下心来,真不知道自己是说人话还是说鬼话,反正自己都不相信。话语作为心声,已经完全走到了背离的地步,这事就不能往下走了,从语言学角度,必然要有“拨乱”的修正。好在这个“修正”过程与政治格局的改变同时完成了。再后来,又经过了三十年的价值运动,新的追求需要有新的话语体系,在这个体系里,包装了很多的“新思想”“新观念”,包装成了时尚,无论官家民间,不说出个技术参数来,不说出个国际接轨来,不说出个普适价值来,那就一定是土八路,是“山沟里的知识分子”(这话在三十年代王明也这样形容过,其实,正是这“山沟里的知识分子”最后把“北平”改成了“北京”点响了新中国的开国礼炮)。于是,话语的表达便形成了新的八股,专家的语言一直说到没有人能听懂为止,官方的语言也慢慢地背离了先主席泽东同志所要求的“土地与种子”“开花与结果”的关系要求。文革时期,我曾经担心过,那时候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林彪”组合,一组一组的,我便想,长此下去,那话还说得流丽吗,得多重的负担啊?!后来随着文革的结束,这个负担释然了,但又有了今天语言里巨多的前缀,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真的,这都是好的东西,是一代代领导人思想的浓缩与提练,是经典。但是一个惯有的表达里要加上这么多的“经典”,那就有些累了。我真诚的希望语言学家能帮助造一个词来,不要让这样的前缀压垮了我们的语言系统,好像中国人便只能在光辉的照耀下匍匐前行似的,长此以往,这样的文风必然要疏离了“种子和土地”的相生相依关系的。试想一下,在面对着连马夹都懒得穿的网民们,或者当着衣食父母般的民民说话时,动不动一长串这样的前缀,人们能不认为你在打官腔吗?因为没有人会是这样说话的。 话可能有些糙,但理不糙。 ★ 好在,有了云山先生的这个尝试。 云山的话语表达里没有前缀与后缀,但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与方针,坚持传承与发扬方面,一个也不少。 不要小看了一篇文章或一个报告的说话方式,它其实反映了一种思考,一种回归;一种追求,一种提倡。 这就是我在前文中为什么提到云山署名“跟着”的三个称谓的原因。该文在《求是》发表时,特别在文末附有一段说明,注释了文章作者的身份: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由此,我即认为,这篇文章的说话方式代表了一种新的文风回归,代表了执政党高层在新形势下,执意回归到“土地与种子”状态的选择。 云山是个大官,所说当然是官话,这点不要怀疑,官话也是个中性词并无贬意,表明传导的是一种官方意志。说官话而没有官腔,我看挺好的。把“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三个问题讲得透透的,读起来如同京城里公家人回乡了,与兄弟姊妹聊天,没有隔阂,不打官腔——如果真有官腔,兄弟姊妹们是不干的,干嘛呀你?! ★ 文风就是作风,文风也是党风。当然后者当然得看是谁,什么身份。云山先生因为有那三个称谓,他的的文风所代表的既有作风也有党风。——由一篇文章的话事方式作如此多的解读,有过渡阐释的嫌疑。但云山作为中央宣传部部长能把“关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几点思考”的重大话题说得如此“群众”,这就不能不引起关注了。前些年有人歪说“三大作风”,其中有一条是“表扬与自我表扬”。官方系统是不大可能对作为部长的云山提出什么表扬的,那么,作为群众中的一员,适当表扬一下“公家的人”,又有何不可呢? 我希望由这种文风的转变带动作风的转变,并由作风的转变,带动党风的转变。这样离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就更近了。路径的选择,其实是最重要的。 ★ 云山文章的一些话,读起来真不赖。多少年了,同样内容的话,不是没有人说过,但包裹在官腔里,就不好听了。现在以中宣部长的口吮说出来,而且是对全国的干部们说出来,不免让人动情。我这里还是以他文中的几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吧: ○ 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精神父母,必须感恩群众、以实际行动回报群众。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讲感恩,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最需要感恩人民群众。因为是人民群众养育了我们的党、成就了我们党的伟大事业,是人民群众给了我们干事创业的舞台、施展才华的天地。离开了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付出,就没有了依托、没有了支撑,就会一无所有、一事无成。 ○ 群众是事业成败的决定力量,必须敬畏群众、坚守共产党人的承诺。 ○ 弄清“为了谁”,才能找准前进的目标方向;弄清“依靠谁”,才能找到工作的力量源泉;弄清“我是谁”,才能把握自己的正确定位……
Read MorePosted by Aquilegia | 8 月 13, 2011
选择字号: 大 中 小 本文共阅读 1064 次 更新时间: 2011-08-08 22:49:21 蒲波:一个基层组织部门干部眼中的组织部 标签: 组织部 ● 蒲波 组织部门一向神秘、抽象,多处于“秘而不宣”,“多做少说、只做不说”的状态。甚至中共中央组织部都是不挂牌子的,只是长安街上一栋没有任何标志的建筑。那么,组织部门究竟是做什么的呢? 先来普及下常识。 中国共产党对党的领导是通过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三大部门来实现的。党有三大强势部门: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组织部,顾名思义,是搞组织工作、进行组织领导的。那什么叫做搞组织工作呢?首先是党管干部(由干部科负责)。考察、配备和调整下级领导机构,挑选和提拔党的干部。所以,党员干部的提拔、任命,包括中青年干部的培养,都是通过组织部实现的。组织部号称三大家:党员之家,干部之家,人才之家。这也引申出了第二个任务:党员和党组织的管理(由组织科负责)。我国现有党员8000万,数量之大,超过很多国家的总人口。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些形形色色的党员管理起来,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既要管理的规范严格,又不能管的太死。既要抓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指导各级组织部门,搞好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发展与巩固党的队伍,又要总结和传播党的组织工作的经验,检查下级党委组织生活情况。组织部的第三个任务是引进和管理高级人才(人才办负责)。这就包括从国内外吸引各种人才回国服务,制定鼓励人才工作的措施,让他们安心为国家做贡献。第四个任务是干部的审查、监督工作(干部监督科负责)。 所以,在基层,组织部主要的是以下几个部门:办公室(每个机关都有),干部科(核心中的核心,即使只是个小小的办事人员,也万万不可小觑,因为组织部总是见官高一级),组织科(挂党建办、党联办牌子),人才办,干部监督科,电教科。当然,也有两名组织部副部长分别负责人事局和老干局,但是他们都不在组织部上班,而是直接到相关部门。 干部科直接管的就是干部的提拔、任命、交流、免职。所以,干部科的干部,可谓处在核心中的核心。干部科的干部,又要比其他部门的干部多一层要求: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守口如瓶,因为组织部的人随便说一句话都有可能引发当地官场“地震”。正因为如此重要和微妙,所以组织部是最讲政策性规范性的。当然,如果不讲政策性规范性,那就会变成买官卖官的大本营。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组织部就是个生产领导和官员的车间,大多数一般人员掌握的是重复的模具生产办法,真正的配方是接触不到的,即使是干部科。因为官员的最终确定,都是在常委会上拍板的。不过,常委会也一般只对重要岗位做重点研究,对一般的“清水衙门”、边远落后地区,多数时候是以组织部门报的方案为准。 在我看来,党政机关里最重要、最为要害的无非是下列三类部门:第一种,是关于党务工作的,如组织部(主管人事安排。所谓“人事即政治”)、纪委(主管查处贪污腐败)、宣传部(主管意识形态。包括文化、出版、传媒、影视、理论等)、;第二种,是管钱的,如财政局(管钱的,一个县的正科级财政局局长往往比一个副县长还有实权),发改局(管项目的。国家发改委号称“小国务院”),国税局,地税局,国土局;第三种,管理地方治安、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政法部门。如政法委(也可归入党务工作),公安局,检察院,法院。何谓要害?字典上解释为“能致命的部位”。而这其中,最让官员担惊受怕,不敢得罪的,是纪委;最让官员想通过各种渠道巴结和讨好的,则非组织部莫属。正因为位高权重,组织部、纪委、宣传部是最出干部的地方。组织部被称为“干部的娘家”。有顺口溜说,“要想当大官,两办组纪宣”。两办当然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他们直接和党政一把手、二把手接触。 记得有一位腐败的县委书记说,如果你关心我,我就让组织部门关心你;如果你不关心我,我就让纪委关心你。县委书记,级别一般来说也就是处级,在省、市的机关里,往往手下只有20来个人。可是在县里,县委书记除了外交、国防,什么样的权利都有,真可谓是“一手遮天”。所以,县委书记群体永远是腐败的重灾区和高发地。如果没有拒腐防变、抵御诱惑的能力,那很可能三个月就要下台。而许多地方,人们已经对县委书记这个岗位认为几乎是天然会腐败的地区。此言虽然夸张,但也道出了部分事实。有一个笑话说,某贫困县县委书记被上级部门查出贪污一千万元,但是当地百姓签万人信要求上级部门不要动他,让他继续当县委书记。上级部门十分纳闷当地百姓为什么要挽留一个贪官。当地一百姓道出了事情:他已经吃饱了。如果重新派一个人来当县委书记,又要重新搜刮一遍。 宣传部人们一般比较熟悉。一切报纸、杂志、电视、电影、广播、网络,全都逃不过宣传部门的法眼。他的最重要的职能,就是宣达中央政策,并确保不出现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相违背的言论。掌管宣传、文化、出版工作中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并在业务上进行指导。但是因为没有直接的人事权利,他比组织部略逊色。 据《凤凰周刊》报道,“如果三个人成立一个最小单位的共产党组织,那么,三个人的分工将是:一个负责全面工作,相当于书记;一个负责宣传工作;一个负责组织工作。”从中共诞生之日起,组织和宣传工作就是中共最核心的工作重点,迄今未变。所以说,组织和宣传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法宝。 同样是“部”,统战部比组织部、宣传部又要逊色一筹。因为在任何地方,组织部长、宣传部长是铁定要进常委班子的,但是统战部长,就不一定了。从中央也可以看出来。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中宣部部长刘云山都是中央书记处书记—核心中的核心中的核心,而中央统战部部长杜青林仅仅是全国政协副主席。虽然都是国家级副职,但是政治待遇明显要差一大截。 说了这么多,统战部是干什么的呢?统战部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部门。简单地说,就是要把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都争取到我党这边来,对内各族人民的友好团结,对外防止境外势力的分化和敌对活动。这正应了毛泽东那句关于政治的经典论述:“政治,就是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的少少的”。所以,统战部就是要统战民族、阶层、海内外、宗教、政党等各种关系。 组织部从来都是见官高一级的。某官员曾对我讲,有一次,海关总署某副署长(副部级)到某地去考察,当地只派了一个副市长去接待和陪同;同一天,该市市长陪同的却是上级组织部门的一个处长。 一般的机关工作人员,接到组织部的电话都会高度紧张。而组织考察、组织检查的时候,下级部门往往如临大敌,不敢有丝毫的放松和懈怠,因为组织考察的结果,往往直接决定的就是下级官员的升迁,而升迁永远是官员最为关心的问题;而即使是组织部门的一次普通检查,如果下级完成的不好,则直接会影响其在组织部门领导眼中的形象。 在组织部门锻炼出来的干部,也要比其他部门的干部“进步”快得多,正所谓“跟着组织部,年年都进步”;相比之下,宣传部门同样要求严格,不能犯半点错误,尤其是稿件上文字方面的错误,所谓“跟着宣传部,不能犯错误”;而地方的统战部,往往业务不多,属清闲的养老部门,于是有了“跟着统战部,就像进了俱乐部”的说法。 但是在组织部工作的干部,往往也是最“痛苦”的干部。一是各种检查应接不暇,迎来送往的任务繁重;二是组织部自己就要做出许多指导本地区的政策和措施,工作创新要求高;三是对自身要求严格,只有自己风清气正,才能去要求别人。所以,组织部门的干部,往往是最累的,政策水平也是最高的。而且不可否认的是,一般来说,组织部门的干部也是当地机关里最优秀的,因为组织部门是当地的一面旗帜。工作压力大,要求高,所以一般干部干几年都想升上一两级到其他部门当领导,以“逃离”组织部的繁重任务。再加上不可避免的“近水楼台先得月”,自己的人肯定或多或少有升官的便利,导致组织部的人员流动十分大。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人员再变,组织部的严肃氛围、微妙和忙碌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作者单位:西部某县县委组织部 本文责编: 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笔会 > 散文随笔 > 百姓记事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42893.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www.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非经特别声明,本网不拥有文章版权。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作者阅读 蒲波:一个基层组织部门干部眼中的组织部 相同主题阅读 蒲波:一个基层组织部门干部眼中的组织部
Read MorePosted by 图样图森破 | 8 月 10, 2011
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今天召开视频会议,对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部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新闻战线要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着眼于把握新闻舆论正确导向,着眼于提升新闻队伍能力素养,扎实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有针对性解决突出问题,推动新闻宣传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刘云山指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新闻工作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践行群众路线。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有效举措。 刘云山强调,“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重在联系实际、贵在取得实效。要在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上下功夫见成效,自觉贯彻党的新闻工作方针政策,落实好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根本任务。要在把握基本国情、增强服务大局的自觉性上下功夫见成效,进一步明确新闻工作的坐标,着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更好地促进改革发展、维护和谐稳定。要在增进同人民群众感情、提高服务群众能力上下功夫见成效,回答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要在培育良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上下功夫见成效,继承弘扬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要在学习运用群众语言、提升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见成效,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实现最佳宣传效果。 刘云山指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推动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强化领导责任、细化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实施。要改进创新方式方法,结合媒体格局的变化、队伍结构的实际、业务工作的需要,打造富有特色的活动载体,广泛吸引编辑记者参与。要建立完善有利于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制度机制,推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成为新闻战线的自觉行动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追求。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雒树刚主持会议,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负责同志和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的编辑、记者、主持人代表在会上发言。中央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负责同志,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中央主要新闻单位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出席会议。各省区市党委宣传部以及省直主要新闻单位负责同志、编辑记者代表在各分会场参加会议。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