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Windows Live 中国正在寻求本地化 Spaces 迁移解决方案

似乎 Windows Live Spaces 中国团队也意识到了 WordPress.com 可能并不适用于大陆 Spaces 用户,今天 Spaces 将关闭的消息 一出,MSN 中国就发布了 这条公告 : 对于中文用户,Windows Live 中国团队正在寻求可能的本地解决方案。进一步的相关信息,Windows Live 中国团队会及时发送邮件通知所有用户,并在帮助中心上更新,欢迎随时关注,网址: http://help.msn.cn/spaces.html 。 个人猜测,Windows Live 中国团队将主要和新浪博客合作。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各大博客服务提供商将推出自家的迁移解决方案开始争夺 Spaces 用户。但问题是,这么一折腾,真正继续写博客的用户还会剩下多少呢? 推荐:我曾整理过 MSN Spaces / Windows Live Spaces 发展简史 (至 09 年4 月,此后 Spaces 团队基本无作为)。 ©2010 LiveSino.net | 阅读原文 | 添加评论

阅读更多

Blog的头8年

要不是我的好心读者提醒,我都忘了今天是我写blog的八周年纪念日。从2002年9月11日到2010年9月11日这2922天中间,我总共写了2805篇英文blog,338篇中文blog,合计3143篇,平均每天1.08篇文章,可以说,在过去的八年里面,我还是坚持了每天一篇文章的频度。在8年前写第一篇blog的时候,真的没有想到写blog,会占据我生命的十分之一的时间。既然是第九年的第一篇blog,总要总结些什么,才对得起这特殊的日子。 写blog的意义 写blog的意义,远不不仅仅是分享,而在于自省。记录是为了更好的观察和思考。我们以为自己知道,或者以为自己想清楚了,若非用语言清晰的表达出来,远不及自己想象的那样。所以有了blog,写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在文章写完,点击发布按钮之前的那一刻,blog的作用其实已经达到了。关于这点,可以参照以前 和阮一峰的对话 。 每天不超过一篇 一件事情可以坚持每天做,连续八年,要说是挺不容易的,尤其对于绝大多数东西都没有常性的我。要说其中的秘诀,可能源于一个早期的原则:绝不在一天写超过一篇blog。这个原则看似和绝大多数人相反,它可以保证自己有一个小小的想写的文章的队列,不至于轻易断掉。所谓要想长流,必要用细水。这条自己的规矩在 6年前废除 了,但在初期的两年,对于养成一个习惯非常重要。唐诗(或者twitter)对于字数的限制,反而促进了创造是同样的道理。 上海 blog的8年,是上海巨变的八年,也是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八年。我很高兴可以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记录上海这个城市的生活,希望过了一个世纪以后,就算从报纸上已经看不到的细节可以在无数blogger的记录上找到。我从来不敢说我在记录中国,因为按照盲人摸象的道理,我仅仅对于上海徐家汇到浦东一线的一小部分有所涉及,我也仅仅认识这个城市几十万分之一的人。与其通过自己摸到的象腿揣测大象也必然像柱子,不如认真的记录这条腿是什么样子的。也只有一个个数据点的真实,才有可能在合适的时间,拼出完整的图景。这种记录方法,和美国现代艺术馆里面《 Here is New York 》展览中,用无数的业余摄像机记录911时间的方法类似。 中国和世界 在过去的8年里, Wangjianshuo’s blog 这个英文的blog忠实的通过记录日常小事的方式,帮助了一些希望了解中国的老外。其中,34412篇对于我写的东西的回复,像上万个人热情的老师教育着一个学生,就是我。可以想见一个人在一字不落的阅读了针对自己观点的三万多条回复之后会在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上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个blog也记录了十几次的美国之旅,以及每次的感想,如何从表面上了解这个不同与中国的社会,到和从政治到普通美国人的上百次聊天中慢慢了解到的更深的东西。经历这件事情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只可体验呢,无法传递,却可记录。 盲人摸象和小马过河 如果用两个成语来形容我在这八年和几万对着交互的过程中学到的东西,基本上就是这两个成语。用心的体会这两个成语,可以让我们更加安静和坦然的面对观点的不一致。我们必须接受这个世界对于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可能有超过一种相互相反的正确答案的事实。或许,我们仅仅看到了同一个事物的不同部分,或者对同一事物的相同部分有不同的衡量标准而已。一个事物,可以同时是柱子也是扇子,既深又浅。。。 未来 最近的一年,是写blog最累的一年。当生活的重心因为 逸凡 而偏向日常的琐事,当 百姓网 的业务不可避免的越来越复杂,或许没有前些年的心境来弯下腰来,观察蚂蚁并且饶有兴致的写写东西,脑子里的思绪,也越来越难于用blog来梳理,但blog作为我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的工具,依然非常的有效。我希望在我写blog第十年的时候,可以有一个小小的几个人的庆祝仪式,然后迈入我写blog的第二个十年。 在这里感谢阅读我的blog的各位,还有留言的各位。

阅读更多

五种人不适合玩博客

五种人不适合玩博客    如今在网上开博客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新时尚。据统计,目前 拥有个人 博客的网民仅网易就上亿人。但事实上,真正能够把开博当作个人爱好,使写博成为生活乐趣的人并不多。很多人开博只是心血来潮,为了赶个时髦,实际上是叶公好龙,并不真正用心。那接近八千万的博客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是长期无人料理而荒草满地,成为人们戏称的“僵尸博客”。这就说明,开博和做其他很多事一样,虽然门槛很低,人人都可以去做,但并非人人都可以做的好、做得久。比如,以下五种人就不适合开博客。    第一种人:生活尚未稳定的人。开博客其实是一个精神消费项目,虽然本身并不需要太多的投入,但确实需要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尚没有稳定,连生存问题都还没有完全解决好,天天被巨大的生活压力所笼罩,则很难有这种闲情逸致在博客上用心情故事陶冶情操。毕竟写博客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白天忙于博客会误正事,晚上熬夜博客则伤身体。再者说,博客写得再好,点击量再多,毕竟换不来一日三餐。所以在还没有让自己生活稳定下来的特殊阶段,比如刚刚大学毕业步入职场时,还是要现实一些,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而不能再像大学期间那样沉迷其中,免得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甚至误了人生大事。    第二种人:做事没有恒心的人。写博客是一种考验人的意志和耐心的游戏,不付点辛苦是坚持不下去的。要想经常更新博客,不但需要一定的写作基础,更需要一颗善于发现的心灵,能够经常用心去观察社会百态、总结自己的心情。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充电,以磨砺自己眼光和文思。但写博对我们来说,只是个业余爱好,这与在学校里的做功课和在单位里干工作不一样,完全没有考核的压力。因此,如果没有恒心,要想坚持住着实不容易。所以,如果你一时冲动开了博客,千万不要急着告诉亲朋好友,先试一段时间再说。万一没过十天半个月就失去了兴趣,岂不是自找别人笑话。    第三种人:想用博客出名的人。毫无疑问,写博客是可以成名的,但那只是极少极少数人。要想让自己出名,那自己写的文章必须经常出现在博客首页,才会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但博客首页那块方寸之地实在太有限,加之网络中耍笔杆子的人高手如云,要想鹤立鸡群决非一件易事。如果是为了上首页出名而写博,估计用不了多久,残酷的事实会把你的这份热情浇个透心凉,从此绝了再去写博的念头。曾经就见过一些人,只是因为圈子管理员没有给他的日志评五星级而退出圈子。其实爱钓鱼、好打球并不是为了去当世界冠军,写博客也是如此。    第四种人:没有家人支持的人。为了写博客、看博客,往往需要牺牲陪父母散步、陪老婆逛街,陪孩子做游戏的时间。所以,如果家人不支持你这个爱好,往往会把写博客看作是一个玩物,甚至等同于打网络游戏,视为电子海洛因。认为玩这玩意,一不会给家庭带来什么好处,二还会影响身体健康,就会时时干涉你、阻止你。如果这样,那干脆就放弃这种爱好吧,否则这个原本可以天马行空的精神世界,则可能变成引发家庭战争的另一导火索。为了玩博客闹得众叛亲离太不值得。    第五种人:指望博客发财的人。有人认为,如果自己开的博客火了,每天点击上万、上十万,那就可以利用博客做广告挣钱了。或者干脆利用这个平台,搞一些低俗的东西吸引大众眼球,顺便搞点创收。要知道,有人给你提供一个平台,让你找到一个记录心情的地方,没有跟你要钱就很不错了。想利用别人的地盘做广告挣钱,不是痴人说梦是什么?老人们常说:“穷人想挖窖,越想越倒灶。”想靠博客发财的念头还是省省吧! ╰※╮第二春╭※╯ 的 五种人不适合玩博客

阅读更多

章文:关于博客、民主以及中国前途的对话

法国驻华使馆前新闻专员何诺先生前段时间乱点“鸳鸯谱”,在一本法国杂志上将我和韩寒、徐静蕾、王小峰以及洪晃等人排在一起,名曰“中国五大名博”,弄得我比较尴尬。严格来说,我和王小峰同为媒体人士,关注的话题大概差不多,虽然文风迥异,但放在一起还算有点靠谱。可和韩寒,尤其是洪晃以及徐静蕾这些文艺人士,基本上不是一个“道上”的。面对我的质疑,这位会讲中国话、喜欢中国文化、娶了中国媳妇的前法国外交官,一本正经地解释,他和他的中国助手可是花了相当长时间,根据跟贴数量以及影响力评选出来的。权且付之一笑,不必当真。倒是该篇文章引发的后续故事,颇有意思,值得一叙。法国一位知名纪录片制片人(Jean-Mi …… ……

阅读更多

怎样规范使用博客、微博等社会化媒体 — 路透《网络报道守则》主要内容和要求

路透社日前颁布的《网络报道守则》首次对记者使用社会化媒体制定了详细规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考范本。 路透社《网络报道守则》 路透承诺利用各种新技术报道新闻,包括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开展新闻报道。网络报道总体上是将现实世界的新闻原则延伸到互联网中。不过,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情况有时会有所不同。 1、总则 1.1 诚实守信 要诚实守信,即便是在聊天室或其他在线交流平台中,也不能用窃取等非法手段获取新闻。可以从网络上的公开信息中发掘新闻,决不准通过破译密码或其它安全措施的方法取得信息。 1.2 熟悉网络 只有在熟悉网络新闻发布方式的前提下,记者才能借助网络这种新手段报道新闻。对可能产生争议的信息,记者要保存有关网页,打印网页快照,以免受到“捏造信息”的指责。记者一定要学会“抓屏”。当网页被撤销后,抓屏留下资料是保护记者的最好证据。 1.3 交代来源 使用从网络上获得的信息时,标题中必须清晰准确地说明。新闻正文要在靠前的位置交代这些信息是如何获得的。收集信息的有关事实必须在新闻的显要位置予以突出,因为这也是读者关心的内容之一。 1.4 公平原则 向新闻事件的当事机构求证的做法常常使得这些公司先于我们发布消息。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要本着负责的态度,给新闻事件涉及的各个机构公平的解释机会。如果相关机构不愿意证实某一消息,一定要在新闻中说明。 1.5 识别陷阱 检验网上信息。某一信息同公众此前的预计是否相符?如果同现实预期差距大得离奇,很可能就是个陷阱。 2、社会化媒体使用规则 鼓励记者充分使用社会化媒体,但同样希望记者能完全了解使用社会化媒体的风险—尤其是对路透独立、不偏袒著称的声誉的威胁。以下这些原则是对使用社会化媒体的一些建议,希望牢记在心。 2.1基本原则 路透的宗旨要求我们利用一切可能的新技术为用户提供新闻信息。制定这一规则的目的,是要支持,而不是禁止记者利用社会化媒体这一重要的新工具。 相信记者的判断是路透的一贯风格。路透一如既往地支持记者利用自己的常识应对社会化媒体中出现的新情况。 利用社会化媒体也要遵循准确、不偏袒、完整的原则。记者不能损害路透社以公正和独立著称的声誉,否则路透有权调整其报道领域和管理职位。如果情节严重,路透将会启动既定的管理程序。 记者不能利用社会化媒体贬损路透或有任何让路透蒙羞的行为。 网络打破了记者作为自由人和作为专业人士之间的界限,记者应该明白,在社会化媒体上,职业行为和个人行为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记者同样应该意识到,即便是使用隐私设置等方式,在社会化媒体上张贴的内容仍然会被公众获知。 对使用社会化媒体的记者而言,要求他们每次都严格遵守“第二人核查”的规则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在Twitter上。但作为专业的新闻人士,记者应该意识到,即便是在虚拟世界中,也始终会有“第二人核查”的,因为你的上司或主编,始终都在用专业眼光审视你所有的帖子。 记者还应该记住的是,消息来源、同事同行、竞争对手,以及未来的雇主,也都在留意着你的帖子。 其实,即便不会引发法律纠纷,一条负面评论还是会引发读者的揣测:这仅仅是个人观点,还是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发表这篇评论的机构的态度呢? 2.2 建议 三思而后“贴” ● 面对不真实甚至是恶意的指责时,要控制负气回帖的冲动。 ● 想想你的帖子如果被一家大报或者网站当作路透的观点挂在首页时,你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 一刻也不能丧失判断能力。在Twitter、脸谱等转发/共享一个链接轻而易举,但作为路透记者,如果你转发/共享的内容最后被证明是不真实的,或者让人联想你偏向争议中的某一方,就会损害你个人和路透的声誉。 避免引发公众对记者公正性的质疑 记者留在的脸谱上的档案资料、在Twitter上关注的群体以及个人博客上的内容都会留下许多线索。一个刻意找茬的批评者可以通过追踪记者的链接、关注人群、好友圈以及博客内容,分析出记者的喜好、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甚至是记者的政治倾向,并据此做出无穷无尽的联系和推断。因此,对于哪些信息适合在社会化媒体上透露,要十分小心。不仅如此,利用社交网络还会留下“网络足迹”。记者还要想一想,这些“网络足迹”是否会给人留下偏袒某一群体的印象。 ● 想想你加入的那些群—最安全的办法是不加入任何一个群,也不要把争议双方中的某一方加为“关注”。 ● 想想网络上那些用“徽章”来表示等级的地方。 ● 想想是否应该把那些容易引发政治倾向联系的资料从你的脸谱档案中拿掉。 ● 想想你的链接是否仅仅或主要关注争议的某一方。 ● 想想是否用隐私设置、定期清理缓存等方式来保护你的网络使用痕迹。 透明 我们处于一个透明的行业中,我们也鼓励记者向公众展示自我。 ● 在个人博客和个人社交网络中,声明你是路透的记者,但你表达的仅仅是个人观点。 ● 发表评论时,使用你的真名。 工作账号和私人账号分开 许多路透记者在利用脸谱和twitter。这些社会化媒体既是记者搜集新闻线索的工具,也是个人开展社会交往的场所。在网络世界里,记者的职业行为和个人行为呈现日益交叉的趋势。希望记者在利用社会化媒体工作时遵循一些规则,使之有别于个人行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求记者从工作账号中剥离出所有的个性化内容,而是说,记者应该慎重考虑哪些个性化内容适合放在工作账号上。 ● 使用独立的账号采集新闻,建设单独的工作社区。 ● 社交网络鼓励你分享一些个人细节,但不要用太多的个人信息充斥供工作用的社交网络。 ● 当你必须以记者身份出现在社交网站时,请事先征得主管同意。 ● 有效利用社会化媒体意味着要投入大量时间,并要求共享大量内容,这不能同路透的商业目标相冲突,记者须明确这一点而且应获得主管同意。 ● 在社会化媒体上使用“关注”和“加好友”这些功能,有可能会把消息来源泄露给你的竞争对手。 2.3 Twitter使用规则 Twitter有时可以用来为用户提供用其他手段无法传递的信息或图片。路透记者可以使用Twiiter传递信息,也可以在文字新闻中参考Twitter上的信息。但在使用twitter提供的信息时,一定要严格遵守路透关于消息来源的规定。 记者因工作需要这样使用Twitter: ● 专家型记者使用Twitter共享文章并建设关注群。 ● 网络编辑和博客负责人通过Twitter共享新闻并收集读者评论。 ● 记者在新闻现场使用Twitter报道新闻(如去年报道达沃斯论坛),或者为采访某个新闻人物搜集问题。 (1)如果因工作需要使用Twitter,必须事先征得主管同意。 (2)如果因工作需要必须以记者的身份使用Twitter,必须在名字前加上“路透”标签。 (3)《路透信托守则》(Trust Principles)的所有规定适用于Twitter。 (4)使用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可能模糊记者的职业行为和个人行为之间的界限。在以职业身份使用Twitter或社会化媒体时,记者应努力展示个性魅力,但不能透露无关的个人信息。 2.3.1 “第二人核实”原则是否适用于Twitter? 记者须尽可能邀请第二人核查Twitter帖子内容。如果条件不允许,必须保证独自发布的内容符合《路透信托守则》的规定。编辑最终是会核查所有Twitter内容的—尽管可能是在事后,但这种检查是常规性的。 2.3.2 个人使用twitter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记者个人使用Twitter时,要参照路透社关于记者私人开办博客的有关规定,向所有人解释以下要点: 1)你是路透的员工; 2)你表达的观点不能代表路透; 3)你不得发表任何有损路透声誉的言论。 2.3.3记者能否用Twitter发布新闻? 路透记者如果要在Twitter中发布新闻,必须保证该新闻是在新闻线路已经播发过的。在Twitter上转发其他人发布的新闻不受约束。 3、如何使用在线百科全书 记者必须谨慎使用那些由网民自发合作、匿名编撰而成的信息。维基百科(wikipedia)是一部在线百科全书,也是记者探索新闻事件的一个好帮手。但记者不能把维基百科作为一个可以署名的消息源来使用。不能直接引用或者拷贝维基百科提供的信息。因为维基百科的信息不仅未被证实,并且每一秒都可能因编辑者的添加或删除而发生变化。记者可以从维基跳转到那些可以用作署名的官方网站寻找信息。不论何种话题,都不能将维基或者类似在线网站的信息作为背景材料。事实上,在维基条目的底部,你总能找到更合适的权威网站。只有在当维基及类似网站的某一个条目或某一个网页本身成为新闻的时候,记者才能链接到这个条目或网页。 (作者单位: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此文编译自《路透社报道手册》2010版) 来自这里:http://www.chinesejournalist.cn/html/201006/wenj3.htm © 鬼怪式 for Oh My Media!!! , 2010/06/21. | Permalink | 大家在说话 Post tags: OhMyMedia开通新浪微博──“ OMM通讯社 ”,欢迎关注! 另: OhMyMedia@Twitter Related posts No related posts.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