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我们一起来学历史

感谢河蟹网友笑而不语的分享 周厉王贪财好利,千方百计地搜刮人民。有一个臣子叫荣夷公,教唆厉王对山林川泽的物产实行“专利”(国营垄断),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平民(国人)进

阅读更多

苏联:被遮蔽的历史

《苏联故事》是一部在很多方面会颠覆你历史常识的纪录片。许多从未公开的历史影像与资料,以让人瞠目结舌的方式,暴露出苏联帝国的漫长罪恶史——残忍、暴虐、恐怖、鲜血淋漓又乔装伪善。但它的主要目的,显然不仅在揭露罪恶博取关注,更在于用事实揭示苏联与纳粹在政治、组织结构、哲学上的密切联系。影片中大量使用苏联与纳粹德国的平行画面对比,以直观的方式说明:苏联与纳粹德国并无二致。

一、乌克兰大饥荒

贯穿全片,导演从一开始就指出: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的可怕之处在于,一部分人被公开地标识为需要被消灭的敌人。例如在1849年1月《新莱茵报》上,恩格斯谈到暴力阶级革命,是历史变迁的主要方式。但那些资本主义不发达的落后地区,是不可能成为革命者的。如塞尔维亚等地,这些地方即是“种族的垃圾”。他们只可能被消灭在革命中。而在1851年5月16日,马克思也讲到类似的说法“太脆弱的民族没有存在的理由,譬如波兰。”而这类对屠杀持支持态度的思想,在此前的欧洲思想家中从未出现。

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或者说消灭障碍社会进步的特定人群)思想,刚提出来也许并无人在意,但随后当社会主义革命实践在各国陆续展开时,各类杀戮事件开始让人触目惊心。苏联红军所到之处,富农等特定人群被绞死或枪杀,因为他们是社会进步的阻碍者。而当斯大林执政后,更大规模的杀戮惨剧开始降临,其中包括乌克兰大饥荒。

乌克兰大饥荒的故事,中国人读完可能会感到熟悉。1932年9月11日,斯大林写信给卡冈洛维奇说“乌克兰局势严峻,我们若不赶紧采取行为,我们就将失去乌克兰”。几周后,他作出决定,开始停止乌克兰的粮食供应。这只是惨剧的开始。随后苏联当局以“维护共产主义政权”的名义没收乌克兰农民的所有食物、家畜,甚至包括咸菜、菠菜和种子,无数人不得不在家慢慢饿死。从乡村通往城市的铁轨上,处处都有骨瘦如柴倒毙的躯体。勉强能走到城市的人,也被隔离在城市的高墙之外。而那些被收缴的小麦,却被苏联当局成吨的出口到西方。数据显示,在1933年,乌克兰总共700万人死亡,而同期苏联粮食出口达到历史阶段的最高峰。

二、苏联与纳粹德国

不得不说,纳粹德国在许多方面与苏联如此相似。包括他们对对内的宣传手段、对言论的控制方式,党卫军制和秘密警察制,集中营与劳改营……甚至大规模程序化杀人的方式,都遍布雷同。《苏联故事》影片中用一组剪辑镜头,展示纳粹宣传画与苏联宣传画、纳粹阅兵与苏联阅兵、纳粹领导人与苏联领导人,几无差别,都出于同样的审美观与展现方式。

更一致的还有“再造一个新人类”的行动。“再造新人类、创造前所未有的美好生活”是共产主义国家的最终目标。而纳粹也同时认为“只有新的健康、美丽的人类,才能推动社会更美好”,那些残疾人以及肮脏的种族(比如犹太人)在未来必须被国际机器所消灭。而一份秘密协议显示,臭名昭著的苏联秘密警察头子(NKVD,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贝利亚曾签署文件,其中有这样的内容 “NKVD向苏联政府提出一项计划,要求减少犹太人对国家政体的参与,把犹太人及犹太人血统的异族通婚后裔从文化和教育领域赶出去”,读来像一份令人恐惧的最后判决。俄罗斯则称这份文件是伪造的。

索邦大学历史系教授索姆分析称,纳粹和苏维埃,20世纪的这两种制度,都建立在错误的生物学理论之上,它们都不能接受人类卑微和罪恶本性的存在。希望以政治/暴力的方式与人性作斗争。这也是极权制度的本质。有资料表明,希特勒曾表示他本人从马克思主义那里获益匪浅。

于是,在美丽新世界的召唤下,这2个不同制度的政体同时演变为两架灭绝人性的机器。更悲剧的是,它们据有同样的扩张野心,并且进行了私下的合作。

三、被遮蔽的二战历史

历史记载,1939年4月23日,希特勒与斯大林签署协议,苏联提供给德国安全的东部边界,还有石油等巨大的战略资源。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随后让人吃惊的事情发生,在9月17日,苏联入侵波兰。历史没记载的是,当德军飞机轰炸波兰时,是苏联明克斯无线发射塔引导飞机轰炸目标。同时一份秘密协议显示,在波兰闪电战开始前,苏联就与德国签署分割欧洲的密码协议。随后他们,德国与苏联,一起入侵芬兰。而挪威也是在苏军的协助下,德国才攻占。在离开借用的俄国军事基地前,德军将领特意写了感谢函。

随后更不堪的事发生,许多避难的犹太人错误的选择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却被抓捕,并集体遣送进德国的集中营。而那些建造犹太人集中营的德国人,也曾多次向苏联劳动农场学习,其中也包括如何大规模而有效的杀人。

而二战后,苏维埃在立陶宛、拉脱维亚等地区,大量驱逐原住民,迁入俄罗斯人,改变当地人口结构。那些原住民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数百万人因此而死。在此过程中,克格勃审讯屠杀,以及人体试验丑闻更让世人震惊。而到目前,虽然纳粹的战争罪行已遭到谴责,但苏联那些战后残杀无辜者至今仍是光荣的退伍老兵。

也许有人会说,影片中的东西并不真实。但正如《经济学人》所称——该作品的论调、技巧与内容很容易招致批评。但是,那些打算禁止、取缔或诅咒这部影片的人,最好先尝试一下能否驳倒它。何况许多内容正是被遮蔽的事实本身。

来源:江涛的博客

链接:http://jtliu.blogbus.com/logs/63260122.html

用手机上喷嚏网:m.dapenti.com        每周精华尽在【喷嚏周刊

阅读更多

穿上“七里靴”看历史

今天晚上我们穿上德国童话里的“七里靴”,用非常大的跨度来看一下这200多年的历史。我的历史观大致是这样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以来的200年到1989年结束,这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历史单位,多一个没有,少一个也不行。刚刚结束的所谓“二战”以后到1989年结束的所谓50年“冷战”,我不认为是一个特殊的历史单位,它只是刚刚说的这个历史单位里面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小阶段而已。所以我觉得,“冷战”只不过是200年棋枰上的收官阶段,这200年我把它删除大量的细节,我把它浓缩为六个国家、三种类型,哪三种呢?A英国和美国,B法国和俄国,C日本和德国。这六个国家呢,我感党A和B是两个主线,C是一条副线。这200年的历史在我的眼光看来是两条主线对位争雄,一条副线串绕其中。   英美与法俄的制度竞争,关键环节是什么呢?一个是政治制度,一个是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中英国是君主立宪,美国是无君共和,经济制度当中特别强调就是经济制度的创造性,现在我们已经不可分离的证券、股票、保险公司,这些东西最早一部分是在威尼斯,一部分是在荷兰出现的,然后随着1688年荷兰亲王转移到英国,英国把这个制度发扬光大。那英国和法国争雄的时候,在几个制度环节上,法国在不知不觉中落后,一个原因是什么呢?对外贸易是民营的还是王营?王营,王室啊,今天来讲就是政治垄断。英国是民营,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都败下阵来的重要原因是王室的垄断外贸。   第二是英国很早就确定了产权明晰。他们说英国宪政的第一块基石是1265年的时候,地方诸侯赶到王城之下逼国王签订了城下之盟——《大宪章》,实际上这就是一份产权明晰书。因为它规定国王未经许可不得增加税种,增加税额必须经开会同意。1642年,400年以后还是争这个东西,就是为了这个东西,国王和议会打起来了,英国革命进入了第一回合,就争这个产权明晰。法国在这个问题上长期落后,国王不受限制地侵吞贵族、贫农的财产。所以两国都有海外殖民地,比如对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最早不是英国的,而是法国的殖民地,是法国殖民失败以后,英国才去。这个重要原因就是,英国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你的不是我的,我的不是你的,这就是产权明晰信条,使英国后来居上,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第三点呢?是间接统治。间接统治还是直接统治牵涉到英国和法国对殖民地不同的管理方式。英国的管理方式是,到一个地方以少胜多,一个重要的诀窍是不改变当地社会结构,只根据当地社会结构与统治阶级结盟,以土著治土著,以一当十。法国这边是直接统治,去了以后,改变人家社会结构,在越南时,它还试图改变它的语言。这样带来的后果,比如二战以后,宗主国撤离以后,英国殖民地这块地方发生革命动乱的概率远远低于法国殖民地。二战以后闹革命、动乱不止的大部分是法殖民地,而不是英殖民地。一个重要原因:英国人统治300年也好,200年也好,它没有破坏人家社会结构,底下的秩序能靠着它原来的惯性继续运行下去,革命分子很难找到革命的温床。      就拿上海做例子,上海有法租界,也有英租界。英租界就是现在的南京路到静安寺两侧,法租界是延安西路一直到华界的最南端,小东门、老西门等地。你们读黑社会的史料时注意到这个细节没有,杜月笙,黑社会老大,在突破华界到了法租界所行的一套还是黑社会初级阶段的做法——烟、赌、嫖等等,这在法租界基本不变,但当他发展到英租界的时候,他就对自己所有的门徒,下了道禁令:到英租界发展,要给我短衫换长衫。长衫就是有文化的人,读书人穿的。为什么从法租界到英租界有这样变化?英租界的法制秩序远远好于法租界。当年英国公布决案:中国革命以后英国也有四项基本原则——安全、自由、法制、秩序。意识形态上不干涉什么。马克思主义可以活动,陈独秀可以在“新世界”发传单。就是英租界的法制秩序造成了上海的繁荣,也是这个秩序逼着杜月笙从法租界跨过到英租界时所有的门徒子孙全部给我短衫换长衫。   那英、美、法、俄它们之间的传承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知道法国和英国争雄一直争到20世纪初期法国黯然退出,它现在还是二等国。英国在那个时候即维多利亚时代称为日不落帝国,那么英国的接力棒是怎么传给美国,法国的接力棒是怎么传给俄国的呢?真像恩格斯讲的,世界史是最伟大的诗人。这两个“精神之母”分别是在战场上把接力棒传给了打败它的“精神之子”。英国在1775到1783年被自己的“精神之子”美国打败,儿子用母亲在当地孕育的制度打败了母亲,让接力棒传给了它。法国也是这样,它是1812年所谓拿破仑侵略莫斯科即俄国人的卫国战争中,打到了莫斯科,到现在还没有考证出来是谁放了这场火,一把熊熊烈火烧毁了大半个莫斯科,法国仓皇撤退,这个时候躲在郊外的年轻沙皇亚历山大携军直追,打败了拿破仑的60万军队,一直打进了巴黎。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来自蛮荒之地的俄国骑兵沿着巴黎塞纳河进入欧洲的花都,万人空巷。当时的女子都打扮整齐盛装迎接,其实是要争睹骑兵的风采,没见过带有亚洲血统的骑兵是什么样的。那么亚历山大带领的这支军队进入巴黎,他征服了巴黎,打败了法国革命,他没有想到的是,当时所有的年轻军官下马打听的是伏尔泰、卢梭的墓葬在哪里,狄德罗百科全书的工作间在哪里。巴黎的这支军队经受了法国革命的第一次精神洗礼。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他们打败法国这支欧洲军队之前有非常强暴又野蛮的彼得大帝改革,彼得大帝改革将俄国脱离亚洲进入欧洲,他在朝廷上动手用剪刀剪俄国大臣的亚洲式的胡子、亚洲式的长袍,他在1712年打下了彼得堡以后搭了一个小木屋,这个小木屋窗子朝着西方,他就住在里边,这就是彼得堡的来源。俄国出现了一国两京,一个国家有两个首都,莫斯科——内陆首都,彼得堡——海洋性首都,这两个首都之间互不买账。一个国家出现两个首都,一个代表内陆文化,一个代表海洋文化,有一点点像我们中国,北京有点像莫斯科,上海有点像彼得堡,所以它们之间关系一直很微妙,一百年来北京和上海的双城记一直是观察了解中国社会政治变化的最好的角度之一。当年俄国也是这样,一国两京,还有一国两语,一个国家还分成两种语言。它的中上层是说法语,以法语为主,从那个时候培养出来的法国典雅文化——它的文化、它的音乐,尤其是它的芭蕾舞,俄国都是移植法国的。然后底下的老百姓、广袤土地上的农奴都说俄语,下乡收种子的人是说法语,农奴应对他们说俄语,就像外国人来收种子一样,大家互相听不懂。这个国家是分裂的,说得好听一点,他们国家的国徽——一个雄鹰、两个头,一个代表欧洲,一个代表亚洲。   所以这支军队进入巴黎以前,这些贵族出身的青年军官早就仰慕法国文化了,有这样的机会当然要去接受他们的洗礼。教科书从来没有告诉我们事件和事件之间是有联系的,后来你们从中学教科书和大学教科书中读到过的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起义,文学史里讲到过十二月党人的一些诗词,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南北领袖就是1812年跟沙皇进巴黎接受法国革命政治文化洗礼的青年尉官,到1825年是青年校官了,已经从上尉变成上校了,是他们用十几年前饱吸的法国政治文化来反抗沙皇专制,打响反对沙俄专制的第一枪。   而后列宁领导了一场革命,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人一直认为他们做的事业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革命的未尽事业,他们是法国革命的接班人,所以有非常激烈的政治革命。俄国沙皇不像法国的路易十六,当时要和奥地利勾结,在边境上被捉回来,出于义愤被送上了断头台;俄国的沙皇是在十月革命前8个月的二月革命中被推翻的,二月革命后他一直没有反抗过革命,结果十月革命推翻了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后找到了沙皇的栖息地,在地下室里把沙皇一家全部射杀—今天还是苏联历史上负面的一章,把政治革命引向了激烈的社会革命,疾风暴雨般大规模转移财产。19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他们那时的革命,要铲除旧社会,铸造新社会,要塑造一代苏维埃新人等等的话非常多,人是特殊材料做成的整体,这句话以后都不说了,哪怕今天也不强调这句话了。这是进步。   那么,在战场上这两组国家分别完成了交接,基本塑型进入20世纪以后的世界格局。后来发生的美苏争霸我认为只不过是英法争霸的一个延续,两个回合的胜负结果也是一样的,上个回合法国淡出,这个回合苏联淡出。历史是联系的,而不是断裂的。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阅读更多

(转载)历史,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看看我们党给了我们哪些承诺_

有人说:共产党要夺取政权,要建立共产党的’一党专制‘,这是一种恶意的造谣和污蔑。共产党作为民主的势力,愿意为大多数人民、为老百姓服务,为抗日各阶级联合的民主政权而奋斗……只要一有可能,当人民的组织已有相当的程度,人民能否选举自己所愿意的人来 …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