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 | 中国证实一名中国女游客马来西亚遭绑架
中国驻马来西亚古晋总领事馆星期四(4月3日)证实,一名中国女性游客星期三晚间在马来西亚沙巴州的仙本那遭绑架。 中国官员称,绑架者疑似菲律宾武装人员,一同遭绑架的还有一名菲律宾籍的酒店员工。...
阅读更多发布者小熊维尼 | 4 月 3, 2014
中国驻马来西亚古晋总领事馆星期四(4月3日)证实,一名中国女性游客星期三晚间在马来西亚沙巴州的仙本那遭绑架。 中国官员称,绑架者疑似菲律宾武装人员,一同遭绑架的还有一名菲律宾籍的酒店员工。...
阅读更多发布者一国两智 | 3 月 29, 2014
信報網站 2014年3月27日 現在是2014年,3月19號的凌晨,學生與公民團體佔領立法院。這是一個很大的危機。希望各政黨與立法院用智慧而不是意氣解決危機。 我是個埋首研究的經濟學者,平常沒有時間關注服務業貿易協定的內容與爭議。只是新聞有一搭沒一搭的看著想著。對於這個危機是怎麼發生的,現在卻不禁要認真想一下。讓我試圖用很白的話來講我粗淺的想法。 我覺得問題的關鍵不是開放或保護,不是左和右的問題。是跟誰打交道的問題。因為台灣最近才跟紐西蘭跟新加坡簽了貿易協定,而且是整個包裹通過。在野黨沒興趣逐條審查。大眾與媒體也都沒興趣。 當然,很多理念上反貿易自由化的人,很多受貿易自由化影響的人跟廠商都會反對。但WTO當年不就這麼過了。台灣現在還巴不得趕快加入TPP談判,連在野黨都敲邊鼓。政府說,開放中國資本來台有助就業。聽起來有道理。但我總覺得缺資本的這個論點很奇怪。台灣的服務業市場其實非常飽和與競爭,如果還有任何開發的空間,那麼台商在海外的資本自然就回來了。台灣人在本島的或許缺錢,但是海外的(特別是在中國的)台商都很有錢。 另一個可能性是說外來資本可以帶來外來技術,比方說有些比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什麼的,可以提升服務業提供服務的生產力與品質。但這個情況下,對中國以外的服務業技術其實更成熟的國家開放(如美日歐),豈不更好?那對中國開放有什麼問題?我想問題很大。一個總統選舉,都可以讓各大企業老闆選邊表態。還沒開放以前,一個台商媒體(旺旺中時)可以肆意擴張,那這一開放之後呢?之前三立電視台為了把偶像劇賣到中國,把大話新聞的主持人鄭弘儀給炒了,這又怎麼說呢?我們的各種視聽媒體,是不是會像香港一樣,受到各式各樣的箝制與威脅?也許就業增加了,同時在台活動的間諜更多了。以前是在中國的台商被人掐住脖子(如奇美的許文龍有名的愛祖國宣言,以及張榮發的立場大轉彎),現在是別人直接到你家來掐你脖子。你說這是不是危言聳聽,我說或許,但太多前例,不得不讓人擔憂。我覺得台灣是應該開放,應該自由化。但是對中國,嗯,晚點聯絡好嗎?如果台灣的服務業市場,是一個各國有興趣的場域,那麼自由化之後,資金馬上就進來了。如果大家都沒興趣,只有中國有興趣,那其中必有詐,不是嗎? 再來,有一個比較有說服力的說法,是服務業貿易與商品貿易環環相扣,錯綜複雜,所以要開放要全體開放。而且對外國開放,也不能遺漏中國,因為那樣外商也不想來台灣(設總部?)我覺得這說法有那麼一~~~~點點道理。但是先後順序能不能改一改?商品貿易只是貨物的流動,敏感性較低。能不能先談台灣製造業急需的商品貿易協議,而不是服務業?能不能先跟其他經濟大國(比方說,美日歐)談,再跟中國談?這其實就是整件事情最最詭異的地方。因為答案是: 不能!!!! 因為沒有跟中國談之前,中國不准台灣跟其他國家談。(他先允許你跟一些小國如紐西蘭、新加坡談)就是談這個ECFA,也是把最最需要的商品貿易擺在最後,把正面影響最小、可能負面影響最大的服務業貿易擺在前面。他就是看準了你台灣人需要這個商品貿易協議,逼你先接受服務貿易協議。如果這個不是統戰,什麼才是統戰?為什麼我說正面影響最小。因為,服務業貿易其實是一個非常詭異的詞。除了少數可以跨境交易的服務業(像是各種電子商務,電玩,影音等文創產業),大部分的服務業有在地性質。既是為人服務,那你服務別人的人,就得在現場。所謂的服務業貿易,是說台灣人可以去大陸開超商連鎖,可以開醫院,可以賣保險。 這些嚴格說來,不叫貿易,其實是投資,是所謂的FDI (國外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中國的改革開放有一大部分是在開放製造業的FDI。但不是服務業的。現在要開放服務業,從全球跟中國消費者的角度來說,是個好事。然而,從台灣的(自私的)觀點來說,好處很小。因為這樣的「服務業貿易」協定,明顯是造福台商,對那政府最最關心的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也沒有大幫助,因為當台灣本地服務業往中國擴張,這些賺得的錢,貢獻的是中國的GDP,不是台灣的,所雇用的勞工,也是中國的,不是台灣的。這對台灣停滯了16年的薪資的受薪大眾而言,沒有直接幫助。能夠間接幫助到的,是把台灣一些服務業的管理幹部拉到大陸去,多少有降低台灣勞動供給過剩的壓力。但一來,這些人並不多,二來把能幹的人都拉到外地去,不知道是不是好事。 這個就是台灣經濟問題的核心。當製造業大量出走中國跟東南亞,我們的勞動需求大量下降,導致實質工資不增反降的困境。很多失業的原製造業的勞工跟幹部,沒出國的,只好往服務業移動。台灣人往服務業鑽已經很久了。二十年前,你聽不到7-11那種不知道該說是溫馨還是噁心的「歡迎光臨」,二十年後的現在,這樣的歡迎光臨已經遍佈各行各業。我很多中國朋友說台灣人說話嗲。我現在發現這其實就是服務業高度競爭的結果。馬英九說台灣是「生活大國」,這反應出來的是眾多五花八門、美輪美奐又充滿創意的民宿。這些在二十年前都是很稀有的,但這其實沒什麼好驕傲的。服務業,早已是台灣人的全民運動,卻是不得已之下的生存之道。台灣的服務業已經非常飽和且不缺資金。台灣需要的,是持續在高端的製造業做研發,是往能作跨境交易的服務業發展。服務業貿易協議也應該往這個方向限縮,才能夠讓本地勞動力享受這些貿易協議的好處。 回歸基本的貿易理論來說,如果中國服務業相對於台灣服務業有許多比較利益,那對台灣消費者是有利的。但我在這點上面還滿懷疑的,因為台灣的服務業在很多方面是走在比較前面的。不過,中國最近的發展,最驚人的其實是某些大企業規模的擴張(特別是集中在國營企業)。規模擴張,或許有規模經濟,在生產力與品質上或許有過人之處,來台灣的話,對台灣的消費者也是好的。但是,話又說回來,這些跟「規模」相伴的好處,因著大企業與國營企業的高度相關,不就都是統戰疑慮最大的嗎? 還有,貿易理論裡講的都是靜態模型,經常忽略人們在從事一個行業之前和之間,所投下的時間精力與成本。貿易自由化衝擊到某一部份的人,然而,這些人被衝擊到,是他的一生,他那不可回復的青春,然後使其未來從彩色變黑白。所謂衝擊可以這樣理解,保護主義亦如是。關於這些,政府不能視而不見。 不過,我還是覺得台灣有很多落後的法規,也有太多的保護主義。台灣民主化之後的民粹政治是造就這困境的原因之一。但最大的問題其實是現行政治體制下,兩黨惡鬥的政治結構,導致立法院空轉,法案堆積如山。於是改革的速度非常慢。我希望自由經濟示範區可以破除這些困境。我也相信所謂的自經區有這樣的能量。但是服務業貿易協定內容包山包海,深入生活各個層面,我覺得明顯是個披著糖衣的毒藥。 讓我大膽做一個假設。求證就能靠那遙不可及但無所不在的中南海。有名的人類學家Benedict Anderson寫過一本「想像的共同體」一書。其中一個要點是說,國族主義的形成,很大的原因是一個大眾透過傳播媒介(從十七世紀的書寫、印刷、報紙到現在的各種電子媒體乃至網路)所互相彼此想像的一個共同體。我們在台灣生活的人,不論統獨立場為何,都知道並大致認同在台灣運轉著的制度與生活方式。從統戰的觀點來看,最重要的就是介入這種傳播媒介,並介入生活的各個層面,從生活的樣式跟傳播的訊息內容,來消弭台灣這種已經存續數十年(乃至百年,可以說早從日治時期就開始的)的共同體想像與和中國的區別。雖說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是個專制的政權,但他的政府升遷體系嚴格殘酷的篩選,在上位的頭腦、才幹跟能力,不是我們的鹿耳毛總統和沒有行政歷練的、打零工的博士內閣可以比的啊。 你要靠他救經濟,他還要謝謝你給他統戰的工具。 服務業各式各樣深入生活的統戰工具,當然是要的。至於你要拿來救經濟的商品貿易,就是那個餌。 人家早就說了以商逼政,現在是在精準地執行啊! 這是我粗淺的看法。相信很多經濟學同行或許也不認同。但是如果我們把這幾年來發生的香港的種種對媒體自由與言論自由的傷害視而不見,如果你對香港近幾年來內部矛盾激化也視而不見(或者根本拒絕去看),然後心裡面只有「自由化」的種種好處,那我覺得那是一種偏執。作為一個學者,需要聽不同意見者說的話,但最重要的是要凝視事實。 作者為新加坡管理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延伸閱讀:許文泰 – 對於公民社會與服務貿易協議的一些建議
阅读更多发布者老子到处说 | 3 月 26, 2014
2014-03-26 09:24 政见网 从很多方面看,最近台湾发生的反服贸协议运动都是史无前例的——学生先是占领立法院,随后又占领行政院,事态剧烈,甚至被一些媒体冠以“准政变”之名。 此次事件与台海两岸的经济一体化有关。不少人认为,在经济层面,大陆与台湾贸易开放,是大陆对台湾让利,台湾经济整体获益更多。贸易自由化不仅拓展台湾对大陆的出口,提升GDP,还能增加台商在大陆的投资。在台湾无法获得其他拥有巨大市场的贸易伙伴的前提下,依靠大陆是提振台湾经济的唯一可行选择。而经济行为背后的政治逻辑则是:大陆通过让拥有很强议价能力的台商群体获利,获得政治支持。因此,经济一体化导致政治上更亲密的关系,看上去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但事实上,“经济一体化导致政治一体化”是一个武断的论点,它遗漏了这个两岸关系中多个层面因素的复杂互动。 一方面,即便台湾经济整体受益,受益最多的也是有竞争力的企业和资本家,相对弱势的产业和社会底层的就业者都是牺牲者。 在大陆的威权体制下,中央政府推行对外经济政策遇阻较小。但台湾不同——今日的台湾,民主观念已深入人心,各方利益诉求千差万别,与大陆签订贸易协议这样事关全岛的大事,若在民主程序上稍有不周到,都会引起民意反弹,此次反服贸协定就是民意反弹的一次高潮。台湾推动两岸经济一体化,是岛内种种利益诉求折衷的结果,在未来仍然会受到重重阻力。 另一方面,经济一体化的阻力超出了简单的政经利益考量,岛内的民众心理也至关重要。背靠大陆,巨人崛起,这激起岛内各界极深的焦虑感。 不断推进的经济一体化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焦虑感,就算经济一体化是台湾贸易自由化不得不走的道路,在经济上过分依赖大陆也只能以牺牲政治上的独立性为代价,这无疑是很多人不能接受的。这种抵触的情绪,实际上不受其他考量的左右,随着经济合作的深化,这种心理预计将只增不减。 因此,有观点认为,两岸经济一体化不会增加台湾社会对大陆的认同感。相反,随着台湾对大陆的经济依赖不断增加,台湾人的本土认同感反而得以强化。在一本名为《民族认同和国家利益:台湾的竞争选择和对区域稳定的影响》的书中,多位学者的研究都从不同的角度指向这一结论。该书出版于2012年,由纽约城市大学的经济学教授Peter Chow主编。 经济一体化不会使两岸认同感趋同,Michael Danielsen认为这与台湾的民主化有关。 在台湾,各种各样的公共政策讨论都需要一个具体针对台湾的解决方案,不同政策的考量都基于岛内社会多样的利益诉求。 在民主政治的塑造下,台湾人已逐步形成了独立的本土意识。虽然直到今日,台湾仍然是一个族群意识和社会观念高度分化的社会,但是马英九和其国民党在台湾社会中建立大中华意识的努力很难成功。在两岸经贸合作的议题上,虽然有一部分台湾人持支持的态度,但他们也仍然会把经济利益和文化上的认同感区分开来。 Frank Muyard则指出了另外一些可能的原因。他认为,虽然通过贸易自由化拉动对外出口有台湾的利益,但是与大陆交往实际上也强化了台湾人对两岸社会差异的体验,经济利益与文化上的 认同感 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 此外,正如上文所言,两岸经济分工深化带来岛内底层社会群体利益受损,激发社会不满,反过来助长台湾的民族主义情绪。Naiteh Wu的研究就对此提供了民意测验的数据予以证实。岛内的民众虽然在统独问题上观点各异,但是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认为台湾应当保持政治上的独立性。 需要指出的是,有关台湾的本土认同和中华认同等不同概念的界定在学界一直多有争议,不同概念的内涵也绝非泾渭分明。但已有充分的研究表明,台湾和大陆的经贸合作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涉及更多的政治和社会因素。此次服贸协定引致的混乱局势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两岸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并不必然带来两岸认同感层面的趋同,若政治家们处理不当,反而有可能会进一步激化台湾的民族主义情绪,使两岸关系进一步恶化。 无论对于大陆还是台湾的执政者而言,在未来的互动中,无论任何时候,经济效益上的可行都不能替代程序上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更何况,即便以单纯的经济角度衡量,台湾对大陆的经济自由化也仍然伴随着岛内很大一部分群体的利益受损,政策制定程序的合宜合法就更加重要。今日的两岸关系,因为大陆的经济和政治力量上的崛起而日渐失衡,但两岸在对话地位上保持平等,却从未像今日意义重大。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政见网 ,不代表荷兰在线观点。 相关内容 台湾人和香港人的国族认同与泛中华意识 国民教育在香港 作者 “政见” 是一个独立网站,介绍世界上最聪明的脑袋是怎样分析中国的。致力于发掘海内外学者和智库的智慧成果,引进思想资源。
阅读更多发布者老子到处说 | 3 月 26, 2014
从演讲会的主持人介绍林飞帆的简历得知:林飞帆1988年出生,目前为台湾大学政治系研究生。它是台湾青年野草莓运动、太阳花运动的参与者,是台湾与中国大陆签订“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简称ECFA的学生监督联盟召集人,是反“媒体巨兽”青年联盟召集人。目前的占领立法院的行动,是太阳花运动的一部分。 何为“媒体巨兽”呢?就是一些亲北京的台湾商人接连并购台湾媒体,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媒体垄断局面,被称为“媒体巨兽”。在2012年的新一轮并购中,大陆的亲北京台商、台湾旺中集团老板蔡衍明表现尤为突出,他接连收购了《中国时报》、《中天电视》、中嘉有线电视系统,和参与收购“壹传媒”下的《苹果日报》、《壹电视》、《壹周刊》。“媒体巨兽”对台湾媒体市场的占有率达到百分之五十。 林飞帆表示:台湾的媒体垄断在2012年7月到12月达到了高峰,导致的结果是:看起来台湾自由化、民主化了,好像没有党国的问题了,实际上仍有一个新的党国在影响台湾,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一党专政的中国,中共通过亲北京的台商对台湾媒体并购,以巨大的影响力给台湾自由的媒体生态造成严重危机。 林飞帆说: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不是任何人的先知先觉,而是收购台湾媒体的亲北京的资本家告诉人们的。蔡衍明在接受《华盛顿邮报》专访的时候,便讲“六四”天安门事件没有死那么多人,一个台湾媒体的老板,在国际媒体上去护卫中国不人道的历史,很明显他是为了维护他在中国的利益而代表中共发言,是他提醒了我们,中共介入台湾媒体这样可怕的事情正在发生。 林飞帆还在演讲会上放映了他们拍摄的影片,人们看到:学生们有时顶着酷暑、有时冒着严寒、有时迎着风雨,走遍台湾城乡,向民众宣讲反“媒体巨兽”的理念。林飞帆表示:反“媒体巨兽”运动在台湾开展,这是继前辈们反抗国民党威权统治之后,一场捍卫台湾新闻言论自由的运动。他说:我们比前辈们过去面对的挑战更加严峻,过去前辈们面对国民党一个敌人,现在面对的还包括中共这个敌人。 当我从电视上看到林飞帆带领台湾学生占领立法院反对“两岸服贸协议”的身影,又从一年前的记忆中搜索出对林飞帆的印象,我知道,今日的占领行动是前年、去年反“媒体巨兽”运动的延伸或继续。学生们今日反对的,是比“媒体巨兽”还要庞大的“经济巨兽”。媒体巨兽正染红台湾,经济巨兽则试图吞掉台湾,媒体巨兽与经济巨兽都是“政治巨兽”。 领导学生占领立法院反“服贸协议”的林飞帆比走遍台湾反“媒体巨兽”的林飞帆面临的局面更复杂艰巨,而我们看到的林飞帆越来越成熟干练,他有理有节的面对马英九,既坚持理念和原则,又保持开放态度,不排除任何对话的可能,通过谈判谋求退场机制。难能可贵的是,他领导了占领立法院的激烈行动,但反对占领行政院的过激行为。 记者无意评述林飞帆和他领导的占领立法院行动,仅从反“媒体巨兽”到反“服贸协议”谈对林飞帆的印象,那就是:比之曾有过的中国大陆和香港学运领袖,林飞帆显然更具备政治领袖的风范。
阅读更多发布者星辰大海 | 3 月 24, 2014
服貿協議審查引發學生占據立法院、行政院後,與陸媒開始增加報導篇幅相較,中國大陸官方反應卻十分謹慎。直到目前,僅由國台辦在立法院議場初被占據時,簡短回應過一次。 行政院昨晚一度遭部分學生及民眾占據,直到今晨才被警方驅離,引起不少大陸台商及台籍人士關注,除徹夜留意事件進展,也相互發表看法。 先前學生連日占據立法院時,大陸媒體除網路媒體有顯著報導外,平面及電子媒體的著墨十分有限。但今天上午起,電子媒體的報導顯著增加,尤以地方級上星台(透過衛星傳送訊號的省級電視台)最為明顯,內容多半凸顯立法院遭占領及警方驅離時的混亂。 相較於媒體報導強度增加,大陸官方反應卻十分謹慎低調。到目前為止,僅由涉台單位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發言人馬曉光在19日回應說,兩岸經濟合作「給台灣民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這是有目共睹的」,沒有再作其它回應。 此外,國台辦今天為駐北京台媒舉辦參訪活動,原訂出席午宴的馬曉光卻臨時缺席,讓準備詢問大陸對服貿審查引發行政院被占據的台媒十分錯愕,也立即引發聯想。 國台辦將於26日上午舉行例行記者會,將由馬曉光主持。預料,服貿協議審查引發學生占據立法院、行政院的風波,將是兩岸媒體屆時關注的焦點。(中央社)1030324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