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利钦

秦晖 | 叶利钦破旧有方但立新乏术

     本文摘自《十年沧桑》( 修订版)( 金雁、秦晖 著,东方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作总结就有个价值基点的问题。叶利钦结束了苏联帝国,这在一些人看来是大功,另一些人则认为是大罪。功乎罪乎,未来的历史会作出判断。我们不妨用一种中性的眼光看,不谈“姓资姓社”,只说他在瓦解了一种体制而建立一套新体制的过程中,究竟取得了多大成功。毕竟现在连俄共也指出:叶利钦不仅没有给俄国人带来西方式生活,也没有给俄国人带来西方式的制度——无论是西方式的规范市场经济还是民主法治制度,他带来的只是一片混乱。换言之,在叶的政敌看来,叶利钦最糟糕的一点是能破旧而不能立新,而叶利钦的拥护者则认为他在“立新”上成就巨大。可见叶利钦在“立新”上干得如何是评价他的关键。至于这“新”姓社姓资,至少在大部分俄国人看来并不重要。另外,苏联解体不仅是一种制度的解体,也是一个大帝国及其势力范围(“大家庭”)的解体,原来帝国的各组成部分需要在另一种秩序下重新调整“经济空间”与“政治空间”,重建一种关系格局,在这方面叶利钦的成就又如何? 无疑,从体制转轨的角度看,叶利钦时代的特点是“破旧”有力而“立新”无术,不仅俄国经济一直没有走上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轨道,而且政治上也并没有建成完善的民主法治秩序,以完成向民主的过渡。于是俄国一直处于转型期危机之中,迄今未能自拔。 在经济方面,人们常提到俄罗斯在转轨时期经济滑坡的时间与程度,它不仅与经济持续增长的中国形成对比,也比大多数东欧国家的情况更糟糕。这些国家在一段“阵痛”之后多已恢复了持续增长。人们还提到不仅经济总量上不去,俄国的经济体制更新也远未到位:“私有化”进程并未真正地明晰了产权、改变软预算约束状况、产生创业激励;货币主义政策并未真正制止通货膨胀与现实预算平衡;农业中并未出现家庭农场制度的兴盛,而仍然是衰败中的“翻牌集体农庄”居优势;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税收、金融、社会保障体系也未能建立,国家收不上税,但仍然要维持旧体制下由国家包下来的那套“保障”体制,不出财政危机那才怪了;转轨近8年,俄国并没有形成像样的民间资产阶级与自由雇佣劳动者阶级。更谈不上中产阶层的发达,而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有权势者致富、无权势者贫困的状态。但在笔者看来,经济“立新”不成功的基本标志是:俄国经济至今形不成一种投资激励机制,以至于即使在俄其他经济指标出现“好转”苗头的时期,投资萎缩的趋势仍未能遏制。而无论什么“主义”的经济,没人想投资就不会有正常的再生产机制与要素配置功能,其他指标“好转”也只能是镜花水月。在社会结构方面,人们通常都以俄罗斯寡头金融工业集团的兴起作为首要的批评对象,但重要的还不在于“寡头”这一概念所显示的分配不公平,而在于这些“寡头”还远未形成按市场经济规则运作的大财团,如日本、韩国的财团那样。俄罗斯的“寡头”权贵色彩浓于其“大资产阶级”色彩,他们多是旧体制下的官僚出身,与政权的关系太密切,政治背景突出,因而与其说体现了“资本的权力”不如说更像是“以权力为资本”。如果他们真能演变为“大资产阶级”(虽然也有这种趋势)像日、韩的财团那样成为足以拉动经济的大规模投资者,那也算是以不公平为代价实现了转轨的成功。然而至少目前,情况还远非如此。     在政治方面,转轨的成就应当说比经济好些,然而也还谈不上完成,比多数东欧国家包括苏联的波罗的海三国也要差一截。1993年的炮打白宫表明俄国人还远未学会民主政治的游戏规则,其后的新宪法体现的总统集权也有违于民主制下的权力制衡原则。然而由于规则不健全,机构无效率,事务官的专业素质比政务官的民主素质更差,加上地方“诸侯化”的影响,使俄政府的实际行政能力低下,形成“集权的弱政府”畸形状况,这与现代法治民主国家实现的是“权力制衡的强政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俄目前政党政治的发展水平也很低,众多小党林立而缺乏有影响的大党(俄共除外,但实际上俄共影响也在下降之中),这与中东欧各国大都已从众党林立的初期阶段发展出成熟的两党(或数党)理性竞争的体制相比,差距甚大。俄国不少政党有浓厚的“会党”、“朋党”色彩,人际关系纽带重于思想、政纲纽带,奇里斯马魅力重于主义的影响,竞选主要是个人魅力的角逐,而非党及其纲领的较量。以致许多俄国政党在名称上就显得非“纲领化”且突出个人色彩,如“祖国”、“家园”、“我们的选择”、“亚博卢”等。显然,俄罗斯转轨即使在政治方面,也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 除了经济、社会、政治以外,在民族关系上俄罗斯至今没有找到一条实现“瑞士式的多民族祖国”的路,在国际关系上至今无法给自己在冷战后的世界明确定位,在军事上也没有定下新的战略思想与军事体制。总之,说叶利钦“破旧”有方而“立新”无术,大体是对的。

阅读更多

嗨!歷史 | 历史上的7月10日:叶利钦就任俄罗斯首任总统

叶利钦 大事记 420年:刘裕废除东晋,建立宋,南朝开始。 645年:日本中大兄皇子发动政变,诛杀权臣苏我入鹿,改元大化,大化改新开始。 1104年:宋徽宗按照蔡京的提议,将司马光为首的反对王安石变法者共309人重定党籍,刻石于朝堂,即“元祐党人碑”。 1796年: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他的日记中记录下新发现:任何自然数是最多三个三角形数的和。 1890年:清政府改各省书院为学校。 1904年:巴拿马政府把运河区划给美国。 1908年:荷兰物理学家昂尼斯首次液化了氦气。 1912年:四川都督尹昌衡出征西藏。 1913年:俄国向保加利亚宣战。 1919年:广州各界集会要求废除对外密约,声讨卖国贼,由伍廷芳任广东省省长。 1925年:塔斯社在俄罗斯通讯社的基础上扩建成立,成为苏联国家通讯社。 1925年:美国田纳西州法院开始审讯一宗特别案件。 1929年:中国军阀张学良武力接管中东铁路,驱逐苏联管理人员,挑起中东路事件。 1938年:霍华德·休斯驾驶一架洛克西德Super Electra创造了91小时环球飞行的世界记录。 1938年:法国巴黎圣母院大教堂重开。 1940年:法国政府迁徙,维希法国成立。 1941年:冈村宁次提出三光政策。 1943年:盟军登陆西西里。 1951年:朝鲜战争停战谈判的首次会议在开城举行。 1953年:苏联内务部长贝利亚被解职。 1962年:世界首颗主动式通信卫星电星1号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 1973年:巴哈马独立。 1976年:意大利塞韦索发生环境污染事故。 1985年:法国对外安全总局特工将绿色和平组织停泊在新西兰奥克兰港口的一艘舰船彩虹勇士号炸沉。 1991年:鲍里斯·叶利钦正式就任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首任总统。 1996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布木星最大卫星甘尼米(木卫三)照片。 2003年:香港一辆行走丽瑶邨至天恒邨之九龙巴士265M线双层巴士在早上于屯门公路被货柜车推至路边,不久即堕下数十米山坡,车长及20名乘客死亡,20名乘客受伤,成为香港史上最多人死亡的车祸。 2006年:著名电视足球评述员林尚义正式宣布退出电视及电影圈。 2006年:无线收费电视旗下之“娱乐新闻台”于当晚在中环四季酒店举行开幕盛典正式启播。 出生 1509年:加尔文,法国宗教改革活动家(1564年逝世) 1830年:卡米耶·毕沙罗,法国印象派画家 1856年:尼古拉·特斯拉,发明家、物理学家、电气工程师 1871年:普鲁斯特,法国作家 1931年:张忠谋,台积电董事长暨创办人 1933年:杨传广,台湾十项全能选手,绰号“亚洲铁人”(2007年逝世) 1946年:秦汉,台湾演员 1957年:辛迪·希恩,美国反战运动人物,被称为“和平母亲”(Peace Mom)或“反战母亲”。 1957年:朱玲,前中国女排副攻,现任四川省体育局局长 1961年:张学友,香港著名实力派歌手和著名电影演员,大中华区的乐坛巨星 1963年:许舒博,台湾政治人物,代表中国国民党任职立法委员 1978年:小泉孝太郎,日本演员、小泉纯一郎长子 1979年:孔侑,韩国演员及模特儿 1983年:金希澈,韩国男子组合Super Junior成员之一,有公主,花美男之称 1984年:曾文鼎,台湾篮球运动员 1988年:周美欣,2007年度香港小姐竞选季军 1991年:前田敦子,日本女偶像,AKB48 1993年:田村勇马,日本童星 逝世 138年:哈德良,古罗马君主(76年出生) 355年:苻健,十六国前秦国君 645年:苏我入鹿,日本权臣 649年:唐太宗李世民(599年出生) 1559年:亨利二世,法国瓦卢瓦王朝国王(1519年出生) 1932年:吉列,安全剃刀发明人 2006年:沙米尔·巴萨耶夫,被俄军击毙的车臣非法武装头目 2007年:郑筱萸,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后因受贿被判处死刑 节假日和习俗 巴哈马:独立日 日本:超人力霸王之日,今天是超人力霸王第一次在电视上出现的日子,一周后的17日才正式首播电视系列剧。

阅读更多

共识网 | 1997年6月20日叶利钦宣布俄核弹不再瞄准日本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7年6月20日在8国首脑会议上宣布,俄战略核导弹将不再瞄准日本。他还建议与日本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前来参加丹佛8国首脑会议的叶利钦和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当日举行了会晤。日本外交部一位发言人透露,叶利钦在会见中说,俄境内的一些战略导弹依然瞄准日本,现在他决定“不再瞄准日本”。但是这位发言人说,日本方面尚不清楚俄方这一决定以及有关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建议的有关细节和具体目的。   据俄罗斯总统发言人说,俄战略核导弹目前仍瞄准日本,有关不瞄准日本的具体决定尚待根据叶利钦的命令做出。   日本发言人还说,叶利钦对目前的俄日关系“表示失望”,希望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并呼吁日本增加对俄投资。桥本表示,日本将增加在俄东部地区的投资项目。

阅读更多

戈尔巴乔夫向叶利钦开启总统密档:二人当场震惊

  作者:王卉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承认,他在1991年12月23日阅读过密档第一卷,是在移交总统权力时同叶利钦一道阅读的。当时,协助戈尔巴乔夫的“苏联改革设计师”雅科夫列夫也在场。在开启封印看了文件之后,戈尔巴乔夫说,“我们的头发都竖起来了”……        2010年4月10日,波兰这个坚强的国家,以最隆重的阵容踏上前往俄罗斯参加卡廷惨案70周年纪念活动的路途,不想却是一条不归路。卡廷二字,成为悲剧中的悲剧。        卡廷惨案迷雾:是德国人干的,还是苏联人干的?        在俄罗斯斯摩棱斯克城以西大约15公里、通往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的公路边有一个地方叫卡廷。要不是1943年在附近森林发现了4500具波兰军官尸体,谁都不会注意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        1943年春,德国作战工兵师为修复斯摩棱斯克及其附近遭到炸毁的铁路、公路以及其他工程,把强行招募来的罗、捷、匈、波、荷、法等国的劳工,驱赶到卡廷森林里干活。4月13日,几名劳工在掘地的时候,挖到一座埋着许多军官和士兵的大坟。德军发现这些官兵身上的军服既不是苏军制服,也不是德军制服。这些尸体大部分被用一种俄罗斯独特的方法捆绑着:双臂背后,大衣掀起过颈至头,另一个带子从颈部向背后勒在被绑上的腕部。大部分受害者都是跪着被从后面近距离开枪处决的。德国宣称,这些尸体是波兰军官。他们在1940年德军占领斯摩棱斯克之前被苏军杀掉后埋在该地。希特勒大肆渲染,柏林电台一公布,立刻震惊了世界。两天之后,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说,这一暴行是德国人干的,德国企图嫁祸于人。卡廷事件(又称“卡廷惨案”)由此得名。        当时,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对纳粹德国公布的这一消息异常关注,认为埋在卡廷森林的4000军官即是1939—1940年在苏联“失踪”的波兰军官的一部分。苏军1939年9月曾占领波兰东部地区,俘虏25万波兰人。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与波兰流亡政府签署了恢复两国外交关系的协议,并就波兰战俘问题作出安排。但是战俘中有2万多人下落不明,波兰方面十分关注。因此要求国际红十字会前去实地调查,并要求苏联提出正式报告,说明流亡苏联的波兰军官的下落。在波兰流亡政府对此表态10天后,斯大林宣称因为这个政权听信法西斯的诽谤,正式断绝了和该政府的关系。此后,这件事一直是苏联和波兰两国关系中的禁忌。        就在德国以为“卡廷事件”可以让自己渔翁得利的时候,1943年10月苏联收复了西部失地,光复了斯摩棱斯克的卡廷森林。为了揭穿德国的“谎言”,苏联立刻组织记者和一些国际组织来到卡廷森林,调查所谓的事实真相。各国记者亲眼见到苏联人从庞大的坟冢中,现场挖出尸体,当着他们的面由医学专家进行尸体解剖。专家们还详细解释了1940年和1941年死者的内脏腐烂程度有何不同,以此表明德国人在战争中试图利用“卡廷事件”歪曲事实,嫁祸苏联的真实目的。        记者们对此问题的看法分成了两派:有的支持苏联,有的相信德国。有记者称,他注意到死者身上搜出的文件显示的是1941年,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苏联人的话是对的;不过也有记者看到死者身上有1940年的身份证明,这表明他们在当时就已经死亡。        各种纷争为这一事件的真相抹上了一层谜一般的色彩。1945-1946年,在纽伦堡审判德国战犯时,苏联人旧事重提,希望将“卡廷事件”作为纳粹德国的罪证。只因双方都拿不出强有力的证据,此案成为二战以来悬而未决的谜。二战后,西方有关著述较普遍地认为,此事是苏联人干的,苏联则坚决否认。苏联史著对此始终讳莫如深,竭力闪避。        一份密档,揭开半世纪的弥天大谎:就是苏联人干的!        俄罗斯总统密档第一卷是关于卡廷事件的专卷。它开始存放在苏共中央总务部第六处,尔后转归为苏共中央政治局档案,1990年夏转归苏联总统档案馆,存放在克里姆林宫。1991年12月24日由俄罗斯总统接管。        当时,关于密封的档案袋内究竟装了什么文件,除了前苏联领导层中几位核心人物外,谁都不知道。俄罗斯总统档案馆工作人员非经特别批准也无权拆阅。在大部分档案袋上甚至标有“永不开启”的禁令。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承认,他在1991年12月23日阅读过密档第一卷,是在移交总统权力时同叶利钦一道阅读的。        戈尔巴乔夫讲述了这前前后后的情景:总统档案馆工作人员在得知戈尔巴乔夫即将向叶利钦交权后,对密档第一卷的命运感到担忧。他们认为戈尔巴乔夫事先应当了解密档的内容,因此,总统办公室主任向戈尔巴乔夫报告了情况,并将密档第一卷摆在总统办公桌上。数小时后,戈尔巴乔夫会见了叶利钦。当时,协助戈尔巴乔夫的“苏联改革设计师”雅科夫列夫也在场。        在开启封印看了文件之后,戈尔巴乔夫说,“我们的头发都竖起来了”,“我们无权向波兰隐瞒事实,我们三个当即认为,不论后果如何,也应当向波兰方面通报”,“我对叶利钦说:‘鲍里斯,现在该由你做这件事了。’”        其实,在1990年4月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访苏时,在澄清卡廷事件真相问题上,戈尔巴乔夫已经向前迈了一步。他承认卡廷惨案是“斯大林主义的罪行”,并向雅鲁泽尔斯基转交了一部分有关卡廷事件的档案材料,但密档第一卷却紧锁在总统密档铁柜中。        一年半后,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向叶利钦交权,特地移交了这卷密档。又过了10个月,叶利钦决定将这卷密档的副本转交波方。叶利钦的特使、国家档案馆馆长鲁道尔夫·皮霍亚前往华沙,完成了这一使命。在1992年10月14日举行的转交仪式上,波兰总统瓦文萨手接密档,语音嘶哑地说,他“感到全身颤抖”。        至此,前苏联当权者坚持半个世纪的弥天大谎被戳穿。原来,枪杀成千上万名波兰战俘的人,不是苏联一口咬定的德国法西斯,而是苏联人自己。        密档第一卷内共有三份文件。第一份是斯大林等人签署的1940年3月5日联共(布)中央的决定;第二份是1940年3月5日贝利亚给斯大林的报告。        贝利亚的报告详细说明了自1939年9月17日苏联出兵波兰后,被苏联关押在三个大战俘营以及其他营地和监狱中的波军被俘军官及其他人员的人数、军阶、职业和政治态度。报告说他们是苏维埃“不共戴天的敌人”,因此建议按“特别程序”审理,处以极刑——枪决。据此,联共(布)政治局当日通过决定,授权内务人民委员会对报告中所列25700人执行枪决。        第三份文件是1959年3月3日克格勃头目谢列平给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的报告。报告核实卡廷惨案中被枪杀的总人数为21857人。报告强调档案馆继续保留这些人的人事档案对苏联和对“波兰朋友”已无必要和价值,而且“一旦泄密,必将危害国家”,因此建议全部销毁。这份文件无可争辩地表明,苏联领导人坚持将错就错,继续歪曲和隐瞒真相。        密档第一卷解密后,波兰总统瓦文萨致信叶利钦,称赞他的“勇气”,并说波俄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已掀开“面向未来,以相互谅解、合作和理解为基础的新的一页”。波兰报刊也称赞叶利钦做出的“悔罪的姿态”,“其伟大可同1970年12月德国总统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起义英雄纪念碑前的跪拜请罪相提并论”。        还原历史真相:惨案是这样制造出来的!        密档公之于世,真相告白天下。然而,人们不免疑惑卡廷惨案的来龙去脉。也许,镜头应该回到1939年……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对波兰发动闪击战,占领波兰西部地区。9月17日,苏联从东部进入波兰,占领寇松线以东的全部领土。18日波军总司令雷兹·西米格威元帅向波军发布命令说,苏联不是交战国,不要抵抗。苏波军方经十余小时谈判,苏军答应,如波军放下武器,可保证波军官兵人身自由。当时,波兰东部总数约为30万人的波军绝大多数都执行了这一命令,有一部分自动解散回家,一部分人去了立陶宛和罗马尼亚。有130242名官兵流亡到苏联,这批人到了苏联后身份立刻变成了战俘,失去了苏波协议规定的人身自由,统一交给由贝利亚签署的第0308号命令成立的内务部战俘局。9月19日在该局统辖下成立了138个转运站和8个分配集中营,每个集中营约集中万名波兰官兵。9月21日,苏一高级将领写信给斯大林、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建议把波兰苏占区出生的普通士兵遣散,苏联最高领导同意这一建议。10月初,内务部长贝利亚签署命令,遣散4400名士兵。与此同时,在10月3日,贝利亚下令将波军中的宪兵、中高级军官、下级军官及士兵、波兰德占区出生人员分类分营集中管理。        10月中旬,德国提出,德苏双方应按出生地交换各自手中的波军官兵,苏联政府同意。10月24日至11月23日向德方移交42492名波军官兵,德方则于1939年底以前向苏方移交13757人,德方移交的人员经甄别后,大部被遣散回家。到1939年12月1日,在科泽尔集中营(卡廷森林附近)关押波军军官4727人,斯塔罗别尔和奥斯塔什科夫集中营关押5963名和3964名波兰军官和警官,三处相加,近15000人。其中以科泽尔集中营为最重要,关押将军4名,上校24名,中校79名,少校654名,下级军官及文职人员3000多名。此时,波兰军官中较为普遍的忧虑是怕苏方将他们移交纳粹德国,其中以犹太人为最。苏联政府则一方面通报伦敦波兰流亡政府,声称苏联准备解散集中营,按波兰军官志愿遣散他们,同时向波兰军官散发志愿去向的表格;另一方面又加紧向德方移交被拘留人员。1939年11月14日成立的德苏混合委员会,经过磋商,完成了被关押人员的互换任务。        此时的苏联政府认为波兰战俘是一个大包袱(一方面,苏联在紧张的备战中要为其消耗宝贵的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波兰战俘可能随时反抗苏军的监禁),遂决定先处理掉波兰战俘中的军官。除掉了军官,其余的士兵就会处于群龙无首的境地。苏联有关方面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从肉体上将他们消灭掉。1940年3月5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内务部长)贝利亚专门就对2万余名以波兰军官为主的战俘和犯人实施枪决一事写出报告上交斯大林和联共(布)中央审批,随即获得批准。        1940年4月初,处决波兰战俘的行动正式开始。数百名被俘的波兰军官被从上述三个战俘营带上汽车,秘密运往行刑地卡廷森林。行刑人员站在波兰战俘身后,用手枪对着他们的后脑开枪。掩埋之后,苏方人员在上面铺上了厚厚一层土。不久,第二批战俘又被运到该地同样处理。直至当年5月中旬,苏联方面在卡廷森林共处决波兰战俘4421人。他们分别被埋入8个大坑,上面铺满松树和白桦树。除卡廷森林外,苏联方面还在斯塔罗别利斯克战俘营枪决3820人,奥斯塔什科夫集中营枪决6311人,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的其他战俘营和监狱枪决了7305人。加上卡廷森林枪决的4421人,共计21857人,其中包括约1.5万名波兰官兵俘虏。        历史的真相只有一个。但是,在政治的棋盘上,一段历史会有许多种版本,那是因为政治家们的目的不一样,对人民的态度不一样。然而这段惨案告诉我们,伪装过的历史,在穿帮的那一天,当年的谎言制造者,将如何被世界唾弃。(摘自《看世界》)      http://bbs.21newyouth.net/thread-28401-1-1.html

阅读更多

中国报道周刊 | 温家宝离叶利钦有多远?

  近年来,常有人将溫家寶比之中國的“叶利钦”,近日更有文章指溫家寶在大连谈“以黨代政”、“黨政分开”,是“温的宣战书”,温“要当中共真正的‘叶利钦’”(详见《溫家寶批“以黨代政”透两大信息:老江病危  胡总失控 》)。   那么,溫家寶到底是是不叶利钦。要搞清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看看溫家寶离叶利钦有多远就知道了。   其一缺经验。   叶利钦生于俄罗斯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达里茨基区布特卡村一个农民家庭,父亲蹲地著名的“古拉格”集中营,家庭成分很不好。 30岁时加入苏联共產黨,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共產黨内渐露头角,1968年至1975年间任苏共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黨委建筑处处长;1976年至1981年间任苏共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黨委第一书记;1981年至1985年成为苏共中央委员会成员。   1985年4月起他领导中央委员会建筑处;6月至12月时任苏共中央委员会建筑问题的书记;同年获戈尔巴契夫调任为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1987年11月至1989年5月任苏联国家建设委员会第一副主席。从地方小吏当主政首都的第一大员,典型的是从地方一步一个脚印上来的,履历比较完整。   而溫家寶的履历则相当简单,出身于小学教员家庭,出了校门就跑到甘肃搞地质,又被直接调到地质部门当副手,不久即调入中共中央办公厅,从此在高墙大内中再没有出来。比之叶利钦,温缺乏最基本的地方执政经验,尤其缺主政一部或一地的经验。   这份经验的缺乏,在其后两人的作为中影响很大。起自地方的叶利钦,对苏共体制及社会问题自是亲身感受,拥有第一手资料,所以在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和苏联国家建设委员会第一副主席期间,能够直面问题,大胆改革,犹死不悔。这份经历中,叶练的是敢作敢为的性格和拯救乾纲的本事。   而温则在大内当中战战兢兢,历任三位總書記,期间更经过陆肆的血雨腥风。虽然说可以对民间疾苦、社会问题有间接经验,就算本人有关心天下疾苦的情怀,对一切问题能感同身受,但所干所学所悟,终究是搁靴搔痒,没有实践经验,就算有些感悟,顶多也是纸上谈兵,更何况在他当总理之前,是否能纸上谈兵我们都不知道。且大内之内,主要练就的是阿谀奉承,看脸色行事,投机取巧的本事。经陆肆血雨腥风而不倒,可见温在这份主业上的本事,的确也练到了家,等其突然熬到总理宝座,天下皆惊,说明其官场术已至化境了。对照叶利钦,温练得的偷取乾纲的本事。   其二缺担当。   缺经验很重要,但就算有经验,有情怀,也还是不够的,还得敢于担当。一般敢于担当的人,青少年时就表现出一种敢于挑战、敢于破除禁忌的性格来。叶利钦的相关传记都记述过他青年时代的一桩事,叶亦曾偷偷爬入红军的军火库,在偷手榴弹时被炸伤。典型一个坏孩子。   溫家寶正好相反,虽然他也爱好体育运动,并且在日本访问时打过棒球,与中学生打过蓝球,与市民一起打过太极。但所有这些,都是在镜头面前有意为之的“亲民表演”或“个人秀”,与红地毯上女演员们扭捏作态并无本质区别。所有关于温的传记中,也都把温写成一个家教甚严的乖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当然,他可能也很淘气,只不过传记作者为“总理讳”没有写罢了。但从他的性格看,再淘气也淘不到叶利钦那种逆反程度。   这种性格上的差异,导致在现实中,就是敢不敢于作为的问题。比如,叶利钦在莫斯科主政期间,以灵活大胆的作风著称,挑战当时僵化的黨政机构,但此举激怒保守派,亦受到戈尔巴契夫本人的谴责。   但叶利钦并没有因此收敛,而 是更加勇敢,1987年11月11日他批评戈尔巴契夫的政策而被免除莫斯科第一书记职务。1988年2月17日,又被进一步革除政治局候补委员职务,并于5月失去部长级职衔。   至此,叶利钦与苏共关系陷于谷底,但他依然秉性不改。1989年3月,他以89.4%得票率当选苏联国会议员,重返政坛,并成为“民主反对势力”实际领导人。1990年5月俄罗斯联邦举行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他当选为俄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两个月后,在苏共二十八大上,叶代表的“民主纲领派”提出改造苏联社会的一系列措施,但未获大会接纳,会议结束后他随即宣布退出苏联共產黨,结束近30年的共黨生涯。   如此绝决,请问溫家寶有如此的担当和勇气吗?已经十谈“政改”的溫家寶,言论涉及政治改革的方方面面,但行动却永远是零。   但比之当年叶利钦头上的苏共保守势力,身为当今中國第二号实权人物的溫家寶,改革时机与改革环境,尤其是权力基础,要比叶利钦强得多了。   天时方面,叶利钦时代并不比中國 当今拥有政治改革的更多意愿,现在中國全民渴望民主政治改革远远多过当时观望、迷惑的苏联民众。   地利方面,中國30年经济改革积累的经济成果和造成的社会问题,都给政治改革积下积极因素。经济成果可以保证社会转型的成本负担,而社会问题彰显则为政治改革提供了多处突破口和明确的道路选择。作为国务院总理,只要他愿意,随便选一个社会问题深入改革下去,都有可能突破体制藩篱。叶利钦当年就是这么做的,而不是像温自己那样强调的,非要从上面全总体上改。   人和方面,溫家寶已经坐拥近10年总理宝座,手下精兵强将如林,除中共最高层以外,省部级及以下的中共官员,大多数是支持改革的,尤其是那些平民出身的官员,急欲突破各种因血缘、裙带造成的权利壁垒,希望通过公平公开的竞争上位。而举国百姓,无不被腐败利益集团、官官相护、官商勾结的现实弄得义愤填膺,政治改革只缺一位领袖,而不缺民心和社会条件。   这样的形势,比如叶利钦那时身旁观望的群众不知强过百倍。但溫家寶就是没有做,缺勇气,尤其是真正缺那种忧国为民的担当,大概是重要的一个原因。   其三缺清廉。   这个问题其实 余杰 已经在《中國影帝溫家寶》中说得很清楚了。 余杰 说,当时作为高级官员的叶利钦,尽管在共產制度下享有“超级共產主义”的优越生活,但他和家人并未深陷到腐败体系之中。这就使得叶利钦在倡导改革的时候理直气壮,有充裕的回应政敌攻击的回旋余地。而溫家寶家族早已参与了瓜分国有资产的竞技比赛,他的妻子和儿子都已经腰缠万贯,比起政治局的其他同僚的家族的腐败来毫不逊色。故而,溫家寶与政治局的同僚们在利益上有着更大的纠缠,遂使得其推动政治改革的动力不复存在。   需要补充的是,溫家寶不仅因此失去了真正推动政治改革的动力,甚至反此道而行,将“政治改革”作为一个掩盖家族腐败问题、对抗政敌以此攻击的手段。这方面国内外已多有评论,几近定调了。   其实最缺乏的,大概还有一份真诚。   两下比较,谁都不怀疑叶利钦当年的真诚,但很多人都怀疑溫家寶的真诚。这就是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   社会对于溫家寶谈政改,有各种解读,或曰树立个人形象,如在深圳抢在胡錦濤前面先谈政改,风头出尽,令小胡难堪;或曰树立民主形象以掩盖家族腐败,如其子被爆搞私募凭内幕圈钱后,温又借胡出访之际发表纪念胡耀邦文章,撩拔人们对耀邦的记忆,以示自身为耀邦、紫阳传人。再如刘志军案发,其妻其亲信被传涉案,温在英国发表政改演讲;或曰推卸责任,如在美国借CNN大谈没有政治改革,经济成果将丧失,将中國经济及社会政策之失败,转推体制;或曰权力斗争,如是次公开批“以黨代政”,被认为矛头指向胡錦濤,同时趁江病危捞取政治分数……   如此等等,各方评论所言或有不确,但大体上反映了民间及舆论对温的基本看法。这些看法的背后,其实就透露出社会民众及精英人士对溫家寶真诚之心的普遍质疑。   一个还没有有所作为的政治人物,其真诚在没有作为之前就被普遍怀疑,大概只说明两种情况:   一是这个人物原本就不真诚,他的所作所为,本来就是演戏给大家看,每次演戏的目的可能有所不同,但都是把群众当猴耍。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更何况你天天演,重复演,一双破胶鞋有意补好几回,再傻的群众也看透了。   二是缺勇气,缺担当,又不甘心沉沦。于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论,激起某种变化,然后静观待变,以图渔利。有了自己的小九九,希望把别人撺起来当炮灰,也就难怪显得不真诚了。   行文至此,溫家寶是不是叶利钦,其实也就有了答案了:中共肯定会出现一个叶利钦,但绝不是溫家寶。未来中共的叶利钦,肯定是要以溫家寶为反面教材,为靶子,来展现自己的勇气、担当和真诚的。   到那时,那些现今的政改大话王们,大概只有小丑的命运了。   作者:列支敦 中国报道周刊 , 2011-09-22. | 添加评论 | No comment 原文地址 温家宝离叶利钦有多远? 通过Google Buzz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Twitter关注 中国报道周刊 通过RSS 全文订阅 通过电子邮件 全文订阅 文章分类 百家争鸣 . 欢迎大家投稿, 点这里 发送投稿邮件 相关日志 邓小平的吐痰外交 (19) 邓小平与赵紫阳的悲剧 (0) 赵紫阳——盖棺未能定论 (3) 胡耀邦与中国改革 (1) 温总理要继续流泪的四大理由 (4) 温总理的诗作《仰望星空》 (1) 温家宝,中国人民的大英雄 (0) 温家宝,中国人民的大英雄 (3) 温家宝非叶利钦 (0) 江青等人如何制造诬陷刘少奇的三顶帽子 (5) 江泽民“逝世”代表什么? (1) 正确认识江泽民 (6) 朱镕基与俾斯麦的简单比较 (0) 我看朱德当主角 (1) 孙中山,近代政治文明的一束曙光 (0) 孙中山对民国的不满 (2) 周恩来的军事领导艺术 (1) 周恩来力举邓小平第二次复出 (1) 吴仪女士四年前的宏伟设想 (8) 写在一位中国强人入土十周年之际 (0) 关于刘晓波,别问我有什么意义 (4) 从卡斯特罗的露面想到的 (10) 为胡锦涛主义画像 (0) 不太地道的“访民秀” (0) “后伟人时代”的第一个十年 (0) “匹夫”话“伟人” (42) “军事林彪”和“政治林彪” (1) “二把手”刘少奇 (2)

阅读更多
  • 1
  • 2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