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历史

嗨!历史 | 三峡移民十年:两头无根 想回迁却回不去

长江三峡 2001年为了配合三峡大坝的建设,他们从重庆巫山迁居佛山三水。今年刚好十周年,目前他们只是“基本融入”了当地社会,距离真正的融入还相差太远。他们觉得牺牲这一代为下一代人的发展做铺垫。 记者:许伟明,选自:经济观察报,原题:从巫山到三水移民十年 > > 但要融入当地生活,不像改变口味那么简单。三水区移民办主任陈汉忠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三峡移民只是“基本融入”了当地社会,距离真正的融入还相差太远。 > > 目前广东省各区的移民部门负责人会定期开会,除了反映移民现状、商讨对策外,还有一个重大议题是互通移民活动的信息,以防各地移民之间“串联”起来。 > > 针对此次三水移民十周年,当地政府人士向记者表示,政府对聚餐的态度是“不主张,不反对”。但在乐平镇,一名移民村村主任告诉记者,该镇4个移民村向镇民政部门申请组织聚餐,均遭到反对。 > > 但邹厚斌却告诉记者,这一代移民的使命是“牺牲”,为下一代人的发展做铺垫。 > > 事实上,不少移民和邹厚斌的观点类似,对本代人融入当地社会并不抱很大的希望。 ———————————————————————————————————————— 在其他村得以举行的聚餐上,当地镇司法所、派出所都派人参加。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其实他们是在监督,以防移民喝多了“出事”,又酿成“敏感事件”。 8月15日,佛山三水新岗村。村民把积累了好几年的村财1万多元全部用完。本村大厨光膀子上阵,做出20圆桌的肉、鱼、虾、鸡、甚至还有一道甲鱼汤。 他们在纪念移民的十年。2001年8月15日,为了配合三峡大坝的建设,他们——一共1202人,从重庆巫山迁居佛山三水,在这里的10个移民点安顿下来。 一晃十年。 移民们的重辣口味发生了最明显的变化,他们已经不习惯在菜里放太多辣椒,有些小孩甚至不敢吃辣。所以,在当天的宴席上,有重庆的麻辣口味,也有清淡的粤式炒菜。 但要融入当地生活,不像改变口味那么简单。三水区移民办主任陈汉忠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三峡移民只是“基本融入”了当地社会,距离真正的融入还相差太远。 杨孝军是三水1202名移民中的一员,也是新岗村村主任。过去几年,他带领村里移民持续与政府博弈。纪念宴席上,他拿着啤酒逐桌敬酒,动情地说:“以后的日子一定要幸福。”但如何才能幸福,以及怎样让村民尽早撕去移民标签,他心里没底。 融入是个漫长过程,过去的十年才刚开始,杨孝军以及所有移民,还要再经过数个漫长的十年才能真正成为当地人。

阅读更多

嗨!历史 | 胡耀邦:改革户籍制度能促进农民富裕

1983年12月30日,胡耀邦视察四川省兴文县石海洞乡 耀邦同志看到了农民历史和现实的户籍问题,并把改革 户籍制度 提升到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农民富裕,发展小城镇建设,解放生产力的高度来认识。 作者:胡德平,选自:《南方周末》,原题:父亲读《三国演义》的几个片断——刘禅降表 耀邦同志看到了农民历史和现实的户籍问题,并把改革 户籍制度 提升到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农民富裕,发展小城镇建设,解放生产力的高度来认识。父亲看《三国演义》不光看热闹,也吸收了古典文学大量的智慧和知识。他对刘禅进降表的注意和议论,非常引人入胜。(之一) 延安 时期,是父亲读书最多、最刻苦的时期之一,当时他藏有很多图书。1945年秋,因为要去前线,他把所有的书籍都埋在王家坪某处,解放后去找,一直没找到,为此他遗憾不已。他读书的速度很快,并有对重点语句用红笔划道、写批注的习惯。 延安 老同志传说,毛主席对父亲的读书有个评论:“好读书,不求甚解。”究竟如何,我没有仔细求证。这句话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的名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似有多种解释。两晋时期玄学盛行,对古代经典著作的注释解说很杂乱,不少注解繁琐无聊,已失原著本意。陶渊明自谓 “不求甚解”,倒也是种反教条主义的学习方法。我知道,父亲对革命导师的书籍,非常强调读原著,认为辅导材料必要,但并不十分看重。他认为这些材料往往这一时期是一种解释,那一时期又是另一种解释。 延安时期也是全党理论水平大大提高的时期,当时党内对中国社会、农民问题、阶级斗争、民主革命等等重大问题的认识,已经有了一条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似乎仍然处于一种不甚了了的状态。 父亲非常喜欢我国的古代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和《西游记》。我猜想这些书他在延安时期都已看过了。上世纪80代,影视节目放映《三国演义》、《西游记》时,他是一个热心的观众,每晚看完“新闻联播”后,如无公务在身,他就看看电视。我有时见父亲如此欣赏这些节目,心中也十分纳闷,在我看来,这都是为青少年准备的娱乐节目呀! 我读《三国演义》,只集中精力看到“火烧赤壁”,顶多看到关羽被俘就义,以后章节基本上就不看了。 2011年6月19日,四川省原政协主席廖伯康前辈,和我有次长谈。有一部分内容谈到他和我父亲的交往和工作关系。其中一段往事,是父亲在重庆谈《三国演义》的一百一十八回,刘禅进降表的那一回。 1983年12月末,父亲在四川省考察工作,当时重庆是计划单列市。其间,父亲和四川省、重庆市的谭启龙、杨汝岱、王谦、廖伯康和鲁大东等同志有过多次座谈。座谈的内容很广泛。在潘家坪宾馆,父亲问,重庆市现有人口多少?重庆的同志回答得很清楚。父亲又问在重庆市的总人口中,干部多少,教职员工多少,所有吃皇粮的人数有多少?这下难住了重庆的同志。父亲一笑,请他们找本《三国演义》,仔细看看第一百一十八回——《哭祖庙一王死孝,入西川二士争功》。 宾馆里无此书,重庆同志说,车队出发的下一站是永川,到永川再找书吧。不想到了永川,仍未找到。车到泸州后,才找到一本《三国演义》。拨乱反正之初,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之贫乏,由此可见一斑。《三国演义》这一回,记录了蜀汉当时的人口、户数、官吏和军队兵员的情况,读之让人感慨深思: (后主刘禅)遣尚书郎李虎,送文簿与艾(邓艾):共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仓粮四十余万,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余物在库,不及具数。择十二月初一日,君臣出降。 这组数字,读小说的人未必有兴趣,但对读历史,对执政党的领导同志来讲,则是一份宝贵的社会、经济、政治史料。蜀汉的悲剧有两层意思,一是汉祚衰微已久,腐败不堪,还想什么“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那都不是历史潮流所向。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了,“奸相”曹操却做了“苍天已死”遗嘱的执行人。二是蜀汉出了那么多忠良、英雄,做了那么多北伐的努力,但最后还是被魏消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老天何其不公。 蜀汉灭亡,还有更深刻的原因。这就是其社会经济实力过弱,人民负担畸重。试想全蜀人口94万,官吏兵将总合14.2万,脱离生产,吃皇粮的人数,占总人口的15%,即6个人就要养一个吃皇粮的人,负担怎么能不重?如果把94万人口中女性去掉,老小去掉,姑且算37万人,那么就是两个生产者要养一个吃皇粮的官吏和大兵。 诸葛亮、姜维以攻为守,已知事不可为而为之,也只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蜀军屡次北伐不果,国力损耗极大,致使蜀汉后期忠勇的征西大将军张翼、右车骑将军廖化都深感“蜀地浅狭,钱粮浅薄”,发出“连年征战,军民不宁”的忧叹!同时,蜀汉人口不堪重负,逃亡、脱籍的人口也不在少数。

阅读更多

嗨!历史 | 苏联解体前戈尔巴乔夫乞求德国援助挽救权力

戈尔巴乔夫 最新揭秘的档案显示,在苏联行将崩溃之时,陷入绝望中的 戈尔巴乔夫 ,曾奋力挽救手中的权力,一再乞求 德国 给予经济援助,以拯救国家。 作者:石渝,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20年前的8月19日, 苏共 强硬派发动反对 戈尔巴乔夫 的军事政变。之后不久,苏联轰然倒下。 自此之后, 戈尔巴乔夫 被相当一部分人认定坐视苏联崩溃,是搞垮了苏联的“元凶”。 最近, 德国 《明镜》周刊记者克里斯汀•尼夫寻获到之前不为人所知的文件。这份最新揭秘的档案显示,在苏联行将崩溃之时,陷入绝望中的戈尔巴乔夫,曾奋力挽救手中的权力,一再乞求 德国 给予经济援助,以拯救国家。 尘封20年的档案 米哈伊•戈尔巴乔夫,妻子赖莎,以及众位亲信,在那场由克格勃、军方领导层及内务部长发动的未遂政变中幸存下来。戈尔巴乔夫是当时 苏共 领导人,是苏联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位总统。 1991年8月22日,他们返回莫斯科,结束了在克里米亚岛度假别墅里的3天被软禁生活。当地时间凌晨2点15分,飞机抵达首都莫斯科。 6万民众聚拢在俄罗斯白宫前。这里是苏联时期原俄罗斯共和国的议会大楼,也是俄罗斯共和国最高苏维埃所在地。白宫,成了戈尔巴乔夫支持者的战斗堡垒。当电台传来戈尔巴乔夫已从软禁中被释放的消息时,民众欢呼雀跃,高喊“总统,总统”,一直等着60岁的戈尔巴乔夫出现在眼前。 然而,戈尔巴乔夫却让胜利喜悦中的支持者大失所望。他没有直接从机场跑到白宫支持者身边,也没有和支持者一道庆祝胜利的到来和阴谋者的被挫败。 戈尔巴乔夫获释,仅是因为政变者惧怕民众血流成河,才不愿贸然攻打白宫,才令“国家紧急状态”流产,而非反对政变的政客们坚定地表达了对戈尔巴乔夫的忠诚所致。 戈尔巴乔夫命令司机开往官邸,一到官邸就马不停蹄地工作到凌晨。第二天一大早,他又驱车前往克里姆林宫,又继续工作。 戈尔巴乔夫不去面晤支持者,按今天的标准,肯定是公共关系上的“失礼”。然而,克里米亚半岛3天的软禁,不仅搞乱了整个国家,也令戈尔巴乔夫失去了内心的平衡,尤其是爱妻赖莎内心的平衡。 第一夫人赖莎为这3天梦魇付出了沉重代价。她是躺卧在航班上返回莫斯科的。她眼膜血肿,口齿不清,半身失去知觉。医生们先是诊断为中风,之后又判为高血压严重反应。 苏联存续差不多69年之后突然陷入绝路,那些天给戈尔巴乔夫的压力之大,令其手足无措。今天被拥护为政治明星的,不是昔日克里姆林宫主人,反而是他过去的门徒鲍里斯•叶利钦。 政变结束后不久,叶利钦下令禁止苏共的所有活动。而那时,戈尔巴乔夫还是苏共的总书记。除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之外,其他共和国分离主义运动异常高涨,戈尔巴乔夫很快沦为无邦之总统。不久,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唯一剩下的核心共和国俄罗斯,也失去了控制。

阅读更多

嗨!历史 | 周恩来两次挨批:章含之为前程参与批周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23日 – 09:13 | 2 次阅读 | 已有 0 条评论 章含之 章含之 批评 周恩来 曾这样剖析自己: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前程’,随着那汹涌而至的浊浪,说了违心的话,做了违心的事,伤害过好人。尤其在周总理蒙受屈辱时,我们并未能为他做一点事减轻他的压力。 作者:孙言诚,选自:《历史学家茶座》第20辑,原题: 周恩来 两次挨批真相 1973年是 周恩来 命运多舛的一年。1月13日,因膀胱癌恶化,排出大量鲜红的血尿。3月10日,他住进玉泉山施行第一次电灼术治疗。令人欣慰的是肿瘤甚小,术后几天尿色就清澈透明了。总理很高兴,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设“烤鸭宴”答谢医生护士,他以为自己已经康复了。 不料,7月和11月,两次“批周”,使周的病情急剧恶化。第一次“批周”后,再次发现全程血尿,膀胱癌复发,大夫的意见是立即住院。但接踵而至的第二次“批周”会,使大夫们只能望病兴叹。二次“批周”后,肿瘤迅速增长,每天的出血量由几十毫升到了二百多毫升, 周恩来 终于告别了西花厅,住进305医院,直到去世。 两次“批周”, 章含之 都是近距离的亲历者。别说是大红门内的历史,就是在共和国的历史画卷上,这两次“批周”都可算得上是浓重的一笔。我们多么希望在章的书中能看到这段历史的真相,遗憾的是,惊心动魄的政治风云被凄美、哀艳的浪漫故事掩映得面目全非。 第一次“批周”源于外交部《新情况》上的一篇文章。周恩来第一时间看到了该文,十分赞赏。可当有人把文章拿给 毛泽东 看时,毛却勃然大怒。7月4日,周去玉泉山治疗,毛召见王洪文和张春桥,说:“你们两位是负责(十大)政治报告和党章的,今天我请你们来谈几件事。”于是海阔天空地讲了一席话。其要点是—— 都说此文不错,我一看呢,也许我是错的,你们贵部是正确的吧!不过与中央历来的,至少几年来的意见不相联系。 你们年纪还不大,最好学点外文,免得上那些老爷们的当,受他们的骗,以至于上他们的贼船。(原话是“上乔老爷、姬老爷的贼船”。) 我这几年名声不好,世界上唯一的马克思一盏明灯是在欧洲,那个地方放个屁也是香的……“明灯”是用我的名义写的,我就没看。凡是这类屁文件我照例不看。总理的讲话也在内,因为不胜其看。 结论是四句话:大事不讨论,小事天天送,此调不改正,势必出修正。将来搞修正主义,莫说我事先没讲。 当晚,张春桥通知周恩来,要求召开政治局会议,传达毛的讲话。周遵命主持会议,传达了对自己的批判。其实,早在7月2日夜,王海容已经把谈话内容通知了周恩来。而 章含之 知道此事比周恩来又早一天。那是7月1日下午,章在政协礼堂开完章士钊治丧会后: 一辆汽车疾驶过来,我当时的那位“通天”朋友从车上下来,急匆匆找到我,说来给我“打招呼”。她说在我离开北京的一周内(章要去香港迎父亲骨灰)外交部可能要出大事。右倾错误是肯定的,乔冠华也肯定要涉及,要受批判。他说要我有思想准备,究竟是站在革命路线一边,还是死心塌地跟乔老爷走。(《十年风雨情》)

阅读更多

嗨!历史 | 上将赵南起:毛岸英不是在弄饭时遇难的

毛泽东与毛岸英 赵南起: 毛岸英 处理完文件以后,可能到彭总那儿找点吃的。有些人光强调后面这点,说弄饭时被炸死了。其实不是,是处理公务,完了以后饿了找饭吃。 口述:赵南起,整理:高芳、秦千里,选自:《纵横》杂志2010年第8期 > > 上午10点左右,四架美国飞机钻出云层,掠过了大榆洞。敌机过后,警报没有解除,我们仍待在山上。这中间, 毛岸英 不顾生命危险,下来处理急件。处理完以后,他可能想去再找点吃的。现在的人根本想象不出我们平时吃什么。那天早上没有饭,吃的是高粱粥,还不是高粱米粥,因为高粱的皮都还没有褪掉。那时候根本没吃的,只能找点高粱熬粥当饭。高粱皮都还没剥开,吃进去后,拉出来的还是高粱。所以, 毛岸英 处理完文件以后,可能到彭总那儿找点吃的。有些人光强调后面这点,说弄饭时被炸死了。其实不是,是处理公务,完了以后饿了找饭吃。 就在几分钟后,敌机突然返回,直接瞄准洞口的两栋房子,一个俯冲下来,投下了凝固汽油弹。瞬间,这两栋房子变成了火海。我马上意识到,岸英同志下去以后没回来。我的第一反应是:出事了! 敌人飞机走后,我是第一个下去的。当时房子都烧着了,离房子30多米的地方有两具尸体,也都烧焦了,已经认不出谁是谁。我知道,毛岸英身上有两件标志性的东西,一个是他的手表,一个是手枪。他有一块苏联手表,是他的岳母送给他的;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 斯大林 为了表彰毛岸英在卫国战争中的表现,曾送给他一支手枪作为纪念,他一直带在身上。我根据这两样东西,终于辨认出毛岸英的遗体。后来管理处的处长叫来十几个人把遗体用白布包起来,就地找了一些木板,简单做了一个棺材,临时安葬在他牺牲的地方——大榆洞的一个山坡上。一起牺牲的还有彭德怀的一个作战参谋。 “ 毛泽东 的儿子也得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19日,我跟随彭德怀司令员,开赴朝鲜战场。 志愿军总部最初设在朝鲜北部山区的大榆洞,居住条件十分简陋。大榆洞有一个废弃的金矿,矿洞口不远处,一栋两间的简易房,是彭德怀的办公室,彭总在那儿吃住和办公。离此不远处是一栋三间的房子。中间的大房间是大通铺,十五六个参谋住;两头各隔开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间:东头是作战处的处长丁甘如和副处长杨迪住;西头是我和毛岸英住。我住这个房间本来是不够条件的,但由于毛岸英是俄语翻译,我是朝语翻译,两个人住一起,工作起来方便一点。就这样,我升格了。 毛岸英是1950年10月22日晚上入朝的。他先住进去,第二天我才搬进岸英同志的房间。这是一个13平方米的小住处,放着两张行军床,有火车硬卧那么宽。我发现里面已经住了一个人。他身材比我高一点,大概一米七八左右,挺魁梧,长得也帅。我俩年龄相仿,都是20多岁,但是他看起来举止庄重,显得很成熟。 因为是初次见面,我就先介绍了一下自己,然后问他:“您贵姓啊?”他看了我一眼,说“我姓毛”,也没说叫什么。我说:“跟你住一个屋我很高兴,希望你能帮助我。”我先把自己的经历说了一下:我是干什么的,怎么来的,等等。然后他说:“不瞒你说,我叫毛岸英。”那个时候也没电视,我从广播里听到过这个名字,觉得耳熟,但也不敢乱猜。他看我愣住了,就说:“我就是毛主席的儿子。”我很惊讶,他又说:“毛主席的儿子也得抗美援朝啊。抗美援朝,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份责任,毛主席的儿子也不能例外!”我听他说得很到位,起点也挺高,心里很佩服。 我俩就这样认识了。从那天到11月24日上午10点多钟毛岸英牺牲,我俩共相处31天。 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 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的身份是彭德怀办公室的秘书兼俄语翻译。虽然是彭德怀的秘书,但并不参与作战。另外,俄语翻译的工作也并不是很多。毛岸英经历十分丰富。他从小吃苦,8岁的时候就随母亲杨开慧一起入狱。杨开慧牺牲后,他在上海过了几年流浪的生活。后来又被送到苏联学习。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毛岸英主动要求上战场,他曾在一支坦克部队中担任连队的政治副连长(相当于指导员),随大部队一起进攻柏林。苏联卫国战争结束后,毛岸英回到中国,毛主席又让他去当了两年农民。全国解放以后,他又下工厂当工人。那个时候,中国实行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毛岸英是苏联的大学毕业的,又当过兵,回国后当干部足够资格。可他入朝前只不过是一个总支书记。我小学毕业,他大学毕业;我入朝时才革命5年,他从小就革命;我23岁,他比我大5岁。我当时已经是县团级干部待遇了,可他跟我一样,也是县团级干部待遇。 毛岸英在政治上很成熟。他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我们这些首批参加志愿军的,都是组织决定、个人服从。在当时,对个人而言,到朝鲜意味着可能死亡。可毛岸英不一样,没有任何人、任何组织要求他、动员他,而是自己主动找到彭德怀,请求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这得到了他的父亲 毛泽东 支持。按照他的话说:“毛主席的儿子也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是全民族的任务,不能因为是毛主席的儿子就例外。” 跟他住一起的时候,我发现,毛岸英的上衣口袋中总是装着一张女同志的照片,空闲时他就会拿出来看上几眼,晚上睡觉前更是小心翼翼地将照片放在枕头旁边。我不知道他已经结婚,就问道:“是你的对象吧?” 毛岸英非常自豪地说:“不是对象,是老婆。”说着,把照片递给我,“看看,怎么样,漂亮吧?” 此时我才知道毛岸英是新婚燕尔。他的妻子叫刘思齐。毛岸英每次谈到自己的新婚妻子,总是眉飞色舞。我看得出来,他俩感情很深。后来我才知道,毛岸英入朝前夕,刘思齐正在北京医院住院。他没告诉妻子自己要到朝鲜去,只说“我这次出门时间长一点”。入朝后,虽然志愿军司令部和国内的电报往来不断,国内来人也不少,可他一直没给她写信。他感到,不告诉她不好;告诉她,又怕她担心。他还说:“父亲常说:战争时期,儿女情长,会误大事的。”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