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

一五一十 | 《大学杂誌》──台湾政治转型的先声

作者: 張鐵志   「《大学杂誌》可说是继《自由中国》与《文星》杂誌之后,第一本批判国民党极权政治的刊物。这本杂誌基本上是集合一群知识分子「坐而言」的刊物,一群年轻的知识分子集中以《大学杂誌》为基地提出他们的批判性论述。」 ──张俊宏 1969年,三十岁的张俊宏还在中央研究院作为口述歷史工作的临时人员,但被一个朋友介绍加入一份杂誌:《大学杂誌》。 那时,台湾歷史正处於漫长的寒冬。整个六零年代,年轻人感嘆自己是失落的一代、苦闷的一代──因为他们在政治上完全被党国体制噤声。 1968年1月,台大刚毕业的邓维楨和几个年轻人创办了《大学杂誌》。一开始是文化和思想性的,没有政治敏感性题材,只有高谈知识份子的抱负。核心人物陈少廷写说,他们是「这一代的智识份子,完成五四未竟的事业」,希望「藉善意的批评和理智的建议,来协助政府、策励政府。」。亦即他们延续的中国现代化运动的知识分子传统。 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年轻人创办的小杂誌,竟遇上时代的巨大变局。歷史的寒冬正近尾声,春芽已经蓄势待发。 1970年,爆发钓鱼台事件,身在美国的台港学生发起保钓运动;同时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席次岌岌可危。国民党政权和台湾这个小岛,遭遇到韩战之后最大的危机。鬱闷以久的知识青年以及归国的年轻学人於是热血满腔。 他们的机会来了。1970年十月,国民党秘书长张宝树在党中央召开两次青年座谈,陈少廷、杨国枢、丘宏达等人都参加,而张俊宏其时已经进入中央党部工作。座谈会之后,当局提议他们办一本杂誌来表达年轻知识分子的心声,会中有人建议开放「大学」杂誌让大家参与,於是「大学」杂誌在71年元月正式改组,社长陈少廷,总编辑杨国枢,执行编辑邱立本,社务委员多达五六十人,多为年轻学者和企业界人士。 改组后的《大学杂誌》开始提出一篇篇猛烈的政治批判。1971年元月號的,有刘福增 、陈鼓应、张绍文联名发表〈给蒋经国先生的信〉,陈鼓应的〈容忍与了解〉、陈少廷的〈学术自由与国家安全 〉 、林钟雄〈臺湾经济发展的问题〉等重要文章 。 1971年4月,《大学杂誌》由93名学者、中小企业家等共同署名的〈我们对钓鱼臺问题的看法〉。也是 在这一个月的15日,以港澳侨生为主的学生走出校园去美日大使馆抗议,点燃了台湾保钓运动。5月出版他们出版保钓专號。 七月十五日,尼克松宣布周恩来已经与季辛吉签署共同声明,以及他將於次年访问北京,这对台湾社会造成巨大震撼。 10月,张俊宏在《大学杂誌》发表〈臺湾社会力分析〉,用社会科学的分析法对旧式地主、农民及其子弟、知识青年、財阀、企业干部及中小企业者、劳工及公务员等阶层性格深入剖析。同期,由杨国枢、张俊宏、陈鼓应等15人联合署名发表《国是諍言》,分別从人权、经济、司法等方面,討论国会改造、政治革新与法统延续等敏感问题,且明確要求国会应该改选。陈少廷的文章〈中央民意代表的改选问题—兼评周道济先生的方案〉更是指出中央民意代表已经失去民意代表性,已经成为「特殊利益的特权阶级。」国会改选成为后来二十年民主运动的主要诉求,並且到整整二十年后才完成。 也是在这个月,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风云动盪。更多人认识的,不能只怪罪联合国,而是必须革新內政,发奋图强。 作为一个以知识青年为根基的杂誌,《大学杂誌》和这一年的青年运动结合紧密。他们不仅刊登保钓运动的文章,也在下半年和台大学生组织合办座谈会,如十二月他们在台大举办一场陈少廷与周道济针对中央民意代表改选的大辩论,全场爆满──这是战后对於国会改选最公开的一次討论。在十一月號上,王杏庆、王晓波、钱永祥等十五人联合发表「这是觉醒的时候了!」,是一份带有左翼批判色彩的宣言。 进入1972年,这个结合更加紧密。几位在保钓与校园运动中最活跃的台大学生王杏庆、钱永祥、陈玲玉、洪三雄、王復苏被邀请成为社务委员。同时在杂誌和台大学运中扮演积极角色的陈鼓应则於一月发表文章「开放学生运动」。当年担任「台大法言」主编的洪三雄在后来的回忆中也说,「《大学杂誌》的主张和《台大法言》的言论,其实是相互呼应的。」 1972年元月这期,又有十多人联名发表「国事九论」,提出更具体的政治与社会改革方案。 张俊宏回忆说,「青年问政运动发挥文字上的参与,至此已达到最高潮的阶层。」 但这个高潮也是结束的开始。一方面是在这个混沌的转型肇始期,杂誌內部在许多重要问题上出现分裂。当时担任执行主编的郑树森在今年发表的回忆文章上指出,保钓专號以及要在多大程度上和学运结合,在內部有不同看法並成为分裂根源:荣誉社长丘宏达担心这样下去,官方会封杂誌抓人,但是张俊宏、陈少廷等人却希望帮助把学生运动搞大。 南方朔则认为內部有土洋矛盾和省籍矛盾,但当时总编辑杨国枢不认为有省籍矛盾 。 更关键的是,到了72年三月,国民大会选出蒋介石连任第六届总统,並通过「动员戡乱时临时条款」,决议在「自由地区」得以定期办理中央民意代表增补选,而准备接班的蒋经国也已权力巩固:五月,他正式担任行政院长。根据张俊宏的描述,「在民国60年代初期,蒋介石的权力移转至蒋经国的过程中,一些元老重臣仍为阻力,而且最主要是集中在立法院;蒋经国本身需要借重外力,清除这些亲政的阻碍。简单地说,他需要「红卫兵」。一俟蒋经国清理了战场,接著下来就是兔死狗烹了。 」 的確,就在蒋经国当上行政院长后的次年初, 一面收编部分和大学杂誌有关的学者进入国民党,另一面开始打压──年底,杨国枢受到压力辞去总编辑,编委会解散。73年初警总搜捕台大学生,而台大哲学系解聘大学杂誌中和学运关係最密切的陈鼓应和王晓波,是为「台大哲学系事件」。大学杂誌自此一蹶不振。 最早对大学杂誌提出系统性分析的南方朔曾经称呼这个杂誌是「中国自由主义的最后堡垒」,並指出大学杂誌的几个重要意义:一个是代表以战后「代间政治」为基地的新世代政治开始出现。其二是本化化的力量开始出现:此前的知识分子都没有像大学杂誌中有如此多的本省籍知识分子。 大学杂誌可以说是在台湾关键的歷史转变时刻──外部危机和內部权力改组──所出现的知识份子团体。张俊宏形容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从未有国的安定环境中受完整教育的新生代」所推动的「青年问政革新运动」(1977:2-6-11,转自萧阿勤 p94) 。 他们在掌权者的利用下点燃了改革之火,虽然很快被扑灭,但是火种已经埋下。此后大学杂誌的知识份子集团此后分成三股力量:自由派的学院知识份子加入「中国论坛」杂誌,左翼知识份子成立「夏潮」,而张俊宏、许信良等人则走向政治运动。1975年担任民意代表的党外政治人物康寧祥、黄信介与张俊宏 共同创办「台湾政论」,成为 「新生代在野政治人物,和大学杂誌时期的知识份子间的桥樑」(康寧祥语)。这三者都在反对党国体制的力量中扮演不同角色。而台湾民主运动將从这里开始和蒋经国的新一波斗爭。 (本文刪节版刊於新世纪週刊专栏2012.11.05)

Read More

吴心伯:论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战略

吴心伯:论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战略 进入专题 : 奥巴马 亚太战略    ● 吴心伯        21世纪最初的十年,东亚地区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崛起和地区合作的开展,重塑着地区政治、经济与安全生态。在此同时,美国忙于反恐以及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对东亚事务的关注和参与有限。奥巴马执政后,着手调整美国全球战略,结束两场战争,加大对亚太的关注和投入,经过三年来的谋划和实施,新的美国亚太战略已基本定型,对美国与亚洲特别是东亚的关系以及亚太地区形势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旨在探讨奥巴马政府对亚太的认知,分析其亚太战略框架,总结这一战略构想与实施的特点,思考其未来走向。      一、基本认知:亚太与美国      奥巴马政府首先高度评价亚太的重要性。奥巴马总统表示,“这个地区的未来与我们利害攸关,因为这里发生的一切对我们国内的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克林顿国务卿称:“越来越清楚的是,在21世纪,世界的战略和经济重心将是亚太地区。”“……21世纪历史的大部分将在亚洲书写。这个地区将见证地球上最具转变性的经济增长。这里的大多数城市将成为全球商业与文化中心。随着本地区更多的人接受教育、获得机会,我们将会看到下一代商业、科技、政治与艺术领域的地区性和全球性的领军人物的崛起。”①   奥巴马政府认为,对美国而言,亚太在经济上提供了机会,而在安全上则提出了挑战。亚太是世界上经济最富活力的地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 54%,全球贸易额的44%,世界人口的40%,拥有27亿消费者。本地区庞大的新兴经济体不仅通过二十国集团等机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而且也在国际贸易、金融和新技术开发方面发挥强有力的作用。亚太地区快速的经济发展给美国提供了巨大的商业机会。美国出口商品的60%流向亚太地区,美国前15大贸易伙伴中的7个在亚太。美国公司每年向本地区出口3000多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从而为美国创造了几百万个高薪工作岗位。②美国对亚太的出口增长快于对其他地区的出口增长,奥巴马提出的5年内使美国出口翻番的计划的实现,主要寄希望于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市场。但是在安全上,奥巴马政府更多地看到了挑战。中国和印度的迅速崛起正在前所未有地改变着地区力量的界定和分布。暴力极端主义、核技术和导弹技术的扩散、对稀有资源的争夺以及毁灭性的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挑战在增加。军事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一些国家(指中国)有能力挑战美国不受阻碍地进入空中、海上以及外空等全球公共领域。③像小布什政府一样,奥巴马政府对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忧心忡忡,认为中国军力的增强,特别是反进入和区域拒止能力(Anti-Access and Area-Denial)的提高,正在削弱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优势和美军的行动能力。   奥巴马政府敏感地认识到,很大程度上由于小布什政府在亚洲追求狭隘的政策目标,同时也由于两场战争和一场金融危机的影响,亚洲国家越来越怀疑美国积极参与亚洲地区事务的意愿,怀疑美国是否还能履行对盟友的安全承诺,以及长远而言是否有能力在本地区部署必要的资源以维持地区安全。这些亚洲国家的担心是空穴来风,事出有因。亚洲尤其是东亚的变化,美国在小布什时期的政策失误所导致的美国与东南亚的疏远,以及美国实力的相对下降,有可能使美国在这一重要地区的政治与经济事务中被边缘化。政治上,日本鸠山政府在2009年明确提出“东亚共同体”不包括美国。经济上,在2005-2009年间,美国在亚太地区的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下降了3%。④这些无疑都引起了奥巴马政府的警惕。   基于上述认知,奥巴马政府意识到美国需要加大对亚太的投入,发挥在地区事务中的领导作用。克林顿国务卿强调,今后 10年美国治国方略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就是“大幅增加对亚太地区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面的投入”。⑤随着伊拉克战争的终结和美军减少在阿富汗的行动,美国可以将更多的资源投向亚太地区。另一方面,奥巴马政府相信,亚太地区面临的挑战——从确保南中国海的航行自由,到应对北朝鲜的挑衅和扩散活动,再到促进平衡与包容的经济增长——也都呼唤美国的领导。“美国的未来与亚太的未来相联系,本地区的未来有赖美国。美国有强烈的兴趣延续其在经济和安全领域发挥领导作用的传统,而亚洲也有强烈的兴趣看到美国继续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伙伴和起稳定作用的军事影响力”。⑥既要加强参与,更要积极领导,这就是奥巴马政府对美国在亚太地区角色的认知。   为了强化美国对亚太事务的参与,奥巴马政府提出要在本地区开展“前置外交”(Forward- Deployed Diplomacy),就是向亚太地区的每个国家、每个角落配置外交资源,包括高级官员、外交官、发展专家以及永久性的资产等。⑦基于形势的变化,奥巴马政府提出了美国在参与亚洲事务方面应遵循的一系列重要原则。(1)美国与亚洲的交往应以同盟体系和双边伙伴关系为基础。除了保持和发展与传统盟国的关系外,美国还要加强与其他“关键玩家”的关系,包括印度、中国、印尼、越南等。(2)要与本地区国家确立共同的议程。这些议程包括安全上的核不扩散、领土争端和军备竞赛,经济上的降低贸易和投资壁垒、增加市场透明度、促进更加平衡、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政治上保护人权和促进开放社会等。(3)在地区机制的建设上强调有效性。地区机制不能为了对话而对话,要有具体的行动,要结果导向。(4)促进多边合作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积极推进针对特定问题的非正式安排,如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美日澳三边战略对话、美日韩三边战略对话等。支持次地区合作机制,如美国-东盟伙伴关系计划、美国-东盟贸易投资框架协议等。(5)确定主要的地区机制,这些机制应包括所有的关键的利益攸关方,如政治上的东亚峰会,经济上的亚太经合组织,安全上的东盟地区论坛等。⑧      二、亚太战略框架      在东亚和美国都在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战略目标就是要保持美国对地区事务的积极参与,发挥领导作用,更好地维护和促进美国的利益。为此目的,奥巴马政府提出要建立一个更富有活力和更持久的跨太平洋体系,塑造一个更加成熟的安全和经济架构。⑨   在奥巴马政府看来,这样一个安全和经济架构应该充分体现美国地区安全和经济政策所蕴含的基本原则。安全上,确保自由和开放的商业活动,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公正的国际秩序,该秩序强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忠于法制以及所有国家畅通无阻地进入空中、外空和海洋这些全球公共领域。⑩经济上,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开放、自由、透明和公平的经济秩序,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一体化,平衡、包容和环境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高标准、基础广泛的自由贸易协定。(11)在这一系列的安全与经济原则中,“全球公共领域”的概念值得注意。鉴于中国军事能力的发展使其有潜力挑战和制约美国长期以来视为理所当然的干预和主导地区安全事务的能力,奥巴马政府提出并强调“全球公共领域”的概念,强调所有国家有不受干扰地进入全球公共领域的权利,此举旨在确立美国的话语优势,推动建立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公共领域”的“交通规则”。(12)此外,“高标准、基础广泛”的自由贸易协定,也就是奥巴马政府积极推动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TPP),它要体现美国在劳工权利、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并作为未来亚太经合组织要推进的亚太自由贸易区的模板。(13)   在继承过去的美国亚太战略传统,同时又根据新的形势加以调整的基础上,奥巴马政府形成了基于以下内容的亚太战略框架。首先,深化和更新同盟关系。其次,拓展与越来越重要的地区伙伴如印度、印尼、越南、新加坡等国的接触。第三,与中国发展可预测的、稳定、全面的关系。第四,参与和培育地区多边架构。第五,奉行自信而积极的贸易和经济政策。第六,打造更广范围的军事存在。第七,促进民主与人权。(14)   奥巴马政府深化和更新同盟关系的举措有两个特点。一是重视促进盟友的能力建设,例如,与日本合作发展下一代导弹防御系统,与澳大利亚开展在网络空间的合作,与韩国加强反扩散合作,提升泰国和菲律宾打击暴力极端主义的能力。二是重视与澳大利亚的安全关系。如果说后冷战时代克林顿政府和小布什政府都非常重视美日同盟的话,(15)奥巴马政府则着力加强美澳同盟。这既是由于美日在驻日美军冲绳基地搬迁问题上迟迟难以取得进展制约了美日同盟,同时更出于美国亚太安全布局的需要。2011年9月,美国和澳大利亚举行的外长和防长会谈(“2+2会谈”)在加强双边安全合作方面达成两个重要协议,一是将网络战纳入美澳共同防御条约,这是美国首次与北约以外的国家开展这种合作;二是同意美海军陆战队进驻澳大利亚北部的达尔文基地,这是美军首次正式驻军澳大利亚,被认为是30年来美澳同盟关系最大的提升。奥巴马总统在2011年11月对澳大利亚的访问期间正式宣布了这项驻军计划。   美国的亚洲政策长期以来是以与盟国的双边关系为基础的。但是随着亚洲大国中国和印度的崛起、中等国家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的发展,美国传统盟国在地区事务中的分量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应对金融危机,还是解决地区问题(如朝核问题),抑或是促进全球治理,中印等国的作用至关重要。奥巴马政府在传统的盟友关系基础上提出要重视与地区新兴力量发展伙伴关系,是对亚洲政治、经济和安全格局变化的反应,既显示出其外交思维中务实的一面,也带有鲜明的地缘政治考虑。   在奥巴马政府谋求发展伙伴关系的努力中,印度、印尼、越南是三个重要对象。美国与印度关系的实质性改善与发展始于小布什政府时期,在奥巴马执政后得到延续。奥巴马表示,“印度是可以信赖的全球性大国,美国与印度的关系将重新塑造21世纪亚洲乃至全球的国际关系”。(16)美方认为,美印伙伴关系在亚洲、全球安全与繁荣和印度经济增长三方面面临着历史性机遇。在亚洲层面,平衡和牵制中国在亚洲不断增强的实力和影响力是美国对印政策的重要考虑。在这一点上,奥巴马政府基本上继承了小布什政府的对印政策思路,即积极发展与印度的军事合作,鼓励印度在东亚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010年6月,美国与印度举行了首次战略对话。11月,奥巴马访印期间表示,支持印度成为改革后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是美国为提升美印关系做出的重要姿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伊斯兰教国家、东盟的头号大国和二十国集团的成员,印尼也是奥巴马政府重视的亚洲新兴大国。奥巴马政府表示希望通过与印尼关系的发展改善同伊斯兰世界的关系、推动打击东南亚的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以及影响东盟的内部发展和对外关系,诸如东盟在东亚合作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东盟的对华关系。作为与印尼发展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的一部分,美国军方在2010年夏天恢复了同印尼特种部队的关系。奥巴马2010年11月访问印尼期间,与印尼总统苏西洛签署了一份旨在提升双边合作的全面伙伴关系协议,以促进两国在贸易、投资、教育、能源、环境、国家安全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美越关系的进展也引人注目。2010年3月,美越签订了民用核能合作谅解备忘录。同年7月的东盟地区论坛会议上,克林顿国务卿公开支持越南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明确表现出美国要积极介入南海争端的姿态。8月,双方举行了首次防务对话和首次联合军事演习。 2011年9月,两国签署了《防务合作谅解备忘录》,内容包括双方共同“保证海上安全”、“为维护地区安全交换信息”等,被视作两国军事交流升级的标志。此外,美国和越南还在积极探索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在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战略中,中国虽然也是美国谋求发展伙伴关系的“关键玩家”之一,但其对华政策的两面性表现得十分突出。一方面,亚洲地区的稳定、美国和全球经济的复苏、全球治理的推进,都需要中国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美国希望深化和扩大与中国的合作。另一方面,奥巴马政府又深受传统的现实主义思维影响,对中国力量的迅速上升和在亚洲影响力的扩大倍感不安,积极谋求制衡中国。在奥巴马执政的第一年,中美关系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中美领导人就两国关系的发展方向达成重要共识—发展积极合作全面的双边关系,两国的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顺利开展,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20国集团的机制化上合作卓有成效。但是进入2010年,中美关系摩擦不断,既有美国对台军售和美国总统会见达赖这些老问题,也有美国插手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领海争端、在中国周边炫耀武力的新动向。( 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 共 4 页: 1 2 3 4    进入专题: 奥巴马 亚太战略   

Read More

BBC | 东盟峰会预计将通过《东盟人权宣言》

预计本周末东盟峰会将通过《东盟人权宣言》 根据美联社获得的消息,在柬埔寨金边召开的东盟峰会预计周日将正式通过《东盟人权宣言》。 东盟国家领导人在颁布东盟人权宣言时将承诺推动和保护人权,同时推动民主、法治以及优良施政。 该人权宣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打击在东盟国家经常出现的酷刑和非法拘禁。 不过这一人权宣言草案中的某些条款会以“国家安全”或者“公共秩序和道德”为名,限制人权。 美联社获得的东盟人权宣言草案的最后文本说“为了达到国家安全、公共秩序、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和公共道德方面的合理要求,人权和人的基本自由可以受到限制。” 许多人权组织批评说这样的人权宣言远未达到国际标准。 超过60个国际人权组织呼吁东盟领导人推迟通过该人权宣言,以修改草案,纠正目前草案中的一些错误,包括以国家安全和公共道德的名义限制人权。 早些时候联合国人权专员皮莱也对此表示担忧,认为这一没有法律约束力的人权宣言在没有经过适当公众讨论的情况下便匆匆起草。 不过,东盟国家的外交官把这个人权宣言称为是该地区的一个里程碑。尽管并不完美,但能帮助象缅甸这样的国家进行民主改革。

Read More

自由亚洲 | 中国独立学者要求采访中共新领导(图)

中共新任总书记习近平刚上任就受到考验。有中国大陆独立学者日前向中共新领导班子成员发出采访邀请,“拷问”新人新政。外界对中共新班子治下的中国抱予期望。 十八大刚刚结束,习近平将掌控中国未来可能长达十年的命运,胡锦涛裸退也被外界视为未来习近平将掌控更大权力。习近平周四对传媒表示的讲话中多次提及“人民”,让不少人产生好感。也希望他在未来带领中国走向政治经济双改革。 中国独立学者要求采访中共新领导 曾撰书《立此存照:500位中国人的心灵记录》的中国独立制片人杨伟东在习近平上任时向他发出了采访要求,同时也发函给新一届政治局常委,希望能对他们进行面对面采访。 杨伟东周五向本台表示:“十八大给我们带来很多困扰,在还没开之前警察就找我谈话,要我少说话,我也答应了,你说十八大有一百四十万人做安保有必要对我们这样警告吗?你要让别人认同你也没必要让一百四十万人保卫你吧,习近平也都说人世间的一切幸福是来自于劳动,但是在这个前提下需要有民主自由,这才是幸福,这也是我和他沟通的一件事,还有十八大期间我不能见我的朋友我觉得这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 早前杨伟东向胡锦涛温家宝发出要求都未获得答复,并且在十八大前还遭到了当局人员的上岗监视。 日前,杨伟东还向香港特首梁振英、台湾总统马英九发出邀请函和采访提纲,香港驻京办表示接到邀请信,但是还没有答复是否接受采访,目前杨伟东已向民建联、自由党、民主党、公民党等9个政党的主席发出了采访邀请。近日他还准备向台湾13个较有影响力的政党负责人发出采访邀请。 杨伟东表示,台湾及香港在今年都举行了大选,人民对新的领导人寄予厚望,他同样希望中国的新一届领导班子也能改革图新。 在十八大期间被限制人身自由独立笔会成员野渡周五告诉记者,他希望新的领导人上台之后能够减少维稳的经费及力度:“他们所谓要保卫十八大,任何的所谓要威胁他们和谐大会的人,他们都要进行打压,我的微博被封掉,我还被软禁在家里。” 外界对新班子治下的中国抱有寄望 在习近平当选中共总书记后,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多尼伦表示,美国希望和中国新的领导班子合作,并期待与中国的新领导层建立关系,在解决全球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 香港苹果日报周五的社评表示:如果习近平、李克强真的具民族责任感、历史责任感,就应有勇气打破中共利益集团的桎梏,不再以经济增长掩盖官员贪腐问题、社会分化问题,而要立足从政治上、制度上解决问题,如能由此触动官员监察制度、司法制度、新闻和网络制度的变革,已是善莫大焉。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驻香港特约记者心语的采访报道。

Read More

译者 | 詹姆斯敦基金会:中国新常委的特征和倾向

核心提示:詹姆斯敦高级研究员 林和立撰文分析新任常委的特征、过往政绩以及他们未来可能的政策取向。除了习李之外,其他常委都生于1940年代,显然常委会具有过渡的性质。而刘云山入选表明 意识形态和政治的改革将继续被置于次要地位。 原文: HOT ISSUE: Traits and Orientations of China's New Politburo Standing Committee 发表:2012年11月15日 作者:林和立(Willy Lam) 本文由” 译者 “志愿者翻译校对 (新常委露面) 11月15日,中国公布了中共18届政治局常委会的7名成员。这7人以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为首,将组成中国今后5年的最高统治班子。这个常委会的过渡性质表现出一种饶有趣味的矛盾。中共18大宣称是党的历史上的一个转折性的事件,因为它代表着21世纪的第一次领导层交接,是即将离职的胡锦涛主席率领的第四代领导层向新出炉的习近平总书记率领的第五代领导层的交接。同样重要的是,中国的领导人交接走出了邓小平指定领导人的阴影,胡锦涛是邓最后的选择。 然而,只有被认为是第五代领导层”双核心”的习近平(59岁)和候任总理李克强(57岁)生于1950年代。他们的其他同事都是刚刚从政治局退下来的第四代巨头——69岁的胡锦涛和70岁的温家宝——的同辈。由于年龄的原因,这5人都只能任职一届。这意味着更为彻底的领导层更替几乎肯定会在2017年的中共19大上发生,届时第六代领导层的两名成员可能会被引入政治局常委会。这两人可能是内蒙古区委书记胡春华和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他们都生于1963年。胡春华(他与胡锦涛主席没有亲属关系)本周刚刚晋升为政治局委员,据传他将执掌广东省,而孙政才将主政重庆。 更加意味深长的事实是,7名政治局常委中几乎没人被看作是改革者,尤其是在中国政治体系方面。例如,接替习近平担任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和中央党校校长的刘云山是一名毛式风格的官僚,他主要担心的是社会主义正统受到破坏。然而,候任总理李克强带领下的经济团队有望在经济和金融改革的某些方面取得突破。 下面简要勾勒了7名新政治局常委崛起的背景以及他们的个性和政治倾向1: 习近平 新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和中央军委主席是常委会的重中之重。他以团队精神和建立共识而闻名,并非有远见的开路先锋,至少在未来的2-3年里,这位59岁的陕西人将遵循既有的政策,继续执行”十二五”计划。 习近平是受人尊敬的中共元老和改革家、前副总理习仲勋之子,身为太子党,他分管的领域预计将包括党务以及外交和军事事务。自从2007年第一次升任政治局常委以来,习近平已经策划了多项意识形态运动,来提高干部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在外交政策方面,这位新任总司令将继续胡锦涛主席几年前开始的准超级大国的外交战略,尤其是以反击美国的”重返亚洲”政策为目标。 与前任的江泽民和胡锦涛不同,习近平并没有领导一个强有力的党的派系。这可能会对新任党首巩固权力基础和推行新政策的能力产生负面影响。不过,他与人民解放军中的一些太子党将领关系良好。这可能意味着,这位最高领导人将对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及其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观察。 李克强 作为1980年代早期自由派时代的明星法律系学生,李克强被认为是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改革家。但他过去5年来担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的政绩乏善可陈,57岁的安徽人预计将更加努力推动行政和经济不同领域内的变革。这包括对国务院(中央政府)的机构改革,废除多达10个部委。通过限制大约120家国家控制大企业的垄断权力,李克强将在经济中注入更多的市场元素。他也可能促进中国金融部门的国际化,例如加速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性,以及逐步放开中国的资本账户交易。 除了候任常务副总理张高丽之外,李克强预计将高度依赖马凯和汪洋,他们可能在明年3月决定国家职位的全国人大上成为副总理。汪洋现任广东省委书记,被认为是政治局中最开明的委员。马凯在金融方面拥有坚实的经验,可能负责之前由王岐山副总理掌管的经济领域。 张德江 张德江成功的秘诀是他建立关系网络的完美能力,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说是讨好党的领导人。作为平壤金日成大学的毕业生,66岁的张德江在意识形态和经济领域并不是一个保守派。2001年,籍贯辽宁的张德江在一家重要的理论刊物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反对允许私营企业家入党,引起轩然大波。然而,张德江在浙江和广东取得了显著的政绩,他1998-2002年和2002-2007年分别掌管这两个省。 考虑到缺乏立法或司法工作的经验,张德江将担任下届全国人大委员长令中国法律界为之侧目。不过,胡锦涛主席和习近平总书记都明确指示在下一个十年的改革重大突破是”依法治国”。落在张德江肩上的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全国人大不仅要引入立法思想的现代化,而且要承担党-国框架批评者的作用。 俞正声 67岁的俞正声仅仅比离任主席胡锦涛年轻2岁。俞正声被认为是”太子党老大哥”,自从他5年前担任上海市委书记以来一直保持低调。他进入常委会主要是因为政治上的稳重敏锐以及超强的人际交往技巧。一旦7人的最高层发生争议,俞可能是平息怒火、求得妥协的最佳人选。 作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国家最高级”统战”机构)主席,俞的主要工作是促进与非中共政治人士、企业家、知识分子以及台湾、西藏和新疆居民等在内的各界的联系。因此,尽管政协通常被认为是没有实质性权力的建议机构,俞仍可以向习总书记提供赢取民心尤其是台湾和西藏民心的诀窍。 刘云山 65岁的刘云山被赋予习近平之前的职责,担任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中央书记处是党的神经中枢。他长期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被认为是新常委中最为保守的,是中共推行媒体审查和封锁自由思想知识分子的核心人物。 刘云山的职业生涯开始于新华社内蒙分社的低级记者,而他跳跃式的爬升则得益于为上级充任优秀的公共关系官员。据说前任的江泽民主席和胡锦涛主席都喜欢刘云山毫无保留的奉献,因为他帮助两位党的首脑的政策和口号广为流传。然而,刘的任命是最为清楚的信号,意识形态和政治的改革将继续被置于次要地位。 王岐山 64岁的王岐山是政治舞台上少有的具有个人魅力的干部。这位负责金融的前副总理被任命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这是中国最高级别的反腐机构。在政治局委员中,只有王岐山拥有与跨国企业尤其是金融领域中的跨国公司打交道的经验。他是前副总理姚依林的女婿,而且在美国尤为知名。2009年以来,他领导中国代表团在两年一度的战略和经济对话中与华盛顿的内阁级官员开展对话。 王岐山是前总理朱熔基的爱将,与朱拥有同样的强硬个性。尽管据说他对未能获得常务副总理的职位深为失望,但王可能成为1949年之后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腐败斗士。中国的网民和党的领导人都将腐败视为中国最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王岐山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障碍是他与数以百计太子党商人和重要金融家的良好关系。这让人们怀疑他打击中国红色贵族中的腐败”老虎”分子的能力。 张高丽 66岁的张高丽预计将在3月份的全国人大上任命为常务副总理。这让外界的普遍预期落空,人们曾预期中央政府中的这个第二号位置将归于同为常委的王岐山,王是拥有丰富经验的副总理。张高丽获得这一职位的原因之一显然是避免候任总理李克强和意志坚强的王岐山之间产生权力斗争。 张高丽拥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履历,曾管理一系列沿海新兴城市和繁荣省份,包括深圳、山东和天津。他的政绩之一是将环渤海地区(包括两个直辖市北京和天津在内)发展为一个可以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大上海地区相媲美的增长轴。但张高丽因其喜好面子工程而受到批评,许多工程背负巨额债务。 据说张高丽的政治直觉极高。他是还在世的3位中共总书记(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都认为有能力的少数高级干部之一。 注: 1、7位政治局常委的经历和倾向部分基于官方的新华社、中新社、《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以及香港报纸如《明报》、《文汇报》和《大公报》的公开报道。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译文遵循 CC3.0 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点击 这里 查看和订阅《每日译者》手机报。 穿墙查看 译者博客、书刊、音频和视频

Read More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CDTV】【图说天朝】2023万圣节被诊断为新的错误记忆?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