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法国外长访华寻求平衡两国关系

作者 艾娃 法国外长法比尤斯9日在北京表示:希望法国与中国维持稳定、可期待的外交关系。这是他与中国外长杨洁篪和国务委员戴秉国分别会晤后,向媒体作出的表态。 法比尤斯昨天(9日)到达北京,展开他为期两天的访华行程,这也是自五月法国左派社会党奥朗德入主爱丽舍宫后,第一位法国新政府要员出访北京。此次访华,他的首要任务就是重新平衡法国和中国之间关系。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在2011年,法国对华贸易赤字总额高达27亿欧元,占赤字总额的40%。 当天上午,在两国外长的会谈上,杨洁篪在回忆了此前在墨西哥召开的20国领导人会议时,中法两国元首的友好见面后,表示:希望与法比尤斯,就中法双边关系、加强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的沟通与协调,深入交换意见。 对此,法比尤斯回答说: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上,双方也许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这在两个大国间是正常的,合理的。但最重要的是,他深信如果有差异,最终还是将达成一致,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以诚相待才是真正的朋友。 此后,在与负责外交事务的国务委员戴秉国会晤时,法比尤斯自称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并表示他“确信”,他将为法中双边关系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启程赴华前夕,法比尤斯接受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的采访时, 就保证说法国新政府将发展法中关系,作为外交上的一个优先选择,希望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处理好法中关系。 法新社指出:在萨科齐执政的五年期间,法中双边关系一开始就争执不断,后因为西藏问题更是震动不小,直到后来在令北京担心的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双边关系才变得和缓。一位法国外交官员就此表示说:法国的首要任务是避免重复2008年的危机,同时这位外交官也保证说:最敏感的问题,如人权问题,还是会被提及。 在昨天晚间与驻华法国社团见面的时候,法比尤斯强调说:法中关系应该不仅仅是平等的,同时也应有尊重、有可期待性,当意见不同时,清楚表达,没有必要态度傲慢。 法比尤斯此次访华,必须就欧盟、欧元,叙利亚,伊朗和朝鲜等国际问题与北京交换意见,他还表示希望与中国做很多事,尤其在农产品的食品加工、金融和健康领域。 法比尤斯称:必须尽量平衡双方的贸易,2011年高达27亿欧元的商业不平等不是一个小问题,他希望中国也开放国内市场。 在访华期间,法比尤斯还将与中国投资者会面,其目的就是在此欧债危机深重的时刻,吸引这些投资者到法国投资,创造就业机会。 在经过第一天的会谈后,法比尤斯表示,他的感觉到中国愿意成为一个稳定的合作伙伴。 今天,法比尤斯将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会晤。法国媒体对此指出,法比尤斯作为奥朗德竞选总统的代表在今年二月访问北京时 ,作为中国权力核心的中共中央常委九名委员,他只见到了一位。而今天,作为法国新内阁中的二号人物他将见到两位。尤其是后一个会晤,对法国外交来说更为值得关注,因为中国的十八大将在今秋举行,然后是明年3月的人大会议,将选出新一代党、政领导人,如果不出意外,李克强将成为下一届中国政府的领导人。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阅读更多

日本動手搶釣島 中國動口唱和平

東方日報 昨天是日本侵華「七七事變」七十五周年,東京當局不僅沒有悔意,反而進一步挑釁中國,首相野田佳彥公開聲稱,日本準備將釣魚島「收歸國有」。日本步步進逼,赤裸裸搶佔釣魚島,北京又有甚麼對策呢? 日本媒體報道,日本政府近日向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傳達了國家收購釣魚島的計劃,日本政府計劃於年內促成釣魚島的「國有化」。野田昨日證實了這一消息,並稱釣魚島是日本固有領土,不存在主權問題。 如果說,石原「購島」計劃只是地方政府行為,反映日本極右勢力的挑釁,那麼野田的「國有計劃」,則是貨真價實的中央政府行為,體現日本野心。也就是說,石原再猖狂,募得「購島」的錢再多,如果沒有日本政府的准許,「購島」只是紙上談兵。如今由日本政府出面主導「國有化」,等於以行政手段確保對釣魚島侵佔的合法化、永久化,如果中國政府繼續坐視不理,釣魚島將永遠離開中國。 一再忍讓 釀成苦果 野田啟動「國有化」計劃,表明日本搶奪釣魚島不再猶抱琵琶半遮面,而是圖窮匕見,擺明車馬欲與中國一決高下,用日本外交官的話來說,中日為釣魚島「遲早發生戰爭」。遺憾的是,日本磨刀霍霍,中國卻一味求和,就在野田「動手」前幾天,中國官員還在東京的中日論壇上高唱「中日世代友好」,真可謂:敵營戰書高掛,我自縮頭烏龜。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近年來,日本侵佔釣魚島的官方色彩愈來愈明顯,態勢愈來愈進取,動作愈來愈頻繁,從島嶼命名到議員政客接連登島,都得到官方的默認和縱容;反觀中國麻木不仁,任憑日本得寸進尺,張牙舞爪,除了幾十年不變的口頭「宣示主權」,從未有任何實質行動。從這個意義上講,釣魚島瀕臨被日本「國有化」,不也是北京一再忍讓的結果嗎? 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昨天表示,中國將在堅定捍衞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的基礎上,共同維護與周邊國家關係和地區穩定大局。該講話強調「捍衞主權」高於外交關係及地區維穩,其基調明顯與「韜光養晦」、「和諧世界」不同,這可以說是中共十八大調整外交政策的重大訊號,也可以說是對日本、越南、菲律賓等國的警告,可圈可點。 當然,知之非艱,行之維艱,說甚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行動。俄羅斯領導人近日再次登上與日本有爭議的南千島群島,言明「我們絕不放棄任何一寸土地」,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甚麼時候,中國領導人也可以作出同樣的宣示呢?

阅读更多

沈丁立:如何塑造新型大国关系?

历史上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的关系,免不了相互猜忌、冲突甚至战争,这在人类既往的轨迹中已屡见不鲜。 当中国继续快速地实现工业化,美国等既有大国如何接受中国?中美能否形成稳定的大国关系,甚至做得更好,形成愉快合作的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形成合作伙伴关系,不仅可能,而且已成现实。中美双向各以千亿美元级的规模实现通贸,互为对方第二重要的贸易伙伴。中美人员来往、旅游、留学和相互投资等也日益发展,成为形成双方互利共赢关系的稳定剂。中美还在地区和全球稳定的诸多领域开展了有效合作。 中美合作之所以可能,一是由于双方的务实,各自基本不以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妨碍两国经济与人文合作;二是由于双方的发展水平差异,各自能在全球化背景下有效合作,尤其是通过生产力要素重组,各展所长。 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发展,中美实力相对差距正在缩小,双方异质合作的可能在收窄,而同质竞争的可能则在逐步扩大。这就需要两国谨慎面对,共同处理好双方在发扬国际道德、尊重国际规制等方面的合作,规避人类历史上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的竞争与对抗之陷阱。 首先,在国际道德方面,中美要共同成为国际榜样,减少相互摩擦可能,并受世界尊重。以本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为参照,如果能以该比例更低的资源投放来产出超出该比例的经济财富,则是比较道德的。以此比照,美国人口占世界的4.5%,它使用了世界能源耗费的20%产出了占世界约21%的财富,应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它的人均产出高,而且单位财富生产所对应的能耗与世界均值一致,未拖世界后腿;忧的是其人均能耗远超世界均值,其发展模式难成世界榜样。再观中国,人口占世界19%,能耗则已超世界的20%,略超人口占世界的比例,而经济产出仅为世界的10%,还远低于人口占世界的比例。 如何控制能耗,增加能效,经过进一步的发展,将中国经济规模提升至世界的20%,而仍将能耗控制在世界的20%,或不高出太多,就应成为中国未来的国际道德目标。与美国的人均能耗相比,中国确有很大的道德空间,但中国还要就自己的人口规模与对世界财富贡献的比例来考量,那就会发现严重滞后。如果这一现状不有力改变,中国发展所对世界资源竞争所产生的压力,就难助其发展同美国等其他工业化国家建立愉快合作的新型大国关系,而且也不利于与其他一些新兴大国建立愉快合作的关系。此外,资源外交还将挤压中国的外交独立,妨碍中国的道德形象和国际空间。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必然是转换发展模式,减少低附加值生产的比例与相应资源消耗,改变发展初期的粗放形态,大力提高能效。保障就业是中国的长期目标,但必须减少就业与经济效率的矛盾。因此,必须多管齐下,通过科技、法制和教育等手段,在未来二十年左右将中国能效提高一倍。 其次,在国际规制方面,中美也要共同成为遵守和推行国际法制的模范,共同以国际法制这一较低成本的共同可接受的手段来治理国际社会。各种国际制度建立的年代不一,中美进入国际体系的时代也不一,所以同样的国际规制对同一时段中美发展的影响并不一样。但是,当代国际法源于《联合国宪章》,这是中美共同诚意加入的,中美也必须共同遵守《联合国宪章》以及衍生,在各自付出遵守成本的同时,争取更多利益的收获。 在海洋领域,保护各自12海里领海主权是中美共同的核心利益,确保在专属经济区这样的国际水域以及公海的航行自由应是中美同享的重大利益,其依据就是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这些利益和原则不应成为中美塑造新型大国关系的障碍,而应成为双方建立默契与互信的法律基础和润滑剂。 中国实现财富的手段日益同海上航行自由挂钩,其海外和海上存在将日益常态化,因此需要通过自由航行以保护自己和人类的共同利益。与此相关,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可能还需在海外取得陆地设施以改善海上补给,这将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国际化而必然发生,因此中美战略猜疑还可能扩大,这就需要政策诠释、能力透明和运用国际法来调适关系,并稳定和扩大共同利益。 现有国际法没有也不可能明确他国舰机抵近(仍在领海以外)侦察是否必然合法或违法,因此中美拟求同存异,按上述认知来规范关系,不扩大矛盾。需要指出,美国清楚中国政府反对针对中国的抵近侦察,它需要调整做法,尊重中方意见,改善两国关系。何况美国长期对台售武,违反《联合国宪章》在先,不必卖萌要求中方不妨碍美国对华抵近侦察。 由于国际法对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利益后果不一,中美对于一些国际法或对正在拟议中的新的国际规制有不同看法纯属正常,而当中国发展了之后也会调整对一些国际制度的认识。中国经过长期谈判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加入十年后可能发现自己正是加入的最大收益者。 目前一些国家正在谈判跨太平洋伙伴合作计划,尽管其准入条件较高因此中国暂不具备充分条件加入,但还必须承认其要求反映了人类发展的一些方向,也是中国进步的目标。中国不宜一味抵触,而应将这一发展作为自己前进的良性刺激。 塑造新型大国关系,还需中国积极去塑造,而不仅仅被塑造。中国虽然是国际规则治理世界的后来者,但应将其胸怀和能力定位为新型的领导者和贡献者。 作者沈丁立,是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常务副院长。 纽约时报中文网

阅读更多

紐時中文網上線 不畏「防火長城」

蔡孟妤/綜合報導  美國老牌大報《紐約時報》昨日推出中文版網站,正式宣告走入中文世界。紐約時報發布聲明表示,希望能夠吸引「越來越多受過教育、生活富裕的中國公民」,為他們提供有關世界大事、商業和文化的高品質新聞報導,希望中國政府官員能接受該網站,但強調「不會為了中國政府要求修改網站」。  《紐約時報》聲明,「新網站將特別為中國大陸讀者編輯,提供紐時得獎報導中最佳作品的翻譯,也會有中文作者提供的原創報導。」《紐約時報》媒體部落格指出,中文網站每天將主打約三十篇有關全球新聞和社論的文章。  近來北京當局與在中國營運的外國媒體關係日趨緊張,半島電視台記者成為一九九八年以來首名遭中國驅逐的外國記者,此外,也會定期中斷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和英國廣播公司(BBC)等外國媒體的廣播。  大陸擁有號稱「防火長城」的巨大網路控制和新聞檢查系統,負責刪除被認為對政府具有威脅的資訊或評論。《紐約時報》發言人表示,並未針對中文網站內容和中方有任何協議,網站的內容將由紐時自行決定,「不會為了因應中國政府的要求而修改網站內容」。  不過他也說:「我們知道中國讀者偶爾不能看到其他外國媒體的某些文章,我們或許也必須忍受這點,但希望不會。」《紐約時報》部落格指出,紐約時報公司很清楚可能出現的新聞審查問題,但中文網站將遵照紐時的新聞工作規範,且伺服器設在中國之外,絕不會成為中國大陸官方的媒體夥伴。 台灣 中國時報

阅读更多

台灣是美中戰略衝突的槓桿

傅應川  香格里拉對話」現在成為美國遏制中共,宣示其亞太政策,鼓動南海周邊國家圍剿中共的舞台。美國國防部長潘尼塔在今年香格里拉對話的演講中,闡釋了美國的亞太政策及其新軍事戰略計畫。未來美國會持續擴大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力量,到2020年美國海軍有60%的軍力將部署到太平洋地區;並稱這是所謂的「力量再平衡」戰略。  意在散播威脅論  潘尼塔的演講,對美國新軍事戰略計畫有了新意。其論點更符合近期一些軍事分析家的看法。他們認為,依照美海軍情處的預測,未來中美在太平洋上海軍的實力將逆轉;「空海一體戰」亦面臨著挑戰,實施遠端精確打擊,不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  因為,太平洋上的作戰環境,讓共軍擁有「主場優勢」。共軍得益於隱蔽、分散的海、空及二砲基地;以上百的機場,對付美軍的十餘個機場,並以強固的導彈陣地,對付美軍無法掩蔽的海上力量,基本上共軍享有巨大的優勢。而更嚴重的在「邊際成本」。共軍可以用美軍一艘作戰艦艇的成本,生產出數百枚甚至上千枚反艦導彈。此一導彈數量是整個艦隊難以負荷之重。  美國所能擁有的是地緣戰略優勢。是美國在亞太地區長期建立的盟友和夥伴關係網絡。美國利用這些網絡,迫使共軍不得不攻擊更多的國家,而削弱其優勢。故潘尼塔的演講,其意在散布「中共威脅論」,布建並強化其在亞太的盟友網絡,以對抗中共。  幾乎同時,俄羅斯總統普京造訪了北京,接著又在「上合組織」會議中,展現出團結力量,成功凝聚共識。成員國同聲反對對敘利亞的武力干預或強行「政權更迭」。會議期間,多國競相要求加入組織。象徵著組織的擴大,亦代表多極世界新力量的形成,具有地緣戰略上的特殊意義。  重經濟更勝威懾  香格里拉對話的成員以西方世界或海權國家為主體,而上合組織則結合了陸權國家及其意識形態,展現出與海權國家分庭抗禮的意味。中共的兩樣情,確定了他的大國影響是陸權國家屬性。從地緣戰略「國家有機體」的角度視之,陸權國家重資源,而海權國家長於商業及貿易利益。中國大陸處於史派克曼(Nicholas J. Spykman)所謂的「邊緣地帶」,具有陸權與海權的雙重性格。  中共得到「上合組織」的支持,減輕了陸上翼側威脅。基於貿易的擴張,必須突破第一島鏈的束縛,走向大洋。戰略上,美軍的盟友網絡,分散配置的「再平衡」戰略,雖然可以減少遭致攻擊的損害,但「分散」的結果,亦難對共軍採取有效的攻勢打擊。故美國的戰略,重在經濟利益而不在軍事威懾。旨在攪動亞太安定環境,激起軍備競賽;犧牲亞洲的經濟成長,破壞中共在安定環境中的發展勢頭,以達到遏制的目的。  應對美國的這種戰略,中共不宜追求廣泛的攻勢而與美國及其盟友為敵,宜採重點打擊,導致整個防衛網絡的逐漸崩解。但從地理形勢上看來,突破位置的選擇,不外從琉球經台灣到菲律賓這段島鏈。無可諱言的,在心理上台灣存在於美國的盟友網絡中;雖然兩岸關係正逐漸改善,但不致影響戰略格局。台灣正處在兩強衝突的風暴中心,勢必要正視戰略環境的變遷,重新思考未來的戰略走向,考慮可以接受的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安排。 (作者為退役中將、中華戰略學會常務理事) 台灣 中國時報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