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

英国尘封的杀人悬案

记录在案的最古老的未破凶杀案发生在1866年。 众所周知,并非所有的杀人案件最后都被侦破。其中,有很多成为悬案,至今仍是个谜。那么,英国又多少未破的杀人悬案呢? BBC最近根据信息自由法案,发现英国在册的杀人悬案案件数为1143件,其中最古老的未破杀人案件发生在1866年。 BBC向50个警局提出获取这方面信息的要求,除了两个地区的警局未提供数据外,其余均予以答复。其中,只有6家警局说,他们手上没有长达一年还未侦破的杀人案。 不出所料,伦敦警局的未破杀人案件数最高,为341件,而且这还是从1996年之后统计的结果。 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1月,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杀人案件数为651起,这听上去似乎很多,不过远低于美国的谋杀率。 2008至2009年期间, 英格兰和威尔士被侦破的杀人案件比例为92%,侦破的定义在此为有人被定罪或者被起诉随后被证明无罪。 悬案去向 那么,这些悬案会被怎么处理呢?尤其是150年前最老的命案。 侦探们通常不会结束未解的命案,而是寄望着有朝一日,真想会大白天下,甚至是找到凶手。 如果某个凶杀案的调查真的走进死胡同,没有了任何线索,高级警官就需要做出决定,是否需要将案件束之高阁。 即便做出这个决定,也不意味着这个案件就此尘封了。英国的规定是每两年需要对这些案件进行重审。为什么是两年的期间呢?警方是希望这期间内的科学能取得进步,提供更好更先进的手段,或者是发现了新的证据,比如DNA什么的,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悬案。 调查凶案 退役警官威尔·奥莱利(Will O’Reilly)曾担任伦敦警署的凶杀案刑侦组负责人。他解释了调查凶杀案的程序。 奥莱利说,面对凶杀案,警方的假设通常是,这不会是陌生人所为。他说:多数的凶杀案中,受害人通常与凶手认识。如果能回答是什么让凶手在那个时间出现的问题,就有了初步的线索。 奥莱利还说,时间是侦破凶杀案的关键,黄金时间段通常是发生案件后的24至48小时。 对很多人来说,脑海里的凶案调查似乎就是好莱坞大片里描述的那样——发现尸体后,警方开车来到现场,封锁现场后,一两名魁梧高大的警察进入现场调查,这一两名警察不出意外的话,就是该片的男主角。 奥莱利说,现实生活中的命案调查绝非如此,前往现场侦查的不是一两名警察,而是多多益善,因为,人越多,发现线索的机会就越大。 奥莱利说,接到命案后,他通常会带领30名警官前往现场,要他们从各个角度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尽量发现所有疑点。

阅读更多

印度的宪政之路(下)

作者:曹思源 | 评论(0) | 标签:时事观点

四、 宪政与分权

在民主制度的建立上,尼赫鲁是通过自己的巨大影响力,身体力行,率先垂范,通过开创先例的方式来建立民主的惯例与传统。从一定意义上说,印度宪法及宪政体制的巩固,得益于以尼赫鲁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在宪法初步运行阶段的宪政精神与工作作风。

印度社会、民族、宗教、语言的高度异质性、复杂性,对于印度的宪政民主制度而言既是一个障碍也是一个优势。各民族、语言、宗教共存于一个国家里的事实,必然要求国家在进行统治时去商量、说服、谈判、妥协与整合。而尼赫鲁作为第一代领导人中的最高领袖,恰恰是一位注重协商与说服的宽容的领袖,一位反对政治暴力的领袖。他曾经在一次演说中说道,“我能容忍因错误的原因而发起的运动,但这些运动必须是和平的、非暴力的。如果我们想要为我们的国家谋取一个伟大的未来,我们就至少必须在这个基本原则问题上达成一致:即在政治领域中我们将实践真理,且以非暴力的手段。”

政治生活中的这种非暴力的精神的普遍存在,事实上为政治斗争各方的谈判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基础。1962年印度在中印边界战争中失败后,一些幕僚曾建议尼赫鲁宣布紧急状态,以帮助政府渡过难关。但尼赫鲁予以严辞拒绝,认为这种措施有违民主传统。

尼赫鲁很注重权力的制衡。他并不赞成将总理和执政党主席的职务合二为一,因为他始终认为同时担任这两种职务会互相干扰。1954年秋,他在连续担任了三年国大党主席职务后,不顾党内的盛情挽留,坚决辞去了国大党主席的职务。为了使宪政制度能够在印度得到巩固,担任总理职务后,他公开表示:“我不想让印度成为这样一个国家,千百万人对一个人惟命是从,我想要一个强有力的反对派。”在内阁会议上,他从不采取压制的方法,而是以说服的办法使反对自己观点的人接受他的意见。1951年前后,在他的努力下,国大党政府改变以往对共产党的压制政策,使共产党合法化,并反对一些邦取缔共产党的法令,使共产党成为印度的主要政党之一。

尼赫鲁在任时期一直保持着一种民主的领导方式,并把这种领导作风加以惯例化,最终形成了一种制度、一种传统。尼赫鲁本来完全能够以执政党和政治制度为代价,把权力高度集中在自己的手里,他本来可以运用民粹主义的口号来取代这种正式的政治制度。而许许多多非洲国家和亚洲国家的领袖就是这样做的,并导致他们的国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然而,尼赫鲁没有选择这样做,因此,议会制度得以在印度生根。

五、 政党政治逐步发展成熟

印度宪政制度走向巩固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其政党政治逐步发展成熟。

从印度独立到印度人民院第9次大选之前的这段时间,国大党长期控制着印度议会(人民院)的绝对多数,独掌政权,因此被称为国大党一党独大制。但印度宪法和法律并不限制其他政党的存在及其谋求执政的活动,在一党独大的同時可以多党并存。1957年,印度喀拉拉邦出现了第一个共产党执政的邦政权。在西孟加拉邦,从1977年开始,左翼阵线连续执政28年,是印度执政时间最长的地方政府,其首席部长巴嗒,是印共(马)中央政治局委员。这种多党并存的合法状况,为印度独立以后长期保持政治稳定,并为印度最终实现从一党长期执政到多党交替执政的转变提供了法制环境。                                              

纵观印度政党政治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948~1964年,尼赫鲁领导着国大党和印度政府:

由于国大党在英国殖民时期领导民族主义运动的卓越表现和尼赫鲁本人在印度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威望,国大党理所当然地成为印度独立后的执政党。尼赫鲁及其领导下的国大党在印度独立以后单独执政了17年。

1965~1988年,国大党继续执政,印度民主政治有走向专制的危险:

1964年5月27日尼赫鲁去世。不久,尼赫鲁的女儿英• 甘地当选为第三任总理。她采取以“消除贫穷”为核心的政治来动员占印度人口大多数的穷人。这将英•甘地推向了政治权力的顶峰。同时,她利用民众的支持,排除国大党的元老,代之以绝对效忠和维护她个人的官员;这些人同样在低一级上任命效忠于自己的人。致使原来国大党自下而上选举党的领导人的做法被自上而下层层任命党的各级领导的做法所取代。此举严重侵蚀了国大党地方领导人的民主基础。再则,为对付老一代国大党精英所组织的反对和指责,特別是纳拉扬领导的反对党于1974年组织全国性罢工,1975年6月26日英•甘地宣布全印度“紧急状态”,中止公民的民主权利,实行严格的新闻审查制度,逮捕了大多数反对派领导人。紧急状态持续19个月,英•甘地这一行动导致国大党支持率的急剧下降和国大党內部加剧分裂。1977年大选惨败,使得国大党及尼赫鲁—甘地家族执政链条中断。

1984年的第8次大选中,由于英•甘地的遇刺,许多民众出于对其儿子拉•甘地的同情,同時也由于当时拉•甘地本人有“廉洁先生”的美誉,国大党以人民院403席,占总议席73.9%重新胜出。

1989~2004年,印度一党独大体制的结束和两党制的雏形:

1989年,由于国大党在处理地区教派和外交事务上的失误,以及陷入“博福斯丑闻”,最终导致国大党在第9次大选中落败。印度政党政治进入国大党、印度人民党和全国阵线三足鼎立时期。在1989年12月至1999年4月的十年中,印度一共组织了八届中央政府,其中六届只执政了一年左右便倒台了,印度进入了比较短暂的政府频繁更迭时期。与此同时,多党制终于宣告了印度一党独大体制的结束。

1999年10月印度第13次大选中,以印度人民党为首的全国民主联盟在人民院543个竞选席位中占有356席。人民党及其联盟稳定执政,一直到2004年。

2004年至今,印度两党制基本成功定型,民主宪政走向成熟。

2004年4月20日至5月10日印度举行了第十四届人民院选举。以印度人民党为核心的全国民主联盟只赢得了人民院543个议席中的185席,而国大党及其盟党赢得了217席。根据印度宪法中的简单多数原则,国大党获得了联合其他党派组阁的权力。

2009年4—5月,印度进行第15届人民院选举。选举结果,由国大党领导的联合进步联盟胜出,再次组成联合政府。

这样,经过50余年的长期发展,宪政民主制度经过了初期的不确定状态,在印度基本上算是根深叶茂了。多党竞争、胜者轮流执政,标志着印度宪政民主制度已经成功定型。

六.政治力量的多元化

印度多党竞争局面形成的具体原因在于政治力量趋于多元化。

议会民主体制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选票政治。选举的竞争性使各种社会集团都在为获得政治权力去争取选民,即使是那些原来政治上消极或被排除于政治活动之外的社会集团也被动员起来卷入了国家政治,从而使印度成为高度政治化的国家。在这个由众多种族、语言、宗教、种姓构成的多元性社会中,不同的社会集团在争取和维护自己利益的过程中不断集聚并形成了各自的政治势力。长期以来,政治宗教化、种姓化和地方化已成为印度政治发展的显著特点。在印度当今的政治舞台上,代表不同宗教、种姓和地方种族的政治势力正在崛起并从三个方面使政治力量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1、印度教民族主义势力的崛起

在国大党走向坎坷的同时,具有民族主义和印度教教派色彩的印度人民党却迅速崛起。该党通过唤起广大民众对印度教传统文化的宗教热忱和强烈的民族主义感情而赢得了政治上的支持,迅速发展壮大了自己的政治力量。该党在人民院的席位由1984年的2席猛增到1989年的86席和1991年的119席。在1996年的大选中,该党获得161席,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并组织了政府。在1998年的大选中,印度人民党获得179席,再次成为获得人民院席位最多的政党,与十几个小党共同组成了联合政府。在1999年的大选中,该党获得182席,第三次与其盟党组织了新政府。印度人民党在其成立后的最初几次大选中的得票率也反映了该党力量的增长和在选民心目中地位的提高。从第八次到第十三次大选,它的得票率分别为7.4%、1.5%、20%、25.5%和23.8%。

印度人民党在1998年选举中获得的选票情况表明了该党在印度教徒中的支持基础正在不断扩大。该党不仅继续获得了高等种姓半数以上的选票,而且成了获得较低种姓选票最多的政党。该党原来的社会基础主要是城市中有文化的印度教徒,但后来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的印度教徒中,都是获得选票最多的政党。在有文化的印度教徒选民中,其支持者最多。

印度人民党在民众中的吸引力和号召力越来越强,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出现了一股强大的印度教复兴思潮,一种新的印度教认同正在确立。印度教复兴主义的积极分子常常是成功的商人和官员,印度新闻界称他们为“身穿藏红色衣服的雅皮士”。90年代初其支持者越来越多地来自印度稳健的中产阶级印度教徒、商人、会计师、律师和工程师,以及来自高级文官、知识分子和新闻记者。

2、低种姓政治力量的觉醒

在印度社会的等级结构中,宪法上的表列种姓和表列部族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苦民众,也是两支人数庞大的选民队伍。据1991年的人口普查,表列种姓人数为1.38亿,表列部族人数6780万,两者之和达两亿多,占了当时全国人口总数的1/4 。 教育的普及、媒介的扩大和选举制度的实行,大大促进了低种姓政治意识的觉醒。他们越来越认识到政治权力的重要性,要求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获得平等权利和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高等种姓和“大人物”逐渐失去了在政治上支配中、低种姓的能力。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较低种姓就已经通过政党政治的合法性成功地挑战了婆罗门等高等种姓在政治领域里的支配地位。70~80年代,在印度的北部和西部地区,中、低种姓要求分享高等种姓权力和地位的斗争也开始高涨,例如在北方邦和比哈尔邦就出现了分别代表中等种姓和低等种姓利益的政党。

由于低种姓在人数上占有优势,因此很快就形成了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并能够在邦议会选举中获胜成为执政党。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低种姓青年积极参政并成长为颇具影响的政治领袖。从中央和各邦议会议员的社会、经济背景来看,政治权力正在从城市的高种姓手中转向农村的中、低种姓手中。低种姓作为一种政治力量的崛起,必然对其它表列种姓、表列部族等社会贫弱阶层产生示范效应。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低种姓的崛起和参政是印度民主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会对未来的政治发展和政治力量对比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已经对沿袭了几千年的种姓制度构成了致命的挑战。最后彻底埋葬这一丑陋制度的必然正是这支力量。

3、地区政治力量的增强

印度独立后,虽然名义上实行联邦制的国家结构,但是联邦政府为加强国家的统一而采取了中央高度集权的作法,中央与各邦的矛盾一直比较突出。上世纪50年代中期,印度政府在国内少数种族的强烈要求下,按照种族/语言的原则划分了各邦。这种划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种族之间的矛盾,但同时也助长了地区种族主义的发展和政党政治地区化的趋势。

印度的地区政党一般都是代表某一邦的地区利益或者是某一特殊种族/语言、宗教或种姓集团的利益,因此在地方上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在某些邦,如泰米尔纳德邦、印控克什米尔和西北部地区的所有邦,全国性政党的力量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一些所谓的全国性政党,如,大众党(BSP)、平等党(Samata Party)、印共和印共(马)实际上也只具有地区特征。上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地区政党的实力和影响不断增强,有的在本邦建立了政权,有的成了邦内最大的在野党。从90年代以后的几次大选结果中,可以明显看出地区政党在中央的力量也在不断增强。地区政党在人民院的席位从1991年的55席依次增加到1996年的110席,1998年的168席和1999年的222席。它们的得票率也从1991年的15.1%增加到1999年的23.6%。

地区政党势力的上升大大削弱了全国性政党的势力。由于地区政党在人民院获得的席位越来越多,全国性政党只有在地区政党的支持下才能上台执政。目前,在一些重大的国家政策,甚至对外政策方面,邦政府有了越来越多的发言权。印度中央高度集权的联邦体制有可能转变为真正的联邦制。

正是政治力量多元化的趋势导致了印度多党竞争的政党政治日益成熟和不可逆转。

七.宪政的活力

在宪政民主建设落后的国家,对于宪政民主制度了解不多、顾虑重重,往往有一种谈虎色变的落后意识。有些人误以为一搞宪政民主就会导致民族分裂、经济发展缓慢、引起社会动乱。而印度的现实、恰恰否定了这种落后意识和误解。

如今,宪政民主体制已在印度的政治生活中扎下了根基,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新兴中产阶级的广泛认同。印度的经验再一次表明,宪政民主体制具有较大的弹性,对缓解社会矛盾有较强的协调能力。通过宪政民主制度,各种政治力量纳入了合法的政治斗争轨道,避免了大规模暴力事件的发生。印度仰赖这样一种制度,得以通过事前的充分协商和社会各集团的利益诉求,使社会矛盾适度释放,不至于因长期积累酿成不可收拾的大动乱,从而保持社会的基本稳定。政府作为定期获得人民授权的公仆,也不得随心所欲、胡作非为、折腾社会。在印度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中国那种针对千百万知识分子的“反右派”运动;在印度的宪政条件下,也不可能“高举三面伟大红旗”,胡搞大跃进、饿死几千万人;印度从来没有一个党、一个领袖亲自发动和领导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导致整整十年的全国性浩劫及“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停摆十年。因此,宪政民主被各界视为印度长期发展的可靠的制度性保障。

当然,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是天然完美无缺的。宪政民主的推行,难免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印度也不例外。在不尽人意的现实面前,倒退没有出路,出路就在于努力完善。民主制度本身,也是提高民主质量的最佳途径。正像美国大师杜威先生所说:“当民主有病时,加重民主成分便药到病除。”例如,印度民众对于尼赫鲁—甘地家族权威崇拜的传统,正是在多党竞争中才得以逐渐淡化。

由于开国领袖尼赫鲁在经济体制上偏好苏联模式,印度搞了四十多年的计划经济,导致庞大的国有经济长期效率低下,政府管制无处不在。后来通过艰苦的经济改革,印度经济才摆脱了旧的模式。从1991年开始,印度经济逐步从政府管制中松绑,在自由市场中翱翔。幸亏印度宪法从来就保护私有财产,并拥有较完备的法治体系,故私有经济的发展如鱼得水,没有体制性的障碍,没有“所有制歧视”问题。在印度国内,服务业和高科技领域生机勃勃的创新型私有企业正在逐步获得全球竞争力。目前印度私有企业产值已超过GDP的60%。

印度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将2002—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8%,已经完全实现。尔后,2008年增长率达到12.7%。后来同样是受到世界金融风暴的影响,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为6.1%,而印度为8.9%。

此外,印度在教育和医疗方面创造了诸多优势。

印度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2003年便已达到5%,远高于中国(2006年尚不足3%)。印度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部免费,公立大学有补贴,私立大学学费与世界各国相比也很便宜。印度高等教育规模在世界上名列第三。

印度全民享受免费医疗。国立医院不但基本治疗全部免费,而且治疗期间,还可以享用医院提供的免费食物。私立医院虽然要收费,但按照一般国际标准衡量,价格仍然是相对便宜的,以致于大批西方国家的患者不远万里到印度求医,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印度经济改革的起步比中国晚了13年,印度经济和中国经济你追我赶,都在崛起之中。“龙象共舞”的图景已经成真。

然而,中印两国的崛起,在国际上的接纳程度却有很大的差别。全球“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却未闻“印度威胁论”。对于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世界不仅没有顾虑和猜忌,美国、日本和西欧国家还纷纷予以协助和鼓励。这究竟是为什么?待遇如此悬殊,关键究竟何在?说透了,就在“宪政”二字。

看来,宪政问题不仅涉及内政,而且涉及外交,涉及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历史地位。

曹思源的最新更新:
  • 印度的宪政之路(上) / 2010-05-08 11:21 / 评论数(0)
  • 《破产风云》连载九 / 2010-05-06 11:52 / 评论数(0)
  • 《破产风云》连载十 / 2010-05-06 11:52 / 评论数(1)
  • 《破产风云》连载八 / 2010-04-29 11:20 / 评论数(1)
  • 减少政治灾难,要靠制度 / 2010-04-22 21:38 / 评论数(7)
  • 阅读更多

    续“网络实名制”——网络的私空间和公共空间_幽谷空山老林新树_百度空间

    它是隐私,是个人权力、隐私权利所在。作为社会委托管理人——所谓“官”——你能介入吗? 更不要说人家根本没有到网上、只在自己电脑里、只在自己笔记本里……你有什么资格,做黑客、做强盗去“偷”来,然后定罪呢? ——换言之。许许多多的网特网警… …

    阅读更多

    引爆吧,穿越《旺角监狱》的《拆弹部队》

    作者:黄慕春 | 评论(2) | 标签:香港电影, 张家辉, 旺角系列, 黑帮片, 美国纪录片, 联想

    无论如何,一个再伟大的人,也要受到青少年时种种因缘某种鸡毛蒜皮的牵绊,从而形成这样那样的嗜好与偏见。所以我这个向来渺小的人,也就跟着有了借口,比如说,由于过往的追捧,儿时的沉淀,往事不堪回首引发的一点点未必可靠的遐想,我对有时真的很无聊的香港电影,就偏偏要有那种大而化之——那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极力揄扬。

    于是,前两天,又看了张家辉主演的《旺角监狱》,留着一撇男人小胡子的他与烫起一头大波浪最后还是——温顺而又慵懒地扎起马尾的她,在生活的道路上展开相依为命的末路狂奔,最后还是回到原点,以一种蒙太奇的镜头促成的别样方式,闪烁着,超现实的令人猜疑的倒毙在现实中骚动而又喧嚣的旺角的街头。也许旺角对于他来说,好比康德的哥尼斯堡对于我来说,是个封闭的意在言外的象征,是个导演心目中因为生命力太过昂扬于是就找不到出路的死角。

    张家辉很瘦弱于是就更加需要时而木讷,时而火暴。因为瘦弱+木讷+火暴=在瘦弱的身躯木讷的个性中更有层次的——火暴内涵,衬托得对手戏里的那个莫小奇更加性感。我们知道,妖娆妓女比起家庭妇女总是性感多多,而妓女又总是需要德昆西一流的浪子来同情。因为古惑仔-妓女-比他更为蛊惑的邪恶=无偿献身后的死亡。这几乎成为一个代数公式。我说代数,因为妓女可以置换成任何一位需求帮助的人,一个满脸幽怨比皮肤上的雀斑还明显的中年妇女,或者一个笑起来像朵花的未成年洛丽塔式女孩,等等。所以我说:不管怎么说,尽管香港此类电影从早期的《旺角卡门》到前两年的《旺角黑夜》,再到今天的《旺角监狱》,不管凭着情色诱惑如何驰骋香港影坛的王晶,有着何样的雄图大志,想着要在艺术无涯际的璀璨领域来点推陈出新,来点弗洛伊德的人格分裂,来点个人与社会或文明与野蛮的二元纠缠,来点美女与野兽那种磁石般的格式化的异性相吸,这仍然是也肯定是——一个老套的构架。

    但同时,我还是要说,这种类型的片子,再配上张家辉那双小眼睛焕发的颇有亲和力的神采,眼角嘴边“特有”的憨憨的笑容——那种摊摊手耸耸肩意味着一个大大疑问的特别搞笑的憨豆作风——就像他小巧的倒三角尖圆鼻头,再配上一个身材高挑曲线婀娜鼻梁挺拔特别不嫌贫爱富的底层女孩子,用豹纹展现野性的“另类”女孩子,于是,桥段虽然陈旧,它仍是我感兴趣的题材,毕竟,人们天天都在做着与吃喝拉撒同样格调的事,不也觉得不腻吗?

    这部从开场到结尾渲染着马刀挥舞血流成河不乏铁汉柔情的片子,讲述了一个人格分裂的黑帮打手出狱后,怎么适应无法适应的现实生活的故事,怎么源于性格的特别而导致特别命运的悲剧故事。性格即命运,这是我们老早就知道的命题,所以我说它老套。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比起《阿甘正传》里的汤姆汉克斯,或是《雨人》中达斯汀霍夫曼,或是《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它就更老套了,老套的老套。老套的老套的老套,奔向极致。

    但我曾说过,故事不怕老套,只要“家”里面拥有张扬人性的光辉,简称张家辉。我们就不怕这种故事没有卖点。何况,比起我们这边胡拼乱凑更加没有深度没有辨识度特别是没有力度的东东,那些总是甜蜜的温馨的感人到让人——热泪盈眶的甚至是——热血的光耀的宏大的不可究诘的呆滞,葆有人性的小人物的悲欢,与充满小人物悲欢的人性,就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它永远差强人意的有着层出不穷的阵阵“新意”。

    故事的中心主题正如“旺角监狱”这个名字,暗示我们,在香港这块总要在荧屏上出点事的“动乱地区”,总有一些源自人性的纷扰——这些导演精心挖掘细心剖析的纷扰,都是些让人无奈的生存兼无力的沉沦,以及无法无天的刀光剑影后面无法挣脱摆脱的枪林弹雨深处,昭示出的那种源于人性的宿命。

    某种宿命的东西,说不清道不明的,形成旺角属于张家辉这类古惑仔的人性的监狱。所以,对于张家辉来说,旺角就是他的“监狱”。正如片中他神经质的幻觉所表现的,仿佛冥冥中总有一个警卫对他指手画脚,让他永远走不出去,他永远只能沿着圆的边缘,两只脚犹如摇摆不定的圆规,围绕着他生命中自造的圆心,做圆周式的“回到原点”的摆动。

    但台下的我们与隐藏在荧幕背后的导演一样不甘心,我们想要挣脱,我们知道,往往发现问题就是解决了问题的一半,而另一半需要我们从这些个“宿命”中,得到一些不认命的启示;我们犹如深入其命运核心的智勇之士一样,很想拆开纠结在他心中的定时炸弹,让荧屏上一出场就早已死去的张家辉告诉过去、现在、还有未来必将出现的千千万万这样那样的张家辉们,不要泄气,你们还是有希望滴。

    于是我联想到——也就再瞅了一次最近获奖的《拆弹部队》,结果让我再次发出悄无声息的呐喊,我们需要这种直捣人性底蕴的《拆弹部队》,我们需要这样的抽丝剥茧的人性专家与深入虎穴的不畏艰险的技术人才,去拆除我们自己生活中每一颗无时无刻不想着爆发自己的定时炸弹,从最近一系列“不理智”的人性爆发中,我们发觉我们真的需要它,虽然有人就是不引进,因为据说是好莱坞一向拜金的贪婪的油滑的制片人没有与我们接洽,所以,我们不引进。

    但同时,我们也看出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巴格达,发生在苦难深重的穆斯林们的地盘,我们不免会做出这样的猜想,希望它不是遐想:如果真的引进了,那么对于敏感的伊斯兰的“原教旨主义者”们,会否造成一种有悖原则的暗示,对于这些敏感问题,我方一向本着和平共处等五项原则,希望维持一种“互不干涉”的灵活的外交态势。

    可以理解。

    于是,我们只能在易滋流言而又常常吐露真言的网上,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一条条互通有无的人造高速公路上,默默地叫嚣着,引爆吧,那只穿越我心中的《旺角监狱》的《拆弹部队》;引爆吧,我们需要你们派出那只比如说,三人互相掣肘却成功完成任务的小分队;引爆吧,我们需要他们身临其境的,置身于广漠而褊狭的人性原野,弓着脊背,猫着腰,摩拳擦掌地仔细勘察,然后汗流浃背地捧出一颗颗因为危险所以就特别惊险的定时炸弹,然后送到一个可以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去处,战战兢兢地,引爆它,让它砰的一声,浓烟过后,化为——洋溢着欢呼雀跃——乌有!

    愿上帝保佑,我们需要你让我们不要紧张。我们有点紧张,张家辉式的紧张——我们搞不懂这个世界。

    其他的,就留给好为人师的影评家,让他们唾沫横飞地去重新来个意味着深度的演绎吧,惹人讨厌吧,让人不耐烦吧,瞎鼓捣吧,带着主观臆测全无事实的根据,不顾情节的逻辑条理来个天外奇想吧,去生搬硬套不着边际地发挥阐释学的微妙功效吧。去用一句专断的话进行全篇枯燥无味的大包围概括——笼罩人们不爱听的有关种种危机的一切吧!去吧,我的不喜欢饶舌所以就显得精辟至极的影评大师们。

    在无处不在的人性弱点裹胁下,在死神迫近令人战栗的四肢紧绷中,股栗得我们身不由己想到那句片尾词——他们需要补充拆弹员!

    谁不知道呢,你这个自以为善于联想的大傻瓜。

    (本篇拒绝转载)

    黄慕春的最新更新:
  • 纳博科夫的《绝望》 / 2010-04-28 09:44 / 评论数(5)
  • 捍卫人的价值 / 2010-04-24 11:19 / 评论数(5)
  • 张爱玲就是张爱玲 / 2010-04-20 10:25 / 评论数(8)
  • 谣言止于智者? / 2010-04-19 10:50 / 评论数(1)
  • 环境决定不了——人的决定 / 2010-04-14 12:10 / 评论数(15)
  • 阅读更多

    空谈治本不如切实“治标”

    作者:魏英杰 | 评论(2) | 标签:时事观点

    针对近期一些地方接连发生的校园安全事件,公安部下发紧急通知,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坚决严厉打击侵害师生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加强学校和幼儿园的安全保卫工作。教育部也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防止不明人员进入校内。

    记得前些天,我就此写过一篇评论(《守住校园的大门》),提出有关部门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严防死守校园大门这道防线,为上学的孩子们提供安全保障。文章见报后,不少人在博客上留言,认为我看不懂事情本质——问题出在社会,守住校园大门不过是治标不治本。

    看了这些留言,真是无语。这次公安部、教育部下发紧急通知,部署相关措施后,我估计很多人也会这么认为。话是这么说,校园的风险来自社会,根在制度,可这岂不是有点头脑的人都明白的事情吗?问题是,社会弊端出在各方面,制度的完善又非一时三刻所能够奏效,想要从根本上杜绝校园暴力事件,谈何容易?堵住校园的安全漏洞迫在眉睫,奢谈制度建设而忽视实际操作,这种思维说明白些不过空谈而已。

    进一步来讲,什么事情都归结到社会,而不去强调和重视个体责任,客观上于问题的解决也是有害无利。说实话,任何社会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我们当然应当重视从制度环境上保障公平公正,但是在一个市场经济社会中,个人奋斗才是更值得提倡的品质。把任何问题都归之于社会弊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逃避个人责任。例如,制造江苏泰兴这起校园惨案的嫌凶,据目前所知并不贫穷,家里有商铺、套房出租,生活肯定不会说过不下去。这样的人也要对社会不满,而且朝无辜幼童下手,有什么理由值得同情?

    现在许多人动不动就谈社会问题,制度弊端,这当然是为了追求更为公正、合理的社会环境,但是切不可因此陷入泛泛而论。什么都不行,怎么做都不对,这除了发发牢骚,又有何益?这就像中国的股市,大家都知道那是一个政策市,问题多多。但是,在总体环境难有根本变化之时,除了呼吁和推动市场改革,还有必要在具体措施上保障市场的公平运作,否则的话,股市永远只能是一个烂摊子,无从收拾。

    因此,我认为在看清楚问题的本质之余,更应注重具体操作,如此才能点滴推动社会进步。从校园安全的角度,目前相关部门推出的措施看似重在“治标”,可仔细一想,在社会环境一时难以获得重大改善之前,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就部门责任而言,制度之弊更非一个部门、一纸通知所能改善,因而切实采取措施保障校园安全并非什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相关部门必须履行的职责。虽然未必能够彻底铲除危害校园安全的各种因素,但是无论着眼于部门责任,还是从完善制度建设的角度,这都是必不可少的举措。

    与其空谈治本,不如切实“治标”。空谈家只重视美好未来,实务者除了看清楚问题的本质,还应注重解决问题的路径及其可操作性,如此也才可能实现标本兼治。这大概是我和那些批评者的区别所在,我想也是广大家长真正关心的地方。

    2010年5月2日

    魏英杰的最新更新:
  • 哀怨的麦家 / 2010-05-02 20:23 / 评论数(5)
  • 守住校园的大门 / 2010-04-28 23:22 / 评论数(10)
  • 封闭式或小区化管理,搞清楚再说 / 2010-04-28 15:43 / 评论数(1)
  • “善款进财政”未必是个好办法 / 2010-04-28 03:34 / 评论数(1)
  • 郑渊洁退出作协缘于“灵魂焦灼” / 2010-04-27 02:00 / 评论数(4)
  •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