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家麟 – 自我審查的藝術
信報 2012年6月22日 絢麗荒涼專欄 有一句新聞媒介的名言,要一引再引:‘Freedom of the press is guaranteed only to those who own one.’美國記者李伯齡 (A.J. Liebling) 提醒大家,誰得到新聞自由的保證?只有那些擁有新聞媒體的人。 什麼叫「編輯自主」?很多情況下就是「總編輯自主」,普通記者編輯不能過問;誰主總編輯?自然是北望中國,對巨大市場垂涎欲滴的媒體老闆。 《南華早報》總編輯王向偉於六月初李旺陽事件曝光當天,午夜改版,縮小報道篇幅 ,回應下屬質疑時,拒絕解釋,並直道:「如果你不喜歡,你識得點做。」(If you don’t like it, you know what to do.) 「總編輯自主」現象,又多一個實例。猶幸還有不願忍氣呑聲的下屬,公開事件,令自我審查的細節,在陽光下被審視。 所謂自我審查,從來難以證實,自閹者總有諸般解釋。香港記者協會2005年報告提到,媒體處理新聞有偏頗有遺漏,究竟是自我審查,還是編輯的公正判斷、或避開法律風險,有時難以判斷。而總編輯們亦早已學懂,凡事留有後著,趁讀者不察,就能瞞天過海。 例如這次《南華早報》低調處理李旺陽被自殺事件,雖然由總編輯親自下令,臨時改版,但不會「除惡務盡」完全刪去,總會留有餘地。自我審查者可以大條道理解釋:報道篇幅雖然由六百字刪至一百字,但擺放位置卻由內頁A8版下方,移到A6版左上角,自閹者可以辯解:「我們有報道,並且位置更顯著。」不過, 文章大幅刪減後,缺乏前文後理,粗淺難明,而且全文大小,不及旁邊一宗外交新聞的巨大粗體標題的三分一,讀者容易忽略,就算讀了,也不會看出案情疑點。 這一招,可稱為「人有我有」,輕描淡寫數語,就算已作報道,好向讀者與下屬解釋「我們沒有自我審查」。 第二招,則叫「後天下之憂而憂」,初則低調處理,但過了一天,發覺群情洶湧,其他媒體大篇幅跟進;總編輯們為免落後於形勢,遂容許記者較詳細報道,也因為其他媒體已當「爛頭卒」,政治風險降低,總編輯們容易向大老闆與西環交代:「不是我們首先大篇幅報道的」,所以不算「政治不正確」;能夠安撫主子的不滿,又能維繫報章信譽,遇公眾質疑時,還可振振有辭:「我們一直有跟進,有評論、有社論,何來低調處理?」然而, 正是抱著這種心態,新聞界監察政府、提出質疑的天職,越來越被動,大家「你眼望我眼」,不走第一步,傳媒的自主性,一點一滴慢慢自削自閹。 總編輯們還有很多板斧,例如他們可以辯解:事件還有很多疑點,負責任的媒體要先聽一聽官方的回應,不宜妄加評說或報道篇幅太大。這一招數,姑且稱之為「刻意迷信官方立場」,一如羅范椒芬聲稱「六四未定性,不知平反什麼」而迴避問題一樣。如果政府受民眾監督、有信譽、說真話、守規矩,總編輯們祭出「平衡報道」的大旗,還算有道理。但在李旺陽事件及其他很多內地敏感話題,高中低層內地官員一直迴避、拖延、拒答,涉案者的家屬朋友卻繼續被失蹤、被噤聲、被軟禁;網上網下媒體全線封殺,不准談論甚至不准暗示,而總編輯們還說要等官方反應,這種行為連緣木求魚也不是,純屬「刻意迷信」,找藉口而已。 總編輯們還會苦口婆心勸勉下屬,內地網上謠言甚多,要先查證才報道啊。說真話、報道真相,是記者天職,網上消息當然要查證,沒有記者會反對;但現實裡,總編輯們強調要查證,卻不安排記者證實或證偽謠言,不編配人手資源,不能核實真偽,很多光怪陸離人神共憤之事,往往數語略過,不了了之。 還有一招,名為「忽然愛心」,媒體平日對內地弱勢社群、維權人士視若無睹,你死你事,甚少關注;然而,當是非黑白分明,不得不報道時,總編輯又會以一副悲天憫人的模樣,慨嘆著:我們越是報道,他們處境越是不堪、越是危險啊!李旺陽接受記者訪問後被自殺,令一些公眾也有此疑問;記者當然有責任衡量被訪者的人身安全,令他們明白風險,但李旺陽事件是特例,而且這個「神九上天,萬民下跪」的年代,無數被壓逼者不顧一切,就等待一個發聲的機會。「忽然愛心」以自我審查,不質疑權貴加害弱者,反而擔心傳媒造成更大傷害;這種論調,既能欺人,也能反過來自欺,以此理由減少報道弱勢社群,正中當權者下懷。 自我審查是一門藝術,總編輯自主下,軟硬兼施,扭曲再扭曲,刻意地不經意;無痛自閹,暗合道妙,境界高超;由讀者到記者,不能不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