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东

媒体札记:校车外交

媒体札记:校车外交 媒体札记:校车外交 5(2011年11月27日) 一 在经历了一场“人人喊打”之后,辟谣联盟如今已经不再四处出击,代替这个“民间组织”承担自媒体平台“净化”功能的账号变成了由新浪官方运营的“微博辟谣”。但吴丹红没有消沉,这位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以“吴法天”为名,继续向他心中的“造谣党”发起一轮又一轮的揭发批判——这不仅为他带来了“公知”们此起彼伏的冷嘲热讽,甚至带来了现实中的生命威胁。 11月24日下午,北京官方主办的千龙网引用警方通报,称破获首起网络威胁人身安全案件:“据闫某交待,其经常上网浏览评论时事的网络文章,近期在微博上对吴某发布的一些言论感到不满,便开始对吴某进行言论攻击,在遭到吴某驳斥后怀恨在心,便决定对其进行现实中的报复,为达目的,其先在网上公开自己的报复计划,并利用微博‘现场直播’实施过程,以此威胁报复吴某。目前,闫某因涉嫌以其他方式威胁他人人身安全被警方处以治安拘留5日处罚。” 次日《新京报》则决定用标题点明“吴某”的真姓大名:《微博威胁“吴法天”男子被拘5天》。正是这则报道,赢得了诸家商业门户网站的重点转载,以及吴丹红本人的大为不满。 吴教授在博客上抱怨,这桩处罚“在《新京报》记者郭超笔下,却夹带了太多私货”。根据他的例举,不仅披露受害者的单位和名字“违背新闻职业道德”,文中那句“吴法天在网上的言论引发很多网友抨击”的背景介绍,更是如同“记者化身法官”、“涉嫌毁坏名誉”。报道文末引用的北大教授郑也夫点评同样被指控为记者“煞费苦心、误导读者”,因为“在法律上这个案件完全没有可辩驳之处”,而一个社会学家则可以告诉受众,“不能把网络世界和虚拟世界放在一个标准中衡量,这样对网络这个发泄渠道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凤凰网的处理方式则被吴法天批为“更离谱”:“把标题改成了 《男子发微博威胁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吴法天’被拘5天》 ,中间没有标点,歧义丛生,好多人读成了‘吴法天被拘5天’。这还不够,凤凰网还特意转载了 《刘逸明:警方该不该充当‘吴法天’的‘打手’?》 一文,为违法者辩护”。根据记录,这篇标明来自华声在线网站、明确要求北京警方“停止对闫某的拘留,并向闫某道歉”的文章,不仅赞同郑也夫“警方不应该介入”的观点,更是直接以“高级五毛”称呼吴法天:“众所周知,‘五毛’喜欢发表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言论,而有‘高级五毛’之称的吴丹红更是不放过一切机会扰乱公众的视听,与主流公众舆论对抗。因此,在互联网上,吴丹红可谓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刘逸明对主流公众舆论的判断根据是门户网站上的新闻跟帖:“绝大多数网民都认为吴丹红该打,可见,吴丹红有多么不得人心。”这位自称因“为弱势群体说话和批评官方”而经常在博客和邮箱中受到恐吓(甚至来自警察)的时评作者,抱怨“警方不太可能会为我在这方面效力”:“诸如吴丹红、方舟子、司马南这类人,经常以造谣的方式攻击他人,但是警方却对他们的这种违法行为视而不见。而吴丹红一旦报警举报他人威胁他,警方马上采取行动,对相关人士采取措施,反应之神速令人惊叹不已。” 根据吴法天的反驳,这位作者“就是刚前几天因为造谣‘孔庆 东指使助理刺杀《新京报》徐来’被新浪微博通报取消实名认证的刘逸明”,真名熊忠俊,2009年8月曾因捏造、散布杭州“5•7”交通肇事案出庭被告人胡 斌是“替身”的谣言,被警方行政拘留10天。吴就此感叹相关网站“与此造谣惯犯同流合污,丧失了基本的公正、客观”,并给出凤凰网的更大罪证:《微博教授 吴法天》。在这个以“教授吴丹红没红,微博吴法天红了”为标语的专题中,这家新兴门户网站针对此事设计网民调查——根据吴法天的看法,不仅专题没有完整交 代事情经过、又有刘逸明的造谣文章为铺垫,投票中还加入了“吴法天的一些言行也是事件起因,司法介入应公正对待”、“网络语言难免出格,不适合与现实等同 看待,过重了”、“司法介入反对网络暴力,不能只一罚了之”三个明显“误导”的选项。 相比之下,《京华时报》这回的职业道德或许能让吴法天相对满意。不仅没如同昔日战友一般在警方通稿中“夹带私货”,这家如今被纳入北京市委机关报集 团管理的报纸,在11月26日发表头条评论,承认《微博直播殴人,责任并不虚拟》:“无论动机如何,最终受到治安拘留5天的处罚,不仅给闫某本人,也给许 多在微博上忘乎所以的人们提了个醒:虚拟空间里,言行并不虚拟,切不可触犯法律规定的底线。”评论员傅达林认为,“在自媒体时代,微博虽然是个人发表观 点、行使表达权的私人信息载体,但由于微博的公开性和传播的便捷性,其本质上具备了公媒体的部分属性,而并非博主可以为所欲为的私密空间。也正因为这种公 共传播特性,使得网民在享受微博服务的同时,也更加需要增强自律和节制意识,不能妨碍、损害到他人权利。由此,不说将微博上虚拟的言行付诸实施,就是单纯 的微博虚拟行为,本身也可能受到法律责任的追究,诸如网络诽谤、名誉侵权等都是生活中行使表达权利不当带来的不良后果。” 以头条评论转载此文,凤凰网在周六试图证明自己秉承言论平衡的媒体操守。不过,在那些更能“快意恩仇”的微博账号后面,对“选择性执法”的批评从未 消失。即便比刘逸明退守一步,承认闫某所为确实理当受罚,但这些对“高级五毛”厌恶之极的人们,强烈要求警方平等对待一切公民:“法律是一些人的挡箭牌, 另一些人的煞威棒”;“支持吴丹红的那些个法律怎么不去关了西奴网?”自我简介为“五毛公敌”的近代史学者章立凡即向微博账号“平安北京”公开报警,称连 续三次收到山东临沂@红猪Porco 的死亡威胁,于是决定测试一下公权力:“威胁要杀人取心肝眼睛的变态,按律是否应加重处罚呢?” 二 吴法天也知道,自己之所以被网名“健崔”的闫某“寻仇”,是因为转发的那段指控艾未未涉嫌作品抄袭的微博。 不过,吴法天还算不上艾未未以及“艾粉”们打击的第一对象,胡锡进才名列榜首。上一个周日,携虽遭严格管制但仍收获支持者近千万元“借款”之势,异 议艺术家艾未未在推特(Twitter)上公布了这位《环球时报》总编辑及其下属王文的手机号码,号召自己的“粉丝”前去“问候”这些“五毛”。于是,艾 未未的强大号召能力再次得到证明,根据胡锡进、吴法天、司马南等公布的手机截图,他们收到了来自海外的大批骚扰短信以及辱骂电话。 在以微博声明自己“和艾未未之间没有私仇”,胡总编最终决 定在周二发表社评《莫让粗暴对立主导中国互联网》,将公布私人电话号码之举定义为“因政治分歧而采取反道德行为的又一突出例子”:“最近一个时期,‘政治 斗争’在微博里十分活跃,进而逐渐形成现实世界的戾气,有不少知识分子及公众人物卷入,这是让正常的社会理性始料不及的。” 根据这篇社评总结,微博使用者的语言“暴虐化、极端化、激烈化”正在严重威胁多元格局本身带来的正面影响,把“你死我活”的斗争哲学重新带回来: “像艾未未这样有影响的人物,尤其应当慎行,无论出于什么目的,他用侵犯自己批评者的隐私权来进行报复,都有负于互联网世界对他的特殊关注。”文章进而呼 吁官方打击此类侵犯他人隐私,人身威胁和恐吓之举,“中国政府应对尽快形成社交媒体上的秩序,以及对制止侵害人身权利的行为泛滥有所作为”,同时向民众喊 话:“广大网民也应超越所谓‘意识形态站队’,不让‘立场’做网络粗暴及侵权行为的保护伞。中国再也不能让‘革命法则’主导我们的一切了。中国需要耐心 的、用无数细节编织起来的社会进步。” 不过,与吴教授所遇到的“选择性执法”质问一样,胡总编同样也需要面对“这不是一场公平的较量”的反击。曾担任雅虎中国总经理的谢文在微博上向拥有 出版物发言渠道的胡锡进强调,“你可以利用你的报纸攻击他,他却不能在任何国内媒体上反驳你。所以,出现他在TWITTER上搞你一把是可以理解的。” 被“搞了一把”的这位《人民日报》子报当家人需要展现自己的气度,他不仅自承“此生无一私敌”,还宣布那些骚扰电话“算是我做《环球时报》总编辑的‘代价’吧。我接受这个‘代价’”,并加上一个代表“笑脸”的网络符号。 不 过,他如今显然更加体会到了自己在报道“复杂中国”道路上的险阻。不仅在自家报纸征订中确定广告语为“加入对中国命运的思考”,胡锡进更决定在警告“美国 亡我之心不死”的一贯特色之余,于周三、周四发表社评,分别题为《客观剖析中国社会的“痛苦感”》、《民主,仅靠革命远远不够》。 前一文认定,“大量个人的不如意通过互联网被放大,影响了更多人对公共环境的感受。社会以往的许多正面评价被扯碎了,很多负面评价纷至沓来”,而后 批评一些媒体同行在监督政府时不够“实事求是”:“一些媒体人认为,舆论应永远站在相对弱势的个人一边,并将这个站位摆上了道义的高度。有的媒体不仅是个 人与公共利益及公权力冲突的支持者,而且成为鼓动者。” 11月24日社评则呼吁中国民众“保持我们针对‘民主’的独立思考”,并以埃及连续发生街头抗议为证,强调“我们显然需要真正‘好的’民主”:“它 能帮我们避免专权,帮我们决策科学化,帮我们反腐败,但它不会给我们带来社会动荡。”文章举出被互联网“搞下台”的官员为例,强调“最近这些年是中国民主 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进而宣布“中国社会渐渐能够分清‘民主’和‘西方民主制度’之间的区别……一旦中国社会能够通过近年的具体实践不断积累自信,民主 在中国的前途将豁然开朗,中国的崛起过程,就很可能同时成为世界民主新模式的伟大实践……我们就走在这条路上,只不过我们此前没有清晰地把这条路称为‘民 主’”。 三 如果胡锡进只是这样宣讲“中国式民主”的宏伟叙事,恐怕还没有那么多人懂得反唇相讥。但当他决定为一件具体的“公愤”事件出言辩护时,就必须明白,又到了他付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代价的时候了。 说起来,这本是新闻版面上相对平静的一周,虽然由胡锦涛出席讲话的文代会作代会构成了两个舆论场上的“各说各话”,但至少没有足以震惊全国的恶性、 负面事件。但这种难得的平静还是在周六被打破了,因为一则来自外交部网站上的稿件:“11月25日,中国援助马其顿校车项目交接仪式在马总理府举行。中国 政府代表驻马其顿大使崔志伟正式将援助校车交付马副总理阿里菲。” 因为“校车”,这篇外交简讯有了被解读的特别意义。11月16日发生在甘肃正宁的一场校车事故是那一周登上最多报章版面的灾难,激发中国民众普遍哀 痛,“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和“对不起,孩子!”的句式四处可见,评论员们的悲愤无奈溢于言表,中国官员的公车消费尤其被作为反面教材与校车之殇两相对 比。就在人们哀伤于无法保证贫困地区孩子安全上路时,如今却传出“中国政府向马其顿援助校车”的消息,即使是在周末,也已成为评议焦点。 最 典型的非议是“宁与外寇,不与家奴”。被孔庆东批为“汉奸报纸”的《南方都市报》再度展示了对此类热点的灵敏,以头版显要位置荐读此讯,并以标题注明“无 偿”。不过,同城的《信息时报》摘录微博争议,根据另一位著名“五毛”染香的说法,这次“媒体的选择性报道再次玩弄了公众的感情”:2009年宇通客车公 司中标了马其顿公交车采购项目,2010年4月,正式与马其顿政府签署202台公交车商业合同。近期向马其顿移交了首批68辆双层大巴,而赠送校车是这桩 交易的附属环节。这赠送的校车,也就是普通大巴车刷了黄色漆,并非美国式校车。” 但是对那些义愤填膺的发言者来说,到底是政府行为还是商业行为并不是问题核心,积累着对中国外交“打肿脸充胖子”的宿怨,“不尊重国民感受”才是他 们的最大不满。自讽“疑似五毛”的央视评论员王志安试图解释外交援助之重要性,劝告“如果外交部的援助计划早已做好,那就只能说是凑巧了。过分联想实在没 必要”。而胡总编更是在微博中写道,“没有人不同情那些因校车死去的孩子们,那些认为自己的同情心比别人更多的人,是道德自大或者装孙子。但道德批判现在 很盛行”,不过,他也承认时机敏感:“我相信外交部的人同样很同情那些孩子们,我也认为正当的对外援助是必要的,但此时捐较车,的确不对劲。外交部应反 思。” 从一手创办的《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上去职的程益中如今已至香港担任亚洲电视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他认定这种说理“掩盖不了为当局开脱的良苦用 心”:“具体这件事而言,开脱就是帮凶,打圆场也不足以平民愤。”于是,在批评程益中使用文革大批判式语言后,胡总编再次预告《环球时报》明日社评主旨: “舆论的‘挑剔’和‘找茬’将逐渐无孔不入。很难说这些触动都合理、恰当,也很难说它们不会对政府的工作形成某种‘干扰’。但在一定监督甚至‘干扰’下工 作,对政府来说未必就不是正常的。在政府和舆论之间,前者适应后者,而非后者根据前者的意志作调整,很可能是中国未来的大势所趋。” 周日,外交部已经决定适应“找茬”,刊有捐车消息的网页链接失效。 (注:本文中之点评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本文编辑刘波bo.liu@ftchinese.com

阅读更多

新浪微博:援交部(2)

[注:新浪微博“援交部”搜索结果只能显示最近更新的4页,点击第5页,搜索页面自动跳转成“抱歉,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网络地球村: //@囧囧有笙: //@中国流氓兔二世:非洲有选票,所以援交了! //@警察方明: //@韩志国 : 中国百姓手中确实缺真正的选票。@余胜海:【中 国援非之秘】我问一位外交官,国內有许多贫困孩子上不起学,不少教室还是危房,我国政府却每年向非洲捐款兴建希望学校?他回答:“这是因为非洲有54个国...

阅读更多

颜昌海:迟到的校车调料,总比白开水要好

2011 年 11 月 16 日,中国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接送幼儿园儿童的校车与卡车相撞,导致 20 人死亡,其中包括 18 名儿童。事故发生时,充当校车的面包车严重超载,本来是运载 9 个人的车塞进了 64 人。此事民愤沸腾,但就在这个时刻,中国大陆政府代表驻马其顿大使崔志伟却宣布将援助马其顿的 23 辆校车交付马副总理阿里菲。对此,更加激起中国大陆民众的怨愤,认为在甘肃孩子尸骨未寒之际,对国内孩子不管不顾,却将校车援助发达的欧洲国家,网络上对大陆政府“麻辣隔壁”的痛骂一片。于是,体察民意的温家宝总理就立即出来为这个僵化陈腐的体制灭火了。 据 11 月 27 日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第五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今天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讲话。在讲话中,温家宝强调,要预防和避免儿童各种意外伤害,特别要加强校园治安、消防安全和校车交通安全工作; “ 近来,一些地方连续出现令人痛心疾首的重大校车安全事故。这件事情提起来,我心里也很不安。校车安全必须引起各地、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已经责成有关部门迅速制订《校车安全条例》。我要求法制办在一个月内制订出《校车安全条例》,也就是说,把校车安全问题真正纳入法制的轨道。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且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温家宝还强调,要抓紧完善校车标准,做好校车设计、生产、改造、配备等工作,并建立相应管理制度。做好校车工作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担,多方筹集。 温家宝说, “ 要明确地方政府和部门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制,对发生的恶性事故要依法严肃处理。要通过中央、地方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使校车成为学生安全的流动校舍,为孩子们建立起安全无忧的绿色通道。 ” 温家宝强调,各级政府要把妇女儿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公共政策体系,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社会各界各方面都要积极参与妇女儿童事业,群策群力,推动形成尊重妇女、保护儿童的良好风尚。 但笔者不得不说,这个“迅速制订《校车安全条例》”,却是非常迟到的东西。“一些地方连续出现令人痛心疾首的重大校车安全事故”早已经不是新闻。除了大陆近年校巴悲剧 2011 年 11 月 16 日甘肃正宁一架限载 9 人的校巴严重超载 64 人与泥头车相撞, 19 名幼童死亡, 43 名幼童受伤外,就有 9 月 26 日,山西灵石县一辆校巴与大货车相撞, 7 名初中生死亡, 5 人受伤; 7 月 20 日,大连一辆无牌校巴失事,导致 17 名幼儿受伤。…… 在 2010 年,也有: 12 月 27 日,湖南衡南县一辆三轮电单车违章搭载 20 名小学生失事, 14 名学生死亡, 6 人重伤; 10 月 28 日,湖北潜江市一辆七座小巴载同 23 名小学生与卡车相撞, 10 名学生受伤; 5 月 21 日,甘肃一辆小学校巴出事, 5 名学生死亡, 3 名学生受伤; 4 月 6 日,广东汕头市某技工学校校巴与水泥罐车相撞, 10 名学生死亡, 28 人伤。…… 而在 2011 年之前, 照例连年连续出现令人痛心疾首的重大校车安全事故。 只是,甘肃校车惨案引发了全球媒体得关注罢了,民众痛心悲愤。 比如大陆《大旗网》报道引述了《德国世界报》电子版后的网民留言和德国某博客的网民评论:德国网民 Chinesensuppe 留言:“啊,进步的西部中国,中国在一胎化政策之外难道又出了这样一个单脑细胞政策?司机和幼儿园老师得到了应有的处罚,孩子们就很遗憾了。家长们也肯定知道,他们把自己的孩子塞进了这辆车,但这么一个孩子就好像要被拿去卖一样的国度里,当 64 个人在小公共车里遇难的时候,谁又会关心呢?”; Drahkke 留言:“我就一直问自己,为什么安全意识这么差,是不是由于智力问题?”; andyrx 留言:“当我们知道,孩子们在这场车祸中是功利主义及贪婪的利益追求者的牺牲品的时候,看看视频中孩子们的眼睛吧。”; Ackergaul 留言:“……有人给吉尼斯记录打电话了吗? 64 个人在 9 座汽车里……”; 124er-Power 留言:“人命在那里(中国大陆)不值钱……” 在全球媒体的热切关注甚至冷嘲热讽下,有大陆网民总结出各国校车制度对比表: 德国,进出站安全重中之重 。 德国有关部门发现,校车发生的事故大都不在驾驶途中,而是在进出车站期间。因此德国严格规定,校车必须设立车站,车站标识必须明显可辨。校车一定要在规定车位停车,在进出车站时,校车要做出明显的灯光表示, 此时其余车辆一律不准超越校车 。另外,要求家长让孩子有足够时间上路赶车,以防因为追赶校车而出事。 英国,一登上校车责任全包 。 2000 年,英国警方在全国大清查中发现了 250 多辆不符合安全行驶要求的校车,当时 50 %的家长宁肯选择自己送孩子到学校,也不愿孩子搭乘校车。英国随后进行大规模校车改革。 2003 年,英国新校车正式投入运行。按照规定,所有儿童不论有没有保险,一登上校车,全部由校车负责。 美国,超越校车可能丢驾照 。 美国的校车很牛气。到了需要停下来的地方,司机把车身上“停”的牌子往外一扳,后面的车子就会像看到红灯一样,自觉停下来。等背著书包的孩子上下完车,司机再把停车的牌子扳回来,重新上路,这时其他车辆才敢跟着走。如果贸然超车,不仅要被罚款,严重时还会丢了驾驶执照。校车的“待遇”与警车、救护车、消防车是一样的,甚至优于救护车和消防车。 加拿大,校车事故死亡率为零 。 根据加拿大交通部安全规定,从 2006 年 4 月 1 日起,新建造的校车依大小而定,有 2 到 8 个座位上要配备安全座椅的固定扣,以确保体重未满 18 公斤的儿童乘坐校车时更加安全。校车是加拿大最安全的儿童运输工具,加拿大安全议会的网站显示,加拿大每年跟校车有关的死亡事故为零。 法国,校车司机上岗要求高 。 在法国,校车司机必须通过严格的驾驶考试,拥有省一级的校车驾驶执照才能上岗。法国校车司机的工作手册用英法两种文字印刷,对出车前的检查,收车后在停车场各种装置的情况等都有详细规定。法国的司机工会网站把行车安全放在了员工训练的首位,并开辟了“有待改进”网页,不断更新内容,促使司机提高服务质量。…… 在所有被中国大陆官方称为“西方”的国家,都将校车都当成“公车”,而公车的配备及使用都有非常严格的范围。一般只有内阁部长可以配备专车,但也仅限于执行公务。近一两年德国、法国都曾出现政府部长因公车私用,迫于社会舆论压力而辞职的事情。虽然美国政府只有极少数核心官员有公车,但美国政府却有很多公车 — 校车就是公车,这是财政开支中很大的一块。美国校车的“待遇”与警车、救护车、消防车是一样的,甚至优于救护车和消防车;司机把车身上“停”的牌子往外一扳,后面的车子就会像看到红灯一样,自觉停下来。贸然超车,严重时还会丢了驾驶执照。 被中国大陆高级五毛孔庆东形容为“水深火热”的美国,校车是“最安全、最有特权的公车” 。在美国校车并不由学校配备,而是采取商业经营的办法,由校车公司按学区统一调度和管理,承担各个学校学生的接送任务。资金主要通过发行市政债券筹集,同时各级政府财政对校车产业给予补贴。据统计,美国政府平均每年要为一个正常孩子坐校车支付 520 美元,为特殊儿童支付 2400 美元。仅 1995-1996 学年数据,美国学区在校车服务上的年度花费就超过了 100 亿美元。 “水深火热”的 美国, 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校车标准 。在《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中有 60 项针对机动车的标准,这其中有 4 项是专门针对校车的。在这种高标准下,美国校车由专业厂商制造,质量高,造价昂贵,有“客车的设施、卡车的骨架”之称。美国全国有超过 500 部校车法规,用于保护校车特权和保障校车乘客的安全。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严格禁止超载,美国校车司机超载不仅会丢掉工作,严重的还要负刑事责任。目前, “水深火热”的美国, 大约有 4350 万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的学生,每天有近 50 万辆校车运送超过 2500 万名学生。相关数据显示,美国平均每年只有 5 名学生在校车事故中死亡,而且这些事故都与重大灾害有关。在美国,百万公里事故发生率校车仅为 0.01 ,火车为 0.04 ,飞机为 0.06 ,其他公路车辆为 0.96 ,校车的事故发生率是所有交通工具中最低的。 2006 年 11 月,在美国印第安纳首府,一辆素以彪悍著称的悍马撞上了停在路边的无人校车。结果,悍马半个车体粉碎,校车却安然无恙。自此,美国校车声名鹊起。 在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都有专为校车制定的法律,多达 500 项。这其中包括对校车坚固性和安全性的规定,包括校车翻滚时的保护、车身连接部份的强度等。 那么,在被朝鲜当局评为“全球幸福指数第一”、大陆官媒自诩“伟大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大陆却是如何的呢?同样也是官媒自己报道:“中国校车:很多是“报废车” 。   在 11 月 16 日甘肃校车事故震惊全球的当日,美联社就从北京发出的报道说,“有关的撞车消息在中国各地引起公众愤怒,突显出中国教育体系资金不足,对偏远地区的学生尤其不利。事故发生之后,中国的微博爆发出愤怒情绪。在有关消息传来之后几个小时,有关的微博有 80 多万条。”;“人们的怒火尤其指向政府支出。很多人把美国校车的质量跟中国的校车质量进行对比。有人还贴出一张图片,显示一辆悍马车撞上一辆校车的后部。校车没有多少损坏,悍马车则损坏严重。很多微博说,‘看美国的校车。 … 我们的校车对孩子的生命不负责。’”法新社 11 月 17 日从北京发出的报道,则展示了甘肃的校车事故的一种更为广阔的背景:“在中国,学童常常被塞进汽车去上学,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甘肃的)致命性车祸是中国非常不安全的道路交通当中的最新一起。在中国,开车的人常常不遵守交通安全法规。上个月,在北方港口城市天津附近,一辆客车在一条高速公路上跟一辆轿车相撞,导致至少 35 人死亡, 18 人受伤。……根据中共公安部门的统计数字,中国在 2010 年有将近 7 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也就是大约一天 190 人死于交通事故。而在 2005 年,则发生 45 万起交通事故,造成将近 9 万 9 千人死亡。中共公安部门表示,中国交通事故死亡数字在 2005 年达到峰顶。”法新社说,“但今年早些时候,世界卫生组织在其每月通讯中发表一项研究报告,对中国公安部门的统计数字提出了质疑。报告说,中国卫生部门提出的交通死亡数字比公安部门的数字高了将近一倍。该研究报告还透露,近年来,根据死亡登记数字所显示的交通死亡数字,并没有像中国公安部门所说的那样下降,而是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而上升。” 报道指出,“中国的汽车销售在 2010 年达到 1806 万辆,比前一年增长 32% 。在 2009 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这些数字意味着许多新的没有经验的司机试图在路上学开车,中国的道路交通由此变得越来越不安全。”…… 目前在 “水深火热”的美国, 校车约 45 万辆,政府每年为一个学生坐校车支出 493 美元。每天接送孩子来回两次,全年达上百亿人次,行程 35 亿英里,安全系数是坐家庭轿车和公共汽车上学的 40 倍,事故率仅为每亿英里 0.02 次。校车的路权至高无上,待遇优于救护车和消防车。一旦司机将“ STOP ”的指示牌打开,后面所有的车,无论几个车道,都必须停,即使总统座驾也不能过。 难道中国大陆政府没有钱解决这个问题吗?否! 中国大陆每年的三公消费,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的费用高达 9 千亿,大大超过了教育经费与国防开支! 中国大陆政府,公车消费接近国防开支。每年各级政府官员公车私用费用达 2 千亿元,几乎和 2006 年的国防开支相近,而公车真正用于公务的时间仅占三分之一。再看看网络上的一张图片,甘肃庆阳市政府的气派豪华的办公楼,就知道政府把钱花在了哪里。 甘肃校巴悲剧发生后,有民众公布了甘肃省教育厅长白继忠的家产,指其一家三口在兰州有三个物业、一个车位、一辆丰田 RAV4 越野车及 400 万人民币存款,质疑其一家月收入不过万余元,何来如此身家。然而,白本人至今未做回应,从中央到地方多如牛毛的各级检察、监察、纪检、公安、反腐反贪部门,无一不对此装聋作哑! 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大陆政府部门和官员,都是这样无耻的。在人们的心目中,可能下面的这个消息,比 甘肃省教育厅长白继忠的家产、 比政府自以为豪的神 8 、神 9 还要要给力: 2011 年 5 月 4 日,浙江德清县政府投入 2 千多万元,购置了 79 辆美式校车投入运营。学生每人每次乘车支付 1 元钱,贫困学生免费,并在行驶中给予各种最高优先权,县政府每年提供 200 多万元的财政补贴,被称之为“黄色特权车”。 甘肃校车事故以后,不少人发出这样的呼喊:把买美国的国债的千分之一的钱,给贫困地区的学校,买校车吧!把每次查处贪官的黑钱,买校车吧 ! 把官员们公款吃饭的千分之一的钱,买校车吧!把贪官们包二奶的钱的千分之一,买校车吧 ! 然而人们心里也在打鼓发毛:这种情况有可能发生吗?消逝在甘肃幼儿园校车上的 20 条生命能成为政府下决心解决校车安全问题的起点吗?!这种忧虑有着现实基础。就在 2011 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就曾表示:有条件的地方要把校车制度建立起来,配备最好的车辆和最好的司机,为孩子们建起安全的“绿色通道”。可是,温家宝或者是真诚的,但中国大陆的官场,“政令不出中南海”已经成了惯例。每一次校车出事,教育部都无比“重视”,动则开展全国校车安全隐患大检查云云,可惜运动过后事还是一件接着一件的出,可怜的孩子们还是一次又一次被夺走了幼小而宝贵的生命。就在甘肃发生幼儿园超载校车与卡车相撞惨案,在死去的 18 名幼儿尸骨未寒、校车安全问题还是社会讨论热点的情况下,大陆官方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向比中国大陆教育条件和生活水准高得多的欧洲马其顿共和国捐赠 23 辆校车!大使也“敢!”一再“代表”,说这反映了“中国人民”对马其顿孩子的情谊……!!! 这些校车为 35 座,符合所有安全标准——自动车门、灭火器,每个座位都配有安全带。大陆官方此举犹如在社会上引爆了一个炸弹,引来民众一片抨击,不少民众表示对官方彻底失望。对于中国大陆来说,校车儿童车祸几十人伤亡,观者、闻者无不痛断肝肠,但与此相关的官员们,可能现在唯一恐惧的,只是对自己仕途命运的恐惧。 校车惨案频繁,表面原因是现行体制弊端重重,政府部门监管不力,政府官员贪污腐败严重等原因;但究其深层原因是,中国社会在信仰、传统、道德伦理等被强力摧毁后,社会道德伦理崩溃,人们漠视生命的必然结果和乱象。也许, 体察民意的温家宝总理限令“ 法制办在一个月内制订出《校车安全条例》”,法制办是能够办到的;因为制订各类法律法规和条例条令,本就是官僚们驾轻就熟的拿手好戏;但问题是,这个条例,能真正“把校车安全问题真正纳入法制的轨道”吗?笔者是很疑问的。没有一个以人为本的制度,就别想一切法律法规能真正纳入法制的轨道。 当然,温家宝总理的讲话,是能立即为这个僵化陈腐的体制把民众的怒火给浇熄的。海外舆论早有评说,目前中国大陆,也唯有温家宝具有当“灭火队长”的能效了。然而,笔者还是认为,尽管这个校车条例,有可能是一杯白开水中加一点并不能解决中国大陆制度问题的调料,而且是 迟到的;但是迟到的校车调料,也总比白开水要好。 如果要真正解决中国人的“温饱”,唯有靠人权、自由、民主和真正市场经济的政治体制 。

阅读更多

一五一十 | 一个提倡冷漠的人为什么自己不冷漠

作者: 赤眉陈更  |  评论(0)  | 标签: 时事观点 张成敏先生在其大著《撒尿型知识分子》一文中是极力提倡冷漠的,但遇到一种情况自己却很不冷漠。那就是当他遇到曾经与他发生过不同意见的人,哪怕发生不同意见只有一次,仅仅一次。他很象隔壁那位小心眼儿的大妈,她的孩子的“美丽”是触碰不得的,你如果不小心没有表现出对她孩子的“美丽”的恭维,她将与你记仇,每路遇都要呸三声。我很不小心,在为日本开拓团立碑一事上发表了与张成敏先生不同的意见,从此我便成了张先生的敌人。我文一发,他总要在我的文下拉屎、撒尿、吠几声。以近几天为例,我发表文章《也评孔庆东以呜惊人》,他在文下破口大骂,“见骨头就咬”。我又发表文章《孔庆东为什么说朝鲜最讲忠孝》,他便著文《撒尿型知识分子》,极尽“尿骚味”的散播,以图熏死我和我这样的在意识形态上不够“冷漠”的人。 这位隔壁大妈的确是小心眼的,极其小心眼的。大家查一查,我与张成敏先生在雅典学园相识两年多来,思想、立场大致相同,大讨论、大争鸣中也曾互为翼阵,互作关照。不小心的情况唯其一次,即东北某县为开拓团民立碑一事的讨论中,我与“大妈”发生了不同意见,而且是“大妈”先发难的。自此他便视我为势不两立,每见面便横眉瞪目,呸呸连声,二人之间再无太平日子。 张成敏先生是一位极其自尊自负而且自恃其才的人。自尊自负过了度,便会变得极其敏感,也就必然小心眼,而且记仇。张先生最近骂我的文章是从意识形态入题的,意思是我对孔庆东的批评是一种由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出发的过敏、激烈,不够淡漠。由他的批评,我也不由得反省一下自己:政治主张相同的人或政治主张相近的人,就真的值得信任么?治国以公,治事以公,待人以公,但如果象张“大妈”这般小心眼,可以付之以国,托之以事,信之以人吗? 我想是不可以的。如他的文章所言,在利比亚、朝鲜、柬埔寨这样的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没有歧异的。但我在这些问题上表达了什么观点,只要被他看见,他一定骂我——因为他看到的不是我的正直的意见,看到的只是我曾经没有恭维他“美丽”的小孩。让这样的小心眼大妈治国,他会单独地给我一场文化大革命,让他做法官,他会让我蒙冤狱,让他管理人事档案,他会往里边塞黑状。那是一定的!所以,这样的人虽然做的是治国学问,治法学问,而且与你的立场大致相同,但还是不敢信之以人而托之以事的。张“大妈”给我们的政治教训是:不能唯意识形态,不能唯政治立场,那人的小肚鸡肠,你一定是要看得准确,并十分认真地考虑进去。 关于张成敏先生的自负我还有一次印象,孩子式的语言,让人可笑。某次,他与人发生了不同意见,对方与他商榷,他接下来应对的文章题目竟然是——《别逼我深刻》!好似乎某位侠人说,别逼我动刀,别逼我拿剑!动刀拿剑是要人性命的,今天我想问一下,张先生,那人逼你“深刻”了,你后来“深刻”得要了那人的性命了吗? 天底下还没有深刻得闪了他人性命的,即是马克思、黑格尔也没有,追溯到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也没有!但是那人说:“别逼我深刻!”所以,我说那人真是自负得可笑! ________________ 近期,孔庆东问题成了社会的讨论热点。我也参与了热点问题讨论,张先生主张冷漠一些,就是针对我的热切而言的。 孔庆东现象不值得中国的思想界予以深切地关注吗?他的“三妈的”不值得关注,因为“三妈的”是表象问题。与“三妈的”相牵连的一系列问题太值得关注了:以现行改革开放政策为界限,孔庆东将主张继续推进而不是阻止这种政策进程的人统统地骂为汉奸;以文化大革命为是非标准,他认为文化大革命是正义的人民起义;以南韩或北韩为未来走向的标准,孔庆东为朝鲜大唱颂歌,却认为南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孔庆东的观点如此,但据凤凰网调查,支持孔的竟然达74%。香港凤凰电视台评论员邱震海先生为此深自忧虑,他说:“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来自于左右两派的思想共识,历三十年发展,力量已经释尽,现在是一个瓶颈时期。孔庆东事件标志着左右两派共识的撕裂,当局应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解决体制问题)。”中国思想界对孔庆东问题予以热切关注是必然的,表现了中国知识界的良知。但是,在这里——也可能是张先生看到我、我在孔庆东问题上发表了意见——张成敏先生却批评说: 在没有历史深度,喜欢时髦的某种场景,我们的知识分子很难像如上影片所表示的那样有思想。撒尿型知识分子浅薄而敏感,最搞笑的就是,像孔庆东那样从左衩向裤裆掏东西的时候,相对知识分子就从右衩开始尿裤裆里了……堪称神速。 他更将这种撒尿型知识分子的对孔庆东的批评行为形象化地表述为:“以其浓郁的尿骚味标示其意识形态的归属和立场,虽然这看起来是在学习野生动物老虎和狮子的行为,但其精神却不是理智和凶猛”,继又理论化地将这种批评行为总结为:表面的意识形态演变成挂着尿片宣战,深深的掩盖了社会意识的真正矛盾,掩盖了重大思想的传播,现代文明精神主流也被弄得支离破碎…。最后张先生借李银河写于二十年前的文章总结性地进行批评道:“我们应当在(意识形态的论争面前)坚持必要的冷淡,我们应当重温美国史、日本史、英国史,我们应当看到那些最成功的社会改革都是从具体社会利益开始的,意识形态不占上风,而是随风。” 那么,我们真的应当在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上持极其冷漠的态度,见孔庆东宣扬“文化大革命是正义的人民起义”也无动于衷吗? 张成敏先生所推崇的李银河的文章《必要的冷淡》是一篇以知识社会学创始人曼海姆的学说为研究对象的文章,是曼海姆的名著《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读后感。李银河在总体上对曼海姆的观点予以称赏,在称赏的基础上面对当时中国的情况发出修正式的感叹:“对意识形态应保持必要的冷淡!” 曼海姆认为:意识形态和乌托邦在历史上曾经有多种形式的存在,曾经产生过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在西欧北美,意识形态和乌托邦在现代几乎完全消失了,至少已不再像十九世纪那样蓬蓬勃勃。那种把人的思想与社会群体的特殊地位、生活状况和利益一一对应的作法已经让位给对人类动力(冲动,drive)结构的永恒形式的研究;没有意识形态还问题不大,但是如果连乌托邦也没有了人就会变得和物一样(不比物多出什么)。人到达了理性存在的最高程度,任何理想都没有了,成了一种“仅存冲动的造物”(merecreature of impulses)。人将丧失创造历史的意志,也丧失了理解历史的能力。 由曼海姆的观点我们可以知道,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是人类创造历史的“意志”的寄寓之地,也同时是理解历史的“能力”的源泉。忧虑意识形态和乌托邦可能会带给人们盲目的冲动,这种忧虑是有道理的;但没有它,人类将成为“仅存自然冲动的造物”,与动物无异了。因此,曼海姆在总体上还是对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合理性给予一定的肯定的。 李银河对曼海姆的观点进行了批评。她认为,人的冲动也不仅包括生理的冲动——想吃、喝、睡、排泄——还包括精神的冲动,要追求消魂、狂喜的境界。所以,不要忧虑“去意识形态去乌托邦”会带来恶果,人类完全可以对意识形态和乌托邦冷淡一些。 我们必须看到李银河要求冷淡意识形态、冷淡乌托邦的历史背景,特别是应当看到她希望“冷淡意识形态、冷淡乌托邦”的言词后边所深蕴着的思想内涵。李银河的《必要的冷淡》发表于1992年,是在八十年代的自由主义的思潮之后,正在强调正统的意识形态复位的时期。关于思想内涵,以下这段话或能给出我们较为准确的答案: 从目前中国的情形(由“难得糊涂”一语的流行反映出来的政治冷淡)看,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国家的现行体制和政策是抱着希望和基本上持肯定态度的,相信事情会向着更符合理性的方向推进,这种肯定由政治冷淡(意识形态冷淡、乌托邦冷淡)表现出来。而那些仍旧仅仅热衷于意识形态、认为应当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意识形态加以强调而不是以实际行动促其实现者,其潜台词却往往是认为现状有极大的偏差,即偏离了社会主义,偏向了资本主义,因此有必要重申和加强作为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种人只是少数。中国人受意识形态论争之苦已经太多,事实是从一九五七年以来,这种论争给我们带来的只有痛苦——残酷的人斗之苦。噩梦醒来,我们已经落后于人几十年。到了我们彻底抛弃这些过于热中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激情的时候了。我们也不需要任何新的意识形态和乌托邦,只需要一步一步走向我们的目标,争取人民的幸福生活(邓小平: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中国人民的意识形态冷淡和乌托邦冷淡已经表明了他们的意志,也证明他们对目前在中国进行的一切所怀抱的希望。这显然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李银河所谓“我们也不需要任何新的意识形态和乌托邦”,对应的是那种“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意识形态加以强调”的现实。当然,李银河所说的“冷淡”对应于某种极其不正常的对某种主义某种思想“热烈”宣传、“热烈”贯彻的现实! 张成敏先生说:“像孔庆东那样从左衩向裤裆掏东西的时候,相对知识分子就从右衩开始尿裤裆里了…堪称神速”。张先生所主张的是什么,反对的又是什么呢?主张孔庆东尽可以从左方撒尿,相对知识分子则不要进行任何回击!——张成敏引用李银河的话说明问题,但却脱离了1992年的特定的历史背景。张成敏想利用那样的语言说明那样的思想问题,但却完全不同于李银河的思想内蕴——而且与其恰恰背道而驰! 不过,还得与本文开头所说的联系起来——我可能有点理论得认真了。我说的这一切,张先生心里本来是明白的。他是小心眼,才张“大妈”似的故意跟我闹别扭,泼妇骂街,而且尿得满地都是!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0 个评论 赤眉陈更的最新更新: 何以疗伤,我的中国? / 2011-11-28 22:46 / 评论数( 0 ) “他妈的”背后的政治问题 / 2011-11-19 22:30 / 评论数( 0 ) 承认比争论可怕 / 2011-11-16 23:07 / 评论数( 0 ) 占领华尔街:炸药,但不会爆炸 / 2011-11-15 21:59 / 评论数( 1 ) 迟到的评论:小悦悦的血,我们灵魂的画 / 2011-11-14 14:38 / 评论数( 0 )

阅读更多

太监的闹剧

近日,北大“教授”孔庆东与南方报系的争论从“三妈”兴奋到“捉奸(汉奸)”,几乎快到“五指(指淫)”了,俨然一副太监——还俗的太监——腔调,闹得我书斋不宁,耳根不净,非得出剑杀杀这股太监妖气,这两千年来弥漫在华夏大地上的妖气。   太监者,有男形,无男势,事服皇上内宫;虽无教养,但往往受恭于有教养之人,因其在一人之下,万众之上,出言圣旨,闭口皇上,借虎皮谋财害命,内心极端阴暗,手段极端毒辣,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八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我们仍缺乏让游戏行业自由健康发展的氛围

【网络民议】“这种震耳欲聋的沉默何尝不是现在这个时代的写照”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