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部

共识网 | 胡元:东德民众28年翻墙史

美国总统肯尼迪针对柏林墙说过一段话:“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来防止他们分开我们。”“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一人被奴役,所有的人都不自由。”   1961年8月12日晚上,《柏林墙》一书作者弗雷德里克刚刚13岁,他的父亲在这天心脏病发作,闻讯赶来的邻居立刻对他的父亲采取抢救措施。这时有人打开了电视机,闪烁的黑白画面显示的是一个城市,里面有愤怒的人群、挎抢的人、带刺的铁丝网,还有几辆巡逻车。   也就是在这天晚上,100多万柏林人上床睡觉时,恐怕和这位13岁的少年一样,并没觉得和往常有什么不同。午夜过后,黑暗无人的大街上突然警笛狂鸣,坦克带领着满载东德军队的卡车一直开到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线,头戴钢盔的东柏林警察乘车前往主要通道站岗,士兵从车上卸下木桩、铁丝网、水泥柱、石块、镐头、铁锹。   第二天,整个柏林人听到的第一条新闻是:“华沙条约国请求东德政府对柏林内部和周边地区建立有效的控制。”一个小时内,东柏林和西柏林之间81个路口均被封锁。东德与西柏林间所有的交通路线全部切断,地铁和有轨电车也不再通行。   “必须看起来民主”   1945年2月,二战接近尾声,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三巨头在雅尔塔约定,由这些国家的人民通过自由选举建立民主政府。然而,斯大林似乎对民主选举并不感兴趣,他真正想要的是借机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柏林被划为四个占领区,而人们习惯称苏占区为东柏林。   波茨坦会议之后,在关于最终“允许”三个西方盟国在柏林拥有各自防区的谈判中,西方盟国认为自己犯了一个极其严重的战略失误。西方盟国同意由苏联总指挥签署所有命令,并在另行通知之前都具有法律效力,这为今后柏林和德国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这年5月,一个名叫乌布利希的德国人悄无声息地进入柏林,这位来自苏联的流亡者,一直严格执行斯大林的政策,他依托苏联的支持,很快在柏林建立了亲苏的临时政府。   乌布利希极力推行“副手体制”, 其宗旨就是各个重要的行政机关一把手可以不是共产党员,但副手必须是乌布利希的人。最关键的是,以乌布利希为核心的东德党中央必须服从他们真正的“老大”——苏联军管局。而乌布利希所信奉的原则就是他曾经对下属所说的:“必须看起来民主,但我们必须掌控一切。”   乌布利希借由苏联在柏林的优势地位,依靠他所组建的团队更加忠实地执行斯大林的意图,努力整合国内各政治势力。1946年4月21到22日,在东柏林的德国国家歌剧院内,合并同类项之后的德国统一社会党成立,乌布利希的权力如日中天。他一直希望自己的团队可以在苏联的政治体系中获得稳定的地位,甚至是要在冷战中充当急先锋的角色。   “铁丝网出现的星期天”   1949年5月23日,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五个月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苏联占领区宣告建国。德国虽然就此公开分裂,但柏林的角色却依然暧昧。   1961年初,潜伏在东德的美国间谍发回了让美国决策层感到不安的情报:由于东德经济状况持续恶化,加上西方媒体永不停息地揭露各种黑幕,越来越多的东德公民开始通过关系逃入西德。   赫鲁晓夫一再提醒乌布利希,他马上要和美国总统在维也纳举行历史性会谈,在这期间不希望柏林“出事”。而就在1961年维也纳会议举行后第2天,乌布利希秘密组织了1500名警察赶往东西柏林边界。经过细心策划,东德政府当局决定在8月的一个星期天进行边界封锁,因为在周末的时候,工人通常会和家人在一起。   1961年8月13日凌晨1点11分,华约组织发表声明:通过欺骗、贿赂和要挟,西德政府机关和军事机构帮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境内一些立场不坚定的人逃往西德??华约组织成员国必须采取必要措施保护自己的安全,而首先要保护的就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安全。与此同时,第一批带刺的铁丝网已经被拖到东西柏林边界。   根据美国搜集的情报显示:当赫鲁晓夫听到东德开始修筑柏林墙的报告时大吃一惊。他担心此举会触怒西方,引起整个西方对苏联实施经济制裁,害怕与肯尼迪的冲突进一步加剧,甚至担心会引起与西方的战争。   不过,赫鲁晓夫随后的讲话足以体现出他已经被逼得没有退路了:“柏林墙是阻止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篱笆,德国工人阶级修起这堵墙后,恶狼就再也别想闯进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弗雷德里克所著《柏林墙》一书中提到:8月13日之后,在贝瑙尔大街的西柏林人的日常生活顿时陷入混乱。以前,他们常常去东柏林购物,孩子们放学后会到花园大街旁的旱冰场溜冰,星期天他们会去弗里德里希斯海因公园附近的童话泉野餐,而这些在13日之后早已灰飞烟灭,甚至经常去的教堂也被隔在了东柏林。这个周日被柏林人称作“铁丝网出现的星期天”。   被困的东柏林人纷纷从自家窗户跳到属于西柏林的贝瑙尔大街上。而东德警察意识到有人可能逃走,于是进入楼房展开搜查。与此同时,西柏林的人群、警察和消防队员都赶到了贝瑙尔大街,在楼下铺开充气垫。这场激烈的东柏林人命运抉择战,通过各国通讯社在西柏林的记者站,以及众多电视台镜头,很快就传到全世界。   10月4日那天,兰瑟准备借助晾衣绳从贝瑙尔大街公寓楼的楼顶滑入西柏林。在公寓楼下的大街上,西德消防人员已经铺好充气垫准备营救他。东德警察却步步紧逼,兰瑟在未找准气垫位置的情况下纵身一跃,30岁的他结实地摔在地面上,几分钟后就死去了。   兰瑟事件后不久,所有居住在该区域的354户居民被勒令10月21日前搬离,以此防止居民逃走。   东德中央机关报《新德意志报》称赞了封锁边界所代表的伟大意义。“对战争贩子来说,这是黑暗的一天??历史的轨道已经转向了和平??工人们对胜利的回应是刷新的生产纪录。”该报头版社论的标题为《一目了然的局势》。社论中如此描述西柏林政府当局:“只需轻轻一击,就可看出他们的政策多么腐化,他们的境遇多么岌岌可危。”   接着,乌布利希判断,边界封锁已是既成事实,谁也无法否认。东德政府安排了一些集会,让统一社会党领导干部发表演讲,并让民众展开自由讨论。在讨论中,一经发现有异议的知识分子做得太过火,他们立刻就会被认定为“反动分子”,很快被秘密逮捕。   1961年之后,东德政府开始对国内有过西德经历和背景的人进行清算。所有在东柏林生活但曾经在西柏林授过课的教师,被终身禁止在东德的教育系统工作。   曾经在西德求学的东柏林学生,也会受到惩罚。这些“西德学生”被划为阶级斗争分子和工农国家的叛徒,此类学生被“明确”禁止在东德继续完成学业。学理科的学生直接被派往工业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经领导同意,他们可能获准回到东德的高等教育机构继续学习。   而那些学文科的学生则没有这么幸运。在政府颁布的命令中:“凡是在西柏林学习社会学科目的西方学生,包括大学即将毕业的西方学生,都将一律派遣到生产加工部门工作。”1961年上半年,大约1500名东德人因为政治罪被逮捕。1961年下半年,这个数字增加至7200人。   西柏林妇女爬上梯子,望着对面的“远方”。柏林墙所隔断的,不仅仅是德国人的迁徙自由,更隔断了德国人的精神家园   1961 年8月15日,本来正在柏林伯诺尔大街东西柏林边界巡逻的东德士兵舒曼,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突然跨过铁丝网,奋力逃向西柏林。而他的家人在这之前已经逃到了西柏林。摄影记者雷宾用东德产埃克萨克塔牌照相机拍下了这张举世闻名的照片   封锁意味着翻墙的开始   从德国被划分为不同的占领区时起,就不断有人从东德逃向西德,截止到1961年,陆续有近350万东德人逃亡西方,占东德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其中约有6000名医生和药剂师、8000名司法人员、750名教授、34000名教师和工程师。   封锁终究会被自由冲破,翻墙成功的故事陆续上演。1961年8月15日,负责守卫边界的19岁的东德士兵舒曼,头上戴着钢盔,肩膀上挂着自动手枪,不停地吸烟,偶尔朝西柏林抗议者们看过去。   来自西柏林的怂恿声越来越大。一辆西柏林警车开过来停住,车里人出来与车外的人一起高喊着:“过来!过来!”舒曼突然扔掉手里的香烟,跑向铁丝网,到达边界屏障的时候,他扔掉手里沉重的武器,跃入西方。摄影记者雷宾用东德产的埃克萨克塔牌照相机拍下了那张举世闻名的照片。照片里的舒曼戴着头盔,穿着长筒靴,在跳过带刺铁丝网的那一刻被镜头捕捉到了。   在边界封锁的最初36个小时内,就有超过9名边界守卫逃到西柏林,有的是跳过铁丝网,有的是从底下钻过去,特别是边界屏障建起来后的一个月内,有一支68名特别警察部队成员逃到西柏林。其中,有37人是像舒曼一样的单独逃亡,有12人是两两结伴逃跑的。   波茨坦广场之下的大地铁站已经关闭,地铁仍通过该站,但从来都是甩站通过。这条路线从西柏林起,往北行穿越东柏林,然后再返回西部。乘客们会看到地铁站台上站着全副武装的警察。另外一条从西往东的跨区地铁线路,也被截断,而奥托格罗提渥大街则成了它的起点。   8月18日凌晨1点30分,6辆卡车起重机分别抵达波茨坦广场、柏林皮卡迪利广场、布兰登堡门以南的哥伦布圆环广场,从卡车起重机上卸下几十块水泥板。大约40分钟后,来了一队由消防车、混凝土搅拌车和泥水匠组成的“施工队”。在东德警察的监督下,他们开始建造横跨整个广场的屏障。5点过后,他们留下一堵混凝土墙,墙的顶端盖着两排阴模块,总共5英尺多高,上面的金属条的主要功能是用来穿带刺的铁丝网。   在随后数周内,这道边界屏障依然主要是由设置在交通线路上的带刺铁丝网、木头和水泥板构成,而其附近都有全副武装的警察在巡逻。与此同时,毗邻西部的建筑物门窗全被水泥封住。但让乌布利希头疼的是翻墙率仍然居高不下。   利特芬和霍夫在翻墙时被乱枪射杀   并不是每一个翻墙者最终都能拥抱自由世界。曾经在西柏林开服装店的冈特尔·利特芬则没有这么幸运,这位24岁的男青年在8月24日下午期望通过连接东西柏林的轻轨桥走到西边去,但很快便被东德警察发现。他开始朝着其中一个码头狂奔,然后一头扎进洪堡港的水中,奋力朝西柏林的方向游去。   利特芬离东岸已有大约25码。这时,一名边界守卫向利特芬四周扫射。当这名边界守卫停止“瞄准扫射”时,利特芬沉入了水中。事后东德警察描述:一颗子弹从他的脖子后面射入,贯穿了他的下巴。   300多名西柏林人亲眼见证了这场残酷的杀戮,却只能叹息。东德警察将利特芬的尸体从洪堡港昏暗的水中拖出来。作为翻墙者,他只是希望回到他已经适应了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当中去。然而,他却丢了自己的性命。   东西两边的人都被震惊了,因为开枪仅限于鸣枪示警,没有东德政府高层的秘密指令或者是暗示,边界守卫根本不可能随意开枪。几天后,27岁的霍夫在游往西柏林的途中也被枪杀了,而霍夫选择的路线则是横穿泰尔托运河,游过这条河可以直达美国占领区。   因为开枪,东柏林人心开始不稳。一周后,《新德意志报》刊登了一篇用来平息局势的文章。文章把利特芬称为同性恋,并且编造了他的生活方式。文章暗示,利特芬受到西柏林风流社会的引诱,从而犯下了可耻的错误,而且是和霍夫有洗不清的关系。   “墙”成了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1961年9月20日上午8点半,在乌布利希钦定的继任者昂纳克的主持下,东德党中央召开了一个特殊会议。在此次会议上,“边界安全体系的不足之处”被明确表述出来。昂纳克严肃告知与会的各部门官员:“必须阻止一切跨越边界的企图。”   他们讨论的一切事务都与如何加固柏林墙有关,包括刚提议的新修18至20公里边界墙;修建车辆无法通行的壕沟,以阻止卡车或公共汽车的靠近;增加竖立起来的水泥板和边界屏障,在通往边界通道上铺设少量沙砾,以便更容易侦查。   这时的柏林墙已经超过了单纯的“墙”的物理意义,而是一套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靠近西柏林的那堵墙被加高至3.5米至4米,墙头铺设一根铁管使人无法攀登翻越,靠东的墙大体也差不多。两墙之间是一条宽窄不等的狭长地带,作为控制区,其中建有一条宽6-7米的军车通道,在108公里长的地段挖有拦截汽车的坑道,有的地方深达5米。沿着柏林墙总计有265个警戒塔、137个碉堡和274个养有警犬的设施,墙上普遍装有报警器和照明设备,一接触铁丝网就会发出警报声。   不过在反车辆障碍加固之前,有一列火车成功地突破障碍进入了西柏林。12月5日,27岁的火车司机哈里驾驶一列旅客列车,在到达东西柏林边界火车站后,以最快的速度撞毁阻挡在火车轨道上的边界障碍,沿着还存在的铁轨,进入西柏林斯班道的安全区域。火车上共有32个人,其中的24人,包括哈里的7名家人以及他的司炉工哈姆特都对这次逃跑知情,而另外8个人则是被稀里糊涂地带向了“自由”。   地下组织:假证受青睐   诸多方法中,最受欢迎的翻墙方法还是办假证。一个名叫“格尔曼”的西柏林地下组织专门为东德人提供假护照,以便让大家前往西德。而西德官方对“格尔曼”的存在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暗地里还支持。   1961年之后,“格尔曼”组织利用在西德积攒下的广泛人脉,根据有意向翻墙的东德公民的长相,在西德寻找长相相似的公民,之后再“借用”西德公民的护照,通过西德外交圈和官方的线人,把护照交到相对应的东德人手里。   维格尔代号为“黑鸽”,是“格尔曼”组织的骨干成员。他不仅前往东柏林做“通讯员”,还会去一些外国城市,收集大量空白护照。外国的同情者还会主动来找他们。维格尔记得其中一个人来自比利时,提着一大箱子护照,还有一枚家乡城市的官方印章,这枚官方印章可以让东德人堂而皇之地进入西柏林。不过这个组织更喜欢使用比较“低调”的欧洲国家的证件,因为使用英国、美国或者法国的护照可能会面临更严格的检查。   很快,这个组织便学会“篡改”现存护照,这种“本事”让他们的服务更加受到翻墙者的青睐。一旦这些已经“篡改”好的证件被送到东柏林,翻墙者们要在“格尔曼”的指导下熟记护照持有者的“简历”,并要与护照的细节一致,接着要学习一些该国语言中的常用短语。最后,“格尔曼”成员还要培训翻墙者如何填写出境文件,以及如何应付东德边检人员提出的任何难堪的提问。   “57号地道”:富克斯的翻墙事业   “57号地道”是由一个叫富克斯的人挖掘的,诞生在东德政治空气非常沉闷的60年代。之所以被称为“57号地道”,缘于通过这条地道逃亡的人数是57人。柏林墙建成之后,富克斯和妻子以及孩子从东柏林逃了出来。和很多翻墙的东德人一样,富克斯也是激情洋溢的反苏主义者,并且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帮助其他人翻墙到西柏林的事业中。   地道挖掘工作开始于1964年春天,富克斯小组成员从西柏林贝瑙尔大街附近一个面包店潮湿的地下室开始挖掘,他们在边界下边挖了150米,地道的出口开到东柏林史特利茨大街一套公寓的浴室内,开口有一米宽,被一个包装箱遮盖起来,要进入地道只需推开这个包装箱。   富克斯很善于“找”钱,用来支撑地道挖掘,其中包括德国记者的15000西德马克,也包括从法国杂志《巴黎竞赛》和伦敦《每日邮报》各获得的2000美元,而且还以每张370美元的高价把照片卖给美联社与(美国)合众国际社。直到最近史料逐渐解密,人们才知道富克斯还收到过由波恩“全德事务部”控制的秘密基金提供的30000西德马克的资助。   富克斯招募了一群志愿者,其中多数是来自西柏林的学生。同时,他还雇佣了一个采矿工程师,以保证地道能得到较好的支撑。在每次逃亡开始的时候,富克斯会派人给翻墙者发一份电报,内容是“艾玛姑姑突然离世,望立即赶来,吉塞拉。”在接到这份电报之后,这个人要负责通知其他翻墙者,因为这是行动开始的信号。   在弗里德里希大街车站,专门有“自己人”负责接应。之后,他们就被护送到东西边界。在那里,富克斯的人通过无线电对讲机与西柏林的观察者进行联系,而此刻西柏林的观察者正在柏林墙上观察东柏林边境警察的行动,翻墙者会等西柏林观察者的信号,如果信号允许,他们会趁无人注意的时候进入建筑,那里就是地道的入口。   贵族式翻墙:使馆车、潜水艇和热气球   还有一种贵族式翻墙服务。这种服务是由在东柏林的外交官提供的,他们把逃亡者藏进大使馆的车里带到西柏林。拥有外交特权意味着东德人很少检查挂有大使馆牌照的汽车,因为这些大使都来自与东德关系很密切的国家。但是这种逃亡方式的收费并不便宜,从10000西德马克到15000西德马克不等。   1968年,一位东德青年自己造了个潜水艇潜过界河到达西德,他用的是摩托车马达,配上自己组装的钢板,还有导航、压缩气体等系统,硬是在家造出了一个小潜水艇。这艘潜水艇在水下航行了5个多小时,才从西德那边冒出来,没有发生任何事故。青年的逃亡过程使他立刻在西德找到了工作,各大机械公司竞相聘用该青年为设计师。   最让人称奇的恐怕就是“热气球”的故事。1979年的一个夜晚,从一个东德家庭的后院升起了一个28米高的巨大热气球,气球下面的吊篮里装着两对夫妇和他们的四个孩子。这个气球完全由这两个家庭手工制成,两个家庭自学成才:从材料学到工程学,从气体动力学到气象学,一直到建立实验室。   经调查,此热气球是当时欧洲历史上最大的热气球,已被记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个热气球在通过柏林墙的时候被警察发现。警察开枪射击,逃亡者操纵热气球一下升高到了2800米以上的高空,不但枪打不到,连探照灯都照不到。警察只好紧急呼叫空军支援把它打下来。苏联战机立刻出动,但是热气球在经过28分钟的飞行后,已经完成了使命,安全落地。   热气球降落后,到底是到了西德,还是在东德,谁也不知道。他们不敢走出这个气球,就这样躲在吊篮里长达24小时之久,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祷。24小时以后,军人来了,揭开了气球,对这8个逃亡者说出了他们盼望已久的话:“你们自由了,这里是西德领土。”   “格杀勿论”秘密取消   苏共二十二大前后,乌布利希开始推行所谓新经济体制,虽然在行事风格上,乌布利希像极了斯大林,但他并不像以前那样维护斯大林主义了,而是与赫鲁晓夫一起,放松了僵化的政治控制,允许商品拥有自主定价权,爵士乐也被允许走入年轻人的生活。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东德平均每个家庭的个人消费增加近25%,这在50年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但东德接着面临的是一个更致命的挑战,就是官僚阶层的贪腐、寻租以及财富分配不公所造成的巨大贫富差距。#p#分页标题#e#   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银行公布相关数据表明,依照美元计算,东德人的生活水平比英国人要高,但这一数据与东德人自身的感受不符。事实上,在乌布利希的继任者昂纳克的统治下,整个国家在政治体制上的结构性矛盾一直被官方所鼓吹的经济“奇迹”所掩盖。   积攒已久的社会矛盾终于在80年代一波又一波地爆发,失业与通胀问题越来越严重,对文艺与思想的管制严格到扭曲的程度,所有问题伴随的是东德出境签证量的直线上升。1984年,东德政府颁发了3万张出境签证;1985年,出境签证的申请人数为2.7万人;而到1987年,人数猛增到11.2万。   1987年9月,昂纳克访问了西德,柏林墙的问题被正式提出。西德领导人对东德“格杀勿论”的命令表示质疑,而昂纳克早已为这个问题准备好了答案,就是西德边防警察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使用武器的规则,并说这个命令是为了人民。虽然昂纳克还在继续推行强硬的意识形态路线,但东德已经出现了自由化的某些迹象。1987年7月,东德正式废除死刑。   1989年2月5日晚上11点,两位年轻男子选择简易的抓钩帮助他们通过第一道腹地墙,这个时候他们并没有被发现,前面5米远的地方是一道低一点的围墙,他们也成功地爬了过去,但他们不小心触动了警报,探照灯照亮了整个区域。传说中的“格杀勿论”并非空穴来风,他们立刻被一阵弹雨覆盖。事后,死者的母亲被禁止去看儿子的遗体,但这件事通过海外媒体传遍了全世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抗议。当年4月,昂纳克秘密取消了“格杀勿论”的命令。   墙倒众人推   在柏林墙被推倒前10个月的1989年1月,昂纳克还充满自信地说:“当年导致筑墙的条件存在多久,这座反法西斯的护墙就存在多久,50年和100年后它也必定还巍然屹立。”   1989年10月9日这一天,7万莱比锡人举行了空前规模的示威游行,就在这个时候,“当局要严厉镇压”的消息也在四处流传。   37岁的家庭妇女苏珊·罗梅尔也赶来参加游行,她看到教堂被包围了,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要参与一场流血的冲突。苏珊事后回忆说:“我想我必须去阻止事件的发生。于是,我向歌剧公园旁站立的民兵走去,其他示威者也走了过去。我们与他们谈话,问他们:我们看起来像不像是这个国家的敌对分子?”这一天,莱比锡市7万民众的和平示威被载入史册。   那个宣称50年100年不变、谁也无法阻止社会主义前进的昂纳克终于无法继续前进了,他被迫于1989年10月18日辞职,随即又被他领导了多年的执政党开除出党。继任的克伦茨向人民承诺要进行全面改革,他首先释放了被抓的示威者以表示诚意。但到了这个时候才承诺改革已经没有用了,革命与改革的赛跑,显然革命已经领先很久了。   奔向自由   11月9日,在东柏林爆发了史上规模最大的游行示威,近百万人走上街头,到晚上11时,过境关卡上聚集了3万人。11时过后不久,东德的国家安全部少将尼布林下令打开了边界。柏林墙首先被东柏林的青年冲开,急不可耐的蓝衣金发的人们,像动画片里为逃生而狂奔的恐龙那样,霍霍有声地掠过查理检查站的玻璃窗子和惨白的探灯,向西柏林奔去。   一场触怒官方的游行随即变成了狂欢,气氛马上感染到西柏林的市民,他们迅速加入到这个历史时刻,冲向东柏林人涌入的入口处,给东柏林市民抛去巧克力、石竹花和玩具熊。素不相识的东西柏林人相互拥抱,新朋友在痛饮之中见证了曾经不可逾越的墙一点一点地坍塌,很多人眼里闪动着泪花。在勃兰登堡大门前,德国人爬上了墙头,像马戏团里演的杂耍戏那样,把一个又一个的人拉了上去。他们打着手势,齐声呼喊:“把墙推倒!”并唱起“我们必胜”!   1990年10月3日,柏林墙倒塌328天以后,德国正式宣布统一。两个德国并存的现象一去不复返,而柏林墙对现代人的记忆,从冷战的枷锁已经变作艺术家们涂鸦的彩墙……   (参考资料:《柏林墙》,弗雷德里克著,刘强译;《从东欧到新欧洲》,金雁著)

阅读更多

被打飞 | 奥巴马夫人一年度假挥霍公款一千万美元?

奥巴马夫人一年度假挥霍公款一千万美元? @被打飞 最近美国新任驻华大使骆家辉低调上任引起国人关注。骆家辉这种做法对美国官员来讲本属常规,但和中国的父母官们就形成了对比。大概是有的爱国青年觉得因此脸面无光,于是开始想方设法找回面子。昨天上新浪围脖就看到有人热炒“美第一夫人花千万美元公费度假”的新闻如下图。 ”微天下“所发围脖称: 【美第一夫人花千万美元公费度假被批浪费】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日前和家人分乘2架专机先后抵达玛莎葡萄园岛度假,引来媒体批评如潮。媒体还批评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在过去一年中共花了1000万美元公费度假,还披露米歇尔爱喝好酒,购物成瘾,让奥巴马感到恼火。 这条围脖一看就让人感觉荒唐,报道此事及”一千万“数字的,能找到的只有”每日邮报“,”national enquirer“两个八卦媒体。各大严肃媒体如纽约时报等完全没有相应消息,谈何”批评如潮“?但令我不解的是,连我一直敬仰的一些资深媒体人都被蒙住,而没一个人去做点简单研究来查证。无奈之下,本人虽非专业人士,只能再次披挂上阵。但本文证伪”一千万美元“的数字远非仅仅为”辟谣“,而是要以此入手,窥斑见豹,理解美国民主制度下如何透明处理这类公款使用。 本文估计结果是,从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期间,奥巴马全家度假花费公款约为330万美元。而这部分中绝大部分还是因为两次旅行有总统本人参加,安保,座机等规格大大升高造成的。如果单算因为第一夫人及子女而增加的公款支出,则连50万美金都不到。这和”一千万美金“的数字,相差实在太远。 美国总统本人出行涉及费用,如空军一号,安保等花费,的确不低。但因其家人所发生的费用并不高。这表明美国制度对公款使用很有规范。另一方面,这类款项使用具有较高透明性,普通人即可通过公开资料研究后得出较准确数字。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美国政府有独立的会计办公室(government accounting office)进行审计,他们还专门在98年应议会要求,统计了克林顿总统出国访问花销,形成权威报告,任何人均可下载查阅。 http://www.gao.gov/archive/1999/ns99164.pdf 相比而言,目前中国政府公款使用透明度还有较大差距。例如,仍然无法给出”三公“消费准确数字。预算经常是”机密“,纳税人无从检查。因此,中国网民与其想方设法的去挑具有高透明度美国政府的毛病,还不如敦促自己父母官及早公布自己所纳税费如何使用的详情。 本文具体分析由三部分组成: (一)八卦媒体消息可信度分析 (二)美国总统及第一家庭出行涉及公款费用简介 (三)对第一夫人去年(10年8月-11年8月)度假设计费用的估计。 只对第一夫人到底花了多少钱具体数字感兴趣的可直接看(三)。想多了解美国领导人公款开销情况的看(二)。想知道为何原消息源不可信的看(一)。 (一)八卦媒体消息可信度分析 首先看“第一夫人千万美元公费度假”的消息来源,英国《每日邮报》。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029615/Michelle-Obama-accused-spending-10m-public-money-vacations.html 一个重要原则是,看到这种令人吃惊的消息,第一步要检查消息源的可靠性(credibility)。用维基百科( http://en.wikipedia.org/wiki/Daily_Mail ) 简单搜索即知,每日邮报是英国一家著名八卦小报(tabloid)。因此上面的消息如无其他消息源证实,是不能轻易相信的。 然后仔细阅读《每日邮报》就会发现,所谓“一千万美元”的数字,来自于一位未公布姓名的”白宫顶级靠谱消息源” (“top White House source”)透露给另一个八卦媒体“national enquirer”的消息。 http://www.nationalenquirer.com/michelle-obama-disgusting-10-million-dollar-spending-spree-vacation 阅读便知,national enquirer”消息源“着实把第一夫人骂了一通。 看到这里,就已经基本肯定这位消息源及他的消息都是不靠谱的。首先,前面已经提到,这类八卦媒体的东西本来就不能当真,然后这”消息源“又连个实名实姓都没有,让你连查都没法查,这类连确认手段都没有的东西可信度只能相当于UFO。不过最重要的是,从常识判断,就算这位”白宫消息源“真的存在,他也无法得知”一千万“这样的数字。原因是美国第一家庭出行用到的公款涉及很多部门,各自有预算,并没有针对具体一次行程的统计。另外,这些预算中有些属于机密,例如总统或第一夫人出行安保方面需要花费多少,此事涉密的理由是如果一旦公开,外人就会准确估算出总统的安保规模,从而对总统安全形成潜在威胁。负责总统安保的secret service部门属于国土安全部,能知晓具体数字的,必然是相当高级别的官员。请问这种高级别的安保官员,不顾职业规范,向八卦小报大骂总统夫人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他的目的真是为了引起百姓对乱花公款的重视,又为何不联系”纽约时报“等大报呢? (二)美国总统及第一家庭出行涉及公款费用简介 在美国民主制度下,预算公开,因此估计设计总统,副总统及其家人等的公款支出并不难。taxpayertreasurerhunter网站估计,一切和总统有关的公款支出(包括各种迎来送往,安保,白宫修缮费用,各种人员工资等等)总量约为每年18亿美金。大家有兴趣的可考察其报告。 http://www.taxpayertreasurehunt.com/ebooks/1.8BillionDollarMan.final.9.18.2010.pdf 综合各种资料,下面对美国总统或第一家庭出行会涉及的公款费用做一简单总结。 1. 飞机。总统出行可使用专机”空军一号“,并可带总统夫人及子女。其实有两架”空军一号“,均为波音747-200B。空军一号涉及费用较高,能查到的最高数字,包括维修费用等在内,为平均每小时飞行花费18万美元。 http://www.ntu.org/ntuf/incredible-journey.html#_edn7 如果总统夫人单独出行,总统不在场,则不能使用空军一号。但可使用另一架专机(有时被称为”空军二号“),其费用是平均每小时11351美元。但总统夫人需要缴纳相当于民航头等舱票价的费用。这部分与总花费相比较小,故忽略不计。 http://www.nytimes.com/2010/08/08/us/politics/08vacation.html 另外,如果总统本人出行,也需要其他运输机载入总统专车等物资。 2. 安保。由国土安全部下属的美国秘密服务局(US Secret Service)负责,该部门其他职能还包括犯罪调查等等。 http://www.fas.org/sgp/crs/homesec/RL34603.pdf Secret Service的安保包括范围: 总统,副总统及当选总统,副总统及其直系亲属。 前总统,副总统,其配偶及小于16岁子女 到访国家元首 到访外国贵宾及代表美国出访人员 主要总统,副总统参选人。大选120天内也保护其配偶。 秘密服务局2010年总预算约为一亿五千万美金,其中用于人员保护方面的为七千六百万美金。前面已经提过,为不暴露总统安保规模,具体某次总统或其家人行程引起的费用属于机密。但能找到的一些估计数字,例如,第一夫人2010年西班牙度假的安保总人数为70人,当时平均每人住房费用为270美元。 http://www.politicsdaily.com/2010/08/06/michelle-obamas-lavish-spain-vacation-sparking-criticism/ 3.总统随行官员涉及费用。例如秘书等。但若第一夫人自己出行,则多不涉及此类费用。除非有公事。 4. 住宿费用。原则是若总统协家人出行,则住宿费用公款报销,若第一夫人或子女出行,则需要自己掏钱。但安保人员的住宿费用使用公款。 (三)对第一夫人去年(10年8月-11年8月)度假设计费用的估计。 实际上,在《每日邮报》文章最后,的确也对第一夫人一年内出游花费做了估计。按其说法,第一夫人一年间度假共42天。比较容易查到的行程共4次:西班牙,夏威夷,马莎庄园,科罗拉多,共33天。这也正是《每日邮报》列举的”重点“。其中西班牙之行正是受到批评较多的一次。因此可以认为,这四次出行花费应为主要部分。下面逐一进行统计。 1. 西班牙。去年10月奥巴马夫人去西班牙度假5天。此次形程因正值美国经济危机高潮,被不少媒体严厉批评。有媒体甚至称其为当代的玛丽安东尼(法国末代皇后)。有人称奥巴马夫人和亲朋好友共40人游山玩水,浪费纳税人大量金钱。但据纽约时报调查, http://www.nytimes.com/2010/08/08/us/politics/08vacation.html 此种说法过于夸张。实际上,这是奥巴马夫人的私人旅行,一起去参加的只是她的两名朋友,再加子女4人。第一夫人的朋友们自然全部自费,奥巴马夫人涉及的公费部分也只有: a. 使用”空军二号“,总费用约为$160,000

阅读更多

中共党报署名文章: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

【多维新闻】10月15日开幕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会议召开当天,中共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任仲平长篇论述《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 文章指出,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逆差,国际竞争中的劣势,关乎意识形态主动权的得失、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格局,面对各种思想文化更加频繁的交流交融交锋,如果中国不能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就无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高扬社会主义文化理想,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捍卫国家文化主权。 文章说,让文化走向市场,就是要在国际竞争的大格局中,以市场倒逼民族文化企业的成长与壮大。在西强我弱的文化语境中,赢得市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才能赢得话语权、赢得主动权。 文章援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2003年考察吉林时的讲话号召,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 ——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任仲平 《人民日报》( 2011年10月15日 01 版) (一)2011年10月1日,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幅户外显示屏上,水墨动画形象的中国先哲孔子,与熙来攘往的人群融为一体。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汇。 这个特殊的场景,正可看成孔子背后五千年中华文化在新世纪所处的方位。在世界的横轴上,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全球化时代确立自身的坐标。在历史的纵轴上,一种伟大的文化历经盛衰荣辱的磨难,在复兴之路上正扬帆起航。 一切象征总有现实逻辑,蕴藏着历史的本质。在孔子走向世界这部崭新乐章里,大背景是新中国60多年社会变革的思想激荡、30多年改革开放的精神求索,主旋律是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中国走向文化振兴的激昂变奏。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伴随着经济的崛起,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中国波澜壮阔的文化挺进;才能更清晰地把握,党的十六大以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文化变革,所造就的文化发展新局面;才能更深刻地体认,一个政党如何为古老的文化注入全新的力量,走出一条文化重塑与振兴的“中国道路”。 (二)任何一种文化选择,都离不开时代土壤。 进入新世纪,尽管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令世界其他地区黯然失色的发展奇迹,尽管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各项文化事业取得了令人振奋的长足进步,但文化领域面临的 中国如何反制日本插手南海? 俄罗斯对俄中太空合作顾虑重重 美专家称中国在联合国“随风倒” 印媒:印雷达难锁定 中国歼10屡现藏南上空 挑战前所未有。 这是一个尴尬的事实:当经济领域的中石化、中移动向世界五百强挺进时,我们的文化企业却拿不出一个名扬世界的品牌代表;当美国利用中国的花木兰故事拍成电影成功占领中国市场时,中国的创意产业几乎为零。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总和,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的年收入。 这是一个悬殊的对比:全世界每100本图书,85本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全世界每100小时音像制品,74个小时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美国生产的电影占全球影片数量的10%,却占用了全世界一半的观影时间。 中越发表联合声明 双方就海上问题坦诚交换意见 美驻阿重建小组遭塔利班袭击2死2伤 美促日年内敲定普天间搬迁环评 日面临艰难抉择 希拉里要美国站起来对中国说“这不可接受” 全球民主运动不是骚乱 欧债危机仍深度影响纽约股市 中国概念股震荡上扬 美国警方欲清场打扫示威场地 示威者拒绝撤离 俄美在太平洋举行的联合反恐演习进入主要阶段 中方希望通过对话妥善处理问题 美国“刺杀门”加剧伊朗困境 赵美心率亚太裔议员与国土安全部谈移民问题 美媒:美国在人民币问题上是伪君子 美媒:人民币汇率法案让众议院如此头疼 欧元贬值使得美元被动走强 反弹只是“昙花一现” 纽约时报:怀念美国“大萧条”时代 美特使巴基斯坦“救火” 两国关系尚未脱离“冰点” 多维地址:6 East 46th Street, Suite 302,New York, NY 10017      电话:212-219-3892(总机) 传真:212-219-8499      E-MAIL: newsdesk@dwnews.com Copyright Chinese Media 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阅读更多

陈有西:刑诉法》修改的价值取向和人权保护

修法中的扩大“密捕”、“密侦”的新规定,以为是将过去的隐性默许转变成正式法条,这是问题很大的错误立法, 明显不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和国际人权保护大趋势,是一些“维稳”部门不顾大局图自己工作方便,而进行的部门观念立法,必须坚决反对。在正式上会前,应当在 修正案中删除,绝对不能让其入法。

阅读更多

译者 | 路透社:那些年轻、焦躁、会上网的中国农民工

核心提示:《中国劳工通讯》发布的一篇描述在中国出口贸易地区日益扩散的劳工骚乱的报告称,中国工人的集体行动有了新的发展,80后的新一代农民工更勇敢,也更愿意通过罢工来赢得工资的上涨。 原文: China rural migrants young, restless and online: report 作者:Chris Buckley 发表:2011年10月10日 本文由”东西网”的志愿翻译者”pippo”提供 初译 ,”译者”的志愿者对此文做了二次校对 【原文配图:2010年6月8日,苏州一家电子工厂里的工人,图片来源:Reuters/Aly Song】 路透社(北京――一篇描述在中国出口贸易地区日益扩散的劳工骚乱的报告称,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一代的农民工相信,工厂可以给他们更高的工资,他们也越来越愿意通过罢工来赢得工资的上调。 总部设在香港的《中国劳工通讯》旨在鼓励工人更坚定地维护自己权益。周二,该报发表了一篇报道称千百万的年轻农民工正在越来越熟练地通过互联网进行动员。 这家非政府机构称,”现在,工人们都认为许多企业利润丰厚,完全可以提升他们的工资。而这些工人现在也开始下定决心,通过自己的争取迫使企业给他们涨工资。” “在过去,工人往往要等到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的时候才会采取行动维护自己权益,而现在,他们变得更积极主动了。” 这个最新的研究专门针对中国越来越有主张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不愿意回到农村,尽管不能被城市接纳,还要面临高成本的生活,他们也要在大城市里站稳脚跟。 《中国劳工通讯》的发言人郭展睿(Geoffrey Crothall)在接受路透社电视台采访时说:”他们不愿意回到农村去,或者为老家的房子多盖一层楼。他们想在城市里开启新生活,要做到这一点,他们需要钱。” “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你会看到发生了越来越多罢工和抗议事件,这都源自于这些农民工日益高涨的要求,他们更愿意为自己站出来争取。”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今年二月指出,挑战执政的中共所希望的稳定局面的正是农民工,而经济增长的关键也是农民工。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中国有近1.5亿外出生活的农民工。2009年的统计数据表明,58.4%的农民工是”80后的新一代”。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报告称,未来十年,超过一亿的中国农村人口将迁往城镇定居。其中有许多年轻农民工如果在家乡生活,会缺乏最基本的养老和医疗保险。 24岁在北京打工的农民工王龙(音)对路透社电视台说:”我没有什么明确的方向,今天在这家打工,明天换另一家。我老了之后怎么办?不能找到一份正式和稳定的工作我感觉非常糟糕,当我30多岁的时候,到时候我拿什么来养家?” 《中国劳工通讯》的报告称,尽管农民工这些年的薪资的确有所提高,但是他们很少受到工会的保护,那些共产党掌控的工会在处理劳工纠纷的时候往往都站在管理者的一边。 该报同时称,罢工和劳工抗议活动往往通过非正常途径进行扩散,工人们使用手机和互联网即时通讯进行协调。 郭展睿对一些具体的维权方法做了介绍:”他们在抗议活动中实时交流更新信息,这也使得一些农民工维权组织和律师们加入到农民工维权活动中来,为他们提出建议,帮助他们争取自己的利益。” 据《中国劳工通讯》的报告估计,全国在2009年共发生约3万起劳工抗议。该报道同时称”毫无疑问,罢工的数字仍然会上升。”2010年,政府的仲裁和调解单位总共受理了超过一百万件劳动纠纷。 6月,中国南部地区的大型生产企业发生了工人暴乱,他们破坏了政府办公楼、警车及其他车辆,直到最后被安全部门镇压。去年,另一起发生在日资汽车企业里的罢工行动同样也展示了年轻农民工日益见长的勇敢。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近期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73%的农民工希望”加入一个合法组织”,这个组织要能够代表农民工的意愿。该中心是一个中国高级别的智囊。 北京的Jimmy Guan、香港的Stefanie McIntyre对此文有贡献,本文由Yoko Nishikawa编辑 说明:本文中提到的报告可以点击链接查看,右键单击”另存为”进行下载 《中国劳工通讯》发布的《中国工人运动观察报告(2009-2010)》(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相关阅读: 《译者合集 成长中的中国工运》 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播客Podcast;点击 这里 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下载需翻墙)。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