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陽光時務|如果是你,你會參加嗎?親歷者母女對談六四

六 四親歷者石冬青家的飯桌,是報告、討論和分享各種大小事的地方。石冬青的女兒劉天舒四歲時到了美國生活,她喜歡文學、歷史和藝術,在老師鼓勵下寫博客,寫 書評,包括《天安門對峙》一書的書評。但她有很多事不太清楚,有所懷疑。所以,她在餐桌討論天安門發生的那些事,還列了一些問題問親歷過六四的媽媽。六四 一代的媽媽認真回答,感慨良多,也想知道身居海外的六四二代,隔開了23年的時空,如何看待當年那場刻骨銘心、徹底改寫了一代人命運的學生運動。她們的對 談真切而滄桑,也描繪出六四在海外的真實印象。 媽 媽石冬青: 1989年時在北師大教育系讀研究生。當時是麻派、鴛鴦蝴蝶派、托派中的托派。起初只是旁觀者,看大雨中人們把花圈放在紀念碑;看同學們在新華 門抗議;看王丹宣讀訴求;直到目擊郭海峰三人下跪請願,夠了!再也看不下去了,再也不會心安理得地做托派了。從此從北師大學自聯到絕食團指揮車做播音員。 後受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女兒劉天舒: 高二學生,四歲到美國。喜歡文學、歷史、藝術、芭蕾、辯論,關心時事,關注中國事務。是學校讀書俱樂部和中國舞俱樂部的發起人和主席。 女兒:是什麼讓你決定要去抗爭? 媽 媽: 八十年代是從文革噩夢中醒來睜開眼睛尋求答案的年代,儘管沒有互聯網,電視機進入家庭,讓人們看到國外的生活一角。那是懷疑一切的年代,是重新確立價 值觀的年代。包遵信主持的《走向未來》叢書和形形色色的學者們的講座以及《河殤》這樣對蔚藍色開放的文明的嚮往,讓年輕的學生睜開了眼睛。民主才是避免文 革災難的良藥,是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機制,專制個人崇拜必須結束。 沒有誰能讓我走上街頭,因為那是要承擔後果的。重則殺頭,輕則丟掉飯碗。如果沒有家國理想,沒有可能走上街頭。 女兒:如果可以重來,你會做出不一樣的事嗎? 媽 媽: 如果重來一遍,我會發出自己更清晰更明確的聲音,不僅對政府而且也對學生領袖。不想責怪誰,那時都年輕。沒有他們最初的勇敢,即使後面有無數個0,沒 有前面那些勇敢的1,也還只是0而已。如果責怪,首先想責怪的是自己做得不夠好,沒有把自己的思想和聲音盡最大努力地表達出來。對政府失望和痛恨並不難, 但對學生領袖之間誰是No. 1的紛爭、內鬥,我直到現在都無法平靜對待,可謂痛心疾首。 我 不想自己的不滿成為別人的磚頭,砸向這些亡命天涯的人。如果要砸,就直接砸向獨裁者,砸向屠夫們。直到今天,我仍然沒有找到既不傷害學生領袖、又可以直抒 胸臆的表達途徑。在絕食指揮部的廣播車上,我曾對前來找人的王丹說,我們來到廣場,我們以自己的前途做代價,並不是衝著王丹李丹張丹個人而來,而是因為共 同的追求而來,如果因為爭權奪利而葬送了這場學運,你們不會是英雄,而是罪人。那時還不會料到,不僅是前程的代價,更是生命的代價。這些話我更應該對絕食 團指揮部的各位說,可惜朝夕相對,我卻無法告訴他們自己的想法,面對他們的不可理喻。我曾在他們開會時試圖表達,被他們阻止,而且從此不在絕食指揮車上開 會。或許自己即使向他們表達了,也未必起作用。但我居然無法表達出來,豈不痛悔? !萬一有作用呢? 女兒:你認為這場行動的轉折點是什麼? 媽媽: 轉折點是沒有響應趙紫陽的呼籲,決定不支持黨內任何一派,不捲入黨內鬥爭,以保持學生運動的純潔性和獨立性。結果讓李鵬一夥得勢。 改革的力量必須聯合,無論黨內黨外。學運獨立不是不與體制內的改革力量合作,而是施加持續的壓力,促使政改發生發展成熟。如果你看到我對溫家寶的政改支持,正是基於這個教訓。 絕 食的開始把運動推向更高潮,成為全民參與全民關注的事。同時,讓黨內改革派進退失據。而且絕食本身沒有北高聯的同意,後來進而絕食團指揮們凌駕北高聯之 上,而不是像對話團一樣,成為北高聯的另一個部分。戒嚴令發布後,他們沒有任何交待,不見踪影多時。所以絕食開始沒有北高聯的同意;絕食改靜坐,絕食結束 而絕食團指揮部拒絕退出舞台。在我看來,未響應體制內改革派而絕食是學運的轉折點。 女兒:你覺得絕食抗議有用嗎? 媽媽: 它吸引了全世界更強烈的注意力,更讓全國掀起聲援浪潮。每天的電視機前,等著無數焦急的心。救護車的呼嘯揪心揪肺。警察撤走了,小偷罷偷了,南長街上指揮急救車通過的居然是戴著紅領巾的小少年!所有車輛都沒有例外地合作,為救護車讓道,彼此讓道。 政府的遲緩與冷漠讓人寒心。廣場上巨形黑布上寫著大大的慘白的「痛」,年輕的我突然明白了疼與痛的區別。台灣羅大佑的《亞細亞的孤兒》在絕食同學中低吟,「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黑色的眼睛有白色的恐懼……沒有人和你玩平等的遊戲……」 ,悲愴而沉痛。 馬 路兩邊兩條細小的繩子拉起來,有效地護衛絕食同學的生命線,讓救護車暢行無阻。北師大遺傳數學研究生英姿大姐,白天照顧前來就醫的小孩,晚上孩子入睡後, 她就去值班,護衛生命線。 「因為晚上那裏最需要人」,她說。一位民國時代就追隨共產黨的老教授每次看到我都焦灼地問廣場的孩子們怎麼樣了。他以過來人的身份讓我轉告高聯,不要把官 方學生會的同學推到對立面,要懂得團結各種力量。我告訴他在廣場看到的高聯與絕食團指揮部的爭奪,他痛苦地閉上眼睛。 女兒:你現在對中國有什麼期望? 媽媽: 言論自由,它是憲法權利,是撬動專制的支點,是懲治腐敗的利器。 女兒:你認為中國在不遠的將來會變成民主國家嗎? 媽媽: 民主制度的建立,中國已經走了一百年,在大陸除了倒退,沒有半寸進步。當年嘲笑學生傻瓜的靈瓜們所得的好處也逐漸被剝奪。而真正的民主是個漫長的眾人參與共同擔當而不斷建設逐漸完善過程,就像今天的台灣。幸虧有民主在台灣的發展成長! 我對中國的民主到來並不樂觀,儘管充滿期待。 上 周到附近中菜館吃午飯,遇到一位山東人。我說,他的一位著名的盲人同鄉剛剛來到美國。他說,他不信陳光誠的事,因為他沒有親眼見過。倒是美國政府可恨,為 這盲人亂花納稅人的錢。瞧,這就是在美國待了十幾年的人。他不問軟禁虐待這個合法公民,濫用幾千萬納稅人的錢作為維穩經費來圍睹一個盲人的合法性,卻只敢 質疑美國。而美國有那麼多的基金會、那麼多的民間捐款可用。 我問,那你相信二十三年前坦克碾壓民眾,達姆彈打穿胸膛嗎? 他答,當然不信,因為我沒親眼見過。 我問,你相信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嗎? 他說,當然信。 我問,那你親眼見過嗎? 他被問住了,然後開始狡辯。 即使北美有自由的資訊,有很多人選擇性抵制真相。不敢質疑獨裁卻聰明得振振有辭。 我 曾因工作轉換短暫地和幾個年輕的賓大中國留學生住在一起幾個月,試圖提起六四的話題,她們不想知道更不敢知道。她們說知道那是被西方反華勢力利用的反政府 運動。幾年前在賓大,聽一個有關東亞問題中國問題的講座,副標題是奧運、台灣、西藏和大陸。講座結束後,提問的中國留學生從問題到答案都是驚人的一致,如 果閉上眼睛,你會以為是外交部發言人。腦殘的程度,自以為是的樣子,讓人瞠目結舌。這就是中國經濟大發展中成長的青年菁英? 當然,珍珠們營救盲人的事越來越多,也正是希望之所在。互聯網上儘管刪帖封號,言說的力量在逐漸壯大。被喝茶已經不那麼令人恐懼。給艾未未捐錢,在攝像頭下坦然敲開草場地的大門,都是在戰勝恐懼。 媽媽:除了媽媽告訴你的以外,你對六四還知道些什麼? 女 兒: 如果小時候不是媽媽提起,我學歷史的時候就不會特別關注這個事件。除了 ​​媽媽告訴我的,我還在網上搜索過,比如Youtube。去年底我讀了程鶚寫的《天安門對峙》,然後在我的一個高中老師鼓勵我開的博客上寫了篇書評。這 篇書評後來被程鶚找到並在我的允許下放到了他的網站上。他和我的高中老師都覺得這篇書評很有見地。 我 知道他們大部分人當時是為了表達對中國的腐敗、極權和缺少經濟機會的失望,我知道共產黨前總書記胡耀邦的死促發了整件事情。我也知道共產黨派了解放軍去試 圖鎮壓抗議。我知道屠殺是從6月3日晚開始的,政府用了達姆彈,而且抗議不止在北京上演。我還知道,紅十字會最初公佈的死亡數字是大約1200人,但後來 他們又收回了。 媽媽:你的朋友知道這些嗎?你們會討論嗎? 女兒: 我的朋友知道的都只是我告訴他們的,但沒有告訴很多,所以也沒法討論。 媽媽:為什麼你對這個事件感興趣? 女兒:我認為,無論是看現代中國政治和政策,還是看西方眼中的中國,這都是一件很典型的事件。它還波及到東歐的顏色革命,是武力鎮壓暴動反對國家政權的先例。它還證明了人民是懂得發聲並反抗專制的。 媽媽:如果你活在那個時候,你會參加嗎? 女兒: 我相信我會。 媽媽:你怎麼評價這個事件? 女 兒: 我認為,重要的是要把這個事情放在當時那個環境去仔細看。它有自己的特殊性,是不可比較的,比如,不能和「佔領華爾街」比(雖然很多人非常熱衷於將它 們作比較),也不能和中東的示威相比。我認為應該批判地看這場行動,留意裏頭的虛偽和失敗,尤其是看看行動後來變得如此官僚,我們應該從中學習。 但總的來說,我認為它是好的,因為它證明了人們不願意在集權專政下生活,人們希望站起來去對抗自己認為是錯的、不公平的、不人道的事情。 相關文章 陽光時務第20期 《六四二代》 陽光時務第20期 《六四二代》 【時務論壇第八期】居住正義與地產霸權(影展 X 論壇) 娛樂精神無遠弗屆 Huffington Post:佔領華爾街示威者被捕

阅读更多

政治談判,準備好了嗎?ECFA之後的兩岸議題

過去四年,馬英九的「先經後政」算是走出了第一步。在他的第二屆任期內,島內各方已經準備要面對政治、社會議題的交鋒,而民進黨或許將飾演更積極的角色。 文/李蔚 過去四年的兩岸關係,基本上憑藉著兩岸執政當局的默契,是以「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框架)協議」(ECFA)的談判為中心,鎖定在「先經後政」的單一路徑上。但放眼馬英九的第二任,兩岸關係可能出現多個運作軸心,它至少包括: 一、中共要求台灣擴大交流範圍及議題,特別是政治、軍事及文化領域。 二、 ECFA後續協議談判,特別是貨品貿易及服務貿易協議。 三、國、共兩黨設定的議題將開始遭到台灣公民團體和泛綠陣營的挑戰。 以下,先從一份民調結果說起: 基於經營上的某些考量,過去四年,台灣傳媒鮮少針對兩岸議題,特別是比較敏感的部分做民意調查。但五月十日,一家在在台灣頗有公信力的民調公司,發表了一份民意調查結果,其中對兩岸關係多所著墨。 民調首先問到:馬英九連任後,兩岸談判的頻率應該如何?受訪者中24%認為應該更密集;33.2%認為和目前相同即可;26.2%的人認為應該減少,和認為應該增加的人幾乎相等。 另一個問題:馬英九連任後,兩岸未來四年有沒有必要進行政治或軍事談判?23.5%的受訪者認為「很有必要」或者「還算有必要」。認為「很沒有必要」或者「有點沒必要」的,是58.2%。 針對後頭這個題目,陸委會發言人劉德勳在同一天稍後的例行記者會上做了回應。他沒有直接評價這份調查,而是舉出陸委會自已的民調,強調政府「先經後政」的大陸政策路線,長年獲得超過七成民眾支持。因此調查結果和政府政策,方向上相去不遠。 上述的民調和陸委會的回應,不約而同地說明了,目前台灣的主流民意,仍然高度傾向冷處理經濟以外的兩岸交流議題;甚至連兩岸談判的頻率,認為該增加和該減少的人數勢均力敵。 很明顯地,台灣民眾對兩岸事務的認知,絕不是如國民黨上層大力塑造的氣氛那般,認為兩岸交流必定有好無壞。而馬政府內部,至少一部分專業官僚,對民情的走向其實知之甚詳。 政治談判,七月見分曉 北京政府對台灣的領土主張是明擺著的事實,因此,站在北京的立場,兩岸之間所有的交流,都要為最終的政治目的,也就是「和平統一」而服務。事實上,在馬英九第一任期中,中共涉台學者及外圍智庫間,時不時就會出現「兩岸應該展開政治議題談判」的主張。 讓 台灣觀察者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09年11月的「兩岸一甲子」研討會。由胡錦濤智囊鄭必堅,以及在大陸戰略學界享有盛名的退役中將李際均等人出席的這場 研討會,被解讀為兩岸的「第二軌道」針對政治、軍事議題的第一次接觸。這樣的解讀,也在後來由「維基解密」披露的美國機密電文中得到證實。 但政治、軍事議題畢竟高度敏感,因此很難從國台辦或海協會人員口中聽到。他們多半會退一步,先不談政治、軍事,而是催促兩岸針對文化交流洽簽協議。目的當然也希望擴展兩岸交流的涵蓋面,為北京政府對台灣施展影響力加大基礎。 進 一步觀察可以發現,事實上從馬英九競選連任的選戰發動以來,他的兩岸政策就始終鎖定在「先經後政」、「優先推動ECFA後續談判」這條路徑上。特別在「和 平協議」的議題一丟出來,就遭到與論反彈、民調大幅下挫的「震撼教育」之後,馬政府對於經貿以的兩岸談判議題,更是諱莫如深。 然 而,就像之前操作兩岸直航、陸客觀光、ECFA一樣,馬英九政府對於經濟面向的議題,一直都是超前部署,搶先設定。在連任前後,馬英九政府喊出了「兩年之 內完成ECFA後續談判」的目標,特別是牽涉複雜利益分配的「貨品貿易協議」和「服務貿易協議」。然而,除非北京當局像ECFA一樣,設下「對台讓利」的 政治前提,否則要想依台灣單方面的期待,在兩年內完成,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問題就在於此:一旦北京當局把ECFA後續談判和經貿以外的議題掛鉤,在ECFA上退讓的部分,要從哪裏「回收」呢? 這就不禁讓人想起,雖然官方發言尺度嚴謹,半點不超出「先經後政」的框架,但在「半官方」、「準官方」或「黨對黨」這類平台上,兩岸高層人士不斷地就兩岸政治定位問題表態,甚或提出試探性的主張。 例 如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選後率團訪問中國大陸,向胡錦濤提出「一國兩區」的表述。在引起軒然大波後,馬英九政府雖然在第一時間趕忙補充解釋,所謂「一 國」,指的是中華民國。但反對者仍然質疑,吳伯雄為什麼不能像當年的辜振甫一樣,在大陸最高領導人面前直接表達「大陸應該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反而要拋 出一個語意不明的「一國」? 跟 在吳伯雄腳步後的,是候任副總統吳敦義。他循「蕭萬長模式」,四月初出席在海南島舉辦的博鰲亞洲論壇,會見中國副總理李克強時,吳敦義也依循以往高來高去 的習慣,提出了「求同存異,兩岸和平,講信修睦,民生為先」的兩岸關係十六字方針。儘管內容毫無新意,但也算是某種政治表述。 如果沒有意外,兩岸第八次江陳會,將於七月底前在台灣登場,可以預期,屆時陳雲林必定會再拋出經濟以外的議題。馬英九政府要不要接招,如何接招,將是觀察馬英九第二任兩岸關係如何發展的重要指標。 民進黨是勝負手 一個已經可見的趨勢是:挑戰馬英九「先經後政」路線的,未來不會只有北京。還會包括台灣政壇上的泛綠陣營和公民團體。儘管這兩路「挑戰者」的方向南轅北轍。 回 顧馬英九的第一任期,除了在ECFA這樣的議題上,做點「表態式」的反對姿態外,民進黨對兩岸談判的實質監督,幾乎交了白卷。但在一月十四日的選舉之後, 民進黨立法委員質詢的數量和質量都明顯提升。再加上黨內對兩岸政策的反省,促使許多新科立法委員,開始在兩岸議題上進行實質監督。 例如兩岸官方正在談判的投資保障協議,台商人身權利保障,是引發最多關注的議題之一。因為在大陸工作,因案被拘留、羈押、扣留乃至於勞教,始終是在台商間口耳相傳的恐怖經驗。 也 就正在兩岸談判時,中國全國人大通過了刑事訴訟法修正案,增加了在因為「恐怖活動」或牽涉「國家安全」的情況下,公安當局逮捕涉嫌人時可以不通知家屬。再 加上四月一日新生效的「拘留所條例」。連串的改變,讓台灣部分人權、公民團體擔心,原本就欠缺保障的台商人權狀況,會因為相關法令的修正而更形惡化。 還在一、兩年前,這樣的議題原本只有「兩岸協議監督聯盟」、「守護民主平台」等公民團體關注,引不起政界和社會太多回響。但從新一屆立法院三月開議開始,多位民進黨立委開始和公民團體結盟發聲,並且提出具體主張。 例如他們呼籲,為了凸顯「人權應該成為兩岸協商議題」的主張,第八次江陳會期間,陳雲林會長能夠前往台灣看守所探視受羈押的中國大陸人民;而且,中國大陸政府應當於近期內,允許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會長前往中國大陸,探視看守所中的台灣人。 同時,他們也主張兩岸政府,應允許兩岸經貿團體代表探視在對岸受拘留、逮捕、羈押、收容、監視居住、勞動教養等人身自由受限制之人民,並代為委任律師。這可以從首批獲准設處的台灣貿協上海、北京辦事處,以及中國機電出口商會台北辦事處開始。 兩 岸投資保障協議裏的人權條款,最後究竟會談出什麼面貌,目前不得而知。但可以想像,公民團體的主張,一旦和在體制內擁有權力的反對黨立法委員結合,肯定會 對國民黨政府形成巨大的監督和牽制力道。從這裏再往前走一步,民進黨也很可能會提出自身關注的兩岸談判議題,或者要求某些協議裏的具體安排,必須反映民進 黨的主張。 可以想見,未來兩岸談判的議題,很可能不再是兩岸執政當局說好了就算,而成為「兩大一小」的格局:民進黨縱使力量不及國、共兩大黨,也絕對是個不可忽略的第三方。 如 果民進黨或台聯黨,能夠成為台灣公民團體所期許的進步力量,則過去四年,嚴重向經貿傾斜的兩岸談判議題,就有機會得到修正。這必定會拖慢兩岸簽訂協議的速 度,甚至可能招致北京當局拖延談判速度以為報復。但長遠來看,善用台灣還有的籌碼,利用兩岸談判的機會,推進中國政治進一步走向文明,比起只是為幾家台灣 企業在大陸市場牟利,更能彰顯華人世界裏的台灣價值。 不知道民進黨、台聯諸君是否明白,他們其實站在一個絕佳的歷史機遇上。

阅读更多
  • 1
  • 2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CDTV】【图说天朝】2023万圣节被诊断为新的错误记忆?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