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小祖咒

不同情更美好

 2008年某夜,收到周云蓬的短信:明晚我在VOX酒吧演出,你有空来吧。我回短。发出去后意识到:这周云蓬可怎么看呐? 没问题,该怎么看怎么看。不两分钟,短信回过来。谢谢。哦,谢谢,我心里也在说同样的话。 对周云蓬,我一再地忽略他是盲人。不是我冷血,而是他就让你有这个错觉,他就有这样的本事,让你意识不到他是看不见的。 2011年1月25日,周云蓬的微博也通了。此后每天两三条,或两三天一条。2月16日的是:“今天父(傅)国涌先生来我市。晚上将做(作)一讲座。我会现场把京华(精华)言论直播到微博。当然我会挑选积集(极)健康的发。”第二天第三天,微博发了三条,关于傅国涌。 这都不像是盲人做的事。今天,周云蓬的粉丝28184人。他给自己贴的标签是:周云蓬、音乐、民谣、诗歌、音乐人。没有“盲人”这俩字儿。 倒是我们一再地盲人、盲人、盲人。像现在这篇,一提周云蓬,就从盲人开头,说不定待会儿还以盲人结尾。这真让人不好意思,人家早都把盲人放下了,我们还放不下。 一 周云蓬出生于1970年12月15日,9岁时致盲,祸首是青光眼。此后,他的生活跟许多盲人类似,读盲校,学盲文,听电台,拄盲杖。但有一点跟一些盲人不同,周云蓬对自己提了一句口号:“像一个正常人一样。” 眼睛看不见的人,上不了正常的高中。周云蓬不信邪,他报了高考补习班,每天从盲校放学后,坐一个半小时车到这里学高一到高三的内容。这一段经历,除了收获到与正常人一样的普通高中课程,更大的收获是“打下来一个跟外界沟通的心态”。盲人在盲人群中生活,比较闭塞,年深日久,就不愿意跟外界来往,很难与社会融合到一起,由此形成盲人独有的心理状态。周云蓬超越了这一局限。 1991年,周云蓬考取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学院里有按摩、音乐、中文三个专业,他选择了中文系。 1994年,大学毕业,周云蓬被分配到色拉油人当工人。厂家招他,纯粹是为了政策免税,周云蓬晾在一边儿没活干。1995年,听人说北京的画家村如何如何,他离开了工厂,揣着600块钱,住进北京圆明园画家村,以街头卖唱为生。 从1996到1998年,周云蓬开始第一次长时间的游历:北京—青岛—上海—南京—杭州—沈阳—北京;北京—长沙—三峡—长沙—株洲—昆明—北京。此后,类似游历又进行了几次,由此他的足迹踏上开封、西安、银川、兰州、西宁、敦煌、格尔木、西藏、济南、江阴、无锡、苏州、武汉、贵阳、阳朔、广州、深圳等许多地方。 这些漫漫旅途,在民谣听众的想象里,似乎就像苦行,想想也是,一个盲人啊,一个人,这么远的路。或者,比较浪漫的词,万水千山的漂泊;比较中性的词,流浪卖唱。但我们不应忽略:去这些地方,周云蓬主要的意趣是旅行的快乐。到西宁,他的主要目标就是去青海湖。盲人怎么游览青海湖?这是我们这些眼睛完好的人怎么也不能想象的。总之,周云蓬去了青海湖,他有他的方式,甚至,在用这种方式感受和体会时,周云蓬有他的长处,是我们这些明眼人反倒不及的。 2010年,周云蓬离开他客居15年的北京,与女友迁居浙江绍兴。他对优美风景和环境的感知与热爱,正与我们一样。 二 2004年至今,周云蓬出了三张专辑:2004年《沉默如谜的呼吸》,2007年《中国孩子》,2010年《牛羊下山》。 《沉默如谜的呼吸》第一次让人认识了这位盲歌手,但是让人意外的是:它使人印象深刻的可不是什么盲歌手,而是像一位诗人那样的纯正诗意。歌手履历中最眼跳的词,是流浪、盲人、底层一类字眼,歌曲却毫无江湖落拓之意。每一首都是诗;歌词是诗,音乐也是诗;形式上也有诗的那种创造性——意绪饱满,充满新奇和突破。诗的可贵品质是,无法用别的阐释替代,你只能一次次地与它交谈,这也是这张专辑的品质。对于它,你只有一再重复地聆听;一旦离开,即不可把握;聆听时细微而至深的触动,无从占有,也无从记忆。 《中国孩子》是2007年的小小震动,它让周云蓬的名字传到了音乐之外,引起了文化界及公众的关注。《沉默如谜的呼吸》冷冽悲悯的诗意戛然而止,这里,他把关注投入当下。民生的疾苦,不幸的新闻事件,沉重的现实,成为歌曲的主要内容;怒喝、批判和嘲讽,成为一些歌曲的语调。 但是,“中国民谣的良心”、“人民代言人”等等神圣高帽,没有箍住周云蓬。下一张专辑《牛羊下山》,再一次出乎人的意料,周云蓬突然唱起唐宋诗词来了。像一个书生,活了两千年,这些诗歌朗诵和吟唱,活在远古,也活在今日,给人的感觉,这不是什么古物,而就是音乐里这一个人的心思,既古老又当代。 这其间,周云蓬诞生了两首杰作。一首,已故音乐人张慧生谱曲海子诗《九月》,被周云蓬记忆、整理和演唱,有一种“吸纳一切苍凉并为一切悲伤的事体安魂”(胡续冬语)的强大力量。另一首,受辛妮·奥康娜一句旋律(Thank You for Hearing Me)的诱发,周云蓬谱写了《不会说话的爱情》。“日子快到头了/果子也熟透了/我们最后一次收割对方/从此仇深似海……”一首失恋后的沉痛之作,有着令人心碎的眷恋、美好、触痛和期待,刻骨铭心,又豁然放达。 三 比写作歌曲更早,周云蓬写诗。2010年,这些诗歌连同一些随笔、周云蓬的自述小传,选录在《春天责备》这本书中,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与周云蓬的民间身份的想象不同,这些诗歌、随笔有着纯正的文学品位,更接近于知识分子而不是流浪艺人。摇滚民谣界的诗才,像崔健、张楚、左小祖咒,都有一种半路杀出的、乱刀砍死老师傅的草莽野趣,周云蓬的诗却连着正统的文脉,有着极为良好的文学修养。 在诗文天赋上,周云蓬才具一般。但他有一些常人所没有的独特体会和想法,读之常有似有所悟但终究却是“未触及”的怅然。从这个角度说,他是有自己的诗意的,虽然尚未有杰作出现。 四 与眼盲比起来,以下这些东西,可能更能说明周云蓬其人。 周云蓬出身于铁西区。铁西区是沈阳/中国的超大型工业区,1980年代之后,则成为沈阳/中国的超大型失业区,下岗人口70多万。周云蓬是工人的儿子,天生一条脐带连着中国的底层、连着这些年中国的动荡。 周云蓬是东北人。东北人有陶醉于肉体、翻腾于泥尘中的热乎劲儿,那是一种与想开了的哲学家达到同种水平的俗世的达观。幽默,恶作剧,使点小坏,能说会逗……这些东北人擅长的,周云蓬也擅长。 周云蓬是大学中文系毕业生,热爱阅读,相信书籍会开启生命智慧。盲文读物的欠缺,让这种热爱更有一种未曾满足的焦渴。对人类知识、文化、艺术的敬仰,让他希望自己也成为诗人、作家、艺术家中的一员。 周云蓬其人其歌,是悲喜交加,又寂静。他的人生体悟,是虚无又不乏诗性。他以冷酷的眼睛看透,又以诗意的眼睛看回来,这让他崇尚那种矛盾复杂、滋味莫辨的审美。 如此体悟也造就了周云蓬的温和个性。面对降临在自己头上的噩运和不平,他有将一切都化为淡然的胸怀;面对丑恶与黑暗的现实,他从不会沦为简单的愤怒歌手。 他是个人主义者,这种个人主义落地人间,让他又成为公民社会的赞成者。他不会用反面的集体命题与集体对抗,他清醒地意识到那是另一个陷阱,所以他的策略是疏离和分解它。他用并不激烈的姿态,呈现人生和社会的荒谬,揭穿人间的虚假和丑陋,同时不失个体生活的美好享受。 与此相关,周云蓬拒绝被标签,拒绝简单化,有一种免于恶俗,免于被名声、被公众趣味绑架的良好能力。   和他钦佩的作家史铁生不同。史铁生作为“职业的病人”,一生坐在轮椅上,通过残疾,打开门,窥见秘密。让我们领悟到:其实每个人都是病人,每个人的拯救之路,都只有这一条。周云蓬却略过了他的残废,不跟它玩;抬头不见低头见时,只是淡淡打个招呼,各走各的路。 这个盲人,让我们体会最深的却是他的健康。他在各个方面证明,健康是一种能力,不在于你的身体条件,而更在于内心的强大。 2010年2月23日星期三 本文纸媒版本载《中国经营报》,发表时标题改为“同情的人是可耻的”。

阅读更多

中国企业家网:罗永浩:把自己的理想主义变现

感谢志愿者 食草 投递。 罗永浩高校巡讲现场 汶川地震时,老罗和部分牛博网作者赴灾区赈灾 作为主角之一,参加贾樟柯“语路”计划拍摄 老罗英语培训学校,罗永浩和员工们 老罗英语培训的老生推荐率高达35% 【中国企业家网】2010年11月23日晚7点,罗永浩站在北京海淀剧院的剧场幕后,对着全场说:“大家镇定一下情绪,我准备出来了。”在张亚东、刘瑜、左小祖咒等一干朋友的怪叫和全场的爆笑声中,他掀开幕布走入聚光灯下,身后700寸的投影幕上打出演讲主题“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 接下来的137分钟里,他讲述了用无数个段子拼起来的创业经历。在演讲间隙,他播放了一条曾在2010年迷笛音乐节上播出的原创广告,精华是紧跟在一连串快速拼接起来的西方摇滚乐后面的几行字:“听了三千张摇滚唱片/除了Fuck什么都没听懂?到这里来试试吧/老罗英语培训。”他的创意引发了全场疯笑。在听众们的要求下,他把这则广告又播放了一遍,并叮嘱灯光师:“他们一鼓掌马上用大灯照亮我。” “他们的自小逼得我不得不自大。”在演讲中他这样评论同行。有报纸采访完他发了两个整版的文章,以至于一个前辈打来电话,怎么也不信他没花一分钱能得到巨大的宣传。他模仿对方当时忧伤的语气说:“大家都是同行,你没必要这样,你不说实话,伤了大哥的心了。” 他对同行的公然嘲弄、在营销上展现的创意才华和对员工和学员的慷慨冲淡了这场品牌宣讲会的商业属性,以80后为中坚的粉丝们满意而归。他们花30块钱买票进场,如愿听到一场酷劲十足的励志演讲,还获赠一本标价29块钱的罗永浩自传《我的奋斗》。这也符合他们对罗永浩的预期:从“新东方老罗语录”的作者到牛博网站长、再到现在的老罗英语培训学校校长,他一直是他们心目中人格高大的领跑者。 “他是普通人里面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智慧走向成功的范例,这对年轻人是一个鼓励。他的牛博网对于社会思想启蒙功不可没,他现在所做的教育工作,也对青年人有很多帮助。”罗永浩的朋友、兼具活动家与艺术家身份的艾未未对《中国企业家》评价说。 “他和韩寒不同。韩寒这一代人没什么负担,而老罗完全是从垃圾坑里爬出来的人。”艾补充说。罗永浩出生在吉林延边一个小县城里,他的人生是一部典型的小镇青年励志片。他浑身泛着叛逆气息、以斗士的姿态嘲弄与迎战不公正的社会秩序,并且成功。他让正在从“垃圾堆”往外爬的年轻人们觉得自己前途有望。而那些已经被生活击碎了雄心、甘于埋没在“垃圾堆”终此一生的平凡青年,对这个替己圆梦的人更有复杂的感情。 罗永浩享受这种期待。他把演讲上传到了免费视频网站优酷上,上线16天共播放了480万次。他把这个数据记在自己的微博上。“对了,这条微博我是用左手写的,因为右手一直在对着屏幕里的自己敬礼。”他知道,毫不掩饰对自己的欣赏,也是自己的魅力之一。 不耍流氓试验 罗永浩的反骨生自小学时代。据他自述,由于喜欢在课堂上指出老师讲课的错误,一个老师派自己高一的儿子来学校揍了他一顿,另一个老师当着全班学生诬陷他偷东西。这让他早早幻灭了对教师、传统教育体系的敬畏。他父亲是县委宣传部长,在意识形态的养成上,对他却格外开明,不但经常在被老师叫到学校时掩护儿子,就连高二时罗永浩因偏科而要求退学,也未加阻拦。 罗永浩独自半玩半学到27岁,突然萌生了事业危机感。经过一年多的苦学,他自荐进入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当老师。一边给准备出国的莘莘学子讲GRE单词,一边用扯淡的方式分享他的世界观,这让习惯了正统教育的学生们耳目一新。2003年,一组单口相声式的“老罗语录”音频在网上蹿红。在一段讨论北京暂住证的录音里,罗永浩讲了一段他与警察斗智斗勇的故事之后问学生:“为什么要在自己的祖国里处处他妈的暂住?”他被学生的掌声打断。 用东北口音嬉笑怒骂的英语培训老师罗永浩因此获得大批粉丝,结交了很多精英朋友,同时也为新东方狠狠做了一把深度传播。当时的新东方正在筹备美国上市,新东方后期的很多运营方式让罗永浩觉得曾经的理想主义光环已经被商业色彩冲蚀,他丧失了教书的热情。 这算是他对自己理想主义的第一次估价。他当时每年能从新东方拿到五六十万元的年薪,每年除了寒暑假外,工作还算轻松。为了这个他原本打算呆下去,独善其身。但“语录”一火,他认为自己带给新东方的已经高出新东方给他的回报。“如果没有语录,我可能还在那儿教书。语录越传越多,越传越火,结果是我每天都在给一个我不喜欢的机构额外做贡献,我很不舒服。” 2006年6月他从新东方辞职,一个月后创办了精英言论网站牛博网。他借自己声名优势邀请到上百位意见活跃的媒体人、学者、网络作家在牛博网上发言讨论,并推动过一些公益活动的落地。2008年汶川地震时,罗永浩在牛博发起赈灾募捐,并允诺亲自监督200多万元募捐款项的使用,事后公布的账目明细里,连买瓶矿泉水的容量也列在其中。 “如果我做了一些事情,社会上一片叫好声,我就很开心啊。我很在意别人的看法。”罗永浩说。 但运营了两年后,这个网站被监管机构要求关闭。出于生计压力,在一群培训行业朋友的鼓动下,罗永浩牵头成立老罗和他的朋友们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重返英语培训行业。 再回到这个曾经因为不齿而出走的行业,多少让他觉得没有面子。他不打算妥协更多,于是在跟潜在投资方贝塔斯曼中国谈判时,他在对方异样的眼神里写下的企业愿景是:通过干干净净地赚钱让人相信干干净净地赚钱是可能的。这种格格不入的谈判风格让他一直找不到启动资金,直到一个在非洲发迹了的发小给他打来第一笔300万元。 成为“校长罗永浩”之后,他发现,在商业世界里维持理想主义比在知识界、艺术界要难千百倍。在他看来,挣了钱,基本没有违背自己的意愿和原则,以自己希望的方式活着就是成功。按照这个标准,他认为从商前的自己比现在成功。“以前可以更加随心所欲,现在相对克制一些。”他说。 他清楚,要跟这个世界相处,自己耍个性的边界在哪里。他自己开设牛博网,立即意识到要做平台就得少说话,要做独立评论者就不能做平台,并拿这个道理规劝过创办《独唱团》的韩寒。出于学校运转的自保需要,他也会接受朋友的安排跟官员们吃饭。“他们(官员)在那儿摸摸我胳膊、拍拍我肩膀,说小罗你要怎么怎么,我就在那点头,假笑,装孙子。但我演技很差,估计看上去很不自然。” 既能拎得清这件事并当成机会抓牢,很难否定他身上的商业基因。和大多数商人不同,他的底线高一些。他自信靠一套更磊落的玩法,能在老罗英语培训学校里套现自己的理想主义。比如,他拒绝买银行客户数据来发推销短信和垃圾邮件,要求学校全用正版软件,给授课教师开出三十多万元的年薪,公司员工的加班费、年终奖、带薪休假也毫不含糊。 “现在这时候,如果别人耍流氓,我没有,市场对我的能力要求就比原来更高了,不然竞争不过人家。” 在好友冯唐的推介下,他狠狠研究了一下消费者心理学。在成立学校早期,对同一种课程,他设定有一个1280元的标准收费方案和另一个提供更多服务的1580元收费方案,结果前台员工不断被顾客们痛骂。他痛定思痛,把1580元方案改成“标准”,把1280元的方案改成“优惠”,顾客们怨气一下消减了许多。他把这称为“不那么奸诈”的消费心理学应用。 在初期做课程推广时,他把自己的方案形容成“血腥”:同样总数32次课的课程,老罗英语的收费只是新东方的1/3,而且前8次只收一块钱。有曲艺论坛里的相声爱好者们转载了他这则招生启事,配标题是“这个周末哪里去”。蹭听的八次课临近结束,老师们甚至大度地给蹭课生们讲授接下来的自学方法。 第九次课一开始,学生数量从300多剧减到30多,但4个月后学员规模猛增。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是,老生推荐率高达35%。这是他的老东家新东方在鼎盛时期才能达到的辉煌,他把这归功于口碑营销。 2008年刚刚创立,就有同行找上门来要求收购。罗永浩开价6000万元。对方愤然斥责他“黑”。2010年,老罗英语培训学校年收入450万元,尚未实现盈利,找上门来谈投资的风投碰到一个更“黑”的估值:1.2亿元。 “别的培训机构的话,别说450万,做到4500万,风投也未必会瞧得上。你来我这,肯定不是看中我这点盘子,是看中我这个人。教育培训行业里,学大上市了、学而思上市了、环球上市了、新东方上市了,剩下一大堆几乎都是破烂。扒拉来扒拉去,也就那一两家还行,我就是其中的一个。所以1亿2千万怎么了,我报4个亿又怎样?只是接受不接受的问题,没什么荒谬的。”这是他给自己的理想主义开出的价码。 斗士的敌与友 罗永浩的粉丝比他圆滑。大多数粉丝通过现场、微博或视频围观他,大笑喝彩完后,继续扎进罗永浩所抵抗的规则里生活。他像《让子弹飞》里的张麻子,身负炸碉楼的期待,但在胜利信号显著出现前,他很难找到敢于下注的跟随者。 “在一个诚信的社会中,他一定是以健康阳光、成功创业者的形象被广泛效仿的人。但当下中国,多数掌握社会财富的人并非老罗这样的。他是社会上的熊猫。”作为朋友,导演陈晓卿说。对于熊猫对传统秩序的冲撞,他态度保留。 但罗永浩清楚这恰是自己的王牌。“就我已经走过的人生道路来讲,在这个节骨眼上,我继续说实话,是利益最大化的。” 也因此,他对同行的嫉妒与小动作很敏感,“那帮人(同行)表面对着我客客气气,我知道他们在饭桌上怎么骂我。要是对手搞小动作让我穷途末路,我在倒闭前最后一件事一定把我们所有核心的课程拍成‘多机位、加特技的精良大片’,全部免费上线。大家都别想再从里面赚钱。”因为此,媒体人王小峰把罗永浩称为“排雷高手”。“老罗前进的道路上布满地雷,他很怕踩到地雷上。” 因挑战社会秩序而产生的孤独感让他格外珍视找得到的另一群“熊猫”。他与主持人柴静、出版人张立宪、音乐人周云蓬、媒体人王小山、作家冯唐、导演陈晓卿、名博王小峰意气相投,就连生性桀骜的艾未未都赞许罗永浩在生活里讲哥们义气,“吃什么都香”。 朋友也是罗永浩“既得利益”的一部分。他做公司、去汶川救灾、筹备慈善基金、准备出文艺丛书,资源也是这群朋友。他注册的公司名称干脆就叫“老罗和他的朋友们”。刚开公司时,他的创业金律也是从好友冯唐那里讨来的:做事抓大放小;战略目标明确;能容人。 他对比他更清贫、但更有艺术才华的朋友们有惺惺相惜式的关爱。“我靠,我是超级近人情的。” 2010年5月,罗永浩想为偶像曾轶可录一张专辑。“曾轶可走上音乐生涯是因为听Twins,老天给了些天分,但我觉得她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遇到一个公司也不知道怎么去包装她,拿她的短板去跟别人的长处去拼。我当时看了就很焦虑。” 罗永浩让自己的媒体圈朋友王小峰牵线,找到曾轶可的经纪公司天娱,联系好北京最贵的录音棚,请来周云蓬、小河、张玮玮等民谣圈高手,为曾轶可录制唱片。周云蓬提醒花钱要省,罗轻描淡写地说找了个土财主赞助此事。 土财主很羞涩,不敢告诉曾轶可自己就是罗永浩本人。 曾轶可来了,却不喜欢这份礼物,她对这班民谣达人们的编曲提不起兴趣。罗小心翼翼地问,那你喜欢什么? “她跟我说了一堆,那些在我眼里都是垃圾。这很正常,你不能逼她,我十八九的时候也听麦当娜之类的听得特来劲。即使我是她亲爹,我也不应该让她进录音棚按我的意愿去录。”罗老师叹了口气,他认了。但对小姑娘的喜欢分毫未减,甚至开始仿着偶像学吉他。他专门买了一把木料考究的Taylor吉他,因为“轶可用的就是Taylor”。 这个理想主义胖子不假思索地把个人趣味渗透进公司:拿着曾轶可的写真集加正版音乐专辑前来报名上课的人,可以得到200元的学费优惠。他扔下公司里的事为曾轶可唱片忙活了几个星期后,偶然听到员工们聚在墙角抽烟,骂自己“傻逼”。以舌战成名的罗校长装作没听见,转身走了。 员工也是他的朋友。 原始链接 © 鬼怪式 for 新闻理想档案馆 , 2011/03/19. | Permalink | 光荣之路 Post tags: 中国企业家网 OMM通讯社@新浪微博 | OhMyMedia@Twitter | OMM通讯社@腾讯微博 加入我们,OMM通讯社志愿者招募!

阅读更多

东方早报:写给深圳的一封信

感谢 食草 投递。 作者:张铁志 深圳,你好。 最早,你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巨大的符号,一个我们在当代中国史中所读到最闪亮的名字。我们知道你幽微而神奇的身世,知道你从一个渔村在三十年前转身成为中国改革的先锋,然后在1992年,你与那位老人再度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航道。 没有一个地方比你更能体现中国发展的“奇迹”。 但对我来说,你的具体面貌一直是模糊甚至是陌生的。我曾去过北京、上海、广州,我在这些城市中看到历史与未来如何交错着,但我却很难想像你这新兴城市的样子。 直到2008年,我终于有机会与你相遇。虽然总是时间匆促,只能零碎片段地捕捉到你不同角落的气味。 先是2008年的夏天,和一群朋友从香港坐大巴直驱万科总部,与他们交流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那是我第一次见证到这个城市中庞大现代的企业园区,这个深圳经济发展的具体象征。 第二次,我从广州前去与香港乐队“迷你噪音”、诗人廖伟棠相会,一起前往深圳近郊的一个工人社区。这些香港朋友长期与这里的工人组织合作,教那些年轻的农民工们唱歌、写诗,以丰富工人的文化与精神生活。夜里,“迷你噪音”在一个小房中,弹起吉他唱着歌,而房中拥挤的男女工人也热烈地跟着唱;接着是工人自己拿着吉他走到前面唱起来。这些劳动者的声音温暖了那个夜晚。 几个月后的另一个午后,我从香港来到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中一个酒吧餐厅,听摇滚人左小祖咒和乐评人张晓舟的对谈。那个地方叫做“一渡堂”,是深圳最重要的摇滚演出场所;负责人阿飞搞书店、做电台节目,推广深圳的另类艺文活动。演讲完,我和两位主讲者坐车直奔广州。 这三次我都没有在你身上停留超过八小时,但每一次的深圳印象都如此不同。 2009年12月初,我来参加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年展,主持一场座谈。这次我终于得以停留数天,游览巨大尺度的“市民广场”、庞大的书城,目睹无数耸立的高楼。只是,这个政府单位所在地虽然叫做市民广场,但不免因为过于庞大,而使得个别市民渺小卑微起来。 就在市民广场对面的一块空地上,是台湾建筑师谢英俊、阮庆岳和他的“弱建筑团队”的作品“茧”——一个如茧般的竹编建筑 (这真是由几个师傅手工搭建的)。这个作品是要在那些钢筋混凝土堆积出的一座座高楼之中,展现一种看似传统、微弱但却强韧的力量,让人们反思现代建筑文明。 每晚,我们在“茧”中点起营火,吟诗唱歌;特别是有一晚邀请来自广东海丰的杰出民谣乐队“五条人”演出──五条人的专辑就叫《县城记》,是关于在这个剧烈追求现代化的历史时刻中,一个寻常中国县城的生活与故事。这些歌的气味是多么适合这个“茧”里闪烁的火光啊。 这些,便是我的深圳记忆了。 然而,这些短暂但破碎的深圳光影,似乎也能拼凑出深圳的某些样貌:不论是资本的光芒与农民工汗水的对比,不论是叫做“市民广场”的深圳政府机构的矛盾(市民享有多少公共参与的权利呢?),或者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外,政府与开发商积极推动的文化创意产业,这些不都是你身上密布的纹理,是你的叹息与微笑吗? 或者,这些不也是许多中国重要城市的共同模样吗? 当然当然,我知道你是不同的。你对自己,或者众人对你,有着不同期许。毕竟你是改革的先锋、中国的门户、香港的邻居。 我相信许多人像我一样诚心地建议你,在作为经济改革的领头军之后,应该尝试更多面向的改革,再一次地推动中国往新的方向前进。 尤其,你必须看到市民广场前那些身影渺小的市民、你必须看到那些大楼阴影背后的农民工、你必须看到城中村中那些人们的哀愁与喜悦。 毕竟,是这些“人”,而不只是权力与资本,打造了今日的你。 我知道你已经开始尝试一些改革措施,例如在2008年,提出改革纲领(征求意见稿),内容包括党内民主差额选举、司法独立、试行区级人大代表直选等;2009年推动了行政三分;而去年夏天,温家宝总理来到你这里,发表了关于政治改革的重要谈话。 当然,你比我们更清楚困难所在,你的心中甚至可能比我们更痛、更着急。 亲爱的深圳,作为一个台北人,你们走过的路,我们在某程度上也曾走过。我们也曾经把经济发展当作城市进步的唯一动力,但后来我们懂得停下脚步,懂得开始珍惜生活中的缓慢与细腻,懂得体会巷弄的静好与迷人,更重要的是,懂得作为市民如何去争取我们的权利,去参与那些影响我们生活的各种重要决定。 在去年底台湾的五都选举中,一位候选人提出“市民主义”的动人概念。的确,城市应当是属于市民的。一个城市的伟大,不在于经济成长的数字,不在于高楼大厦的闪闪发光或者慑人气势,而在于它的市民是否活得有尊严而又幸福。 给予你的市民更多权利,并让市民广场真正成为市民参与的公共领域,只会让这个城市更伟大、更美丽、更有生命力。 这是我们对你的期许。 原始链接 © 鬼怪式 for 新闻理想档案馆 , 2011/03/02. | Permalink | 光荣之路 Post tags: 东方早报 OhMyMedia@新浪微博──“ OMM通讯社 ”,欢迎关注! 另: OhMyMedia@Twitter 加入我们,OMM通讯社志愿者招募!

阅读更多

社会成为假面舞会 盛世必与审丑长久相伴

    http://news.sohu.com/20110120/n278992080.shtml 胡泳:社会成为假面舞会 盛世必与审丑长久相伴 来源:搜狐财经 2011 年 01 月 20 日 16:08    “ 2011中国新视角高峰论坛 —- 财富的榜样 ” 于2011年1月20日在北京隆重召开。世界正在被中国财富驱动,但只有坚定的信念和理想会驱动这个国家持续成长。富裕的中国需要同样丰富的精神世界,谁是财富的榜样?富裕的中国应该怎样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微博时代,搜狐公司与亿万网民共同分享答案,以下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在“新视角论坛三:盛世与审丑”上的精彩发言: 胡泳      主持人于威:我非常认同张鸣教授的观点,我认为现在的这种审丑方式是对一种虚伪的表述,或者整个社会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的一个巨大的反差。有人说网络也是有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丑的东西哪个时代都有,胡泳老师是专门做互联网研究的,你跟我们说一说网络在这里面起到一种什么样的作用。   胡泳:我跟张鸣老师一样,也是觉得“盛世与审丑”这个话题很有意思。 盛世大家想到的都是浮华的闪着金光的东西,但是审丑要把这些闪着金光的东西戳破,露出里面的斑斑锈迹。因为问题提给我的是讲网络,我特别想说的是,无论是盛世还是审丑都是发生在一定的空间里面,所以我们看到盛世通常会发生在新闻联播中,发生在奥运会与世博会这样的集体活动中。   审丑主要是发生在网络上,用周立波的话讲这里是公共厕所,这是两个空间的并存,所以越是盛世越需要审丑,越有一个空间越需要另一个空间。我觉得审丑的东西好在什么地方? 中国这个社会在一切层面都非常像一个巨大的假面舞会,大家都在一个假面舞会里面起舞,不论是政界、商界还是文化界,这个假面舞会特别虚伪。需要有一个小孩出来说原来你们所有人都没有穿衣服。需要有人把高高挂在空中的气球用针稍微戳一下,让那份虚假的膨胀爆破掉。所以这个审丑可能会审得很长久,可能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会伴随着这么一个根本的特点。    主持人于威:我们真的不再需要美了吗?我们文化里面最可贵的一点就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过去四大发明我们不说,其他的贡献里面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精致性。现在我们的日子过得很糙,大家都糙着活着、说着、骂着。所有的这些精致性确实从我们的生活中丧失了。胡老师一直给我的感觉,就是您是一个很精致的男人。   胡泳:精致的问题张颐武教授回答更好。我不太同意朱大可关于凤姐的看法。   因为凤姐背后其实是有某些商业利益的。我们知道中国互联网上第一个网络红人是芙蓉姐姐,她当时崛起的时候还代表着这个社会中一些很向上的力量。但 是到凤姐这个地方,我认为中国互联网已经完成了完美的堕落。不同的是,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各种有组织的力量进入互联网。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你不能简单地把某个人在网上的活动单纯视为他个人的活动,因为这背后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商业利益在推动这个东西。包括有一个著名的足球评论员说到央视的某记者和足球队的主教练,在博客里写到这样的东西,最后这女的告了两次都被驳回,法院判定这种案子,如果你关注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关注名人的隐私权,这是一个特别的案子。这个案子严重地忽略女性在这个社会中应有的尊严、人格。这里面可能不简单是某个名人之间的争斗,有更复杂的事情在里面。   今天中国互联网上发生的很多现象都不能简单作为一个自发的现象来看待,后面有更复杂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达到一个程度, 今天为什么要谈审丑,很核心的一个东西就是全中国丧失了羞耻感。审丑社会的第一个特点是虚伪,第二个特点就是没有羞耻感。因为我们把一些非常不能够见阳光的东西堂而皇之地在阳光下大晒特晒,并且引以为豪,晒的人不以为耻,看的人不以为怪。这个社会没有羞耻感,尤其是这个社会的很多精英没有羞耻感。    老话说,士之无耻,那就是国耻。把应该遮羞的东西当做旗帜在头上挥来挥去,希望赢得喝采。    主持人于威:再重新回到这个主题,大家可能会把盛世这部分忽略了,我们其实是一个比对的关系。在历史上至少有三个盛世,西汉、盛唐、康熙乾隆。这三个时代不仅有物质上的爆发,还有文化上的财富。所以有了司马迁、有了很多让中国人骄傲的文化遗产。现在除了像凤姐、兽兽、犀利哥这样的文化之外,我们找不到文化的标志和榜样。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我们之所以想探讨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想回归到美,还是想生活在一个对美有所追求的国度和人生的氛围中。这一点无可厚非。我也想问问各位嘉宾,你们认为我们还有没有可能在这个时间重拾中国丧失已久的文化?   胡泳:朱老师从财富的榜样延伸到文化的榜样,这个延伸得非常好。文化之所以没有榜样,是因为在财富里面出现了问题。但这里面可能仅仅注意到商业的大旗起来以后,道德的标准降低了。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政治伦理。    真正好的文化产品在中国都是游走在边缘的。 比如说左小祖咒先生。 我常常讲,今天了解中国最好看的东西是什么,是那些独立的导演拍摄的纪录片。这些纪录片远远超过文学的力量、超过艺术的力量。它直面中国最重要的东西。   为什么这个东西是可贵的?因为谈到纪录片,在纪录片这个行业里,业内的一个比喻,“如果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好象一个家庭没有相册。”当你翻开 你们家相册的时候,你会看到丑恶的照片吗?基本上不会。因为你会把所有不好的照片天然地剔除掉,尤其是当你有数码相机,你当时就剔除了。所以,这不是一个好的比喻,真正好的纪录片一定是既包括非常美好的事物,也包括非常多的你今天不敢正视、但是在未来某一天一定要迫使你正视的东西。这些东西可能是真正的中国文化中有力量的东西,而不是目前这么多的大片。如果你想要在现实社会中找到真实感,你去听一听左先生的音乐,或者是去看一看艾未未的艺术,看一看独立纪录片,这是真正文化的榜样。    主持人于威:刚才胡教授已经把我们这场论坛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我希望明年我们再做这个论坛的时候能够把论坛的名字叫为文化的榜样。也希望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迎来真正的复兴。我们今天这个活动也变得特别有价值。谢谢各位的参与,非常精彩。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