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

台湾立委再呼吁马英九关注陈光诚

10月14日,台湾民进党立法委员田秋堇、关注中国人权联盟理事长杨宪宏和和正在台湾参加”双十庆典”的旅美民主人士杨建利,共同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要求台湾国民党执政政府在19日开始的江陈会上,向中国政府正式提出解决陈光诚的问题,同时他们再呼吁台湾总统马英九就此事表态。2009年陈光诚的妻子袁伟静曾致信马英九,其后杨宪宏、田秋堇等将此信转至马英九办公室,但马英九迄今未就此公开表态。 在活动中,三位主办人佩戴墨镜,以表达对盲人维权律师陈光诚的敬意,此举也和中国网名”蟹农场”发起的”墨镜.肖像”声援陈光诚活动相得益彰。 自10月5日以来,刘沙沙等中国网友发起”十一长假探光诚”活动后,到目前已经有三十余位网友到山东临沂探访被监禁的陈光诚,几乎所有探访者都遭遇暴力对待。昨日前往探访的11位网友目前与外界失去联系。 与此同时,网络上掀起声援陈光诚的热潮,继知识界秦晖、茅于轼、张鸣、沙叶新、章诒和等发声后,昨日,曾在电视剧《红楼梦》中饰演贾宝玉的中国演员和导演欧阳奋强表示不再沉默,呼吁大家关注陈光诚。 中国官媒《环球时报》在12日也罕见对此事作出评论,但指此事为地方责任;13日,上海《东方早报》发表署名牛克的文章,题为《陈光诚是谁?》 山东盲人维权律师陈光诚因为揭露当地政府在计划生育中强迫堕胎等侵犯人权的行径,于2006年被以”故意破坏财产和扰乱交通秩序罪”判刑四年零三个月,2010年9月9日刑满释放后,当地政府雇佣三十多名看守对他和其全家进行严密监控。  “要有光、要有诚” 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马英九在”双十庆典”上发表演讲 德国之声电话采访了田秋堇,她向德国之声介绍了本次活动的初衷:”我们之前也为陈光诚开过记者会、也帮陈光诚的夫人把信转到马英九的手上,马英九对此还未有公开的表示,他曾在'双十活动'上有个公开的演讲,要记得国父孙中山先生建国的初衷,也就是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国家。他建议大陆向这个目标迈进,缩小两岸的差距,但是我觉得陈光诚律师是个指标,他按中国法律坐满刑期,出狱后竟然被大陆公安和我们不知道身份的人软禁在家中,孩子也不能入学,我们今天举办的记者会叫'要有光、要有诚'台湾声援陈光诚行动,我们欢迎陈光诚全家到台湾'自由行',以证明两岸交流是在和平、自由、民主的状况之下进行的。” 田秋堇还介绍在此次活动上,杨建利详细向在场记者介绍了他所了解的陈光诚及陈光诚维权的经历,很多记者表示希望尽快了解陈光诚的健康和安全情况。 田秋堇认为中国领导人不断告诉世界中国在和平崛起,但最好证明中国和平崛起的方式应该是:”让陈光诚、艾未未、刘晓波等来台湾'自由行'” “通过陈光诚一事可以表明国民党对待人权的态度” 香港中国维权律师关注组执行总干事潘嘉伟,对于台湾声援陈光诚的活动 ,他表示:”很高兴台湾那边有朋友关注陈光诚的事情,马英九总统需要让台湾人民知道,国民党政府对待人权是怎样的态度,对果对陈光诚这位知名的人权人士被打压都没有兴趣关注的话,我们想知道马英九怎么样他的民众解释他是关注人权的。” 潘嘉伟也表示非常赞赏中国网友采取的行动:”中国网友在声援陈光诚一事上越来越有创意,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尽量避免和当局有直接冲突,但是也吸引不同的媒体,包括国内和国际媒体关注陈光诚的情况,这是非常成功的作法。我们希望中国政府不要再透过象《环球时报》这样的媒体,把陈光诚一事说成只是地方政府的问题,这么几年来,对陈光诚不断的打压升级,中央政府怎么会不知道这个事情?中国政府不要再继续瞒骗公众。” 潘嘉伟本人也参与了中国网友”蟹农场”发起的”墨镜.肖像”活动,透过Facebook等社交网络,已经影响越来越多的香港人也参与了声援陈光诚的行动。 作者:吴雨 责编:乐然   

阅读更多

香港独立媒体 | 革命是隐喻,辛亥不是

作者: 香港獨立媒體  |  评论(0)  | 标签: 中国 , 香港 , 辛亥革命 , 孙中山 , 袁世凯 , 帝制 , 共和 , 公民社会 , 安徒 文:安徒 今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香港特别热闹。电影、展览,座谈,电视特辑纷至沓来,有识之士也纷纷纂文,正确的指出香港和辛亥革命的关系。这个殖民地在一百年前,曾经作为“革命基地”的事迹,如非首次出土,也是被热热闹闹地重新解读。 一时之间,几十年以来香港建制辩护士灌输关于香港是一个非政治化城市的印象,粉碎得七零八落。香港不单只不是超然于政治争逐,自外于百年的中国历史,反更是当中的领航灯塔。论者认为,香港既启发了孙中山以革命建立民国的构想,也曾在革命进程中扮演过实质性的关键角色。在推翻千年帝制的起义当中,香港人也贡献资源,尽心出力。 一句话,没有香港,就没有这些孕育民国的起义。 可是,令人纳闷的是,如果香港的确曾经在这场让帝制终结,让民国诞生的革命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那为甚么这股革命的气息,对当代的香港人来说,又是如斯隔膜?在香港社会中,这场追求民主自由,终结封建体制的革命,为甚么又好像水过无痕似的不留下半点身影?……以致于,今时今日,你我还可以在街头巷尾,随便就可以碰到一些说者毫无愧色的论调,意谓“中国怎可以没有皇帝?” 一百年过去了,历史却好像甚么都没有发生过。 如果说,一百年前香港不乏保守派人物,相信中国没有皇帝是不行的话,他会在孙文的兴中会(同盟会)革命之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之时,跑出来公然支持中国要恢复帝制。然而在一百年后的今天,抱着同样信念的人,却会公然支持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原因当然不在乎任何“共产主义”的信念和理论,只是因为今日共产党治理它的国民和香港这个地方,已是彻头彻尾的一如昔日的封建皇帝。 今日的港情国情不单是共产主义退场,让资本主义复辟,更是共和主义变质,向天朝主义倒退。朝廷回复封建宗法,元老辈传位予太子党,这些都是明目张胆地进行。太子党各拥山头,地方日益诸候化,乃是昭昭在目的事实。所有旧礼教旧迷信都翻生再世,贪腐规模史无前例。大陆士林派系纵横,政治与学术相互纠缠,怪论蜂起。各地民怨丛生,只欠陈胜吴广揭杆起义。 既然要回到朝廷世代,就只能等着面对那种种朝廷时代特有的暴烈反抗。 香港这边,从大英帝国殖民地摇身一变成为天朝的一个藩属。你以为只是评论家生花妙笔的想象和比喻。岂料原来中联办真有这么一个研究项目,把“一国两制”视为一种“帝国的技艺”。它说:邓小平治港蓝图的设计,伟大之处在于他承继了毛泽东治西藏背后那套满清帝国的“理藩”经验。要命之处,还在它更超克了西方的现代性,妙处在于把“一国”拒绝视为一个以“社会契约”而立的国家,而是这种“一国”符合了传统儒家文化的“天下”观。(见强世功《中国香港》) 有趣的是,如此赤裸坦呈的帝国欲望,在香港并不是激起义愤,令大多数人站起来要求“还我共和”,反而是在他脱掉了最后一块意识形态面纱之后,却愈发吸引这里先天后天的奴民族群的拥护和爱戴。没有这种在“威武君临”底下益发血脉贲张的奴性,最近有人要“劝退”特首候选人,只因他未经“钦点”的那种话是不会说出的。 香港就是这么一种矛盾的综合体:一方面是这个城市的现代性所应许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是这个城市因其殖民根性而深埋的“奴性”。大体而言,从历史观之,“主体性”张扬的时刻虽有,但“奴性”占上风的时候总是较多。 所以,虽云孙中山的民国革命理念是汲取灵感自香港,但他所感最深的并非这里的自由民主——这在殖民统治底下是没有的——而是英国殖民治下的治安卫生和社会秩序,有别于当时腐败不堪的内地。当年支持孙中山的香港人,除了一些激进的读书人之外,就是商人和与英国人及华侨有密切关系的买办。故此,当年的民国革命,丝毫没有触及香港本地的权力和阶级结构。 但纵使孙中山所搞的,是一场发生于香港境外的“革命”,香港人对“革命”的态度也是反复多变的。孙中山当初在香港曾获得不少支持,但清帝退位,袁世凯却取孙而代之成为民国大总统之后,也的确有一大票香港商人积极表态支持拥袁,个中还包括那些昔日也曾支持孙文革命的。 据莫世祥教授新着的《中山革命在香港》所载,当时“挺袁”港商的拥袁言行,深得袁世凯欣赏,曾通电嘉奖他们“深明大义”、“爱国热诚殊堪嘉尚”,后来还寄赠金字牌匾予挺袁最力的华商总会,上书“弭患保安”。当孙文一党与袁世凯公开对决,支持孙的陈炯明宣布广东独立,加入孙中山的“二次革命”,昔日曾称赞陈的港商喉舌《香港华字日报》也忽然“转軚”,声讨“陈贼”,表示对他“切齿痛恨,欲食其肉而寝其皮”。 及至袁世凯准备在1916年复辟帝制,肯坚持以当日“毁家纾难”的方式支持孙中山发动“讨袁护国”,扺制复辟运动的香港商人,差不多绝无仅有。只是及至袁世凯复辟图谋付诸现实,香港的舆论和商人才先后加入讨袁行列,是时部份港商为袁世凯祝寿而悬挂的旗帜才刚落下。 上述这些场景,曾经经历八九年那场“风波”的,自然毫不陌生。 摇摆于急变的权力形势,既想跑在中国的前头,领导改革,复又对帝制欲迎又拒、念念不忘。这种华籍商人左摇右摆的“政治文化”,早在一百年前已经活灵活现。正如香港史家钟宝贤所指,香港的华籍商人一直以来都有视“政治”作为一种生意投资,一种以找寻政治力量来庇荫其生意投资的习性。 所以,香港的资产阶级无法孕育出有别于国家的公民社会,他们也不会有助于开拓社会的公共领域。一句话,因为他们只热衷于寻求和官府权力的勾结。在政治形势大起大落的清末民初,香港商贾权贵预演了八九之后一时政治失措的窘态。 他们在极端的状况下,或者“投资”于“革命”,甚至为那些成功了的“革命”唱颂歌。可是,他们从不会让“革命”“革”到他们的身上。 研究辛亥革命的学者张鸣,曾在评论《让子弹飞》这部调侃辛亥革命的电影时指出,片中“辛亥不是一个地方名而是一种革命”其实不只是一句烂gag,而是十分精辟的见解。因为的确,“辛亥”是一种只有同盟会那样的革命党才会策动出来的革命。推动这种“革命”的“革命党人”要推动的正是以先知先觉的英雄来拯救愚昧的群氓的“革命”。没有平民群众参与,甚至禁止平民参与。革命党人主要动员的革命力量反而是土匪和会党,部份甚至是“革命党人”付钱雇来参加,革命反而是把群众变成是看客。 香港曾有参与过这场“辛亥”(一种革命)的“辉煌”历史,自然亦不难理解,为甚么这么多年下来,香港人还只是感觉自己不过是看客。然而问题还在于,辛亥革命之后的连番“革命”,又有多少真正的超越了,把平民群众都最终变成是看客的“辛亥”模式?毛泽东的革命卷入群众,但其实也不过是变成“革命战争”。当中人人都知道,“战争”的成份远大于“革命”,把看客都变了“难民”。 鲁迅笔下的阿Q,听闻革命到来,都想造反,于是用筷子盘起辫子,招摇过市。老爷秀才们当初不知就里,对阿Q低声下气。到了假洋鬼子回来,阿Q想参加就不被准许……。这就是“辛亥”这种“革命”。今天,“革命”的“正典”掌在共产党手上,其余想革命的,共产党一律打成“反革命”。于是,所有人都被迫成为阿Q。 这样一来,“革命”就只得变成一种隐喻,隐喻一种狂欢,隐喻一种态度。在隐喻的世界,甚么都是革命,也就使革命甚么也不是。可是,对香港人来说,“辛亥”却不是隐喻,而是这里历史的轮回和宿命。 《明报》9.10.2011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0 个评论 香港獨立媒體的最新更新: 华尔街和交易广场的距离 / 2011-10-15 12:13 / 评论数( 0 ) 华尔街已被占领,何时到中环? / 2011-10-12 11:24 / 评论数( 1 ) 把「道」与「理」也掉弃后,香港还剩甚么? / 2011-10-10 10:58 / 评论数( 0 ) 被伪造的社会对立 / 2011-10-06 12:53 / 评论数( 0 ) 夜与雾里的曙光:与社工谈天水围的规划问题 / 2011-09-21 15:21 / 评论数( 0 )

阅读更多

张鸣 | 微博是个好东西

2011年10月14日 15:01:40        微博是个好东西,好事坏事都可以在它身上发生。不过,现在我们看见的是件好事,一个中山人,在致人轻伤逃匿之后,在亲友的劝说下,利用微博自首。尽管这样的自首还需到公安局办理正式的手续才能成立,但据专家说,如果微博自首之后办完了正式手续,微博自首,是可以被认定为自首的——虽然跟电话自首一样,只是隔空表示了意愿。       同样是隔空表达自首意愿,微博自首,显然要比电话自首更便捷。电话容易出现占线,故障,而微博则即使几十人同时自首,都没有问题。微博自首,就像微博追逃一样,为我们的治安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新的工具。但是,微博的存在,不仅仅是工具。客观地说,微博是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一个舆论的广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网络交流,到了微博这个层面上,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等级——进一步改造人类生活的层次。     当然,对于微博,我们的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还有很多忧虑。他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微博的所谓“负面现象”,网络的暴力,粗口,无理性的发泄,谣言四起等等。有人认为,微博搅乱了社会,应该给它关掉。显然,这多半是由于一些政府官员对于网络,乃至于微博不够了解,认识不深所致。网络的问世,跟蒸汽机,电气一样,本身就是一种划时代的技术革命。这种革命,改变的不仅仅是人类的技术平台,而且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无疑,这样的技术革命,人类可以利用其造福人类,也可以用来制造灾祸。网络和微博,也是如此。人在一个虚拟的空间,发言会更大胆,更不顾忌道德,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由此造成负面效果,并不奇怪。但是,同样,更多的人也可以利用微博的平台做好事,比如微博的监督。微博使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公民记者,随手拍,不仅可以解救被拐儿童,还可以盯牢贪腐的官员,让他们的不法行为更有可能被曝光。有了微博,一些地方民众原本无人理睬的冤屈,也可能因曝光而得到审理。更重要的是,微博这个广场,各色能人都有,以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在这里被削弱。任何谣言,都可能被揭穿。在微博上无理性发泄的人们,当发现陷入四面楚歌之时,多少也会收敛。从某种意义上说,微博也是一个课堂,随时随地,都在上公民教育的课。这样的课,对于教育民众,效果虽然缓慢,但却一直在起作用。     微博是个好东西,是现代社会的人们无法避免一个现实。面对它,是每个政府官员的必修课。           上一篇: 不能让经济改革停滞在瓶颈上   下一篇: 没有了 阅读数(4) 评论数( 0 ) 0 条 本博文相关点评

阅读更多

美国之音 | 胡锦涛称中共是孙中山最忠实的继承者

联络我们 | 繁體 | 简体 2011年 10月 09日 江泽民数月来首次公开露面 达赖喇嘛:解决西藏问题需要南非的民族和解精神 日首相愿亲往北韩解决被绑架日本人问题 朝鲜见闻:到处可见中国的影子 胡锦涛称中共是孙中山最忠实的继承者 选择语言 Afan Oromo Albanian Amharic Armenian Azerbaijani Azeri Bangla Bosnian Burmese Cantonese Chinese Creole Croatian Dari English Worldwide French Georgian Greek Hausa Indonesian Khmer Khmer (English) Kinyarwanda Kirundi Korean Kurdi Kurdish Lao Learning English Macedonian Mandarin Ndebele Pashto Pashto – Deewa Persian Portuguese Russian Serbian Shona Somali Spanish Swahili Thai Tibetan Tibetan (English) Tigrigna Turkish Ukrainian Urdu Uzbek Vietnamese Zimbabwe – English 中文主页 节目介绍 视频点播 英语教学 粤语 藏语 关于我们 现场广播 点击收听 中文主页 新闻快讯 美国 中国 台湾 政治 经济与金融 人权 法律 更多主题 亚太 中东 欧洲 美洲 非洲 社会问题 教育 宗教 科学技术 劳工 军事与战争 灾害和事故 环境 健康 体育 生活方式 文化艺术娱乐 港澳 专题栏目 国会报道 对比新闻 媒体看中国 信息往来 政府声明 专题报道 图片汇集 互动空间 Facebook YouTube Twitter 读者评论区 网上服务 订阅新闻 掌上快讯 播客 聚合新闻 中文主页 中文主页 更新时间 2011年 10月 09日 星期天 11:24 AM 格林威治标准时间 聚合新闻  2011年 10月 09日 胡锦涛称中共是孙中山最忠实的继承者 记者: 张楠 | 北京 图片来源: 美国之音张楠 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孙中山像(资料照片) 中国社科院学者姜涛认为,孙中山想要建立的是以美国为楷模的共和制国家。现在的中国,离孙中山所要建立的人民民主共和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北京举行辛亥百年纪念大会,强调中共是孙中山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和中华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与此同时,有学者呼吁在纪念辛亥百年时进行反思。 100年前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多年的清王朝和2000多年的帝制,开启了中国追求民主共和的道路。次年,中华民国诞生,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被推为临时大总统,成为民国的“国父”。 时至今日,不论是目前在台湾的国民党执政的中华民国,还是共产党当政的在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孙中山都受到尊崇。国共双方均称自己是孙中山事业的继承人。 *辛亥百年大会在京召开* 北京星期天举行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更是突出了这一主题。中共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周铁农在发言中重复了这一说法。他表示,中共1921年成立后,始终坚持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 孙中山当年提出了民族、民主、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呼声。中共认为,在当今中国,最有资格领导民族复兴的就是中国共产党。 胡锦涛星期天说,中国人民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和核心力量。“这条正确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注意道路,这个核心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 *纪念辛亥革命    统战意味明显* 分析人士认为,大陆纪念辛亥革命有明显的统战意味。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林军在星期天的大会上表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就是要在爱国主义伟大旗帜下,积极促进海内外同胞的大团结”。 对此,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姜涛评论说:“孙中山,包括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他在全世界的华人、华侨中间还是有号召力的,所以孙中山的旗不能丢,辛亥革命的旗更不能丢。” 国共两党原有共同纪念辛亥百年的想法,但终因为双方认知的不同而作罢。不过,中共还是向台湾伸出了橄榄枝。胡锦涛呼吁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称此举“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根本利益”。 *胡锦涛呼吁终结两岸对立* 他一方面强调要增强反对“台独”的力度,另一方面表示:“促进两岸同胞密切交流合作,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提升两岸经济竞争力,……终结两岸对立,抚平历史创伤,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近日来, 中国许多地方举行了纪念活动。辛亥革命首义的武汉8日举行纪念集会,并为新落成的辛亥革命博物馆揭幕。广州、成都、南京等其他跟辛亥革命相关的地方,也举行了纪念大会、研讨会、报告会、书画展、文艺演出等活动。 有学者指出,纪念辛亥百年,最要紧的是反思,而不仅仅是几个庆典、多种仪式。学者张鸣在《新京报》上撰文指出说,100年前,中国是转型时期,百年后的今天,中国依然处于转型期,因为我们还没有完成建设现代国家的使命。 *学者:离民主共和有很长路要走* 中国社科院学者姜涛认为,孙中山想要建立的是以美国为楷模的共和制国家。现在的中国,离孙中山所要建立的人民民主共和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姜涛:“真正的民主、真正的平等的思想,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比如说对农村,对农民,包括农村土地的征用问题,引起了官民冲突。……要真正的有这种普世价值观念,民主共和能深入人心,也不是那么很容易。” 法新社发自武汉的报道援引民运人士秦永敏的话说,他对辛亥革命评价不高,因为帝制推翻了,极权独裁者却来了。毛泽东虽然不是皇帝,但是他比皇帝更甚。 相关文章 辛亥革命:建立中国民主制度的必由之路 旅居美国的中国知名民主运动人士认为,中国目前贫富不均造成的社会矛盾已经让众多百姓对现行体制产生了不满和怨恨,用行动进行反抗的人越来越多。100年前辛亥革命的滋生土壤在今天的中国同样存在,并具很强的借鉴作用。 时事大家谈: 当今中国是否是辛亥革命先烈所盼望的? 辛亥革命、西藏民主进程与达赖喇嘛转世 时事大家谈: 辛亥革命与中国宪政法统 提交评论 * 必须填写 名字 (任意) 国家 (任意) 发送人留言 字数限制在500 * 提交 提交对本文发表的评论表示您同意以下条款: 如果评论中出现与所评论文章无关的内容,或者评论中出现中伤、诽谤或粗俗词语,美国之音保留不发表您的评论的权利。由于篇幅或时间等限制,不是所有提交的评论都会被发表。 提交本评论表示您授权美国之音可以在任何美国之音媒体上使用您的评论 免责声明 收听: 张楠北京报导: 胡锦涛称中共是孙中山最忠实的继承者 MP3 最新视频 To view this site, you need to have Flash Player 9.0.115 or later installed. Click here to get the latest Flash player. 新闻快讯 更多»   网上问卷 美国苹果电脑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创新者之一。您认为乔布斯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个人天赋  家庭修养  教育体系  文化传统  政治制度  企业环境 投票 检视结果 » 美国之音《OMG! 美语》让您边看边学地道美语! 想了解更多日常用语,请在微博上关注”OMG美语“ 星期一以来最受关注文章 探望陈光诚众网友失联 陈光诚生死成谜 资本家 、习近平多种变数影响中共走向 温州老板“跑路”,温家宝赶场救火? “五毛蛋”见中国 天宫一号发射为何伴随美国爱国歌曲? 江泽民数月来首次公开露面 朝鲜见闻:到处可见中国的影子 中国大量定购俄罗斯战机引擎 中文博客 加载… 欢迎来到美国之音中文网! 如果您对我们的网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欢迎来函。 来函请寄: chinese@voanews.com。   节目表与点播 » 节目预告 » 现场广播 » 现场电视 » 下载广播电视节目 » 美国之音中文部正式推出iPhone中文新闻应用程序: 应用程序让您通过易于操作的界面,阅读简繁体版新闻报道…… 听众热线电话 在中国大陆请直接拨400-120-0551,在台湾请拨00801-148-940。 我们期待您的来电。 VOA中文手机网 简体版地址: Jianti 繁体版地址: Fanti 上网办法 » 登陆美国之音网站还可以通过下列路径,请您试试看:daili89.info 美国之音美语教学强档 网站 goEnglish.me » 美国之音新闻 中文主页 节目介绍 视频点播 英语教学 粤语 藏语 关于我们 存档 网站服务 订阅新闻 掌上快讯 播客 聚合新闻 关于美国之音网站 VOA简介 中文部简介 常问问题 免责声明 广播理事会 自由亚洲 友谊联网 关于美国之音 RSSリーダーで読むために変換しています まるごとRSS

阅读更多

袁伟时 | 寻找历史的脉络

寻找历史的脉络 —— 答记者杨鹏   (一) 问: 辛亥革命过去一百年了,作为晚清史专家,能否从专业研究角度说说,为什么会有辛亥革命?这场剧烈的变革前也应该有“小震”吧? 答: 从 1895 年开始,革命派一再发动所谓革命,前前后后有十几次,但大部分是很小规模的军事冒险,都失败了。规模最大的是 1911 年 4 月 27 日的黄花岗起义,可以讲是同盟会的孤注一掷,使用的经费占了孙中山所筹集经费的 40% 。过去多数武装起义由地方会党或新军主导,伤亡不小,比较大规模的是广州倪映典的那次新军起义,死了 100 多人。但这次黄花岗起义集中了同盟会的精英,不少是留学生,也有会党的人,尽管孤注一掷,结果还是失败。这就是说,要是一直这样搞军事冒险,不一定能够成功。辛亥革命的成功,其实是清政府本身的失误造成的,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问: 清政府错在什么地方? 答: 最重要的是拒绝政治体制改革,或者说,政治体制改革最关键时刻,没有迈出决定性的一步。从 1910 年开始有 4 次很大规模的“请开国会运动”,各省的民意机构 —— 咨议局出面领导示威请愿,而且各省地方官员和驻外使节也上书朝廷要求开国会,实行改良。清政府表面上接受了,将原准备要用 9 年的期限提前 3 年,于 1913 年开国会。正常来讲, 9 年不算太长,再提早 3 年只有 6 年就更短了,而且这是 1911 年做出的决定,到 1913 年实际只有 2 年。时间上不是太长。那问题出在哪里?一个是,历史转折关键时刻,机会转瞬即逝,清政府没有在关键时刻当机立断,做出应有的决定。在实际行动上, 5 月 8 号宣布成立所谓“责任内阁”, 13 个成员, 8 个满族, 1 个蒙古族,汉族剩下 4 个,以前各部尚书是满汉各一个,现在相比反而少了。这就激起汉族上层和整个士绅、商绅阶层的不满。   问: 清政府还是不肯放权。 答: 核心在哪里?就是一个基本观念:这个政权是主权在民,还是主权在官、在皇上、在朝廷?原来宣布预备立宪草拟的《钦定宪法大纲》完全是主权在皇上、在朝廷,所以国会也好,其他各方面也好,都是咨询性的,无论立法、司法,最后大权都在皇上。也就是说,立足点还是没有转过来 , 没有从主权在皇上转变成主权在民。这条不变,其他要改就很难。   问: 那清政府的另一个错误呢? 答: 保路运动,也是个大问题。 1911 年 5 月 9 号,成立皇族内阁的第二天,清政府就下令将民营的铁路干线收归国有,这不但侵犯了私有产权,而且违法了。因为闹得最凶的川汉铁路公司是依法登记成立的,铁路干线的产权完全是合法取得的,一下子收回,补偿又很不合理,民众当然反对。一反,清政府就派兵镇压。 9 月 7 号,就是辛亥革命爆发前一个多月,成都 32 个请愿民众被打死,官逼民反,保路同志军开始围攻成都和其他城市,一打就是一个多月。实际上,武装起义在 9 月 7 号就已经开始了,后来和武昌起义汇合起来。所以说,辛亥革命爆发不是偶然,很多因素汇合起来,和平改革、和平转变在关键时刻就变成必然了。再加上清本身是少数民族政权,民间老早就有光复汉政权这样的思想基础。   问: 有说法是,革命派也不希望清政府改革成功,就像他们曾派人刺杀出洋考察大臣。 答: 确实是有这样的意图,但在历史上不起大作用。因为即便有人想阻止,但当时整个社会发展趋势是向立宪这方面前进的。而且预备立宪确实也做了很多工作,虽然最关键的一步没有迈出去。比如,翻译了大量的西方宪政资料,也在民间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登记选民、进行宪政教育等等都做了。过去清政府没有编预算,后来预算、结算、登记选民等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你不能讲它是假的,这是清末新政的功劳。但就是在关键时刻迈不开,激起了汉族、士绅阶层的强烈不满,本来他们希望清政府改革成功,现在转过来,至少不反对革命了。革命一爆发,他们愿意和革命力量联手,实现整个政权的转换,那就大不相同了。   问: 改革失败引爆了革命,但辛亥革命没有出现大的流血事件,比较平稳地过渡,被称为一个“好的革命”,你觉得呢? 答: 对,流血牺牲也有,包括陕西打了一下,江浙打了,杭州打了,南京也打得比较激烈,上海不算激烈。好些地方打了一下,但总体来说还是和平移交政权。这里起关键作用的,是当时比较发达的民间社会,商会、商团、咨议局领导人的作用很大,商会有自卫力量,他们和革命派联合起来,一下子将政权转移了。而且,不少地方的总督和巡抚本来就认为应该实行改革,形势一变,认为移交政权理所当然,多数也不反抗,所以战争范围很小,损失相当小。   问: 有资料说,清末民初有近 1000 个商会,士绅阶层以及商会等民间力量的努力,是不是革命温和的一个重要因素? 答: 应该讲那是决定性的。上海就很明显,上海革命派有两方面势力在策动,一方面是李燮和,是光复会的领导人,他对民间武装帮会和新军有很大的作用,另外一派就是陈其美那派,这一派比较接近孙中山,帮会势力比较大,陈其美本身就是青帮的大头目。除了这些革命派,当时掌握上海整个局面的,是由一个上层商人选举产生的李平书领导的自治政权,它实质上是由上海总商会控制,上海在政权转移期间没有大的战斗和流血牺牲,他们的作用很大。他们召集开会,与革命派商量成立新的政府,李平书出任民政长,实际上日常的城市运作由商人管理,陈其美他们管军事。广东就更加明显,完全是商会操控了,商会决定宣布独立,当时两广总督张鸣歧最初还犹豫,想保持跟朝廷的联系,但在商人力量推动下,他不得不接受宣布独立,自己则逃跑到租界 —— 沙面躲起来。其它各地几乎大都是这样的。总之大势所趋,民间力量起了很大作用。   问: 你前面也提到了曾主张改良的地方官员,这些人也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答: 武昌起义后,外国领事马上承认这是交战团体,也就是列强表明采取中立立场,跟当时咨议局领导人汤化龙的作用有关系。汤化龙因为连续请开国会失败,对清政府已经彻底失望。当时新军将领黎元洪不愿意和革命派合作,革命派又推不出有威望的领导人来掌控局势,就请出汤化龙协助说服黎元洪接受都督的任命。同时,汤化龙也和各国领事联络交涉,发出通电给各省咨议局,得到各地支持,一下子局势就稳住了。当时湖广总督是满族人 瑞 澂 ,原来就带头上书请开国会,要求实行改良,所以不可能坚决地跟革命派战斗,于是跑到军舰上去了……   问: 清政府被推翻,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建立,但你曾评价说推翻帝制其实不算大功劳,为什么这样说呢? 答: 有没有皇帝,这个实在不算大问题。辛亥革命真正的功劳,在我看来有两方面,一,一下子将三权分立的现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架构建立起来,虽然很不完善,甚至还有很多违法的地方;二是公民权利,比如言论自由实现了,人们这个时候可以自由发表各种各样意见了,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事情,那样情况就变了。辛亥革命最主要的收获是这两条。经济上没有什么大变化,延续清末新政的市场经济制度。     (二) 问: 清末民初,中国人寻求一种自救求生发展的新模式,当时面临着几个出路,立宪和革命就是两个路径。清政府错失了一次改良机会。但,现在也有人形容孙中山像个铁路扳道工,始终坚持将形势扳到革命一边。 答: 他“扳道”是在辛亥革命后期,因为老是想将权力掌握在革命派手上,没有把焦点放在民主法治等制度的建设、巩固方面,这直接影响后来国民党革命道路的选择。比如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本来可以通过法治的途径解决。当然法治也有困难。上海是陈其美那一派掌握的,将凶手武士英毒死了,指使他的行凶的应夔臣则越狱跑到青岛去了。当时开枪的凶手在拘捕期间居然死掉,袁世凯方面不可能在上海将凶手毒死,这些都是控制上海的陈其美干的。   问: 谁是真凶和主谋,本来可以通过司法途径搞清楚这桩历史迷案。当时上海检察厅都向国务总理赵秉钧甚至发了传票,在此情况下,发动二次革命是不是鲁莽了? 答: 二次革命不应该搞,应该不断追究。假如追究下去,即使不能把赵秉钧、袁世凯赶下台,但至少可令他们在政治上很孤立。这是一个错误。   问: 二次革命发生的根源是什么? 答: 实际有它的必然性。革命派就是希望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上。国民党没有决心成为反对党,去监督袁世凯执政,或者变成参政党,和袁世凯结成联盟,共同执政。袁世凯也提议联合执政,国民党不接受,只想自己执政,这个太脱离实际了。   问: 这是不是意味着和袁世凯决裂是必然的? 答: 本来通过选举转移政权,是民主社会的常态。问题是,通过革命实现政权转移以后,一个政治家就要考虑实际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承不承认政治的现实 —— 当时,袁世凯是最大的实力派,他接受共和制度,国内外都认为能够稳定大局的就是袁世凯,这就是现实。承不承认?原来达成协议,总统归他做。这样一种态势下,抛弃原来的协议另搞一套,想把权力马上夺回来,人家当然不干。   问: 革命派不愿意面对现实? 答: 临时政府成立后,并不甘心与袁世凯和谈。因为在之前他们一直在和日本人谈判,要求借钱。孙中山表示,如果日本人赶快借出 500 万,我就坚持下来;要是不借 500 万,我就去和袁世凯和谈。结果钱没借到,袁世凯那边协议却达成了,要把总统位置让出去。因此他们很不甘心,老是想将权力夺回来。   问: 中国历史上多有造反以改朝换代,是不是这种“传统”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辛亥革命? 答: 这个讲法有一定道理。把这次革命看成改朝换代,换人做皇帝,这当然是一种解释。但是,同盟会、国民党的领导人完全不同于那些改朝换代的农民领袖,他们其实也想成立一个新的民主政权,但有一种心态:革命的多疑症。老是感觉别人不可靠,只有我是革命的,代表民主,代表共和,其他人不是。当然,这也是各国革命的通病。这里面牵涉到政治家的水平。怎么做对民众最有利?他们没有想透,没有彻底理解清楚,这是由当时的思想水平、政治水平决定的;也说明当时领导人的思想观念并没有成熟。虽然那些人,包括草拟宪法文件的人,基本都在日本接受的教育,但没有真正深刻的理解民主和宪政理论,对这些基本问题没有理解透彻。   问: 当然,按民间说法,革命不是吃客吃饭,好像夺权才具有天然的正义性。和袁世凯不应该妥协。 答: 过去说是孙中山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妥协了。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反而是过激了,而不是妥协不对,不应该。辛亥革命是三派力量联合的结果,妥协是非常正常的,政治本来就经常需要妥协。为什么孙中山会被抛弃?各地绅商原来和革命派合作,后来把国民党看成“暴民专制”,就不再合作:再这样搞,我的生意没办法做了!他们要求现在就是要稳定。也就是说,我要求稳定,你就不稳定;我要求整个社会实行民主,实行法治,你就不往这个方向努力。国民党、孙中山看不到这一点,结果大家反对他。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一个多月就全军覆没,脱离群众是主要原因。后来长期翻不过身来,就是被资产阶级抛弃了。   问: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辛亥革命其实可以分前后两阶段? 答: 辛亥革命前,革命派的努力值得尊敬,特别是黄花岗那些烈士,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精神是非常伟大的。但革命后,在制度建设方面没有起到好的作用。袁世凯北洋势力也有破坏民主法治的行动,但更大的失误还在于革命党这方面。它没有及时转变为民主政党,反对党或参政党,换句话说,革命党成功以后不能一直是革命组织,必须转变。   问: 该怎么评价这种革命党人的这些失误?或者说,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失误? 答: 辛亥革命后,有关经验没有被正确总结,一再宣称要革命,革命以后还是要革命!没有总结为什么法治制度不能确立,民主选举制度不能确立。很明显,《临时约法》是民国初年政局变乱的一个根源,因为当时《临时约法》没有规定解散议会的权力。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本来应该互相制约,而当时国会是在革命派支配下,那个国会很腐败,议员受贿成风,发展到登峰造极就是曹锟贿选,根本就不好好干活,十几年连宪法都没制定出来,直到曹锟要当大总统了,才匆忙通过。   问: 也有人说还有个原因是没有充分发动工农? 答: 这个论点很荒唐。当时,工农是怎么组织起来的?受历史条件限制,当时工农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帮会。所谓民间武装,有些是绿林好汉,有些是当地自卫团、保安团。这些组织很多土匪气很重,到处杀人、抢劫、奸淫;有的报复剿匪的武装力量,杀人很残忍,当街生劏,挖取心肝炒来吃;当时的报纸白纸黑字记载得很清楚。再充分发动工农,全国变成一个大屠场。当时的民间武装,工农结合就是这个水平,再发动就会天下大乱。   问: 民国初期也在尝试转变,比如制定宪法,但似乎没有多大作用。 答: 制定宪法,需要各方共同商议,各方都能接受,才有办法施行。但国民党控制下的国会制定了一个“天坛宪法”,完全脱离实际,没有通过最后的立法手续,不能生效。《临时约法》本身漏洞百出,不能规范各方的行动,国会胡作非为的时候,行政根本无能为力。而行政权之间,总统府和国务院还有“府院之争”,也没有办法解决。因为《临时约法》本身规定就非常含糊。   问: 民初宪政试验,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可能也是前无古人的一条路? 答: 问题是,那时世界上已经有经验,民主已经是世界范围内逐步推行的制度,你还走错路!而且,当时这些人大都是留学生,知道现代政治是怎么回事。这种情况下,还能站在中国传统的角度讲“前无古人”吗?其实已经有大量的先行者,但不是中国的古人,国外有大量经验你就不吸收,这个是不能原谅的。   问: 说辛亥革命,不能不提及袁世凯,现在也有人总结认为如何处理与袁世凯这样实力派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当时革命党人的一个重要政治课题? 答: 袁世凯是清末新政的主要支柱之一,这点是没疑义的。即使在辛亥革命以后,第一,他不是“窃国”,因为是通过合法程序当选的临时大总统和正式大总统。第二,他最初也做过很多工作,也想尊重原有的政治架构,但国民党一直在企图立即用选票和其他方法,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夺回来。比如制订《临时约法》把袁世凯手脚给捆起来。孙中山当临时大总统实行总统制。袁世凯当选第二届临时大总统,立即制定《临时约法》改为内阁制,用革命派控制的临时参议院将权力夺回来。这等于把袁世凯架空,袁世凯当然不干了。   问: 曾是清末新政的积极推行者,算是体制内进步力量,但袁世凯让人记住的更多是“称帝”中的那个丑角形象。 答: 袁世凯的主要错误,集中起来就是在“称帝”这点。他也践踏民主,也不遵守法治。但他基本的错误,是将三权分立架构给摧毁了,将国会这条线给摧毁了,这是很大的错误。   问: 那又怎么评价袁世凯的政治对手孙中山? 答: 可以分两个阶段看。辛亥革命前,孙中山作为革命的先行者有很大功劳。一方面,他作为革命旗帜,革命领袖人物,提出一套理论,这方面起到很大作用;另一方面是筹款,有人计算过,以孙中山为主筹集的经费有 58 万银元左右, 40% 花在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后,他犯了好多错误,主要是发动三次战争,现在看来都是有问题的:第一,二次革命;第二是袁世凯死后发动护法战争。护法战争本身不合法, 800 国会议员他只拉了 200 多人,不够法定人数,所谓护法并没有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而当时国会确实有很大问题。比如,一战,中国是应该参战的,参战才能收回我们的利益和主权,但孙中山、国民党坚决反对参战。背后他接受了德国人的钱,发动护法战争,拉拢海军程璧光率领舰队南下,都用的这个钱。这个有确实的史料,德国外交部有档案,另外蒋介石日记也有。第三,就是北伐战争。他接受了苏俄的支持,接受苏联给钱、给枪,给军事顾问。实践的结果,是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党国体制”,变为蒋介石的独裁专制。你说这样的战争对还是不对?   问: 历史人物,大都存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局限性。 答: 特别他本身还有接受中国专制传统的一方面。 1914 年,他草拟一份《中华革命党章程》,里面要求所有党员宣誓“服从文一人”,要党员无条件服从个人,相当大一部分人不愿意接受这条,结果造成国民党分裂。中华革命党本来就是小众的小团体,到后来袁世凯称帝时,它起到的作用非常小,反袁的旗帜掌握在进步党手上,蔡锷、梁启超才是旗手。到国民党改组以后,党内很不民主,有反对意见的都开除,一大帮人,有些是国民党元老,然后在党章写上: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总理有最后决定权。就是一个人能推翻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决议。这个凡有民主意识的人是不可能接受的。所以,不要神化某个领导人、某个领袖,否则不能正确总结历史经验。   问: 孙中山有句广为流传的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答: 他的继续努力,就是想搞武装,搞北伐,要动刀动枪将权力夺回来。   问: 可以说,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革命史,虽然革命总有它的道理和理由,但作为改造社会的一种手段,“革命”不能被频繁使用。这可能也是清末民初这一段历史留下来的启示? 答: 社会转型,成本最低的是逐步改革,革命是不得已而为之。民众有革命权但那是最后手段。不要沉迷于革命,不然社会转型的代价太大。革命不是正常的社会进步方式,暴力是不正常的现象。   (三) 问: 清末以来一直的主题是救亡图存。鸦片战争后,中国已经身不由己地被拖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中了。 答: 从鸦片战争算起,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一历史阶段的核心问题就是,要不要学西方,要不要接受现代文化或者现代文明,然后是怎样吸收现代文明。基本上就这两点。鸦片战争以来 170 年一直在辩论这个问题。清末鸦片战争后 60 年花在这上面,到了人民共和国成立又有 30 年, 170 年中间有 90 年是在辩论要不要接受现代文明,剩下 80 年,是怎么学西方的问题,清政府学了 10 年,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在抗战前学了 27 年,一共 37 年。抗战八年,内战三年,去了 11 年。共产党也有 30 多年学习西方,接受现代文明。   问: 但当时思想领域的碰撞似乎还是集中在小众层面,对于底层百姓影响不大,与民众有点脱节?而不像美国建国之初那样大规模启蒙底层民众,就像至今被津津乐道的《联邦党人文集》。 答: 基础不同。美国老百姓的文化基本来自英国文化,而中国从精英和民众全部都要接受新的东西,在制度领域用新的文化代替传统文化。大体上说, 90 年的辩论中,不断有人把现代文明说成西方文明,利用民族主义作为旗帜来抵抗现代文明。   问: 辛亥革命也是一个启蒙的进程。今天看来,为什么在长时间的辩论中似乎没有真正达成共识? 答: 这个不奇怪。精英阶层在分化,民众也分化。民众要求稳定,要求改革但又要求秩序。精英阶层分化很厉害,反对接受现代文明那股势力就用爱国主义装潢实际上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来迷惑大家。加上中国人一向有两个思想包袱:一个是文明古国,老子“祖上”原来很辉煌的;另一个,中国人是深受外国侵略压迫的弱者,是受苦受难的民族。这两个包袱压住了中国人,使得中国人不能冷静地去想:我怎样接受现代文明?   问: 这是为什么? 答: 一个社会的思想走向,受精英阶层的影响很大。这种情况下,辩论很重要,精英阶层的辩论会影响到整个社会民众的行动。这个时候说什么话,一定要有所选择。这个很重要。我认为,在精英阶层或者中产阶层,多数人比较冷静,那些极端的东西不是被太多人所接受。   问: 总体上说,社会在辩论中前进。都说是理越辩越明,还存在哪些需要继续辩论的方面? 答: 中国启蒙的方向在于,必须将大量现代文明的基本常识在民众当中普及。要承认我们现在还是一个知识、思想文化的“洼地”,还要吸收现代文明。现代文明是东西方文明的结晶,是人类优秀文明汇合起来形成的,我们还是要吸收这些东西,让那些常识性的东西在中国进一步普及、落实。比如,私有财产不能侵犯,有矛盾打官司不打架,官员要受到监督,这在我们还是个问题。   问: 现今艺术圈、文化圈正流行、泛滥着一种娱乐历史、消费历史乃至虚假的历史主义的风气。作为历史学者,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你觉得国人到底应该遵循一个什么样的历史观? 答: 过去大家对历史都不太清楚,现在历史知识大普及,而且大家各讲各的,不完全按照一个调子。那就是还原历史。在这个多元的努力下,人人都有凭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言,在比较里面,大家会知道,哦,历史原来是这样子的。这个很好。当然,人对历史的认识总有个过程。除了历史教科书的正统观点,现在通过影视剧来了解历史,甚至相信影视剧也无所谓,公众接触、阅读下去,混乱产生疑问,进而追寻真相,慢慢就能在比较里面学会自己判断、理解真相。   ( 发表于2011年10月8日《华商报》,发表时有删节。此为全文)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