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贲

徐贲 | 美国“富二代”的价值观

美国“富二代”的价值观 徐 贲   我认识一位从中国来美国的暑期交换学生,她告诉我一件她觉得奇怪的事情。她寄宿在一个美国人的家里。这家夫妇俩都是律师,有 4 个从上高中到小学的男孩。那个人家房子很大,有游艇和私人飞机,非常富有的样子,生活却很简单。有一次,父母两人出外度假,临走前在家里的大冰箱里为留在家里的 4 个孩子放好一模一样大小的 4 份食品,不分大小,每人一份。而且,还给他们每人分配一份工作,修整草地、洗游泳池、清理厨房、厕所等等。这 4 个孩子,大的食品不够吃,小的吃不了。大的向小的要,小的就以代做自己那一份家事为条件,把吃不了的分一些给大的。 这确实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说它典型,不是说它拥有的财产(这个家庭显然要比许多其他美国家庭富有),而是说它的价值观。 第一是平等,父母分配食品, 4 个孩子无论大小,每人都是一个样的一份,几乎不近人情,难怪我的朋友觉得奇怪。第二是财产观,每个孩子分得一份,那就是属于他的。如何支配这份财产是他自己的事情。第三是理性协商,大孩子不够吃,不能持强凌弱,到小的那里去抢。他要取得额外的食物,就必须通过他们彼此认可的公平交易向小的去交换。这种交换是理性的,而孩子则懂得讲理,能够运用这种理性。 这些讲理的孩子没有一个是不自私的,他们并不愿意无代价地把食品分给别人,或无代价的替别人干活。孩子们虽然都自私,但却都受洛克所说的“荣耻心”( Esteem and Disgrace )约束,知道什么是可以做到(交易),什么是不可以做到(硬抢)。洛克说,“荣耻心”可以将人引向理性之善,看来适用于这个美国人家的孩子们。 洛克儿童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启蒙,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自我利益,并在理性的自我克制中去理解自我利益。对这一启蒙来说,人的尊严意识是关键的,一个人的自我克制因他的尊严而坚实(我自己的自由、理性选择,不是因他人的强制),而自我利益则因尊严而扩大为与他人有关的利益(同等尊严的其他个体)。这种尊严不是超然的“善”,而是扎根在经营自己私有财产的土壤中,一个在经济上独立的人才能有独立、自由的道德选择,这样的土壤并不美妙,但却很实在。一个人能好好经营私产,有克制,不侵占他人的私利,便会被同样能做到这些的邻人所尊敬,成为“好邻居”意义上的道德之人。这家的孩子便是“好邻居”意义上的好兄弟。 洛克道德教育是要从小开始的,让孩子从小就学习能控制自己的“自然倾向”,照洛克的说法,人有“自然不良倾向”(自私)。洛克在“人性”自然倾向上的看法与霍布斯是相似的。人天生就贪图权力,有霸占欲,免不了有暴力冲突,只有看看小孩如何游戏便可知道。人必须学习一种并非自然的理智能力,用理智在内心形成约束,这样才能避免一种暴力相向、人人为敌的社会化模式,以及它自然野蛮的社会教育。教育是违背人类自然天性的努力,学会用理性驾驭人的自然本性,这必须由教育来完成。   洛克教育观的更高 目标是培养“社会美德”,社会美德是理性的,用以克服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会碰到的非理性的和恶的影响。儿童接受抽象“公正”( justice )的教育有困难,但不是不能以适合他们的方式加以引导。“公正”在洛克那里取决于尊重私人财产,儿童不拥有私人财产,所以无法理解正义。由于“财产”的概念是与“劳动”相联系的,所以可以让孩子通过劳动(如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制作自己的玩具)和鼓励他们慷慨与玩伴分享,学习正义,在他与别人分享时,“应该对他给予极大的称赞和信任,以此鼓励他,……告诉他慷慨不使他丧失任何东西。他每一次的慷慨行为也应该受到回报,并有盈余;让他明智地发现,他对别人仁慈表现,对他自身来说不是一件不上算的事情。” 财产是许多富家子弟骄横、糜烂、堕落的原因,但是财产也可以成为一种正确价值观教育的手段。如洛克所说,只要 在儿童心智混沌初开之时就开始教育这样的价值,便能将理智和自我克制精神牢牢 “ 打进他们的心里 ” 。   《南方都市报》

阅读更多

徐贲 | 美国五六年级小学生写自己的“看法”

美国五六年级小学生写自己的“看法” 徐 贲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的再版序中说,在这本书出版后的 12 年里,许多小学、中学的学生给他来信,表达他们对书中问题的看法,“我尤其对五六年级学生的观点感兴趣,因为他们正当其时。这个年龄的儿童不仅会饱受早来的、强加于他们的成年的影响,而且可以对这些影响进行讨论,甚至进行反思。这个年龄的学生也往往行文直率和简练,还没有被鼓励用语言来掩盖思想”。 这也是我对小学生作文感兴趣的一个原因。在美国,五年级是小学的最高年级,把四年级和五年级的作文要求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忽然长大了。五年级的语文分为 6 个单元(以 Harcourt Language 这一教材为例),每个单元集中在一种写作样式, 6 种写作样式分别是个人叙述、说明如何、说理、比较和对比、研究报告、故事,样式与四年级的要求差不多,但写作要求却显然有相当的提高。不仅作文的字数从 140 字左右一下子增加到 300 字左右(六年级再增加到 500 字),而且作文的段落也从一般的 3 段(有的就是一大段)增加到 5 段,更重要的是,思考问题的全面和复杂性也有了相当的提高,他们开始有“观点”和“看法”了。作为学习动脑筋思考并且写下思考结果的儿童,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不再是“小小孩”了。 当然,五六年级学生的“想法”并不一定要用学校的“五段落作文”的形式来表达。波兹曼在他的再版序中就给了我们几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在他的书中,波兹曼断言电视媒体侵入家庭生活的空间,正在加速孩子们童年的消逝。尽管波兹曼是一个大名鼎鼎的媒体研究学者,但他在书里说的仍然只不过是自己的“看法”。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并不把他当作一个必须听从的“权威”,而是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他们很在乎自己的看法,并且写信与波兹曼这个大学者交流。 例如,一个叫纳里艾拉( Nariele )的女孩在结束她的短信时说,你的想法“稀奇古怪”。一个叫杰克( Jack )的男孩说:“我认为你的文章不怎么好。童年没有消逝———哈!———就这样没有啦?!”约瑟夫( Joseph )写道:“童年没有消逝,因为我们看电视,我认为一周五天上学才是荒废童年。我觉得那太过分了。童年非常宝贵,用超过半周的时间去上学,太浪费了。”蒂娜( Tina )写道:“当你是孩子时,你并不需要顾虑责任的问题。孩子们应该多一些玩耍。”约翰( John )写道:“我认为 18 岁才应该是儿童变成成年人的年龄。”帕蒂( Patty )说:“我不认为一个 10 岁的孩子看了成人节目,就不再是儿童了。”安迪( A ndy )说:“大多数孩子看电视节目,知道那不是真的。” 波兹曼很尊重这些孩子们的“看法”,认真地把这些看法记录在自己的书里,并且从中得到思想收获:“从这些评论中可以了解到许多东西,但它们给我的主要教训是儿童自身是保存童年的一股力量。那当然不是政治力量。那是一种道德力量。在这些问题上,也许我们可以称他们为‘道德多数’。看起来,儿童不仅懂得他们与成人不同的价值所在,还关心二者需要有个界限;他们也许比成人更明白,如果这一界限被模糊,那么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就会随之丧失。” 小学生的作文写得像小学生的作文,这是儿童与成人不同的一道界限,当这道界限消失时,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就会随之丧失。美国小学生作文有一种自然的直率和简练,有儿童率性的原因,也跟老师不鼓励用语言来掩盖无思想有关。中国小学和中学里盛行一种模仿大人、貌似成熟的“高跷语言”,夸张做作、故作深沉、夸夸其谈,因为没有自己的想法,所以特别需要用现成的套话、空话来装点掩饰。许多“校园文明标语”提供的就是这样的高跷语言范本:“微笑是我们的语言,文明是我们的信念”,“鸟儿因翅膀而自由翱翔,鲜花因芬芳而美丽,校园因文明而将更加进步”,“放飞你的青春,奔洒你的热情”,“天空是温暖的摇篮,不要再向天空吐烟,让地球心酸;草地是美丽的地毯,不要再乱扔杂物,让地球难堪!” 其实,这样的语言算不得是思想成熟的成年人语言,而是一种抒情、冲动,既不幼稚又不成熟的“青春期”语言,它不能提升儿童对事物的理解力,但却能降低成年人的智力定位,其结果是模糊了成年和童年之间的界限,形成了一个智力发展模糊的年龄段。从 8 岁至 38 岁(当然还有年龄更大的),不知有多少人,都因为使用这样的语言而成为一个“不大不小”年龄段的成员。 美国小学生的作文写不出这么“漂亮”的“成人”文字,老师也不鼓励他们这么做。正是因为五六年级学生只写“自己的看法”,不会像小大人似的鹦鹉学舌、装腔作势、有口无心,他们与成人之间还保留着一道尚未被模糊的界限,还能保留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言语和说话方式,而波兹曼所忧虑的那种“童年的消逝”,也还至少没有在他们的作文语言中发生。  

阅读更多

河蟹档案|网友提交删帖记录2011年9月

新浪博客: 沈鱼《[转载]冉匪云飞狱中的可乐生活》2011年9月1日 沈鱼《[转载]冉匪云飞“被”出狱啦!》2011年9月1日 兵心依旧《爱国家,爱人民,是做人的底线,…》2011年9月1日 礼理方圆《[转载]福建晋江万人殴打百名警察》2011年9月1日 支离叔《挽救中医:中医遭遇的制度陷阱和…》2011年9月2日 支离叔《吕炳奎:挽救中医,刻不容缓 致胡…》2011年9月2日...

阅读更多

[转贴]徐贲:大学教育的公共性何在?

作者:徐贲 来源: 东方早报 古希腊和罗马人有高等教育,在法律、修辞、哲学方面都有很好的教学成果,但他们并没有大学。像苏格拉底这样伟大的导师,他是不发文凭的,到他那里求学的人是去求智慧而不是求文凭的。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在《大学的兴起》一书中写道,“今天,一个学生假如在(苏格拉底)那里学习了三个月,他肯定会要求一个证书,一个能够证明这段学习经历的有形的,外在的东西。”...

阅读更多

徐贲 | 刘翔当官和“干部”的中国定义

刘翔当官和“干部”的中国定义 徐 贲     有来自《华西都市报》的消息说,体育名人刘翔在微博上发了一张“新办公室”的照片。据了解,刘翔在今年 6 月就已开始担任上海市体育局团委副书记。该职务为非行政职务,刘翔无需像公务员一样“坐办公室”。有网友评论道,“这相当于副处级干部咯”。 像刘翔这样,又是“干部”,又不需要像“公务员”那样上班,在一般人的眼里,大概是只有“离休干部”才可以享受的“干部”待遇。 人们每天都能看到不少关于“干部”的消息,干部又经常被称为“领导”或“官员”。在人们的头脑中,“干部”与“领导”早已形成了一种自动转换的关系,简直变成了同一个词,没了区别。这就像在小孩子的头脑里“爸爸”或“父亲”就是“家长”一样。这样的转换关系太自然、太平常了,我们从来也没想到要去问一下为什么。 有一次,我班上学生在读华裔美国女作家闵安琪的《红杜鹃》,问我,“干部” (cadre) 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闵安琪小时候在上海住的那个里弄里会有“干部”。我随口回答,干部就是“官员” (official) ,这个词是从日语传到汉语中的,现在中国人已经用习惯了。那学生也没再追问。但我回家一想,这个回答很不确切,大有误人子弟的可能。这是因为,在英文中, cadre (姑且就翻译成“干部”吧)这个字是有定义的。 在英语里,“干部”这个字是指“职业革命家”( professional revolutionaries ),是一个“列宁主义的观念,用来指那些献身于共产主义革命的人,他们把大部分空余时间用于党组织建设,发动群众进行工人革命,党越大,干部也就越多。”在关于“干部”的词条中,还有这样的说明,在中国,“干部”相当于“有职位的人”( office holders )。 第二天,我把这个对“干部”一词的解释告诉了那位学生,没料到反而引来她更多的问题,诸如,干部就是美国人说的“公务员”( public servants, 要经过国家考试、招聘程序、品格调查才能录用)吗?相当于“政治人物”( politicians, 要经过民主选举才能得到职务)吗?是美国人说的“领导者”( leaders ,一般是因为有政治成就而得到公众认可)吗? 在我的一生里,我见过无数不同的干部,但要我为他们下一个普遍的定义,实在是我办不到的事情。例如,我在学校念书的时候,从小学起就有“班干部”,他们是什么意义上的“干部”呢?在我居住过的地方,有“里弄干部”和“街道干部”,东家长西家短地管些闲事。要说明这些干部,很难为美国学生提供可以引起他们实际生活联想的类似例子。又例如,我插队的时候,村子里有好几个“干部”,一个是在一个农户家倒插门的队长,一点威信也没有,家里不当他是个人,不给他钱用,他就只好到社员家骗吃骗喝,还有一个副队长、会计和妇女队长,都是村里的人物。 队里的这些人物既不是“公务员”,也不是“领导”,更不是“政治家”,但都是“干部”,大队开“干部会议”也都是他们去的。我插队的时候,布票是很精贵的东西,农村用的化肥有的是进口的,尼龙袋子上印着“日本尿素”的字样,虽然有一股刺鼻的臭味,但很结实,可以做衣裤。农民都抢着要,因为数量太少,所以按“干部优先”来分配。农民就这么唱,“干部,干部,五毛钱一条裤,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虽然是“文革”时候唱的,但不能算是“红歌”。 几年前,国内有一个大学的朋友请我吃饭,席间有一位贵客,是社科院一个什么研究所的“副所长”。朋友们都很恭维他,请他上座。他告诉我们,他是“副处级”待遇,随手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有颜色封皮的本本(忘了什么颜色了),说凭这个本本上医院不用排队挂号,是一种“待遇”。看来,“干部”是与“待遇”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身份,现在有了刘翔这样的“干部”,解释干部一词的事情就更难办了,既然有不用上班的干部,那么,上了班也不用做事的干部,做了事也无益于人民的干部,不但无益而且有害的干部,他们又都是在什么意义上的“干部”呢?要把这些关于“干部”的中国特色给美国学生解释清楚,那可不是提供一个“定义”或者一句话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了。   刊《南方都市报》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