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

高王凌 | 网上骂架的必要条件

2011年09月18日 11:15:13       “网上骂架的必要条件”?开玩笑啦,还是写做“网上批评的必要条件”吧,免得又让人说是“标题党”(可是呢现在很多人就是只看标题不读内容)。         夫子曰:有几种人,“最为难养”,“近则不逊,远则怨”。这话一点不假。特别表现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         前不久我曾说过,到网上来混,不管是求学、批评,还是骂架,得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得掌握一定基本的历史知识,第二,是懂得一点逻辑,第三,有一点理论基础,不能一脑子不登大雅之堂的歪门邪道(比如“劣等制式的民族主义”等)。没有这些,可以说就缺乏了对话的资格。当然,我可能也提醒了“对手”,就从这三个方面来“犯浑”,“胡搅蛮缠”。         最近我发表了一批关于历史(如抗美援朝、如林彪)的博客,发现,许多批评者并不读你的文章,只是读过标题,然后就哇啦哇啦,“自说自话”,且剌剌不休,激辩不止,这且不论;也有存心良善的读者,不了解史实,却单以逻辑推理。这就比较可悲。         据说,其中有不少人就是中学生,有的呢只听过宣传,也只会用那种“宣传式”、“意识形态化”的方式对待别人。其主要的方法之一,就是罔顾事实(史实),只用逻辑推理,拍脑门。就像邋遢先生“只对高先生的看法提出一些逻辑上的质疑”(比如农民若不是热爱党跟得紧能干那些傻事吗)。这种人就很难学到东西,而且可能误人误己,一辈子糊涂下去。         有的人呢,他也读文章,但总是离不开自己的思维(定式)。比如对美国意图的判断,前引毛泽东的“后悔药”就已指出(好像对这些材料就“视而无睹”),刚刚读到《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他教我们怎么检讨自己的历史),书里面说,华盛顿一直禁止美军进入任何毗邻朝中边境的地区。置此一切于不顾,以为谁力量大谁占了便宜别人就无奈你何。这种思维,就有点像我们说的第三种问题了(当然,这里是对事不对人,香港文章的作者即是一位老朋友)。         这也可能是受时代的影响,脑子里太多的“权”、“势”思想、阴谋主义,见小不见大,恃力不恃德(“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引自《史记》,林彪臥室条幅)。恐怕也有几分是以己度人,就不要提什么政治家的眼光和气度了。         眼下国内的状态,就是凡事要通过“愤青”,特别是在外交上。这也许已影响了其他许多方面。但不管怎样,中国人最差的就是国际政治(在这方面,毛可能就不如林),更别提什么国际政治家了。         还有人以为,高某你也没什么本事吧,还听别人(如某老干部)的!其实许多人他不懂得,求学,并不是卖弄一己之聪明,很多时候,就得有高人指点。孔夫子留下的书,有哪些是自己的话?相比之下,我只不过是一个“书呆子”(好听一点叫“书生”)。但我倒以此为荣,并以能找到高明人为骄傲(参见我的《评说发展组》)。         我并不大懂得林彪,不是他的研究者,也不是朝鲜问题专家(在上海确有好几位)。那天的博客,本来只写到“以一人之死,而惊醒亿万人”,就打算结束了。半夜里心血来潮,爬起来加了后面的一些话。有些人读了受不了,有的让我再说清楚一些。我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不动动脑筋呢?为什么不可以自己去查查材料?难道吃别人嚼过的馍好香?或者是因为在当今社会里混,结果只能听懂大白话,或白开水口号?         或者,那些材料你真是闻所未闻?你真的相信,林彪是死在那个飞机上?你一点都没听说,林彪对文化革命有不同态度?你一点不知道在他的私人笔记里,对毛颇有微词?不知道他私下里读了太多太多的孔孟之书?         我觉得,这可能就属于我说的第一种问题了。其实,每个人所了解的事都是有限的,即使说一句“孤陋寡闻”也没什么。但知道读书,知道补充自己的历史知识,就是了。为什么不呢?而且,为什么在自己这么无知的领域,上来就“骂”呢?         我自己呢,问题怕也不少,需要检讨。         似乎也应该多想一些“高招”,少惹点麻烦,多少避开“网络恐怖分子”,从阴暗角落发动的突袭。可选择的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劝我的,能不搭理就不搭理。我自己也觉得,别一副“好为人师”,“教师官能症”的样子为好。当然,我还有最后的权利:“删贴”(比如前日不知从哪里出来的性变态,就只有删之一法)。各位以为如何? 上一篇: 林彪,以一人之死惊醒亿万人   下一篇: 没有了 阅读数(158) 评论数( 0 ) 0 条 本博文相关点评

阅读更多

共识网 | 李昌玉:朝鲜停战签字,还缘于美国的核威胁

 一,美国通过印度传话:不停战就要施行核打击   金日成在斯大林支持下于1950年6月25日发动的朝鲜战争,在1953年7月27日由交战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朝鲜战争从发动到结束,每一步都包含了重要的“内幕”。近年来因为苏联解体,档案解密,历史学家发现,恋战好战的毛泽东之所以爽然同意签字,是因为3月5日斯大林逝世,新上任的苏联领导人反对继续打下去,并通知中国,使中国不得不同意停战。   今年,我在化疗中精神倦怠,文笔不思,随意阅读早先购买的《布莱德雷将军回忆录》。布莱特雷(1893—1981)是美国陆军五星上将。二战期间,布莱特雷征战北非和欧洲,担任过美军与盟军的高级指挥官,声名显赫的巴顿将军就是他的下属。战后时期他出任美军陆军参谋长与第一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是美军事方面的最高指挥官。他披露,还有另一个不容等闲视之的原因,促使毛泽东不得不同意停战。这就是美国方面在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之后,极力主张停战,并且通过印度向中国传话:“如果中国不愿妥协,拒绝结束这一令人难以容忍的状态,美国将‘不受任何世界性君子间协定的约束’,将‘不限制我们所使用的武器,也不承诺将敌对状态限于朝鲜半岛’。众所周知,杜勒斯将这一观点通过尼赫鲁传达给了中国政府。”这就是明白无误地向中国宣布,如果中国不同意停战,美国就要使用核武器,把战争扩大到中国。视原子弹为纸老虎的毛泽东,这下子不得不认真对待这只“纸老虎”了。   我全文抄录《布莱德雷将军回忆录》的有关记叙于下:   1953年1月21日,艾森豪威尔宣誓就职。……1953年春,应艾森豪威尔的指示和建议,参谋长联席会议就结束朝鲜战争的可能途径进行了数项研究。这些研究建立在克拉克OpIan8—52方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种更具进攻性的立场。3月,参谋长联席会议前所未有地建议,“应该考虑对影响我们在朝鲜行动的军事目标及时使用核武器”,而且“作为补充,就对中国和满洲里发动直接进攻制定计划”。   同一个月,斯大林逝世。马林科夫接替了他的职务。此后不久,我们得到信号,用艾森豪威尔的话说,苏联的新领导人“尽管和斯大林时期的联系非常紧密,但没有完全盲从一个逝者所制定的路线”。马林科夫会向周恩来施加影响,以结束朝鲜战争吗?   同时,艾森豪威尔自己独立做出了参谋长联席会议所提出的决定:如果必要的话,将在朝鲜战场上使用核武器。他的理由是,如果美国没有在“必要的时刻”使用原子弹的“意愿”,美国将不可能继续承担起其对全世界的军事义务。因此,艾森豪威尔和国务卿杜勒斯决定让共产主义者知道,如果中国不愿妥协,拒绝结束这一令人难以容忍的状态,美国将“不受任何世界性君子间协定的约束”,将“不限制我们所使用的武器,也不承诺将敌对状态限于朝鲜半岛”。众所周知,杜勒斯将这一观点通过尼赫鲁传达给了中国政府。但艾森豪威尔写道,我们还“谨慎地向台湾以及板门店的谈判代表传达了这一观点”。   3月下旬,我们得到了两个不同寻常的信号,表明共产主义者即将回到谈判桌上。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和中国总理周恩来都同意首先交换生病和受伤的战俘。这是长期谈判取得的一个突破。周恩来走的更远。他说,解决整个战俘问题的时机成熟了,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表明双方停止了在朝鲜的敌对,并且可以讨论签订停战协定。   我们不知道周恩来的这番话是不是具有诚意。因此,参谋长联席会议继续制定强有力的军事行动计划。我们向国家安全委员会建议,如果谈判再次失败,我们就对共产主义者发起全面的进攻。这一进攻包括‘在中国和满洲里广泛使用战略和战术核武器’,以配合第8集   团军发动地面进攻,在朝鲜半岛的“腰部”夺取阵地。国家安全委员会投票采纳了我们的建议。如果形势的发展“需要我们在朝鲜采取更积极的行动”,我们的建议将作为“总的指导原则”。   4月26日,中止了6个月的板门店谈判继续进行。李承晚竭尽全力破坏这次谈判,以至于我们计划在有必要的时候发起一次军事政变推翻他。幸运的是,李承晚最后还是听话了。7月27日,停战协定正式签署。……   在中国解密这一部分档案之前,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为什么他们最终决定同意在朝鲜停战。也许是因为马林科夫的建议,也许是因为中国屈从于我们即将使用核武器的外交威胁,或者,中共也和我们一样厌倦了战争和无谓的流血。不管原因是什么,看到朝鲜战争在我仍担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时结束,我感到极大的满意。我更加满意的是,这么多年以来,韩国一直是个自由国家。(《布莱德雷将军回忆录》郭莹译,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第657—659页)   二,为遣返战俘,周恩来八次接见印度驻中国大使赖嘉文   在朝鲜战争中,印度是中立国。印度是否接受美国的委托,起到了传达信息、调停韩战的作用呢?这些事情,当时中国的报纸有所报道,我们自然不知其内幕。查《周恩来年谱》,从斯大林逝世到签订停战协定,周恩来为朝鲜停战谈判接见了印度驻中国大使8次。这是有案可查的记载。《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也有毛泽东的只言片语指示。他当然是周恩来的幕后决策人。既然“调停”活动已经启动,中国也接受了调停,实际内容一定会很丰富。   第一次,4月12日“接见印度驻华大使赖嘉文,谈战俘遣返问题。”   第二次,5月6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接见印度驻华使馆参赞高伯登,把我方将在七日提出的关于战俘遣返问题的第二方案交他转达印度政府,并指出:我方提出新方案后,仍然保留四月二十六日方案,如果美方对我方新方案的态度恶劣,我方仍然回到老方案上。印度最近一星期对我方老方案采取暂不表示态度的方针是好的,希望今后也不要在两个方案中宣布只欣赏第二方案。亚洲国家应该团结互助。”   第三次,5月15日,接见赖嘉文和高伯登。赖嘉文转达了印度总理尼赫鲁对先前中国提出的两个方案的意见。周恩来阐述了中国的观点。   第四次,6月5日零时接见赖嘉文,会谈内容略。   第五次,6月7日零时接见赖嘉文,告知:“昨天(朝鲜谈判)会上,对方已基本同意我方的修正案。看来达成协议的可能性增加,落空的可能性减少。”   第六次,6月19日,接见赖嘉文,会谈内容略。   第七次,7月8日深夜,接见赖嘉文,会谈内容略。   第八次,7月26日,“接见印度驻华大使赖嘉文,指出:板门店谈判中的一切协议均已准备好,军事分界线已重新划定,双方对不直接遣返的战俘一事,已达成临时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亦将于明签字。随即将补充协议中英文本交大使,请其转交印度政府。”(《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如果是中国请求印度担任信使,出于礼貌,这时应该表示谢意。不表谢意,说明非也。   7月27日交战双方正式签订了停战协定,双方死伤军民数百万人、历时三年七个月的朝鲜战争终于结束。   《周恩来年谱》当然回避了、隐瞒了美国主动委托印度充当信使的背景和内容,所以读了《周恩来年谱》,人们会对中印之间的沟通不知其所以然,以之印证布莱特雷的回忆录,就明白原委了。   三,叫停韩战,美苏不谋而合   《布莱德雷将军回忆录》是1983年出版的,所以那时他没有可能读到解密的苏联档案,不可能知道苏联和中国的内幕,只能知道“同一个月,斯大林逝世。马林科夫接替了他的职务。此后不久,我们得到信号,用艾森豪威尔的话说,苏联的新领导人‘尽管和斯大林时期的联系非常紧密,但没有完全盲从一个逝者所制定的路线’。马林科夫会向周恩来施加影响,以结束朝鲜战争吗?……3月下旬,我们得到了两个不同寻常的信号,表明共产主义者即将回到谈判桌上。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和中国总理周恩来都同意首先交换生病和受伤的战俘。这是长期谈判取得的一个突破。周恩来走的更远。他说,解决整个战俘问题的时机成熟了,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表明双方停止了在朝鲜的敌对,并且可以讨论签订停战协定。”   现在,除了中国可能还有若干朝鲜战争的文件没有解密,苏美印三国的文件大概大多解密了,也不难收集,历史学家有可能把当时四国的内部指示与外交活动,排比起来,还原历史真相,应当是一件饶有趣味的工作,笔者因为身体不佳,无力从事此事了。比如,到底是苏联先通知中国要求停战,还是美国先告知中国不停战就要实行核打击。不过我们可以判断,朝鲜停战签字的根本原因是美苏两国几乎在同时都明确表示了强硬的态度,时间差不大。布莱德雷说:“在中国解密这一部分档案之前,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为什么他们最终决定同意在朝鲜停战。也许是因为马林科夫的建议,也许是因为中国屈从于我们即将使用核武器的外交威胁,或者,中共也和我们一样厌倦了战争和无谓的流血。”现在,我们根据已经解密的档案可以判断,是上述第一第二两个原因,即美苏不谋而合,使毛泽东不得不同意停战,但是毛泽东并没有“厌倦了战争和无谓的流血”。只是他的解放全朝鲜的战略计划胎死腹中。   我想,仅仅只有苏联叫停,大概毛泽东也不敢一意孤行地打下去,但有了美国叫停,毛泽东就没有任何恋战的余地了。此时,毛泽东唯一的选择就是同意“签字”。朝鲜战争以毛泽东下定决心的“抗美援朝”而扩大化,最后又以毛泽东的同意签字而停战。假若没有“抗美援朝”,今天的朝鲜人民就真解放了,今天的中国也一定是焕然不同的另一番新面貌。   最使毛泽东不满意的是志愿军战俘要按照美国的方案“自愿遣返”,有1万4千名战俘“拒绝遣返”,选择了去“自由世界”台湾。这些战俘绝大多数是内战时期被俘或起义的国军士兵,他们虽然被称为“解放”战士,但和军官的政治地位不同,军官大多被“处理”了,而他们却得到信用,还可以提拔为干部,我在军队就见到过并共事过这样的干部。在历史上,他们许多人是被拉壮丁当的兵,共产党正是利用这些经历来对他们“洗脑”,启发他们的政治觉悟,调转枪口打“敌人”。他们读红书,唱红歌,受共产党的“洗脑”教育已经三、五、八年,没有想到他们还心恋旧主,一旦机会来到,选择了回到“蒋匪帮”巢穴的决定。这对毛泽东是极大是打击。但是令这些“反共义士”感到安慰的不是台湾的隆重欢迎和安排,而是那些“忠于革命忠于党”的7110名回到“母亲怀抱”的战俘,不为党文化所容,回来了也是“失节”,后来都受到严厉的整肃,大多开除军籍、党籍,发配农村苟活。而一位被俘的美国飞行员,释放回国后,还能步步提拔,当上空军部长。这是两种文化两种文明的本质区别。更有戏剧化的情节是,大陆改革开放之后,那些去了台湾的战俘,虽然年届花甲,但纷纷回到大陆老家探亲扫墓。他们西服革履,神采奕奕,谈笑风生,受到当地统战部门的热情接待,奉为上宾,使那些坚守革命气节反而受到整肃的回国“战友”感慨万千,后悔莫及。   但朝鲜战争终于停战了。这是一场斯大林、金日成合谋发动的不叫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国际大战,终于停战了。在我的记忆中,那些年,中国报纸赐给杜勒斯的头衔叫“战争贩子”,这顶帽子绝对要“摘”。给谁“戴”合适呢?   四,毛泽东曾认为参加韩战错了   不久前读姚监复著《杜润生:建国以来最大错误是抗美援朝》,该文转引了毛泽东1957年的谈话。“1957年7月5日,毛泽东在杭州接见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米高扬,谈到朝鲜战争时,毛泽东指出,斯大林、金日成对中国刻意隐瞒发动战争的时机及作战计划,最后,中国却被牵连进战争,这是错了,绝对错了。”不过这是对苏联人说的,斯大林死了,他可以发点牢骚,表达不满。他对中国人是不会认错的。他永远是英明领袖。   姚监复还转引了王明在《中共50年》一书中的记载。王明回忆了1952年11月10日参加苏共十九大的刘少奇,在莫斯科邀请他谈话,谈及毛泽东后悔不掌握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对华战略方针而出兵朝鲜事。刘少奇说:“当美、英部队已在仁川登陆,北朝鲜形势危急。毛主席怎么也不能决定派中国人民志愿军去抗美援朝。政治局两个星期白天黑夜讨论也未能做出决定。毛主席说:‘只要我们一出兵,中美传统友谊就完了!谁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恢复友谊?此外,我们设想一下,出兵后,不能击退美军又怎么办?’一句话,他怎么也不能作出决定。只是在美军占领新义州之后,美军和中国仅有鸭绿江桥一桥之隔的情况下,毛主席才不得不做出决定。他说:‘现在我们不能不出兵了!如果我们的部队马上出国,我们还能指望获得光荣和有利条件,就是战斗只在朝鲜领土上而不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如果等到美军渡江过来,然后我们再参战,那就会即丢掉了光荣,又失去了有利条件。’当毛主席知道杜鲁门不许麦克亚瑟集中轰炸沈阳到满洲里沿线全部地区,而我们的部队已经出动时,毛泽东懊丧地说:‘我们出兵对吗?’后来,当麦克亚瑟打算把战火扩大到东北,投下最后赌注(要不就接受他的要求,要不他就拒绝担任远东司令)时,杜鲁门撤掉了麦克亚瑟,毛主席十分苦恼,并且说了:‘假如,我们事先知道事物是如此多变,知道美国真不愿和我国打战,那我们为什么要出兵抗美援朝,破坏中美关系呢?唉,既然已经打起来了,那就考虑尽快地结束此事吧!只有结束战争,我们才能寻求逐步恢复中美友谊的途径。’”(王明著,徐小英等译《中共50年》,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第196—197页)这些经刘少奇转述、再经王明记载的话,有多大可信度,可以考虑。谈此话时,斯大林还在世。不过毛泽东因为“不知彼”而判断错误而有点“苦恼”大概也可能。但看毛泽东关于朝鲜战争的一系列指示,他哪有“尽快结束”的意思。   研究中苏关系的历史学家都认为,毛泽东积极参加韩战,主要动机是为了叫斯大林相信他不是铁托,而是“国际主义者”。但韩战没有打完,斯大林死了。这可能是毛泽东最失望的。   五,不可饶恕的“译者”错误   布莱特雷坚决反对把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当麦克阿瑟积极主张打过鸭绿江时,受到白宫撤职处理。为此,参议员的一个委员会举行听证会时,布莱特雷回忆说:“在我第一次作证的时候,我就表示扩大与红色中国的战争将是一个错误。‘坦率的说,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如果采取这种战略,就会使我们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一场错误的战争。’后来,很多粗心的读者把这句话当成参谋长联席会议对朝鲜战争的评价。”(第636页)   但是善于断章取义、偷梁换柱的中国官方学者,为了证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性合法性,也是故意歪曲布莱特雷讲话,把他反对和红色中国打仗的“假设之言——如果采取这种战略”,变成“对朝鲜战争的评价”。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例如,刊于这本《布莱特雷将军回忆录》首页的“译者的话”,在文末说:“他(布莱特雷)深刻感慨:‘朝鲜战争是我们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一场错误的战争。’”既然“译者”本人都要犯这种“粗心”的错误,那么谬种相传,贻害无穷,就不言而喻了,但是作为一名“译者”,不是误读的“粗心”错误,而是丧失了起码的学术道德。翻译的第一要义是“信”,可信,我们能相信她的译文吗?

阅读更多

自由亚洲 | 十七省市退役军官联手上访总政被带回原籍

大陆十七个省市的复员军官共130多人周三到北京解放军总政治部上访,有十名代表被总政治部和民政部官员接见,然后大家被各地接访人员接回当地等待答复。中国大陆军转干部,复员军官,志愿兵及参战老兵的生活待遇问题被外界广泛关注。 大陆共17个省市的复员军官周三下午两点到达北京总政治部信访局上访,要求解决生活待遇问题。十名代表被召进信访局谈话,总政部和民政部官员接见了他们,称稍后会答复诉求,之后百多人被各地接走。   本台记者当天下午五点半打电话给其中的黑龙江的王先生询问有关情况。他表示:去了17个省市的,130多人,下午两点接待了,我们有代表跟人谈,去了十个代表与总政的和民政部的(官员)谈话,气氛还相当的好,我们要求就是按照职务军衔和军龄给予准确定位,也就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别的没什么说的,答复完了我们就回去等着呗,很有希望。目前(我们)待遇全国各地都不一样,有的高有的低,我们那块是以最低生活标准来解决的。我们(谈话)结束以后通知各地的人来接了一下。   中国各地的军转干部,复员军官,志愿兵和参战老兵多年来不断的因为待遇等问题上访请愿,近年来更频频集体到北京国家有关部门上访,引起海内外各界的关注。   据了解,军官复员的时候,国家的政策导向要求他们有能力自己回家自谋职业,或者自己找工作,国家可以多给一些安家费,改革开放初期,当时一个复员军官可以拿两,三万回家,这在当时还算是不小的数目,但是回到当地后创业艰难,坐吃山空,无法保证正常生活。 烟台的军转干部曲世涛周三对本台表示,他们现在的感觉好像被愚弄,被欺骗了这个感觉,一开始给我那么多钱,各种优惠,政策也优惠,但回来看看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而与复员军官比较,军转干部被分配到国营企业,但企业倒闭使他们成了工人,再无法享受干部待遇,但他们有基本的生活保障金。这些年来他们也是不断的上访,要求恢复干部身份以及工资待遇。   曲世涛表示,尽管今天他们得到的还远远不够,但是如果当初他们没有上访,到今天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没有。   他说:企业军转干部解困政策里29号文件强调,对困难的军转干部给予补助,补助的是当地在职职工工资的平均数,或退休职工养老金水平的平均数,有这两个平均数,就是低于这个平均数就是困难,那么就给你补到这个平均数。我们今天享受两个平均数实际上也是我们在不断的斗争当中,不断的上访当中维权中取得的成果,如果说我们一开始不维权,不上访,中央现在也不知道还有个军转干部问题呢。   除此之外,志愿兵和参战老兵的境况就更加差,曲世涛说:志愿兵只是安排到企业当职工,后来改革开放,连军转干部都不安排了,他们就更没人管了,好多志愿兵按规定是应该安排的,结果回来后好几年都没上班,也没有工资收入,所以他们上访。参战老兵更不用说了,参战,抗美援朝,有的病残了,回来不能参加劳动了,原来在农村的地,改革开放后也没了,也没有房子了,回来吃没有吃,住没有住,又不给安排,他不上访他怎么办?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方媛的采访报道。

阅读更多

陈锦云 | 推荐:邱少云、黄继光是“未来战士”?——你知道被忽悠了么?(四)

雅虎学堂汇总页: http://news.cn.yahoo.com/xuetang/ 雅虎学堂第六期: 你被课本欺骗了多少年 http://news.cn.yahoo.com/meidebangjia/   《我的战友邱少云》: “ 未来战士 ” 一号 这是一篇革命回忆录,作者李元兴是邱少云生前所在班的副班长。他曾和邱少云一起参加抗美援朝中 “391” 高地的战斗,亲眼看到邱少云英勇牺牲的全部情况,以下来自他的回忆: 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 , 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邱少云为了大局壮烈牺牲的故事震撼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尤其是他在剧痛之下一动不动、一声不哼的表现更是成为坚毅、刚强的典范。 邱少云是英雄,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但是英雄也是人,不是未来战士,英雄在烈火灼烧之下,真的能做到一动不动一声不哼吗? 真相如何: 有一些常识性的资料可供参考:国外某研究机构把疼痛划分为十级,灼烧排位很靠前,正常人根本无法长时间忍受,叫喊和移动是自然反应,因为那时已经不是大脑说了算的了。所以说,邱少云半个钟头里一动不动活活被烧死的可能性极低。果真如此,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邱少云在身上起火前或者起火后不久就当场牺牲了,燃烧弹燃烧的是他的遗体而不是活体。当然,人死后是不存在什么 “ 顽强的革命精神和坚强革命意志 ” 的。 《黄继光》: “ 未来战士 ” 二号 几乎一想到这个名字,很多人就会想到 “ 堵抢眼 ” 。 1952 年,黄继光参加了上甘岭战役。在反击中,遇到敌人一个暗藏火力点的疯狂射击。为消灭火力点,黄继光参加了攻坚小组。在战斗中,攻坚小组的两位战友阵亡了,情况非常紧急,黄继光身上也连中了 4 枪,他不顾一切顽强地爬到了联合国军的枪口旁边,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眼,当场阵亡。 课文中这样写道: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 20 米, 10 米 …… 近了,更近了 …… 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他举起右臂,手雷在探照灯的光亮中闪闪发光。黄继光就在这 “ 冰雹一样 ”“ 暴风雨一样 ” 的子弹中牺牲了。 黄继光无疑也够得上英雄的称号,但是对于课文中的一些细节,有人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真相如何: 我们且不论一个人在 “ 冰雹 ” 一样的子弹中能爬多远,据史料载,美军在朝鲜使用的 M1918A2 轻机枪,弹丸初速为 853.4 米 / 秒。高速枪弹遭遇人体骤然减速时,造成比弹丸直径大许多倍的严重破坏。当子弹穿过人体而去时,弹道周围组织又将刚刚吸收的动能向体内猛烈扩散,造成类似 “ 爆炸 ” 般的效应,使人体内瞬间爆出一个比弹丸直径大十几倍的伤腔。一颗子弹即足以打烂一个拳头大小的区域,黄继光不可能 “ 举起右臂 ” ,子弹从离心脏十几厘米远的地方通过,心脏也可能在瞬间伤腔出现时遭到强烈挤压而破裂甚至被捣烂。 《飞夺泸定桥》:本故事纯属虚构? 红军 “ 飞夺泸定桥 ” 是长征英雄史诗的代表,美国作者索尔兹伯坚《长征》一书的封面,赫然就是这座桥。 “ 重现 ” 红军此举的《飞夺泸定桥》曾是一篇语文课范文: 22 名红军战士在没有任何器物的遮掩下,从国民党军队机枪和迫击炮控制的光秃秃铁链上冲过去夺桥,并且无人牺牲,实为壮举。无掩体、火力扫射、光铁链、无人牺牲 …… 这一切已经超越壮举,堪称神迹了。文中还有大量言之凿凿扣人心弦的细节描写: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 “ 你们是哪个部分的? ” 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 “ 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 ” 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 课文中为表现红军战士的英勇,特别交待 “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 ” ,而当红军战士到达泸定桥边时,守城的敌人更是疯狂地叫喊 “ 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 。 真相如何: 关于此事,说法不一。有一种观点是,红军过泸定桥时并没有战斗。支撑该观点的史料是:红军五月二十九日到达时,泸定桥没有国民党军队把守。故事中说的守桥的国民党二十四军第四旅李全山团,其实并不驻屯泸定城,而在远处的化林坪一带。驻扎泸定的是步二旅旅部,旅长余松琳。红军到来前夕,该旅就离开了。又有传闻言,邓小平曾亲口说 “ 这只是为了宣传,我们需要表现我们军队的战斗精神。其实没有打什么仗。 ” 各种说法交织,真相扑朔迷离。 有多少教材“忽悠”了我们? 台海网 11 月 29 日讯 ( 海峡导报记者 梁静 房舒 / 文 巫芳 / 图 通讯员 陈志峰)近日,一篇名为《被忽悠了,秦始皇、光武帝是同一人?》的帖子在厦门各大论坛引起热议,帖子里指出高中历史课本秦始皇、光武帝、诸葛亮、唐玄宗、 颜真卿等人,竟然都长一个样子,只是有没有胡子的区别。 导报记者随即进行调查发现,帖子里的人物图像出现在较早一版教材中。然而,在目前厦门使用的 “ 人教版 ” 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中汉光武帝、曹操、王羲之等画像神情和相貌也几乎一模一样。随后,导报记者又对中小学的教材进行调查,发现 “ 忽悠 ” 我们的不止是历史课本 …… 这些历史名人都长一个样? 出处:高中的中国古代史教材 质疑:在上文提及的帖子里,作者一一罗列出秦始皇、光武帝、诸葛亮、唐玄宗、颜真卿的画像,他们长相的相似程度着实令人惊讶。 导报记者调查发现,该帖子里提及的人物图像,多出现在较早一版的教材中。然而,在目前厦门使用的 “ 人教版 ” 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综合必修本与选修本 中,导报记者仍发现了不少长相极其类似的历史人物:汉光武帝、曹操、王羲之、董仲舒等人,除了头饰、胡子及衣着的差别,他们的神情和样貌都惊人地一致。 10 月份长征哪来的 “ 炎夏 ” 出处: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草帽计》 原文: 1934 年,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贺龙带领一支红军队伍,由湘西向贵州进发,蒋介石的白军 …… 派飞机在天上跟踪轰炸、扫射。那时,正是炎夏,地上的草木都被晒得枯焦了;指战员们虽然人人头上戴了一顶草帽,仍然热得汗流浃背。 质疑:据某中学历史科任老师吴锦森介绍, 1934 年夏,红军还没开始长征,当时贺龙、夏曦、关向应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进入黔东,建立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而长征开始于 1934 年 10 月份。 既然是 10 月份,也就和《草帽计》中的 “ 炎夏 ” 相差甚远。没有了 “ 炎夏 ” ,怎么会有 “ 地上的草木都被晒得枯焦了 ” ,又怎么会有《草帽计》?文中的描述是否符合事实值得推敲。 爱迪生 7 岁时就有阑尾炎手术? 出处: “ 人教版 ” 二年级下册第 30 课 《爱迪生救妈妈》 课文内容:爱迪生的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医生苦于房内只有几盏油灯,无法进行手术。刚满 7 岁的爱迪生,利用镜子的反光原理,让医生在明亮的反光下,为妈妈成功进行了手术。 质疑:据厦门中山医院普通外科傅锦波医生介绍,现在的手术采用的都是 “ 无影灯 ” ,而油灯的反射是 “ 有影 ” ,在这种条件下进行阑尾炎手术的可行性不 大。其次,医学史上对于阑尾炎手术最早的论述在 1886 年。而爱迪生生于 1847 年,也就是说,爱迪生 7 岁时,还没有阑尾炎手术。这样的话,爱迪生又怎么 救妈妈? 导报记者调查发现,该文出自 “ 人教版 ” 二年级下册第 30 课,截至去年下半年所教授的课本中还有。 在宇宙飞船上能看到长城? 出处: “ 人教版 ” 小学四年级上册《长城砖》 原文:一位宇航员神采飞扬地说: “ 我在宇宙飞船上,从天外观察我们的星球,用肉眼辨认出两个工程:一个是荷兰的围海大堤,另一个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 ” 质疑:根据人眼视觉原理和视觉分辨率,从事遥感应用研究已有 40 多年的戴昌达教授及光学专家聂玉昕研究员等几位科学家此前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假设长 城宽度达到 10 米,常人可识别长城的最远距离约为 20 公里,视觉分辨率高的侦察员大概可远在 62.5 公里处识别长城。但这些距离都远远低于一般公认的太空 高度,何况长城宽度一般都小于 5 米。 据此,科学家们判定,即使宇航员的视力比侦察员高一倍,在太空仅用肉眼也不可能看到长城。宇航员在升空或降落过程中距长城不远的瞬间也许能看到长城。但这个瞬间太短暂,宇航员也不能分心,不可能看清。 记者了解到,在 2004 年,该文就被质疑叫停。 教师立场 历史课本应比文学课本严谨 华昌小学二年级语文课的方老师表示,现在中小学老师的教学压力很大,都会倾向于注重教学效果,而不在于寻找教科书的漏洞,因此老师对教材内容背景的事实也就不会有太多的论证。 科技中学的陆豪老师则表示,对于教材上内容不严谨的问题要一分为二来看,如果是语文教科书上的内容与事实本身有偏差,那么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其影响 并不是很大。因为文学本身就带有创造性,为了达到让学生向善的教学目的,文学作品有时候就很可能会带有作者个人的 “ 创造 ” ,也就没那么严谨。但如果历史教 科书上的内容与历史事实有较大差距,那么问题就比较严重,编者有必要改进。 专家说法 教材编写应尊重历史和科学 导报记者就此事还采访了原厦门市教科所所长谭南周,谭所长表示,不管是哪一版本的教科书,都会有出现错误的可能,常规性的错误以往也出现过。 最常见的有四种情况:一种是观点的不同,这是由于专家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看法、评价的不同引起的;其次是掌握历史资料的侧面不同,不同的历史学家有 可能从多个侧面掌握了历史并解读历史;第三是受到以往 “ 戏说 ” 的影响,这是由于有些学者为了猎艳,为了迎合当今社会上的一些看法,值得关注的是,这样做的 重点在于他们有没有尊重事实;最后一种是为了标新立异,内容观点新颖的作品不排除有其历史依据,但很多都是为了标新立异撰写出的新探索出来的新书。 对于中学课本上历史人物长相一致的现象,谭所长表示,这几个生活在不同朝代的人不可能长得一模一样。 “ 如果书上此三人的画像都一样,那就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了,就是对历史人物的玷污。 ” 谭所长认为,应该允许师生发掘新的历史资料来证明新的说法,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值得鼓励,对不同观点的探究也可以允许。但如果是不顾历史事实和科学而编造出的作品,就会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 ( 责任编辑:文娜 )

阅读更多

中国选举与治理 | 朝鲜停战签字,还缘于美国的核威胁

  一,美国通过印度传话:不停战就要施行核打击   金日成在斯大林支持下于1950年6月25日发动的朝鲜战争,在1953年7月27日由交战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朝鲜战争从发动到结束,每一步都包含了重要的“内幕”。近年来因为苏联解体,档案解密,历史学家发现,恋战好战的毛泽东之所以爽然同意签字,是因为3月5日斯大林逝世,新上任的苏联领导人反对继续打下去,并通知中国,使中国不得不同意停战。   今年,我在化疗中精神倦怠,文笔不思,随意阅读早先购买的《布莱德雷将军回忆录》。布莱特雷(1893—1981)是美国陆军五星上将。二战期间,布莱特雷征战北非和欧洲,担任过美军与盟军的高级指挥官,声名显赫的巴顿将军就是他的下属。战后时期他出任美军陆军参谋长与第一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是美军事方面的最高指挥官。他披露,还有另一个不容等闲视之的原因,促使毛泽东不得不同意停战。这就是美国方面在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之后,极力主张停战,并且通过印度向中国传话:“如果中国不愿妥协,拒绝结束这一令人难以容忍的状态,美国将‘不受任何世界性君子间协定的约束’,将‘不限制我们所使用的武器,也不承诺将敌对状态限于朝鲜半岛’。众所周知,杜勒斯将这一观点通过尼赫鲁传达给了中国政府。”这就是明白无误地向中国宣布,如果中国不同意停战,美国就要使用核武器,把战争扩大到中国。视原子弹为纸老虎的毛泽东,这下子不得不认真对待这只“纸老虎”了。   我全文抄录《布莱德雷将军回忆录》的有关记叙于下:   1953年1月21日,艾森豪威尔宣誓就职。……1953年春,应艾森豪威尔的指示和建议,参谋长联席会议就结束朝鲜战争的可能途径进行了数项研究。这些研究建立在克拉克OpIan 8—52方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种更具进攻性的立场。3月,参谋长联席会议前所未有地建议,“应该考虑对影响我们在朝鲜行动的军事目标及时使用核武器”,而且“作为补充,就对中国和满洲里发动直接进攻制定计划”。   同一个月,斯大林逝世。马林科夫接替了他的职务。此后不久,我们得到信号,用艾森豪威尔的话说,苏联的新领导人“尽管和斯大林时期的联系非常紧密,但没有完全盲从一个逝者所制定的路线”。马林科夫会向周恩来施加影响,以结束朝鲜战争吗?   同时,艾森豪威尔自己独立做出了参谋长联席会议所提出的决定:如果必要的话,将在朝鲜战场上使用核武器。他的理由是,如果美国没有在“必要的时刻”使用原子弹的“意愿”,美国将不可能继续承担起其对全世界的军事义务。因此,艾森豪威尔和国务卿杜勒斯决定让共产主义者知道,如果中国不愿妥协,拒绝结束这一令人难以容忍的状态,美国将“不受任何世界性君子间协定的约束”,将“不限制我们所使用的武器,也不承诺将敌对状态限于朝鲜半岛”。众所周知,杜勒斯将这一观点通过尼赫鲁传达给了中国政府。但艾森豪威尔写道,我们还“谨慎地向台湾以及板门店的谈判代表传达了这一观点”。   3月下旬,我们得到了两个不同寻常的信号,表明共产主义者即将回到谈判桌上。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和中国总理周恩来都同意首先交换生病和受伤的战俘。这是长期谈判取得的一个突破。周恩来走的更远。他说,解决整个战俘问题的时机成熟了,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表明双方停止了在朝鲜的敌对,并且可以讨论签订停战协定。   我们不知道周恩来的这番话是不是具有诚意。因此,参谋长联席会议继续制定强有力的军事行动计划。我们向国家安全委员会建议,如果谈判再次失败,我们就对共产主义者发起全面的进攻。这一进攻包括‘在中国和满洲里广泛使用战略和战术核武器’,以配合第8集   团军发动地面进攻,在朝鲜半岛的“腰部”夺取阵地。国家安全委员会投票采纳了我们的建议。如果形势的发展“需要我们在朝鲜采取更积极的行动”,我们的建议将作为“总的指导原则”。   4月26日,中止了6个月的板门店谈判继续进行。李承晚竭尽全力破坏这次谈判,以至于我们计划在有必要的时候发起一次军事政变推翻他。幸运的是,李承晚最后还是听话了。7月27日,停战协定正式签署。……   在中国解密这一部分档案之前,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为什么他们最终决定同意在朝鲜停战。也许是因为马林科夫的建议,也许是因为中国屈从于我们即将使用核武器的外交威胁,或者,中共也和我们一样厌倦了战争和无谓的流血。不管原因是什么,看到朝鲜战争在我仍担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时结束,我感到极大的满意。我更加满意的是,这么多年以来,韩国一直是个自由国家。(《布莱德雷将军回忆录》郭莹译,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第657—659页)   二,为遣返战俘,周恩来八次接见印度驻中国大使赖嘉文   在朝鲜战争中,印度是中立国。印度是否接受美国的委托,起到了传达信息、调停韩战的作用呢?这些事情,当时中国的报纸有所报道,我们自然不知其内幕。查《周恩来年谱》,从斯大林逝世到签订停战协定,周恩来为朝鲜停战谈判接见了印度驻中国大使8次。这是有案可查的记载。《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也有毛泽东的只言片语指示。他当然是周恩来的幕后决策人。既然“调停”活动已经启动,中国也接受了调停,实际内容一定会很丰富。   第一次,4月12日“接见印度驻华大使赖嘉文,谈战俘遣返问题。”   第二次,5月6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接见印度驻华使馆参赞高伯登,把我方将在七日提出的关于战俘遣返问题的第二方案交他转达印度政府,并指出:我方提出新方案后,仍然保留四月二十六日方案,如果美方对我方新方案的态度恶劣,我方仍然回到老方案上。印度最近一星期对我方老方案采取暂不表示态度的方针是好的,希望今后也不要在两个方案中宣布只欣赏第二方案。亚洲国家应该团结互助。”   第三次,5月15日,接见赖嘉文和高伯登。赖嘉文转达了印度总理尼赫鲁对先前中国提出的两个方案的意见。周恩来阐述了中国的观点。   第四次,6月5日零时接见赖嘉文,会谈内容略。   第五次,6月7日零时接见赖嘉文,告知:“昨天(朝鲜谈判)会上,对方已基本同意我方的修正案。看来达成协议的可能性增加,落空的可能性减少。”   第六次,6月19日,接见赖嘉文,会谈内容略。   第七次,7月8日深夜,接见赖嘉文,会谈内容略。   第八次,7月26日,“接见印度驻华大使赖嘉文,指出:板门店谈判中的一切协议均已准备好,军事分界线已重新划定,双方对不直接遣返的战俘一事,已达成临时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亦将于明签字。随即将补充协议中英文本交大使,请其转交印度政府。”(《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如果是中国请求印度担任信使,出于礼貌,这时应该表示谢意。不表谢意,说明非也。   7月27日交战双方正式签订了停战协定,双方死伤军民数百万人、历时三年七个月的朝鲜战争终于结束。   《周恩来年谱》当然回避了、隐瞒了美国主动委托印度充当信使的背景和内容,所以读了《周恩来年谱》,人们会对中印之间的沟通不知其所以然,以之印证布莱特雷的回忆录,就明白原委了。   三,叫停韩战,美苏不谋而合   《布莱德雷将军回忆录》是1983年出版的,所以那时他没有可能读到解密的苏联档案,不可能知道苏联和中国的内幕,只能知道“同一个月,斯大林逝世。马林科夫接替了他的职务。此后不久,我们得到信号,用艾森豪威尔的话说,苏联的新领导人‘尽管和斯大林时期的联系非常紧密,但没有完全盲从一个逝者所制定的路线’。马林科夫会向周恩来施加影响,以结束朝鲜战争吗?……3月下旬,我们得到了两个不同寻常的信号,表明共产主义者即将回到谈判桌上。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和中国总理周恩来都同意首先交换生病和受伤的战俘。这是长期谈判取得的一个突破。周恩来走的更远。他说,解决整个战俘问题的时机成熟了,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表明双方停止了在朝鲜的敌对,并且可以讨论签订停战协定。”   现在,除了中国可能还有若干朝鲜战争的文件没有解密,苏美印三国的文件大概大多解密了,也不难收集,历史学家有可能把当时四国的内部指示与外交活动,排比起来,还原历史真相,应当是一件饶有趣味的工作,笔者因为身体不佳,无力从事此事了。比如,到底是苏联先通知中国要求停战,还是美国先告知中国不停战就要实行核打击。不过我们可以判断,朝鲜停战签字的根本原因是美苏两国几乎在同时都明确表示了强硬的态度,时间差不大。布莱德雷说:“在中国解密这一部分档案之前,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为什么他们最终决定同意在朝鲜停战。也许是因为马林科夫的建议,也许是因为中国屈从于我们即将使用核武器的外交威胁,或者,中共也和我们一样厌倦了战争和无谓的流血。”现在,我们根据已经解密的档案可以判断,是上述第一第二两个原因,即美苏不谋而合,使毛泽东不得不同意停战,但是毛泽东并没有“厌倦了战争和无谓的流血”。只是他的解放全朝鲜的战略计划胎死腹中。   我想,仅仅只有苏联叫停,大概毛泽东也不敢一意孤行地打下去,但有了美国叫停,毛泽东就没有任何恋战的余地了。此时,毛泽东唯一的选择就是同意“签字”。朝鲜战争以毛泽东下定决心的“抗美援朝”而扩大化,最后又以毛泽东的同意签字而停战。假若没有“抗美援朝”,今天的朝鲜人民就真解放了,今天的中国也一定是焕然不同的另一番新面貌。   最使毛泽东不满意的是志愿军战俘要按照美国的方案“自愿遣返”,有1万4千名战俘“拒绝遣返”,选择了去“自由世界”台湾。这些战俘绝大多数是内战时期被俘或起义的国军士兵,他们虽然被称为“解放”战士,但和军官的政治地位不同,军官大多被“处理”了,而他们却得到信用,还可以提拔为干部,我在军队就见到过并共事过这样的干部。在历史上,他们许多人是被拉壮丁当的兵,共产党正是利用这些经历来对他们“洗脑”,启发他们的政治觉悟,调转枪口打“敌人”。他们读红书,唱红歌,受共产党的“洗脑”教育已经三、五、八年,没有想到他们还心恋旧主,一旦机会来到,选择了回到“蒋匪帮”巢穴的决定。这对毛泽东是极大是打击。但是令这些“反共义士”感到安慰的不是台湾的隆重欢迎和安排,而是那些“忠于革命忠于党”的7110名回到“母亲怀抱”的战俘,不为党文化所容,回来了也是“失节”,后来都受到严厉的整肃,大多开除军籍、党籍,发配农村苟活。而一位被俘的美国飞行员,释放回国后,还能步步提拔,当上空军部长。这是两种文化两种文明的本质区别。更有戏剧化的情节是,大陆改革开放之后,那些去了台湾的战俘,虽然年届花甲,但纷纷回到大陆老家探亲扫墓。他们西服革履,神采奕奕,谈笑风生,受到当地统战部门的热情接待,奉为上宾,使那些坚守革命气节反而受到整肃的回国“战友”感慨万千,后悔莫及。   但朝鲜战争终于停战了。这是一场斯大林、金日成合谋发动的不叫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国际大战,终于停战了。在我的记忆中,那些年,中国报纸赐给杜勒斯的头衔叫“战争贩子”,这顶帽子绝对要“摘”。给谁“戴”合适呢?   四,毛泽东曾认为参加韩战错了   不久前读姚监复著《杜润生:建国以来最大错误是抗美援朝 》,该文转引了毛泽东1957年的谈话。“1957年7月5日,毛泽东在杭州接见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米高扬,谈到朝鲜战争时,毛泽东指出,斯大林、金日成对中国刻意隐瞒发动战争的时机及作战计划,最后,中国却被牵连进战争,这是错了,绝对错了。”不过这是对苏联人说的,斯大林死了,他可以发点牢骚,表达不满。他对中国人是不会认错的。他永远是英明领袖。   姚监复还转引了王明在《中共50年》一书中的记载。王明回忆了1952年11月10日参加苏共十九大的刘少奇,在莫斯科邀请他谈话,谈及毛泽东后悔不掌握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对华战略方针而出兵朝鲜事。刘少奇说 :“当美、英部队已在仁川登陆,北朝鲜形势危急。毛主席怎么也不能决定派中国人民志愿军去抗美援朝。政治局两个星期白天黑夜讨论也未能做出决定。毛主席说:‘只要我们一出兵,中美传统友谊就完了!谁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恢复友谊?此外,我们设想一下,出兵后,不能击退美军又怎么办?’一句话,他怎么也不能作出决定。只是在美军占领新义州之后,美军和中国仅有鸭绿江桥一桥之隔的情况下,毛主席才不得不做出决定。他说:‘现在我们不能不出兵了!如果我们的部队马上出国,我们还能指望获得光荣和有利条件,就是战斗只在朝鲜领土上而不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如果等到美军渡江过来,然后我们再参战,那就会即丢掉了光荣,又失去了有利条件。’当毛主席知道杜鲁门不许麦克亚瑟集中轰炸沈阳到满洲里沿线全部地区,而我们的部队已经出动时,毛泽东懊丧地说:‘我们出兵对吗?’后来,当麦克亚瑟打算把战火扩大到东北,投下最后赌注(要不就接受他的要求,要不他就拒绝担任远东司令)时,杜鲁门撤掉了麦克亚瑟,毛主席十分苦恼,并且说了:‘假如,我们事先知道事物是如此多变,知道美国真不愿和我国打战,那我们为什么要出兵抗美援朝,破坏中美关系呢?唉,既然已经打起来了,那就考虑尽快地结束此事吧!只有结束战争,我们才能寻求逐步恢复中美友谊的途径。’”(王明著,徐小英等译《中共50年》,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第196—197页)这些经刘少奇转述、再经王明记载的话,有多大可信度,可以考虑。谈此话时,斯大林还在世。不过毛泽东因为“不知彼”而判断错误而有点“苦恼”大概也可能。但看毛泽东关于朝鲜战争的一系列指示,他哪有“尽快结束”的意思。   研究中苏关系的历史学家都认为,毛泽东积极参加韩战,主要动机是为了叫斯大林相信他不是铁托,而是“国际主义者”。但韩战没有打完,斯大林死了。这可能是毛泽东最失望的。   五,不可饶恕的“译者”错误   布莱特雷坚决反对把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当麦克阿瑟积极主张打过鸭绿江时,受到白宫撤职处理。为此,参议员的一个委员会举行听证会时,布莱特雷回忆说:“在我第一次作证的时候,我就表示扩大与红色中国的战争将是一个错误。‘坦率的说,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如果采取这种战略,就会使我们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一场错误的战争。’后来,很多粗心的读者把这句话当成参谋长联席会议对朝鲜战争的评价。”(第636页)   但是善于断章取义、偷梁换柱的中国官方学者,为了证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性合法性,也是故意歪曲布莱特雷讲话,把他反对和红色中国打仗的“假设之言——如果采取这种战略”,变成“对朝鲜战争的评价”。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例如,刊于这本《布莱特雷将军回忆录》首页的“译者的话”,在文末说:“他(布莱特雷)深刻感慨:‘朝鲜战争是我们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一场错误的战争。’”既然“译者”本人都要犯这种“粗心”的错误,那么谬种相传,贻害无穷,就不言而喻了,但是作为一名“译者”,不是误读的“粗心”错误,而是丧失了起码的学术道德。翻译的第一要义是“信”,可信,我们能相信她的译文吗?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