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谷飞鸿 | 符号@的前世今生
互联网最早是研究部门和军方使用的阿帕网络,后来在十几二十年前让位给商业网络,随着一声悦耳的“You’ve Got Mail”从居家的书房响到电影院票房,符号 @从键盘上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走进了电子邮件或其他社交平台的指令行,到今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符号@就像一日三餐,多数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它。 那么这个符号是从哪里来的呢? 所有文字都起源于符号,而每个符号的起源都很难说得一清二楚,符号@自然也不能例外。史密森学会月刊今年9月号刊登了威廉•阿尔曼(William F. Allman)的一篇文章,介绍了人们对符号@起源的一些说法。阿尔曼的解释很多可以在维基百科上找到。 根据阿尔曼的文章,有一种说法是,中世纪时期的僧侣们常常需要誊写拉丁语的经文,就会大量碰到拉丁文的前置词ad。ad用在很多地方,在英文里的意思有at, on, towards, after等不下10种常见的用法。为了省事,他们就把手写体a的尾巴与d向后弯曲的起笔结合起来,创造了字符@。 还有一种说法是来自法文。法文的à相当于英文的at,把à上面的一小捺与手写体a的尾巴连起来,书写方便了不少。 维基百科上对@起源有一些有板有眼的说法。例如提到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很早就用符号@代表相当于25磅的重量单位arroba,它是从阿拉伯语的“四分之一”(الربع,发音为ar-rub)演变来的。 意大利也有类似的重量单位,而且它和葡萄酒联系在一起。因为当时装运拉丁美洲的amphorae葡萄酒用的是标准大型陶土罐,货物清单上一个@就是一陶罐的amphorae葡萄酒。意大利La Sapienza 大学历史教授斯塔比尔(Giorgio Stabile)经过考证在2000年撰文声称,1536年一个佛罗伦萨的商人名叫拉彼(Francesco Lapi),从意大利的Seville送了一封信到罗马,信中提到从拉美运送了三船货物到西班牙,其中就使用@作为船上的葡萄酒的单位。 后来@作为商业簿记的单价符号被广泛采用,12 widgets @ $1,意思就是12个单价1美元的部件,那么总价就是12美元。 1971年的时候,互联网还只限于不同研究机构的主机之间通讯,而且要借助于电话线路和电传打字机。当时阿帕网络还在草创阶段,不同地方的研究人员可以互通信息,但是无法区分究竟是发给谁。在马萨诸塞的剑桥有一家叫BBN技术公司,公司承接了阿帕网络开发的有关项目合同。BBH的一位计算机科学家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一天忽发奇想,如果在发送信息的时候标明收件人及其所在的主机,那样一来,就可以将信息送到指定的计算机主机的特定用户手中。他要选用一个不会引起混淆的字符来区分收件人的名字与其使用的计算机。符号@位于他所使用的33型电传打字机键盘的字母P的上方,一下子就跳入汤姆林森的眼帘。他写了一个非常简短的邮件,收件人是他自己,在他的名字后面加上符号@,再跟上BBN的主机代码,发送之后,瞬间这份邮件就回到了他所在房间里的另一台电传打字机。从此,符号@就开始了它在信息时代的新生命。 今天汤姆林森还在BBN公司工作。关于他的第一封个人邮件上面写的是什么,有人臆测那是键盘上的第一排字母QWERTYUIOP,汤姆林森说自己完全不记得了。当史密森协会采访他的时候,他只记得当时是怎样选用@作为分隔符的,还有就是因为这个“小动作”与公司承接的任务没有直接关系,他当时还让同事们不要张扬。 汤姆林森写的第一份邮件内容是什么在历史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已经是地球上人们之间建立联系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符号。
阅读更多